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和教案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
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
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五、教学难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2、仿生六、教学方法:调查、讨论、归纳法七、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总结活动,得出结论]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
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初中生物_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学目标:1、运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
2、识别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3、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4、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和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学生从开始练习使用显微镜,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都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不会移动的材料。
而在本实验中,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运动的草履虫。
因此,适当控制草履虫的运动并且不影响它们的生命活动,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分析: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学生通过《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生物体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所有的生物体都有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吗?本节实验课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科学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准备:1、、草履虫培养液;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吸水纸、棉花纤维、3、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一、结构和生活观察草履虫: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主要在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解释疑难、鼓励学生等方面发挥帮助者的作用。
可是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头脑中先设定一个“最标准的答案”;学生们也习惯了“老师那里必定有一个标准答案”。
认识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生物-教学设计-教案认识生物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案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目标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组成、生命活动、遗传和进化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1.生物的基本组成(1)生命活动的特征和组成(2)生命的层次结构2.细胞、遗传和进化(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3)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3.生物的系统分类(1)生物系统分类的基本概念(2)各类有机体的生物特征三、编写教学设计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不同的策略和主题,每个主题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准备和备课。
2.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3.备注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满足评估和评价的需要,教学应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
通过不同的评估和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得出学生的短期和长期表现,并帮助学生在学科领域获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教师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教学进程,确保教学目的得到实现。
2.教案可以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来维护教学质量。
3.教案可以为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提供指导。
4.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术表现。
五、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并合理分配课程内容。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3.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优秀5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学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生物教案教材分析英语初中
生物教案教材分析英语初中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章节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遗传和变异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学生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遗传和变异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对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认知程度不同,有的可能在生活中有过一些观察和体验,有的则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教学策略分析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 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5.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分析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倾听他人意见、协作解决问题等。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共7篇)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教案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体教学建议教材和学生分析本节课是本章和全书的最后一节,认识单次细胞也能构成一次具有独立生命活动的生物体。
首先以单次细胞能否构成一次生物体的争论吸引学生的思考。
再用草履虫的培养叶观察,判断由一次细胞组成的草履虫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
通过设计实验,看看草履虫是否能对外界做出反应。
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现实用环节介绍了更多单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如球藻、酵母菌、大肠杆菌等。
教学建议身边事1.以课本中的讨论作为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要法和理由。
2.直接以“一次细胞能构成生物体么?”引发学生思考。
3.让学生取一滴水,观察水中的生物体,请学生观察这些生物的结构是怎样的?直接导入探索竟环节中。
4.复习上三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细胞的结构,说说一次细胞可否构成一次生物体呢?探索竟本节“探索竟”活动部署了两次大类的活动:观察和探索。
观察活动又部署了两次活动,教师要组织好这两次活动。
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草履虫的培养液。
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的名义吸取少许液体,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盖上盖玻片即可。
草履虫的运动速度非常快,不易观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方法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学生观察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对草履虫生活的看法,并思考回答草履虫是不是一次生物体。
通过第一次观察活动,只能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它是单细胞生物,因为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是学生课堂上难以观察到的,所以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或准备好相应的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第二次观察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次细胞,同时这次细胞还能完成一次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
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说出他们的理由。
最后得出草履虫是一次单细胞生物,一次细胞能构成一次生物体。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多提供一些单细胞生物的资料让学生观察,或者提供一些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资料也可以。
初中生物_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提问:自然界中已知的生物种类有多少?生回答。
幻灯片展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师:现在已被人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
另外还有更多得未知种类。
导出并板书课题:生物多样性2.读课本,找问题。
(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多媒体出示:师:从这个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生:(随意发言。
)师:小组内互相交流回顾一下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类群。
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这种“物种的多样性”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师板书。
师出示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认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一级保护裸子植物:水杉、银杉、台湾杉;我国一级保护被子植物:珙桐(鸽子树)、人参、望天树、金花茶;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金丝猴、东北虎、朱鹮、华南虎、藏羚羊、蒙古野驴、麋鹿、丹顶鹤、中华鲟;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银杉、水杉、银杏、大熊猫。
学生读资料,小组进行讨论。
(1)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
你还能说出那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呢?用我们所学知识说一下,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2)在这个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动植物种类繁多,那么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生:(随意发言。
)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每种生物都是一个基因库;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多样性又叫做遗传的多样性,它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二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
学生读资料,小组进行讨论。
在这个资料中,提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1,2中提到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
那么,你能说出它的原因吗?我们能不能看到生物种类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生物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知识。
教学内容:细胞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细胞的功能及其关系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解细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的展示,具体展示细胞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胞的形态特征。
3.探究(20分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细胞的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细节结构,并且和上一步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
然后,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推测细胞的功能。
4.讲解(2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对比,讲解细胞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并与生物体的功能进行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5.练习(15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巩固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6.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展示给全班,让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案例:探究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使学生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一块花瓣和一片叶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两种细胞有什么不同?(2)呈现: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具体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了解细胞壁、叶绿体、中心体等结构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存在情况。
(3)探究: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给予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切片的显微观察任务,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结构的差异。
(4)讲解:根据学生们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并讲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同时,进行知识扩展,让学生了解其他不同类型的细胞。
(5)练习:设计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举手陈述,老师进行点评。
初中生物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3、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情感目标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学难点1、被子植物传份、受精的过程;2、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学习。
四、教学用具桃花、花生果实、水果、多媒体。
五、教学进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形成的过程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2、人工辅助授粉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
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
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
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效果分析:1、教案熟悉,教学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准确。
2、遵循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
5、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五、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
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教师总结: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5篇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5篇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学教学设计5篇,以供大家参考!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
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
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初中生物教案及分析怎么写
初中生物教案及分析怎么写
教学目标:
1. 熟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理解各个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3. 掌握动物细胞的特点和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细胞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难点:理解细胞器的作用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区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观察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
1. 细胞膜和细胞质:介绍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外表和内部环境。
2. 细胞核:讲解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控制中心。
3.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介绍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能量的生产和物质的运输。
4. 源泡和溶酶体:讲解源泡和溶酶体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细胞内的消化和排泄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
通过举例练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对细胞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四、总结与评价
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学习、练习和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的重要性和功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物_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单细胞生物一、教学目标:1、以草履虫为例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及各结构的功能。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学习重点: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1、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二、教学准备:1、视频:(1)观察草履虫;Flash :(1)草履虫的分裂生殖;(2)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有没有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的学生认为有,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1)视频展示观察草履虫的运动并让学生完成相关题目。
(2)阅读课本以及视频展示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通过一个小游戏帮助同学们记住草履虫的结构。
(3)结合视频及课本探究草履虫各结构的功能,并通过连连看这个活动,巩固记忆。
(4)展示草履虫生殖的动画并完成学案相应的题目。
(5)预习学案相关题目,带着其中的问题观看草履虫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动画。
(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课堂小结4、当堂达标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效果分析:1、本设计把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内容较丰富,和学生互动时间较多,效果较好。
2、初一学生知识面尚不够广,很多问题的提出很有可能因为学生知识准备不足,而让老师唱独角戏,达不到很好的分享学习的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单细胞生物”是对学生认知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全面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安排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了重视重要概念教学的特点。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三生物学科的教育要求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高三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研究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遗传与变异》单元的讲解和评价。
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基础知识点。
2. 遗传与变异的相关实验及案例分析。
3. 遗传与变异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4. 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图表或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 以生物实验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遗传与变异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讨论质量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同时,可以布置作业或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大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对遗传与变异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生物教科书及课件。
2. 生物实验材料和设备。
3. 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以上是《高三生物讲评课》的优质课教案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动物教案全册分析
初中生物动物教案全册分析第一单元: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展开,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动物细胞,并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同时,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器的功能和协调一致性对细胞的生命周期和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生物膜和细胞运输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展开,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特点、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的重要性,以及细胞膜对细胞内稳态的维持。
第三单元:代谢和能量转化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细胞内的代谢和能量转化展开,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转化和利用,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第四单元:生物调控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生物调控的机制展开,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体内部稳态的调节与协调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系列调节和协调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通过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了解外界环境变化对生物体内稳态的影响和相应的生物调控机制。
第五单元:生物繁殖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生物繁殖的方式和机制展开,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种群的繁殖方式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繁殖是生物种群增长和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同时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过程中的生物学基础和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殖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通过以上五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和细胞运输、代谢和能量转化、生物调控和生物繁殖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至学年度第学期)
题目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姓名范晓斌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入学年月2013 08
简短评语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整个设计突出的理念: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
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特别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
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2)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2)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3)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5)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六、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1864年法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
生淀粉;
1880年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故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
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
验。
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
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
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
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教师强调,由此可见叶绿体为光合作用的场所与它的结构相关联。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叶绿体中叶绿素吸收光谱图,引导学生得出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并用于光合作用,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将在下一个课时学习。
请同学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4课堂练习:⑴.恩吉尔曼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而且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师生归纳,恩吉尔曼实验设计上巧妙有四个方面:
(1)选材方面,选用水绵为实验材料。
水绵不仅具有细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3)选用了极细光束照射,并且选用好氧细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⑵.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文件
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②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
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③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④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⑶.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⑷.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⑸.很多植物的叶片到秋天会变红,很多植物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作答。
八、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节课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合作完成。
就知识目标看较少,比较容易达到;但是该节课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
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
2、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3、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