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婚的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唐代婚礼流程

唐代婚礼流程
唐代婚礼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婚前仪式
1.过门礼:女方父母派人向男方送床、箱、奁等嫁妆,男方家长会准备礼品回礼。
2.准备婚礼器具:凡是婚礼需要用到的锅、碗、杯、箸等器具,都要在前一天准备好,以防匆忙添置不全。
二、迎亲流程
1.接迎仪式:男家会派遣人员去接新娘,新娘跨越门槛后,男方要燃放鞭炮欢迎,同
时进行酒令和礼仪等仪式。
2.洞房花烛夜:新娘被迎入新房,新郎带着新娘敬拜天地、祖先、先人、父母等神明,然后点燃花烛,开始度过新婚之夜。
三、婚礼仪式
1.交换婚戒:交换婚戒是唐代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男方要把婚戒套在新娘指上,新
娘可以换戴心爱的婚戒。
2.交杯酒、三拜天地:唐代的交杯酒是男女双方在宣誓情感时共同喝的一种仪式,而
三拜天地则是新人向天、向地、向父母长辈等拜礼,象征重视三者,寓意新婚幸福、
家庭和睦。
3.敲锣打鼓、放烟花:唐代婚礼上要进行敲锣打鼓、放烟花等表演和欢庆活动,在新人出现之前热闹非凡。
四、婚后礼仪
1.回门拜访:新婚夫妇在结婚后会回到女方家中拜访,并且向女方父母鞠躬致谢。
2.传宣婚书、贡言行礼:新婚夫妇必须向亲朋好友传宣婚书,增进彼此的情谊,同时还要跨县界去谒祖、敬祭等重要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婚前准备在古代中国,婚姻并不是由个人自由选择,而是由家族、长辈来安排的。
首先是“纳采”,这是男方家族中的长辈到女方家查看女方的家境和家世是否合适,是否符合男方家族的身份地位。
如果纳采通过,就会举行“聘礼”,男方家族会给女方家族一些婚前礼物,以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谢意。
然后是“问名”,男方家族会派人到女方家中了解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以便进行批命。
据此,男女双方家族可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纳彩”仪式。
最后是“纳彩”,男方家族会在婚前给女方家族一定的彩礼,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喜爱,女方家族则会准备一些嫁妆。
嫁妆是由女方家族提前准备好的一些物品,用来装饰新居和婚宴。
婚礼仪式在古代中国,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酒宴和送别。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热闹的环节。
新娘穿着华美的嫁衣,头上戴着鸾凤冠,身着红色喜服。
新郎则穿着锦袍,头戴软纱帽,脚踏红色绣花布鞋。
双方的家人和朋友会一起组成队伍,载着婚车去接新娘。
新郎会高举“喜字旗”领队,整个队伍热闹非凡。
到达新郎家后,会进行过门仪式。
新婚夫妻会跨过桥洞,象征全家和睦。
然后会进行敬茶仪式,新娘会给新郎家中的亲戚敬茶,表示尊敬和感激。
酒宴是婚礼的重头戏,通常在宴席上有多道菜肴,还有丰富的酒水。
婚宴上,新娘和新郎都会穿着礼服,互相敬酒,然后敬神明和长辈。
婚宴上还有诗歌、音乐等表演节目,增加婚宴的喜庆气氛。
送别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郎随着婚车离开新娘家,回到自己的家中。
新娘会在丈夫的护送下返回夫家,开始新的生活。
婚后习俗拜堂是新婚夫妻在婚后第三天,到夫家的祖堂前,向祖先行礼,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入洞房则是新娘第一次进入新郎家的卧房。
在洞房中,通常会摆放一些五谷丰登的象征物和红绸子,寓意着新娘将带来好运和丰盛的生活。
新娘会被新郎解下头纱,表示新娘即将融入新家。
此外,新娘还要按照家族的习俗,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磨豆腐、扫地、煎饼等。
这些习俗旨在向新家族表示尊敬和融入新家庭。
古代新婚的礼仪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汉代婚礼没有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观赏式的仪式,整体来说,是古代婚礼最简单的仪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婚礼流程1、新人入场在汉朝婚礼中,开始是由手捧红烛的侍女成双成对的入场;然后才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场且站立,再者新人面向各位来宾行拱手礼。
之后夫妻相互鞠躬,男子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而女子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且手藏在衣袖里鞠躬90度。
2、亲醮子礼结婚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所以在汉式婚礼上需要向父母敬礼,然后由父母赐酒,父母在赐酒的时候会给新人一些嘱托,同时还会给新人送上准备的礼物,代表对新人的喜爱和认可。
3、行沃盥礼举办汉式婚礼除了赐酒,新郎还需要拿干净的水清洗自己的脸和手,代表除旧迎新的寓意,新娘由于脸上有妆,所以只擦手就可以了,双方都清洗完毕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对夫妻生活有非常吉祥的寓意。
4、行同牢礼新人需要在汉式婚礼上一起吃一种动物的肉,这个仪式代表两个人正式成为一家人,从此需要同甘共苦,代表了对婚姻的祝福,可以保佑爱情的长久稳固。
5、行合卺礼汉朝婚礼也少不了新人要行合卺礼,由新婿为其倒酒,新人各喝一半然后交换喝掉,夫妻共饮后愿夫妻二人从此能够相互扶持及照顾,夫妇双方一体永不分离,结婚就代表两个人是一家人了,所以一起喝酒也是汉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个环节代表两个人的融合,从此成为了一家人,代表着合二为一。
6、行解缨结发礼婚礼最后新郎新娘还应该行解缨结发礼,新郎会在定情之时赠与心上人一缕红缨。
在两人圣洁的婚礼中由新郎将红缨解下,再各取自己一缕发丝,结在一起,作为爱情永远的美好与纪念。
7、拜堂礼汉式婚礼的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夫妻对拜,两个人需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表示对宾客的感谢、对婚姻的祝愿。
汉代婚礼习俗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
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千百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其独特的美丽和庄严仪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讲究形式庄重、内容繁复,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尊重。
1.起名礼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首先要进行的是起名礼。
这个环节是由双方家长为新婚夫妇起名字,用意在于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愿和期望。
起名礼通常在婚礼前的几个月举行,亲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议起一个吉祥美好的名字。
2.红娘介绍红娘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红娘扮演着媒人的角色,她负责介绍合适的男女双方,并协调双方家庭的事宜。
红娘的出现,将更多的婚姻牵线搭桥,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聘礼聘礼是古代婚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男方家族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带着一些财物和礼品,以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同时,聘礼也是双方家庭协商婚约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双方家庭达成共识,赞成这段婚姻。
4.红盖头红盖头,即红色的婚床帷幔,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新娘在婚礼当天将自己的头部覆盖起来,以示矜持和含羞。
红盖头的出现,使整个婚礼更加神秘而庄重,也增添了一份浪漫和喜庆的氛围。
5.过门过门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在披盖头后,需经过一系列令人期待的闹洞房环节,最后由新郎背着新娘共度洞房花烛夜。
这象征着新娘离开父母家庭,正式成为新娘子,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6.敬茶敬茶是古代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礼仪。
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也寓意着新婚夫妻对未来家庭和睦幸福的期望。
7.喜宴喜宴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喜宴上,新人与亲友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品尝美食,共同庆祝婚礼的圆满成功。
喜宴除了丰盛的食物,还有精心布置的桌花和舞台背景,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氛围。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仪式庄重、内容繁复,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1.婚前准备在汉朝时期,迎亲方的家庭首先要派人物色媒妁,通常是受过教育的女性或有丰富家事经验的妇女。
媒妁的任务是为迎亲方选择合适的佳偶,并向迎亲方家庭提供婚礼筹备方面的建议。
2.纳采纳采是婚礼的第一步,双方家庭派代表进行交流。
男方代表带着礼物,如果双方父母亲允许,代表男方叩拜并向女方家书写婚约。
一旦女方家庭接受了婚约,双方正式成为夫妻候选人。
3.彩礼男方需要给女方家庭准备一份丰厚的彩礼。
彩礼的内容和形式不完全相同,通常包括黄金、白银、布匹等。
男方的财力强弱对彩礼的丰厚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4.大婚大婚是汉朝时期婚礼的重要环节。
大婚的日期由吉日决定,吉日必须经过阴阳家或预测家的筛选。
大婚当天,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接新娘回家。
5.出阁新娘出阁是婚礼的最后一步。
出阁时,女方父母将临别礼赠给新娘,以示关心和祝福。
在出阁之后,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
6.宴席在汉朝时期,宴席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宴席通常分为三天,包括亲友宴、亲戚宴和朋友宴。
亲友宴和亲戚宴主要邀请亲朋好友,而朋友宴则是男方与新娘的朋友们聚会。
7.喜庆装饰婚礼期间,男方家庭会做好喜庆装饰。
门前会悬挂灯笼和红色的帷幕,以示新婚之喜。
庭院内会布置鲜花和彩灯,增加喜庆氛围。
8.祭祀仪式婚礼前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祭祀仪式包括向祖先神龛献供、祭拜天地神明等。
这些仪式旨在祈求新婚夫妻的幸福和和谐。
9.鸣锣开道新娘离开娘家回到男方家时,会有人敲锣开道,以示欢迎和喜庆。
新娘一般会坐在花轿中,由新郎亲自抬着,前面有一队人敲锣打鼓。
10.急行军仪式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前,男方家庭会派人出门迎接。
出迎的队伍要排练急行军仪式,队伍会以特殊的方式行走,并且伴随着锣鼓声。
在汉朝时期,婚礼礼仪非常繁琐,十分重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这些规矩和仪式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双方家族的尊贵地位,以及婚姻的庄严性。
这些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汉代婚礼是中国历史上婚礼礼仪体系相对较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汉代婚礼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迎亲礼、过门礼、合家坐次、洞房花烛夜等。
以下是汉代婚礼礼仪的一些知识点。
1. 迎亲礼:迎亲礼是新郎一方向新娘一方出示迎娶的礼仪。
迎亲时,新郎家会派出媒人、礼官等陪同前往新娘家,带着婚车、美食等礼物。
在新娘家门前,双方将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如交换酒杯、交流问候等。
2. 过门礼:过门礼是新娘从父母家离开,随新郎回到新家的重要仪式。
在过门时,新娘会执一颗柚子,象征吉祥和团圆。
同时,新娘会在门前踏过拜帖,表示尊重和感激。
3. 合家坐次:合家坐次是指在新婚之后,新郎、新娘和双方父母、亲戚共同坐席,共享新婚喜悦。
在坐次中,夫妻双方会向父母行礼致谢,表示婚后的孝顺和尊重。
4. 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新婚之夜,也是婚礼的最高潮。
新郎带领新娘进入装饰华丽的洞房,然后祭拜祖先,之后夫妻二人在床上合影,并点燃蜡烛,象征婚姻生活的明亮和温馨。
此外,汉代婚礼还有一些与婚姻相关的民间习俗,如拜天地、砌灯、燃爆竹等。
这些仪式和习俗的存在,使得汉代婚礼成为了中国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汉代婚礼礼仪知识包括迎亲礼、过门礼、合家坐次、洞房花烛夜等。
这些仪式和习俗体现了汉代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特点和文化传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开放和繁荣的时期,汉代婚礼礼仪的完善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
除了前面提到的迎亲礼、过门礼、合家坐次和洞房花烛夜,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礼仪。
在新娘披纱和婚礼庆祝等方面也有具体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新娘披纱。
这是汉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新娘从单身状态过渡到已嫁为妇的状态。
在披纱仪式中,新娘会戴上面纱,标志着她即将成为新郎的妻子。
同时,新郎也会正式宣布婚约并赠送披纱礼物,表示他将对新娘的保护和照顾。
此外,在婚礼庆祝方面,汉代人也有一些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砌灯。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严谨而庄重,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在古代,婚礼被视为一种庄严的仪式,是男女两家的重要关系的建立。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婚礼的一些常见礼仪。
一、婚姻的提亲在古代,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当一家有意向与另一家联姻时,首先会派人前往对方家中提亲。
提亲时,通常由男方的长辈带领一些亲戚和朋友一同前往。
在正式提亲之前,男方的长辈会事先与女方的家长商谈好婚事,双方达成一致后,才会进行提亲仪式。
二、聘礼的交换提亲成功后,男方会派人送聘礼给女方家。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聘礼的内容包括金银珠宝、衣裳、食品等各种贵重物品。
女方家庭收到聘礼后,会安排人员进行验收,以示礼节。
三、定亲的仪式定亲是婚礼筹备的重要环节。
在定亲仪式上,双方家长会正式宣布男女双方的婚事,并且将定婚书交给新人。
定亲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双方亲戚和朋友会参加这个仪式,以祝贺新婚的到来。
四、婚礼的筹备婚礼的筹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庭来负责。
在婚礼前,女方会选定一个吉日,通常选择农历的吉日进行婚礼。
在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中,女方会制作婚床、婚车和一些婚庆用品。
同时,女方还要准备一些新衣服和嫁妆,以及一些应对新生活的用品。
五、迎亲的仪式在婚礼当天,新郎会带领一队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接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鼓手、锣手和一些喜庆的彩车组成。
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新郎会亲自迎接新娘,然后双方一同进入新房。
六、交杯酒的仪式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象征着新人之间的爱情和誓言。
在交杯酒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交换酒杯,彼此喝下对方的酒。
这个仪式是新人向对方表达爱意和承诺的重要方式之一。
七、拜堂和敬茶的仪式拜堂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人向天地神灵祈求祝福和父母双亲致谢的仪式。
在拜堂仪式中,新人会先向天地神灵行礼,然后向双方父母行礼,接着向长辈和亲友行礼。
之后,新人会为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古代新婚敬茶礼仪

古代新婚敬茶礼仪我国古代许多地区都流行“三茶六礼”婚俗。
所谓“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合茶;而“六礼”吕国利则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茶之前为纳采、问名等礼数,其实即:通媒、过帖(写生辰八字、家庭状况、财产之类)等事顶。
此后,如若男方有意,便需卜筮问吉凶,得吉签,称“纳吉”,而后方可托媒求亲。
此时,媒人须携“茶礼”前去,这便是“下茶”。
女方若允,就收下礼,称为“受茶”,然后就须泡茶、煮鸡蛋,款待媒人。
否则,既不收礼,也不能泡茶煮蛋的。
在保持古风较浓的地方,“下茶礼”必须有茶叶。
如浙江嘉兴一带,“下茶”之礼—般为:茶、红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
女方“受茶”后须回礼,此后该女子就不可再许配他人了,民间谓之“已吃了茶了”。
至今绍兴、郵县等地,未婚姑娘在订婚之前,一般不会喝任何一位普通男子递来的茶水。
“下茶”之后,男方一般要择日办定婚酒宴,俗称“吃安心酒”,酒一吃,婚事就确定了。
办酒宴前,男方还须备厚礼往女家“报定”,也即下“定茶”。
如南宋时的杭州,据《梦梁录》中记载:若富裕之家,有茶饼、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缎匹等物,并用双羊牵送;四樽或八樽金瓶酒,装在大花银方盒中,上盖红绿销金酒衣,酒担用红布扎彩;此外还有诸般礼品。
女家接定礼盒,便于宅堂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然后请女亲家夫妇双全者幵盒。
女家即于当日备回定礼。
抽原送礼中的茶饼果物及羊、酒等一半作回定之礼;并以空酒樽一双,放入清水,养上四条金鱼,及筷子一双、葱两根放入樽内,谓之“回国箸”。
“定茶”以后到迎娶以前,按南宋时的杭州婚俗,男方还要择日送聘礼,除金器、彩缎之外,还有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及银条等,谓之“下财礼”。
由于此礼中必须有茶,故平民百姓人家所送的聘礼虽然简单得多了,但茶饼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极富茶图腾意蕴的婚俗,故处处以“茶饼”为主礼。
清代时,据钟毓龙《说杭州》记载,“茶饼”已换作“点锡小茶瓶若干”,小茶瓶中装的自然是散芽茶;而女方则回以“点锡酒樽若干”,俗谓“男茶女酒”,即男方送给女方的礼中必须有茶。
婚庆礼仪:中国古代新婚之礼

婚庆礼仪:中国古代新婚之礼婚庆礼仪:中国古代新婚之礼中国古代号称礼仪之邦,古人因此时时处处都有讲究礼仪的规范。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在大圣先师孔子的眼里,“礼”可以匡正民风、教化百姓,是立国安邦的大事情。
《左传》亦云:“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
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因此古人处处以礼为先,有的人就连夫妻行房事也要讲礼数。
清以湉《冷庐杂识·真赏难逢》云:“世俗以夫妇之事为敦伦。
”清袁枚《子不语·敦伦》记载:“李刚主讲正心诚意之学,有日记一部,将所行事,必据实书之。
每与其妻交媾,必楷书‘某月某日,与老妻敦伦一次’。
”其中所讲的敦伦就是房事。
古代夫妻子敦伦时,男子必须征得女子的同意。
明冯梦龙《古今谭慨·迂腐部·敬妻》记载:“唐薛昌绪与妻会,必有礼容,先命女仆通语再三,然后秉烛造室,高谈雅论,茶果而退。
或欲就宿,必请曰:‘昌绪以继嗣事重,辄欲卜一嘉会。
’候报可,方入,礼亦如之。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腐流部·行房》载:“一秀才新娶,夜分就寝,问于新妇曰:‘吾欲云雨,不知娘子尊意允否?’新人曰:‘官人从心所欲。
’士曰:‘既蒙俯允,请娘子展股开肱,学生无礼又无礼矣。
’”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也绝不霸王硬上弓。
夫妻礼仪有加,可使双方更容易赏心悦目,身心愉快。
据有的史料记载,有人敦伦前还要预先向妻子道歉,请求原谅:“昔有某教官五十续弦,……教官顶戴袍褂入房,移双烛于床前,将新娘扶坐床上,举手扞其裤,分其两腿,高举之,详视其私,点头赞叹,于是退三步,恭对长揖者三,祝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某老矣,今日不负蘀突夫人,而施及下体。
”那个教官和薛昌绪想和妻子行房,都不约而同地以“继嗣”大业为借口,其实并不奇怪,《礼记》对婚姻的`解释就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

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古代结婚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充满了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1.求婚礼仪:在古代,男方一般会先派代表到女方家中提出求婚请求。
代表会带着特别设计的礼品,如首饰、美酒和珍贵的宝物,以示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接受求婚,他们会重新坐下来商议婚姻的事宜,包括聘礼和婚礼日期等。
2.问名礼仪:在古代,结婚后,新郎必须前往新娘家庭,向长辈们行“问名礼”;新娘也要回家拜见新郎家的长辈。
这一礼仪是用来表达尊敬和感谢,以及表示双方已经正式结成亲家。
3.出嫁礼仪:这是女方离开家庭,嫁到新家的重要仪式。
女方会穿上十分讲究的嫁衣,戴上盖头,坐上花轿,并由嫁妆陪伴。
在出发前,女方会向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道别,这是一种表达对家庭的告别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4.迎亲礼仪:这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迎娶的重要仪式。
男方会乘坐花轿,带着聘礼和亲友,亲自到女方家庭接新娘。
在新郎到达时,新娘会在门口的门楼下举起红色的被子,新郎则会用红包化解新娘的阻力。
然后,双方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并在家庭成员的见证下开始结婚仪式。
5.进门礼仪:这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仪式。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会踩过“三岔”,接着会有各种吉利的仪式,例如踩过擂鞠或丢绣球。
然后,新娘会进入新家的堂屋,双方家长会为他们行举行入洞房仪式,并且发送新房夫妻下脚垫。
这些仪式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6.酒席礼仪:结婚之后,男方家会准备一场盛大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新婚。
酒席有很多仪式,如拜堂、举杯、敬父母和敬长辈等。
在酒席上,除了新郎新娘必须尽责以外,双方父母也要尽心尽责,照顾每位宾客,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以上就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家族的重视和婚姻的庄重,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
虽然如今的结婚仪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对于这些古老的礼仪仍然有很多人保持着敬重和传承。
古代结婚八大步骤

古代结婚八大步骤在古代,结婚是一项重大的人生事件。
古代结婚有着独特的礼仪和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八个步骤:第一步:缔结婚约古代的婚姻是通过家长之间商定的,男方的家长通常会选定适合的女子,并与女方的家长商议婚姻事宜。
一旦达成一致意见,两家会签订婚约,确定了双方的婚姻关系。
第二步:聘礼在古代,婚姻是一种交换关系,男方家族会给女方家族一定的财物,被称为聘礼。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这一步骤是表明男方的诚意和负担婚姻的经济责任。
第三步:纳彩纳彩是指男方亲自带上婚礼用品送给女方,其中包括一些嫁妆和彩礼等。
通常男方会带上绸缎、珠宝和金银器物等来表示对女方的尊敬和爱意。
第四步:完婚完婚即正式结婚仪式,通常是在男方家进行的。
当天,男方会准备一些礼品给女方家长,并请一位主持人主持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前,女方要换上红裙,戴上嫁妆,待婚礼结束后,女方会随丈夫回到男方家中。
第五步:安床在新婚夫妇回到男方家之后,第二天会进行安床仪式。
安床仪式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代表新婚夫妇正式成为一家人。
在床上放上红被和枕头,象征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结。
在此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会正式开始新的生活。
第六步:酬酢酬酢是新婚夫妻互相敬酒的仪式。
在古代,新郎会夹些花儿、香草或者一些小饰物来敬给新娘。
随后,新娘会回敬酒,表示对新郎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双方亲友会为他们送上诗歌和祝福,为新婚夫妻祈福美满的婚姻。
第七步:押花押花是一项常见的婚后仪式,用于消除新娘的冷气。
在这个仪式中,新郎会选择一朵红花,然后由新娘的妹妹或闺蜜来插在新娘的头发上。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的困惑和不安会被押福气的花朵消除。
第八步:出门新婚夫妇三天后会举行出门仪式,也被称为出门上轿。
这是一项象征新婚夫妇开始新生活的仪式。
家人和亲友会聚集在新婚夫妇家门前为他们送行,祝福他们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新婚夫妇会坐上装饰华丽的大轿,开始他们的婚礼之旅。
古代结婚的八个步骤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婚姻乃人生头等大事,但在古代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
古时候,〃婚姻〃二字写作〃昏因〃。
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希望对你们有援助。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
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有捞粉丝、摸泥纵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
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 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
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协商,谨防别人要来张(看)。
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
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 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镰头,说是看老寿星。
闹至午夜始散。
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
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
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
古人结婚文化礼仪

古人结婚文化礼仪结婚是人生大事,自古以来仪式花样百出,看一看,蛮好玩味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古人结婚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古人结婚的礼仪1、纳采指男方相中某个姑娘后,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假如女家考查后觉得可以谈一谈,男方才能预备礼物前去求婚。
2、问名是在求婚之前,双方了解状况,一般是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当然,媒人也会将男方的状况告知女方的。
3、纳吉,这是正式结成姻亲关系的标志,当双方觉都有意思后,男家会占卜一个好日子,通过媒人通知女方,并在吉日备礼到女家作客,确定缔结婚姻。
4.、主婚人妇夫今年必需命不犯天罡与河魁。
5、纳征,这是伴随在整个过程中的,正式结婚前男家更是会向女家送一份聘礼,就是纳征,又叫纳币。
6、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
7、新婚夫妇今年必需命不犯禁,不犯命岁星。
8、新人梳头穿衣必需在吉时,面必需向特定方向。
9、新人坐床必需在特定房间,面必需向特定方向。
10、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11、女客必需有子有女,丧夫者、孕妇等六种人必需回避。
12、关心挑盖头的女宾相,最好选择特殊属性的人。
13、迎新的队伍遇到水井,怪石、庙要用红地毯掩盖。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古代结婚“三本书”古代结婚,需要“三本书”: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是用来定亲的文书。
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于女家的书柬;礼书是在男家送聘礼时用的文书,里面列明聘礼的内容;迎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给女方的文书。
现代结婚需要结婚证、婚前协议等文件,古代也有文件,白纸黑字写下的婚约。
古代结婚六步走古代结婚必需经过六个礼数,经过“六礼”,婚姻正式成立。
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进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预备合婚的仪式。
东方结婚礼仪大全

东方结婚礼仪大全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
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
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
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
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礼仪的流程

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礼仪的流程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礼仪的流程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5.礼车:竹匾可臵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臵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
(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
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进洞房要选订时辰)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
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16.燃鞭炮,赴喜宴:礼车离开洞房,燃放鞭炮。
17.进入宾馆休息室(蜜月套房),好友来看新娘。
18.18:30结婚典礼开始(奏乐)来宾入席主持人入席介绍人入席证婚人入席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缓步进场、入席(奏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
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
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
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
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
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大体如下: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时瑞生“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
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
“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既无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盗等时间发生),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
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
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
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
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
“征”有“成”的意思。
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
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
“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
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
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
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
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
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
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
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
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
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
据载,婚约在周朝已然有之,刻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执一半。
按规定,婚书订好后要由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
婚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基本格式如下:纳聘书格式某州某县某处某姓,今凭某人做媒,某人保亲,以某长男名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第几令爱名某姐,见年几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
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妇偕老,琴瑟和谐,今充婚书为用者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女婿姓某押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媒人姓某押回聘书格式具乡贯姓某,今聘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第几女名某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长男名某,见年几岁,结亲,须讫财礼若干。
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所愿夫妻保守,嗣续繁昌。
今立婚书为用者。
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女姓某押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媒人姓某押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祖先已和某家缔亲。
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北方民间也称“要日子”,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家。
《仪礼士婚礼》:“请期用雁。
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
”由此看来,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
其实婚约鉴订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把选择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了男家。
之所以用“请”字,是表示一下客气,男家不敢自专,请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
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
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
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
古代婚礼礼仪多后来的人在结婚择定日期的时候,要把新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请“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托媒人征得双方同意后,于是日举行仪式。
其仪式各有所不同。
据《礼记婚义》记载“子承父命以迎。
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妇至,婿揖妇入。
”当新郎穿着礼服,遵从父命带领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新郎执雁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
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新娘到婆家后在大门口与新郎相互致礼后,一同走进家门。
然而,后世的迎亲之举就要复杂得多了。
亲迎的队伍也甚为壮观,多者可达几十人。
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
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
当然,亲迎的队伍中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诗经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说的就是那位“好逑”的“君子”欲琴瑟钟鼓将“窈窕淑女”娶将过去。
可见婚庆乐曲在中国具有相当的渊源。
不过也有记载先秦婚礼是不用乐的,到了汉代才有了结婚用乐的习俗。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
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
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苟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
”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奏乐庆贺。
后世的迎亲队伍,特别是明清以来,大多有“僭越”的趋向,如迎亲队伍前面有“开道”、“回避”等字样的禁牌,新郎戴官帽,新娘着只有命妇在大典时方能穿戴的凤冠霞帔,甚至模仿帝王仪仗,加入金瓜、斧钺等。
但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有逾礼,官府也一般也就不加干涉了。
不过从先秦时代起,婚礼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现象,例如,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
郑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摄盛”,意思是在婚礼这种特殊的场合,可以允许稍有越位的行为。
花轿迎至男家,街坊邻居(主要是小孩)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糖果等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
此外还要有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称为“撒谷豆”,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
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
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侵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
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直到民国商户人家成亲和南礼中还有用面袋的,称之曰“倒袋”,也是“袋袋相传”,不断烟火的意思。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平安安,还要迈火盆,一方面是避煞,火以压邪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有预示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古代婚礼的“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