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屈原》写作背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403屈原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在1942年1月创作的优秀作品,剧本在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决战中,着力塑造了热爱祖国和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光辉形象,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鬼蜮。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加紧反共,制造分裂,剧本对现实的影射和讽喻的意义是很明显的。
作者自己曾说,他是有意识地“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屈原》的戏剧结构十分紧凑,作者把屈原坎坷悲壮的一生,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来写,在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的政治路线,和南后、靳尚的降秦卖国路线的尖锐冲突中,突现了屈原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崇高品质。
剧本以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作为贯串全剧的动作线,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和磅礴的正气。
第五幕第二场的高潮中出现的屈原的抒情独白《雷电颂》,是光明的颂歌,也是声讨黑暗的战斗檄文,集中体现了屈原的精神品格和以生命作诗的特色。
《屈原》是一出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
作者不拘泥于历史的事实,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大胆地凸现屈原的“历史精神”,创造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
婵娟是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对屈原形象起着烘托、补充作用。
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橘颂》贯串全篇,增添诗意的光彩。
《雷电颂》气魄磅礴,诗意浓郁。
人物的台词则是诗化了的口语,有节奏的散文。
所以说,《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
主要的代表性的诗集有《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等。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年代初中期的创作以1926年4月出版的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代表,该集内收入《卓文君》、《王昭君》、《聂荧》三个剧作;40年代,郭沫若又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即《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和《棠棣之花》。
10.郭沫若《屈原》
【知识链接】
1.失事求似。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
方法。郭沫若认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 是”,而历史剧创作则是“失事求似”。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剧中,作者突出展示的便是人物高尚的爱 国情操和坚贞不移的反抗精神,屈原虽遭陷 害、身陷囹圄,但他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声 名的清污和个人生命的安危,而始终是整个 楚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也正因为心系整个 祖国和人民,屈原才能以凛然不可犯的正气 和正义怒斥张仪的无耻、揭露南后的阴谋。
因此,《屈原》在重庆的发表和公演,给大 后方的民众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更成为共 产党领导的进步文艺界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进行揭露和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
在历史剧《屈原》中,“婵娟”是一个完 全虚构的形象,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剧作 者是把她作为“屈原辞赋的象征”和“道 义美的化身”而塑造的,对于刻画屈原的 高洁品格和爱国情操起到了重要的烘托和 补充作用。
剧中,婵娟是作为屈原已逝夫人的陪嫁侍 女而出现的,是一个“一派天真”的普通 女孩,但是在屈原被陷害的过程中,这个 普通柔弱的女孩却凭借对于屈原人格的尊 重和信任,凭借她对国家栋梁的爱戴爆, 发出富有光辉的人格力量。
2.话剧《屈原》主要突出了屈原的什么品 质?
屈原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向往自由和 光明的反抗精神是在最后一幕的“雷电 独白”中得以集中的表达和呈现的。实 际上,整个剧作的前四幕都是为灌注这 暴风雨式的心灵独白而设计的。
诗人是借自然的风雨雷电来发泄自己胸中 郁积的愤怒,他呼唤着风吹掉这比铁还沉 重的黑暗,呼唤着雷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 黑暗,呼唤着电来烧毁这一切的污秽和这 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连同那些端坐在 庙中的土偶木梗一起烧毁。
第五幕的“雷电独白”更是一首雄浑的诗。 另外,全剧还穿插着《礼魂》的歌舞,民 众为屈原招魂的颂唱,钓叟的歌唱等等, 都构成了一种诗的韵律,其中《橘颂》是 贯穿全剧的一首诗,成为流荡于全篇的主 旋律。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了国共联合抗战,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
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排演影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郭沫若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屈原》的诞生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他高兴地大叫:“真是快活,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
好像他自己就是屈原,在这部创作中一泄几千年间心中的愤懑。
阳翰笙1月3日来看他,郭沫若朗读了《屈原》剧本的第四、第五两幕,阳翰笙听了很满意。
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来,郭沫若把《屈原》的全剧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十分感动。
郭沫若纵情朗诵《屈原》中《雷电颂》,是在《屈原》上演之前主要演职员们的一次聚餐会上。
几瓶酒上来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
他自告奋勇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雷电颂》,并向扮演屈原的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是席地而坐,徐缓地朗诵着。
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他胸中汹涌而出。
到了“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在床上床下跳来跳去,兴奋异常。
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慑住了——只有郭沫若才能把《雷电颂》表达得如此深切。
《屈原》剧本脱稿后,郭沫若把它交给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
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该报连载了《屈原》。
尔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大发雷霆,狠狠指责说:“怎么搞得?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1942年3月,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了五幕历史剧《屈原》的剧本。
《屈原》公演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
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连续演出了17天。
论话剧《屈原》以诗为教的诗学观
论话剧《屈原》以诗为教的诗学观
话剧《屈原》是以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代表性作品《楚辞》为依据的,也是一
个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的作品。
在这部话剧中,可以看出屈原处于一个社会转
型期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政治、经济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
而这些都反映了诗学中的诗文化转变,表现出了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在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诗与教育的关系在话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生平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
涵和爱国情怀,许多人会遵循屈原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人生观,正是因为屈原的诗
歌能够激发出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和启示。
剧中也反复强调了屈原的思想对民族精神、文化
传承的影响,可以看出这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承
方式。
其次,话剧中也展现了诗学观在艺术中的转变。
传统的中国诗歌,强调的是表现和描绘,通过言语将情感和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话剧中,不同的表演艺术手法更加强化
了诗意的传达效果。
包括音乐、舞蹈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等,均是在表现出诗意的同时也
突破性的融合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
这在诗学中体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相
互融合的一种新的理解和发展方向。
总之,《屈原》这部话剧中所展现出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不仅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于当代作品改革的一种反哺。
对于我们来说,诗歌不仅是一种
文字表达艺术,更是一个社会、文化与时间共存的历史见证,每一代人都需要不断地去探讨、理解和传承。
《屈原》背景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郭沫若话剧《屈原》
《屈原》
——郭沫假设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
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
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
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进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
前半局部是现实的表达,写他改进政治的理想和遭遇。
后半局部参加了许多奇特的梦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的代表作。
关于郭沫若著名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
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剧情简介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
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
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
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
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雷电颂》教学素材准备3
赵小菊
三、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话剧《屈原》剧本
话剧《屈原》剧本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主要人物:屈原——何嘉华楚王——梁正康南后——边贞妮张仪——华旭晨上官大夫——宋碧野时间:战国地点:楚国王宫背景:张仪受秦国委托,贿赂楚国众臣,欺骗楚王,促使楚王和齐国断交,致使楚国被秦国灭亡。
屈原看清张仪和秦国的诡计,力谏楚王,但众奸臣和南后诬陷屈原,最后楚王罢黜屈原,并将他流放出去,永不得再回楚国。
不久楚国被灭,屈原悲愤写下《》,投汨罗江而死。
本剧所展现的就是“屈原受辱的情节”。
正文上官大夫:列为公卿大夫,大王今天列宴远道而来的张仪先生,并要公布一项重大的决定。
大王已经采纳的张仪先生的意见,决定于齐国绝交,接受秦国赠送的六百里土地,楚国与秦国从此化干戈为玉帛。
这正是大王的英明决断啊!南后:大王这种永世不朽的公德应该刻在碑上,叫他与乾坤共存!楚王:哈哈哈哈哈上官大夫:臣等为大王的丰功伟绩,敬大王和南后一杯!屈原:慢!楚王:屈原,何事?屈原:屈原有一事不明,还望大王释疑。
楚王:讲!屈原:大王如果听信张仪之言,那置楚齐联盟于何地呢?楚王:这个么……上官:大王,臣从未见齐国有对我们出国送过什么礼物,楚齐联盟未必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南后:就是呀,没有楚齐联盟,我们楚国也一定能强大的。
屈原:不对!赠送土地假意结盟,是秦国的阴谋。
各位请想,强秦之所以不敢入侵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楚齐两国联合抗秦。
如果我们贪图小利,撕毁联盟,那我们出国就会孤立无援。
这样,秦国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付楚国了。
张仪:呵呵呵……屈原先生真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啊!秦国国君尊重楚国独立,赠送土地要求亲善的意图有目共睹岂容怀疑啊!上官:张仪先生说得好极了。
我们一定要和秦国和好,有了秦国的靠山,我们就可以安享太平了!如果拒绝的秦国的好意,得罪了秦国,就可能引起两国的交战,那时候我们的楚国就会有难,我们楚王的王位不保,我们的身家性命也会毁于一旦啊!南后:上官大夫说得对极了,我们赶紧和秦国和好吧!屈原:我们泱泱楚国,怎么可以如此卑躬屈膝,讨好秦国了,魏国就是这样被秦国欺骗而被灭亡的,前车之鉴,不可不牢记在心啊!张仪:屈原未免太危言耸听了吧,这么好的机会楚国假如不把握,实在不明智啊,除非有些人居心不良,想让楚国灭亡吧!?屈原:噷,居心叵测的正是你这张仪。
话剧屈原梳理
话剧屈原梳理
屈原先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勇于改革的行政官员和睿智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古代文学大家、文学文化和政治思想改革的奠基者。
自古以来,屈原的名字在古典诗词,文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几千年来,屈原的故事一直受到不断引用和探讨,有用于创作的电影,剧本,歌曲和话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屈原》话剧由清顺治编剧创作,于公元1790年在福州首演,随后到杭州,南京,苏州等地演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该话剧由七个板块组成,以屈原去世为结尾,其中穿插了屈原的勇敢,聪明,智慧和敏锐的言论,用以凸显屈原的高尚性格品质,并表达出作者对屈原的敬畏之心和赞赏之情。
该剧的内容包括:一开始,一个官员对屈原的建议提出了质疑,而屈原两次提出了“天行健”的政治观点,彰显了屈原的智慧。
接着,屈原在赶往家乡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他教给了屈原“君臣”之道,体现出屈原的忠诚。
随后,屈原到达家乡后,被百姓迎接,表达了屈原的亲情。
又过一段时间后,在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屈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依旧坚持不懈,表达了屈原的坚定。
最后,屈原抛弃自己的家人,向自己的祖国请刑,表达了屈原的个人精神。
该话剧强调屈原在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才能,但也暗示了屈原无法避免牺牲个人利益的道理。
它极具时代性,不仅体了清顺治所代表的思想,而且也展示了当时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的重
要性。
以上就是《话剧屈原梳理》,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百老汇,深深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屈原的敬佩和祝福,他的故事也激发了许多后人对政治精神的追求。
话剧屈原梳理
话剧屈原梳理话剧《屈原梳理》讲述的是古代传奇人物屈原的生平故事,他是战国时代,以抗议他的国家玩忽职守而投江自尽的豪杰。
屈原被认为是抗议主义者,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他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家乡位于山西省。
他的父母在当地是颇有声望的封建贵族,而屈原祖先则是出身贵族和宗法贵族。
屈原从小就展现出超常的读书能力,他一飞沉入书海,竟超越父辈,成为家族中的首屈一指。
他在长大后被推荐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东都的上学,以及守护家乡的朝鲜国。
屈原曾多次被聘为朝鲜国的大臣,曾多次进入朝廷,但他一直是一个抗议者,一直坚持着他的信念,屈原反对朝廷以重金置身的政策,这使他被免职,最终被迫逃亡。
然而,当时朝廷对他的不公正对待使屈原感到愤怒,他在湘江边投江自尽,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恨。
此外,屈原的作品也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
他的代表作《屈原集》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深受读者的喜爱,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看法和对世界的认识,为神话故事做出了重大贡献。
屈原也被视为一个崇高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充满荣耀,为后世激励。
他不愿为国家玩忽职守,敢于坚守自己的信念,反抗不公,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历史,这使他被世人铭记,永远流传于史册之中。
话剧《屈原梳理》是根据屈原生平编撰而成,旨在通过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屈原的主张,同时以一种新颖的视角去探究屈原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因此,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能够激励人们的人文意蕴。
古人认为,屈原是抗议主义者,因此,《屈原梳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屈原的精神。
通过演出,观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屈原的精神,并从中获得激励,让屈原的精神继续流传,使屈原成为永恒的传奇英雄。
诗人屈原——看话剧《屈原》
诗人屈原——看话剧《屈原》■ 李龙吟摘 要:歌颂屈原的舞台艺术作品许多,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赋予了屈原不同的时代意义。
黄维若先生创作的话剧《屈原》别具一格将其浪漫诗人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屈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屈原;浪漫诗人;爱国屈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屈原的标签是“伟大爱国诗人”。
主语是“诗人”。
当今,谁能背出来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外的屈原的诗句?一个“伟大”的“诗人”,只有一句诗流传于世?是不是说不过去?所以,屈原“伟大”,好像不是指“诗人”。
那就是“爱国”。
屈原爱国,没有争议。
他爱楚国,楚国还没亡,屈原已绝望,跳江自杀了。
这一跳,屈原名扬天下。
后人宣传屈原好像不是因为他是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是伟大的爱国者。
但是,屈原确实是伟大的诗人,是中国最早的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
屈原以前的诗,或无作者,或只有几句。
自屈原起,中国开始有长诗,仅《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
屈原写出杰出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有记载的25篇优美的诗篇,对中国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屈原以后的中国诗歌,没有不受屈原影响的。
屈原最著名的诗是《离骚》,《离骚》的“骚”和《诗经》中“国风”的“风”,并称“风骚”,可见地位之高。
说到底,屈原是个诗人。
诗人为什么以爱国出名?这就要谈到屈原的政治行为。
屈原祖上也是望族,他做过官,官至左司徒,差不多是现在的文化部部长。
一个左司徒,主要是管民间教化,按说没有太大的权力,可是屈原却什么都要管,尤其愿意参与外交决策。
在楚国是联秦抗齐还是联齐抗秦这个问题上,楚怀王在联秦抗齐,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和大王拧着来,结果被罢官,流放。
这一历史,可能是后人提到屈原说得最多的话题。
郭沫若1942年曾经写过话剧《屈原》,主要是写这一段历史。
1941年,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全中国进入抗战时期。
而当时的汪精卫成立了另一个中国政府,提出与日本结盟,向美英宣战。
把握戏剧语言,领略艺术魅力——《屈原》(节选)分析
ywjsxkt@文学WENXUE把握戏剧语言,领略艺术魅力——《屈原》(节选)分析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李永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
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
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
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入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并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一、不可或缺的舞台提示语舞台提示语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布景、道具、人物表情动作等的说明。
它在戏剧演出时不需要说出来,却是剧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剧环境的营造、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屈原》(节选)中的舞台提示语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显示出精心设计的剧情发生环境戏剧剧情的发生环境指剧中人物活动由时间、地点、天气等构成的具体时空环境,它为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首先是恰当的时间选择。
该剧第五幕发生的时间为夜半时分,这一方面符合剧情发展,从橘颂、受诬、招魂、被囚直到该幕,均随时间而推进。
另一方面,奸佞小人靳尚将黑夜作为实施罪恶阴谋的掩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将黑夜作为批判的对象,屈原视黑夜为楚国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帮凶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的象征。
其次是富有深意的地点选择。
该幕故事发生在东皇太一庙正殿。
“东皇太一庙之正殿,与第二幕明堂相似,四柱三间,唯无帘幕”,其格局与王宫的“明堂”类似,并且供奉着天神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山神山鬼、国殇、太阳神东君、河神河伯、湘水神湘君和湘夫人、主宰人生死之神的大司命、主宰人祸福之神的少司命。
该地点的选择具有象征楚国宫廷的意味,这里正如白天的楚国宫廷一样,南后、靳尚等作恶者在这里光明正大地谋划残害忠良的阴谋,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屈原在这里激情铿锵地指斥他们卑劣的行径。
谈历史剧《屈原》
谈历史剧《屈原》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剧作。
屈原形象的塑造,不单纯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主要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一、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者出生于封建书乡世家,幼年受到古文化熏陶,又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迪,不满黑暗腐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向广阔世界“奋飞”的愿望,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文坛便大放光芒。
二、写作背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地实行法西斯统治,扼杀言论自由,摧残进步力量。
作家不得不改用隐晦曲折的形式暴露现实的黑暗,抨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这样便兴起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作者从抗日战争的现实当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与时代的责任,从历史回顾中汲取斗争的力量,于1942年初,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写出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
正如作者在《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中所说:”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三、剧本的主题《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剧本以楚国对秦国外交的两条路线的矛盾为中心,描写了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和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靳尚的斗争,表现了屈原的光明磊落、爱国爱民、忠贞刚值、不谓暴虐的崇高品质,歌颂了坚持斗争、不屈不挠、反对卖国投降的伟大精神,抨击了南后的阴险、狡诈、投降卖国、图谋私利、陷害忠良的丑恶行为,揭露了怀王的昏庸和张仪的卑劣。
董必武先生在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后写到:“诗人独自有千秋,疾恶平生恍若仇。
邪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熏莸。
”指出了该剧的主题。
四、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屈原在剧本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崇高美的形象。
《屈原》话剧观后感
《屈原》话剧观后感今天下午,我有幸观看话剧《屈原》。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屈原》剧中,还刻画了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和南后。
确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婵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她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
当风云变幻、浊浪排天的时候,她那平日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真正突现出来。
从她对变节投敌的宋玉的有力斥责,从她面对南后淫威所表现的坚定从容,特别是从她生命垂危时那番动人肺腑的倾诉,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竟与橘树同风”的高尚灵魂,一个广大人民道义精神的化身。
屈原教案
九年级下册《屈原》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及舞台说明的作用2.理解独白的内涵和作用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作品主旨,联系创作背景,把握剧本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剧本,欣赏专业诵读《雷电诵》2.在比较中了解戏剧的特性,体会舞台说是有的作用,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坚贞不屈,不畏强权、坚持正义、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和风骨。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戏剧知识:1、通常指剧本。
广义的戏剧文学包括所有形式的剧本在内。
狭义的戏剧文学则专指话剧剧本。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2.剧本的组成:一般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4.戏剧文学的分类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三、屈原介绍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系祖国。
楚国国都被秦攻破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2、专题片《屈原》3、关于楚辞4.走近作者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三、作品创作背景:1、《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屈原》写作背景
《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