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耘(耕耘)晓(报晓)尽(尽头)耕(耕地)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全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动作,表现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以上是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一致,长短要协调。
笔顺:
平舌音
昼
sānɡ 部首:又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桑叶 桑树
桑
形近字:搡晓Leabharlann 字义: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
上下等长。下部横
长托上,撇捺伸展。
花,叶子可以喂蚕。
笔顺:
昼 耘 桑 晓
笔顺:
xiǎo 部首:日 结构:左右
组词:晓得 拂晓
形近字:浇
右部上斜下正, 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
“兀”的撇向左下伸。 ②使人知道。
1 古诗三首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昼耘桑晓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翘舌音
昼
zhòu 部首:一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昼夜 白昼
桑
形近字:居
晓
字义:白天(跟“夜”相对)。
“尺”的撇和捺宜长,
包住下部。
笔顺:
昼
yún 部首:耒 结构:左右
耘
组词:耕耘 耘锄
桑
形近字:耕
晓
字义:在田里除草。
“耒”横多,间距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含练习)完整版
比喻
你觉得这里儿童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开心快乐
失望伤心
这首诗是从哪两方面描写儿童天真烂 漫形象的?
动作:脱晓冰、穿取当银钲 声音: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全诗的文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全诗的文眼是“稚”。表达了诗人对孩子 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 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发出的声音 穿越树林,冰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碎裂 一样的声音。
山 落日 池塘
“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 字的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春末时节的景物特点,绿 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这两个字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不好好坐在牛背上非要横着坐,笛
子也是随心吹,充分体现出了牧童的调皮可 爱,悠然自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 古诗三首
天真活泼 乐趣无穷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 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 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 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 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 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所描述 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难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 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 现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敬重 ,还流露出对热爱劳 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4.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古诗营造的情境。
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思考:从军的环境如何?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二、初读古诗,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曾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
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情,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4)学生认真听课文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 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 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 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新知导入
四时田园杂兴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的桑树荫下 雪种瓜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树荫下,几个孩子挖 坑、播种、填土、浇水,干得有模有样, 不亦乐乎。
句意: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
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 。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 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句意: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
新知讲解
xìng 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了很多的感想。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新知讲解
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 把它给敲碎了。
新知讲解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玩 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设计)
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古诗三⾸》写了⼉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四时⽥园杂兴(其三⼗⼀) [宋]范成⼤ 昼出耘⽥夜绩⿇, 村庄⼉⼥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注释 _________ ①[耘⽥]在⽥间锄草。
②[绩⿇]把⿇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稚⼦弄冰 [宋]杨万⾥ 稚⼦⾦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幼⼩的孩⼦。
②[⾦盐脱晓冰]早晨从⾦属盆⾥把冰取出来。
③[钮]⼀种⾦属打击乐器。
④[磐}⼀种⽤⽟或⽯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种天然⽟⽯,也叫⽔⽟,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满陂, ⼭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 短笛⽆腔信⼝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随⼝。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 ⽩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 尽(尽头) 耘(耕耘) 耕(耕地) 晓(报晓) 浇(浇⽔) 问题归纳: 1、三⾸诗中的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诗中的孩⼦勤劳、天真;第⼆⾸诗中的孩⼦天真可爱,⾃得其乐;第三⾸诗中的⼉童悠闲⾃在、⽆忧⽆虑。
2、这三⾸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园杂兴》(其三⼗⼀)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引出⼉童学种⽠的可爱场景。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后练习(含答案)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本文这三首古诗小写的都是田园 生活,要读出田园生活的悠闲,突出儿童的活泼, 读出快乐的基调。在此基础上背诵,也很简单。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lián yī
) 涟漪
懂得,理解 随口
3.默写古诗,并说出古诗的意思来。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 村 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 不会耕田织布, 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 古诗三首
5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 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 吴县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著有《石湖 集》、《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 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 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 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板书设计
兴四 时 田 园 杂
耘田 绩麻 当家
未解 学种瓜
勤
勤劳
劳
的
人
懂事
们
金盆脱晓冰
起得早
稚
天
子 银钲
聪明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本课的三⾸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从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 孤城遥望⽟门关。
黄沙百战穿⾦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的⽣活。
②[⽟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 青海湖上蒸腾⽽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频繁的战⽃磨穿了战⼠们⾝上的铠甲,⽽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故⼈。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南。
【译⽂】 渭城早晨⼀场春⾬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朋友请你再⼲⼀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河东⼊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河]指黄河。
“三万⾥”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
“五千仞”形容它很⾼。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⑥[胡尘]指⾦统治地区的风沙,这⾥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课件
范 成 大
参考 素材
·创作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创作背景
范成大晚年退居故乡,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 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并创作了大型田园组 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
参考 素材
·作者介绍
杨 万 里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
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
诗词 赏析
回顾全诗
“早晨玩冰”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趣事,诗 人将这种童趣转化为诗趣,把这件趣事生动地 描绘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 爱和对童真的赞美。
诗词 赏析
·参考译文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年幼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彩丝穿取当银钲。
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孩子提着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清脆的声音。
诗词 赏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批注:首句中的“草满池塘”说明时间已在春末,池 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表明正逢多 雨的季节,水涨得很高。
诗词 赏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批注:次句写远山落日。一个“衔”字,让原本没有生 命的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太阳将落未落的样 子。一个“浸”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 的景象。诗人将水、山、日融合在一起,描绘出 一幅乡村春晚的美丽景象。
诗词 赏析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答案示例: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春晚的喜爱和赞美。 我是从诗人对落日的描写中感受到的。一个“衔”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当作人来写,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对眼前乡村景色的喜爱。(还可从诗人对牧童 行为的描写等角度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
读前四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诗 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9指古四诗川三首剑阁以南 地区,代指作者 所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 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 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景
9 古诗三首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9 古诗三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的意思。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 地、雪山、一座孤城,还 看到了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思考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 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 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9 古诗三首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 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悲壮感。(课后第一题)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我仿佛觉
就。 今属湖北。
今属河南。
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 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
旋即又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读诗的后四句,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 快之情。(课后第一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朗读《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9 古诗三首
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抒情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 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 )集中概括了 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 决心破敌的豪情。
9 古诗三首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
9 古诗三首
长度,是虚指。 形容它很长。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 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黄河
华山
碰到天。摩,摩 擦、接触或触摸。
夸张
热爱9 古诗三首【诗 Nhomakorabea】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9 【古诗三诗首 意】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9 古诗三首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9 古诗三首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 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9 古诗三首
写边疆给地人理以位沉置重和压环抑境之恶感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暗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9 古诗三首
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 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 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 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 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9语文古诗五三年首级 下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9 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rèn yuè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 宋( 爱国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 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 望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 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的( 悲愤与感慨 )。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9 古诗三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 等名作。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 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 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9 古诗三首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亡国 之恨宣 泄无遗
写出遗民对南 宋军队收复失 地的企盼
曲折地表达出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 朝廷迟迟没有收复 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9 古诗三首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 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字词听写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 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 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 古诗秋三首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 古诗三首
解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9 古诗三首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9 古诗三首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 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 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 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读后四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9 古诗三首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 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 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 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 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看图吟诗。(课后第一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 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 十分( 喜悦 ),收拾行装立即 ( 还乡 )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 爱国 )情怀。
“遗民泪尽”时的“怜” “王师遗忘”时的“恨”
9 古诗三首
读这首诗后两句,读出诗人又恨又怜的情感。
(课后第一题)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9 古诗三首
试着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三万里河( 东入海 ), 五千仞岳( 上摩天 )。 遗民( 泪尽胡尘里 ), 南望( 王师又一年 )。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9 古诗三首
rèn
仞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
9 古诗三首
yí
遗
右侧上半部分是 “中”加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