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习题库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求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技能,掌握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望诊【目的要求】1.掌握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异常形态及肢体运动障碍的特征及意义。

2.熟悉头面五官、皮肤、二阴、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望神、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斑、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舌诊概说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2.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正常脉象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四、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一门学科。

它就是中医学各专业得基础课,就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得桥梁,就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得教学目得就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得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得原理与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得基本技能与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得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得综合处理,主症诊断得思路、疾病诊断得思路、辨证诊断得思路,病历书写得内容、格式与要求。

中医诊断学得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得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得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得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得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得技能训练。

绪论[教学内容]1.“诊断”得含义。

2、中医诊断学得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得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得概念。

4、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得基本原则就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得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得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得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得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得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得含义,“症”、病名得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得含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二、大纲内容绪论第一章问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舌诊第四章闻诊第五章脉诊第六章按诊第七章八纲辨证第八章病性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第十二章病历书写与要求三、教学时数四、使用说明五、主要参考书目录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二、大纲内容绪论第一章问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舌诊第四章闻诊第五章脉诊第六章按诊第七章八纲辨证第八章病性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第十二章病历书写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

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

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

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着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的表达。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学时】:74学时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四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闻诊第四章问诊第五章切诊辨证第六章八纲辨证第七章病因辨证第八章气血津液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四诊与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第十一章病案书写3、【理论教学环节安排】4、【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6、【考核方法和成绩的评定】7、【其它说明】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4学时,临床见习及讨论20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一章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第二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课时
2




1.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
2、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 、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1、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
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1、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1、何谓头晕?其成因是什么?
2、何谓心悸、怔忡、惊悸?其成因有哪些?
3、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4、何谓目痒、目痛、目昏、雀目、歧视?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
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脾气虚弱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朱文锋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有绪论、四诊、辨证、病案书写等内容,其中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因时间关系,重点讲授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安排同学们到中医诊断实验室接受示教或到附院中医科临床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目录绪论 (3)第一章望诊 (3)第二章舌诊 (3)第三章闻诊 (3)第四章问诊 (4)第五章脉诊 (4)第六章按诊 (4)第七章八纲辨证 (5)第八章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5)第九章脏腑辨证 (5)第十章其他辩证方法 (6)第十一章病案书写 (6)教材重点 (6)实验教学大纲 (10)参考书目 (12)学时分配表 (13)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一些基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一些基本内容。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四章切诊(4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切脉指法,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的区别。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人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辨识病证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因此学好《中医诊断学》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如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的面授课时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要开展临床教学,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读写的技能及诊法、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面授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配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

第一篇诊法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问主诉及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含义和意义。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问诊概述:问诊的含义;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面授内容】一、问诊的内容:主诉、现病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

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

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

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

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黄色主脾虚与湿证。

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年月日五.望皮肤皮肤与内脏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望皮肤不但可以诊断皮肤病症,还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的病变。

(一)皮肤色泽异常:皮肤赤、黄、白、青、黑五色的意义见望色之“五色主病”。

1.丹毒:本病的特点是皮突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

其中,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为游丹。

2.白驳风:四肢、面部发生白斑,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由风湿侵袭,气血不和所致。

(二)形态异常:其中,皮肤干燥为常见,多因阴津、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本症多与口、鼻干燥等症状并见;肌肤甲错是瘀血的重要特征表现;皮肤硬化原因颇多,或因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或因瘀血阻滞等。

(三)皮肤病症1.斑疹:斑与疹的鉴别是本节的重要内容。

斑即皮下出血,其特点是色深红或青紫,不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疹指粟粒大小的疹点,高起皮肤,其色红或紫红,压之褪色。

2.水疱:水疱可见于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

白,指湿温病人汗出不彻所致,其特点是色白,晶莹如粟。

水痘,是发于小儿的传染病。

其特点是皮薄透明,椭圆形的小水疮。

湿疹,《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日。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一、望神(一)复习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

提问:神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提问:神是怎样产生的?(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提问:根据以上两点,请同学回答望神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就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介绍神的具体表现。

首先指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然后简要讲述其机理。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这是望神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

得神的具体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让学生互相观看)失神即无神,是得神的反面。

将得神的表现反过来就是失神。

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假神是比较难学的内容。

首先讲清假神的概念,以“回光返照”作比喻,学生可加深理解。

其次,在讲假神的表现时,强调指出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

最后,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归纳为两条,以便记忆和运用。

一是假神是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二是假神是局部的“好转”,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

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年月 日《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一、望神(一)复习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

提问:神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提问:神是怎样产生的?(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提问:根据以上两点,请同学回答望神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就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介绍神的具体表现。

首先指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然后简要讲述其机理。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这是望神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

得神的具体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让学生互相观看)失神即无神,是得神的反面。

将得神的表现反过来就是失神。

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假神是比较难学的内容。

首先讲清假神的概念,以“回光返照”作比喻,学生可加深理解。

其次,在讲假神的表现时,强调指出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

最后,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归纳为两条,以便记忆和运用。

一是假神是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二是假神是局部的“好转”,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

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编写人员:郑进杨梅何丹胥筱云鲁法庭韩洪亮2005年5月12日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的区别。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注意启发式、问题式、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部分内容自学,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可配实物资料。

【教学时数】3学时。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1.掌握问现在症中的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的要点、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2.熟悉(1)问诊的方法及基本内容。

(2)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的原理。

(3)问头身胸腹不适、耳目、经带的原理、要点、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注意事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1.问诊的方法。

2.问诊的基本内容。

3.问现在症中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的原理、要点、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难点:1.阴虚发热与气虚发热的各自的机理。

2.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3.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内容。

3.问现在症:问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不适、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的内容(原理、要点、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践性教学。

【教学学时】8学时【复习思考题】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3.如何以恶寒发热的轻重来辨别表证的性质4.何谓寒热往来?有何临床意义?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6.何谓盗汗、自汗?各有何临床意义?7.如何从头痛部位辨经络。

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1.掌握(1)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2)五色所主病证。

2.熟悉(1)望诊的概念、方法、内容、原理及意义。

(2)少神、神乱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3)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局部望诊中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排出物(痰)、小儿指纹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1)望诊的注意事项。

(2)望五官、望躯体、排出物(涕、唾、涎、二便)、望二阴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望神的要点。

2.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3.五色主病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难点:1.假神与疾病好转的辨识。

2.善色、恶色的辨别。

3.五色主病机理。

4.正确理解泽与色的关系,以及两者在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中的价值。

5.目部的五轮学说。

6.理解小儿指纹红色主寒证与面红主热证的不同。

7.精亏神衰之失神与邪盛神乱之失神与神乱的鉴别。

【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述:望诊的概念、方法、原理、意义、注意事项。

2.望神的原理、方法及要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望神的注意事项。

3.望色的原理、方法、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色与泽的关系;常色与病色和病色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的原理、方法、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强弱、胖瘦、体质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望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形态变化及其皮肤病症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渊源、方法,常见指纹以及异常指纹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物、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部分内容自学。

【教学学时】13学时【复习思考题】1.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临床意义如何?2.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3.何谓常色、病色?其特征、分类及临床意义如何?4.白色、黄色、赤色的主病如何?5.何谓囟填、囟陷、解颅?6.简述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

7.如何鉴别斑疹?8.望痰对于临床诊断有何意义?9.如何观察小儿指纹?其具体临床意义是什么?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1.掌握(1)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意义及生理变异因素。

(2)常见异常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舌形(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常见异常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腻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舌象分析要点。

2.熟悉(1)舌诊的概念。

(2)舌诊的原理和方法。

(3)舌诊的注意事项。

(4)舌诊的意义。

3.了解(1)舌的形态结构。

(2)舌诊的源流。

(3)舌诊的现代研究状况。

【重点难点】重点:1.舌诊原理。

2.常见异常舌象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舌象的分析要点。

难点: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2.绛舌、紫舌、裂纹舌、强硬舌、灰黑苔的主病。

3.对润苔主热证、燥苔主湿证的理解。

4.腻苔与腐苔的鉴别。

5.有神气、有胃气在舌象上的表现。

【教学内容】舌诊的概念、渊源。

1.舌诊的概说。

(1)舌的形态结构。

(2)舌诊的原理。

(3)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舌诊的内容与正常舌象。

2.望舌质(1)望舌神:荣舌、枯舌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舌下络脉的诊察要点与临床意义。

3.望舌苔(1)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腻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1)舌象分析要点:舌象综合分析要点,舌象动态分析。

(2)舌诊的意义。

附:危重证舌象。

【课时要求】7 学时【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物、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部分内容自学。

【复习思考题】1.简述舌诊的原理。

2.诊舌包括哪些方面?3.正常舌象的特征如何?4.简述病变舌色、舌形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5.简述病变苔色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6.何谓腻苔、腐苔?各主何病证?7.灰黑苔可见于寒证及热证中?如何区别?8.如何诊察舌的神气和胃气?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病变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常见病体及病室气味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了解(1)正常声音的特点及生理变异因素。

(2)心音、肠鸣音等异常声音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啰音的特征及各种异常呼吸音的听诊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1.正常声音的特点。

2.常见病变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异常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嗅气味诊病的一般临床意义。

4.嗅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难点:1.对各种病变声音的辨别。

2.喘与哮的特征及鉴别。

3.谵语和郑声的特征及鉴别。

【教学内容】闻诊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1.听声音:(1)声音:正常声音的特点以及生理变异、病变声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语言:异常语言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呼吸:病态呼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各种异常呼吸音的听诊特征及临床意义、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咳嗽:各种咳嗽声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异常心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6)各种胃肠异常声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嗅气味:(1)各种病体气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各种病室气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践性教学,部分内容自学。

【课时要求】2 学时【复习思考题】1.“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2.谵语与郑声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3.试述喘与哮的特征及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