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雕刻美丽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呵护孩子晶莹的心愿
岁末的一个午后,女儿做完了所有的作业,拿出一沓彩纸,开始叠千纸鹤。
她有99个美好的心愿,要藏在这99只千纸鹤中,送给爸爸妈妈。
小屋的光线有些暗,她把东西移到方厅靠窗口的一张小木桌上。
窗外又飘起了雪花,女儿的思绪也在开始飘动——她想到了在北京打工的爸爸,他都快一年没回来了,他现在好吗?这次能如数拿回工钱吗?上一次他只拿回来三分之一的工钱啊。
这一只千纸鹤祝愿爸爸平平安安,这一只祝愿爸爸碰上一个好心的老板,这一只祝愿爸爸早一点回来……女儿的小手灵巧地叠着彩纸,单纯的祝愿一个接一个,目光里也浸满了虔诚和认真。
“卖糖葫芦喽,卖糖葫芦喽。
”窗外传来响亮的吆喝声。
女儿抿了抿嘴,她已经两年多没吃那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啦,因为爸爸妈妈都下岗三年了,她已经学会了节省每一分钱。
这一沓彩纸还是邻居老奶奶给她的,因为她给行动不便的老奶奶送过一个月的报纸。
随着远去的吆喝声,女儿的心又被妈妈牵去了——妈妈正在菜市场帮人家挑菜,每个月能赚300块钱,在爸爸寄不回工钱的日子里,那就是她们母女全部的生活费了。
妈妈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她真担心妈妈那柔弱的身子撑不住了。
她叠了一只红色的千纸鹤,希望妈妈永远健康;她又叠了一只粉色的,希望妈妈春节前能买一条漂亮的围巾。
那天妈妈看到刘阿姨的围巾,眼神中流露的那份喜欢啊,女儿一想起来就要落泪。
一只只漂亮的千纸鹤摆在小木桌上,女儿默默倾诉着一个又一个真诚的心愿。
是的,就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这个飘雪的午后,女儿绵绵的情思,像窗外那些晶莹的雪花,在无声地纷纷扬扬。
妈妈回来了,今天第一次回来得这么早。
女儿欢喜地迎上去,但妈妈那一脸未消的怒气让她愣住了。
“不在家里好好学习,叠这些破东西干什么?当吃当喝吗?做完作业了,就不能主动多学一点儿吗?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还让妈妈操心?花那没有用的钱干什么?你不知道爸爸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将来有出息吗?”平时一向温和的妈妈,显然在外面受了很大的委屈,看到女儿在家没有学习,还把不大的方厅弄得一片狼藉,忍不住把一肚子火全撒到了女儿的身上。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仅仅为了荣誉
1914年初,《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下面这则招聘启事:“应聘者即将参加极其危险的旅程: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
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获得的仅有荣誉。
”究竟会有多少人仅仅为了“荣誉”二字来应聘呢?负责人沙克尔顿心里还真没底。
他在起草这则启事的时候就想:与“极度苦寒”、“危险四伏”和“不能保证安全返航”相比,这种“成功的荣誉”是否太空洞、太虚无了呢?但他同时又想:一个看不到这种荣誉的人,他也不会具备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去挑战那种极度的苦,并接受死亡的考验。
他觉得,在这则启事里,“荣誉”比金钱、官位和美女更有感召力。
让沙克尔顿颇感欣慰的是,在启事登出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前来报名的应聘者竟达5000人之多!这么多的人来应聘,也使沙克尔顿心里的荣誉感更强烈、更神圣了。
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沙克尔顿最后选定了27名船员,于1914年8月1日,乘木船从伦敦出发,开始了前往南极探险的壮举。
但他们却险些全军覆没。
他们刚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尔德海时,船就深陷在冰川之中动弹不得,并随着浮冰在漫漫严冬中漂浮了10个月之久。
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在“弹尽粮绝”、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只好放弃继续往前的念头,他们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生的希望都已经非常渺茫了。
但是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温暖的火苗在闪动、在支撑着他们顽强地活过每一天——那就是一种神圣庄严的荣誉感。
最后,沙克尔顿带着几个人,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靠一只22英尺长的救生艇,横渡了1300海里的海面,到一个设有捕鲸站的岛上搬来救兵,这才使所有船员得以活着归来。
人们始终把他们当成英雄来看待,并且这样评价他们:“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
”而支撑他们走过这一艰难历程的,除了那些被他们用来充饥的冰雪和企鹅肉之外,就是那种在许多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荣誉感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痛苦与喜悦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雕刻师拥有两个精美的石头。
一天,雕刻师拿起工具,对着其中一个石头用力敲打,准备雕塑成一件艺术品。
谁知,第一下才刚敲下去就传来一声“痛!”的哀叫声,第二次、第三次、同样都是如此的“痛!痛!”。
雕刻师于是放下工具,心中不愿也不忍再雕琢,只好背手离去。
过了两个月。
本想放弃的雕刻师。
突然想起另一个石头,于是他再度拿起雕琢的工具,对着另一个石头敲打,第一下,仔细一听,没有声音;第二下,还是没有声音,原来石头在想“今日主人欲雕塑我,如果我因痛不能忍那一下子的苦楚,那么我将永远没有成为艺术品的机会了”。
所以忍住没发出惨痛的哀叫声,当然主人更因为这样如获至宝般一刀一斧的为理想而雕塑,终于完成了一尊石佛。
石佛因雕工细致而被人请去供奉,原先的石头也同时被买去铺马路。
两人石头因为不同的待遇。
而有所争执;铺马路的石头对石佛抱怨说:“同样是石头,为什么你高高在上,受人香火跪拜,三餐均是三牲果品:而我。
天天被人践踏,汽车尘土飞扬,三餐更是难以入口,不是小孩儿的尿就是猫狗的粪便,再不就是汽车的油渍。
真叫我心中不平!”石佛开口笑说:“其实我今日的一切都必须要感恩于你,因为刚开始的时候。
主人先选中你,只因你不能忍一时之痛和苦,所以才把机会让给了我。
”铺马路的石头听罢,羞愧不已。
受得了苦,获得了甜。
受得了苦,苦一阵子;受不了苦,苦一辈子。
成长是痛苦的,成长之后是喜悦的。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母爱
跟随着丈夫游牧于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乌日娜,多大的辛苦她都能承受,最难承受的是那对双胞胎的儿女先天的反应迟钝,都10岁了,还在一年级里遭受着比他们小的孩子们称呼“傻瓜”的嘲笑。
一个秋日的午后,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师来家访,再次不无遗憾地告诉乌日娜一个令她悲伤无比的事实——她的一对儿女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很多非常简单的问题都听不明白,恐怕又要重读一年级了。
听到她一向信赖的老师那不容置疑的评语,一股寒冰般的凉意在她的心底掠过,迅速地弥漫了周身。
难道一双可爱的儿女就要在弱智、蒙昧中度过他们凄然的一生吗?望着茫然无知地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儿女,乌日娜浸满悲哀的眼睛里面,忽然坚定地进出一个不肯屈从命运的“不”字。
乌日娜做出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惊讶的选择——她要靠自己来教育一双儿女,要让他们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有出息。
只读过六年书的乌日娜,对培养孩子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几近于零。
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愿意从头开始学起。
她去镇上求教老师,又来到呼和浩特市找大学教授咨询,还跑到北京最好的智障学校听课……那些年里,她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像一个被饥饿困扰了许久的乞丐,不停地寻觅着培养儿女的良方。
她还买来了一大堆的书籍,没黑没白地艰难地啃读起来。
丈夫说她简直是发疯了,左邻右舍都带着同情地连连摇头,因为他们都不相信乌日娜会改变儿女似乎早已注定的命运。
可乌日娜固执地相信儿女的智障完全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加以克服。
在翻阅大量的中外成功的教育范例过程中,她的这个强烈的信念更加坚定起来,尤其是美籍墨西哥人昆塔尼拉的教育经历,更是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灵——她相信奇迹也会在她和自己的儿女身上出现。
很少有人知道乌日娜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刚过40岁的她那一头曾叫人羡慕的乌丝全都斑白了,额角深深的皱纹也在讲述着岁月对她沉重的磨砺;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的刻苦,拿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自学本科毕业证书后,又获得了内蒙古大学的硕士学位;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锲而不舍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开发着儿女的智力,丰富着他们的知识,让他们终于在去年凭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开始自信地圆他们的大学梦……这是来自内蒙古的一位特级教师给我讲述的一位母亲真实的故事,在她唏嘘不已的讲述中,她多次重复乌日娜的一句爱意充盈的话——“我相信,爱是完全可以打败智障的。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不抱不哭的孩子
作家赵树理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
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在哭着,他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
起初,朋友们总是不理解,对他说:“你应该把不哭的孩子抱过来,正哭着的不要去抱。
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苦吃吗?”
他解释说,能抱在怀里的孩子,怕不会超过三岁。
这样的年龄,任情任性,无牵无挂,既不会敬重名人,更不会畏惧权贵,哭与不哭,连想都不会去想,全凭他一时的感觉。
再从发展的趋势说,正哭着的孩子,不外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再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
孩子哭着,你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着;而一旦不哭了,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
原本就不哭的孩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不哭,再就是“哇”的一声哭了。
不管他是为什么哭的,都是在你手里哭的,你都会落个“不讨孩子喜欢”的名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有些美丽的梦不要急着绽开
高二那年,他和她都迷恋上了文学。
由于整天忙着写稿、结交文友、跑印刷厂印他们自办的文学小报,他俩落下了很多功课。
老师几次找两人谈话,劝他们暂停创作,先好好复习,等考上大学以后再用心写作也不迟。
她听从了老师的开导,开始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全力备战高考。
他却不以为然,依然为自己心中的那个作家梦而拼搏着,勤奋地写着那些很难发表的诗歌和小说。
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已从中游滑至最末位,她焦急地劝他赶紧停笔,否则会考不上大学的。
他却固执地说:“等他将来在文学上有了成绩,可以再考鲁迅文学院的。
”结果,她如愿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很自然地榜上无名。
因家人的极力相劝,他又心不在焉地在补习班里呆了一年,但仍迷恋着写作,结果再度名落孙山。
当然,这两年当中,他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和他的付出实在不成比例。
而她,如今正悠然地在某高校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成绩斐然。
一晃,高中毕业十年了。
在同学聚会上,已经研究生毕业、在文坛小有名气的她,给大多事业有成的同学们带来了两部新出版的作品集,大家一致夸赞她不愧为昔日文科班的才女。
她谦逊地说她可赶不上那个他,当初他的文学功底要比她好多了,上中学时他就有作品发表呢。
可同学们却纷纷摇头,有好几个同学替他惋惜:“他要是先考上大学,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然后再专心写作,或许我们班就有两位作家了。
”从大家的叙述中,她才知道: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困的他便到南方打工去了。
生活的重负,把他抽得跟陀螺似的飞转,天天为保住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很快便无奈地疏远了文学。
其实,如今仍在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他,早已为自己当年的自以为是而深深地懊悔:在人生的路途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时是按严格的顺序排列的,是绝对不能轻易地颠倒的。
就像有些梦幻尽管很美丽,在需要蕴藏在心底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急于让它绽开。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向自己约稿
刚开始舞文弄墨时,我特别羡慕那些经常能够收到约稿信的写作者,认为那是很风光的。
等到自己也混出一点小名气后,也有各类约稿纷至沓来,一时间,自己竟有些应接不暇了。
渐渐地,因绞尽脑汁地穷于应付各类约稿,搞得自己精疲力竭不说,还鲜有佳作问世,便暗叹:还不如没有约稿呢,那样我就可以更自由地写点儿自己想写的或喜欢写的东西。
后来,我便开始有选择地拒绝约稿,力争所有的稿子,都是自己欣然命笔的。
这样一来,心灵更放松了,灵感似乎也多了起来,不仅作品的数量没有因约稿的减少而递减,质量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
那一天,武汉市一家很有名气的杂志社一位叫红豆的女编辑来到哈尔滨,经朋友介绍辗转找到我,非要请我吃饭、约稿。
席间,红豆向请来的我们几位撰稿人大倒苦水,说如今期刊竞争如何如何激烈,像她这样做编辑的如何如何艰难,她描述的种种情景颇让人心生同情。
面对她那满含期待的虔诚而认真的目光,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同意给她写一篇约稿,虽然我此前也从未向其投过稿。
答应了红豆的约稿,实际是我给自己找了一件麻烦事。
因为她供职的那家杂志专发纪实类稿件,而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不能像那些记者那样天马行空、走南闯北,也不能像那些自由撰稿人那样闻风而动、见缝插针,有时即使碰到一个好的素材,要采访到当事人,也是颇费辛苦的,更何况自己又一向不大喜欢写那类煽情的稿子。
后来好容易采写了一个稿子,红豆也颇下了一番编辑功夫,却没有通过主编的终审。
那天,在电话里,我和红豆彼此都有些歉疚,相互说了许多安慰的话。
在谈及约稿以外的话题时,我得知她也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以前也曾发表过一些文章,便点拨她——与其那样费力、头疼地做编辑,何不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拿起笔来做个撰稿人,向自己约稿呢?她若有人在肩头猛击一掌似的恍然醒悟,连连向我道谢:“我交际能力太差,的确不大适合做编辑,很多时候费了不少心思向别人约稿,结果让作者受累,自己也累,整天忙忙碌碌的,还不见成绩,忙得竟忘了自己更适合做一个自由撰稿人。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有些“注定”是可以打碎的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乡里的初中时,好多人都劝父母快想办法让我转学吧,说那所中学念不念没大意思,没准把学生耽误了。
父母何尝不想让我转学呢?可我最终还是进了那所没希望的学校,因为家里没门路,也交不起那一笔数额不菲的转学费。
进校不久,我就被这所乡中学的一切惊愕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的确是差极了,没水、没电、没住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太差,好老师都走光了,剩下的大多在混日子,教学质量一塌糊涂。
连续三年的中考,重点高中、中专的上榜率竟然都是零蛋。
有人甚至愤愤地说:“那学校是‘零蛋’学校,趁早黄摊得了”。
成绩好一点的学生或家里有门路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地转到外校去读书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无可奈何地在那儿混毕业证的了。
于是,恶性循环又开始了——老师没心思教,学生没心思学,人们不约而同地觉得:进这样的破学校,注定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注定没大出息了。
记得我上的第一节课就缺了七个学生,课堂上乱糟糟的像个闹市,老师无精打采地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说话、打闹。
我当时就想,天下恐怕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学校了。
上了两个多月的课,学的东西少得可怜,我就回家跟父母说不想继续读书了。
父母便唉声叹气道:“都怪爹娘没本事,不能给你换一个好学校。
”看到父母那难过的样子,我又背上书包到学校去了,但不能说是去学习,只是空虚地打发时光而已。
初中一年级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年,学校分来一个叫姜秀琴的长得很柔弱的师范毕业生,谁也没有想到,貌不惊人的她,用她满腔的智慧和爱意,竟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那么多的希望的种子,竟影响了我和许多同学一生的走向。
记得她在第一节课上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境异常贫困的男孩,几次饿昏在课堂上,她的母亲冒着雨走了一百多里的山路,给他送来十个窝窝头和借来的两元钱。
他对老师说只要让他吃饱饭,他就能考一百分。
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又考上了研究生。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故事的每个情节,记得故事的名字叫做“始于乡间状元路”。
故事讲完后,我发现很多同学和我一样,第一次像个大人似的低下了思索的头颅,因为我们比那个男孩还幸运一些,至少我们能够填饱肚子。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刻骨铭心的2分
那年,他距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差3分,一位开煤矿的远房舅舅慷慨地为他掏了两年的学费,让他成了一名自费生。
他格外珍惜那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成绩提高得也很快,高一时他最好的成绩已在班级排在第15名。
正当他信心勃勃地向前10名奋力冲刺时,不幸接连降临,先是父亲在采石场打工时不慎被一块飞落的石头砸断了两根肋骨,从此再不能干重活,而且为治病还欠了不少钱。
接着,那位好心的舅舅的煤矿出了事故,他为死伤者赔付了数额很大的一大笔钱,煤矿也被关闭了。
自然地,他的学费也就没有着落了。
眼看就要开学了,家里连他最低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了,父亲叹息着念叨起令他心酸的家境,让他辍学回来帮他撑起这个家。
他哭着请求父亲让他读完高中,他保证考上大学,以后会为家里挣更多的钱。
父亲勉强同意了,可他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得自己去筹措学费。
他跑了好多亲戚家,说了无数的好话,掉了无数的眼泪,终于借够了高二学年的学费。
父亲又卖了一些口粮,给他兜里揣了80块钱的生活费,让他开始了高二的学习生活。
这时,他的压力更大了,深怕自己学习落伍,对不住家人和亲朋。
他拼命地学习,是班级里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他的勤奋,很快有了回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他总分排在了第6名。
班主任老师在表扬他的时候,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如果他能够在期末考进前两名,学校就将免去他高三学年的全部学费。
老师的话令他激动不已,他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必须要冲进前两名,免去那笔如山一样沉重的学费。
于是,他更用功了,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直到考试前一天晚上,虽说他已很有信心能够考好,但还是看书看到很晚才休息,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至关重要了。
紧张而激动的考试刚一结束,他便急切地向各科老师问询考试的结果。
他的几门主科答得都比较好,但最拿手的政治却发挥失常,比预计的少得了10分,七门功课的总分他排在了第三名,比第二名的王强只差一分,就差语文分数没出来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光说不练的诗人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塞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
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七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
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
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
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
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
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
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通信一直在继续。
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
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
他如期而至。
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两人有一番对话:“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
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
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
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一封特别的家书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独坐窗前,翻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畅销书《心灵鸡汤》。
一张撕有锯齿的纸条翩然滑落,显然它来自一个用过的作文本——那正面写了两行作文,还带着老师的红笔批语。
翻过来,竟是一封家书。
虽是用铅笔写的,字迹却十分清楚,信写得自然而又别具一格——敏霞:来信收到了,我和你妈都挺高兴的。
我不会写信,就说几句话:1.邮去二百块钱,先用着,过两天卖了豆子再给你邮。
2.别太仔细了,一定要吃饱了,身体重要。
3.买件漂亮的衣裳,别太土气了,别叫同学瞧不起。
4.天凉了,多穿点儿,你过去老爱感冒,得学会照顾自己了。
5.抽空学学电脑,听说那玩意儿神奇着呢,以后不会用可不成。
6.别管毕业包不包分配,先学好本事,有本事就不愁找工作。
7.还是常说的那句话——咱跟人家比别的不行,只能比学习。
8.有空多给家里写封信,说说大学里的新鲜事儿。
没有日期,落款是两个字:父亲。
这是我迄今所读到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封家书,那朴实的大白话里面,奔涌着不事雕琢的绵绵情思,一下子就震颤了久别故乡的我——那力透纸背的深深父爱,阳光一样自自然然,如此简单,又如此醇厚。
如品香茗,细细地又把信读了两遍,我先是为失落(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这封珍贵家书的女孩惋惜,进而又暗自感激这位名叫敏霞的女孩,是她让我在这阳光灿烂的上午,再次感受了亲情的魅力,真正读懂了人们常说的“爱意充盈”四个字的内涵。
多么难得的一钵滋润心灵的鸡汤啊!目光再次漫过那几行并不漂亮却无比鲜活的文字,我禁不住啧啧赞叹起来,思绪也随之蓬蓬勃勃地蔓延开来。
最后,我又把那封压得平平整整的家书,放回到书中。
我真的希望它和书中那许多精美的故事一样,能够濡染更多的心灵……。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自信自强的故事_先把身边的小事做好
米查尔·安格鲁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
一天,他的朋友萨克尔再次来拜访,发现自他上周参观以来,雕塑家一直忙于同一个雕塑的创作,感到非常奇怪。
望着诧异的萨克尔,雕塑家解释道:“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那儿变得更加光彩些,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
”
萨克尔不解地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目啊!”雕塑家回答道:“情形也许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
”。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美丽的土豆
那会儿,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辛勤劳作一年,连全家的口粮都挣不够。
可我偏偏又喜欢读书,念完了初中,又考上了县城的高中。
于是,全家人勒紧腰带供我上学。
能继续读书,我已心存感激,怎能再让家人为我受苦?我暗暗地给自己订了一个最低的伙食标准:早上不吃饭或者只喝两碗稀溜溜的粥,中午就着咸菜吃三两大馇子干饭,最少时每天仅花五毛钱。
如此的“节俭”自然无法糊弄肠胃,常常是上午第三节课后,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唤着提意见了。
先是抱着肚子忍耐,实在忍不住了,便跑到自来水龙头跟前,咕咚咕咚灌些凉水对付一下。
好容易盼到开午饭了,三两大馇子干饭兑多半饭盒开水,畅快淋漓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回到教室接着看书。
那会儿,我很少运动,主要是为了节省点儿能量,让肚子里有限的一点儿粮食能多支撑一会儿。
一天上午,我的肚子又闹情绪了,难受得我坐卧不安。
这时,坐后面的女生李素洁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塞给我一个蒸熟的土豆。
奇怪,握着那个圆圆的土豆,饥饿竟减轻了许多,直到午饭吃过了,那个土豆还没舍得吃掉。
那时,在中学里男女生之间界限分明,彼此交往的很少,特别是像我这样来自乡下的一向腼腆的学生,跟女同学说句话都要憋得脸通红,更不要说跟家住县城里的李素洁深入地交往了。
记得下课时,我是慌乱地冲着李素洁微微一笑,算是表达满心的感激了。
没想到,此后她又接连好几天偷偷地在我的书桌里塞进一些吃的东西,什么烤土豆、发糕、烧饼、李子、沙果等等,有一回竟是一小把红润润的花生豆。
虽说没有什么太精美的食品,送得最多的是土豆,可在我看来那已是美味佳肴了。
我不能安然受之,便约她到校外,问她将吃的给了我,她的午饭怎么办。
她说她吃得少,有一点儿就够了,还要我帮帮她,她正要减肥哪。
其实,她几乎算得上是班级里最苗条的女生了。
面对她纯洁的双眸和善意的谎言,我只能感激地道声“谢谢”,同时劝她以后不要再给我吃的东西了。
她却摇头,依旧送给我一些吃的东西。
后来,她真的每天都要送给我一点儿吃的,渐渐地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就有同学打趣道:“她是不是对你有点儿‘意思’了?要不怎么单给你吃的?”我自然是不承认,不过有时在心里也想,她可能不止是因为不忍看着我饿肚子吧?想着想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便潜滋暗长起来,再看她的眸子里,似乎也闪着一丝朦胧的意思。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同心糕
默特尔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一放学回家他就扑进妈妈的怀里抽泣着说:“课间休息时,一个男同学高声说:‘默特尔,默特尔,慢得像龟没法逃,长得这样胖怎么好?’然后人人都跟着他说了。
他们为什么要嘲笑我?我该怎么办?”
“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要开你的玩笑,你就跟他们一起闹好了。
”
“怎么闹?”
“我们不妨用同心糕试一试。
”妈妈说,她的眼睛闪闪发亮。
“同心糕?”
“对!默特尔的同心糕。
我们现在就来做。
”
很快厨房里就弥漫着烘烤巧克力、椰丝、奶油和果仁的香味。
面粉团刚烤成浅咖啡色,妈妈就把蛋糕从烤箱里取出。
“你的班上有多少个同学?”她问。
“一共二十三个。
”默特尔回答道。
“那么我就把同心糕切成二十八块。
每个学生一块,老师汤姆金斯太太一块,再给她一块带回去给她的丈夫,还有一块给校长——剩下两块我们现在就吃。
”
“明天我开车送你到学校之后,”妈妈说,“会先去跟汤姆金斯太太谈谈。
到时候她会叫你的同学排好队,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地对你说:‘默特尔,默特尔,请你给我一块同心糕!”’
“跟着,你就从盘子里铲起一块来,放在餐巾纸上,对同学说:‘我是你的朋友默特尔,这是你要的同心糕!’”
第二天,妈妈所说的全都实现了。
从此以后,同学作的第一首打油诗没有人再念了。
默特尔反而不时听到同学念道:“默特尔,默特尔,给我烤个同心糕!”
妈妈在万圣节、圣诞节和情人节都烤同心糕,给默特尔带到学校分给同学。
昔日嘲笑他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_永恒的雕塑
一对登山运动员夫妇,为了庆祝儿子一周岁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五千米的雪山。
他们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旅程。
刚开始时天气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
夫妇俩带着孩子很轻松地就登上了三千米的高度。
就在他们稍作休息准备向新高度进发时,风云突起,一瞬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
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
两人无奈,紧急之中找到一处山洞,暂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
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
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冻饿而死。
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
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
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
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降下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损伤。
由于缺少定位仪,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平常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
她的生命在一点点地消失。
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
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拷贝成功
大学毕业后,几个有着硕士、博士头衔的年轻人凑到一起,雄心勃勃地筹划着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然而,举目周遭,每个行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点——创新。
也许是太过于求新、求稳了,一晃半年过去了,经过多方咨询,又经过一番番精心的论证后,他们竟没有找到一个十分有把握能赢得成功的合适项目,尤其书本上那些成功经营的信条,让他们一时举棋不定。
那天,他们又凑到本市最有名的星巴克咖啡屋,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如何出奇制胜。
但思来想去,仍没有找到一个稳妥的实施方案。
看到他们踌躇满志又不得其法的神态,邻桌的一个顾客在旁边轻描淡写道:“其实很多成功,并非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不信,你们去问问本店的老板,问问他是怎么获得成功的。
”
对呀,眼前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怎么忘了向他请教呢?于是,他们诚恳地请出了咖啡屋的老板。
那位其貌不扬、仅有高中学历的老板,一句简单明了的话,道出了他们苦思不得的成功秘诀——把别人的成功搬过来。
“把别人的成功搬过来”,几个年轻人默默地咀嚼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老板所取得的非凡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经营了世界上最赚钱的顶尖级咖啡屋的连锁店,他只是把在世界上已证明成功的星巴克咖啡屋的经营模式,研究透了,把人家的成功经验借用了一下而已。
几个年轻人感谢老板的慧言点拨在,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几年后,他们成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然,他们和他们的部下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有一点他们把握了关键——拷贝别人的成功,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而且这条路非常稳妥,也非常简单易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今生没有赶赴的约会
读中学时,她还是一个性格内向又有点儿自卑的女孩。
高二那年,理科班一个很帅气的男孩扣动了她的心扉。
她常常在操场上寻觅他的身影,每当看到英俊潇洒的他,她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平时不大喜欢运动的她,经常捧着一本书,站在球场边,看他在篮球场上飞奔,默默地为他精彩的投篮喝彩,但没人知道她心底的秘密,她也从未向他表白过什么,只是站在那个情感的距离上,悄悄地喜欢着他。
有位诗人说过——喜欢不等于爱,却是通向爱的桥梁。
在那个朦胧的花季里,那个青春洋溢的男孩,让她欢喜让她忧,几天见不到他,她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没想到,那男孩像一阵风似的,突然从她的视野中消失了——他随父母搬到南方去了。
他走得那样匆忙,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个女孩曾暗暗地喜欢他。
也许那根本算不上是她的初恋,可却是那样刻骨铭心。
好长一段时间里,她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整天是一副郁郁不乐的样子。
年轻的班主任郑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关切地询问她怎么了。
她咬着嘴唇说没什么,其实那会儿她难过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是的,她无法忘怀那个可爱的男孩。
她开始在课堂上走神,老师讲的内容有时根本不往耳朵里进,作业也常常丢三落四的。
高二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总成绩跌到上高中以来最惨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七,最拿手的外语竟然只得了59分,让父母为她长吁短叹了好几天。
她也曾多次提醒自己忘却那个男孩吧,却难以做到,像宋词中所写的那样,常常是“刚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弄得她身心憔悴。
就在那个暑假里,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长春的信,写信人是和她一样马上要升入高三的男孩,名字叫关歆。
关歆的字写得很漂亮,像郑老师写的,他说是看了她发表在《中学生博览》上的一首小诗,几经思索后才为她写了这封信,想同她交个笔友。
落寞中的她,正有许多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呢,面对关歆的真诚,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提笔写了回信。
很快,他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
关歆似乎有特异功能,第二次来信,他就感觉她有很多的心事,说如果她信任他,可以告诉他,他愿意倾听,愿意帮她分担一份苦恼。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榜样(含五篇)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榜样(含五篇)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榜样马德17岁时离开北卡罗来纳州的农场,只身前往巴尔的摩马丁飞机公司求职。
在被问到他想做什么工作时,马德回答说:“干什么都可以。
”他解释说,自己的目标是学会厂里的每一项工作,他乐意去任何一个部门。
马德被录用后,一旦管理员确认他的工作不比别人的逊色,他就提出去不同的另一个部门,重新从头开始。
人事主管同意了这一不寻常的请求。
到马德年满20岁时,他已从这家大工厂脱颖而出,承担起实验方案的攻关,薪水相当不菲。
马德只要去一个新的部门,总是去向经验丰富者请教。
而一般的新手通常会避开这种人,生怕靠近他们会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初出茅庐者。
马德向这些人请教他所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
他们也很喜欢这个不耻下问的年轻人,遂把自己摸索出来,别的人从未问过的捷径指给他。
这些热心人成了马德的良师益友。
把比你更懂行的人做自己的镜子,你就会成为更好的榜样。
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要计划跟那些比你更懂的人发展关系。
第二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生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
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经书回到长安,重到磨房会见驴子朋友。
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云霄的山岭,凌云的冰雪,壮阔的波澜……神话般的一切,让驴子听了大为惊异、好生羡慕!驴子惊叹到:“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
不同的是。
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生涯再遥远也在你的脚下。
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终为始,这样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像马一样,看到广阔的世界!第三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真情那天晚上,在一档收视率很高的娱乐节目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无疑问,他父母的大半生过得实在是太平庸了,尤其是身无一技之长的父亲下岗后,索性连什么活儿也不想干了,只靠着那有限的一点儿失业救助金打发日子。
不仅如此,父母对他的未来也从没抱有多大的希望,似乎他的一生也注定要像父辈一样没多大出息了。
甚至在他高考落榜时,父亲竟能无动于衷地照旧喝着劣质的烧酒,那一脸的淡漠让他感到苦涩难言的陌生。
他心存不甘地去了很多城市闯荡,遭遇了许多的冷落,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依然是一个前景黯淡的打工仔。
很多个夜晚,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他的心隐隐地发痛——难道自己真的要像父亲那样碌碌无为地过一生吗?
揣着梦想,他又去拼、去闯、去奋斗了,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和挫折,沉重地打击了他的激情和信心,似乎一切真的应验了父亲所说的——一切命中都已注定了,再怎么努力,他也不会有没多大出息了。
后来他想去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学一门技术,但又被高昂的学费挡在了门外。
失望在一点点地啃噬着他的心灵,沮丧像阴云一样笼罩在他的头顶。
低垂着头走过那栋教学楼时,他忍不住朝一间教室里面瞥了一眼,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一手托着半个红心萝卜,一手旋动一把普通的小刀,转瞬间便变出一朵美丽的红花。
他正看得出神,老教师的一句话仿佛石破天惊般地击中了他的心扉——“同学们,请仔细看好了,只需要这样一把普通的小刀,即使是最普通的萝卜、土豆,只要用心去雕琢,也会雕出美丽和神奇。
”
是啊,道理就这么简单。
有些成功并非想象的那样艰难,慧心的人只需一把普通的小刀,就可以雕出令人惊讶不已的神奇。
受了激励的他欣喜地买来两本关于烹饪雕刻的书,买了一把小刀和一大堆萝卜,关进租住的小屋里没白没黑地练起了雕刻,手被划出几个口子,就简单包扎一下继续练。
看着床头那一件件有点儿模样的作品,他得了宝贝似的笑了。
后来,那位曾让他茅塞顿开的雕刻老师感动于他的好学,去找校长说情,破例允许他去旁听雕刻课。
他自然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勤学苦练,雕刻技艺进步显著。
老师又介绍他拜访了多位烹饪雕刻大师,使他得到了很多指点和帮助。
三年后,在全国烹饪大赛中,他一举夺得了雕刻项目的金牌,并被广州市的一家大酒店聘为首席雕刻师,月薪一万元。
他的名字叫邓海岳,来自黑龙江省的一个边陲小镇——密山。
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邓海岳向观众自豪地展示着自己布满伤疤的手,他手上举着一把普通无奇的小刀,满怀真诚地微笑道:“我也曾一度感到非常自卑,没有奢望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功。
但谁都可以拥有一份独特的优秀,就像我这样,谁都可以握住这样一把神奇小刀,只要有梦想、激情与执著,谁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雕刻得绚丽如花。
”
邓海岳说得没错。
许多时候,成功并不需要拥有一定的背景和充足的资本,只需燃烧起心头的梦想,只需握住手中追求不止的刻刀,自信而执著地雕琢下去,就可能雕出一片美丽,雕出一片神奇,雕出精彩无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