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生活指标(人均储蓄、人均住房面积、水电气话等普及率、升学率、保险率等)

合集下载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1、GDP 国内生产总值,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

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

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
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
1. 平均收入:衡量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测量个人或家庭的平均收入来反映。

2. 贫困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

贫困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3. 就业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就业人口的比例。

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情况。

4. 教育水平:包括入学率、毕业率、文盲率等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

5. 健康指标:如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的健康状况。

6. 住房条件: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人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7.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反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人民的社会保障状况。

8. 犯罪率:衡量一个地区的治安情况和人民安全感的指标,犯
罪率的上升可能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加剧。

这些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问题的成熟度和改进情况的重要依据,政府和研究机构通常会根据这些指标来制定和评估民生政策和措施。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 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年平均常住人口人均GDP GDP =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 )经费支出占同期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GDPD R GDP D R 当年经费支出比重经费支出占 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 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人口总数城镇人口城镇人比重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 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100)()(⨯=经济活动人口期同地点失业人口期某时点失业率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国民储蓄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国民储蓄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国民储蓄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实物商品网上
零售额情况分析
2019年上半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人民币,近四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而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在2019年上半年也已经突破100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也由2008年的51.8%下降到了2018年的45.4%。

逐渐增加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以及稳定下降的国民储蓄率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9年上半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实际增长8.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3.8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1.6%;另一方面,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经连续5年在3大需求当中排名第一,2018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76.2%,远远高于资本形成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

可以说,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幸福指数指标解释

幸福指数指标解释

1.经济和家庭状况经济和家庭状况是评价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基础,其中经济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家庭状况是人们衡量自身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本类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恩格尔系数、发展型消费比重、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粗离婚率等7个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指标用于衡量城镇居民失业状况,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情况。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人均实际收入。

指标用于测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情况,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指按城镇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指标用于衡量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反映居民居住条件的变动状况。

恩格尔系数指城市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发展型消费比重指城镇居民用于发展需求的消费,现阶段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和交通通信等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指标用于反映消费水平提高的状况。

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指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私人汽车数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该指标用于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变动状况。

粗离婚率指当年离婚对数占年平均人口的比重。

指标用于反映某时期婚姻解体状况,也是评估婚姻和谐程度与家庭离散趋势的重要依据。

2.公用设施公用设施是由政府提供属于社会的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本类指标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设施面积、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每万人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等6个指标。

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是什么

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是什么

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是什么社会民生的改善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福利和幸福感等方面。

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通常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评估。

以下就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展开探讨。

一、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中最基本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衡量这些指标的主要指标有:人均收入、就业率、教育程度、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确保人民能够基本生活无忧。

二、福利与社保福利和社会保障是社会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民生的标准与指标还包括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低保等福利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人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应对突发事件和疾病等。

福利和社保标准的评估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障覆盖率、福利金发放情况等指标。

三、公共服务为了提高社会民生水平,国家或地区需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

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是评估社会民生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需要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社会和谐稳定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稳定包括社会安全、社会治安、法治环境、民主法制等。

人民对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评价是衡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政府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五、健康环境健康环境是社会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良好的居住环境等有着迫切的需求。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六、生活品质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涉及到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饮食消费、购物等。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评价通常包括文化娱乐设施的多样性、生活消费水平等指标。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如下: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这些标准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所确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同时,还包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就业,增加家庭财产,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健全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各地各部门都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中等发达国家的指标

中等发达国家的指标

中等发达国家的指标
中等发达国家的指标可以包括经济、社会、人权及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等发达国家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有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国家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

2. 人均国民收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较高,反映国民平均生活水平。

3. 教育水平: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包括普及率、素质教育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4. 健康指标: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指标通常较好,包括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等。

5. 就业率:中等发达国家的就业率较高,反映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劳动力市场情况。

6. 基础设施建设: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

7. 人权保障: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有较高的人权保障水平,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女性权益、LGBTQ+权益等。

8. 环境保护:中等发达国家通常有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政策,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生态保护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但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指标的权重和具体数值可能会有差异。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统计指标。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式可以通过三个角度进行:产业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产业产出法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将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各个产业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2. 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定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数量。

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总量的统计通常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来获得,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会因为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通过对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统计,计算出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高通胀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低通胀或通缩则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但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4. 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量。

它包括以外币计价的现金、存款、债券、黄金等。

外汇储备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和经济实力。

较高的外汇储备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5.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金流动。

这包括国际贸易、外汇交易、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等。

国际收支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国际竞争力。

平衡的国际收支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6.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每年可支配的收入总额。

它是通过将居民收入进行汇总并除以人口总量得到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是评估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指标。

7.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小康水平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以下是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贫困
人口比例、失业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普
及率、犯罪率、社会保障等。

3. 文化指标:包括文化产业规模、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
多元化、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4. 生态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等。

以上指标体系是我国小康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中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不断监测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小康水平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1 -。

衡量居民收入支出的指标

衡量居民收入支出的指标

衡量居民收入支出的指标居民收入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因此,了解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居民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利息、股息、租金、养老金等。

居民支出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支出,包括食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支出。

衡量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指标:1.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总额除以居民人口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2.消费支出比重:消费支出比重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

消费支出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3.储蓄率:储蓄率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储蓄的比例。

储蓄率可以反映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消费能力。

4.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各项消费支出的比例。

消费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家庭或个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5.贫困率:贫困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比例。

贫困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政策。

以上是衡量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常用指标,当然还有其他指标,如居民债务比例、居民资产负债表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和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制定更好的经济政策和个人理财计划。

总之,居民收入和支出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指标,了解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制定更好的经济政策和个人理财计划。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五章 测量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五章 测量

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和其他投资
8.7
19.6 6.3 65.4
6.4
20.3 5.1 68.2
3.9
15.3 3.4 77.4
概念、变量与指标及取值关系
变量
概念 (对事物或现 象的抽象)
指标
取值:事物 1
事物 2
(具有多个取值的概念) (表示变量含义的具体事物) 常量 (仅有一个取值的概念)
事物 n 职业评分
例:
社会阶层 上、中、下
教育程度 收入水平
第三节 操作化


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就是将抽象的概 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 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 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从理论思维到经验调查,有着相当的距离,而操作化 过程,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操作化的作用就是将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 转变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以测量 的东西。


第三节 操作化


3、指标(indicators)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 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概念是抽象的,而指标则是具体的;概念是人 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摘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单位:% 指 标 1978 1990 2000 2007来自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三、社会现象的测量
1、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人 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给社会测量带来了不可回避 的主客体矛盾,使得社会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 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2、 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 由人们的行动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二测量本身也 是一种社会行为,势必对测量产生影响。 3、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 的量化的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一、经济指标:1.GDP(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2.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工业增加值:反映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4.投资增长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是衡量投资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

5.财政收入: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是衡量财政健康状况的指标。

6.货币供应量: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衡量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和金融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人口指标:1.总人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总和。

2.人口增长率:反映人口数量每年增长的速度,是衡量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情况的指标。

3.城市人口比重: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4.人口老龄化率:反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指标。

5.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压力的指标。

三、财政指标:1.财政收入: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

2.财政支出: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投入。

3.财政赤字: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

四、社会指标: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教育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

2.就业率:反映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国家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4.健康状况:包括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五、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消耗的能源总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负荷的指标。

大中型水库移民统计指标解释

大中型水库移民统计指标解释

大中型水库移民统计指标解释依据有关行业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方案》、《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及有关移民的政策、法规。

1、人均纯收入:指报告期内某一个地区农村居民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

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亲友支出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2、人均耕地:指报告期内人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

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包括在内。

但不包括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原等。

南方小于1米、北方小于2米的渠、路、田埂,包括在耕地中。

耕地面积指报告期末所有耕地面积。

3、人均住房面积:指报告期内人均房屋面积。

房屋面积指自有或租用的房屋面积总和。

房屋中的起居室、厨房或放置灶具的地方包括在内,但不包括仓库等作为生产用途的房屋面积。

房屋面积计算应从房屋的外墙线算起,包括可供使用的有效面积和墙柱等结构占用的面积,不包括天井、室外楼梯等占用的面积。

多层房屋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

临时性房屋不计算建筑面积。

4、后期扶持人数:指经过国家核定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享受每人每年600元后期扶持资金的农村移民人数。

5、劳动力人数:指报告期末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

劳动力指男子16-60周岁,女子16-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6、劳动力输出人数:指当年在外地劳动时间累计超过3个月的农村劳动力人数。

7、纯收入在低收入线以下的人数:指报告期内农村移民纯收入低于低收入线的人数。

低收入线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公布的低收入水平标准。

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低收入线为1067元(不含1067元)。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学号:0120231姓名: 孙馥琳专业:122税务修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万建香老师成绩:评语: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摘要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93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加了解我国消费的因素。

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依此提出部分政策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收入AbstractAbstractthe recent phas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in some cases, using the related data from 1993 to 200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Purpose is to let us know more about China’s consumption factors。

To pas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theory questions;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using EVIEWS softwar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test,and modified。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o reve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Key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目录1.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面小康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旨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国民全面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监测指标,用来定期评估社会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1.GDP总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常用指标。

全面小康的实现离不开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GDP总量的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条件之一2.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反映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之一、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因此,政府通过监测人均收入的变化来评估是否实现了全面小康。

3.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反映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统计居民的消费支出,可以了解到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评估全面小康的实现情况。

4.就业状况: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保障和利益,因此就业状况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通过监测就业率、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了解就业情况的变化,以判断全面小康的发展情况。

5.教育水平:教育是人民群众发展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全面小康的基石之一、政府可以通过监测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普及率等指标,了解教育水平的变化,以判断全面小康的实现情况。

6.医疗保障: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监测人民的医疗保障覆盖率、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费用等指标,了解人民的健康状况,以判断全面小康的实现情况。

7.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

政府通过监测犯罪率、社会信任指数、居民安全感指数等指标,了解社会安全状况的变化,以判断全面小康的实现情况。

8.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条件。

政府通过监测环境质量指数、自然资源消耗率、生态保护投入等指标,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判断全面小康的实现情况。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 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 GDP 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 GDP 和GNI(国民总收入, 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D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22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标明,过往的十年中,在D中心、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本钞票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碍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卫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22年的80.1%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抵达80.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开发、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76.1%“经济开发〞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开发情况。

据监测,2022年中国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瞧,2022年人均GDP抵达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抵达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抵达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抵达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抵达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人均生活水平

人均生活水平

人均生活水平
人均生活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该
地区的居民在经济方面的平均水平,包括收入、消费、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

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些发达
国家拥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其居民享有较高的收入和福利,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着各国居民的生活,也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稳定。

提高人均生活水平,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大对经济
的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除了政府的努力,个人的努力也是提高人均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培养良好的
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要注重节约和理性消费,避免浪费,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希望各国都能够共同努力,让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名称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单位元平方米平方米标台197822783
19798
198040794
198110
198211
198312
198414
198515310154
19861215
19871316
19881317
198946114172 199062314182
19911419
19921519
19931521
19941,79516206
19952,44916218
19963,16417227
19973,74418239 199819239 199919249
20005,076202511
20015,780212610
20026,76623277
20038,01824278
20049,19725288
200510,78726309
200612,29327319
200713,0583210 200816,4073211 200919,537313411 201022,619323410 201125,505333612
2012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部/百人部/百人%%平方米
81
81
81
118
31048192
93
93
95
819540
96
96
620764454
2672605
341678675
422186777
5026897 11573091828
11633587798
11694294879
127449959010
138056969111
138664979211
149574979212
83
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人均国内旅游花费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城镇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农村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座元元元%
68 373
375
79 332860014686
342767922792
345070821393
344274020993
339668520094
3428732210
343673722895
344776622295
348390722395
351184927596
353580129596
359888330697
373187847197
98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农村%%%
69
78116
80115
85
88119
941311
941411
951511
951412
1411
961412
961411
97139
97129
97129
98128
98128
98
升学率:高中升高等教育升学率:初中升高级中学升学率:小学升初中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城镇%%%%
2538721
2841752
4552945
7451956
795396
8458977
8360987
7670988
75761007
72791007
73831007
7886997
8388997
8789986
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农村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张人
323
32316
424
52417
24
623
623
24
72515
72515
72615
72816
73118
73318
83518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职工人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离退休人数万人万人万人
5,7104,817893
6,1665,201965
6,7405,6541,087
9,4567,7751,681
9,8488,0081,839
10,5748,4942,079
10,9798,7382,241
11,1178,7582,358
11,2048,6712,533
11,2038,4762,727
12,4859,5022,984
13,61710,4473,170
14,18310,8023,381
14,73711,1293,608
15,50711,6473,860
16,35312,2504,103
17,48713,1204,367
18,76614,1314,635
20,13715,1834,954
21,89116,5885,304
23,55017,7435,807
25,70719,4026,305
28,39121,5656,826
30,37922,9787,401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参加生育保险人数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亿元
187
1,7627,961
3,78710,4084,3503,0022,645
9,40110,182
12,40410,584
13,78310,6488,4785,4086,975
15,73211,18710,2686,4598,643
18,02011,64512,1737,77510,812
19,99612,40013,7879,25413,696
21,93712,71614,89610,87616,116
23,73513,37616,16112,33618,823
25,22714,31717,69613,89224,043
26,46715,22518,99315,44528,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