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体育活动中亲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实验报告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社会化了的个体来推动。
而幼儿就是社会中的个体,是未来的社会化个体。
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首先就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那何谓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请社会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何寻找一个易于幼儿理解、学习、接受的方法呢?陈鹤勤的一段话给了我启示,他说:“各种高尚的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的,什么自治、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克己,什么中心,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在比游戏这个理起来的快、来的切实。
”而亲社会行为就包括上述种种美德,但游戏包括很多,而民间体育游戏,他简单医学的游戏方法,朗朗上口的儿歌,贴近生活的游戏内容更受幼儿喜爱。
二、试验对象班次:大四班人数:男孩20名女孩25名共45名年龄:5岁三、实验方法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融进了许多民间生活习俗,对幼儿来说即新鲜又有趣。
于是我以游戏为主,并结合问卷法、观察法、谈话法、对比法、同伴评证法等方法,引导幼儿游戏,逐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四、试验步骤第一阶段:利用问卷初步掌握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公德行为,即所会游戏种类。
附问卷1:指导关心照顾比自己小的幼儿能有时能不能2:在家中能主动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事3:能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4:能大方与人交谈5:能主动与他人交往6:能够做到尊重老人7:能遵守简单的社会规则8: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9:同情并会安慰比自己可怜的人10:能主动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11:有很多好朋友12:在游戏中经常处于指挥、领导地位第二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游戏内容,石油而形成亲社会行为的观念人的观念与行为往往是一致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行为的发展,行为受观念支配。
但幼儿的观念与行为配合的稳定性较差,经常会出现说做不统,在行为中出现退缩、犹豫现象。
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一、本文概述《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轨迹,同时分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目的在于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建议,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原始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本研究还对比了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
本文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将回顾国内外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部分将详细介绍本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结果部分将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揭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讨论部分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能的解释和建议结论部分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同时,本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幼儿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分享、合作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人格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方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亲社会行为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幼儿通过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内化,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特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一系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逐渐增强的合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意识到与他人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在幼儿期,自我中心思维仍然较为突出,幼儿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分享和合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较大。
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中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效果。
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积极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幼儿自身特点。
幼儿的性格特点、性别、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和分享行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儿期初期(1-2岁):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 幼儿期中期(3-4岁):幼儿开始逐渐具备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但仍然受到自我中心思维的限制。
3. 幼儿期后期(5-6岁):幼儿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1. 家庭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学校教育。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献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献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这些亲社会行为受生物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题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方法进行。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幼儿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
因此,从幼儿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探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基于观察法评价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基于观察法评价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第一篇:基于观察法评价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摘要】1990年美国早期教育专家协会在《3-8岁儿童评价指导》中指出: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有利于鉴别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对个别幼儿制定计划和进行指导;对幼儿的评价,应能够反应他们能做的辅助工作或独立做的工作。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中将幼儿园的评价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本文基于时间探索形成的研究成果从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入手,从观察记录开始,以表格的形式详细阐述户外活动的内容,通过事件描述、事件分析与教师的支持;详细评价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语言、心理动态以及教学活动的调整策略;在互相合作、分享、交流、协商的过程中萌生的情感,评价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观察法;幼儿园;体育活动;亲社会发展一、运用观察法评价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优点幼儿园户外活动评价是指多途径收集记录评价信息的方法,而作为幼儿园教师经常使用又便于操作的当属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从时间、空间的不同角度对幼儿户外活动进行事件描述、事件分析、事件总结从而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
还可以运用观察法对幼儿个体行为表现及教师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评价的幼儿发展。
二、运用观察法详细记录评价户外体育活动我园运用观察法评价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观察他们的情绪状况、兴趣爱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从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以及语言的发展水平,发展幼儿社会性的表现以及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个体的自主操作性和创造性的行为延伸。
1.运用观察表格详细记录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助于教师评价2.分析记录户外体育活动观察表评价的有效性表1-1教师们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并结合周围的场地环境(根据我园地理环境进行划分的攀爬、角色区、综合建构区、沙水池区、车类区等五大区域)是怎样使用的?使用材料时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是否有更多的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戏行为?是否能灵活地处理材料不足的问题?[2]游戏的来源或幼儿的生成既是该活动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追溯到《主题课程》或者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前者是依托教材与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生成或者是延伸。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进行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在必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赢得更好发展。
一、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个体气质差异也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影响。
幼儿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2)大众传媒对教育和社会的意义而言,一种媒体的优点可能是另一种媒体的缺点,如果我们能综合运用各种传媒的优势,加上儿童传媒使用过程中父母积极的中介作用,就能使传媒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2、家庭环境因素。
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阶段。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观察和研究幼儿在园的亲社会行为,来探讨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和发展特点。
一、幼儿园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1.1合作与分享幼儿在园中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玩耍。
观察发现,幼儿在合作中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能够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展示了幼儿在园中逐渐形成的友善和互助的品质。
1.2友善与关心幼儿在园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友善和关心。
他们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询问对方的情况,关心他人的感受,并在他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他人的关注和照顾,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1.3冲突解决能力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冲突的发生。
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会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协商、妥协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他们会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培养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2.1个体差异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有些幼儿比较开朗外向,善于与他人交流;而有些幼儿则比较内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融入集体生活。
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多样化的发展轨迹。
2.2年龄差异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较小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自我中心、争夺资源的行为,而较大的幼儿则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合作行为。
这种年龄差异的存在,表明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浅议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美 、 皮 舞 、 乓 球 、 板 操 、 拳 道 等 一 系 肚 乒 踏 跆 列 培 训 。6 育 运 动 领 域 的 “ 让 ” “ 愿 _体 礼 、志
者 ” “ 工 ” 呈 现 的 行 为 也 属 于 亲 社 会 行 、义 所
步 骤 一 学生 没 有 经过 步 骤 二 学 生 谈体 会 ,
“ 疾 ” 学 , 另 一端 后 角 色互 换 。 个 教 残 同 到 这
“ 是 你 最 喜 爱 的 运 动 员? 讨 论 开 始 由学 谁 ”
攻 , 且 出现 了 较 大 获 得 冠 军 的 机 会 , 是 生 发 言 , 并 但 说说 他 们 最 喜 欢 的 运 动 员 , 喜欢 他 学 案 例 是 通 过 让 学 生 体 会 单 肢 行 走 的 不 董 兆 致 为 了避 免 对 方 选 手 伤 情 加 大 而 选 择 们 的 理 由 , 及 他 们 身 上 有 什 么 优 秀 品 质 以 放弃 进攻 。 f足球 比赛 出现 运 动 员受 伤 的 情 5
人 于 体 育运 动 之 中 。
其 他 同学 。 想 , 如 能 成 功 动 员这 几 个 同 我 假
社 会 行 为 的 重 要 的 影 响 因 素 , 然 比 较 稳 能 力 。 虽 体 育教 学 中教 师 可 以 设 计 相 应 活 动 进 学 来 培 养 学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 学 案 例 一 : 教 教 行 价 值 观 教 育 。 题 讨 论 则 是 一 种 比 较 好 主
间要 相 互 保 护 和 帮 助 , 授 保 护 和 帮 助 的 教
有益 的行 为, 帮助 、 享 、 赠 、 作 等。 如 分 捐 合
助人 行为 ( epn b h v o ) h l ig. e a i r是指 以 个人 为
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研究
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研究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对完善幼儿体育理论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体育游戏;幼儿;亲社会行为引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对个体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学习品质,才能实现幼儿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幼儿教育的文件中指出,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增进对事物的认知,实现幼儿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的需求。
体育游戏同传统的室内教学相比具有诸多优势。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游戏为教学形式的运动活动,目的在于开发幼儿的身体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体育幼儿同普通的游戏相比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它既满足了幼儿学习时的心理需求,又将娱乐和教学有效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体育游戏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幼儿释放天性,并且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和探索新鲜事物,有效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学习品质。
1幼儿体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1.1亲社会行为1972年,韦斯伯格首先提出了“亲社会行为”一词,那时是用来表示所有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比如类似于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具体的情景不同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的就是让社会和他人获得一定益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朱智贤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解释为“人们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2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游戏均指3-6岁年龄阶段人群,通过对现有体育游戏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幼儿体育游戏是个不断发展的事物。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调查报告_范文模板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调查报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探讨幼儿亲社会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的关爱、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对其探究有助于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部分,包括引言、调查方法、研究结果、影响因素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内容并介绍目标。
接着,在调查方法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参与者选取、数据采集方式以及使用的调查工具。
然后,在研究结果部分,我们将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并解读其意义,并呈现一些具体调查发现及例子。
紧接着,在影响因素探讨部分,我们将探讨家庭背景和学校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结论,并提出局限性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情况,探讨幼儿亲社会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有关如何培养和促进幼儿积极向上亲社会行的指导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同时,这项调查也有助于加深对大班幼儿社交行为和个性特质形成过程的理解,丰富关于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
2. 调查方法:2.1 参与者选取: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为大班幼儿,范围包括XX市几所幼儿园的X个班级。
在选取参与者时,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首先,我们从这些幼儿园中随机选择了X所幼儿园,并从中抽取出X个大班。
然后,在每个大班中,我们随机选择了X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
2.2 数据采集方式:为了收集关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的数据,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首先,我们使用了观察法对每个被调查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展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观察过程主要发生在课堂、游戏时间和午餐时间等社交环境中。
对隔代教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对隔代教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李晓南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家庭教育作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受到了重视。
如今,隔代教养逐渐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力军,针对隔代教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就很有意义。
本研究选取四名幼儿,结合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隔代教养下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低于亲子教养下的儿童,研究针对这一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对父母、祖辈家长和教师都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养,亲社会行为1.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许多年轻父母工作强度高,生活节奏快,无暇照顾子女,而家中的老辈既时间充裕,又有教育子女的经验,所以许多父母将子女托付给老辈照养。
但是另一方面,祖辈家长们由于教育观念和方式成旧,对幼儿的教育只是局限于吃饱喝足,健康无病,没能意识到早期教育也是门科学。
近来,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儿童期更是社会性发展的“大关键期”,而亲社会行为又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典型的,代表性的一方面。
儿童早期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而隔代教养不同于亲子教养的特点也必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探讨隔代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概念界定2.1隔代教养所谓隔代教养指的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为祖辈(或大部分由祖辈)来承担,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少,甚至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1]。
2.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2]。
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体育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活动如何有效促进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结合理论和实践,为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将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36岁幼儿的体育活动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本研究将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体育活动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理解,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推动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活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帮助、同情等,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体育活动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与他人进行频繁的互动,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等,这些都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体育活动还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一)研究的意义1、“亲社会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是其更好地接触周围环境、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融入社会群体、与人和谐共存的通行证。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
2、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中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才能,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会受周围同伴、教师、家庭的影响逐渐开始学会关心、同情、合作等,这就是幼儿亲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因此,对中大班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运用“社区资源”培养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殊价值社区就是幼儿直接接触的“社会”,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具有特殊、潜在、隐性的教育作用。
一个和谐社区所承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等,是支持幼儿发现、探索、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和态度。
提高自身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习得正确社会行为规范的隐性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理论阐述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课程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指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实践,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让幼儿充分体验完成任务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体现我园幼儿“质疑探索、活泼乐学”的学风。
大班幼儿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在大班幼儿的世界里,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电视剧。
你想啊,小朋友们就像小小的社交精灵,他们的友谊、争吵、合作、分享,真的是丰富多彩,令人捧腹。
想象一下,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嬉闹声此起彼伏,像极了热闹的集市。
小明跟小红抢玩具,小丽在旁边看热闹,这一幕简直太经典了。
争抢玩具可不是小事儿,里面藏着深深的同伴关系。
每个小朋友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明白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这个小小的社交圈里立于不败之地。
亲社会行为呢,简直就像是小朋友们心里的那盏明灯。
互相帮助、分享零食、安慰伤心的小伙伴,这些都是他们在玩耍中展现的美好品质。
大班的小朋友们,虽然看上去有点顽皮,但心底里其实是很温暖的。
他们有时会因为一个小玩具闹得不可开交,但转眼间,又能为了好朋友的眼泪立马放下争执,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
像这样的亲社会行为,真的是让人感动又觉得可爱,仿佛在告诉我们,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不过,孩子们的关系可不是一帆风顺。
小朋友们会因为小事儿争吵,或者因为性格不合产生摩擦。
想想看,小华总是想做游戏的“老大”,而小强就是那种不爱说话的“跟随者”,这俩人一碰面,难免会出现小摩擦。
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快得让人哭笑不得。
刚才还在争得不可开交,转眼就又一起玩了,这种变化简直比天气还快。
他们的友情就像是过山车,有高有低,有欢笑也有眼泪,但不管怎样,都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到他们为了一个小零食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大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可是一场“生死之战”。
你想啊,小朋友们的社交圈可真是精彩,他们之间的小团体,像极了大人的职场。
谁是领导,谁是跟随者,谁在背后默默支持,孩子们都能感受到那些微妙的关系。
每一个小朋友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来丈量友谊的深浅和亲密度。
玩得好好的,突然就有一个小朋友被“踢出局”,这时候的情绪变化,真的是一言难尽。
当然了,亲社会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能
够主动的帮助、安慰同伴或他人,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逐渐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入手,重点探讨亲社会行为的五个维度(合作、分享、安慰、帮助、公德)、四个情境(生活、教学、游戏、户外)以及行为对象特点,力图深入揭示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建议,引起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视,营造积极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
展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取鞍山市Y幼儿园大班作为研究对象,以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四个情境为观察载体,系统观察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特点,并将收集到的案例与访
谈结果用定量描述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1.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类型分布不均衡、助人发生最频繁,公德仅偶尔发生;不同情境中分布不均、游戏情境发生犹多,户外情境发生犹少;指向对象单一、极少指向教师;行为主体及行为对象多获得开心的情绪体验。
2.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自身内在因素:价值判断、自我实现的需要、性别认识、性别恒常性认识、友谊认识、生理发展水平、成就需要、认知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气质类型。
外在因素:幼儿园方面(办园理念、园内设施、园内环境)、教
师方面(性别期望、教育引导、一日生活安排)、家庭方面(家长的鼓励、家长的教育、家园合作)。
【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3300字】
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案例分析目录幼儿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发展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幼儿个案研究与分析 (1)(一)案例一 (1)(二)案例二 (2)(三)案例三 (3)三、归纳与总结 (4)一、问题的提出德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孩子成长的特点,聆听孩子的每一句语言、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评价孩子的每一分作业以及审视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从细节处入手,善于洞察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个有心人,在德育方面切实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
大班是幼儿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幼儿的德育教育会对今后乃至其成年都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此篇文章将从幼儿的行为、心理方面讲述三个德育小故事。
二、幼儿个案研究与分析(一)案例一1.案例描述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都是我们班组织小朋友集体玩玩具的时候,老师将班里34个孩子分成六组,每组的桌子上分发不同的玩具。
乐乐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人对他也是十分的宠爱。
乐乐所在的那组有6位小朋友,大家在一起玩桌上不同的玩具。
这时,乐乐看到小宝手里拿着小汽车,伸手就去抢他手里的玩具,可是小宝也不甘示弱,嘴里嘟囔着:“不给不给,为什么给你玩。
”乐乐也不停地抓住小汽车,就是不撒手。
2.问题分析案例中这样的情形相信在每个幼儿园里都有发生。
独占甚至争抢玩具,独食等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哪个孩子“自私自利”,贴上品德差的标签。
这样的结果,一是因为幼儿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所致。
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不顾及他人的观点与感受,更不能主动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是幼儿常发生争抢现象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具备与人分享的意识,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需要成年人加以培养与引导。
为了解决这一纠纷,我及时理解到了乐乐当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玩伴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到乐乐的活动中来,并借助于启发性的提问,与乐乐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2020届大班幼儿为例
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2020届大班幼儿为例发布时间:2021-05-06T15:22:15.46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作者:陈筱婕[导读] 通过大班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的不同亲社会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援助行为具体表现的研究,采用文献法、图表法等研究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现状,概括出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具有相对一致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将其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幼儿的移情、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性别和外因:人际关系、时间环境两个方面;陈筱婕五缘第一幼儿园五通分园 361000【摘要】通过大班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的不同亲社会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援助行为具体表现的研究,采用文献法、图表法等研究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现状,概括出大班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具有相对一致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将其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幼儿的移情、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性别和外因:人际关系、时间环境两个方面;【关键词】混班;角色游戏;亲社会行为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201-02一、大班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其他研究者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论与本段实际大班幼儿混班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进行验证研究。
(一)大班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1.大班幼儿在混班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表现在郑媛元的幼儿分享行为实验中,幼儿在角色游戏的不同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分享表现。
即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整理阶段都存在着分享行为,但在每个阶段中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次数和具体行为表现有所区别。
其中游戏进行阶段发生的分享行为次数最多,其次是游戏准备阶段,分享行为发生最少的则是游戏整理阶段。
在本段幼儿混班角色游戏时可以观察到,游戏准备阶段一般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题区及同伴,并与同伴共同布置游戏场地,此时的分享行为以非物质资源的经验分享为主,并且分享行为主要是同性别幼儿间发生的;游戏进行阶段是分享行为发生最多的阶段,在此阶段幼儿按照自己选择的主题区,运用区内的各种材料开展相关的游戏。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幼儿的“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分享。
“自我中心”受到幼儿认知水平的影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自我中心”会逐渐减弱,开始出现以分享、安慰、同情、遵守规则、帮助他人、合作等为内容的亲社会行为。
但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交往群体以及一些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等因素,幼儿难以摆脱“自我中心”。
往往形成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为此,我进行了幼儿亲社会行为基本情况的课题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凤乐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家长37人(其中小班家长20人,中班家长17人)2、调查方法:自编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包括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分享、合作精神、同情心等方面的内容。
请家长根据自己幼儿具体表现以及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幼儿文明礼貌方面表现中班幼儿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小班幼儿。
通过谈话了解到,幼儿一般或偶尔使用礼貌用语时都是有成人在旁或在大人提醒下,这个比例较大,其中小班幼儿比中班幼儿表现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年龄越小,使用礼貌用语时受外因影响月越,而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就越能将类似使用礼貌用语等行为内化。
调查中发现有10%左右的幼儿极少使用礼貌用语,这个比例虽然小,却也反映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2、幼儿在分享、谦让、独占方面的表现。
西借给同伴用、玩、看,但仍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完全发自内心愿意的幼儿为数不多,但也有一部分的幼儿,从不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
这说明幼儿还是具有一定的独占心理,尤其是小班幼儿。
大多数幼儿不懂得与父母分享。
只有19%的幼儿知道与家人分享,而且有一半的孩子一般只顾自己,偶尔才会想到父母,其中小班孩子的这种情况超过了一半。
能够与父母一起分享的幼儿并不多,其中中班幼儿略高于小班幼儿。
3、幼儿交往态度和能力的表现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但与成人交往中只有部分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符合他人或集体期望的一种利他的、有益的行为,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幼儿进行同伴互动、亲子互动以及师幼互动时表现出来的友善的利于对方的行为,具体包括同情心、分享、安慰、友好、帮助等[1]。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
1.3研究意义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人之间形成并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人,往往更能够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学前阶段正是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多,且大班幼儿明显多与小班、中班幼儿。所以,我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定在大班。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发现,在体育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欲望和兴趣会大大增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更加直观,也更加有利于观测,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1.2核心概念
1.2.1亲社会行为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社会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快速、不平衡和奠基性等特点。
A.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6岁之前,幼儿的大脑以及神经发育处在高速状态,其认知水平和智力飞速发展,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认知基础。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发展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上。
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在情感分化和深刻化的基础上,不断获取社会性意义的过程。社会性情感是在社会认知水平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上而升华的,因此一些相关的高级情感开始出现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于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相辅相成,并一起得到发展,在幼儿期形成了一个社会性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婴儿期自发性发展之后,幼儿开始了自觉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增强和自我意识完善两方面。
B.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可塑期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存在着一种可塑性,首先在社会性发展的速度上,由于个体差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速度各有异同,而在发展的内容方面,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对较快,而社会性情感发展反之,甚至作为外部行为表现的亲社会行为也不成熟和稳定。一方面,这说明由于个别幼儿社会性发展速度快而社会内部结构不稳定,具有可变形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也为社会性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的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验证“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一假设,拓展体育教学研究领域,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为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文献综述
2.1亲社会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的,幼儿的社会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水涨船高,其亲社会行为也相应地会得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恰恰就是他们社会化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行为表现。由于这种发展,幼儿才能循序渐进的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具备自身的社会属性,而亲社会行为也趋近成熟。社会性发展主要由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三部分组成,大班幼儿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亲社会行为也表现的更加频繁和直观。基于此,本研究重点考察大班幼儿社会化行为中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四大类亲社会行为。儿童亲身参加的各种交往活动是推动其社会性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本文着重研究大班体育活动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作为儿童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亲社会行为同样对幼儿发展乃至之后的社会性提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萌芽期,我们有必要摸排并了解学前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幼儿既可以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环境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互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可以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化事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在学前阶段,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这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体现的最为直观,也最为明显。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一方面,它保障了幼儿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它也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关键作用,并为幼儿发起亲社会行为提供了契机。
社会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即人对于事物的主观感知、推论与判断。当人与人出现互动的时候,社会认知就开始发挥作用,体现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以及外部的行为表现,而亲社会行为就是其外部行为表现之一。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觉能力和社会判断能力的发展上。社会知觉即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的第一步。在婴儿期“客体永久性”知识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的社会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人际交往中社会性知识、技能逐渐丰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印象。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初步的社会评估标准,进行初步的社会判断。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中,幼儿全方位地获取社会信息,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判断能力。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学者普遍认为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一方面,幼儿的自身的生物性因素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幼儿认知水平提高,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例如父母民主开明的教养也会让儿童习得以及内化亲社会行为。因此,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