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9《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哪些古诗呢?预设: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过渡: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去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浣溪沙 [宋] 苏轼)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浣(huàn)”“轼(shì)”“蕲(qí)”“少(shào)”。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过渡:诗人在清泉寺、兰溪附近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探究一下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上阕: 描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
谁道人生无再少? 反问句强调了诗人岁老犹
少的精神状态以”溪水西流
门前流水尚能西。“作比衬,说明其可能性。
休将白光阴易逝,人生易 老,而要振作精神。表现 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下阕: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 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小序,表明这是一首记游之作。
山下兰芽短浸溪,
描写溪水和沙路,点明作者游兰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的时间和地点
萧萧暮雨子规啼。 既照应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
唐代诗人白居 易《醉歌》中有 “听唱黄鸡与白日” 句,意思是说,黄 鸡催晓,白日西落, 时光流逝,人生易 老。苏轼在这里却 说“休将白发唱黄 鸡”,反用其意, 劝阻人们不要徒发 自伤衰老之叹。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暮雨萧萧
路净无泥 子规轻啼
自然的 美景和生机 令人心旷神 怡。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 发衰老之叹。
词的知识 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
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体,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 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词调与词题 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
每个词调都有名字,即词牌。词牌不像平常的作文题目, 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如《相见欢》,听起来象是写 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 此从北宋起,有人在词牌下加个小标题,表明词的内容, 这就是词题。词牌与词题不同,词题起一个补充的作用。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2022年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最新修订版)文本解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作品,作者为宋代的苏轼,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幽居黄州期间,苏轼自名“东坡”,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愿意和新党或旧党苟合。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说:“臣愚不识时。
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语言被人寻章摘句,认为他又诽谤朝廷之意,因此下狱。
这首词的上阙以浓淡有致的水墨笔法写景,景色自然清新,幽静凄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清清的溪水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黄昏时分细雨中传来声声布谷的啼鸣。
子规的鸣叫也衬出清泉寺环境的清幽宁静,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词的下阙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寺院门前的溪水向西匆匆流淌,可是人老了就不可能再回到少年!这几句以形象的语言写景,景色中融入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溢于言表,催人奋进。
教学目标:1.品读词中清丽语言,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了解诗人写词的背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熟读成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对话文豪1.走近宋代大文豪苏轼,回忆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2.不知不觉,苏轼的诗歌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痕迹,再次走进苏轼,领略他作为词人的风采。
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3.《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二、理解诗词,对话文本1.仔细读读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2.解释词前的“小序”,小序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写作的目的或是写作的经历。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一、教案背景《浣溪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章节旨在通过解读《浣溪沙》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掌握《浣溪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分析《浣溪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2.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经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作。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浣溪沙》;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诗意解读作文;3. 调查其他杜甫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本章节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估。
重点关注学生对杜甫时代背景的理解、《浣溪沙》诗意的把握、诗境和诗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八、教学拓展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可推荐其他杜甫的诗作,如《春望》、《登高》等。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王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苏轼教案【篇一:《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
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二、古诗揭秘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
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
真是这样的吗?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
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
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苏轼的诗歌风格,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苏轼的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苏轼的词风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翻译和解析。
2. 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浣溪沙》全文。
2. 参考资料:苏轼词作选集、宋代词发展概况、诗歌鉴赏方法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词作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析苏轼的词风,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2)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赏析的文章。
(3)调查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浣溪沙》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法
板块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 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 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 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 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 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 应保持一种年 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 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板块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先自由朗读这首词,提醒注意两个字的读音"蕲"和"少",并根据 老师划分的节奏符号,读准字音和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倾听。 3.请学生再读,读出韵味,并请其他学生点评。
板块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蕲水清泉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的浣溪沙旅游区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该寺庙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佛教文化艺术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教案,带您一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妙的旅游体验。
一、古朴的建筑与工艺蕲水清泉寺建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寺庙的主体建筑群坐落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宜人。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蕲春塔等。
这些建筑造型古朴典雅,且完全按照佛教建筑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和维护,凸显了佛教文化所倡导的简约和宁静。
游客在寺内可以寻觅到各种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构件,如石雕、木雕和彩绘等。
这些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展现了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让游客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蕲水清泉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依托佛教思想,清泉寺弘扬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灵的滋养。
在寺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接触到佛教经典的阅读、佛教音乐的演奏、佛教讲座的听取等。
同时,寺内还设有禅修班和书法班等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学习佛学和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启发。
三、优美的自然环境蕲水清泉寺位于浣溪沙旅游区内,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寺庙背依青山,面临清澈的水泉,环境幽雅宁静。
在寺庙内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身心愉悦。
游客还可以在寺庙附近的步道上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此外,浣溪沙旅游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溪流、古树等,为游客呈现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来到这里,游客不仅身心愉悦,还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总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处融合了佛教文化与自然美景的旅游胜地。
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寺内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让游客领略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则为游客提供了放松心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也是一处非常适合教学实践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清泉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们在游览中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泉寺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佛教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
2.了解清泉寺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了解清泉寺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游览清泉寺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泉寺的历史渊源和佛教文化。
学生可以了解清泉寺的建筑历史、建筑风格,以及蕲州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2.了解清泉寺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清泉寺的自然环境,体验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
可以让学生欣赏清泉寺的山水风光和清澈的泉水,了解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和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在游览和了解清泉寺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
例如,为什么清泉寺的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有这样的联系?为什么清泉寺的山水风景能给人带来这么美的感受?如何保护清泉寺的文化遗产?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在游览清泉寺的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向学生讲解清泉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清泉寺。
2.体验法在游览清泉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画的美感和营造。
学生可以欣赏清泉寺的山水风景、听取清泉声响等。
3.讨论法在游览和了解清泉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表达,评价学生对清泉寺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山水画的体验。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3.评价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处非常适合教学实践的地方。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课堂教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浣溪沙的背景和流派特点;2.理解蕲水清泉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欣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并分析其意境;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浣溪沙的背景与特点、蕲水清泉寺的历史与文化;2.难点:分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流派特点,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
2.学习(20分钟)a. 背景知识介绍详细讲解蕲水清泉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b. 学习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比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诗词,感受其中的美与哲理。
c. 口头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游蕲水清泉寺》的理解与赏析,并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意思。
通过口头作文,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拓展(15分钟)a. 辨析浣溪沙与其他流派的区别让学生了解浣溪沙与其他流派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进行对比。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浣溪沙的独特之处。
b. 探讨蕲水清泉寺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蕲水清泉寺在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4.练习(15分钟)准备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5.总结(5分钟)复习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浣溪沙与蕲水清泉寺相关的知识要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资源1.教学PPT2.相关诗词和图片材料3.练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练习,以及他们对相关问题的回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六、教学延伸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浣溪沙及其他文学流派的作品,并进行专题研究。
可以带领学生到蕲水清泉寺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物和氛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理解并欣赏《游蕲水清泉寺》这首浣溪沙的诗词作品。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读通、读出词的韵味并背诵。
2.借助注释,反复朗读中理解词的意思及抒发的情感。
3.走近苏轼,学习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意及抒发的情感。
2、体会词中所表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每年暑假都会出去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古代大文豪,他游西湖时,赞美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他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生答)。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就是苏轼,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二、简介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2.教师出示PPT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
3.创作背景:《浣溪沙》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是一首游记小词。
当时的苏轼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虽还有官职,但却是戴罪之身,此时的词人连生计都难以维持,正是人生最失意落寞之时。
三、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大意1.学生自由读词,思考下面这道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其中前半部分叫(),后半部分叫()。
前后两部分共有()句,每句各()字。
①指名学生交流回答。
②教师明确答案,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浣溪沙”也作“浣溪纱”,是唐代教坊歌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和字数。
词分上阕和下阕,读的时候中间要作停顿。
2.再读词,找找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的词有什么不同?出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②师:正文还没正式开始的部分,我们叫“序”。
因简短我们也可以叫做“小序”。
小序写清了地点、景色,交代了词写作的缘由。
3.听教师范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导(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导(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导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
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
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
二、古诗揭秘
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
的领袖。
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
真是这样的吗?
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
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
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
由于苏轼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就自己请求离开京城,1071年他做了杭州通判,监督配合知州做事。
1074年调到山东密州,做了三年的密州知州;1077--1079年当了两年的徐州知州。
1079年4月他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按照当时的老规矩,每到一个地方上任是要给皇帝写份谢表的,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
苏轼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答谢表,这事也就结束了。
谁知新党派早看苏轼不顺眼,硬说苏轼的答谢表
里有说朝廷坏话的句子,又翻出苏轼以前写的许多,鸡蛋里挑骨头,在皇帝面前说尽坏话,结果硬生生弄出了一个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板书。
于是1079年7月28日,才当了三个多月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押入京城乌台大牢,103天里,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遭到非人待遇,还险些被杀。
一些正直人士开始想法营救他,就连变法党派里的元老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赦免苏轼。
后来退休在金陵(南京)的王安石也给皇上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加上太皇太后的说情,于是苏轼得到了从轻发落,1080年2月被贬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一个什么权利也没有的八品小官。
经过乌台诗案的重大打击后,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为了散心,他时常去黄州城外闲逛,寄情于山水间的他是否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三、学习《浣溪沙》
大屏幕出示: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音qí。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竹山,溪水两侧多生兰草,因而得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同潇潇,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鸟。
082年春,苏轼到黄州东边的蕲水清泉寺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
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说说题记的意思,自由发言。
师:清泉寺临着兰溪,兰溪水往西流。
2逐句学习
“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浸字什么意思?浸溪呢?
生自由说,试说本句意思。
“松间沙路净无泥”学生回答。
“潇潇暮雨子规啼”
结合注释学生说意思。
师:子规就是杜鹃鸟,它有一个特点,叫的声音非常悲哀,听上去特别像“苦儿苦儿”。
相传,杜鹃鸟会一直叫到满嘴鲜血,咯血而死。
所以有个典故叫“子规啼血”: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叫望帝,他非常贤德。
一天他发现身边有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就毫不犹豫地把王位让给了这个臣子。
但是等他隐退之后,却发现那个臣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
子了。
相反,他横征暴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望帝非常伤心,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
死后的望帝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就是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
清泉寺的傍晚,暮霭笼罩,如烟的细雨里,子规一声声“苦儿苦儿”地叫,想必此时的苏轼,内心也是悲苦的吧?大家想想看,初春的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杜鹃哀怨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已4岁的苏轼究竟在想什么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生试说意思。
师:我们经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我国的地形呢,也是西高东低。
很自然,水一般都往低处流,也就是往东流。
从许多诗句里可以得到证明。
“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可是奇怪得很,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
这让游玩的苏轼有了新的想法---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年轻时的苏轼可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啊,他现在再次提及年轻时候,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白发”指的是年老,“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谁
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年老的。
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流逝。
《汉乐府》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
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里提及“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感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李白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说。
他们都在诉说时光的无情。
故而有了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板书: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无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奋发,要不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而苏轼则不同意白居易的话,他认为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和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板书:曹操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曾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千古名句。
板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说英雄到
了老年,壮志雄心并没有衰减。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板书:王勃老当益壮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苦短,时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才是个真英雄!板书:英雄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被贬谪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刚到时没地方住,就住在城南的定惠院。
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买了一块坡地,自己当农夫,下田劳作,自食其力。
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走到了低谷,可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苏轼是上了一个新高度的。
他不再活在愁闷里,成为了一个风霜雨雪都压不垮的人,有诗为证:同是1082年的春天,他和一行人野外途中遇雨,因为拿着雨具的仆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觉得挺好,他镇定自若地走在雨里,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仍然是同一年的7月,他和好朋友泛舟在赤壁之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至此,一个豁达的,开朗的,乐观的苏轼,已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的文学水平,他的
精神追求都已达到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用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也一直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不知道黄州的五年,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打磨,自己将会带给后人一个怎样的苏轼。
黄州,让苏轼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作业
请把今天学习的诗词开心地背下来,把堂上学的小典故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