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阿司匹林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标签:阿司匹林;药理学;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

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感染、抗风湿。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环加氧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本文就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的进展进行阐述。

1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1解热、镇痛与抗感染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与抗感染机制是[1]:①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下降。

②镇痛作用是由于抑制痛觉刺激的脉冲发生,抑制致痛物质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外周作用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作用。

③抗感染作用是通过抑制炎症组织中的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

阿司匹林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治疗慢性钝痛以及感冒发热等。

抗感染、抗风湿作用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的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

1.2抗凝、防治中风及心肌梗死现已证实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转化而成的,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及聚集的诱导剂,它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而前列环素(PGI2)是一个强力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血小板中干扰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所需剂量大约是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I2剂量的1/10,这有利于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TXA2的产生而对PGI2的合成不发生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环加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因而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3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高血清脂蛋白-a(Lp-a)是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药理学阿司匹林PPT课件

药理学阿司匹林PPT课件

心绞痛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 缓解心绞痛症状。
心肌梗死
在心肌梗死后使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再梗死和 死亡的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
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等,阿司匹林 可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阿司匹林可减少TIA后的脑卒中风险。
缺血性脑卒中
THANKS
感谢观看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 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s)的 合成,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
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以及降 低体温。
抗炎作用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抗血小板聚集
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通过抑制 血小板聚集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探索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可能性,以期在治疗复杂疾病时 发挥更好的效果。
阿司匹林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阿司匹林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缓控释技术等, 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阿司匹林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研究阿司匹林在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领域 的应用前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目 录
• 阿司匹林概述 •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 • 阿司匹林的用药指导与注意事项 • 阿司匹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阿司匹林概述
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现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柳树皮, 人们很早就发现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 的功效。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疼痛、发热和炎症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发热和炎症。

2. 药理作用: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外,阿司匹林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解热作用,可用于降低发热。

3. 药物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它的代谢产物包括水杨酸和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这些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4.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它可以增加某些药物的出血风险,如华法林和肝素。

同时,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如布洛芬和萘普生。

5.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和呕吐等。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出血倾向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教学大赛《药理学》-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教学大赛《药理学》-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药理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四年制护理学本科生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授课题目:阿司匹林教具准备:教材、雨课堂、PPT、微课课程教材:董志,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本科层次护理学二年级学生,已具备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

她们自学能力强,学习认真,与教师的配合度高。

存在的问题是女生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也欠缺,因此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分析临床案例,运用多媒体和雨课堂、微课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调动积极性。

教学设计注重逻辑性,教学方法要尽量直观和趣味。

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课堂最后利用真实案例中患者的死亡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强调学生要重视药物使用安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生命观”、“仁爱之心”,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其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掌握: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抗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熟悉:阿司匹林的用途;主要不良反应。

(二)技能目标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用药的病例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将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三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临床思维:以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为基础,推导疾病用药及护理用药注意事项的思维能力。

科研思维:结合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模式,培养科研思维,激发科研兴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重视药物使用安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生命观”、“仁爱之心”,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严谨、求实、合作的学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重难点处理难点一: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理机制。

1.难点分析:作用机制比较抽象,与生理学知识结合紧密,不容易理解及记忆。

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阿司匹林体内过程: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 小肠吸收。0.5~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吸收过程 中与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 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因此,乙酰水杨酸血浆浓度低, 血浆t1/2短(约15分钟)。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 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并 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 80%~90%.水杨酸经肝药本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与 甘氨酸结合,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肾排泄。
3.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素A2 (TXA2) 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 物质,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过 程。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活性,减少了血小板 TXA2的合成,因而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过量则 可引起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 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活性,减少PGI2(prostacylin.前列环素) 的合成。PGl2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 血栓形成,故常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用于预防 心肌梗死
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 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恢复(降至) 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 冒、流感等退热。该品 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 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 因,故需联合用药。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 肿、疼痛缓解,血沉缓慢, 症状迅速减轻。由于控制急 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 故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 湿性关节炎也可以迅速镇痛, 使关节炎症消退,减轻及延 缓关节损伤的发展。
9.其他
驱虫;治疗小儿皮肤黏 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 病);治疗X线照射或放 疗引起的腹泻;降压保 胎等。

药理学实验报告

药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研究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者: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的基本药理作用。

2. 掌握阿司匹林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

3. 分析阿司匹林剂量与镇痛效果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等作用。

其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阿司匹林片(100mg/片)、生理盐水、大鼠、实验用鼠笼、剪刀、镊子、酒精棉球、药杯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量筒、计时器、温度计、分析天平、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2. 实验动物给药:按照实验设计,将阿司匹林片分别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0mg/kg、20mg/kg、40mg/kg。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疼痛行为观察:观察大鼠在给药前后的疼痛行为,如舔舐伤口、翻滚、咬爪等。

4.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疼痛行为评分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空白对照组大鼠在给药前后的疼痛行为评分无明显变化。

2. 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疼痛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剂量增加,疼痛行为评分逐渐降低。

3.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疼痛行为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六、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镇痛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这与阿司匹林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相一致。

七、实验讨论1.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

2. 本实验中,阿司匹林的镇痛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但并非剂量越高,镇痛效果越好。

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

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

比水杨酸更具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临床应用与推广
03
20世纪初,阿司匹林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全球使用
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的缓解。
抗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减轻关节肿胀和疼 痛。
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 患者。
阿司匹林的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禁忌症
对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 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友病 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孕妇和哺乳 期妇女禁用。
慎用情况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 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阿司匹 林。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靶向制剂
利用纳米技术、脂质体 等载体,将阿司匹林精 确输送到病变部位,提 高局部药物浓度,降低 全身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 (如氯吡格雷、他汀类 药物等)联合使用,可 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 效。
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基因型、病情严重程度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阿司匹林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 性。
性质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 在乙醚、氯仿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现
01
阿司匹林的发现源于柳树皮提取物中的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
合成与改进
02
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通过合成方法得到阿司匹林,并发现其

药理学的实验报告

药理学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阿司匹林抗炎作用的药理学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药理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掌握阿司匹林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

2. 了解阿司匹林抗炎作用的药理学机制。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阿司匹林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炎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药物:阿司匹林片(含量:100mg/片),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3. 试剂与仪器:角叉菜胶(Sigma公司),生理盐水,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恒温恒湿箱,玻璃移液管,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阿司匹林中剂量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

2. 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低剂量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50mg/kg,阿司匹林中剂量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100mg/kg,阿司匹林高剂量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200mg/kg。

各组小鼠均采用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天。

3. 观察指标:在给药第5天,各组小鼠分别给予角叉菜胶0.1mg/只,致炎后1小时、3小时、5小时观察小鼠足跖肿胀程度。

4. 数据处理:以足跖肿胀程度(%)为指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五、实验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足跖肿胀程度显著增加(P<0.01)。

2. 与模型组相比,阿司匹林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足跖肿胀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P<0.01、P<0.01)。

3. 阿司匹林中剂量组小鼠足跖肿胀程度与阿司匹林高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足跖肿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处方药。

它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减轻疼痛,退烧和扼制发炎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及其药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该药物。

一、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时,人们就用各种方法从树皮中提取营养成分。

草药师们的研究逐渐取得突破,他们发现,从柳树的树皮中获得的一种物质,能够缓解疼痛。

于是,阿司匹林的前身——水杨酸被发现了。

然而,该物质极易刺激人体内部脏器的黏膜,导致副作用太大。

直到1897年,德国制药厂的一个研究药剂师费利克斯·霍夫曼,将乙酰水杨酸与硫酸结合,发明了阿司匹林,并随即取代了水杨酸,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药品。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学阿司匹林的药理学要分成四个部分:药代动力,对疼痛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是一种口服制剂,进入人体后迅速被吸收。

该药物在发挥作用前要经过化学转换,这个过程就称为代谢。

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乙酰基水杨酸,是一种可溶性、生物有效性很高的物质,可以更好地为人体提供帮助。

大约90%的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会在肝脏内再次被转变,形成一种叫做天门冬氨酸的代谢物。

天门冬氨酸可以被轻松地排除体外,并且本身并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

(二)抗疼痛作用阿司匹林的一大功能是减轻疼痛。

它能够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因此在发烧和头痛等不适的情况下,可以缓解痛苦并控制发病。

阿司匹林还可缓解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疼痛,多用于手腕,膝盖和髋关节疼痛等。

此外,它对于小型肌肉损伤和牙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三)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另一种机制是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型成元素,它负责止血和减少糜烂。

在血管打破、出血的情形下,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和破裂点,释放一系列促进贝塞尔细胞合成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引起血小板进一步聚集,从而形成血栓。

不过,阿司匹林的另一项作用是减少生成前列腺素,而这种物质正是血小板聚集的关键。

阿司匹林药理学

阿司匹林药理学

不良反应
4. 水杨酸反应:过量(5g/d)可致中毒:头痛、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 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需立即停药,并施行各种对症治疗,输氧、静滴 碳酸氢钠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以纠正酸血症和碱化 尿液促进水杨酸排泄。
不良反应
5. 瑞夷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和脑病。罕见(患病毒感染性发 热的儿童和青少年)。
• 主要用于抗炎和镇痛:因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 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病例。对风湿、类风 湿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有效;对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能见效。
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 胃肠道: 厌食、恶心、腹痛、诱发溃疡 - 中 枢: 眩晕、额痛、精神失常 - 血 液: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再障. - 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严重者哮喘。
6. 对肾脏的影响: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在少数人, 即使使用药前肾功能是正常的,也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 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苯胺类
• 非那西丁(Phenacetin),仅用于复方。 •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Tylenol),是非那
西丁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又名扑热息痛,是本类药 的常用药物。
吡唑酮类
包括保泰松(phenylbutazone)及代谢产物羟基保泰 松(oxyphenbutazone)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后,关节组织中保持较高浓度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保泰松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临床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较大剂量可促进尿酸排泄,用于急性痛风。
痛风饮食主要忌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等),抑制 尿酸排泄的食物(如酒精)。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氧酶)的抑制剂,它可以 抑制COX-2的表达,从而可 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 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的凋 亡,防治癌症。此外,阿司 匹林还有抗血小板粘附和凝 聚,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 它可以抑制癌细胞与内皮细 胞的粘附,抑制癌细胞转移。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9临床应用
1.疼痛 2.发热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5.预防白内障 6.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 7.对糖尿病的防治 8.对肿瘤的防治 9.其他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10
1.疼痛
2.发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 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 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 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 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 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 痛、牙痛、 神经痛、肌 肉痛及月经痛。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5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2.抗炎抗风湿 3.防止血栓形成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6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能有效降低发热患者的体 温。解热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 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 作用,镇痛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 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 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 (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
1
Aspirin
药理学阿司匹林 ppt课件
Designed by
2
简介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本, 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 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 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 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 热,治疗风湿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 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 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药理学实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药理学实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观察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
结果处理
记录15分钟内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将实验结 果汇总列表
表 1.阿司匹林对小鼠腹腔注射酒石酸引起疼痛的作用
组别
1 2 3 4 5
药物与剂量 (mg/kg)
实验鼠数 (只)
扭体反应鼠数 扭体出现时间
(只)
(s)
扭体反应百分率 (%)
表 2. 各组扭体次数统计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立题依据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 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 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镇痛药物可 以抑制扭体反应,将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若使 扭体反应发生率减少50%以上的,可认为有镇痛 作用。
小鼠扭体法是筛选镇痛药的常用方法之一。
可行性分析
自身理论基础:学习过阿司匹林和杜冷丁的药理作用,了 解扭体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技能:已熟悉实验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 如溶液配制,小鼠的捉拿、固定以及给药方法。
学院的药理实验室拥有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可以为本实 验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中两种常用实验方法的比较,叶夷 露 《浙江医学教育》 2008年第7卷 第8页
实验器材
药品:0.1%度冷丁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0.05%酒石酸锑钾溶液、阿司匹林溶液(自配)
实验对象:昆明小鼠,雌雄各半,50只 器材:鼠笼,注射器,计时器
实验方法
预实验 1.探索酒石酸锑钾的剂量范围 2.配制等比稀释药液系列,使每只小鼠给药容量
相等,本实验为0.2mL/10g 3.配制0.1%杜冷丁生理盐水10ml
“扭体反应”是给小白鼠或大白鼠腹腔注射某些 药物(醋酸溶液、酒石酸锑钾溶液等)所引起的 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 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 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以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水杨酸类药物。

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抑制它的合成就能减轻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能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可将血小板聚集抑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阿司匹林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缓解心绞痛症状。

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阿司匹林可以在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72小时内使用,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预防部分癌症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

这种抗癌的作用可能与阿司匹林的抗炎机制有关。

对于阿司匹林的应用,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胃出血等,并且个体之间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差异,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总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发挥,其临床应用广泛,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一部分癌症的预防。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个体差异。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炎和抗凝血药物,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及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膜蛋白的合成、阻断细胞因子等反应。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常用用于治疗炎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病、肾脏炎、胆管炎、支气管炎和消化道疾病等。

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糖尿病和并发症、哮喘等疾病。

从药理学角度看,阿司匹林具有抗炎和抗凝血的功能。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及血小板聚集,主要是通过抑制受体的活性,抑制其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同时抑制凝血因子,从而实现其对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用于抗凝血,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发生心脏血栓栓塞症、肝硬化伴血管痉挛性脑病、瑞贝卡综合征、血管性脑血栓症、喉癌术后循环血栓症、脑血管病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介入术后、霍乱病人和其他禁忌药的搭配等。

至于抗炎,阿司匹林常用于治疗慢性炎性疾病。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为阻断组胺的合成。

药理学的临床指导,可将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归纳如下:一、给药方式
阿司匹林的给药方式主要有口服和肌注两种,肌注的效果最好,但它的毒性较大,口服的效果较差,但它的毒性较低,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口服的方式给药。

二、吸收
阿司匹林的吸收主要受到肠液pH值的影响,它在碱性环境下吸收得比较快,在酸性环境下吸收则减慢,而且口服,肌注等给药方式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三、分布
阿司匹林的分布一般半衰期为2-4小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主要分布于肝脏、肾脏等,分布范围广,可进入细胞膜及细胞质。

四、代谢
阿司匹林主要经过人体肝脏的循环代谢机制,可以分解为水溶性的代谢产物,并被随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其代谢经历比较快,约半衰期在30分钟左右。

五、排泄
阿司匹林被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少量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养分吸收和排泄都很快,在体内迅速消除。

六、给药剂量
阿司匹林的给药剂量能够安全有效的控制疼痛及发热,一般的给药剂量为每次口服0.5-2g,每日3-4次,肌注,通常单次剂量为500mg。

药理学阿司匹林课件

药理学阿司匹林课件

药理学阿司匹林课件1.引言阿司匹林,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D),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它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易水解,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主要源于其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3.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脂质介质,包括促进炎症、疼痛、发热、血小板聚集等。

阿司匹林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中对COX-1的抑制作用更强。

这导致阿司匹林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4.临床应用4.1解热镇痛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疾病。

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体温调定点;镇痛作用则通过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疼痛。

4.2抗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2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3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适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能够抑制血小板COX-1的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的,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5.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出血倾向等。

胃肠道反应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后果。

2024执业西药师药理学辅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2024执业西药师药理学辅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2024执业西药师药理学辅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

它的药理学特点主要涉及其药动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阿司匹林的吸收:阿司匹林经口服后,通常在30分钟内被迅速吸收。

它主要在十二指肠和上段小肠被吸收,但也可在胃内被部分吸收。

当阿司匹林被吸收后,它会迅速转化为水杨酸,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阿司匹林的分布:阿司匹林主要分布在体内的水溶液中,而不容易进入脂质组织。

它能够穿过血脑屏障,但浓度较低。

阿司匹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约为80%-90%。

阿司匹林的代谢:阿司匹林在肝脏中通过羟氨基酸代谢酶系统进行代谢。

它首先经过羟化反应,转化为羟基阿司匹林。

然后进一步被降解成多种代谢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水杨酸和无活性的酚酸。

阿司匹林的排泄:阿司匹林和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经尿液排出,其中约80%-100%的剂量以原药形式和代谢产物形式排出。

药物的排泄半衰期约为15-20分钟。

在氨糖苷类抗生素的存在下,阿司匹林的排泄会被抑制。

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主要是由于其转化为水杨酸的特性。

水杨酸是一种非选择性的环氧酶抑制剂,能够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实现。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它能够抑制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总而言之,阿司匹林是一种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来发挥其药理学特点的药物。

它的药动学特点包括吸收迅速、分布在水溶液中、在肝脏中代谢,以及通过肾脏排泄。

了解这些药动学参数对于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和预防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很重要。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首先是阿司匹林的吸收。

阿司匹林是经口给药,通过消化道吸收。

在胃酸的作用下,阿司匹林迅速水解成乙酸和水,然后被迅速吸收。

由于其较弱的脂溶性,吸收速度较慢,所以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较长。

另外,阿司匹林也可以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进入循环系统。

接下来是阿司匹林的分布。

阿司匹林在体内广泛分布,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它的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只有一小部分自由态存在于血浆中。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约为80%-90%,这意味着当阿司匹林同时与其他药物竞争时,可能会影响阿司匹林的有效浓度。

然后是阿司匹林的代谢。

阿司匹林在肝脏中发生代谢。

主要通过羟化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水杨酸。

羟化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

水杨酸在体内很容易与肝脏细胞内的葡萄糖醛酸酰基转移酶结合,生成水杨酸酯。

这些水杨酸酯在肝脏细胞内进一步酯化,在体内很难检测到游离水杨酸。

最后是阿司匹林的排泄。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大约有80%的阿司匹林和其代谢产物以未改变的形式由尿液中排出。

小部分阿司匹林通过肠道排泄。

这种肾脏排泄是被动扩散,大约有10%无活性代谢产物从肾小管分泌到尿液中,其余的大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

因此,肾功能正常的人和肾功能有损害的人,在阿司匹林的代谢和排泄方面会有一些差异。

总的来说,临床药理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了解到阿司匹林具有较慢的吸收速度,广泛分布,经过羟化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水杨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这些药动学特点对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选择和剂量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病症,并可用作鉴别诊断。

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药动学特点〔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酸时,其代按一级动力学进展,半衰期约2~3小时。

当用量≥1g时,其代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酸中毒。

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展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响〔1〕胃肠道反响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发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

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响除常见的过敏反响外,*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根本一样,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

口服后药物分子中的酰胺基立即水解生成肽键,迅速和菌体的转肽酶结合使之失活,切断了菌体依靠转肽酶合成糖肽用来建造细胞壁的唯一途径,使细菌细胞迅速成为球形体而破裂溶解,菌体终于因细胞壁损水份不断渗透而胀裂死亡。

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包括球菌和杆菌〕均有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其中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的不产β酰胺酶菌株及幽门螺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血液透析能去除局部药物,但腹膜透析无去除本品的作用。

敏感菌:链球菌A、B、C、F、G和非分组型、单核细胞增多性斯特菌、白喉杆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属、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牛链球菌、沙门菌、真细菌属、放线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不稳定性敏感菌:青霉素敏感性或耐药性肺炎球菌、肠粪链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志贺菌、霍乱弧菌、流感嗜血菌、淋病奈瑟球菌、梭状杆菌。

耐药菌:葡萄球菌、卡他菌属、产酸克雷白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属、不动杆菌、弯曲杆菌、韦荣球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属、分歧杆菌、脆弱杆菌。

毒理:尚不明确。

【中文名】:金刚烷胺【英文名】:Amantadine【类别】:抗震颤麻痹药【别名】金刚胺;三环癸胺,金刚烷胺【外文名】Amantadine【药理作用】有显著抑制病毒的脱壳作用。

其抗震颤麻痹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增加多巴胺合成,促使多巴胺释放,抑制多巴胺主动摄取机制及/或直接刺激多巴胺能受体。

【适应症】1.对震颤麻痹有明显疗效,缓解震颤、僵直效果好,起效快,用药后48小时即出现明显作用,2周后达顶峰。

药物以原形由肾排出,酸性尿排泄加速。

2.抗亚洲A-Ⅱ型流感病毒作用,对与该型流感接触者保护率约70%。

3.退热作用对多种炎症、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有效,假设与抗生素合用,退热作用比单用抗生素好。

【用量用法】口服:成人每次0.1g,早晚各1次,最大剂量每日400mg。

小儿用量酌减,可连用3~5日,最多10日。

1~9岁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3mg,最大用量不超过每日150mg。

【考前须知】1.不良反响少,少数病人服后可有嗜睡、眩晕、抑郁、食欲减退等,亦可出现四肢皮肤青斑、踝部水肿等。

2.震颤麻痹病人超过每日200mg时,疗效不增,毒性渐增。

老年病人耐受性低,可出现幻觉谵妄。

3.精神病、脑动脉硬化、癫痫、哺乳期妇女慎用。

因可致畸胎,孕妇禁用。

【规格】1.片剂:每片100mg。

2.胶囊剂:每胶囊100mg。

3.糖浆剂:每毫升100mg。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司匹林是此类药物的代表。

NSAIDs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cycloo*ygenase,CO*〕,干扰体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CO*有CO*-1和CO*-2两种同工酶。

CO*-1为构造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粘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

CO*-2为诱导型,多种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参与发热、疼痛、炎症等病理过程。

NSAIDs对CO*-2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作用的物质根底,对CO*-1的作用则成为其不良反响的原因。

NSAIDs主要具有三方面的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因而仅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无影响。

2.镇痛作用: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钝痛,其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减轻PG的致痛作用及痛觉增敏作用。

3.抗炎作用:除苯胺类外,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炎症反响时PG合成,而缓解炎症反响,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病症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开展及合并症的发生。

俗称:醋酸9-氟氢可的松;醋酸氟可的索;氟氢可的松,醋酸氟氢可的松类别: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药「适应症」1.在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中,可与糖皮质类固醇一起用于替代治疗。

2.用于低肾素低醛固酮综合征和植物性神经病变所致体位性低血压等。

因本品服易致水肿,多供外用〔局部涂敷〕治疗皮肤脂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和肛门、阴部瘙痒等症。

「用量用法」1.替代治疗:成人口服,1日0.1~0.2mg,分2次。

2.局部皮肤涂敷:1日2~4次。

俗称:促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皮质素类别: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药「适应症」1.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在停药前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展肾上腺局部切除术后,可短期〔3~7日〕应用促皮质素,以兴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2.促皮质素试验: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对本品无反响。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在滴注促皮质素3~5日后,类固醇的排出量逐渐增加,呈延迟反响。

此试验还有助于区分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的病理性质。

如为双侧皮质增生,反响常高于正常;如为皮质腺瘤,反响正常或稍高;如为皮质腺癌,则无明显反响。

「用量用法」1.肌注:每次12.5~25单位,1日2次。

长效促皮质素仅供肌注,1次20~60单位,1日1次。

2.静滴:以12.5~25单位溶于5%~10%葡萄糖液500ml于6~8小时滴完,1日1次。

促皮质素试验,将25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中静滴,维持8小时,连续2日,留24小时尿检查17酮类固醇及17羟皮质类固醇。

「考前须知」1.静滴时,不宜与中性、偏碱性的针剂如氯化钠、谷氨酸钠、氨茶碱等配伍,以免产生混浊。

2.大量应用时可出现不良反响,如高血压、月经障碍、头痛、糖尿、精神异常等。

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症、胃溃疡等病人及孕妇,一般不宜应用。

3.可引起过敏反响,甚至过敏性休克,尤其静注时更易发生。

4.本品易被胃蛋白酶破坏,故不能口服。

5.本品还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妇女发生痤疮、多毛症和闭经。

6.过敏病人可出现急性变态反响。

俗称:美替拉酮,甲吡酮类别: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药「药理作用」本品为11β-羟化酶抑制剂,能抑制皮质醇的产生。

如垂体功能正常,服用本品后acth分泌增多,后者使肾上腺皮质中皮质醇前体11-去氧皮质醇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使尿中17-生酮类固醇排泄增加,11-去氧皮质酮和脱氢异雄酮也增多。

本品能抑制参与合成精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以及醛固酮的11β-羟化酶的作用。

随着这些物质在血浆浓度的下降,将刺激垂体腺产生更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会产生更多的11-脱氧类固醇和其他类似物,它们会在肝赃代,并排泄在尿中,通过测定尿中11-脱氧皮质醇的变化,可以评估由垂体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情况。

「适应症」本品通常用于库欣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可用于鉴别由垂体而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用法用量」每次750mg,每4小时服1次,共6次。

儿童15mg/kg.本品也可用于柯兴综合征的治疗。

每次0.2g,1日2次。

可根据病情况调整用量到1次1g,1日4次。

常用其胶囊剂,每胶囊250mg。

口服,500~700mg/次,一次/6h,服1~2d.分别收集服药前24h,服药后24h或48h的尿液,对照测定。

「不良反响」不良反响有恶心、呕吐、眩晕,也可引起高血压和低钾性碱中毒。

在服用较大剂量时容易诱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1〕本品可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痛、头痛、眩晕等。

〔2〕垂体功能不全者慎用。

〔3〕*些药物可干扰尿中类固醇测定,如*些止痛药、抗生素、降压药、利尿药、安眠药、类固醇类激素等。

俗称:丙酸睾酮;丙酸睾丸酮,丙酸睾丸素类别:雄激素及同化激素「药理作用」通过刺激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或对骨髓有直接刺激作用。

「适应症」用于无睾症、隐睾症、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老年性骨质疏松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用量用法」肌注:通常为1次25mg,每周2~3次。

1.雄激素缺乏症:肌注1次10~50mg,每周2~3次。

2.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每次肌注25~50mg,每周2次。

3.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合黄体酮使用:每次肌注25~50mg,隔日1次,共3~4次。

4.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日或隔日肌注1次100mg,连用6个月以上。

5.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每次肌注25mg,每周2~3次,连用3~6个月。

6.女性乳腺癌及乳癌骨转移:每次肌注50~100mg,隔日1次,用药2~3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