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理解《静夜思》和《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将进酒》中的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探究《短歌行》中的女性意识和人生哲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唐诗五首》教学目标•认识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激发课堂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唐代诗歌的意愿。
2.导入介绍《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
3.分析针对每首诗歌分析其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唐代诗歌特点和《唐诗五首》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目标•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内涵•增强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教学重点•分析《静夜思》的人生哲理•理解《静夜思》中的意象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和人生哲理,强化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静夜思》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第三课时:《登高》教学目标•理解《登高》的意境和内涵•探究《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分析《登高》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音韵•了解《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更加敏感。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明确诗歌内心情感变化和意境重点。
3.分析分析《登高》中的意象、节奏和人生哲理,并以此进行课文解读和探究。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五首唐诗的内容,掌握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诵读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唐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诗的热爱,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五首唐诗的主题、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出五首唐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讲授新课:逐首讲解五首唐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巩固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分析诗歌,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
四、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唐诗,激活其对唐诗的认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讨论和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诗。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报告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唐诗的学习。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分析其内容。
2. 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的赏析,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探究唐诗的魅力、欣赏唐诗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感受唐诗的魅力。
2.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五首唐诗的欣赏和解析。
3.五首唐诗的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诗音乐,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愉悦的进入课堂。
2.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的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唐诗的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3.五首唐诗的欣赏和解析3.1《静夜思》教师先念诗,让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和意境,再分析诗句的意义和用词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
3.2《将进酒》教师可采用分段解析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再分析每个段落的情感变化和诗人用词和构思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唐诗的情感和表达风格。
3.3《春晓》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再分析诗句的行文结构和刻画细节,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意象和音韵。
3.4《望岳》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引入法,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巍峨的山峰上,然后再分析诗句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景象,引导学生领悟唐诗的豁达和浑然自然。
3.5《登高》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诗人和此诗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然后分析诗句的情感表达和文字组合,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情感,扩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面。
4.五首唐诗的写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一首唐诗,让学生从欣赏到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唐诗的理解程度和兴趣,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掌握唐诗的历史背景、文学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唐诗五首》教案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一、学习《野望》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皋,水边高地。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通过对这五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大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句式结构,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正确朗读、背诵,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对唐诗的韵律、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一猜这些唐诗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
(2)对每首唐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
(3)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五首唐诗之间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背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某首唐诗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首唐诗的鉴赏。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并做好笔记。
教师对五首唐诗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诗歌的韵律、意境、表达手法等要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1)五首唐诗的题目、作者、背景(2)五首唐诗的韵律特点、意境、表达手法(3)课堂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背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 教案
课时计划自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点拨法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3.作者简介4.作者简介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结合自身情况,谈收获,谈体会与感悟。
课时计划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2、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步骤三学习《钱读书法自主学习法使用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塘湖春行》4、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来源:6.学习《渡荆门送别》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2.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指导法【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点拨背诵技巧。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谈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与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乌衣巷》、《泊秦淮》、《秋夕》五首诗。
教学内容涉及诗歌的韵律、意境、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掌握五首诗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学习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五首诗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让学生齐读五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每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进行讲解。
4. 分析:逐句解析五首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8. 背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五首诗。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韵律美,意境美凉州词:王翰,边塞风光,豪放情怀乌衣巷:刘禹锡,怀古之情,抒情之意泊秦淮:杜牧,江南水乡,离愁别绪秋夕:杜牧,月夜抒怀,思念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
(2)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2. 答案:(1)略。
(2)示例:《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通过“烟、月”两个意象,描绘出秦淮河畔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离愁别绪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诵读、分析、练习,使他们对五首唐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鼓励他们多读多思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体会唐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内容1. 《春望》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但不幸被叛军所擒。
在押解途中,他被困在长安城中,眼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哀愁。
2. 《泊秦淮》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写于作者夜泊秦淮时。
诗人触景伤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的忧虑和对太平治世的向往。
3. 《赤壁》唐代诗人杜牧的又一代表作,写于作者途径赤壁时。
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抒发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得失的感慨,警示人们应珍惜时光、奋发图强。
4. 《过故人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应邀赴一位朋友家的途中。
诗中描述了作者路过的情景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5. 《浣溪沙》唐代诗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担任屯田员外郎时。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五首唐诗的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诗的世界。
2. 背景介绍:分别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文本解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读五首唐诗的文本内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4. 艺术鉴赏:通过分析五首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五首唐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1.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具准备】1. 课本及教学PPT。
2. 五首唐诗的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 学习第一首诗《月夜忆舍弟》:介绍作者杜甫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学习第二首诗《登高》:介绍作者杜牧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 学习第三首诗《送友人》:介绍作者李白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5. 学习第四首诗《夜雨寄北》:介绍作者李商隐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6. 学习第五首诗《泊秦淮》:介绍作者杜牧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7. 总结:回顾五首唐诗的学习内容,总结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8.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上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唐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包含五首唐代律诗。
“唐代是诗的时代。
”五位诗人笔下描绘的山川风物各有灵秀,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歌咏,寄寓了五位诗人不同的情怀。
研究这五首诗歌,要指导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XXX等诗人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并不陌生。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必须依学定教,充分考虑学情起点。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预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了解五位墨客的生平、写作配景及创作成就)(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读准字音:东皋、萋萋、燕然、荆门、白沙堤。
注意字形:徙倚、落晖、征蓬、候骑。
2.边读边悟(1)诵读五首诗,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大意。
(2)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思考:借助描绘的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体会五首诗不同的写作手法。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中,我遇到的困惑是:cc【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唐诗”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有人说,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读唐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步入唐诗的殿堂,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赏读《野望》(一)检查预,落实基础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重点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使至塞上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明确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孤山寺云水生春意↓游春行贾公亭莺燕争春光踪↓踪踪白沙堤花草竞春荣↓↓西湖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教学反思《唐诗五首》教案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ā徙倚ǐǐ犊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