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
牢牢扛起“党管人才”政治责任 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本刊特稿B E N K A N T E G A O6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新思想。
一是建立全方位学习体系。
全校成立学习课堂121个、学习园地51个、学习小组972个,“王大珩学习社”“理工橄榄营”等特色学习组织14个,组织集中理论学习、自学研讨、社会实践等各类学习实践活动1688场,通过“校—院—班级—寝室”的“四位一体”学习体系,有效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
二是开展专项教育实践活动。
“科技报国”是学校师生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共同价值追求。
结合“学习筑梦”教学不同专题,校党委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展播、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贫困村“文化帮扶”“知行榜样———优秀学子宣讲”“等着我”志愿服务等各类特色活动,使新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真正落地生根。
在吉林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经典研读大赛上,我校学生获得冠军。
四、开辟网络阵地,占领“学习筑梦”无形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
”为此,学校党委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一是拓展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依托“学习筑梦”微信公众号,学校在官方网站、易班主页开辟“学习社区”、开通“长理好好学习”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制作推送微课程、微讲座、微视频、微动漫等“指尖学习课”,与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呼应,打造“学习筑梦”网络矩阵。
二是强化媒体之间相互融合。
将校报、校园网、电视台、官微、官博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五位一体”融媒体宣传平台,创作出一批符合学生需求、正能量充沛的文化作品。
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中国大学新媒体吉林最具影响力高校”等。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
长春理工大学“学习筑梦”行动定会常抓不懈,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牢牢扛起“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共吉林师范大学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人才工作对于治国兴邦、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委书记关于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题的讲话高校
党委书记关于“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题的讲话把握大势,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次大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也是一次大考。
高校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掌握线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切实推进“三全育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势利导。
信息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推动着课堂革命。
从“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时代,到“课堂+PPT”的电化教育时代,再到“课堂+网络”的教育信息化x.x 时代,高校课堂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中国的教育开始向教育信息化x.x 时代迈进。
然而,这场疫情将处于全媒体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前推进到了教育信息化x.x 时代。
尽管这只是个准x.x 时代,但却极大地加速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新迭代的节奏。
各大慕课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数千门课程资源以应对疫情,高校积极推进线上教学改革,“互联网+”技术使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为现实。
面对信息技术革新与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必须强化“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主动作为理念,顺势而为,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推动线上思政教育从应急状态逐渐向长效常态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赢得先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初心。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也无论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变,高校的育人初心不能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不能变。
在重要关头和紧要时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面向学生需求,树立关注学习与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网上搭建“化育为人”的有效载体,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授课讲稿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授课讲稿把握时代基调、对准现实问题搞活、搞深、搞透思想政治教育着眼解决长期以来郁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肤浅化、被动化、套路化、应付化等问题,尽力打破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思维桎梏,推动转变被动式、填鸭式、强制式等单一教育模式,走开启发式、思考式、讨论式、案例式、辩论式、互动式等教育路子,切实把教育搞活、搞深、搞透,达到入心、入脑、入神目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把教育内容搞活、搞深、搞透。
记住内容、理解内容、吃透内容、落实内容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一是内容要突出大道理实现体系化。
要围绕政治理论学习、“”主题教育、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着眼基层群众必须掌握的重要论述、重大观点、重点讲话精神进行梳理细化,抽出论、谈、辩、说、讲的“要点”。
二是内容要上贴要求下靠思想。
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突出主题教育;围绕党史军史、光荣传统、职能〇〇、法纪道德等,突出基础教育;围绕成长成才、意识形态、交友婚恋、遵章守纪、安全保密、网络借贷、心理疏导以及形势政策等,突出经常性思想教育,抽出论、谈、辩、说、讲的“靶子”。
三是内容要对症下药分门别类。
要注重从日常细微处归纳内容、列举实例、抓住论点,坚持小口破题、大胆融入、聚人气接地气,把大的化小、远的拉近、虚的变实、深奥的变通俗,做到“三捕捉、四触及、五贴近”,即捕捉语气语调、谈资谈点、典型典范,触及学习收获、家庭变化、婚恋交往、实际困难,贴近学习实际、工作现状、环境氛围、心理思想、情绪变化,围绕人员思想行为变化梳理细化,抽出论、谈、辩、说、讲的“个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紧围绕理论武装、教育要求、人员情况细化成点、集点成面,以一个个点的深化细化具体化,实现教育内容体系化、实践化、人性化。
二、切实把教育方式搞活、搞深、搞透。
在扎实搞好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教育方式以论、谈、辩、说、讲为主,用最真实的诉说打动人感染人、最真情的表达带动人激励人、最真心的吐露团结人温暖人,用体感式的亲身感受实现群教群育。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
239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
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
(三)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第一个重点任务。
由此可见,党中央对高校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指引。
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首先要区分课程思政概念和课程思政元素。
思政概念是笼统的,思政元素是具体内容。
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是思政元素,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大义凛然等民族精神,体现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湖北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精神,体现一些哲学思维、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也都是思政元素。
所以,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思政元素不难挖掘,教师要根据自己授课内容选择适合的思政内容,融合在知识传授中。
三、对课程思政的设计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摘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缺少思政教育设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不够,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不显著。
故本文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以及课程思政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等问题。
219307347_打通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
38EDUCATOR打通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周轶凡 李德富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是大学生在高校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获得了显著成效,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立体化等特色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最后一公里”的困境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实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理论剖析: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思维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是我们探索客观世界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有效工具,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高校思政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以此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同时,思政课也是中国大学生进入新时代后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更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思维品质,以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了解社会和变革社会的能力,“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面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大学生正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积极的青年回答者和奋进者的姿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使他们在今后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做到政治立场坚定,绝不动摇。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基层党组织比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场域,大学是开展思政课的关键阶段,因此,顺利打通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将为新时代高校提供一个双轨并行、纵向交互的思想环境,以更好地掌握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观察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张晓(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时下,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与之捆绑使用的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优势也日渐凸显,这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高校思政人员应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心理需求策划选题,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方方面面必须以育人为本,尤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当前,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信息获取方式、知识传授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高校思政人员树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思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一)大学生是微信平台的常驻用户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作为自媒体的产物,微信以其社交属性和生活服务功能,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尤其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微信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联络、展示自我和生活缴费的主要平台。
面对大学生人手都有微信平台的局面,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天然的用户资源优势。
(二)“云”教育成趋势网络时代,出现了新的教育形态——“云”教育,尽管与传统的线下教育优势不可同日日语,但线上线下育人相结合,合力打造育人新天地,实现无缝对接,再者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也能提高育人实效。
针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微信用户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云”思政,对促进思政人员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平台。
立德树人 务求实效抓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落脚点
立德树人务求实效抓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落脚点作者:湛霞英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41期摘要: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每部分和整体最后都要落在“育”字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校如何抓牢育人工作落脚点,HNWM职业学院从政策措施的实效、体质机制的长效、育人过程的有效等三方面发力,力争使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上即彰显“高大上”的成长愿景,又突出“细小实”的成长体验。
充分展现师生信仰坚定、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落脚点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其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实践、服务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切实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质量提升体系。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张东刚表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1]质量问题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成和价值彰显。
[2]HNWM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务求实“效”,抓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落脚点。
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学习、规范学生行为、发展学生能力、辅导学生心理、服务学生生活、保障安全稳定,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一、政策措施的实效学院着力在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动质量提升之策向质量提升之效的顺利转化。
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团队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团队辛玉芳赵文芳(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上海200030)【摘要】2017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这一理念符合人才发展规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指导方针。
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在“三全育人”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环节,忽视了科研育人环节,导致“科研育人”成为“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活动相融合。
这一模式能够实现“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可复制、能推广的科研育人体系,实现“三全育人”育“全”人的培育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教”与“育”的结合和平衡,营造人才培育新生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三全育人;科研育人;科研团队;人才培养;“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35.03※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决策咨询课题的资助(JCZXZGB2020-014)。
作者简介:辛玉芳,综合办主任。
赵文芳,助理研究员。
0引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为“三全育人”[1]。
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模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需求[2]。
然而,各高校在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了科研团队的力量;在建设科研团队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潜力。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 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普及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大阐述,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但其中一些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宣传和普及,导致我们在思想理论工作上出现了“最后一公里”的堵塞,理论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抓紧推进理论宣讲快车,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确保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深入度理论宣讲是党的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确保理论宣讲服务好每一位群众,首先要做好覆盖面和深入度的工作。
这需要全面加强宣传意识和执行力,以确保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听到、理解、学习和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传播渠道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增加理论宣讲渠道,不断扩大覆盖面。
同时,推广底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座谈会、小组讨论、培训班等,提高宣讲的深入度和理论传播的质量。
这不仅可以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更广,同时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方式、形式和手段,让群众深入了解党的政策和理论,促进形成全民知晓、共同拥有的价值共识。
二、着力提高理论宣讲的质量和水平要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理论宣讲的质量和水平也至关重要。
要完善理论宣讲内容和形式,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宣讲方式。
在宣讲内容上,要加强集体学习、个人学习、理论研究的工作,不断推进对党的理论重要性和正确性的认识,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同时增强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宣讲形式上,要考虑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具体特点,不断推陈出新,注重理论宣讲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性,同时形成对全员覆盖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理论宣讲体系和咨询服务平台。
强化“四力” 广安打通主题教育“最后一公里”
强化“四力” 广安打通主题教育“最后一公里”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19年第12期陈玲黄辉11月13日,又一批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来到广安,对广安“抓项目、抓政策、抓资金”工作进行采访。
今年,像这样的大型集中采访,在广安已成为常态。
特别是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广安市委宣传部积极组织中、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广安的好经验、好做法。
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干部如何守初心、担使命?在广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黎均平看来,只有持之以恒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才能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大使命。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广安市委宣传部通过抓好五个结合、开展五大活动、用好五大载体,干部职工“四力”不断提升,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打通了主题教育“最后一公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提档升位。
抓好五个结合找准着力方向11月8日,又是一个星期五,在广安市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里,在听了黎均平以“用‘三信’涵养初心,以‘四力’担当使命”为主题的专题党课后,4名党员围绕党课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
主讲人先讲专题党课,其他党员再开展讨论,这是在主题教育中,广安市委宣传部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创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我们每周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通过学习来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
”广安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毛坤说,广大党员广泛参与,避免了学习流于形式,能让学习更加入脑入心。
与“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相结合,只是广安市委宣传部“五个结合”之一。
在主题教育中,广安市委宣传部还与巩固“两转一提一抓”活动成果、“三会一课”常态化制度化、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找准主题教育着力方向,把主题教育的各项任务实化细化具体化。
开展五大活动认真检视整改前不久,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第30期采编通报显示,广安在四川学习平台上的用稿量排名全省第2。
新德育:打通德育有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新德育:打通德育有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赵庭曾夏来源:《中国德育》2019年第1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您认为当前这粒扣子扣得是否结实、牢靠,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可以改善的空间?王集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论述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间要早;第二,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要正确。
否则,第一粒扣子扣不好,后面的扣子都会扣错。
我认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粒扣子扣得还不够结实、不够牢靠,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
问题出在了哪里?实际上,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向都是非常正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有提高的空间,其主要问题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策略等方面,这也是我们开展并依托新德育推动学校德育、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改善,以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区致力于通过专家引领、行政推动、学校支撑等途径积极践行新德育,广大干部、教师和家长逐步体会到新德育的魅力和效果,其魅力和效果体现在新德育能比较有效地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问题,能充分打通德育有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您刚才提到的打通德育有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说法,很新颖,也很有道理。
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竞秀区所开展的新德育,究竟“新”在哪里呢?王集合:我们所推动的新德育突出一个“新”字,主要表现在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等方面。
新德育的优势在于它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遵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建构了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的有关学校德育、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模式和新方法。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思考
教育管理Education Management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思考胡雅静(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诉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创建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网络教育载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培育德才双优的师资队伍,形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获得感是主体在满足一定的物质追求或者精神追求之后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人的 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的满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服务社会的高超本领,勇做时代 弄潮儿的责任担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笃信笃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忠诚和拥护,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 们国家新的历史发展方位。
而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变革中不断成熟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这是我们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也是对新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考量。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是 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 要求所使然。
1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最后一公里电影观后心得体会
最后一公里电影观后心得体会最后一公里电影观后心得体会1“行百里者半九十”,重大部署和改革方案能否落地生根,取决于推进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能否彻底打通。
改革实践表明,越到“最后一公里”,各种“中梗阻”对改革的阻滞力也越大,任何跑冒滴漏、虚晃一枪,都有可能使相关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走形变样、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中梗阻”,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部门不愿改变既得利益格局。
从各地各部门对既有改革的落实情况看,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人民群众拥护改革、期盼改革的热情高涨,中央要办的大事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但是,也有一些改革举措在落实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阻力,有些改革部署的初衷与实际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梗阻”,也来自作风漂浮。
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习惯于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开会动员发文件,轰轰烈烈来一阵,至于改革部署到底如何有序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新情况需要应对等,根本无心过问,糊弄一下交交差。
还有一些人缺少担当精神,在“等”与“拖”中贻误改革时机。
一些改革举措,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现象。
中央改革决心坚定,措施有力;百姓热烈拥护,翘首期待。
但是,由于一些“中间层面”的不协调、不统一,不动真碰硬,明知硬骨头在哪里却不去啃,看到险滩不敢涉,导致改革举措不能一竿子插到底,绕来绕去徘徊在“最后一公里”上,到最后成了“雨过地皮湿”,让苦盼改革成果的人民群众“等到花儿都谢了”。
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中央重大经济决策落地见效,关键在干部。
首先,要按照中央讲规矩、守纪律的要求,通过问责与考核,以铁的手腕破除改革的“利益阻力”。
其次,要以改革是否落实检验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检验作风是真改还是假改。
再次,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通过用人导向,让真改革、会改革、改革取得实绩的干部受重用,让那些习惯于虚晃一枪,只会耍嘴皮、玩花活的干部,让那些瞻前顾后、为官不为的干部,让那些陷入本领恐慌、“求稳怕乱”的干部靠边站。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2年第05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精心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以理论宣讲为“车头”,搭载文艺节目、文明宣传、志愿服务、技术培训等“车厢”,停靠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乡村集市等,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献上了一场场热气腾腾、干货满满的理论大餐。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工作品牌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等荣誉称号。
注重用户体验,变枯燥生硬为有滋有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新时代理论宣讲快车”把宣讲对象作为用户,树立“用户至上”思维,强化服务意识,围绕满足谁的需求、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何满足需求精准发力,努力赢得更多认同。
一是“到最基层”让群众听得到。
车的特点是流动性强、灵活度高,远近都能跑,有路就能到,什么人群都能够覆盖到。
“快车”既办过几千上万人的陵川双创晚会、沁水曲艺名家晚会,也经常开往人烟稀少的山庄窝铺、田间地头,真正把宣讲延伸到了“神经末梢”。
二是“定制宣讲”让群众听得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围绕“六讲六干”(讲思想干有方向、讲政策干有信心、讲思路干有目标、讲技术干有方法、讲知识干有本领、讲文明干有精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分析受众特点需求,在“要讲”和“想听”中找准切入点,为不同地点、不同群体量身打造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宣讲,吸引群众愿意听、主动来、有共鸣。
三是“理论融合”让群众听得懂。
明确“三不三提倡”(不设主席台、不念稿子、不讲空话,提倡说群众大白话、提倡用当地方言、提倡讲身边故事),坚持把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确保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组织创作专班,根据宣讲主题量身定做快板、小品、相声、上党梆子等文艺大餐,现场群众的欢呼与笑脸成为“快车”旁“最美的风景”。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几点认识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几点认识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坚持走下去,深入群众。
要到群众中听意见,了解群众的期盼,俯听群众怨言。
如果不到群众中听意见,听不到真心话,不认真排查,或是视而不见,避重就轻,那么群众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不能正真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次,坚持做实事,抵制形式主义。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检查工作总是听汇报多,看材料少,到群众中走的少,听群众意见少,脱离实际,不了解群众正真需要什么。
社区干部应该加强走访群众,坚决不搞形式主义。
最后,坚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也是社区干部必须时刻牢记的宗旨。
服务群众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面对每一件大小事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坚持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的原则,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
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一种常态,始终保持对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快的走近群众,更好的服务群众。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坚持走近群众,坚持做实事,坚持不断学习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必备的信念!。
中学教师观看《打通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感悟
中学教师观看《打通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感悟
在看完打通最后一公里后,我有如下感想: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一线作业人员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是努力提高作业人员的意识,需要安管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对一线作业人员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意识提醒,通过不同的方式培训来抓这项工作,夯实丰富安全教育培训。
协作单位是源头管理,项目管理要通过合同严格督促协作单位投入,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吃住行和工作环境,给予一线作业人员最大的善意人文关怀,使他们充分得到体面尊重。
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首先要“一把手”意识重视支持安全,“一把手”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项目的安全就能够及时推进和落实到位。
项目安全监管部门积极推动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同时要结合项目实际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监管分离”和“分级管理”,切实转变各级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监管模式,全力推动安全生产“三个必须”、“一岗双责”落实落地。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双控机制”,要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并及时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要实行“网格化”管理,定人定区域,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高校基层管理育人实践研究--基于“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融入
高校基层管理育人实践研究--基于“支部建在连上”思想的融
入
吴卉
【期刊名称】《科学咨询》
【年(卷),期】2022()21
【摘要】高校基层的管理育人实践对学生的影响直接且深远,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重点在基层组织的管理育人实践。
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将“支部建在连上”思想融入可得出一个新的管理育人模式:“党支部-团组织-班集体-寝室”四级基层组织联动的一体化网格模式,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实现高校基层组织的管理育人功能。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吴卉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民办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白云学院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为例
2.基于叙事实践视阈的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育人机制研究
3.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
4.
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功效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为例5.基于“三全育人”视域高校基层党支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在驱动场景的设计里,融入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
在促成活动里,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学生最终的产出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思政元素;显性;隐性1.引言2020年6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只靠思政一门课是无法完成全部的育人目标的。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黄国文,肖琼,2020)。
文秋芳(2021)“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术语,其实质与“传道受业解惑”“立德树人”一脉相承,只是更突出了“课程”在落实教书育人上的“牛鼻子”作用,牵住这个“牛鼻子”,思政工作就有了落脚点和抓手。
大学英语课程在大学阶段的课程体系里,占有不可小视的地位,而外语课程兼顾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在语言和文化内容教学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张敬源和王娜(2020)表示外语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基因,有着润物无声开展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
在外语课教学上更要利用这种先天的优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产出导向法”(以下简称POA)是文秋芳团队基于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的外语教学模式。
POA 理念中的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僵硬地讲思政,育人目标与语言教学脱离的“两层皮”现象。
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在教学中,以POA理论为指导,从教学内容和语言作为着眼点,挖掘蕴含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
蒋德勤《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8日 16 版)
CFP
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性,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着力点。
当前,我国面临着新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民生改善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迫切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创新视野和开拓思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实践性思维,立足了解学生关心什么与回答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相结合,主动在社会上发掘实践性题材。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属于生产关系的任何调整和变革,都会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增强,带来的是对社会产生新的关心、新的思考甚至是新的困惑,这是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的盲点和弱点。
这些盲点和弱点看似是挑战,实则是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取得实效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领域,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以思维创新促进实践性创新,立足了解学生关心什么与回答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相结合,主动在社会里发掘实践性题材,着力解决盲点部分和弱点部分。
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发展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仍然很多,我们既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也难以把这些现实问题都拿出来给学生讲,必须提炼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敢于回答,乐于回答,善于回答。
创新实践性模式,立足帮助学生解决什么与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相结合,主动在校园内搭建实践性载体。
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学生对本校工作满意度总体评价前三位分别是“辅导员工作”(96.1%)“校风学风建设”(9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95.6%),2012年这项调查结果是“辅导员工作”(96.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95.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95.1%),辅导员工作之所以位居满意度调查首位,受到学生欢迎,正是得益于辅导员能够关心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这一调查结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持。
当前,要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创新实践性模式”为突破,着力在校园内搭建多层次实践性载体,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搭建与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贴近时代,突出主题,着力解决“理想”问题;搭建与选树典型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贴近学生,突出示范,着力解决“榜样”问题;搭建与帮扶体系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贴近生活,突出关爱,着力解决“困难”问题;搭建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贴近实际,突出文化,着力解决“精神”问题。
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独特的人文教育景观,校园文化总能在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营造,在营造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在弘扬中传承和创新,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全过程,发挥高校精神文化的铸魂功能、环境文化的熏陶功能、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和行为文化的引领功能,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实践性内容,立足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与运用社会德育资源相结合,主动在地方上开辟实践性渠道。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担起责任来,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有机结合的工作合力,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关键是进头脑。
在拓展实践性途径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看起来震动、听起来激动、想起来感动、做起来不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进了课堂,进了实践,但没有真正进入头脑。
要切实打通思想政治教育这最后一公里的通路,就必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形式。
从目前来看,这些问题全部放在课堂里一揽子解决还不现实,还需要主动在地方上开辟新的实践性渠道。
以“移动课堂”为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了与地方德育资源的深度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头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活泼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心中的问题往往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甚至更加茫然,这一现象折射出高校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和担忧,其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形式、教育方法进了头脑,但教育内容没有进入头脑。
实践证明,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学生需要才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学生不提出问题,教育者如何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德育资源结合的根本点和着力点就是围绕学生需要,找准学生需要,回答或解决学生需要。
我们坚信,只要重视创新,认真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和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能够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