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消导化积剂的合理使用
消症化积丸化裁临床应用三则
消癥化积丸化裁临床应用三则【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81-02消癥化积丸是吾师隋振寰主任根据50年来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其组成为穿山甲、鳖甲、龟板、生牡蛎、柴胡、当归、黄芪等。
均由我院制剂室制成绿豆大小的水丸,其中主方5克,一日两次饭后服用。
其功效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各种增生性疾病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1 瘿病(桥本病)典型病例:患者姚某,女,42岁,教师。
该患者半年前因颈部胀痛,咽痛,吞咽时有噎塞感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当时检甲功五项显示:ft3、ft4、tsh正常,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21iu/m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532iu/ml,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回声不均,注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诊断为桥本病,建议补充微量元素硒,定期复查甲功和甲状腺彩超,无特殊治疗。
患者以“颈痛反复发作半年”为主诉于2009年8月17日在我院高医门诊隋振环主任处就诊,自诉反复颈部胀痛,咽部有异物感,生气或经前期症状加重,查: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隋老师经过辨证认为其当属中医“瘿病”的范畴,证属“痰结血瘀”,与气滞等因素有关,遂予处方:穿山甲10g 鳖甲10g 龟板10g 柴胡15g 红花10g 当归10g 黄芪15g 桔梗15g麦冬15g 浙贝20g服用上方6剂后,患者颈痛症状即有缓解,唯夜寐不实,随症加减安神之远志、酸枣仁等,共服30剂后患者自诉诸证俱消,复查甲功五项显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均恢复正常,甲状腺彩超显示正常。
按:瘿病总病因病机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济生方·瘿瘤论治》:“夫瘿病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矣”。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
治疗主要原则是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可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当的方药。
14.消导化积剂
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山楂15-20g、神曲10-15g、半夏、茯苓(各10-15g)、陈皮、连翘、萝卜子(各5-10g)。
汤剂,水煎服。
君:山楂。
臣:神曲、莱菔子。
佐:连翘、半夏、陈皮、茯苓。
炊饼(蒸饼)为丸,现代水泛为丸大安丸保和加术名大安,健脾消滞又何难。
山楂60g、神曲、半夏、茯苓各30g、陈皮、萝卜子、连翘各15g、白术60g。
上为末,粥糊为丸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此方寻。
大黄30g、枳实、神曲各15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g、泽泻6g。
君:大黄。
臣:枳实。
佐:神曲。
使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各3-5g)、黄柏、大黄(各5-10g)、香附子、牵牛(各10-15g)。
汤剂,水煎服枳术丸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枳实30g、白术60g。
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曲蘗枳术丸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橘半枳术丸枳术丸加橘半夏,健脾祛痰两兼长。
香砂枳术丸香砂枳术理气滞,消食开胃气芳香。
健脾丸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白术10-15g、木香、黄连、甘草(各3-5g)、茯苓6-9g、人参5-10g、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各6-9g)。
汤剂,水煎服。
君:炒白术、茯苓。
臣:人参、山药、山楂肉、神曲、麦芽。
佐:酒炒黄连、木香、砂仁、陈皮、肉豆蔻。
佐使:甘草资生丸资生丸内主四君,扁莲苡桔山药行;连泽芡楂麦砂蔻,藿橘益气安胎灵。
消痞化积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茯苓、白术各6g、半夏曲、人参各9g、厚朴12g、枳实、黄连各15g。
丸剂,饭后温开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鳖甲煎丸鳖甲煎丸疟母方,蔗虫鼠妇及蜣螂;蜂巢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儿科是医学的一个专业领域,主要关注儿童的健康和疾病。
在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类。
中成药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案,具有方便、口服易咽、疗效较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就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儿童消化系统药物的使用应该遵循适龄适病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发育和器官功能存在差异,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有差别。
因此,儿童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药物。
其次,合理用药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对剂量较敏感。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对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生理特点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同时,对于含有酒精或其他不宜儿童使用的成分的药物应当慎用或避免使用。
此外,要合理地选择中成药种类。
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胃食管反流、胃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儿童肠病宝颗粒、太婆素颗粒等中成药常常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但是,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前,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立准确的病因和诊断,并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中成药。
最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中成药对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手段。
对于某些病情较重、需要手术干预或其他特殊治疗措施的患儿,中成药往往只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配合,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短暂而重要,对于药物的影响也较为敏感。
因此,监测患儿的病情和用药效果,注意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如果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儿科常用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方面,需要遵循适龄适病的原则,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中成药种类,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临床反复使用、安全有效、剂型固定,并采取合理工艺制备成质量稳定、可控,经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内服、外用、注射等。
1.内服
直接服用:合剂、露剂、酒剂、口服液、糖浆等液体制剂一般可直接服用。
送服: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等固体剂型一般均需送服,包括开水送服和药引送服两种。
冲服:颗粒剂、煎膏剂、胶剂等一般用沸水冲开溶化后服用。
另外茶剂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
调服:散剂用乳汁或糖水调成糊状服用,多用于小儿及吞咽困难者;滴剂加入乳汁或糖水中服用也属于调服方法。
研服:将丸剂、片剂加水调成糊状服用,适用于儿童和吞咽困难者。
对胃有刺激类药物、肠溶片不可用研服法服用。
含化:口含片等可含于口中缓缓溶解,使药物慢慢吸收进入血液或直达患病部位,多用于咽喉病。
2.外用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锭剂等可用清洁水、酒、醋、香油、蛋清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涂抹患处:水剂、油膏剂可均匀地涂抹于患处。
贴敷:止痛膏、膏药等可贴于皮肤患处。
点敷:口腔溃疡等用药可将药粉蘸至消毒棉签上点药到患处。
滴入:眼膏、滴眼剂、滴耳剂等适用。
坐药:适用于栓剂,将栓剂塞人肛门或阴道的用药方法。
3.注射
注射给药分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等几种,静脉注射又
有静推和点滴两种方法。
注射用药不宜在家庭医疗中使用。
消导剂都有哪些作用
消导剂都有哪些作用
消导剂:以消导化积药为主要组成,具有行为宽中、消食导滞、消痞化积等作用的一类方剂。
主要治疗食积停滞引起的脘腹痞满,嗳腐吞酸,食欲不振,厌食,呕吐酸腐,泄泻便秘等证。
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
运用消导方药以消除食积腹胀,消化不良或痞块积聚等证的方法叫消导法,也称消食化滞法,属消法范畴。
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
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枳术丸
【成份】枳实(炒)250g,白术(炒)500g。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
枳实导滞丸
【成份】大黄十两,神曲(炒)、枳实(麦炒)各五钱,黄芩(酒炒)、黄连(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泽泻二钱。
【主治】痢疾,脘腹痞闷,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黄赤涩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鳖甲煎丸
【成份】鳖甲炙十二分,桃仁二分,柴胡、蜣螂熬各六分,乌扇炮、黄芩鼠妇熬、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去毛、厚朴、瞿、紫葳、阿胶各三分,蜂窠炙四分,赤硝十二分,芍药、牡丹去心虫熬各五分,
人参、半夏、葶苈各一分。
【主治】疟疾日积不愈,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
保和丸
【成份】山楂180克、神曲60克、莱菔子60克、半夏80克、陈皮30克、茯苓90克、连翘30克。
【主治】伤食积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等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6.1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规范中成药使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印发,供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参考。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一○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一、中成药的剂型二、中成药分类三、中成药安全性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各论一、解表剂二、泻下剂三、和解剂四、清热剂五、祛暑剂六、温里剂七、表里双解剂八、补益剂九、安神剂十、开窍剂十一、固涩剂十二、理气剂十三、理血剂十四、治风剂十五、治燥剂十六、祛湿剂十七、祛痰剂十八、止咳平喘剂十九、消导化积剂二十、杀虫剂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中成药合理使用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
嗽、口干、咽喉疼痛。
【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个别患者服用维C银翘片导致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死亡。
2、泻下剂
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 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 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与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 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辩证要点。临床 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 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9、安神剂
是以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 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 安疾患的中成药。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 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辩证要点。可用于治 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③龙胆泻肝丸:
【主要成份】由龙胆草、黄芩、焦栀子、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地黄、柴胡、 炙甘草等药组成。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 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久服易伤脾胃;本药苦寒,易伤正气,体弱年迈 者慎服,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痰稀白。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状的治疗。
②玉屏风颗粒 【主要成份】由生黄芪、炒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期间忌生冷和辛辣油腻食物。 ③维C银翘片 【主要成份】由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维生素C、
消导化积剂
配伍意义
乌梅 蜀椒、细辛 干姜、桂枝、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安蛔止痛
酸以制蛔 (君) 辛以驱蛔,温里
苦以下蛔,清热
补养气血
2.久泻久痢属寒热虚实错杂者
湿热久羁,余邪未清,脾阳渐虚。
临床应用
胆道蛔虫证、慢性肠炎或菌痢 辨证属寒热错杂证者。
胆道蛔虫症 龙某某,突发胃脘偏右疼痛4日,
呈阵发性,发时痛如刀绞,如顶如钻,坐卧不 安,辗转躁烦,恶心不止,呕吐苦汁,汗出身 冷,四肢厥逆,畏寒发热,白晴微黄,查:白 细胞13000/mm3,中性84%,淋巴16%,剑突 下偏右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 亢进。诊为“胆道蛔虫病”。门诊观察3日, 迭进解痉、镇静、利胆、输液、抗感染等治疗, 罔效。
[江西中医药(1960;3:24)]
久痢 某男。主诉:腹痛,少腹下坠,大便
带白色粘冻八年余,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每 当发作时,腹部下坠有便意,轻微里急后重, 大便日行6~8次,粪便挟粘液色白如涕,不带 血,有腥臭味,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初诊时 见面色苍白少华,体倦乏力,形体消瘦,口甘 口粘,但饮食如常,脉缓滑无力,舌质红,苔 薄黄稍腻。
应用要点
1.适宜于食积胃脘之轻证,病位偏上。 2.使用指征:脘胀,嗳腐,苔腻,脉滑 3.中成药类型:保和丸、保和口服液 4.临证加减:本方既是治疗食积之基本方,
又可作为食积证的通治方。
症见脘腹胀痛,便秘或泄泻不爽, 舌苔黄腻,脉沉有力,属食积湿热阻于 大肠者,如何加减?
减消食和胃之药(楂、曲、菔、陈、夏) 加清热祛湿导滞药(连、芩、大黄、枳实等) 或视腹症之轻重选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作用机理
乌梅丸
促进胆汁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胆汁PH下降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丸(《证治准绳》)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丸(《证治准绳》)一、组成白术,二两半(75克)、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七钱半(各2克)、白茯苓去皮,二两(60克)、人参一两五钱(45克)、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纸包槌去油,以上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三、歌括1.健脾丸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2.资生丸资生丸内主四君,扁莲苡桔山药行;连泽芡楂麦砂蔻,藿橘益气安胎灵。
四、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五、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六、方解本方主治脾虚胃弱,食积化热之证。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食少难消;食滞于中,阻碍气机,则脘腹痞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食积化热,故苔腻微黄。
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热。
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其中白术、茯苓用量偏多,意在着重补脾渗湿而止泻。
佐以山药、肉蔻助其健脾止泻之力;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黄连清热燥湿。
诸药相合,使食积得消,脾运得健,胃气得和,湿热得清。
方中健脾之药居多,且食积消脾自健,故以“健脾”名之。
综观本方,亦系消补兼施之剂,补脾消食之力均大于积术丸,且能渗湿止泻而兼化湿热,故本方系健脾消食止泻之方,积术丸则为健脾化积除痞之剂。
七、附方及方论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白术、人参各三两(各90克)、薏苡仁一两半(45克)、白茯苓一两五钱(45克)、山楂肉橘红各二两(各60克)、川黄连三钱(9克)、白豆蔻仁、泽泻各三钱五分(各10克)、桔梗、霍香叶草,各五钱(15克)、白扁豆、莲肉各一两半(各45克)、怀山药、芡实炒,各一两五钱(各45克)、麦芽,一两(30克)、(一方无泽泻,有砂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二钱(6克),每服一丸,用白汤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枳术丸(《脾胃论》引张元素方)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枳术丸(《脾胃论》引张元素方)一、组成枳实麸炒一两(30克)、白术二两(60克)。
二、用法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现用法:共为末,糊丸,每服6~9克,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三、歌括1.枳术丸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
2.曲蘖枳术丸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3.橘半枳术丸术丸加橘半夏,健脾祛痰两兼长。
4.香砂枳术丸香砂枳术理气滞,消食开胃气芳香。
四、功用健脾消痞。
五、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脾胃虚弱,饮食气滞所致。
脾虚不运,食阻气机,故不思食,胸脘痞满。
治宜补脾行气以消食积。
方中以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祛湿,以助脾之运化;以枳实为臣,下气化滞,消除痞满。
白术用量重于枳实一倍,意在以补为主,乃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不复伤也”。
更以荷叶烧饭为丸,取其养脾胃而升清,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
荷叶与枳实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使脾健积消。
气调胃和,痞满得除,饮食如常。
本方是张元素从《金匮要略》枳术汤变化而来,枳术汤枳实之用量倍于白术,且用汤剂,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之证。
其证属于气滞水停,治当行气消痞,故重用枳实,意在以消为主。
而枳术丸证,是脾虚重于积滞,治宜健脾化积,故重用白术,意在以补为主。
二方虽皆用积、术,但由于用量与剂型不同,其功效则缓急有异,补消有偏,可见古人制方之妙。
所以张璐说:“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七、附方及方论1.曲蘖枳术丸(《医学正传》):即枳术汤加炒神曲一两(30克)、炒麦蘖一两(30克)。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
2.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即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一两(各30克)。
功用:健脾化痰,理气消痞。
主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
3.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白术一斤土炒(480克)、枳实八两(240克)、木香一两(30克)、砂仁一两30克)、上为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滚汤送下三钱(6~9克)。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辅料制成的具有一定药效的药品。
中成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信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执业药师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提高认识。
首先,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应当充分考虑到药物的适应症。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对于病情不同的患者,应当选择适合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此外,还应当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中成药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其次,中成药的剂量使用也是临床合理使用的重要方面。
执业药师需要对中成药的剂量范围进行了解和掌握,严格按照剂量要求进行配药。
对于不同的患者,应当根据其体质和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过量或者不足导致药物疗效的影响。
此外,中成药的使用时间也应当得到合理控制。
有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而有些药物则只能短期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执业药师需要对中成药的使用时间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药物的使用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还应当遵循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
近年来,我国针对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规范,执业药师应当学习并遵从这些指导意见,进行规范的药物选用和使用。
同时,执业药师还需要密切关注有关中成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中成药的应用水平。
最后,执业药师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过程中还应当与医师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执业药师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与医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确保中成药的使用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同时,还应当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药品说明和用药指导,以便患者正确使用中成药,并追踪用药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执业药师在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需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中成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及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成药,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和药品说明。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有些患者在服 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21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但当病情需要不得不使用某些忌用药物 时,应当寻找药理作用类似但不良反应 较小的其它药品代替。
• 若非用不可时,则须同时应用能对抗或 减弱其副作用的药品,将不安全因素减 到最低限度。
中成药分类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 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 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 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中成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 药品名称不规范
概念、 及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药品分类管理制
度。我国第一批非处方药西药为23类165个品种,中成药 有160个品种。 年,我国自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以来,共公 布了4610种非处方药,其中70%以上是中成药。 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102个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纳 入其中,中成药比例约占总数的1/3。 年,在中国已上市约 23,000多个药品中,有15,000多 个为中成药。 年,为了加强对中成药的管理,颁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
中益气丸、补中益气颗粒、苁蓉益肾颗粒、 通天口服液 口服。
中成药的剂型和分类
中成药的剂型
(一)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 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 用方便。
中成药的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二)半固体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三)液体制剂
中成药的剂型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
中成药分类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痞化积)——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痞化积)——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一、组成干生姜一钱(3克)、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各6克)、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各9克)、厚朴炙,四钱(12克)、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克)。
二、用法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亦可水煎服)。
三、歌括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四、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五、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息乏力,大便不调。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痞满,乃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虚少之证。
常因脾胃素虚,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而致。
治宜行气健脾,调解寒热。
方中以枳实行气消痞为君,以厚朴行气除满为臣,二者合用,以加强消痞除满之效。
黄连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和胃,又少佐干姜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辛开苦降之力尤佳,共助枳、朴行气开痞之功。
素质脾虚,故用人参以扶正健脾;白术、茯苓以健脾祛湿;以麦芽消食和胃;以甘草和药益脾。
综观全方,有消有补,有寒有热,共奏消痞祛积,健脾和胃之效。
本方是从半夏泻心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成。
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故着重于行气消痞。
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其病当属热多寒少之证。
较之健脾丸与枳术丸,虽皆属消补兼施之剂,但前两方均补重于消,而本方则消重于补。
虚实有轻重,消补有主次,处方用药,务使消积不伤正,补正不碍满,以收祛邪扶正之功。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满而不痛者为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
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
然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
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
常见健脾消积导滞中成药(引)
常见健脾消积导滞中成药(引)保和丸组成:山楂 (焦)300g 六神曲 (炒)100g 半夏 (制) 100g 茯苓 100g 陈皮 50g 连翘 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 (炒)50g功能:消食,导滞,和胃。
主治: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大山楂丸组成: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功能: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2 丸,一日 1~3 次,小儿酌减。
参玲健儿膏组成: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功能: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2 丸,一日 1~3 次,小儿酌减。
参苓白术丸组成: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麸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 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功能: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 3次。
参苓健儿膏组成:党参 72g 白芍 48g 茯苓 36g 枳实 24g 白术 36g 山楂 72g 葫芦茶 36g 防风 12g 山药 60g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用于小儿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口服,一至二岁小儿一次8ml,三至六岁一次15ml,七至十二岁一次23ml,一日2~3次。
肥儿丸组成:肉豆蔻 (煨)50g 木香20g 六神曲(炒)100g 麦芽 (炒)50g 胡黄连 100g 槟榔50g 使君子仁 100g功能:益气健脾,消疳化积。
主治: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2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保和丸(《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保和丸(《丹溪心法》)一、组成山楂六两(180克)、神曲二两(60克)、半夏、获苓各三两(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各80克)。
二、用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三、歌括1.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2.大安丸保和加术名大安,健脾消滞又何难。
四、功用消食和胃五、主治一切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
以脘痞腹胀,恶食嗳腐为主证。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病多系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
饮食过度,食积内停,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故见脘腹胀满,吸腐吞酸,恶食呕逆等症。
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方中用山楂为君,以之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以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萝ト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共为臣;三药同用,消各种食物积滞。
佐以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食积易于化热,故又佐以连翘清热而散结。
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
本方药力较缓,若食积较重者,可加枳实、槟榔;苔黄脉数者,可加黄连、黄芩;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等。
七、附方及方论大安丸(《医方集解》):即保和丸加白术二两(60克)。
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饮食不消,气虚邪微,以及小儿食积。
大安丸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是消中兼补,即消食之中兼有健脾之功,适用于食积兼有脾虚者,对于小儿食积用之尤宜。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
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
神曲系蒸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窖瘀积,二味以之为辅。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引言: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发挥一定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一、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辨证施治是治疗腹泻的基本原则,中成药可以起到辅助疗效。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黄连素、安宫牛黄丸、太和消食片等。
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湿闷热病因所致的腹泻。
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病因引起的腹泻。
太和消食片可以理气消食,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腹泻。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依赖或药物不良反应。
二、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通便润肠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柴胡汤、大承气汤、麻仁丸等。
小柴胡汤具有调肝气、和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便秘。
大承气汤可以通利肠胃,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便秘。
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燥便结所致的便秘。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便秘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辅以饮食调理和运动,提高治疗效果。
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六神丸等。
香砂养胃丸具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保和丸可以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
六神丸可以调理胃肠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化不良。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四、小儿胃炎小儿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抗炎、镇痛等作用,辅助治疗胃炎。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胃舒宁片、安胃痛胶囊、胃乃安片等。
胃舒宁片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胃炎的治疗。
安胃痛胶囊可以缓解胃痛,适用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
方剂学消导化积剂
·消导化积·
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消食导滞 — 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 保和丸、健脾丸。
2、消癥化积 — 适用于脘腹癥积、痞块、瘿瘤、 瘰疬等证。
— 桂枝茯苓丸。
使用注意
·消导化积·
1、消导化积剂多属渐消缓散之剂,适应于病 势较缓得食积证以及癥积、瘿瘤、瘰疠等;
2、不宜长期使用,纯虚无实者禁用。
【病机】脾虚食停,生湿化热。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方解】
·消导化积·健脾丸
君:白术、茯苓 — 健脾渗湿以止泻。
臣:人参、甘草 — 益气健脾
山药、肉豆蔻 — 健脾止泻。
山楂、神曲、麦芽 — 消食化积
佐:木香、砂仁、陈皮 — 理气和胃。
黄连 — 清热燥湿厚肠。
使(兼) :炙甘草 — 调和药性
4、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 良、过敏性结肠炎等属脾虚食滞者。
5、类方比较: 保和丸——健脾丸
·消导化积·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 茯苓 丹皮 化积·桂枝茯苓丸
桂枝
桃仁
【主治】 瘀血留阻胞宫证。
·消导化积·桂枝茯苓丸
瘀血留阻胞宫
配伍要点
①茯苓+白术;神曲+山楂+麦芽 ②补消兼施,寓消于补。
【临床应用】
·消导化积·健脾丸
1、该方为脾虚食积之良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 黄,脉虚弱。
3、临证加减: 若脾虚食滞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 若湿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
·消导化积·健脾丸
【病机】饮食失节,食积内停,气机受阻, 脾胃失和。
第十七章 消导化积剂
第二十一章消食剂一、定义凡是以消食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症化积的作用,以治疗食积脘痞,症瘕积聚的方剂。
属“八法”当中“消法。
”痞块与症积是相同的。
积——血脉不通,腹腔有积块,痛有定处,上下左右,有较清楚的边缘,类似腔腹肿瘤。
古代文献《难经》中谈到聚——是一股气,由于气机不畅所致,没有固定的部位,上下无边缘,痛无定处。
症瘕:(范围很广,包括腹腔所有瘤肿,恶性、良性的)——相当于《金匮》之疟母(单纯性的脾脏肿大),然范围广。
症——血瘀造成的,有真正的东西,即实质性的东西。
瘕——气机不畅引起,能聚能散。
瘕——假广义上讲:凡气、血、痰、湿、食、虫等壅滞而成的积滞痞块。
魏长春谈治病例:“祛其所本无,还其所固有。
”祛其所本无是广义的消法,祛邪。
二、立法依据《内经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据此而立消导方剂,实际上“痛可去之”也成为立法依据,以上为消痞块之根据。
坚者削之——有坚硬块状物病症,如症瘕,痰浊,采用软坚消散之法。
结者散之——指情志抑郁,各种邪气及气血痰郁结产生的病症。
如肝郁气滞所致的两胁胀痛,运用疏散或消散的方法,加以治疗。
留者攻之——邪留体内,用药攻逐之。
如痰饮用逐痰,气滞则行气,等等以上为治积滞痞块的基本原则。
三、功用与适应范围凡有气、血、痰、湿、食、虫等郁滞而成的积滞痞块,包括症状。
主要有:症瘕,食积、痈、肿、痰核、痞块等。
《医学心悟》曰:“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
”说明消法针对积滞痞块采用的方法。
除了消导药消食积,用发散药消痈肿外,其他大多数用逐渐消削的办法,慢慢来。
消得太快,易伤正气,消导剂为消法中的部分内容,即消食导滞和消痞化积,例理气,行气来消除某些积滞痞块不属于此,其他消法内容在其他章节中讲。
消导化积剂与泻下剂的区别。
相同:都是消除体内有形之实邪,临床如何区别。
不同:(1)、消导化积剂属于缓消渐磨之剂。
痞块(如肝脾肿大)使其不发展,适应于病程较大,病势不急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消导化积剂的合理使用
消导化积剂是以山楂、神曲、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中成药。
消导化积剂分为消食化积剂和健脾消食剂两类。
临床以脘腹胀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胀、腹痛或泄泻、舌苔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胃肠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1.消食化积剂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例如保和丸(颗粒、片)、枳实导滞丸。
2.健脾消食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
例如健脾丸、健儿消食口服液。
注意事项:(1)使用人参类补益药时,不宜配伍使用含莱菔子的药物;(2)食积内停,易使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又可导致积滞不化,配伍具有理气作用的药物,使气行而积消;(3)消导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总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