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64edf1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9.png)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大理洱海是云南省境内的一个天然淡水湖泊,也是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重要生态环境资源。
然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洱海逐渐遭受各种形式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为了解洱海污染现状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对洱海周边区域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1. 洱海水质:洱海水质自入选全国十大淡水湖保护区以来一直以中度污染水平为主,近年来水质有所变好,但仍存在部分污染源,如各类工业废水、污水、农业化肥等。
2. 河流和地表水:洱海周边有多条河流,其中部分河流水质达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
同时,周边地表水也存在被农业化肥、农药等污染的情况。
3. 工业污染:在洱海周边工业园区和某些个体工业企业,存在工业废水直排现象。
据了解,这些企业几乎没有进行污水处理,直接将废水排放到附近河流中,严重影响周边河流水质和洱海生态系统。
4. 垃圾污染:洱海周边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家庭垃圾被随意扔在河边或道路上,形成垃圾污染的现象。
5. 旅游污染:洱海周边有众多景点和旅游设施,但无论是旅游人数增加还是旅游设施扩建,都加重了洱海的污染和破坏。
如游客在洱海畔野餐、露营等行为,都会对洱海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固定游船和民船在湖上行驶中也会产生噪声、废气等负面影响。
三、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洱海是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性,是野生动物、水生植物和农民的家园,但由于大量人类活动对洱海水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导致洱海生态系统无法自我恢复。
1. 水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丧失:由于水质的污染,洱海水生植物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海中的很多物种都受到了威胁,野生动物遭受破坏的情况也很严重。
2. 生态平衡失调:污染对洱海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已经严重破坏了洱海的生态平衡。
特别是湖泊中某些类群的类群数量或总体数量变化是动态的,这已经造成了重要生态组织和生物物种的出现和消失。
3. 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水源:当地河流和地表水的水质由于污染无法承担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d317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7.png)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水生生物减少
由于水质污染、水域面积减少等原因,洱 海湿地内的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在减少 ,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陆生生物栖息地减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业生产的不断 发展,陆生生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这对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造成了威胁。
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洱海 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02
洱海湿地概况
洱海湿地地理位置
洱海湿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境内,距离大理 古城约120公里,距离昆明约400公里。
洱海湿地位于洱海湖畔,是洱海周边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
洱海湿地生态系统
洱海湿地属于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环境监测技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洱海湿地的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现象,主 要污染源为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
。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检测 ,发现洱海西部的空气质量相对 较好,而东部和南部的空气质量
相对较差。
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应加强汽车 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的治理,推 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土壤治理建议
土壤质量监测
对洱海周边的土壤进行定期质量检 测,确保土壤无污染。
植被覆盖增加
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洱海周 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导致土壤退化。
污染土壤修复
对已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恢 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大理洱海调研报告
![大理洱海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f377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b.png)
大理洱海调研报告大理洱海调研报告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内,是云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六大淡水湖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洱海的状况及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经过实地走访和收集资料,我们发现洱海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生产增加,洱海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废水、农药和肥料的排放,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出现了水华现象。
这不仅对洱海的水质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是生态破坏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洱海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大量的湿地被填埋,原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减少。
这种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洱海的生态平衡,也对珍稀物种的生存带来了危险。
此外,洱海还面临着景观破坏问题。
过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洱海周边建筑物、酒店等过度拥挤,景观被扭曲和掩盖。
过多的建筑物和人工设施给洱海的风景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废水处理和农业生产的监管,确保洱海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同时,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是调整旅游开发策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和管理,控制旅游开发规模,减少对洱海景观的破坏。
可以通过建设生态旅游区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有效平衡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后,要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洱海保护和治理工作,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
总的来说,洱海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政府、公众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才能保护好洱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引起人们对洱海问题的关注,共同为保护洱海而努力。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70bbbcb84ae45c3a358c3f.png)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第1篇: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优美的地理地质环境和优雅的人文气息,是个旅游胜地。
但由于经济的过度增长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本文通过对该区的相关信息进行描述,并对保护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
:__林业大学林学院:保护对象,地理气候特征,多样性,保护对策,资源开发保护区简介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面积79700公顷,198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谈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
本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主峰点苍山位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顶端保存着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
区内具有明显的七大植物垂直带谱,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和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
本区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84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同时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鱼类31种,其中特有种8种,底栖动物33种,水禽类59种。
此外本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
苍山洱海保护区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为一体,在国内比较少见,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自然保护区类型依据自然保护区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同时兼属自然遗迹类别,其中包含三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质遗迹类型。
因此,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大容量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重要科研价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在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典型。
洱海生态治理报告
![洱海生态治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cb0b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c.png)
洱海生态治理报告1. 背景介绍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洱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生态治理。
2. 生态问题分析洱海生态环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质污染由于周边农村的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洱海受到了大量污水和农业化肥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水中富营养化现象明显,水体富含藻类和有机物质,严重威胁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平衡。
2.2. 湿地退化洱海周边的湿地是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的退化。
湿地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湿地植被减少,鸟类迁徙受阻,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水面漂浮物由于游客和居民的不文明行为,洱海水面常年漂浮着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严重影响了洱海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漂浮物会影响水质、损害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对洱海的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3. 生态治理措施为了改善洱海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生态治理。
3.1. 水质治理政府加强了洱海水质的监测和排污管控,对污水处理厂和农业排污进行加强管理,严禁非法排污。
此外,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水质修复工程,通过生物修复、化学处理等技术手段改善洱海水质。
3.2. 湿地保护和恢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洱海周边湿地。
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区划管理,禁止破坏活动和非法开发。
同时,政府还开展湿地恢复项目,恢复湿地的植被和水域。
3.3. 环境宣传教育政府加大了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环境保护活动、开展宣传教育讲座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鼓励居民和游客积极参与到洱海的生态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洱海的美丽。
4. 治理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态治理工作,洱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水质状况逐渐好转,水中富营养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252d3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c.png)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一、引言大理洱海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素有“西南明珠”之称。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洱海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对大理洱海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洱海污染现状1. 工业废水排放大理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许多工厂和企业将废水直接排放到洱海中,导致水质急剧恶化。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洱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是大理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但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通过径流进入洱海,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这些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影响了洱海的水质。
3. 生活污水排放大理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目前,许多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洱海中,严重污染了湖泊水质。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一步加剧了洱海的富营养化现象。
三、洱海污染对环境的影响1. 水质恶化洱海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明显。
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繁殖,形成藻华,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氧气,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威胁。
2. 生物多样性减少洱海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但由于污染问题,许多物种的数量和种群密度急剧下降。
一些珍稀濒危的鱼类和水生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生态系统破坏洱海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污染问题对其造成了严重破坏。
水生生物的减少导致了食物链的破裂,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四、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进行处罚,确保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企业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同时,农业活动中应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对洱海的农业面源污染。
洱海环保治理情况汇报
![洱海环保治理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a7257b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8.png)
洱海环保治理情况汇报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高原湖泊。
洱海水域面积约为256.5平方公里,湖泊周长约为116公里,最深处达11米。
洱海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洱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质恶化、湖岸生态破坏、垃圾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洱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环保治理。
首先,针对洱海水质恶化的问题,政府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力度。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强河道清淤和湖泊水质监测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洱海水质,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其次,针对湖岸生态破坏的问题,政府加强了湖岸生态恢复工作。
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程,加强湖岸植被的修复和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滥捕滥捞等行为,有效改善了洱海周边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垃圾污染的治理力度。
通过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加强对湖泊周边的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和引导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湖泊周边的垃圾污染,改善了洱海的环境卫生状况。
总的来看,洱海环保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质得到了改善,湖岸生态得到了恢复,垃圾污染得到了减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洱海环保治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环保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环保宣传教育不够到位、环保监管力度不够到位等问题。
因此,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加强环保监管,努力打造洱海更加美丽、更加清洁、更加宜居的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洱海的环保治理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洱海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洱海的美丽风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洱海的环保治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洱海治理调研报告
![洱海治理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1977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6.png)
洱海治理调研报告洱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水资源。
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的影响,洱海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洱海治理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我们调查了洱海的水质情况。
据我们了解,由于周边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洱海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尤其是过量使用氮、磷肥料导致了湖泊富营养化,引发了蓝藻的大量繁殖。
蓝藻会消耗湖水中的氧气,使得湖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此外,洱海还面临着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
其次,我们对洱海周边的人类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洱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也给湖泊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旅游船只的排污、游客乱扔垃圾、违规养殖等行为都对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此外,洱海周边的城市化进程也给湖泊带来了压力,过度开发和土地利用不当导致了大量的湖泊湿地消失。
针对洱海的治理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建立底泥处理设施,减少重金属的释放。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严禁乱扔垃圾和违规养殖等行为。
此外,还应加强对湖泊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湖泊湿地和生态环境。
最后,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洱海的治理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将为当地经济和生态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我们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洱海的治理贡献力量。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1b2af9da0116c175f0e487d.png)
2014-2015学年上学期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摘要:从洱海湿地与周边环境入手,重点分析了洱海湿地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洱海湿地污染保护治理对策洱海湿地概况:洱海湿地位于云南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中段东部交界处的大理市境内,海拔1974.13m(海防高程,下同)时,南北长42.5km,东西宽4~9km,湿地面积25100hm2,湖容量27.4m3,岛屿面积74.8h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透明度4~8m,天然出湖河流为西洱河,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一、湿地资源概况1、水资源:洱海湿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大气降水、森林滞留水和少量融雪水是湿地水资源主要来源,入湖大小河流共117条。
主要入湖河流为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以及苍山十八溪。
平均入湖水量为8.25亿m3,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m3。
1996年前,水体理化性质良好,水质总体达到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标准,适合旅游、渔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全年水温适宜,一般在10℃~20℃之间,给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2、植物资源:湿地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6科44属61种,其中沉水植物19种,挺水植物11种,浮叶植物7种,飘浮及悬浮植物6种,其它植物18种。
湿地植被按生活型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沉水3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
其中湿生挺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酸模叶蓼群落分布最广;浮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荇菜群落、野菱群落分布最广;沉水植被带有9个群系,以黑藻群落、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其中海菜花属国家级保护。
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植物是湿地的优势种。
3 、动物资源洱海湿地共记录到鱼类4科8属16种(不含引入种),以鲤科鱼类13种,构成鱼类主体,占湿地鱼类总数的81.3%;土著特有种9种,占湿地鱼类总数的56.3%,形成富于特色的鱼类区系;其中大理裂腹鱼、洱海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e604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a.png)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洱海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是一座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大理市的重要饮水源地。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区域内的一系列人为因素,洱海面临着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解决洱海面源污染问题,近日本人对洱海环境进行了一次调研。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情况:一、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首先,洱海面源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城市污水问题主要源于城市的垃圾处理、排水系统和沿海排放等,特别是当地的城市化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车流和垃圾排放,使得洱海周边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工业污水则主要是因为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水,同时,一些规范的企业也因管理不善、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了二次污染。
农业污染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源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畜禽粪便的排放以及农田流向洱海的地下水。
二、防治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的措施要想彻底解决洱海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通过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和实际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的建议:1.加强职责分工,制定明确的责任体系,强化监管和惩罚。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管和管理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推动实现源头治理。
2.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社会组织和学校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加强公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保护洱海的水环境做出贡献。
3.加强农业管理,加大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对畜禽养殖、化肥和农药的管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和排放。
同时,在治理洱海面源污染中更需要把良好的农业管理融入到治理的措施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污染。
4.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排放出口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管理对企业的规范化排放、监控、检查和处罚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强。
大理洱海保护治理调研报告
![大理洱海保护治理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717e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5.png)
大理洱海保护治理调研报告《大理洱海保护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大理洱海是云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旅游景点。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治理洱海,我们进行了该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深入洱海周边地区,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和访谈,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洱海的水质已经严重恶化,湖泊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工业和农业污染:周边地区的工业和农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直接导致了洱海水质恶化。
2. 污水排放问题:周边村庄和旅游景点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洱海,使其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3. 旅游开发压力:洱海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旅游开发也给湖泊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治理建议为了保护和治理洱海,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环境管理:加大对工业和农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废水和农药的排放,防止污染源对洱海的进一步损害。
2.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资金和技术,加强周边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确保所有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再排放。
3. 持续教育宣传:加强对民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教育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确保旅游业对洱海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调研成果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迫切性和困难性,并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成果将为相关部门制定洱海保护治理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大理洱海保护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重视。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我们的调研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保护和治理好洱海,保障湖泊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3660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1.png)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经过多个月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团队完成了对洱海保护的调研报告。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洱海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改善洱海生态环境并推动持续可持续发展。
一、洱海生态环境现状1. 水质污染严重:近年来,洱海水质不断恶化。
大量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洱海,导致水质指标超过标准,水中藻类过度繁殖。
2. 水位下降:长期的过度抽水投入,导致洱海水位下降,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 乱占湖泊及湿地:大量乱占湖泊和湿地现象存在,影响洱海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二、洱海保护存在的问题1. 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关于洱海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保护工作不够有力。
2. 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于洱海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走简单粗暴的封堵式治理方式,并没有彻底解决污染问题。
3. 缺乏有效合作机制:洱海地处多个区域,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三、洱海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洱海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彻底整治乱占湖泊湿地、排污等违法行为。
2. 制定周全的污染治理方案:针对洱海的水质污染问题,建议制定具体科学的治理方案,采用综合手段治理,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3.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议在洱海保护工作中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不同地区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洱海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洱海保护的推动措施1. 加大执法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对乱占湖泊湿地、排污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对违法者依法追究责任。
2.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洱海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洱海的共识。
3.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大对洱海生态环境的科研投入,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支持,为洱海保护提供支持和依据。
在洱海保护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4f13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c.png)
洱海污染程度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冬季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 因为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排放量较大。而夏季由于降雨量的增加,污染程度 会有所缓解。
洱海污染源分析
01 02
生活污水
大理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洱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农村地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 排放到洱海。
治理效果预测
预测一
预测依据
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水质得到改善。
预测二
通过对入湖排污口监管、生态补偿和生态拦 截等多种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减少污染物 排放,提高水质。
预测依据
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
通过治理和补偿措施的实施,能够逐步恢复 受损的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调查目的
• 通过调查,了解洱海的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等情况,评估洱海的环境状况,为制定治理措施提湖河流、沿岸村落、工业企 业、旅游景区等。
02
洱海污染现状分析
洱海污染程度分析
重度污染
洱海目前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很多监测点的水质已经达到V类甚至劣V类, 这表明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 胁。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2023-10-27
目 录
• 调查背景与目的 • 洱海污染现状分析 • 洱海污染原因解析 • 洱海污染治理建议与措施 • 洱海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及效果预测 • 结论与展望
0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
• 大理洱海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淡水湖,是当地居民和游 客的重要旅游景点。近年来,洱海的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 的关注,一些游客和当地居民反映洱海水质变差,出现蓝藻 爆发、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为了了解洱海的污染状况,当 地政府组织了这次调查。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cbc9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1.png)
洱海保护调研报告洱海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洱海作为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云南省重要的水资源和旅游景点。
为了了解洱海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洱海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数据收集等方式。
我们先通过实地考察洱海的周边环境,了解湖泊的水质和周边的生态系统。
然后,我们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洱海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最后,我们收集了关于洱海保护的数据和研究报告,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洱海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和农业活动引发的污染。
调查显示,洱海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劣Ⅴ类,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2. 洱海周边的湿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湿地和草地的面积大幅缩减,导致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3. 当地居民对洱海保护的意识不足。
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很多当地居民不了解洱海保护的重要性,缺乏环保意识。
一些居民为了赚取经济收益,依然从事着对洱海生态的破坏性活动,如过度捕捞和乱倒垃圾。
四、调研分析1. 洱海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的。
政府仅仅停留在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层面,没有有效地进行监管和执法,导致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持续受损。
加强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非常重要。
2. 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需要提升。
教育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教育力度,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居民正确的认识洱海的重要性。
五、调研建议1.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加强对洱海保护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策和法规的有效执行。
2. 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教育力度。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大众参与洱海保护的主动性。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1]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b980984051e79b89690226ca.png)
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注:这是分析成功经验型的调研报告,不是剖析问题矛盾提出建议型的调研报告。
全文结构:背景及污染情况+治理整体成效+具体治理措施分析+经验总结+启示(深化)。
这个下发是值得借鉴的。
也算调研报告中的一个类型。
湖泊治理保护的生态样本——关于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周围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蓝藻,特别是2003年7、8、9三个月洱海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降至历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了地表水Ⅳ类。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洱海的主要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入湖贡献率分别占流域的90%、72%、68%。
洱海的污染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理州委、州政府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果断采取了各项重大举措,2006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6年总体稳定保护在Ⅲ类,其中有31个月达到Ⅱ类,今年以来有5个月达到Ⅱ类。
大理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推动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而洱海流域又是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大理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理州从面源污染的源头抓起,全面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狠抓落实并取得成效,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特别是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对于全国的面源污染防治和湖泊的治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洱海面源污染治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村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实施村落“两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缓解了洱海富营养化进程,促进洱海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大理市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以集中为主要处理手段”的布局,建设大、中、小型垃圾处理系统;采用人工湿地、土壤净化槽、一体化净化槽等一系列低投资、低成本的处理方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城市和乡村的“两污”处理网络。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分析[五篇材料]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分析[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4ec7b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d.png)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分析[五篇材料]第一篇:大理洱海环境保护分析大理洱海环境保护(改)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洱海管理条例、三退三还、两取消、两禁止等主要水环境政策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策执行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
通过和新«水污染防治法»比较, 洱海水环境政策存在忽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洱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水环境;水污染防治法;前言洱海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跨大理市和洱源县, 湖泊面积250km 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洱海集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航运、旅游和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被视为白族和其它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近年来, 由于周边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旅游业的发展, 给洱海的水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
洱海水资源的生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洱海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对洱海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采取对策和措施保护洱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是洱海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洱海流域水环境演变(一)洱海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以前, 洱海水质良好, 至70年代以后, 随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沿湖水污染状况的加重, 洱海水质开始恶化。
洱海污染最初以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COD 为主, 90 年代开始实施截污干管建设后, 工业废水大部分被截流, COD 的影响降低。
总磷、总氮成为洱海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影响因子。
l996年和2003年, 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 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
经过大理州、市等各级政府的努力,洱海水质逐步取得了好转。
2001 年洱海为Ⅱ类水质, 2004—2007年几年间, 洱海全湖的水质从2003年的局部下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 恢复到总体水平达到和保持Ⅲ类。
洱海保护调查活动总结报告
![洱海保护调查活动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8b01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c.png)
洱海保护调查活动总结报告1. 洱海简介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大理市和南涧彝族自治县之间,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洱海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眼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多年来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污染对洱海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迫使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进行保护。
2. 调查活动目的本次洱海保护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洱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障洱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调查内容与方法3.1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洱海各个区域的水样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洱海的水质状况。
2. 生物多样性调查:对洱海周边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 人类活动调查:调查洱海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活动、旅游开发等对洱海生态的影响。
3.2 调查方法1. 水质监测:采用标准的水质监测方法,通过检测水样中的溶解氧、氨氮、COD等指标来评估水质状况。
2. 生物多样性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法进行调查,根据采样点的物种数量和丰富度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
3. 人类活动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周边农民、当地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对洱海保护的认识和意见。
4. 调查结果及问题发现4.1 水质状况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洱海的水质状况整体较差,其中溶解氧含量偏低,氨氮和COD含量偏高,超出了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
这些迹象表明,洱海的水体已经受到严重的污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4.2 生物多样性状况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洱海周边的植被种类丰富,但存在物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部分植物物种数量有所下降,少量濒危物种的保护亟待加强。
动物方面,洱海是多种水生和陆生动物的栖息地,但由于生境破坏和非法捕捞等因素,部分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4.3 人类活动影响通过人类活动调查发现,洱海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活动、旅游开发等对洱海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
![洱海湿地环境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13e4f4168884868762d69d.png)
2014-2015学年上学期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摘要:从洱海湿地与周边环境入手,重点分析了洱海湿地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洱海湿地污染保护治理对策洱海湿地概况:洱海湿地位于云南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中段东部交界处的大理市境内,海拔1974.13m(海防高程,下同)时,南北长42.5km,东西宽4~9km,湿地面积25100hm2,湖容量27.4m3,岛屿面积74.8h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透明度4~8m,天然出湖河流为西洱河,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一、湿地资源概况1、水资源:洱海湿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大气降水、森林滞留水和少量融雪水是湿地水资源主要来源,入湖大小河流共117条。
主要入湖河流为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以及苍山十八溪。
平均入湖水量为8.25亿m3,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m3。
1996年前,水体理化性质良好,水质总体达到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标准,适合旅游、渔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全年水温适宜,一般在10℃~20℃之间,给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2、植物资源:湿地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6科44属61种,其中沉水植物19种,挺水植物11种,浮叶植物7种,飘浮及悬浮植物6种,其它植物18种。
湿地植被按生活型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沉水3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
其中湿生挺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酸模叶蓼群落分布最广;浮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荇菜群落、野菱群落分布最广;沉水植被带有9个群系,以黑藻群落、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其中海菜花属国家级保护。
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植物是湿地的优势种。
3、动物资源洱海湿地共记录到鱼类4科8属16种(不含引入种),以鲤科鱼类13种,构成鱼类主体,占湿地鱼类总数的81.3%;土著特有种9种,占湿地鱼类总数的56.3%,形成富于特色的鱼类区系;其中大理裂腹鱼、洱海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b288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8.png)
石油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进入洱海后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生活污染源
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导 致水质恶化。
旅游污染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乱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 等行为给洱海带来严重污染。
04
中下游污染源分析
水产养殖污染
养殖废水排放
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其中含有残余饲料、鱼类排泄物等,若未经处理直接排 放,会对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药物使用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品,这些药品会残留在水中,对水生生 物产生不良影响。
饵料污染
饵料中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旅游活动污染
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3
上游污染源分析
农业污染源
畜禽粪便
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进入水体后污染水域环境。
化肥和农药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洗后进入水体,对洱海造成 污染。
工业污染源
重金属污染
部分工业企业排放含重金属的废水,如铅、汞等,进入洱海后对水生生物产生严 重影响。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目 录
• 引言 • 洱海污染现状分析 • 上游污染源分析 • 中下游污染源分析 • 洱海污染治理建议 • 洱海污染防治的长期规划
01
引言
调查背景
1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重 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2
近年来,洱海周边地区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垃 圾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3
为了解洱海污染状况,制定治理措施,我们对 洱海进行了详细的污染调查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28dd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f.png)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与意义我国的洱海是一处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独特的湖泊,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区。
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旅游业的繁荣等原因,洱海水质逐渐恶化,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洱海污染现状,为更好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1.实地考察法:我们选择了洱海周边的主要村庄、城镇、旅游景点、工业企业等进行调查,实地观察洱海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
2.数据分析法:我们查阅了丰富的资料,对各类污染物的监测、排放、治理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果1.水体污染现状:据我们了解,洱海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都对洱海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饮用水水质评价指标中,氨氮、总磷等指标均超标。
2.排污企业情况:我们查阅了洱海周边企业的排放情况,发现大多数排污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直接将废水排入了洱海。
3.生态环境状况:洱海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活动、大规模建设等因素,使得洱海湖区的湿地植被减少,鱼类和鸟类数量逐渐减少。
四、调查结论1.污染治理必须加强:洱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废水的直接排入造成的。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洱海周边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排放标准。
2.生态保护措施必须加强:洱海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区,为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湖区的湿地恢复,提高湖区植被覆盖率,建设生态示范区。
3.加强科学研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更好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五、调查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我们建议:1.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2.严格控制洱海周边企业的排放,保证洱海水质安全。
3.加强科学研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4.提高生态环保和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促进当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大理洱海污染调查报告(共5篇)第1篇: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优美的地理地质环境和优雅的人文气息,是个旅游胜地。
但由于经济的过度增长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本文通过对该区的相关信息进行描述,并对保护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
:__林业大学林学院:保护对象,地理气候特征,多样性,保护对策,资源开发保护区简介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面积79700公顷,198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谈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
本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主峰点苍山位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顶端保存着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
区内具有明显的七大植物垂直带谱,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和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
本区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84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同时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鱼类31种,其中特有种8种,底栖动物33种,水禽类59种。
此外本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
苍山洱海保护区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为一体,在国内比较少见,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自然保护区类型依据自然保护区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同时兼属自然遗迹类别,其中包含三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质遗迹类型。
因此,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大容量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重要科研价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在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典型。
保护区地跨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所处区域开发较早,社会经济较为发达,整个保护区基本处于完全开放(洱海)和半开放(苍山)状态,和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密切联系,并受到其干扰和影响。
主要保护对象1.高原淡水湖泊水体湿地生态系统2.第四纪冰川遗迹高原淡水湖泊3.以苍山冷杉杜鹃林为特色的高山垂直带植被及生态景观4.以大理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苍山南起下关,北至洱源县邓川镇,呈南北走向绵延45km,东西宽约10km。
苍山连脊屏列19座山峰,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m,与西坡漾濞河谷相对高差为2562m,与东坡大理盆地相对高差为2156m。
苍洱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带。
年平均气温为15.5,全年有干湿季之别,年平均最高气温22.2,年平均最低气温10.2;全年降雨量为10001100mm。
苍山东坡气候属亚热带类型,苍山西坡属中亚热带类型。
苍山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主峰终年积雪,从山麓至山顶具有亚热带、暖温带及寒温带三个垂直气候带,因而出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
从洱海湖区至苍山顶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和植物种类的变化极为明显,层次清晰,保存着许多从南亚热带过渡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植被类型。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苍洱自然保护区成为南北生物交汇过渡带,多种多样生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多样性1.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海拔从西坡漾濞河谷1560m至苍山主峰4122m,相对高差为2562m,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明显,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高原湖泊2.遗传多样性保护区是一个种类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
具有二十六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大量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植物,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三级保护植物10种,中国特有种3种,云南特有种4种,苍山特有种5种。
花卉植物资源丰富,包括山茶花、杜鹃花、木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等云南八大名花的全部种类。
药用植物有199科601种。
经济果木有茶、核桃、板栗、石榴、柑桔、梅、杏、李、桃等。
苍山杜鹃花有44种,约占中国杜鹃花总数的10%,占云南省杜鹃花总数的18%。
洱海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有鱼类8科20属33种,其中土著鱼17种,8种为洱海特有种,洱海特有的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洱海鲤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3.物种多样性苍山洱海地区地处三江水系分水岭的复合地带,在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南端与滇中高原的接合部位。
经鉴定查实,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约2330种,隶属170科755属,约占云南省种子植物种数的15%。
其中:洱海水生植物有26科44属,共61种,包括沉水植物19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及悬浮植物6种,挺水植物11种,其它18种。
洱海藻类有195种,属42科。
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保护区动物种类约433种,其中:高等动物285种,(兽类82种,鸟类170种,鱼类33种)低等动物148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二级保护动物15种。
4.景观多样性保护区包涵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具有高山生态景观、森林生态景观、雪原景观、冰川遗迹景观、高原湖泊景观和湿地生态景观。
整个保护区水陆相依,山川辉映,形成独特的"风花雪月"的风貌。
保护区现状苍山洱海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大理曾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
由于历史悠久及人类长期的采伐、开垦、猎捕活动,加上自然环境变迁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
大理又是云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较大,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原生植被的不断减少,造成动物生境丧失和植物生境单一化,特别是苍山西坡滥砍乱伐较为严重。
大量的人工林由于其中多样性程度较低,在水土保护、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使得洪水和泥石流时有发生,特别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大量泥沙冲刷,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苍山野生经济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一些珍贵的花卉、药用和食用植物濒临灭绝;滥捕乱猎,已使得苍山的野生动物大量减少,有些种类极为罕见甚至灭绝。
3)苍山东坡的大理石采矿点,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山体及表土植被破坏严重,难以恢复,并对下游地区形成泥石流危害,影响了苍山的自然生态景观,加大了洱海的泥沙淤积量。
4)洱海由于引入外来鱼种,与土著鱼种发生种间竞争,破坏了以大理裂腹鱼、大理鲤等为主的土著鱼类区系。
酷渔滥捕,网箱养鱼,大量打捞水草等,造成土著鱼类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殖,数量急剧减少。
5)旅游业将成为大理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其发展是建立在苍山洱海丰富的景观资源这一基础之上的。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保护区内许多自然生态状况较好的区域也面临着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的威胁。
6)工业的发展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天然生境不断缩小,直接或间接危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这种恶劣的影响甚至是大范围和长期的。
洱海由于湖泊水位下降,湿地被开垦等原因,造成8种土著鱼类受到严重威胁,成为珍稀濒危物种,大理裂腹鱼等4种鱼类正处于消亡之中。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洱海流域环保项目研究报告)苍山原始森林遭受破坏,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基本消失,草场严重退化,物种流失严重。
初步估计,苍山种子植物名录所提供的2100种野生植物中,大约有200种已不复存在,每年至少有5种植物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区域资源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苍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仅能为开发活动提供一个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物种基因库和生态环境,而且能保持该区域的优美自然景观,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策措施建立保护区生态定位观测站和物种、生境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编目,弄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现有种群数量,突出重点,明确优先保护对象及区域。
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加强保护区生态监测。
将所保护的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状况等各种有关基础数据、图片等输入微机工作站,建立动态数据库,数据处理后模型动态显示。
通过这一系统建设,使保护区管理人员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群落分布及群落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信息,实现保护区的动态管理。
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
除加强对苍洱自然保护区内划定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严格保护外,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把大量野生、珍稀濒危物种移栽到风景名胜区中,更能有效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实行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
积极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争取公众参与和管理,认真解决好自然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矛盾。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传统经济向现代生态建设的转移。
建立良性循环环境大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文明上的战略性突破,努力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
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经济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达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
保护管理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加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制止局部地区滥砍乱伐森林现象。
制定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条例。
加强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活动的管理。
第二阶段,运用GIS这一技术手段,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学的动态管理。
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编目工作,积极与国内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并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援助项目。
建立保护区生态示范工程,包括生态农业示范区,白石溪大理石矿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
逐步实行保护区开发建设中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逐步实施苍山大理石的科学开采,降低植被破坏和资源浪费程度。
争取国际援助,建立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开放研究中心。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和开发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保护区工作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一项欣欣向荣的产业。
在缓冲区或周边地区收采丰富的野生花卉的种子,建立花卉繁育和生产基地,集约化经营鲜花和干花制品。
开发和经营苍山的药用植物资源,鼓励保护区内居民从事种植、养殖活动;建设食用花卉加工厂,开发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生产鲜花罐头及其系列食品和饮料,有望在国内外形成良好市场;从发展的观点及市场的需求出发,结合苍洱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无污染、野生的、可食用资源以及立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