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解密:农民是如何被发动起来斗地主的
解密:农民是如何被发动起来斗地主的2011年11月15日 10:071、清洗农村基层组织土改工作队下到农村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发动群众。
调查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如各阶级的土地占有情况;敌情动态,群众的组织情况和觉悟程度;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乡村干部的政治历史情况与工作表现,以及群众对他们的反映。
土地改革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群众运动,没有群众的发动,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群众运动。
而明白掌握当地具体情况,则是发动群众的前提。
经过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运动,总体上说,新解放区的群众已经有相当的发动。
农村地主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基本上被摧毁,其经济上的剥削已受到很大削弱,但对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说,又有所不同。
根据安徽省滁县的调查,新区土改开始前,农村工作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工作做的好的村,群众发动比较充分,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搞得比较彻底,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受到应有的打击,树立了以贫雇农为领导骨干的农民优势,农民协会比较纯洁,干部作风正派,工作积极,任务容易完成。
这种类型的村庄占25%左右。
第二种是工作一般的村,群众有一定的发动,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一般任务能完成,政策也能贯彻,但有些干部带有一种主观习气,生产不积极,工作说得多做得少,作风有些强迫命令,也有一些贪污腐化行为。
农民协会中混有不纯分子。
这种村居多数。
第三种是工作差的村,群众发动很差,农会成分不纯,很多干部出身兵痞流氓,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立场不稳,甚至欺上瞒下,村政权实际为地主阶级所掌控。
这种类型的村庄居少数。
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区土改工作的好坏。
原先的基层乡政府和农民协会大都是在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的干部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运动的锻炼,许多干部是好的,但其间也混有坏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
中共中央曾规定,地主、富农不能参加农会,更不能成为乡村基层组织的干部,但根据苏南区17个县的统计,整顿组织前,在83725名乡干中,地主有26人,占乡干总数的0.03%,富农123人,占0.15%,流氓69人,占0.08%。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1年第06期[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 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 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 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中国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总根源,“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因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
《共同纲领》规定:“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尽管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已被推翻,也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和开明绅士表示愿意服从土改法令,但就整个地主阶级而言,是不甘心失去其原来在农村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
因此,必须放手发动群众,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尖锐斗争,而不能实行所谓“和平土改”。
曾任中南局秘书长的杜润生回忆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不讲政府恩赐,而是要推翻封建统治,树立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提高农民阶级自觉性,发动阶级斗争,使群众自求解放,实现土地还家。
这就要求不同于旧时代的改朝换代,不同于某几个皇帝君王用恩赐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让步政策。
而是要粉碎旧的反动统治权,代之以人民政权,彻底推翻乡村的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使中央政府获得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政令统一通行等诸多好处。
”正是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来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
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约有四亿五千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主义的基础已被彻底打垮”。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三次土改的区别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中国建国时期,土地改革运动成为了国家政策的核心之一。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在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同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实现农村地主阶级的消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1. 背景和动机中国在1895年至1949年期间经历了大小不等的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期间,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垄断了土地资源,导致了广大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土地改革运动的动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土地权益的公平分配。
2. 运动的策略与步骤土地改革运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步骤,以确保运动的顺利推进。
首先,运动组织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唤起农民的觉醒和参与。
然后,通过成立土改委员会,来组织和指导具体的土地改革工作。
接下来,运动进行了土地的测量、登记和评估,确保了土地的准确分配。
最后,通过土地的分割和分配,农民们得到了应有的土地权益。
3. 运动的成就和意义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压迫,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
其次,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功也提振了广大农民的士气,为中国的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运动的反思与评价尽管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运动期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的情况,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
另外,土地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也给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在回顾这一历史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起来,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
运动的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循环。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运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浅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作者:迟文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
在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不合理,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半封建富农手里,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封建的土地制度,是导致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基本根源,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及富强的根本障碍。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中心内容。
关键词:土地改革运动;政策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阶级划分标准和土改政策,是胜利完成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
一、关于划分农村阶级的标准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务院于1950年8月4日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重新修订和公布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制定的划分农村阶级标准的两个文件,同时增补了《政务院的若干新决定》。
根据上述规定,凡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不参加农业主要劳动,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剥削收入的家庭为地主;凡家庭有劳动能力者参加农业主要劳动,但其剥削收入(指出租土地和生产资料、雇工、放债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25%以上的家庭为富农。
另外,该标准还对农村的手工业者、小土地出租者、自由职业者等非主要阶级的划分提出了可以定量分析的标准,从而使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土地改革,有了统一明确的阶级划分标准[1]。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从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大规模土地改革,使得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46年5月至1947年2月为第一个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贯彻“五四”指示精神,对开明士绅、富农的照顾多一些;1947年2月到11月为第二阶段,由于在土改复查中强调阶级路线和满足贫雇农要求,许多地区提出了“平分一切土地”的要求,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则认为“平分一切土地”是简便、合理、快捷的办法,给予了肯定;1947年12月到1949年9月为第三个阶段,1947年12月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认为:“平分一切土地”导致普遍侵犯中农利益和严重打击农村工商业,决定除老解放区按重新颁布的阶级标准和政策继续进行土改和复查外,在新解放区一律暂停土地改革,而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土改中都采取哪些手段斗地主
土改中都采取哪些手段“斗地主”土改中都采取哪些手段“斗地主”在解放前后,“斗地主”这种特殊的方式是中共领导农村土地改革中必经的一环,它将地主在乡村中的权威彻底打倒,通过分配地主家产给贫苦农民,实现了农民“翻身”。
“斗地主”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划成分确定斗争对象、访苦、引苦、诉苦、算账等。
其间,围绕“斗地主”所导致的村庄权力更替,不易为外人所了解。
工作队入村“划成分”土地问题可谓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问题的一大关键。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获得农民拥护的同时,还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供应,为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土地改革,即通过“斗地主”,将地主集中的土地乃至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
在解放战争爆发前后,中共即开始在控制区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在决定对一个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后,当地党委首先会派遣“土改工作队”进入各村,每支工作队大概3至5人左右,其工作任务就是主持该村的土改运动。
工作队的成员一般是各级机关的干部或者是民主团体的知识分子,但为防止对土改带来阻力,规定工作队员必须要回避本籍。
工作队进入村庄后,就拥有了“钦差大臣”的身份,若发现村支书和村长渎职或有其他不法行为,有权随时将其罢免,重新进行选举。
例如,有位名叫韩丁的美国人随同去考察位于华北张庄的土改情况时,发现工作队进入该村后,很快就解除了原村干部的权力,同时将该村原本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员身份公开,通过群众谈话的方式对这些党员进行审查。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队很快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
接下来,工作队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
通过走访了解村里的情况,工作队争取进行准确摸底,搞清楚村里的大致情况,比如哪些可能被划为地主、哪些是富农、哪些又是贫雇农。
但一开始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
例如在河北,据有的工作队报告:“农民对我们的调查很恐惧,结果无法深入,几天后只找到几个对象,还不亲密。
”工作队员们必须要深入农户。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
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
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
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土地改革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自此,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大改造”之一。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土改利川人如何斗地主
土改利川人如何斗地主50多年后(2006年7月),我在利川市找到了当年的土改民兵、《大水井李氏宗祠及庄园历史写真》一书的作者向贤早老先生,聆听了一段血泪斑斑的家族史。
讲述人:向贤早(土改时大水井农会材料干事和民兵,李亮清家佃户,1933年生)向贤早讲述:我的曾祖父曾经担任过大水井李氏家族的帐房,他给我讲了不少关于李氏家族的事,我自小与李亮清家的小姐少爷很熟悉。
土改时我在农会作干事,也是民兵,做了一些工作,如在龙门没收大小地主的五大财产,参加过斗地主等。
李亮清后人的命运:李亮清是个能干人,家业在他手里一步步发达,拥有了4000多亩田地,还在奉节城买了一个绸缎铺,在云阳买了两个盐井。
当时,李亮清庄园里每天有近百人进餐。
李亮清活得不长,只活了56岁,在“解放”前一年,1948年去世了——幸亏去世了!说一下“解放”后他子女的遭遇吧。
李亮清共有三个儿子,九个女儿。
他的大儿叫李蔚廷,他是挨的第一炮(枪),就在大水井操坝打的。
问他有没得金银,他说:没得了,我修房子,用完了。
罚他的款,他交不出来,就把他枪毙了。
打李亮清的大儿媳妇刘温贤(也就是李蔚廷的老婆)我也是亲眼见到的:先是群众呼口号:“打倒刘温贤”、“刘温贤老妖精”、“砍倒大树有材烧”等等,然后把她拉出来,把衣服裤子全部扒光,一丝不挂,人们涌上去一阵痛打,就在李家祠堂前打的,打得惨,但是没有打死,好半天她还在地上“呼噜”、“呼噜”地哼,后来刘温贤被枪毙了。
李亮清的二儿叫李次候,他曾是胡宗南的警卫队长,“解放”后他逃走了,他有很多朋友帮他,东躲西藏,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他2002年才去世,但是他留在乡下的老婆彭吉珍受了很多罪,待会儿我给你讲。
(注:田赤、方国剑、孙孺著的《大水井古建筑群》一书中说,李次候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大学,曾在重庆渣滓洞主管无线电通信,“解放”后坐过一段时间的监牢,出狱后到新疆的一个电台工作。
)李亮清的三儿李询荛还是个学生,他被吊起来逼问金银,他受不了刑,就说有金银,埋在哪点哪点,明天一早带他们去挖。
土地改革运动.doc
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
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
随后,刘少奇在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会议讨论并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议的土地改革法草案。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
并规定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县以上的领导机关要选择少数地区进行典型试验,在做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批开展。
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鉴于解放后的新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此外,对小土地出租者也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不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建立了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在土改中,对于地主分子,除个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予以镇压外,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
土改中的必修课:“斗地主”
都是人 。凭啥他家 就要过得 比你好?我们穷 人为什么要
给地 主家做 工 ?为什 么要 交 租? ”另外 ,为 了使他 们对
地主剥 削 自己的程度有 个直观 的认 识 ,工作 队员们还帮
助农 民算 账 。例 如 湖南 醴 陵县 香石 乡贫 农 吴若 华 已 6 l
不少 贫雇农 还受 宿命 论 的影 响 ,工作 队员发 动他们去分 地 主 土地 的 时候 ,他们 还说 : “ 小人命 薄 ,命 里注 定 , 分 别 人 的 田要 生病 ” 。甚 至有 的 提 出 : “ 毛主席 既 然打
要 为你 们撑腰 ,使你 们 翻身做 主人 ” 。这 自然会 使 农 民
产 生 对 共 产 党 的 “ ” 和对 国 民党 的 “ ” 爱 恨 。
在培养好 “ 苦主 ”的同时 ,工作 队员会 进一步 扩大 “ 主” 范 围 ,让 他 们提 供 村里 其 他 同样 “ 大 仇深 ” 苦 苦
者 的线索 .为 工作 队员确定 下一个 目标打下基 础。湖南 醴 陵县荷泉 乡的老长工夏 甫运 ,家 中一贫如洗 ,待 工作 队员 引导他 明 白地 主 的压迫 后 。他与 队员们有 了深 厚感
闻轶事
hc Hwe ihj ny s
“ 和谐 ” 。起初 不少人 并不愿 意首先撕 破脸带 头 向地 主发 难 。相 反 ,在 工作 队动员他们 起来斗 地主时 ,不少贫雇 农 反 而还产生 一种不 耐烦 的抵 触情绪 。 对 此 ,为 了顺 利 实现 土 改 目标 ,工 作 队员 颇 费 心 思 。他们 采取 多种形式 来做贫雇 农 的工 作 。例如在 陕南 山区进行 土改发 动群众后 ,工作 队员还排 演 了著名话 剧
算 帮助 我们农 民,为 什么不 印点子钞票 ,把地 主的地买
土改划分地主的标准
土改划分地主的标准土地改革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革,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土改划分地主是土地改革的一个关键步骤,其标准的确定对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那么,土改划分地主的标准应该如何确定呢?首先,土地所有权的来源是划分地主的首要标准。
根据土地所有权的来源,可以将地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另一类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地主。
对于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应当依法保护其土地所有权,不予划分;而对于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应当依法予以没收,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重新分配。
其次,土地规模是划分地主的重要标准之一。
土地规模是指地主所拥有的土地的面积大小,通常可以根据土地规模的大小来确定地主的身份。
一般来说,土地规模较大的地主往往拥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对农村土地的占有和控制能力较强,因此在土地改革中应当予以重点调查和处理;而土地规模较小的地主则相对来说对土地的影响力较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此外,地主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也是划分地主的考量标准之一。
地主作为农村生产中的一员,其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应当得到充分的考量。
如果地主在农村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保护;反之,如果地主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较小,可以适当进行土地的调整和分配。
最后,地主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也是划分地主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地主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对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地主具有较强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力,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处理;反之,如果地主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力较小,可以相对来说进行较为灵活的处理。
综上所述,土改划分地主的标准应当是多方面的、全面的,不能片面地只看土地规模或者政治立场,而应当综合考量土地所有权来源、土地规模、地主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地主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推动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在新中国的解放运动中,斗地主曾是我们土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朋友们你们对新中国斗地主的历史知识知道多少呢? 下面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斗地主的历史知识。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可以说,土地问题是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问题的一大关键。
在解放前后,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获得农民拥护的同时,还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供应。
在土改中,“斗地主”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划成分在决定对一个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后,当地党委首先会派遣“土改工作队”进入各村,每支工作队大概3至5人左右,其工作任务就是主持该村的土改运动。
工作队进入村庄后,就拥有了“钦差大臣”的身份,若发现村支书和村长渎职或有其他不法行为,有权随时将其罢免,重新进行选举。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队很快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
接下来,工作队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
通过走访,工作队争取进行准确摸底,搞清楚村里的大致情况,比如哪些可能被划为地主、哪些是富农、哪些又是贫雇农。
但一开始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
工作队就通过深入农民生活调查了解,得到了农民的信任。
然后,通过划成分的方式,将农民与地主在“阶级”上分离开来。
二、斗地主工作队确定斗争对象后,需要引导贫农们起来斗争。
不过,因为有的地方村庄的土地占有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度不均,甚至有的地方双方关系还较为“和谐”。
土地改革中的阶级成分划分的主要标准,以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地改⾰中的阶级成分划分的主要标准,以及⼟地改⾰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后,根据经济状况,对全国⼈⼝进⾏按照阶级成分的划分。
最开始是由于在农村推⾏⼟地改⾰,需要对⼈的经济情况进⾏划分,以确定采取的政策。
⼟改时期,农民正在对地主进⾏批⽃⼟改⼯作⼈员向农民宣传《⼟地改⾰法》当时划分的标准是:地主如果家庭拥有⼟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只依靠地租收⼊或雇佣农⼯耕种,属于“地主”,家中⼟地要没收分给其他农民,只给留下相当全村平均⼈⼝⽤有的⼟地,⾃⾏耕种。
或者根本不留⼟地。
地主属于被打倒的阶级,地主家庭的⼦⼥禁⽌在军队服役,禁⽌担任党政职务。
中国⼤陆⼟地改⾰前(1950年)耕地占有情况富农如果家庭拥有⼟地,虽然也收取地租或雇佣农⼯,但⾃⼰和家庭成员也参加劳动,为“富农”,多余⼟地也要没收,但不属于被打倒的阶级。
中农如果家庭拥有⼟地,但基本是⾃给,不收取地租,属于“中农”。
如果在农忙时也雇佣临时⼯(雇农),要算取雇⼯与⾃⼰全家劳动所得的⽐例——“剥削量”。
剥削量超过20%为“富裕中农”或“上中农”,属于不被依靠的对象。
低于20%为“中农”,属于“团结对象”。
如果家庭收⼊不⾜,尚需出外打⼯,为“下中农”,属于被剥削的依靠对象。
中国⼤陆⼟地改⾰结束时(1954年)耕地占有情况贫农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地,主要收⼊依靠打⼯,是为“贫农”。
雇农如果家中没有⼟地,完全依靠打⼯为⽣,是为“雇农”。
贫农、雇农是我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
意义与影响⼟地改⾰运动将地主的⼟地没收,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打倒了中国农村精英阶层,从⽽达到控制农村政权的⽬的。
该运动彻底消灭了中国⾃秦、汉以来作为地⽅政治精英的地主和乡绅阶层,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局⾯,国家政权的动员⼒从此深⼊村镇基层。
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改的评价:⼟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农民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解放了农村的⽣产⼒,极⼤地提⾼了农民的⽣产积极性,为农业⽣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土改地主的划分标准
土改地主的划分标准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变革,它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土地问题,实现土地所有制向农民的转移。
而地主阶级是土改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在土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顺利进行土改,需要对地主进行划分,以便进行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土改地主的划分标准。
一、土改地主的概念土改地主是指在土地改革时期,拥有大量土地并通过剥削农民获取高额收益的一类富有阶层。
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是当时社会上的统治阶级,而且他们在农村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土改地主的划分,是土地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土改地主的划分标准1. 依据土地的面积来划分土改地主的划分标准之一是土地面积。
在土改时期,根据土地的面积,将地主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和小地主三类。
其中,大地主是指土地面积超过50亩的地主,中地主是指土地面积在20-50亩之间的地主,而小地主是指土地面积在10-20亩之间的地主。
通过这样的划分,政府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地主进行不同的处理,以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2. 依据土地的产量来划分另一个划分土改地主的标准是土地的产量。
在土改时期,政府将地主分为高产地主、中产地主和低产地主三类。
高产地主是指土地产量超过平均水平的地主,中产地主是指土地产量在平均水平左右的地主,而低产地主是指土地产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地主。
通过这样的划分,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生产情况,对不同产量的地主进行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土地改革。
3. 依据土地的质量来划分除了土地面积和土地产量,土地质量也是划分土改地主的一个重要标准。
政府将地主分为优质土地主、中等土地主和劣质土地主三类。
优质土地主是指拥有高质量土地的地主,中等土地主是指拥有中等土地的地主,而劣质土地主是指拥有劣质土地的地主。
通过这样的划分,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质量情况,对不同质量的土地进行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土地改革。
三、划分土改地主的意义划分土改地主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地主进行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一、划成分
工作队进入村庄后,就拥有了“钦差大臣”的身份,若发现村支书和村长渎职或有其他不法行为,有权随时将其罢免,重新进行选举。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队很快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
接下来,工作队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
通过走访,工作队争取进行准确摸底,搞清楚村里的大致情况,比如哪些可能被划为地主、
哪些是富农、哪些又是贫雇农。
但一开始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
工作队就通过深入农民生活调查了解,得
到了农民的信任。
然后,通过划成分的方式,将农民与地主在“阶级”上分离开来。
二、斗地主
工作队确定斗争对象后,需要引导贫农们起来斗争。
不过,因为有的地方村庄的土地占有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度不均,甚至
有的地方双方关系还较为“和谐”。
要让他们大胆斗争,必须要找一个突破口,即有人带头斗地主。
在农民们看来,群体总是安全的。
所以,工作队需要找一个“苦大
仇深”的领头者,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成为“访苦”。
为了使他们对地主剥削自己的程度有个直观的认识,工作队员们还帮助农民算账。
在培养好“苦主”的同时,工作队员会进一步扩
大“苦主”范围,让他们提供村里其他同样“苦大仇深”者的线索,为工作队员确定下一个目标打下基础。
在动员到若干个“苦主”后,工作队员便将他们集中起来,让每一位“苦主”都向其他“苦主”倾诉自己的苦难,达到“比
苦”“攀苦”的效果。
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苦难意识,更培养了
他们的诉苦技巧,为即将在全村范围召开的“诉苦大会”准备了条件。
三、诉苦会
诉苦会,是工作队举行的一种群众集会形式,规模较大之时,要求全体村民都要参加,同时安排“苦主”们在大会上声泪俱下地讲
述自己被地主压迫剥削的悲惨经历。
这种集会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
与会者对地主的同仇敌忾之心。
通过这种集会,打垮地主在农民心
目中的权威,最后迫使地主低头认罪,承认自己的剥削行为。
诉苦会的场地也很有讲究,要求会场必须严肃,参会者不得嬉笑,以达到清冷肃穆的氛围。
例如在河北,即要求会场保持严肃的态度,且小组会应在贫苦农民所居住的“暗淡破烂房屋”,选择在晚上昏
暗的灯光下更加直接有效。
在“诉苦会”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哭”,哭能充分调动会场情绪,渲染会场氛围。
诉苦者苦,听者哭,小孩哭,大人哭,青
年人哭,老年人也哭,不少地方贫农大会上绝大部分的干部与群众
哭成一团,有些哭得昏过去了。
四、地主被斗倒
在地主承认自己的剥削后,农民就开始算“苦账”,即分配地主的土地与财产,这就是土改中斗地主后期的重要内容:算账与翻身。
算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巩固成果,消除农民心中可能存在的负罪感。
通过给农民算账,在干部的精心引导下,让他们弄清楚地主
对他们这些年来的剥削总量。
这样,农民就会消除心中存在的忐忑
不安,理直气壮地接受斗争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