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探索规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 梯形的面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  梯形的面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 梯形的面积▏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梯形的面积”展开,学生将通过直观操作和数学推理,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内容包括:理解梯形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梯形的特征,记住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独立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梯形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学具:剪刀、彩纸、量角器、直尺、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导入梯形面积的学习。

2. 新课:介绍梯形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梯形的性质。

3. 探究: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剪拼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知的图形,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 应用: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总结: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调其应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梯形的定义、特征、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相关例题。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包括基础计算题、应用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氛围进行评估,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梯形的面积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范文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范文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范文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范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范文2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符号表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

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复习、探究交流的过程,感受复习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有趣性,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知道符号与数字一样可以参与各种运算。

2、通过寻找规律来得出在这个数列中的符号所表示的数。

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入1、猜一猜,每个算式中吃掉的是几?(同桌交流)73+ =101 162― =5323× =115 32÷ =82、吃掉的数字,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73+●=101 162―△=5323×★=115 32÷□=83、揭示课题:用符号表示数[说明: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唤起对旧知的记忆。

同时,再引出“用符号表示数”,为后面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作准备。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探究新知1、让生想想、议议:73+●=101 162―△=5323×★=115 32÷□=82、质疑:(1)●、□、△、★各表示什么数?(2)怎样解答这些数?(3)你的依据是什么?3、交流:加减法关系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乘除法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4、小结:在解答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时,符号与数字一样参与各种运算,并利用加减法关系及乘除法关系进行。

5、各式中的△表示什么数字?(思考:在竖式中出现未知数怎么办?)2 5 ▲ 2 3×▲+ 2 ▲×▲ 71 5 0 3 8 62 1(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1.1符号表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

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复习、探究交流的过程,感受复习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有趣性,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知道符号与数字一样可以参与各种运算。

2、通过寻找规律来得出在这个数列中的符号所表示的数。

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入1、猜一猜,每个算式中吃掉的是几?(同桌交流)73+ =101 162― =5323× =115 32÷ =82、吃掉的数字,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73+●=101 162―△=5323×★=115 32÷□=83、揭示课题:用符号表示数[说明: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唤起对旧知的记忆。

同时,再引出“用符号表示数”,为后面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作准备。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探究新知1、让生想想、议议:73+●=101 162―△=5323×★=115 32÷□=82、质疑:(1)●、□、△、★各表示什么数?(2)怎样解答这些数?(3)你的依据是什么?3、交流:加减法关系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乘除法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4、小结:在解答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时,符号与数字一样参与各种运算,并利用加减法关系及乘除法关系进行。

5、各式中的△表示什么数字?(思考:在竖式中出现未知数怎么办?)2 5 ▲ 2 3×▲+ 2 ▲×▲ 71 5 0 3 8 62 1(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简介本文档是针对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的全册教案。

教案以本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 掌握数的读法和书写- 理解多位数的意义和构成- 进一步认识二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二位数加减法问题- 熟练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掌握数的加减法算式的运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1. 数到10002. 两位数的加减法3. 继续读三位数4. 解决三位数加减法问题5. 数比数小6. 数比数大教学活动每个单元的教学都包含多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数字拼图游戏- 数字串接游戏- 数的排序比大小游戏- 加减法口算练教学评估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案设有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并提供评估标准和建议。

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观察评估- 作业评估- 小测验评估教学资源本教案列出了一些教学资源,供教师参考或使用,包括:- 教学课件- 练题和答案- 学生作业本总结本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规划和开展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而编写的。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在数学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以上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教材简介本教案是针对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设计,共包含全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五年级数学上册所涉及的知识点;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整数与小数课时安排课时主题教学内容1 整数整数的概念与正负2 整数整数的加减法3 小数小数的概念与数轴表示4 小数小数的加减法5 整数与小数整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及应用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正负的含义;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3.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数轴表示;4.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5.掌握整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及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整数的概念与正负教学目标: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正负的含义。

教学步骤:1.引入整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意义。

2.正数与负数: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和含义。

3.整数的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数轴和实际例子表示整数。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正负的含义。

教学方法:示例引导,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整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加减法题目,使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1.加法运算: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2.减法运算: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3.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方法:示例引导,练习训练。

第三课时:小数的概念与数轴表示教学目标: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数轴表示。

教学步骤:1.引入小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数轴表示: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数轴表示。

教学方法:示例引导,讨论交流。

第四课时:小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加减法题目,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图形中的规律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学期:上册日期:2023-2024学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观察和分析图形中的规律。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图形卡片或者图片。

2. 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剪刀和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探究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中的规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三、实践1. 教师让学生用彩纸剪出一些图形,并按照规律进行排列。

2.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自己的排列规律。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用家中的物品或者自己制作的图形,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

2.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形,并找出它们的规律,与同学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中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行四边形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行四边形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行四边形▏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观察、推理、验证等方式,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掌握其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验证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2.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四边形的主题,如建筑物的结构、图形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3. 案例分析:分析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等,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进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1. 5.1 平行四边形2. 定义:两对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3. 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 应用:建筑设计、图案设计、计算面积等。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

2. 拓展练习:研究其他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矩形、菱形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数字拆分与组合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数的拆分与组合;•能够运用数字拆分与组合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够形象地理解常见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数字拆分与组合的概念及其应用;•数字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使用数字拆分与组合的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展示:1.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2.引入–引入“数的拆分与组合”,通过手指等形象物品直观感受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3.讲解–讲解数字拆分与组合的概念,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

–讲解常见数字之间的关系(如分数和小数)。

4.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数字拆分与组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5.笔记–引导学生记录本课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

第二课数量的比较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大小”概念,学会比较大小;•能够运用“比”的概念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比”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的概念表示大小。

教学过程展示:1.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2.引入–引入“大小”概念。

–通过比较手指数等形象物品的大小,感受数字的大小关系。

3.讲解–讲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如用阴影与未阴影部分的比较,或者用比的方法);–讲解“比”概念及其运用(如用比的方法表示几何图形的大小)。

4.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5.笔记–引导学生记录本课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

第三课数的分解与组合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数的分解与组合;•能够运用数的分解与组合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学重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概念及其应用;•数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分解与组合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展示:1.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2.引入–引入数的分解与组合的概念。

–通过拆分数字,理解数的分解与组合。

3.讲解–讲解数的分解与组合的概念及其应用。

–举例说明数的分解与组合的重要性及运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分数、小数、百分数、面积、体积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以及严谨、求实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概览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分数与小数的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其中,分数与小数的运算是教学的重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的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复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充足,同时留出适当的复习和巩固时间。

六、课堂管理与评价1.课堂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规范,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作业布置与批改1.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八、教学反思与调整1.教学反思:教师应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过本学期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统计、简易方程(一)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惯。

2、教学目标:1)小数乘除法:学生能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统计: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简易方程(一):学生能够掌握简易方程(一)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4)几何小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实践操作。

5)整理与提高:学生能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统计分析。

3)简易方程(一)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4)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几何实践操作。

5)巩固和提高前面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难点:1)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小数乘除法的掌握和应用较困难。

2)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简易方程(一)的解题方法较难理解和运用。

3)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几何实践操作较难掌握和运用。

4)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巩固和提高前面学过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3)情境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实物教学:通过实物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行四边形▏沪教版(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行四边形▏沪教版(1)
想想,以BC为底边能画出多少条高?这些高的长度怎样?为什么?
5、课件演示,对从一边AD上取任意一点都能向底边BC画出无数条高。看……这条高有什么特点?(过A点向BC画的高)
这条是底边BC上的高吗?(过D点向BC画高)
6、如果要以CD为底边画高,应该怎么画呢?尝试画一下。
资料收集。
7、比较同样是从A点出发所画的高AE和AF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数学
课题:平行四边形
教时3
第1教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找到并画出对应的底和高。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4、在师生、生生交流和讨论中,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的愉悦。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平行四边形的任一边都可以作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作底边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容易建立的,因为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等,指的是直立于地面上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意义,高度代表测量的结果。生活意义中的高与平面图形的高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学生对高的经验,先给出了底边是水平的情况,此时的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底边不是水平的情况,将学生对平面图形高的概念拓展开来,建立对平面图形高的认识。
B
C
图中,AB//DC,AD//BC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记号:
平行四边形可以用符号“ ”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可以记作:
ABCD。
请你记录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该怎么表示?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教材简介本教材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共计10个单元,涵盖了数与运算、图形与分数、小数及其运算、量的换算、位置与方向、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数意识,能够正确理解千亿、万亿等大数概念;2.掌握数的读写、数位分解及其应用;3.了解数的性质,准确地理解数的大小与大小关系;4.掌握小学奥数中经典的许多解题方法,如抽屉原理、差减法、桥梁原理等;5.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了解各种数字类型的计算方法;6.掌握面积、周长、体积等几何量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7.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法则;8.掌握简单的概率问题的求解方法;9.能用多种算法解决同一问题,提高算术思维能力;10.培养全面、正确、高效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数的大小及大小关系的准确理解;2.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3.面积、周长、体积等几何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采用多种算法解决同一问题;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示例等方式,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2.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练习法:通过自主、例题、练题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教学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数字的认识 1第二单元数的大小及大小关系 1第三单元数的读法 1第四单元分数 3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 2第六单元小数的应用 3第七单元探究几何图形 3第八单元面积与周长 4第九单元体积 3第十单元全等的认识 1教学步骤第一单元数字的认识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数意识;2.能够正确理解千亿、万亿等大数概念。

教学内容1.数字的表示;2.数字的大小比较。

教学步骤1.首先,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介绍数字的表达方式。

学生需了解数字的阿拉伯数、中文数等表达方式。

2.接着,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认知数字的大小比较,了解千、万、亿等量级的概念。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高是3米,它的底是( )。
6.这三种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三、提高练习
1.
1218
20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怎样解答。
2.
1218

15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源自获?空间与图形复习备 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填空(10)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2.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2米。下底是6.8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 )。
4.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
教学难点:
理解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2.归纳总结。
图形的面积
S=a×h s=a×b s=a×a
S=a×h÷2 s=(a+b)×h÷2
3.任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其中的一个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由于每个学校、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要求都不同,因此制作一份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全册教案是很困难的。

在此,我分享一篇可供参考的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其中包含了主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版本】:沪教版【适用班级】:五年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认识和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和名称,并能够准确画出它们;2. 能熟练使用数轴并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法则;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化简和四则运算。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 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2. 塑造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学重点】1. 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和画法;2. 数轴的认识和运用;3. 分数的加减乘除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对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分类;2. 负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3. 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一、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和画法1. 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特点和名称;2. 学习画三角形、四边形;3. 通过练习区分和分类三角形、四边形。

二、数轴的认识和运用1. 认识数轴的基本概念;2. 学习数轴的画法和使用方法;3. 练习数轴上的加减运算。

三、分数的概念和初步应用1.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表示方法;2. 学习分数的比较和分数的化简;3. 练习分数的加减乘除和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形演示几何图形、数轴和分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 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3. 课堂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学重心应放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上,而非纯粹理论的介绍和讲解。

2. 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学习进度,提供个体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探索规律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探索规律
(680-8×40)÷(8+4)=30(张),
这就知道,余下的邮票中,8分和4分的各有30张。
因此8分邮票有
40+30=70(张)。
答:买了8分的邮票70张,4分的邮票30张。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办法。
解二:譬如,假设有20张4分,根据条件“8分比4分多40张”,那么应有60张8分.以“分”作为计算单位,此时邮票总值是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
你想说点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4×20+8×60=560。
比680少,因此还要增加邮票.为了保持“差”是40,每增加1张4分,就要增加1张8分,每种要增加的张数是
(680-4×20-8×60)÷(4+8)=10(张)。
因此4分有20+10=30(张),8分有60+10=70(张)。
3.五年级师生共56人去北海公园划船。师生共租了大小船11条,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恰好坐满。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条?
4χ+2(10-χ)=32
解:设鸡有χ只,那么就有(10-χ)只兔。
42χ+4(10-χ)=32
三、巩固练习(12分钟)
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一:如果拿出40张8分的邮票,余下的邮票中8分与4分的张数就一样多。
教学难点:
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探索规律
1.画图法
2.列表法
3.假设法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研究(25分钟)
1.折一折,画一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把每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重合对折,展开后沿折痕分别画出虚线。每个梯形的虚线就是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拼一拼,想一想。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梯形的中位线与它的上底、下底的和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梯形的中位线和高,你能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m表示梯形的中位线,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S=m*h
3.量一量,算一算。
(1)分别量出自己手里的梯形的上底是厘米,下底是厘米和高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探索规律
备 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梯形的中位线与上下底、三角形中位线和底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另一个公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推导出梯形与三角形面积的另一个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2)量出梯形中位线是厘米,高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厘米。
4.画一画,并充分联想。
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位线。画一画三角形一共有几条中位线?自己量一量三角形的中位线和它的第三边,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三角形的面积=中位线*高。用字母表示为S=m*h。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2.4米,高6米。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2.已知三角形的底长4.6米,高5.8米,你能求出它的中位线的长度吗?请用两种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分析梯形中位线和上下底、三角形中位线和底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中位线×高
三角形的面积=中位线×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我们学习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能说出公式吗?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a+b)*h÷2。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