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奎因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的研究
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
言的总体倾向相容 , 但是彼此 之间并不相 容。在无 数场合 , 运用各 自的手册进行句子翻译时会产生分 歧, 目标语彼此对抗 , 无法实现哪怕是大致可靠的对 等。 ” …羽 我们 可 以对 以上 表 述 作如 下 解读 : 其一 , 把
一
相似的经验、 信念 和背景等; 另一方面 , 我们无法证
明该 假设 是否 为真 。因此 , 这个 预设 是不 恰 当的 。
奎因为了说明翻译不应像卡尔纳普那样对其进 行 明确 规定 , 并 且 选 择英 语 和 德 语 两种 词 源 相近 的 语言, 因此 , 奎 因以原始翻译 ( r a d i c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为
例做 了一个思 想实 验 , 并 提 出 了翻译 不确 定性 论题 :
“
一
种语言翻译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所依据的翻
、
论 题 的提 出和主 要 内容
译手 册 , 可 以采 用不 同的方式 编撰 , 所有手 册 与源语
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提 出, 其初衷是奎 因针对 他的老师卡尔纳普在 日常语言 中使用 内涵概念提 出。卡尔纳普试图表明, 要检验 日常语言表达式 的 意义 应 建立 在严 格 的经 验 主义基 础之 上 。作为 逻辑
关键词 : 奎 因; 翻 译 不确 定性 ; 意义 ; 指称 ; 不 完 备 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5 6 4 2 . 2 0 1 3 . 0 0 4 . 0 7 3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文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论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 【内容提要】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常出名,但是⼈们⼀般只接受他的论证,⽽不接受他的结论。
本⽂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然的,也是有道理的。
⽽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法决定的。
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在其⽅法。
这种⽅法就是应⽤现代逻辑进⾏分析。
【关键词】分析性/同义性/定义/保真互换性 【正⽂】 在哲学的讨论中,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别与讨论由来以久。
这样的讨论也许可以追溯到休谟关于依赖于观念的真和依赖于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也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关于理性的真和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
但是⽆论如何,⾃康德明确地提出他那个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著名区别以来,⼈们基本上都相信,真命题分为两类,⼀类命题(分析命题)的真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另⼀类命题(综合命题)的真不能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就是说,与⾮语⾔的事实有关。
1951年,奎因发表了著名的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在这篇论⽂中,他对传统的这种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分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分析性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因此依赖于这个概念所做出的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传统区别是不存在的。
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持者,更有反对者,结果在⼏⼗年的时间⾥,形成了关于这个问题⼀系列深⼊细致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使分析性这个重要概念得到了⽐以前更加明确的刻画和说明。
本⽂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第⼀,为什么奎因会得出这样⼀个违反常识的结论?第⼆,奎因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 对于奎因的观点,⼈们提出了许多批评。
⼀个⼗分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们⽆法否认奎因的分析论证,然⽽就是不接受他的结论。
最主要的批评是认为奎因根本否定分析和综合的区别是不对的。
这种批评往往不是针对奎因的具体论证,⽽是针对奎因的结论。
⽐如,⼀些批评者认为([4],p.73): “⼈们有理由要问:这样⼀种区别(分析和综合的区别——引者注)存在的假设是否不成⽴。
略论奎因翻译思想的哲学内涵
o as tntei) 并 且 通 过 对 它 的 讨 论 , 一 frnli s , t ao h s 进
是语言问题 , 如话语模式 、 理论系统等都是语言相
关问题; 在认 识论 方 面, 他提 出了 “ 自然 化认识 论” nt az p t o g )将理论语言看作语 ( a r i deie l y , u le sm o
维普资讯
第 8卷第 1 期
20 0 6年 2月
武汉科技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f h nU i f c. eh ( oi c n eE io ) .o Wu a n+o i&T c . S c l i c dt n S aS e i
meia hlsp e n gca r n p i o h r dl iin,a v n e h d tr n c f rn lt n,w ihh srmak byifu n e e o a o d a c dt ei eemi a yo a s i n t ao hc a e r a l n e cd l t ed vlp n fc ne oay W etr hlsp y a d l g it s T i p p r atmpst n et ae te h e eo me to o tmp rr sen p i o h n i usi . h s a e t o n c e t o iv si t h g
文献0 ) 1 0 8一 4 10 39 (0 6 0 一O9 o
A hlsp ia td fW .V.Qun ’ r n lt nT ei P i o hc l u yo o S ie ST a s i h s ao s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二、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现代经验论大部分是受两个教条制约的。
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
我将要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
正像我们将要见到的,抛弃它们的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
另一个后果就是转向实用主义。
(一)分析性的背景休漠关于观念间的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之间的区别,都预示了康德关于分析的真理与综合的真理之间的区分。
莱布尼茨谈到理性真理在一切可能的世界里都是真的,除去形象性之外这话是说理性真理就是那些不可能假的真理。
我们听到有人以同样的腔调把分析陈述定义为否定之则陷于自相矛盾的陈述。
但这个定义没有多大的说明力;因为这个分析性定义所需要的真正广义的自相矛盾概念,正像分析性概念本身那样有待于阐明。
这两个概念是同一个可疑的钱币的两面。
康德把分析陈述设想为这样的陈述,它把不过是主词概念中已经包含的东西归属于主词。
这个说法有两个缺点:它局限于主一谓词形式的陈述,而且求助于一个停留在隐喻水平上的包含概念。
但是,从康德关于分析性概念的使用比从他对分析性概念的定义能更明显地看出,他的用意可以这样来重新加以表述:如果一个陈述的真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它便是分析的。
循此思路,让我们考察一下这个被预先假定的意义概念。
我们不要忘记,意义不可以和命名等同起来。
1弗雷格的“暮星”与“晨星”的例子,罗素的“司各脱”和“《威弗莱》的作者”的例子,都说明名词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名字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抽象名词方面,意义与命名的区别也同样重要。
“9”和“行星的数目”是同一个抽象东西的名字,但大概必须认为是意义不一样的。
因为需要作天文观测,而不单是思考意义,才能确定所指的这个东西的同一性。
奎因
奎因本身的本体论
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唯心的柏拉图
主义者”,因为他允许“类”的存 在,但反对内涵性质的抽象对象。 还因为仅仅用唯名论的方式重建现 代科学是不行的。
2 .奎因认识论思想
“没有教条的经验主义”
2.1 关于自然的 理论的欠明确性
自然科学理论是不能被完全证实 的。即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 传统的观点:因有关科学理论的 事例是无穷的,我们进行的全部观 察的次数是有限的,所以无法证实 一个科学理论的全部事例。
奎因论点
用一切“可能的”观察的总和也不 能确定我们关于自然的理论。 也就是说: “由全部真观察句构成的类也不能 单义地确定科学理论。相反与所有 真观察句一致的彼此不相容的理论 则是可以想象的。”
原因在于:
“物理学理论可以是逻辑上不相 容的,尽管经验上是等效的并且甚 至经验上是完全准确的。” 经验等效:两个理论推出的观察句 是一致的。 经验上准确的:两个理论与所有可 能的观察资料是一致的。
1.3 重提本体论问题
奎因重提本体论的原因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是无意义 的,如是否存在数、性质等问题; 而认为有意义的存在问题应该 是这样:是否存在鹿、红母牛等。
奎因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有意义的。 指出: 对于一个理论是真的,我们必须回 答它是依赖于什么的,即它的本体 论前提是什么? 对此,奎因提出了他的本体论承诺, 即“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
(由扩展外延语境所得)
4.必然地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男子。
(由第3句通过替换所得) 5.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男子。(可还原 为第1句,成为分析命题。)
三、运用有语义规则的人工语言 说明分析性
由于人工语言的规则是明确的,所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命题与意义的阐释和安顿
于把 意 义 悬空 ,把 语 言虚置 ,背 离奎 因命 题 的形 而上 学价值 。
关 键 词 : 意 义 ; 不 确 定 性 ; 阐 释 ; 安 顿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5 2 6 1 ( 2 0 1 3 ) 0 2 — 0 0 9 6 - 0 4
与 “ R a b b i t ”的刺激意义是 否相同时 ,分析这其 中有
、
意义不确定性 的物质・ I 生
很 多干扰信息[ 】 。 - 4 。有 没有一种语言可 以把 奎因谈 到 的干扰信息逐一给予形式上 的区别 呢?我们知道 ,
语 言的各个层级 ,如义素 、词 、词组 、句 、句段等 ,
还原 主义 ,即认 为每一个有 意义的陈述都 等值 于指称 达对象性 的东西 ,不只是与有形有名的存在 者发生 关 系 ,在它最初为我们传递关于世界的知识 时 ,它对 接
着各种非言语刺激 。但这种存 在一俟 成为一个 它构 成 的相互守望 的赋值系统 ,语言的整体 和非言语 刺激 的 对接就不再是非此 即彼 ,而是左右逢源 。问题的关键 是 ,恰恰是整齐对接 的消退为语言安顿意义腾挪出 了
我们讨论意义的不确定性 ,首先要确定 “ 意义” 的含义 。首先 “ 意义”是指脱胎于语言的一种存 在 ,
它无论羁旅多远多久 ,终能够踏上语言 的还乡之路 。
作 为意义 的承载单位 , 都不具备纤毫毕现 的描写能力 。 造 成这一 事实的原 因有 三。其一 ,人 的思维可 以是非 线性 的 ,可以 “ 思接千 载”“ 神游万仞 ” ,但语言 ( 承
缺 乏与思 维同步 的多维描写能力 。其二 ,语词在数量
上 总是有 限的 ,语词 的外延意义也不是可 以无 限延展
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
样 才能 回答 科 学 理 论 的 经 验 问题 , 即说 明 科 学 理论 的 成 功 。 奎 因 ( V. ie 对 这 样 一 种 w. Qun )
中 的 每一 种 都 可 能 与 这 两 个语 言共 同体 的成 员 的语 言 行 为倾 向 的 总 体 ( 不 仅 与 其 明显 的 语 而 言 行 为 总体 ) 容 ; 是 , 们 之 间 却 是 完 全 不 相 但 它 相 容 的 。 J 如 奎 因 自 己 所 说 的 , 于 翻 译 , ” 正 关 “ 更 适 合 于 我 所 关 注 的 假 想 的 命 题 和 意 义 相 它 同性 概 念 ” 。 然 而 我 们 发 现 , 因提 出 翻 译 J 奎 不 确 定 性 的 例 证 , 仅 仅 是 想 揭 示 一 种 关 于 翻 不 译 的理 论 , 且 是 想 通 过 这个 例 证 , 而 揭示 更 重 要 的本 体 论 思 想 并 告 诉 我 们 : 翻译 的不 确 定 性 在 于指 称 的不 可 确 定 性 ( 标 为 “ 称 的无 法 探 或 指 明性 ” ; ) 指称 的无 法 探 明性 必 然 导 致 本 体 论 的
相 对 主 义。
一
基 本信 念 提 出 了质 疑 和 批 判 , 出整 体 论 的 经 提
验 检 验 理论 , 出不 论 提 出 什 么 样 的 经 验 检 验 指
、
本体论的标准及其相对 性
奎 因首 先 提 出 非 存 在 之 谜 : 们 永 远 不 能 我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科学取向的哲学家倾向于采取某种形式的逻辑经验主义。
而蒯因在哲学中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他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质疑。
蒯因提出的一些批评是精细的、高技术含量的。
但他所批评的目标可不是一些细节,而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基:综合命题和先验真的分析命题的可以被区分。
到了1950年代早期,哲学家们,甚至是那些并不完全接受蒯因的精细论证的哲学家们,也都不能再将逻辑经验主义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拒斥引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在哲学和经验科学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哲学和科学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只不过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更加理论化,更加抽象。
这是他自然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二,他对卡尔纳普的批评为形而上学留出了空间,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一般性的反思,这些反思是基于我们拥有的最佳的科学知识的。
我们还要反思如何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最客观和清晰的整编。
蒯因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接受,反应了分析哲学在半个世纪里的进展。
也许没有蒯因,这些进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
但是我们很难否认蒯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以形而上学为例,两位领军人物,索尔·克里普克和大卫·刘易斯都是蒯因的学生。
)不过,蒯因可能会反对一些人对他的观点的教条式理解。
就自然主义而言,许多哲学家都乐意使用经验科学中的概念和结果,但很少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应该像科学那样,被清晰度、证据和解释效力等标准所约束。
结果就是,哲学家们普遍说自己认可自然主义,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蒯因对自然主义化的哲学所设立的那么严格的标准。
形而上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糟糕。
蒯因确实认为,哲学家们可以对世界做出非常一般性的见解,(比如,集合存在,但属性不存在)他这么说,是对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负责的,是为了最大化知识的清晰性和系统性。
不过,许多哲学家都乐意自由地对世界的本质发表见解,很少接受蒯因对这一过程的限制。
浅析奎因在《论何物存在》中对非存在之谜的解决
浅析奎因在《论何物存在》中对非存在之谜的解决【摘要】奎因(W.V.O.Quine,1908-2000)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美国逻辑学家与哲学家,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逻辑实证主义向逻辑实用主义的演变中,被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之谜,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因此,人们将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称之为”柏拉图的胡须”。
而奎因在《论何物存在》中对非存在之谜这一难题进行了分析与解决。
本文将通过奎因先后对麦克西、怀曼的批判,来分析奎因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关键词】对麦克西的批判对怀曼的批判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之谜,总是让持否定意见的人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即不能承认他的反对者与它的意见不同。
非存在之谜,在历史上看来,它一直是难解决的,因此,人们将它称之为“柏拉图的胡须”,它常把奥康剃刀的锋刃弄钝了。
但奎因认为,非存在之谜的解决对于本体论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奎因在《论何物存在》中,通过先后对麦克西、怀曼的批判,来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对麦克西的批判奎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麦克西进行批判:(一)麦克西认为:语词的涵义等同于指称,若此词无指称,则无意义。
奎因假设麦克西和“我”,对本体论有不同的看法。
以飞马为例,麦克西主张飞马存在,我却主张飞马不存在。
麦克西认为,非存在必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否则那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飞马不存在,那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就没有谈到任何东西,因此我们说飞马不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但当我们否认飞马存在时,就会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从而得出飞马存在。
显然,在这里,麦克西认为,“飞马”这个词有意义,必须以存在飞马这个东西为前提。
奎因从以下三个方面反驳了麦克西的这种观点:第一,句子的意义决不以句子中被预设对象的存在为前提。
奎因借助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明我们怎样才能有意义的使用表面上的名字而无须假定有据说被它命名的对象。
例如:在“《韦弗莱》的作者是诗人”这一句中,主语是“《韦弗莱》的作者”,表达了一个对象,谓语是“是诗人”,来说明主语的性质。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奎因与德里达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
《 词 与 对 象 》Wod& o c,9 0 的 序 言 表 述 了其 意 义 论 : 语 ( r 4et16 )
“ 有 根 据 人 们 对 社 会 可 观 察 的 刺 激 所 做 出 的 明显 的 反 应 的 只 倾 向 , 能 核 实 语 言 的 意 义 . 此 之 外 . 他 确 定 语 言 意 义 的 才 除 其 方 法 都 是 毫 无 道 理 的 。 ( 丹 阳 ,0 3 在 此 基 础 上 。 因 提 出 ”王 20 ) 奎 了翻 译 的不 确 定 性 。 他 认 为 翻 译 的不 确 定 性 主 要 产 生 于 意 义 的不 确 定 性 和 指 称 的 不 确 定 性 或 不 可 测 知 性 。 他 所 论 述 的 翻 译 指 的是 原 始 翻译 , 种 极 端 的 翻 译 . 翻 译 一 种 迄 今 为 止 我 一 即 们 从 未 接 触 过 的不 懂 的 语 言 ( 建 中 , 9 9 。在 原 始 翻 译 中 , 郭 19 ) 某 一 刺 激 条 件 下 产 生 的 刺 激 意 义是 不 确 定 的 。这 是 因为 外 部 可 视 刺 激 不 足 以 确 定 单 个 词 的 意 义 ( 丹 阳 , 0 3 。 陈 波 王 20 ) (9 8 指 出 : 译 不 确 定 性 论 题 的 主 旨是 拒 斥 作 为 心 理 实 体 19 ) 翻 的意 义 ,它 是 奎 因 自然 主 义 语 言 观 和 行 为 主 义 意 义 论 的必 然 推论 。 由此 可知 , 因认 为 意 义 只 是 通 过 外 部 条 件 的刺 激 致 使 奎 人 产 生 机 械 性 的反 应 来 获 得 的 ,而 没 有考 虑 人 在 刺 激 — — 反 应 过 程 中 的心 理 因素 ,忽 视 了 人 在 此 过 程 中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某 种 意 义 来 说 , 因只 是 把 人 看 作 是 受 到 外 部 刺 激 然 后 从 奎 输出反应的机器 , 把人 的创 造性 和 主 动 性 完 全 拒 之 门外 。 三 、 里 达 的 翻译 不确 定 性 观 点 德 不 知 是 巧 合 还 是 必 然 , 构 主义 翻译 理 论 却 抓 住 读 者 ( 解 当 然包括译者 ) 的创 造 性 这一 点 大 肆 宣 扬 。 构 主 义 是 在 2 世 纪 解 O 6 年 代 中 期 随 着 德 里 达 的《 音 与 现 象 》 《 文 字 学 》 文 字 O 语 、论 和《 与 差 异 》 部 著 作 的 出 版 而 诞 生 的 。解 构 主 义 颠 覆 了 “ 格 斯 三 罗 中 心 主 义 ”推 翻 了 传 统 的 二 元 论 , 定 了结 构 的 存 在 , 定 了 , 否 否 意 义 的 确 定 性 , 为 能 指 与 所 指 之 间是 永 远 不 能 完 全 对 应 的 认 解 构 主义 用 “ 异延 ” df rn e df rn e 这 一 概 念 阐释 了意 义 ( iee c — iea c ) f 的不 确 定 性 , 异 ” 差 异 或 区分 , 延 ” 指 推 迟 或 延期 。 者 指 “ 指 “ 是 前 空 间模 仿 , 者指 时 间概 念 。德 里 达 有 意 改 变 一个 字 母 意 在 表 后 明 , 言 中任 一 要 素都 不 是 自足 的 , 与 其 他 要 素 相 关 , 又 彼 语 必 但 此 有 别 ( 军 平 ,9 7 。解 构 主 义 翻 译 观 认 为 翻译 是 不 断 改 写 刘 19 ) 和 推 迟 原 文 的过 程 以 置 换 原 文 , 译 的 目的 是保 护语 言 之 间差 翻 异, 因此 , 翻 译 而 言 , 要 的 不 是 表 现 原 文 的 内容 , 中心 , 对 重 即 因 为 解 构 主 义 认 为 中心 是 没 有 的 ( 建 中 ,9 9 1 7 。王 东 风 郭 1 9 :7 ) ( 0 4 也 指 出 : 忠 实 的 概 念 是 建 立 在 一 系 列 错 误 的 假 定 之 上 20 ) “ 的 , 中一 个 带 有 根 本 性 的 错 误 假 定 就 是原 文话 语 之 中一 定 有 其
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第25卷第5期V ol 125 N o 1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9月Sep 12006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张万敏(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意义的判定问题。
意义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能成为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翻译的不确定性;意义;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5-0102202[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张万敏(6),女,吉林梅河口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一、“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内容及其成因奎因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语言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
1960年他的著作《词语和对象》(W ord and Ob 2j ect )出版了。
在这部被施太格缪勒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的著作当中,他阐述了翻译不确定性(inde 2terminacy of trans lation )论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设计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手册,它们可以都和土著言谈倾向整体相容,但相互间则不相容。
’所以,翻译的不确定性有时也被称为‘不相容的翻译手册’”。
导致翻译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意义或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指称或外延的不确定性。
奎因认为,我们现在的翻译活动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翻译活动,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以及其它非语言因素,都会影响翻译过程,帮助译者在不需要完全依赖“翻译手册”的条件下进行翻译。
希拉里普特南影响我的十二位哲学家
希拉里普特南影响我的十二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影响我的十二位哲学家这篇文章发在201O年6月期的《哲学分析》杂志上。
希拉里·普特南在我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杜威讲座的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是这样的:期待中的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 话题的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的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的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的评说。
在杜威基金会的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我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的论文,不是演讲者可在标准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而是某种具有更多历史和情感内容的东西。
”不用说,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畏怯(尤其感到畏怯)。
幸运的是,附加的说明[卡伦·汉森(Karen Hanson)撰写的]建议“演讲者可以回忆将他(她)引入哲学的人和事,并对这个领域的今日状况给出个人的看法”。
这使我有了一个想法。
因此,我决定围绕着十二位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的哲学家的名册来组织我的演讲,关于每位“影响者”,只描述一个在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观念.要么是因为我在某个时候接受了这个观念,要么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发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产生很有价值的结果。
我在一定的地方终止了这个名册,因为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限制。
我知道,我没有对那些以极为重要的方式影响了我的人的观念做出描述,因为我设计的这个名册是要就我的思想发展,“讲一个故事”,而不是提到所有影响我的人。
由于这个原因,像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戴蒙德(Cora Diamond)、古德曼(Nelson Goodman)、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特拉维斯(CharlesTravis)以及沃尔什(VivianWalsh)等这些重要的哲学家朋友们并没出现在这个名册上。
(我计划在未来数月中写一个更加详细的思想自传,在这个自传中我会补上这些遗漏。
)好吧,现在我们开始吧!作者简介: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奎因的翻译观
奎因的翻译观1引言语言在普通人看来是多么平常的存在。
但是,哲学家们却从未停止过思考: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语言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又是什么让语言变得有意义?许多问题,都使哲学家们陷入了沉思。
在这众多的语言哲学家中,奎因和戴维森是颇具影响的。
1951年,奎因发表了”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文,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的开始。
奎因关注的是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而非翻译理论。
但在探讨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时,奎因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翻译的例子——原始翻译或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 ),并进而从语言哲学角度对原始翻译的过程及方法、可译性、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标准等重要翻译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在同时期,身为中学教师的戴维森因一篇论文的发表而名声大振,于是戴维森也加入了语言哲学研究的行列。
他和奎因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是也有区别。
他们都为语言哲学做了极大的贡献。
2奎因的“原始翻译( radical translation )” 当我们想到语言时,大部分时候我们想的是我们所熟知的语言中的词语。
奎因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太熟悉自己的语言了,以至于我们看不清楚语言本身的本质。
所以,他认为,只有研究一种我们完全不熟知的语言,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语言的本质。
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例证:一个语言学家去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土著部落,既不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情,也不了解那里的语言。
总之,语言学家对那个土著部落一无所知。
那么,他将怎样来了解这个未知的语言呢?奎因的设想是这样的:当土著人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去的时候,土著人指着兔子发出gavagai 的音,那么语言学家就把这个音记下来,姑且认为gavagai 就是兔子的意思。
当然,要确定gavagai 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兔子,还是需要验证的。
因此,当语言学家看到一只兔子从眼前跑过时,他指着兔子说gavagai ,如果土著人表示赞同的话,那么,gavagai 就是兔子的意思;反之,则不是。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论文提要: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他有关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
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译者在具有不确定性翻译现象中的主体性问题。
1 引言蒯因(Quine, W.)被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Ayer 1982: 242)。
国外学者认为他的《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施太格缪勒 1992: 204),我者钱冠连将这本书称为“语言学家绕不开的一座哲学山”(钱冠连 2009)。
蒯因深受杜威(Dewey, J.)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意义的整体性,并且提出自己的行为主义意义观。
他认为,“我们就像海员一样,必须在浩瀚的大海中修补自己的船只,绝不可能在船坞中拆卸船只,用最好的构件把它重新组装起来”(Quine 1960: I)。
2 不确定性1960年,蒯因在《语词与对象》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蒯因将自己的翻译观概括如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编写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手册,这些手册符合全部言语行为倾向,但彼此之间却不一致。
这些翻译手册将另一种语言的一些彼此并无明显等值关系的句子分别作为此一种语言的一个句子的翻译,因此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歧义的。
当然,当一个句子与非言语剌激的直接联系愈密切,不同手册的翻译之间的差异就愈小”(Quine 1960: 27)。
他认为间性框架中的翻译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为,文化因素和其它非语言因素等与之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活动过程。
当然,蒯因所设想的翻译是一种极端的原始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翻译行为。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叶闯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从两个方向进攻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一是从分析性概念定义的逻辑的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是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经验的确证面前不能区分。
本文考察奎因的批评和逻辑经验主义分析性概念两种典型描述,即艾耶尔(A. J. Ayer)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分析性概念,试图说明奎因的哪些批评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力的。
我们的结论是:奎因在第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在限制的条件下是有效的;而如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的话,他在第二个方向上的进攻是无效的。
§1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及其哲学含义逻辑经验主义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包含着明显的认识论目的,即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在经验中的确证提供认识论的辩护和说明。
就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解来看,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认识论的功能及结果上有实质的不同。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分析性的标准说明相合于休谟最初的说法,或者说,它的基本精神与休谟是一致的。
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一开始就说:“在这篇论著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自于贝特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后者本身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
像休谟一样,我把所有真命题分为两类:依休谟的术语,一类涉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涉及事实。
前一类包含逻辑和纯数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那些命题是必然的,并且是确定的,仅仅因为它们是分析的。
也就是说,我坚持这些命题不可能被经验拒绝的理由是,它们并没有对经验世界作任何断定,而只是简单地记录我们以某种风格使用符号的决定。
”1这个通常认为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承接关系的分析性的说明,确实是分析哲学中一般地被接受的关于分析性的概括。
这个概括中有两点要旨,第一,分析性、先天性与必然性三者至少在外延意义上等同;第二,分析性就是对于事实或经验的独立性,且是以语言为真的(“语言”在这里是广义的,包括逻辑与语义)。
乔姆斯基与奎因的对阵:唯理主义语言观与经验主义语言观
、
奎 因的语 言观
奎 因是个行为主义者 ,而他的语言习得观同样摆脱不 了这种影响。他认为 “ 语言是一种行为 。同其他 行为一样 ,语言行为也是根据 ‘ 刺激一反应 ’模式产生的,是对外界刺激 的习惯性反应体系。儿童学 习语 言是没有 目的 、意图和主动性 ,完全受刺激 和强化 的制约。 ” “ 儿童是通过倾听并模仿成人而学得语言 的” 。【 t 】( 换句话说 ,人 的大脑犹如一块 “ 白板” ,只需对外部事件即语言材料进行系统 的观察 ( 刺激 )作 出适当的模仿 ( 反应)并得到合适 的褒贬 ( 强化) ,就能在白板上记下句子或语言。奎因还强调 “ 儿童早期 的言语反应的学习依赖于社会对其反应联通在社会看来理应对之做 出反应的那些刺激的强化” ,学习是通过
2 0 1 3年 3月
M8 r . 2 01 3
乔姆斯基与奎 因的对 阵 :唯理 主义语 言观 与经验 主义语 言观
陈 文 荣
( 福建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1 )
【 摘 要】 孩子是 如何 习得语言并 理解语言这一话题 引起 了语言哲学界 的广泛兴趣 。奎因从行 为主义
的手受伤了”了解到脚和手是两个可以分离 的、在句子中具有 同样地位的单词 ,从而逐渐把语句看作是词
的集合 。昀
以行为主义为立场 ,奎因提 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 即意义 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等论题 。
看下面的例子。实地语言学家到印第安人部落考察一种从未面世的语言的意义 。当一只兔子奔跑时 ,土著 指着兔子说 “ G a v a g a i ” ,语言学家试探着翻译为 “ 兔子”并观察土著人对此的反应。通过这个例子 ,笔者
和经验主义立场 出发 ,认 为儿 童完全靠模仿成人学习观察句并通过类 比、综合 、归纳等方法学会 多 词句 。他放 弃了对意义确定性的研究 ,转而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使得语言 的理解变得捉摸 不定 。而乔 姆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捍卫 自己理性 主义 的观点。他的天赋说为语言学 习开辟 了一种新的
奎因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及其意义
卡托斯 、古德曼等人逐渐把它发展成为分析哲学传统中科学哲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奎因在 U D的 “ 发扬光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格斯特姆 ( L .B e r g s t r 6 m)称他为 “ 最著名 的不 充分 决定 命题 的支持 者 ” ;而 凯瑞 尔 ( M.C a r r i e r )则 评价 说 ,“ 不充 分决 定命 题 的经典 表述 可
以追 溯 到奎 因那 里 ” ,相 对于 以前 的论 述 , “ 他 更加 强 调理 论描 述 的延 展性 和 不 充分 决定 命 题 的 原则 特征 ” 。事 实 上 ,奎 因在其 著 作 中 曾多处 论 述 过 U D,但 观 点 并不 完 全 一致 ,而 且 ,他 的 表述 之 间还存 在 着 矛盾 之 处 ④,奎 因哲 学 的研 究 者 赛 沃 若 ( R P S e v e r o )也承认 : “ 他 ( 奎因) 对 这 个 问题 的 观 点 随 着 时 间 的 变 化 多 次 转 变 ,在 他 的 作 品 中 总 持 这 种 或 那 种 观学
2 0 1 3年第 6期
贾 向桐 :奎因的 “ 不充分决定命题” 及其 意义
不 断①。但 奎 因 的多种 论述 中都 蕴含 了 U D的一个 基 本 思想 :逻 辑 不 同的理 论 可 以具 有 同样 的经 验 内容 ,即 “ 同样 的可 观察结 果 ” 。这 是 U D 的核 心 观念 。不 可 否认 的是 ,奎 因对 U D的 不 同 阐
作者 简 介 :贾向桐 ,南 开大 学哲 学 系副教授 ( 天津 3 0 0 0 7 1 )
“ 不充分决定命题 ”( t h e s i s o f u n d e r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后面简称 U D )是当代科学哲学领域讨论的
浅析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52021No.61杨文星(1986-),男,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浅析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杨文星1(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基于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和整体主义认识观,本文着重论述了奎因的不确定性理论:包括指称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原始/极端翻译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对于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本文对这些论题引起的争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奎因;指称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1.引言奎因(Willard Quine )是美国当代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
在20世纪50年代前,奎因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数理逻辑方面,50年代后他开始探讨广泛的哲学问题。
奎因的著作主要有《一个逻辑斯蒂的系统》(1934)、《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951)、《语词和对象》(1960)、《真之追求》(1990)等。
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后两部作品。
在《语词和对象》(Word and Object )中,奎因首次提出了不确定性的概念。
施泰格缪勒(1992)称这部作品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教授则称其为“语言学家绕不开的一座哲学山”。
另一部著作《真之追求》(Pursuit of Truth )则是奎因哲学思想的系统总结,是其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奎因在哲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力。
清华大学的王路在《真之追求》的中译本前言中提到,奎因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Ayer (1982)则指出,奎因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奎因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次着重探讨他的不确定性理论(包括整体主义认识观、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和不确定性论题),最后是针对不确定性理论的讨论及启示。
2.奎因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奎因主要继承了分析哲学学派的思想(尤其是维也纳学派卡尔纳普及逻辑语言学派弗雷格的哲学理念)。
物理主义_从方法到理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 3 卷第1 2 期Vo l . 23 , No . 12St u die s i n Dialect i c s of N a t u re Dec . , 20072 0 0 7 年 1 2 月文章编号:1000 - 8934 (2007) 12 - 0037 - 07物理主义:从方法到理论邹顺宏铜陵244000)(铜陵学院法政系,安徽摘要:从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物理主义学说一直和实证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渗透、互为表里。
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巨大影响下,物理主义首先作为方法论体系独立开来,并且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紧密相关。
物理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中的滥觞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主义争论。
但是,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物理主义正经历着从方法体系到本体理论的自我转换。
而无论如何,科学逻辑是物理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理念。
关键词:物理主义; 科学方法论; 科学逻辑; 认知转向中图分类号: N031 文献标志码: A自笛卡儿开创近代哲学以来,关于物质与精神、大脑与意识、经验与理性等关系问题成了认识论领域的重大课题。
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二元对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哲学思考。
借助于现代科学革命的最新成果,分析哲学运动进一步把这些问题推向更复杂的认识领地。
而现代逻辑哲学的发展则集中又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的深广趋向。
从弗雷格伊始的逻辑主义首先揭开了反心理主义的科学化浪潮。
到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或方法论的) 逻辑主义被衍推到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的所有其他科学领域。
以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为首, 他们提出了著名的‚统一科学‛( u nifie d scie nce) 纲领, 其核心理念就是所谓的物理主义(p h ysicali s m) 方法论。
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衰落,哲学逻辑主义逐渐退缩到和局限于专门化的分析和逻辑领域; 但物理主义在新兴的认知科学潮流中却重又获得了新生,它由方法论学说转变成了本体论理论〔1〕,并且在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以及包括心灵哲学在内的广义认知科学中占据重要的篇章。
奎因语词与对象
奎因语词与对象在语言学中,语词与对象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奎因(Quine)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语言学家之一,他对语词与对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奎因的角度出发,探讨奎因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语词是如何与对象相对应的奎因认为,语言是由语词组成的,语词是对对象的指称。
语词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使用的语词能够准确地指称相应的对象,使得沟通成为可能。
在描述对象时,人们使用的语词往往是具体的,比如"桌子"、"椅子"等。
这些语词能够准确地指称出我们所知的对象。
然而,对于某些抽象的概念,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会变得复杂。
比如,"自由"、"真理"等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物理对象可以与之对应。
奎因认为,这种语词与对象的对应关系是通过人们对经验的理解和归纳得出的。
二、语词的多义性与对象的多样性奎因指出,语词具有多义性,即一个语词可以表示多个不同的对象。
比如,"银行"这个词既可以指称建筑物,也可以指称金融机构。
这种多义性使得语词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对象本身也具有多样性。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指称不同的对象。
比如,"苹果"这个词在一个语境中可以指称一种水果,而在另一个语境中可以指称一家科技公司。
这种语境依赖性使得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语词与对象的哲学问题奎因的观点引发了一些关于语词与对象的哲学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一对应的。
奎因认为,对于某些语词,它们无法与一个明确的对象相对应,而是与一组相关的对象相关联。
比如,"颜色"这个词涉及到了众多不同的颜色。
因此,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复杂的。
另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词是否能够准确地指称对象。
奎因认为,由于语境的复杂性,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可能存在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现,当地土著人就会喊“gavagai”。为了弄清这个语 词的意义,语言学家在兔子出现的场合也模仿土著 人说“gavagai”,并得到了土著人的赞同。尽管如此, 语言学家仍然无法判定土著人所说的“gavagai”究竟 是表示兔子、兔子的一个未分离部分,还是兔子体 现出的抽象的性质等。 符合指称的对象可能有很多, 并且每个都与可能的行为证据并行不悖,然而仅凭 这些有限的行为证据还是难以充分确定这种对应关 系[1]46-48。由此,奎因试图说明,要在绝对意义上谈 论指称是不可能的,缺乏背景语言的支持,如同缺 失了一定的参照体系, 致使我们根本无法描述意义, 意义只有相对于一定的参照体系才能具有确定的理 解和测知。所以,不确定的不仅是意义,而且是指 称,指称在行为上被证明是不可测知的。这样奎因 再次证明,通常的意义概念是可疑的,传统的语义 学天然具有缺陷。 事实上,出现指称不确定的根源在于奎因所主 张的语言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在奎因看来, 意义概念应该从行为意义的刺激——反应模式进行 探讨,主张用关于外部刺激和机体对刺激的外部反 应的研究来取代传统的意义研究。 “除非根据对社会 交际中可观察的刺激之公开反应的倾向,我们没有 任何用以核对语言意义的根据”[1]157。刺激意义是奎 因的意义理论的基础, 通过刺激意义这个外延实体, 意义便成为可以经验地探讨的对象。 “任何一种作为 自然现象和语言所作的处理都必须基于以下认识, 确定的表达与感官刺激模式系列相一致……这些系 列就是刺激意义本身。”[1]26在奎因看来,某人受到 的刺激及其范围虽然是一种私人性的事务,但是如 果语句对语言共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是刺激同义的, 那么它们对于该共同体就是刺激同义的。因此,从 理论上可以把刺激意义定义为能引起说话者赞同的 那些刺激的类。这些“类”具有“语言的公共性”,符 合语义一致性标准,因而刺激意义也就具有语义一 致性,可以成为意义核对的依据。 有关刺激意义的认知心理依据,奎因作了如下 假设: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我们共同祖先的基 因库里,不同主体可以拥有知觉相似性标准的一种 预先设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觉相似性 的先验标准是主体间一致的,因而我们倾向于预测 在知觉上相似的刺激时具有彼此相似的序列。当不 同的认知主体遭受刺激时,由于这些认知主体具有 同质的感觉接受器,刺激意义便在不同的认知主体 间实现了语义一致性[8]。 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证明,即便不同主体可 能拥有知觉相似性标准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一致性,
一、 内涵意义的不确定性——对观念论的 批判
观念论是洛克、休谟及其追随者所主张的一种 意义理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是与这个语词相联 系的观念。所谓观念,既可以是内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象的对象, 也可能是心灵中的某种主观联想,等等,都具有某 种心理对应物的特征。洛克等认为,语词就是作为
[收稿日期] 2010 − 12 − 09 [作者简介] 孙自挥(1956 −)男,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教授.
8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既然没有“先天”的东西,我们破解意义不确定性并 没有什么“先验”原则可循,只能取决于实用上的考 虑。根据奎因的说法,“凡是合理的,都是实用 的”[9]44。在语言交流的语境中,其合理性体现在语 言的流通价值上面,即语句在多种语言场合中起到 的交流作用。陈嘉映指出,当我们用包含“兔子”的 语词来谈论时, 即便我们看到的是兔子的不同侧面, 对兔子有不同的观念,这些都不妨碍“兔子”这个词 成为我们交流的手段,因为我们并非一定要用这个 词指称我们各自理解的兔子,而是用这个词所说的 话可以为大家同意[7]260。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意 义整体论及其实用主义解决方案有其合理性,因为 它反映了语言的某些或部分本质,说明了语言意义 的理解主要产生于言语交流主体间的流转过程之 中。“语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在获得语言这种社 会技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存在于主 体间的通用的有关说什么和何时说的提示”, 除此之 外,“我们没有任何用以核对语言意义的根据” 4]3。 肯定意义整体论的某种合理性并不意味着非批 判性的全盘接受。必须看到,过分强调意义整体论 及其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某些认识上的迷惘。如 果严格按照意义整体论的说法,人们即使懂得了语 言的各个部分,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整个句子。因 为在奎因看来,意义单位不是孤立的语词或语句, 而是由许多语句构成的整个系统。对此,达米特提 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对于每个句子而言,语言中 都有一个确定的部分,获得了关于它的知识就足以 完全理解那个句子。”[10] 陈波也指出,意义整体论 与语言学习的基础论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语言 的某部分意义必须依赖语言其他部分意义的话,我 们的语言学习就找不到起始点,从而使语言学习成 为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语言的一个部分 可以是自我包含因而可以成为学习其他部分的出发 点的话,学习者就难以形成检验后续学习中语言意 义的根据[11]。语言的整体与局部的理解过程也对意 义整体论提出了质疑。在语言理解的实际过程中, 人们往往是通过对局部意义的不充分、不全面的理 解达到对整体意义的基本把握,在此基础上,循环加 深对各个局部的理解,最终促成对整体的全面理解。 另一方面,语言使用过程中编码与解码的实践 表明,不同语言成分探寻意义的途径是不相同的。 语言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和规则,编码的 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解码方式,码源的层次性在某 种程度上决定了语符对语境依赖的深度和广度。实 践证明,语言单位的意义一般来讲是可以在论域的 一定语境中得到明确的,这个语境范围要视明确性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11,Vol.13,No.3
论研究的出发点,不能以观念为中心,而应以行为 为中心来讨论语言意义。行为是认识的来源,是语 词指称的根本,是语言意义的参照系。通过行为来 说明语言意义,即意义的行为化,是符合科学认识 论的要求的。 通过上述探讨,奎因表明意义不是一种心理观 念,不能将内省当作发现意义的方法,意义的内省 概念应该被视为“柏拉图的胡须”而用“奥卡姆递刀” 彻底剔除。因为,“对于语言研究来说,没有比观念 更无用的东西了”,将观念视为意义的实体存在,更 是错上加错[3]35。 奎因强调意义的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因 素,因为语言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与人们的行为实践 相关联的。 然而就此主张彻底剔除意义的内省概念, 实际上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语言的背后 的确还存在着语言现象的心理层面——意识。人心 指向外界事物的意义被视为贯穿人的行为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特性,这同样也是一种物理事实。从 意识的物质基础来看,它是通过神经系统、突触以 及神经传导纤维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所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语言和意识活动这种生物 学现象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辅相成。人类意识活 动日益丰富促进了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反过来,人 类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人类意识活动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就是一种实践的、现实 的意识[5]611。就此塞尔认为,言语行为都与意向有 关, “以言行事的行为本质上是意向性的”[6]197, 即具 有某些心理状态或事件的特征,指向、涉及或代表 某些对象或事态[6]1。也就是说,言语行为不仅在使 用语言符号,而且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意向。 利科也指出,意义不仅具有客观性,即语词所 意谓的事情,同时还具有主观性,即说话者所意谓 的事情;意义既与意识对象有关,又与意识本身相 关,反映出的是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5]466。 这就意味着,奎因试图在不涉及意向性的情况下对 意义进行分析是难以实现的。
82.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11,Vol.13,No.3
对奎因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的研究 ——语言交流机制的哲学探究系列
□孙自挥 [四川教育学院 成都 610041]
[摘 要] 奎因批判了以往的意义观念论和意义指称论,并在同它们的论战中提出和发展了自 己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他指出,意义在内涵、指称以及整体等层面上都具有不确定性。深入分析 上述论题可以发现,不确定论题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又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性; 意义; 奎因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1)03-0082-04 奎因 (W.V. Quine) 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他在本体论、认识论 等哲学、逻辑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 响深远的概念、命题和学说,其独特的意义理论深 刻地影响了西方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其意义 不确定论更是在西方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引发了长时 间的讨论和争辩。 奎因的意义不确定论是从批判以往不同的意义 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尤其反对意义的观念 论,反对意义的指称论。这两种理论,一个把观念 当作意义,一个把外物当作意义。这些“非批判的语 义学”主张的是意义等同于展品的“博物馆神话”:即 一边是语词/标签, 一边是意义/展品。 标签可以更换, 而展品本身并不因此受到影响。而且,“根据这种神 话,一种语言的语词和句子有其确定的意义。”[1]29 奎因反对并批判这些观点,主张放弃这种博物馆神 话,放弃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并在同它们的论战中 提出和发展了自己的意义不确定论题。 观念的标记出现在思想交流之中,通过被用作这样 的标记而获得意义的。也就是说,一个有意义的语 词所指示的不是事物,而是作为一种心理的存在, 一种内省的精神的观念[2]。 与此相反,奎因认为,内省的观念是难以确定 词义的内涵的(此处的内涵代表对象的根本属性, 大致可视为一个词项所指对象品类的定义) 由于观 。 念的私人性、内省性和不可观察性,其含义必然缺 乏可靠性。而认为观念这种东西能够独立存在,更 是错上加错。他指出,科学认识论要求主体间性要 以公共可观察的东西为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要坚 持主体间的可验证性标准,这就是人们学习和使用 语言的行为。奎因论证说,意义首先具有行为性质, 因为人们是在一种社会行为中学会和把握语词的意 义的[3]42-43。例如,当小孩学习掌握“红”这个词的意 义时,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把“红”这个词尝 试用于描述西红柿、熟苹果等,没有这类针对具体 对象的语言行为,小孩是难以掌握“红”这个词义的。 再从更大的学习环境来看,如果人们要判断两 个词是否同义,归根到底也要联系到相关行为的性 质。事实上,这个答案在原则上还是由人们已知的 语言倾向来决定,或者说是随着人们学习和使用语 言的行为而确定的[3]52。所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的 技艺,我们大家都只是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 境下的外部行为来习得这种技艺。”[4]3 基于此,奎因认为,内省的观念不能作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