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
神经生物学_复习
![神经生物学_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f0a781714791711cc79171c.png)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形状来分: 多极神经元:大多数均为此类,一个轴突,多个树突。运动神经元以及中间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感觉器内多见(视网膜,味觉器官,嗅觉,内耳神经元)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假单极神经元:一个突出(可分支) ,感觉上行神经元(DRG)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感觉神经元,具 有一根很长的树突以及一根与脊髓相连的短轴突。 Classification of Neurons by Axon Length 1. Golgi type I Neurons:Long axons (longest from the cortex to the tip of spinal cord, 50-70 cm) 2. Golgi type II Neurons:Short axons (shortest axons terminate only a few micron from cell body, interneurons) 3. Amacrine Neurons(无长突神经元) :An unusual cell type, lack axons 根据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从感受器上传至 CNS,接受刺激上传至 CNS; 中间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交换信息,形成 CNS 的环路; 运动神经元:从 CNS 到效应细胞;传递下行冲动到达 PNS 效应器,执行行动。
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a) 细胞增殖: 腹侧区域细胞伸出轴突(或树突)向上延伸并指向软脑膜区域(这是啥?)接触上端。在增殖 过程中,细胞核会向上迁移,从腹侧区域上移到软脑膜内表面,与此同时,细胞核内 DNA 进行 复制。当复制完成的时候,细胞和也再一次迁移到腹侧区域,此时细胞核内包含两套相同的遗 传物质。细胞从软脑膜内表面回缩,将细胞分裂成为两份。 b). 迁移 The daughter cells from the precursors that immature neuron are called Neuroblast. A scaffold for the migration provided by the radial glial cells.the first migration neuroblasts away from the ventricular form the cortical plate. 细胞迁移的支架是由放射状的胶质细胞提供。第一批迁移的神经母细胞是从神经管腔面向外迁 移,形成皮质板 - Inside-out development of the cortex: the first cells to migrate to cortical plate from VZ that form subplate; As these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 become layer VI in the cortical plate;this process repeats again and again until all layers of the cortex;the sublate neurons e 少突胶质细胞:构成中枢神经的髓鞘;抑制再生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Ependymocyte 室管膜细胞:分布在脑室周围,支持和保护,参与脑脊液形成;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Schwann cell/Neurolemmal cell 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绝缘、保护,在神经纤 维再生过程中有诱导作用; Satellite cell 卫星细胞:周围神经节中包绕神经元胞体,保护。 功能: 1. 支持作用:为神经元提供支架 astrocyte; 2. 运输营养物质:如 astrocyte 长突起末端膨大(end-foot)终止于毛细血管壁及神经元上,起到运输 营养物质的作用; 3. 分隔与绝缘作用:髓鞘,oligodendrocyte,astrocyte; 4. 修复与再生:astrocyte 吞噬溃变碎片形成 gliar scar。增殖的胶质细胞又称为反应性胶质细胞,释 放神经营养因子,促再生修复; 5. 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end-foot,ependymocyte; 6. 免疫应答:oligodendrocyte,astrocyte 表达 MHC II 结合外来抗原,microglia 吞噬功能; 7. 调节神经元功能:保持突触敏感性: astrocyte 摄取 Glu , GABA ;合成和分泌神经活性物质: angiotensin,NGF,PGL,白介素 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神经元调控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经冲动影响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神经元调控胶质细胞活性 轴突运输系统 Axoplasmic transport(轴浆运输) :神经元胞体合成的分泌物必须经轴浆流动运输到分泌部位,称为 轴浆运输。 Anterograde(顺向) :soma to end;kinesin 驱动蛋白介导 Retrograde (逆向) : end to soma; dynein 动力蛋白介导 (破伤风病毒, 狂犬病毒, 辣根过氧化酶 HRP) 轴浆运输与神经冲动传导无关! 1.顺向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 anxoplasmic transport) : 指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进行的转运。胞体是 神经元合成代谢的中心,维持轴突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轴突终末释放的神经肽及合成递质的酶类等 物质,均在细胞体合成,然后运至轴突末梢。快速轴浆运输是具有膜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递质囊 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结构的运输,运输速度约410mm/d。慢速轴浆运输指胞体合成的微丝、微管及 轴浆内的可溶性物质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指的是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 断向前延伸,其他轴浆的可溶性成分也随之向前运输) ,速度为1~12mm/d。 2.逆向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指自末梢向胞体的转运。逆向运输除向胞体转运经过重新活化的突触前末梢囊泡 外,还能转运末梢摄取的外源性物质,是外源性亲神经物质的转运渠道,速度约205mm/d。神经生 长因子、狂犬病毒和破伤风毒素等也可通过末梢以入胞方式摄取,被逆向运输到胞体。
医学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神经生物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40c8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b.png)
医学神经生物学知识点一、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主要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细胞的主要部分,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轴突是神经细胞的传导部分,负责将信号从细胞体传递到其他神经细胞或靶细胞。
树突是接收信号的部分,它们具有很多分支,增加了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联系。
二、神经传递过程神经传递是指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通过轴突传递,并通过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神经递质通常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目标细胞产生电信号,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抑制目标细胞的活动。
三、脑的结构与功能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主要负责思维、意识和感知等高级功能。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控制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
小脑位于颅后窝,协调肌肉活动和平衡。
大脑皮质是大脑表面的灰质区域,包含大量的神经元,负责感知、记忆、思考和语言等复杂功能。
四、神经系统疾病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可以导致瘫痪和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于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而引起。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的一种形式,特征包括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常用于改善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手术常用于治疗脑肿瘤、脑出血等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
康复治疗旨在帮助病人恢复运动功能、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五、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例如,神经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脑部活动来了解特定区域在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研究特定基因与神经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神经干细胞研究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六、结语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领域,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行为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1ed4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3.png)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神经生物复习重点
![神经生物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885d15227916888486d75b.png)
神经生物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感觉:客体现实的个别特征在人脑的反应。
2.性别假定:分辨别人是与自己同性别还是异性别。
3.僵立反应:人或动物遇到危险时逃避攻击的行为反应,遇到危险时僵立直至危险穿过安全区,一般然后会突然逃跑。
4.应激的警觉阶段:即刻产生的对危险的短时程效应,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产生攻击或逃跑的选择反应,当应激刺激终止,副交感神经系统接管,使机体恢复至应激前状态。
5.应激的抗拒阶段:应激的第二个阶段,发生长时程的代谢调整,持续的应激刺激最终引起TSH和生长激素分泌下降,性和生殖过程被抑制。
6.飞行时差反应:跨时区旅行硬气的日周期节律相序改变。
睡眠觉醒节律会在48小时内恢复,而体温节律需要较长时间。
7.三原色理论: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的感光细胞,分别对应短中长波光敏感,收到不同刺激产生不同兴奋状态,进而在中枢引起某种颜色知觉。
8.开胃物效应:餐前开胃物增加进食量,可能与头期效应有关。
9.性别认同: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心理和主观感受。
10.习得性味道厌恶:由于进食后产生疾病,而对该食物产生厌恶。
11.焦虑障碍: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状态。
12.离子通道选择性:每一种通道只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大的通透能力,对其他的离子则不允许或不易通透。
13.神经管:由神经外胚层管构成的原始胚胎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14.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支持细胞。
15.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
16.抑郁症: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低下、思维能力降低。
17.神经生物学:当今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之一,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精神病的发生机理。
18.神经元树突和轴突:神经元胞体的延伸部分,树突为神经元的输入通道,将其他神经元所接收的动作电位传送至细胞本体,轴突为输出通道,传递细胞本体的动作电位至突触。
19.非匹配样本任务:人类遗忘症的动物模型,猴子为了取到一个食物奖励而移开一个样本物体,一段时间延缓后,猴子要移开与先前样本不同的物体才能得到食物。
神经生物学要点
![神经生物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3d25c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e.png)
神经⽣物学要点1、下丘脑的⾃稳态调节(1) 体液反应(Humoral response):下丘脑神经元通过刺激或抑制垂体激素释放⼊⾎,对感觉信号作出反应。
(2) 内脏运动反应(Visceromotor response):下丘脑神经元通过调节⾃主神经系统(ANS)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输出的平衡,对感觉信号做出反应。
(3) 躯体运动反应(Somatic motor response):下丘脑神经元,尤其是下丘脑外侧区的神经元,通过激发适当的躯体运动⾏为,对感觉信号做出反应,即激发动机性⾏为(Motivated behavior)。
2、下丘脑与摄⾷双侧损毁⼤⿏的下丘脑引起的摄⾷⾏为和体重变化。
⼈类(a)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引起的以厌⾷为特征的下丘脑外侧区综合征。
(b)损毁下丘脑腹内侧区引起的以肥胖为特征的下丘脑腹内侧区综合征脂肪细胞释放激素⽔平下降下丘脑视周神经监测神经元下丘脑外侧区摄⾷神经元摄⾷(空格⽤箭头表⽰)⼈脑冠状切⾯,部分显⽰控制摄⾷⾏为的3对重要核团:⼸状核,室旁核和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的致厌⾷肽和促⾷欲肽2、多巴胺在动机形成中的作⽤脑⽪层边缘叶的多巴胺系统。
动物⾏为-摄⾷,被以⼀些⽅式刺激多巴胺在基底前脑区释放⽽激发起来---快感奖赏有关。
3、脑内奖赏系统⾃然奖赏包括摄⾷、饮⽔和性⾏为;依赖性药物奖赏隔区:位于侧脑室下⽅的前脑喙部。
病⼈选择⾃我刺激的位点。
4、多巴胺能系统为奖赏系统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多巴胺系统主要有三条通路⿊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中脑⽪层通路(mesocortical pathway)中脑边缘通路(mesolimbic pathway5、药物依赖与成瘾的危害急性中毒戒断综合症⼈格改变感染社会功能损失其它⾝⼼障碍6、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神经元细胞⾻架异常轴突:单⼀,起于轴丘(axon hillock);不含粗⾯内质⽹,仅有少量游离核糖体,不能合成蛋⽩质;⼤量的细胞⾻架,参与轴浆运输;其末端称为轴突终末(axon terminal),包含众多的突触⼩泡,参与递质的释放。
神经生物学复习
![神经生物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37600c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c.png)
神经⽣物学复习神经⽣物学神经系统总论1.神经元的结构①细胞膜:为可兴奋膜,在接受刺激,传播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等⽅⾯起重要作⽤,其上有离⼦通道,受体等。
通道有的是电位门控通道,有的是化学门控通道,有的通道是经常开放的。
②胞体:LM下,核位胞体中央,⼤⽽圆;核异染⾊质少,着⾊浅,有性染⾊质;核仁⼤⽽明显;核周质主要有尼⽒体、神经原纤维等。
EM下可见,RER、核糖体、微管、微丝、 Golgi复合体、脂褐⾊素、多泡体等;某些分泌性神经元还有分泌颗粒。
③树突:结构与胞体中核周质基本相似,有的树突上有树突棘(spine),EM 下可见树突棘中有的有棘器(spine apparatus)。
④轴突:⼀般由胞体发出,也有从树突⼲的基部发出的,发起处呈圆锥形,为轴丘(axon hillock),此处⽆尼⽒体。
轴突表⾯的细胞膜称轴膜(axolemma),胞质为轴质(axoplasm)。
轴质内有⼤量的微管和神经丝、微丝,在其内构成⽹架结构。
细胞器主要有SER及⼩泡等,⽆RER及Golgi复合体。
轴膜可传导神经冲动。
2.神经元功能①信息传递②营养细胞③分泌激素④免疫3.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脊髓(spinal cord)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brain)脑神经:12对,有感觉与运动之分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主神经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称为⾃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4.常⽤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聚集部位,此部分因富含⾎管⽽在新鲜标本中呈现灰⾊。
⽩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聚集⽽成,髓鞘⾊泽⽩亮。
⽪质:⼤脑和⼩脑表层的灰质。
髓质:⼤脑和⼩脑的⽩质被⽪质包绕,位于深⽅,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灰质团块。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灰质团块。
纤维束:中枢神经内⾏程与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
神经生物学期末重点
![神经生物学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2889f96c175f0e7dd13788.png)
1.静息电位:神经元及其它可兴奋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A P:指给细胞一次有效刺激,在细胞膜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3.阈电位:在外界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下,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产生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4.阈强度:能引起膜发生去极化并达到临界值产生动作电位的外界刺激强度。
5.神经发育关键期(敏感期)所谓神经发育关键期(敏感期),就是神经系统的某种机能在某个时期突然快速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比如由于环境剥夺等原因妨碍了该机能的正常发展,导致永久的、不可逆的功能缺陷,以后这种机能几乎无法修复、弥补。
出生前关键期:通常导致器质性缺陷出生后关键期:通常导致功能性缺陷(如弱视等)6.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7.Hebbian theory 赫布理论:即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的持续重复的刺激可以导致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加。
8.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骨骼肌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突触链接,是一种外周神经系统胆碱能突触。
9.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NTs):由神经元合成并由突触释放参与突触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电—化学—电信号的转换。
10.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调节性神经递质),可调节膜电位、兴奋度,也可调控其突触后神经元的递质释放。
11.光遗传学(Optogenetics)一类通过用光激活遗传编码的效应物来操纵神经元活性的方法,效应物通常是微生物的视蛋白,光遗传学能够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准确控制遗传学上靶定的特定神经元活性。
12.传导通路: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
总体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分,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171413866fb84ae45c8d62.png)
19世纪神经电缆论 benjiamin franklin《电的试验和观察》1809年Gall颅像学理论1861年Broca从失语症病人中启发1839年Schwann提出了“细胞理论”1865年 Otto Deiters提出的神经元模型神经科学分析四个层次:分子、细胞、系统、行为、认知神经科学模式动物:猴、犬类、鼠类果蝇,猫,兔神经系统都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胞体和突起。
按功能分为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中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为星状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管膜细胞功能:①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②营养和物质代谢的作用③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④在发育中神经细胞沿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迁移第二章RP是指神经元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30~-90mV证明RP的实验:(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 ≥ Na+, K+ ≥ Cl- , A-≈0;[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i不能向膜外扩散;[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Nernst公式的计算EK=RT/ZF•ln[K+]O/[K+]i =59.5 log[K+]O/[K+]i若[K+]I=0,则Em=0;[K+]I逐渐增加,则Em逐渐增加,若[K+]o>>[K+]i,则膜内部电位变正。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b22a9a6529647d272852cf.png)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神经肽:是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细胞,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
2.快速突触传递:递质激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通过对受体的变构作用使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反应。
仅需几秒。
3.适宜刺激: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4.给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兴奋,光照射周围区则抑制此细胞。
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他们的反应倾向于彼此抵消,但以兴奋为主。
5.撤光—中心细胞:光照射中心区引起细胞抑制,光照射周围区则兴奋此细胞。
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他们的反应倾向于彼此抵消,但以抑制为主。
6.前馈性调节:是根据身体将要发生的平衡扰乱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8.感觉器的换能:接受能量刺激,并将所感受到的能量刺激转换成为电信号。
9.日节律:周期大约为24小时的生物节律。
10.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跨膜电位差。
1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2.发生器电位:当感受器细胞和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感觉刺激时,便产生与刺激强度相适应的非传导性电位变化,由此电位变化而产生向中冲动时,称为发生器电位。
13.突触:神经元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
14.LTP:长时程增强,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日的该突触活动的强增现象。
15.视色素的活化:当光照时,一个视紫红质接受一个光子后,其中的11-顺视黄醛变成全反视黄醛,使其与视蛋白分子分离,此过程视色素的活化。
16.感受野:是指所有能影响该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
17.tryptophan hydroxylase:色氨酸羟化酶(TPH) 一种氧化酶,使色氨酸羟化成仅5—羟色氨酸;其催化作用需要O ,也需要四氢喋啶(PH )作为辅酶,TPH结构中含有Fe ,因此Fe 螯合剂可抑制其活性。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de77c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3.png)
神经⽣物学复习材料神经⽣物学绪论、第⼀章1.神经元(neuron):是分布于神经系统的⾼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信号、快速处理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结构: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
功能:信号接受,信号整合,信号传导和信号输出两种特征性结构:尼⽒体(分布于胞体和树突,有粗⾯内质⽹、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组成)和神经原纤维(在胞体和突起中分布,由微管、神经丝和微丝等组成)。
为尼⽒体,它通常分布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但是轴突和轴丘中没有分布。
树突棘:许多神经元树突上有棘状的突起,这种特殊的结构称为树突棘,是突触信号输⼊的重要靶区,是⼀种特化的突触后结构。
2.细胞⾻架(cytoskeleton):神经元内由蛋⽩质分⼦整合形成的纤丝状⽹状系统,它对神经元起着内部⽀架或脚⼿架样的作⽤。
结构:由微管、微丝和神经细丝组成。
功能:⽀撑细胞的⽀架作⽤、细胞的运动和迁移、细胞内物质的转运等。
3.神经元胞质转运分类:轴突的轴质转运(axoplasmic transport )、树突的胞质转运;顺向、逆向;快速、慢速。
机制:微管提供通道、运动蛋⽩提供动⼒、ATP提供能量。
神经元胞质转运⽣理意义:●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极性,为神经元的⽣长发育、代谢更新提供物质基础;●形成跨膜的神经信号传导和细胞内的信号传到在功能上相互整合;●使神经元能与靶细胞、胶质细胞以外细胞外基质进⾏物质交换,协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并维持内环境稳定。
4.神经胶质(Glia\glial cell\neuroglial cell)组成:●中枢: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胶质细胞(Microglia)、室管膜细胞、脉络丛上⽪细胞;●外周: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位于神经节中)。
功能:●神经元⽀持、分离隔绝、形成髓鞘、营养;●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参与神经元的递质传递、代谢;●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病理;●参与⾎-脑屏障的⽣成。
神经生物学复习整理
![神经生物学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f136e5dd3383c4bb4cd2da.png)
神经生物学:研究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神经回路和网络水平乃至系统和整体水平上阐明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基本活动规律的科学。
还研究各种神经和精神疾患的产生机理和预防、诊治方法。
神经元迁移:较早分化的较大神经元先迁移并形成最内层,依次顺序向外;而较晚分化的较小神经元则通过已形成的层次迁移并形成其外侧新的层次;故不论皮质的什么区域,其最内层总是最早分化,而最外层则最后分化。
神经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一些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向被它们支配的肌肉各发出一根很长的轴突,即神经纤维。
这些神经纤维在接近肌细胞,即肌纤维处,各自分出数十或百根以上的分支。
一根分支通常只终止于一根肌纤维上,形成1对1的神经肌肉接头。
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
无脊椎动物如螯虾的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是谷氨酸(兴奋性纤维的递质)或γ-氨基丁酸(抑制性纤维的递质)。
电突触经由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实现信号传递化学突触经由化学递质(neurotransmitter)实现信号传递化学突触传递:即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
K+的平衡电位: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K+净通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
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似视功能的细胞在厚度约为2,mm的视皮层内部以垂直于视皮层表面的方式呈柱状(或片状)分布。
其包括:方位功能柱、眼优势柱、颜色功能柱、空间频率柱等。
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版
![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beee99b0717fd5360cdc7c.png)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懒人版】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懒人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c3356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7.png)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它的范畴1.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2.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什么是行为——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行为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
●行为在诺贝尔得奖上的争论?●脑的基本结构、组成——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小延站在桥的中间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具有的1.共性: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骨架等2.神经元特性1)细胞轴突和树突2)特殊的结构(如突触)和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3)通过电化学突触相互联系4)不能复制5)膜内外的盐溶液;磷脂膜;跨膜蛋白质3.神经胶质细胞特性1)无突触。
2)与神经元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3)低电阻通路的缝隙连接,无动作电位4)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组织构筑的塑型、修复、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物质转运对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的调节、维持微环境的稳定、通过对细胞间液中K+的缓冲作用影响神经活动、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神经元新生●细胞骨架:微管;神经丝;微丝1.微管:组成→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tau(与老年痴呆症相关)异二聚体为单位,有极性。
功能: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2.微丝:成分→Actin肌动蛋白,组装需要ATP修饰蛋白,微丝是由球形-肌动蛋白形成的聚合体,生长锥运动3.神经丝: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细胞和轴突的大小和直径●什么是轴浆运输,它的分子马达?1.指化学物质和某些细胞器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突起之间的运输,是双向性的。
1)快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 囊泡、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逆向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病毒如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慢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胞浆中可溶性成分和细胞骨架成分2.分子马达:驱动蛋白动力蛋白3.应用:追踪脑内突触连接●髓鞘是什么?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一般只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轴突,在树突没有分布。
神经生物学重点
![神经生物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4919e8b8f67c1cfad6b8a7.png)
(5) Regulation on the secretion of pituitary (6)Cenhtorraml orengeulation on locomotion 中枢调节躯
CRH 生理功能
① CRH对垂体激素的调节作用:主要作用是促进腺垂体 ACTH的释 ② 调放节。免还疫促功进能PO:M淋C巴来细源胞的合肽成类分的泌释C放R。H抑,制通G过H旁的分释泌放影响 其它免 ③ 调疫节细心胞血的管功功能能。:促外进周白给细予胞C释R放HP可O引M起C衍血生管的扩肽张类,。血压
体运动
(7)Central thermoregulation 中枢调节体温
(8)Sleeping and arouse 参与睡眠与觉醒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Stem cells
self renew differentiate
干细胞是指机体生命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未分化 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
加工生成有
储存 小囊泡内
降解 释放后,主要被重摄 取,
也可被酶降解 方式
作用 作用快、时间短 广
典型的作用是在突触处完成 胞的电
点对点的快速传递,迅速引 有一些
起突触后膜的电变化和功能
大囊泡内 无重摄取 酶促降解是主要的降解 作用缓慢,影响范围较 不一定直接触发效应细 变化和功能改变;但也 神经肽可完成快速的突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b10c315a8102d276a22fdf.png)
按神经突起数目分双极神经元(视网膜中的双极神经细胞) 多极神经元(最典型的神经细胞)。
二、按树突分类:1、根据树突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 α细胞 锥体细胞 星形细胞。
2、根据树突是否有棘分类:有棘神经元 无棘神经元。
三、按功能连接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接收和整合信号;传导和输出信号。
从外周到中枢) 运动神经元(同类树突,神经元末梢与肌肉形成突触) 中间神经元(神经元间进行联系)。
四、按轴突长度分类:高尔基Ⅰ型神经元(投射神经元)高尔基Ⅱ型神经元(局部环路神经元)。
五、按神经元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脊髓腹脚的运动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闰绍细胞)。
六、按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脊髓腹脚运动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 单胺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 肽能神经元(神经(3)轴突的膜成分不同,即膜的蛋白 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 轴-轴;二、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依傍性突触和包围性突触;三、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Ⅰ型突出或非对称性突触 Ⅱ型突触或对称性突触;四、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含圆形囊泡为S 型突触,含扁平形囊泡为F 型突触;五、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六、根据突触的信突触后成分组成。
不同点:①化学突触:突触前成分有大量的突触囊泡,两侧膜有明显的增厚特化。
突触间隙较宽。
传递时存在突触延搁。
单向传递:传递速度较电传递慢,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②电突触:又称缝隙连接。
电突触每侧膜都排列多个圆柱半通道称连接子,两侧准确对接就成缝隙连接通道。
无突触囊泡存在,两侧膜也无增厚特化。
突触间隙只有2-3nm 。
传递特点:无突触延搁。
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信号传递可靠,不易受其他不耗态不同,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如Na+通道、K+、Ca2+、Cl-及阳离子通道等③通道具有开和关的门控性,如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递质门控离子通道)、机械门控通道、水通道等④产生跨膜离子电流,是神经电信号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细胞内膜片钳技术的4种记录模式1细胞贴附式2内面向外式3膜分布不均匀,存在浓度梯度和电位差;2、膜在静息状态下的主要只对K+有通透性。
神经生物学总复习
![神经生物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94a346a6c175f0e7dd13747.png)
视杆细胞
适宜刺激: 波长为 380~760 nm 的
可见光。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区别
感光细胞 分布 特性
色素
视锥系统
视杆系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网膜中央、黄斑
视网膜周边区域
对光敏感性差、感受强 对光敏感性高、感受弱
光刺激,视物精确度高、 光刺激,视物精确度差、
司昼光觉
司夜光觉
三种色素、产生色觉
3)少突胶质细胞和施旺细胞参与神经纤维髓鞘 的形成。
4)小胶质细胞参与中枢内的免疫反应。
突触
定义:是神经元传递的重要结构,它是神经元 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 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 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分类: 按传递方式分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缝隙连接
1、电突触
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使递质不能产生生物学效 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⑶ 配体(ligand): 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
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统称配体。
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⑴ 相对特异性;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⑷ 竞争性;
第四章 神经系统的视觉功能
1.视觉感受细胞
α-γ共激活
α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而肌肉发生收缩时,梭内肌纤维被放松, Ia纤 维的传入放电相应的中断。在刺激α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刺激γ运动 神经元,从而造成α-γ共激活时,Ia纤维的传入冲动就不会中断。 这一现象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的传入 活动。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与小脑一样没有直接到脊髓的传出神经,也是 间接的控制运动
第三章
一.神经递质
《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学习笔记重点
![《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学习笔记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2e8d11af1ffc4ffe47ac94.png)
神经科学一.神经科学导论1.你如何理解特定的脑功能定位于不同的脑区?实验性切除法验证:损毁脑的特定部位,并检查由此所引起的感觉和功能缺陷。
每一物种脑的结构和功能都反映了各自对环境的适应,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脑,可以得知不同脑区所具有的特定行为功能。
2.脑有哪些组织层次?你如何理解神经元是脑的基本功能单元?组织层次:分子,细胞,系统,行为和认知。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及对环境适应性;保守性:抢乌贼巨大轴突,神经电冲动传导,适用于人类。
如大鼠有机会重复自我摄取可卡因,也会明显成瘾。
因此,大鼠模型对研究成瘾药物对神经系统作用很有价值。
适应性:猴在树梢上跳跃与敏锐视觉,大鼠虽然“鼠目寸光”在洞中穿行与嘴边的触须。
二.突触传递1.电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无脊椎动物电突触生理功能举例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s)结构:六个connexins(连接蛋白)形成一个通道,称之为connexon(连接孔), 两个connexon (各来自一个细胞) 形成一个gap junction (缝隙连接)通道。
通道的孔相对较大,直径1–2 nm, 足以允许细胞内离子及许多小分子有机分子透过其直接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
功能特征:1,双向等效通过2,电耦合3,快速, 如是大的电突触则从不出错 (fail-safe) ,因此,一个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几乎同时会产生一个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无脊椎动物举例:在无脊椎动物,如小龙虾,在介导逃跑反应的神经通路中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常常会看到有电突触。
2.化学突触的基本结构:相关结构名词的中英文及其意义;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和分泌颗粒(secretory granule)的比较;突触前后组分的比较;基于结构的突触分类;外周化学突触神经肌接头的结构特征及功能意义;相关结构: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充满纤维状细胞外蛋白质混合物,这种细胞间基质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突触前后细胞膜相互粘附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2)、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其宽度因突触类型的不同而异。
突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存在,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
3)、突触后成分:包括突触后膜、突出下网、突触下致密小体以及线粒体、滑面和粗面内质网、突触下囊、多囊体、微丝、微观和包被囊泡。
突触后膜分为厚型突触后膜、薄型突触后膜、高密度电子致密物质的突触后膜。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构成。
两侧膜均没有增厚特化,也无突触囊泡的存在。
电突触的每一侧膜上都排列着多个圆柱状半通道,又称为连接子,各由6个相同的蛋白质亚基围成,其中心是一个亲水性的孔道。
两侧的连接子相互准确对接,即形成缝隙连接通道,该通道贯穿两侧细胞膜,使得两个细胞的细胞质相通。
缝隙连接的通道可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产生离子电流传递冲动,其信号传递是两向的,而且速度快几乎没有突触延搁。
电突触可与化学突触共存于一个突触中,构成混合突触。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两类1)大胶质细胞:来自神经外胚层,是神经胶质的主要部分,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2)小胶质细胞:一般认为是来自中胚层的胚胎单核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中有来源于神经嵴的施万细胞,包裹神经轴突形成髓鞘;还有感觉上皮的支持细胞等。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 支持作用;2. 绝缘、屏障作用;3. 保护、修复与再生作用;4. 物质代谢营养作用;5. 免疫应答反应;6. 维持局部离子平衡作用;7. 对递质的调节;8. 合成神经活性物质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极化:神经元膜两侧内负外正的带电状态成为极化。
3、去极化:膜电位的数值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绝对值减小),甚至由负变正的过程。
4、超极化:膜电位的数值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超极化。
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1)、通过脂质双层的物质扩散——单纯扩散: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
如O2、CO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电化学梯度、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
2)通过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⑴、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
分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特点:顺浓度梯度移动,无需细胞额外供能。
①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不需额外供能;高度结构特异性(specificity);饱和现象 (saturation);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on)。
②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
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水通道。
特点:顺浓度梯度,不耗能;离子选择性;门控性;产生跨膜离子电流⑵、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分为:离子泵介导的主动转运、转运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①离子泵介导的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由膜蛋白离子泵介导的主动转运。
子泵具有ATP酶活性,可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包括钠泵、钙泵、质子泵等。
②转运体介导的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浓度差,而Na+浓度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分为同向转运、反向转运。
3)、通过膜“运动”的物质转运: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蛋白质、脂肪颗粒、侵入体内的细菌或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分为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式入胞。
出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均要消耗能量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1)、顺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2)、离子选择性:由于孔道的口径及内壁的带电状态不同,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3)、门控性:通道具有开和关的门控性;4)、产生跨膜离子电流,是神经电信号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
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钠-钾泵: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 、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钠泵分解1个ATP分子,可使3个Na+泵出细胞,2个K+进入细胞。
钠-钾泵的生物学意义:1)、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2)、维持细胞外高Na+,使得Na+不易进入细胞,也阻止了与之相伴随的水的进入,对维持正常细胞的渗透压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3)、建立势能贮备,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生电性,影响神经元膜电位。
4)、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细胞外记录技术:比较简单,将微电极插至神经细胞附近(不插入细胞内),当细胞有电活动时,该处就与参考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进而记录到点位的变化。
不能精确观察细胞的正常极化状态(静息电位),记录的电位幅度小、波形随记录位置的改变而不同,只能分析放电的频率和潜伏期,一种脉冲式信号记录,获得的信息量较少。
场电位、单细胞放电。
细胞内记录:将一根电极至于细胞外作为参考电极,另一电极通常为玻璃微电极,插入神经细胞内,记录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内记录的信号幅度较大,属于单细胞记录,是跨膜记录,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可以精确记录静息电位,分析膜的电学特性,还可以进行电压钳记录分析膜电流等。
常规细胞内记录为膜电位记录,也可进行电压钳记录以分析模电流机制、离子通道活动等。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静息膜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严格的选择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产生RP的条件:1)、带电离子跨膜分布的不均衡性(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第一个条件),是由钠泵的主动转运所产生的。
2)、细胞膜在不同条件下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第二个条件。
只有带电荷的离子进行跨膜移动,才能产生细胞膜内外的电位不平衡,从而产生跨膜电位差。
静息电位(RP)是在离子浓度梯度、电位梯度及离子泵的作用下,K+通过膜转运达到平衡的K+平衡电位。
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静息膜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RP的条件:1)、带电离子跨膜分布的不均衡性(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第一个条件),是由钠泵的主动转运所产生的。
2)、细胞膜在不同条件下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第二个条件。
只有带电荷的离子进行跨膜移动,才能产生细胞膜内外的电位不平衡,从而产生跨膜电位差。
静息电位(RP)是在离子浓度梯度、电位梯度及离子泵的作用下,K+通过膜转运达到平衡的K+平衡电位。
K+平衡电位(EK):当离子移动所产生的电位差和离子移动所造成的浓度势能差平衡时,不再有离子的净移动,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离子的平衡电位。
Nernst方程:1)、仅需要微小的离子浓度改变就可以引起膜电位大幅度的变化;2)、膜内外两侧电荷的不同仅仅分布于膜的内外侧面,而不是分布于整个细胞的内外液;3)、离子的跨膜速率与膜电位和平衡电位的差值成正比;4)、根据某离子膜两侧浓度的差值可以计算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1)、膜内外K+浓度差:由于RP主要是由Ek改变细胞内外的K+浓度,膜电位也随之改变;改变细胞内外Na+ 的浓度,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2)、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由于RP是Ek 和ENa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的改变,将影响RP。
3)、钠泵的生电性作用:由于钠泵活动时,进行钠钾离子的不对称转运,即将3个Na+运出细胞时,将2个K+运进细胞,每运转一次就使细胞内失去一个正电荷,进而产生超极化。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1、局部电位:指阈下电刺激时产生的电紧张电位和由少量Na+通道开放产生的特定电变化叠加在一起的去极化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