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民国时期图书馆综述
民国时期图书馆综述民国时期图书馆综述摘要:辛亥革命后,作为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民国政府的行政手段为图书馆事业的推广和延伸提供了政治保障,颁布的有关政策法律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同时,国内图书馆学术研究建树以及图书馆学者也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促进起到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民国政府的成立,使得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随之开始。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资产阶级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的发展.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拥护民主”的口号指导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三部分人结合在一起,随着新图书馆运动高潮的出现,自维新变法以来,宣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转入了另一个时期[1]。
1 民国时期图书馆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国典藏制度具有悠久历史。
然而,封建时代的藏书楼,不论官府的还是私人的都具有封闭的性质。
官府藏书楼的服务对象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私人藏书楼则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家庭使用。
近代图书馆意识在于开放,在于“为平民谋便利而设图书馆”,在于为全民族培养人才服务。
从辛亥革命后的图书馆服务宗旨中,人们不难看出这种新式的图书馆意识,如,《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在规定其办馆宗旨时曾指出:“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
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性质及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可总结性的阐述为“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其性质属于根本的,其效果属于永远的,莫如图书馆。
图书馆之性质,不在培养一二学者,而在教育千万国民,不在考求精深之学理,而在普及国民教育。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制度建设民国政府成立后,对创设图书馆十分重视。
首先从法规层面为图书馆的顺利建设奠定基础。
国家图书馆与民国时期索引编纂
C ia ,w ihw s h a ep sinwt Ha ad—Y n hn ntuei id xc m i t n w s hn ) hc a esm oio i r r t t h v e cigIstt n n e o pl i , a i ao
f mo sf rispr s n e n o c i d x. a u o t e si d x a d tpi n e Ke wo d I de y r s:n x,Co mpi t n,Nai n lLi r r f Ch n li ao t a b a y o i a,Ha v r o r a d—Ye c ng I si t n hi n tt e,t e u h
1 1 索 引在我 国的 萌 芽与 发展 .
es 一 书序 言 中说 : 一部 著 作 一旦 被 加 上索 r) “ 引, 不论 作者还 是 出版 者 , 均表 明他们 对 此书
的重视 , 因而 读 者也 必 定 十 分 尊重 它 ” 一 。“ 本 没附 索 引 的 书 , 同一 个 国 家 没 有 地 图 ” 如
i n xng— A u s ft e S cey o nd x- n I de i — Co re o h o it fI e -
平 图 书 馆 时 期 ) 为 中 国 社 会 近 代 化 的 产 作
物、 国家 重要 的文 化 机构 , 积极参 与 到 当时 也 轰轰 烈 烈 的“ 引运 动 ” 中 , 取 得 了丰硕 索 之 并 的成 果 , 为代 索 引 事 业 的 发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献 。 1 国家 图 书馆与 “ 索引运 动 ”
Re u l fChn eid p bi o iaP ro c
英 国 索 引 家 学 会 创 始 人 诺 曼 ・ 纳 特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危机应对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危机应对关键词抗日战争,国立北平图书馆,危机应对一、馆藏的保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华北局势日趋危殆,许多图书馆的珍贵典籍被日本侵略军劫掠,馆藏在我国首屈一指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也面临巨大危险。
国立北平图书馆其前身是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继承了五百年前明代皇家图书馆一文渊阁的藏书,其中少数罕见书(善本书)还可以推溯到13世纪南宋辑熙殿的藏本。
自1910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办,馆藏逐步扩充,仅1931年7月到1932年6月一年间,购入经、史、子、集等中文图书及满蒙藏文图书共1,389种14223册;金石72种670册又2345张、铜印108方;舆图63种39册又56张;西文图书7350册;日文图书993册。
接受各界捐赠中文及满蒙藏文图书共计519种6,611册;金石526种456册又101张;舆图60种13册又159张;西文书籍2,599册、小册子8,572册。
私人藏书寄存图书25,290册;书版460块;图175幅;乐谱607件。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丰富,尤以古籍、善本庋藏宏富而闻名于世目。
为保证珍贵馆藏的安全,国立北平图书馆针对严峻局势,迅速作出反应。
1933年1月12日,第八次图书馆委员会会议召开,并形成决议:“因时局关系,下列各项善本书籍应暂寄存于安全地点:(一)善本中之罕传本,(二)唐人写经,(三)方志稀见件,(四)四库罕传之本,(五)内阁大库舆图。
”随后,即开始挑选图书进行装箱,所装书箱一律贴封条,除由装箱人负责签名外,胡适(时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主席)、任鸿隽(委员会委员)、袁同礼(副馆长)签名方可,“当时馆长为蔡元培,但蔡元培另兼有它职,实际馆务由副馆长袁同礼以代理馆长名义主持”。
1933年4月27日,第九次委员会议又决定:“除已装箱者外再装一百箱送至安全地点保存。
”1933年5月3日教育部电令“国立北平图书馆蔡馆长、袁副馆长鉴密,北平图书馆承文,内阁清学部藏书之遗,为全国图书馆之最大者,所藏宋元精本及永乐大典甚夥,而明代实录及明人集仍系本来面目,远非四库全书删改者可比,尤为重要,特电仰将挑有精本南迁,以防不虞为要。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简史(1909—1966)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简史(1909—1966)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简史(1909—1966)摘要本研究在分析国家图书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靠史料记载,阐述了1909—1966年古籍修复工作发展概况,并着重论述了其修复人员、修复规划、修复原则、规章制度以及内阁大库舆图和《赵城金藏》两大专项修复,以期勾勒出国家图书馆建馆的前50余年古籍修复历史面貌。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装订修补一晚清时期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标志着京师图书馆(以下简称“京馆”)正式筹建。
但因财力不足,京馆暂借积水潭旁边的广化寺储存书籍([8],页8—9)。
京馆书籍“大都从清内阁移来,开馆之始,特设装订室,招致精于装钉①之人,从事整理。
”([9],页117)此乃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之滥觞。
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至三年九月,缪荃孙任京师图书馆监督。
为加强图书典守,宣统二年十二月九日他特发指令,派专人驻守馆内,并要求“所有书籍经卷除现正装订②外,全行查归原处,将门窗一律加用印封,以昭慎重……”([8],页12,14)这条记载也说明早在京师图书馆正式筹建一年多后,书籍装订工作即已开展。
民国元年(1912)五月,江瀚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当年,庄俞参观京馆,在他的《京华记》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江君导观全馆……入后進,则为善本珍藏室。
正中三间,所谓八千余卷之唐人写经在焉……纸张多裂痕及湿痕……有一卷,系魏太安四年之笔,缪莜山③长馆时,曾装潢之……”([10],页40—41)可见缪荃孙任京师图书馆监督时,书籍装订工作就已开展,并且还曾装潢一卷北魏太安年间的写经。
从上可知,京师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从其一创立之时即已开始,但当时草创之际,修复工作开展的当并不多。
二民国时期1912年,京师图书馆由教育部接管。
1917年1月26日,在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重新开馆,馆藏达13.6万余册。
1925年,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协议,京师图书馆改组更名“国立京师图书馆”。
以书为师,因业成缘——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群体研究述略
以书为师,因业成缘——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群体研究述略周余姣【摘要】1909年至1949年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含京师图书馆、北平北海图书馆)构成了20世纪一个独特的"精英思想世界",在这个精英思想世界里,涌现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奇异的人才井喷现象.加强对该馆学人群体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丰富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还可为当下的图书馆员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本课题拟采用社会学的"小群体"等理论对该群体进行研究,并基于管理学中的"美第奇效应"等理论来分析该馆人才荟萃的原因,将重点探讨:群体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群体的来源、构成、社会声望与基本特征;群体的学术交流、著述出版和成才机制;群体在图书馆的转型变革中对民国学术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等问题.%From 1909 to 1949, Peiping National Library (including the National Peking Library, Metropolitan Library) constituted a unique "elite thought world" in the20th century. In this elite worl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ormed a splendid phenomenon. The study of the scholar group in the library will not only help enrich the research of library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librarians. The researchers will adopt the sociological "small group" theory to study the group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talent gathering in this library based on the "Medici Effect" in management field etc.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the so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is group; the source, composition, social prestig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the academic exchange of the group, thepubli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for success;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group o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braries etc.【期刊名称】《图书馆》【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8页(P41-47,58)【关键词】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群体;图书馆员;成才机制;美第奇效应【作者】周余姣【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9历史学家姜义华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精英思想世界的构成,主要以四种方式展开,即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中心,以传媒(报刊、学术团体、现代机构等)为中心,以大学、研究机构为中心,以政治派别、政治团体及政党为中心[1]。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筑革新
关
读 者 人 次
52 5 20 71 7 9 6 3 0 25 5 5 4O 31 53
流 通册 次
41 9 5 41 40 8 o37 4 9 67 48
13 93
43 0 552
பைடு நூலகம்了坚实基础。
[ 键词 ] 关 国立 北 平 图书 馆 ; 建筑 革新 ; 民文 化 教 育 机 关 平 [ 中图 分 类 号 ] 2 89 G 5.1 [ 献标志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5— 0 12 1 )6—02 0 文 10 64 ( 00 0 0 3— 3
图书馆 建筑 受 到许 多 因素 的 制 约 , 中尤 为 关 其 键 的是 图书馆 的使用 方式 。 中国传统 藏 书建筑 立意 保 存 图书及 服务 士林 , 以选 址 多 于偏 僻 的秀 山茂 所 竹之 中 , 筑风格 也 必 是 亭 台楼 阁 , 建 以求 雅 致 意 境 。 但此 种建 筑无情 地将 广 大 平 民拒 之 门外 , 图书 馆 的 功用 没有得 到充 分发挥 。国立北 平 图书馆是 民国时
2 1 第 6期 ( o6 2 1 ) 00年 N . ,0 0
图书 馆 界 ( irr Wo d Lba r ) y l
民 国时 期 国立 北 平 图书 馆 的 建 筑 革 新
张书美
( 西师 范大 学 图书馆 , 江 江西
南昌
302 ) 302
[ 摘 要] 图书馆建筑受到许多 因素 的制约 , 中尤 为关 键的是 图书馆 的使用方 式。民 国时期 国立北平 图书馆在 服务平 其 民教 育 的理 念 下 , 馆 建 筑 从 定 位 到 机 制 都 进 行 了革 新 。这 些 革 新 为 其 发 展 成 为 民 国 时 期 中 国最 有 影 响 的 公 共 图 书馆 奠 定 新
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
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戴志骞(1897年-1966年),原名家骞,字十两,浙江绍兴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管理者,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戴志骞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学有所成。
在20世纪初,他因对图书馆科学与技术的探索,而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始祖"。
国立北平图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戴志骞的辛勤付出。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志骞对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自20世纪初,戴志骞一直致力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在民国时期,他曾任北洋政府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在他的倡导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拥有着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图书。
在戴志骞的推动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引进了国外的图书馆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强了馆藏的整理、分类和服务工作。
他还积极组织国内外的图书馆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图书馆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他还致力于推广图书馆学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图书馆事业的人才。
在戴志骞的领导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办事规范,管理严谨,服务到位,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研究和学习场所。
馆内藏书数量众多,分类齐全,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化人士,还为国家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立北平图书馆因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一面旗帜,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戴志骞的倡导下,还积极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他还鼓励青年学者在图书馆进行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科的发展。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戴志骞的领导下,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戴志骞对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永恒的传奇。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月, 山东省 教 育 厅 颁 布 《山东 各 县 公 立 图书 馆 暂 行 规 程》( 8条 ) 9 0年 1月 , 北 省 教 育 厅 公 布 1 。13 河 《 北省 立 图书馆 暂 行 规 程 》(0条 ) 《 立 通 俗 河 2 和 省 图书馆 流 动 阅 览 办 法 大 纲 》 。其 他 如 江 苏 省 、 东 广 省、 陕西 省 、 西 省 等 全 国各 地 图 书 馆 规 章 纷 纷 出 江
藏 书楼 的保 守与落 后 , 导建 立美 国式 的 图书馆 , 倡 而
迅 速在 图书馆 界掀 起 了一场 类 似 新 文化 运 动 的 “ 新 图 书 馆 运 动 ” 一 般 认 为 , 图 书 馆 运 动 兴 起 于 。 新
《 通俗图书馆规程》 也类此规定 : 各省治 、 “ 县治应设 通 俗 图书馆 , 公 众 之 阅 览 。各 县 得 视 地 方情 形 设 供 置 之 。 并规 定 : 通俗 图书馆 不 征 收 阅览 费 。 此 外 , ” “ ”
程 》 四条 , 13 十 及 92年 和 13 颁 布 的 《 育部 修 9 3年 教 正 各司 分科规 程 》 《 正 教 育 部 组 织 法 》 , 确 和 修 中 均
认 图书 馆要 以教 育行 政 机关 为 主管 机 关 , 由教 育 并
部 社会 教育 司来 管 辖 。 由此 , 图书 馆在 政 府 教 育 行
学 校 图书馆 博 物 馆 等 修 建 事 项 ” 社 会 教 育 司 下 属 ,
所共计 10 所 。藏书 7 10 , 日 88 00 部 每 平均阅览人数
78 94人 , 以湖 北 、 山东 、 南 、 天 等 省 的藏 书 和读 河 奉 者为 最多 J 。到 14 97年 , 国图书馆 省 市县单 独设 我 置 的有 48所 , 1 民众教 育馆 附设 的有 7 6所 , 校 图 1 学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顶尖的图书馆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北洋政府创立了京师图书馆,创始人是梁启超。
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民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新中国成立後中央重要的文化机构。
195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在建馆初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内外搜集书籍的运动,其中包括了中外各类出版物、地方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出版物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始建新址,2019年,新馆舍竣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归于位,恢复了它的地位和荣誉。
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与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座图书馆被誉为“世纪之馆”,展现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它的藏书已经超过了4224万册,其中珍贵古籍就有300多万册,主要涵盖古代汉、藏、满、蒙、维吾尔等民族文字文献和各胡同流变等珍贵专著以及海内外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外所有的学科门类。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要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打造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其中著名的科研项目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化运动书目整理工程”、“中国现代文献研究与整理工程”、“中国古籍善本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资源构建”等。
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
收稿日期:2020-02-03作者简介:陈明颖(1981 ㊀),国家图书馆馆员㊂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陈明颖(国家图书馆,北京㊀100081)关键词:戴志骞;使用需求;国立北平图书馆摘㊀要:文章详细介绍了戴志骞先生起草的‘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探析了戴志骞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布局形成及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中图分类号:G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3-0138-03㊀㊀戴志骞,名超,字志骞,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学家㊂韦庆媛㊁郑锦怀㊁顾烨青等学者对戴志骞先生生平及其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但对其参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曾用北京图书馆㊁国立京师图书馆等名,现为国家图书馆)的建设未做详细挖掘㊂笔者近期整理国家图书馆档案室留存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史料时发现了一份重要的资料 ‘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以下简称‘计划说明书“)[1],该资料撰稿人署名为戴超,即戴志骞㊂笔者拟结合‘计划说明书“对戴志骞先生参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进行补充㊂1㊀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背景㊀㊀1924年9月,中美两国政府商议设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 董事会 ),旨在保管及处置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㊂1925年6月,董事会举行第一次年会议定文化事业暂从图书馆入手㊂嗣以京师为人文荟萃之地,宜有规模宏大之图书馆以广效用㊂又以教育部原有之京师图书馆所藏中文书籍甚富,其中且多善本,徒以地址偏僻,馆舍亦复简陋,致阅览者多感不便㊂如能两方合办,酌择适宜之地建筑馆屋,则旧馆书籍既得善藏之所,而新馆亦可腾出一部分经费为购置他种图书之用㊂同年10月,董事会与教育部商定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并签订了契约㊂契约规定,用于开办新馆建筑设备及购置图书的临时费为100万元,由董事会承担并分四年支付[2]㊂1925年11月4日,双方依约成立由范源濂㊁周诒春㊁任鸿隽㊁陈任中㊁高步瀛㊁徐鸿宝㊁胡适㊁翁文灏㊁马君武等9人组成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㊂委任梁启超㊁李四光为国立京师图书馆正㊁副馆长,并租用北海公园内庆宵楼等地作为临时馆所,抽调京师图书馆部分职员组成国立京师图书馆筹备处,开始筹建工作[3]㊂2㊀‘计划说明书“详述2.1㊀主要内容㊀㊀‘计划说明书“共8页,分为总则和平面布局两部分,详细介绍了国立京师图书馆的总体体量㊁建筑样式㊁使用功能及建设指标等㊂2.1.1㊀总体体量㊂‘计划说明书“提出,馆舍主体建筑长200英尺,宽160英尺,横分3段㊂第一段由前面至走廊,宽约50英尺;第二段由走廊南部至书库,宽50英尺;第三段为书库,宽60英尺㊂第一㊁二段馆屋地上建筑共计两层,并带一层地下室㊂每层建筑高20英尺,地下室高10英尺左右㊂第三段主要为书库,可按6层考虑㊂照此估算,该建筑规模为11,000平方米左右㊂考虑到长方式馆屋体量庞大,中部难免较暗,‘计划说明书“提出应采用天井以便让各处都有采光㊂2.1.2㊀建筑样式㊂‘计划说明书“给出了建筑样式的具体方案㊂鉴于馆舍所处位置特殊,建筑外表及屋顶应采用中国固有之宫殿式,屋顶宜铺黄色琉璃瓦以与北海一带宫殿建筑相符合,建筑入口应设石级,两旁设汉白玉雕刻短栏(笔者认为此为设置月台的表述)㊂针对建筑构造及细部的具体材料,‘计831第40卷第3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年3月划说明书“明确要求大门内外的柱子㊁墙壁㊁楼梯应采用石材以彰显坚实庄严,门窗宜铁制,屋顶需用铁梁,阅览室地板最好用软木等,这些做法明显参照了欧美图书馆的流行样式㊂2.1.3㊀使用功能及建设指标㊂‘计划说明书“对国立京师图书馆最为主要的阅览㊁收藏㊁陈列㊁业务采编等功能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具体指标㊂如:阅览室分设6个,共提供阅览座位900个㊂其中,特别阅览室为研究高深学术的研究者使用,可容纳180人;杂志阅览部陈列杂志1,000种,可容纳220人;地图部除平放或悬挂地图架所占地外,可容30人阅览,该部所用书桌宜分大小,以便阅图之用;大阅览室可容纳300人,内沿墙壁布置4尺高书架,可存放参考书6,000本;政府出版物部及目录部均能容纳100人,可存书籍6,000本㊂‘计划说明书“要求该建筑包括阅览室图书在内,可藏书130万册㊂书库按藏书类型分为3种:一种是杂志书库㊂该书库采用钢制书架,可藏书75,000册㊂一种是贵重书籍保险库㊂该书库库房墙壁宜用三合土,入库门采用钢铁制成,室内均用钢铁带锁之书盒以防火险及盗窃㊂还有一种书库设在建筑第三段㊂该书库长170英尺㊁宽60英尺,共6层,其中有4层采用层板式钢制书架,另外2层为铁箱式书架㊂铁箱式书架主要藏中国善本书㊂藏书量统一按中号洋装书大小计算,可藏书120万册㊂该书库内需设置升降梯㊂此外,‘计划说明书“还要求图书馆内设置贵重书籍陈列室,并将贵重书籍陈列室设在建筑第一层进门大厅旁的显要位置;业务采编用房包括图书部㊁编目部㊁购书室㊁登录室;在书库与阅览室间设书籍流通处,书库书籍流通到阅览室前需在流通处登记;目录柜需靠近书籍流通处放置;书籍通往流通处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人力电流或空气筒等)可与工程师酌定㊂‘计划说明书“对图书馆的附属功能也提出了设想,如:在建筑进门位置设置衣帽间存放衣帽㊁皮包㊁手杖等,采用领签存放管理模式;事务部包括庶务㊁会计㊁收发等功能用房,同时需有旁门进入,在收发室与登录室之间设立便利的通道;馆员休息室㊁饭厅㊁厨房㊁馆役室㊁俱乐室等最好设置在主体建筑以外,并建议设在建设用地的西北角㊂2.2㊀编制‘计划说明书“的主要考虑因素㊀㊀从‘计划说明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戴志骞先生以其深厚的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及丰富的图书馆从业经历,对即将建设的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计划㊂在戴志骞先生心中,国立京师图书馆应成为中国图书馆建设的样板,图书馆的使用功能不应仅是几种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应按照业务流线进行合理设置,因此一些附属功能可以设置在主体建筑外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戴志骞先生还对国立京师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前瞻性意见,他认为设置在前面的可同时容纳900人的阅览区应一次性设计到位,今后如需扩建,只需在主体建筑后面扩充书库即可,因此应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后面留下空地,为今后扩建书库创造条件㊂果如戴先生设想的那样,多年后因藏书量增加,国家图书馆在建筑后部对书库进行了一次扩建㊂㊀㊀新式图书馆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新鲜事物,为此,戴志骞先生在‘计划说明书“中就书库内部书架的排布方案及藏书量测算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㊂如:书架应南北向排布,北侧书架27尺,分为9节,南侧书架18尺,分为6节;南北侧书架间的走道宽8尺;双面书架宽1.5尺,每排书架间的走道应有3尺宽等㊂据此计算,每层可放置书架36排;双面书架每节宽3英尺,深1.5英尺,高约7尺,每节书架可容中号洋书400册;除去楼梯和升降梯所占位置,每层可装书架522节㊂‘计划说明书“如此细致入微地给出这些数据,体现了国立京师图书馆十分看重藏书量的建设指标,同时使参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工程师明白欧美主流图书馆的书库是如何布置的㊂㊀㊀此外,在结合平面布局介绍使用功能时,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写道,如果办公用房不敷应用且资金宽裕,可添置一层14英尺高的夹层,如果可行,考虑到整体方案的协调性,书库不妨由6层调整至8层㊂在‘计划说明书“的末尾,戴志骞感叹若按此实施100万银元恐怕不够建筑之用,如若那样,不妨先把建筑建起来,钢制书架少购置些,待以后有条件再逐年增加㊂由此可见,戴先生是多么希望这个图书馆能够尽可能建得大些㊂3㊀戴志骞参与国立京师图书馆建设的考证3.1㊀‘计划说明书“的编制时间㊀㊀‘计划说明书“中没有注明编制时间㊂1925年10月,董事会与教育部签订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契约后不久,教育部便因国家多故致使履行契约出现困难㊂1926年2月,董事会鉴于当时的情况议定暂931陈明颖: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㊀缓实行契约,国立京师图书馆新馆建设暂由董事会独立创办㊂1926年3月1日,北京图书馆正式成立,由范源濂㊁任鸿隽㊁周诒春㊁张伯苓㊁戴志骞等5人组成的北京图书馆委员会为其管理机构㊂笔者依据以上史实及馆舍的更名做出判断,认为‘计划说明书“的编制时间应在1925年10月至1926年2月之间㊂3.2㊀戴志骞承担该项工作的优势㊀㊀1925年,董事会决定从图书馆入手办理中国文化事业,在此之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 公共图书馆运动 和 新图书馆运动 两次变革㊂虽然这两次运动声势浩大,但国力有限,经费拮据,要想彻底变革传统藏书楼,仿照欧美在全国范围建成一批新式公共图书馆存在很大困难㊂此时,在韦棣华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利用庚子退款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为可能㊂作为首批获得资金支持并由董事会主导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建设受到了中国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中国图书馆界希望该项目能够成为示范项目,这样既可为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又可借以向董事会申请更多的基金支持㊂董事会也希望通过这项工程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㊂使用需求文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因此需物色一位既了解中国图书馆现状,又熟悉欧美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运作模式,同时还善于同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及董事会打交道的人承担这项工作,而1925年10月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戴志骞先生便是个极好的人选㊂1914年,戴志骞担任清华学校图书室主任一职,在此期间有机会参与清华学校图书馆新馆舍(现为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馆舍)的建设工作㊂1917年,戴志骞在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并获得图书管理学士学位,此后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㊂1919年,戴志骞回国,并出任刚刚建立的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㊂1925年,戴志骞第二次赴美学习,走访考察了欧美十多个国家的图书馆㊂此外,戴志骞先生在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主席及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期间参与了 新图书馆运动 ,他十分渴望新式图书馆能在中国落地,并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㊂3.3㊀‘计划说明书“的落实情况㊀㊀‘计划说明书“是否得到落实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提到,1926年7月由建筑师安那(C.W.Anner)参酌美国建筑学会前例拟订‘北京图书馆征选建筑图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㊂经委员会数次修改,当年11月15日‘条例“最终定稿㊂该‘条例“ 建筑之需要 章节中的主体内容与戴志骞先生草拟的‘计划说明书“基本一致,如需设置新闻纸阅览室㊁新闻纸书库㊁馆长室㊁摄影室等㊂而1926年3月戴志骞就当选为北京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其应该参与了‘条例“的相关讨论㊂‘条例“对北京图书馆的建筑规模虽未明示,但根据 每方尺不得少于国币四角,总数不得超过国币四十万元 计算,北京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不超11,111平方米,这也与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估算的面积基本吻合㊂二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建成后的馆舍外观及内部布置与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描述的样子高度吻合㊂该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投资137.4万元,采用宫殿式建筑式样,整体呈 工 字形,分为前㊁中㊁后三段㊂前段地上两层主要提供阅览㊁展览服务,地下一层主要是书库;中段共三层,主要是业务采编㊁研究室㊁办公及书籍流通处等功能用房;后段共5层,主要为书库,采用积架式钢铁书架,内设传送机与书籍流通处连通㊂与‘计划说明书“中要求选用黄色琉璃瓦不同的是,实施方案最终选用了绿色琉璃瓦,有可能是参考了故宫文渊阁等皇家传统藏书楼的做法㊂4㊀结语㊀㊀戴志骞先生编制的‘计划说明书“内容翔实㊁考虑全面,是其对理想中新式图书馆的一次具体实践㊂该‘计划说明书“对于今人了解192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计划说明书“中体现的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功能建设㊁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㊁应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等理念,对当下的图书馆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Z].国家图书馆档案室,档卷号:1949年前基建档案.[2]㊀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M].北平:北京图书馆,1927:1.[3]㊀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4.(编校:徐黎娟)041陈明颖: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
民国时期的三级公共图书馆体系研究--基于民国时期图书馆的两次调查
这与我 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格局相符 , 也从侧 面反映
、
民国时期公共 图书馆 的两次调查
出我 国政 治 经济 文化社 会 的发展 形势 。
1 6 % 4 %
5 %
( 一) 1 9 3 0年 民国教 育部教 育 司的调 查
民国十 九年 ( 1 9 3 0 ) , 民国教 育部教 育司在 对全 国 2 8个 省 以及北 平 、 上海、 南京 、 青 岛、 威海 卫 5个 特别 市 的民众图 书馆 、 普通 图书 馆 、 专 门图 书馆 、 机 构附设 图书馆和书报处 、 私 家藏书楼 进行 了调查 j 。调查 内 容主要为 图书馆 的数量 、 藏 书量 和工作 人员 组成 。调
第 1期
No . 1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查结果显示 , 图书馆数 量较 多 的省有 : 广东 3 9 9所 , 河
4 5 %
图1 1 9 3 4年我 国公 共 图 书馆 数 量 分 布 图
注: 图 中华北 、 华 中、 华南 、 东北 为民 国政府行 政区划 ; 公
共 图书 馆 包 含 国立 、 省立 、 县立 、 市立 、 私 立 和 儿 童 图书 馆
南3 0 5 所, 江苏 2 8 1 所, 山东 2 7 1 所, 浙江 2 5 0 所。 ( 二) 1 9 3 4年 中华 图书馆协 会 的调查
民 国二十 三年 ( 1 9 3 4 ) , 中华 图书 馆协 会 对 于 全
求实与进取——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思想及其对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影响
求实与进取——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思想及其对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影响1引言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先后沦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刚刚在我国兴起的图书馆事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国难当头,沦陷区的各种文化学术机关纷纷迁至作为战略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大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因此出现了暂时的繁荣景象。
为了配合大西北的各项建设计划,1942年国民党政府第三届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创设第三个国家图书馆——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议案,并于1943年春成立筹备委员会。
正值中年却已卓有建树声誉很高的刘国钧先生被聘任为筹委会主任。
是年3月召开筹备会议,决定馆址设在西北的中心——兰州。
2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思想刘国钧先生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曾先后就任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秘书长等职。
当建立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议案确定后,刘先生放弃已有的地位和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勇敢地挑起了这份重任。
这时的刘先生在图书馆学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他立足于本国土壤,不断地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他渴望建立一个具有“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适用于一切使用图书馆者,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
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使命,使刘先生这一多年的愿望和理想得以实现。
1943年9月他亲自研究制定了《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计划书》,首次提出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概念,确定了西北图书馆的方针任务,使西北图书馆的工作建立在一切从西北五省的实际出发,对社会要产生效果的基础之上,用其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导西北图书馆的建设。
1945年因经费困难,西北图书馆奉教育部命令暂行停办。
不久抗日战争结束,大部分人都回到内地任职,而刘先生以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复馆时,毅然又回到了艰苦的大西北,继续自己的事业,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把一座完整的图书馆交到了人民手中。
抗战时期国统区图书馆事业概述
代价后 均悲壮的宣告失败 。 随着国民党在正 时仅余 两万多册 。而中央大学原有藏 书 4 的两所 国家级国立 图书馆之一 、 0 由国民党教
面战场上 的节 节败退 , 日寇所 到之处 , 中国 万册 ,经历内迁 和 日机轰炸后锐减 到 1 万 育部筹备 中的国立 中央图书馆 , 8 因抗 日战争
其 馆京师 图书馆的建立标志着我 国图书馆事 学的理论著作 。 中包括创办湖北省第一家 馆 事业 遭受 到 日本帝 国主义侵 略者 的严 重 图书馆学》 中 破 坏 。尤其 在抗 战初 期 , 、 国民党 虽 然 先后 组 业完成了由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 的转变。 进 私立 图书馆 的杨昭哲及所利器 , 地方 西市场扼街韩人李正金迁出 在于其具备以下特征。其一 , 就 慈馆成衣会演戏酬神、
等训令『 - 京档案馆藏,  ̄8 - - 75, 3. z| 1 档号. 4 2 1 8 97 1 7 1
北平市第三社教区民众教育馆月刊, 3 ( ) 1 66 . 9
各地图书馆均遭受灭顶之灾。有资料记载 , 册。中山大学原有 的 3 多万册藏书也损失 的爆 发 而停 止 开放 ,远 迁 至 重庆 并 于 14 0 90 抗 日战争爆发后一年 的时间内 , 中国境 内有 了 2 O多万册[ 。许多 院校教授的私人 藏书 年在重庆江津正式成立 , 2 g o 第二年又设 立了重 26 16所图书馆遭到 日寇炮轰 和空袭 ,损失 也 在 内迁 途 中损 失严 重 。有 资 料表 明 , 日 庆 分馆 。作 为 国家 的总 书 库 , 至 国立 中央 图 书
点。 每次讲题确定后 , 聘请专家为播音讲师 , 导责任 。13 年下半年起 , 96 北平社会局要求 院校的专业人士 。 由这些 ^ 撰稿 , 播讲内容体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作者:马丽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15期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东北角,有一组恢弘壮丽的建筑群。
这座建筑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一期馆舍大楼,它是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地标。
中国国家图书馆最早产生于清朝末年的“预备立宪”。
1909年9月9日,清朝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奏请宣统皇帝,请求建立一座国家级图书馆,这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
馆址坐落在什刹海北岸的广化寺。
据统计,京师图书馆最早的藏书有善本书880部,阅览书4544部,加上敦煌遗书8662卷。
这些藏书基本上至今还都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绝大多数堪称无价之宝。
这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有着两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和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永乐大典。
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图书馆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
由于广化寺条件简陋,面积有限。
1917年1月26日,教育部将其搬迁到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
此时馆藏图书已经增长到13.6万册。
北伐战争之后北洋政府解体,1928年6月京师图书馆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国立北平图书馆。
1929年1月10再次迁址至中南海居仁堂。
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正式落成,揭开了国家图书馆新的一页。
文津馆馆舍是国家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专门为其建设的专业馆舍。
新馆具备藏书50万件册的能力,可容纳200位读者阅读。
阅览室与书库间设有运书机,大书库的书架均是钢架结构,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
著名学者夏曾佑、梁启超、蔡元培等都曾经在这里担任过馆长。
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藏书已达140余万册,也抢救陛地收藏了不少孤本、善本图书,为保护中国文化做出不少贡献。
解放后,北平图书馆被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接管。
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归文化部领导。
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图书馆在文津街这个地方一待就是20多年。
那时候北京图书馆平均每年要增加50到60万册图书的馆藏。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习立北平图书馆的尴尬境地
受美金跌价影响 , 进款骤减 , ……势难望其再加购书 费 以应 时势 之 需 要 ”2 舛的诱 因 。1 3 _3 ] 9 3年 1 2月 1 6
日, 国立北 图委 员 会 拟 请教 育 部 自 13 94年度 起 , 每
了实现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 的梦想 , 北图馆长袁 同 礼 几 次 具 文 向教 育 部 争取 。14 9 2年 l 和 1 0月 1月 袁 同礼 两次 上书 教育 部 , 痛陈原 由 , 将北 图经 费开 请
接 受新 书呈 缴是一 个 图书馆 在 国家 图书馆 事业 中重要 地位 的体 现 。国立北 平 图书馆 在新 书呈 缴 中
历经接 收 、 缺失 、 拨借 三 个 阶 段 , 新 书呈 缴 馆 地 位 其
从 有 到无 , 一个 侧 面 反 映 了 国立 北 平 图 书馆 在 国 从 家 图书馆 事业 中地位 的下 降 。
文化 食粮 需要 迫切 , 图作 为全 国学术 服务机 关 , 北 需 购 文献 甚多 。 中西 文 图书 , 战后建 设 问题 资 料 , 陷 沦 区 内散佚 之珍 本 图 籍 等都 需 要 加 购 。此 外 , 于抗 对 战史料 、 南 文 献 、 北 文献 也 需 要 征 集 。 事 事 需 西 西 款, 捉襟 见肘 。 此外 , 国立北 平 图书 馆 自 12 9 9年 改 组 以来 , 履
1 3 中基会 资助 .
对 教育部 的请 求也 予 以 了大力 支持 , 同意 新 书 呈 缴
给京师 图书馆 。同年 , 育 部 通 令 国 内出版 书籍 向 教
京 师 图书馆 缴送 。新 书呈缴 给京 师 图书馆 的制 度 由
国立北 平 图书馆 在 2 O世 纪 3 0年代 发展成 为东 亚 最大 的 图书馆 , 是 与 美 国 国会 图书 馆相 比也 毫 就 不 逊 色 。在 国库 空虚 , 政府 不作 为 的情 形 下 , 国立北 平 图书馆 能 够 取 得 如 此 辉 煌 , 赖 中基 会 的 维 持 。 全
李文裿的图书馆生涯、著述与贡献
作办法,由 该 图 书 馆 指 派 专 员,教 厅 给 与 旅 费 ”[15].
[ ]
2 月 20 日起 16 ,河北省教育厅派本厅临时嘱托图书
馆视察员李文 前 往 视 察 法 商 学 院 图 书 馆 等 40 多
处图书馆(部)[17].5 月 20 日起,教育厅分批抄附李
期
李文 的图书馆生涯、
著述与贡献/刘瑞忍
/L
L
i
br
a
r
r
e
e
r,Ac
ademi
cWo
rksandCon
t
r
i
bu
t
i
ono
fV.C.Le
e
i
uRu
i
r
en
yCa
阅览.本年暑假,“省教育厅为增进省县社教机关及
院校图书馆服务人员应用之技能”,开办暑期社会教
育讲习会,以图书馆学为主科.李文
、于震寰 作 为
冷衷、李冷衷、绮生、慕紫[1]、梅心、飞归、梅子等,室名
冷雪盫(庵) ,英文名为 V.C.Le
e 、W.C.L
i 、
L
i
[
5]
Ve
n-Ch
i ,河北大兴(今属北京)人,是民国时期著
[
2]
[
3]
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6].李文
[
4]
先后任职于京
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1928 年 10 月改名为北平北海
图书馆)、国 立 北 平 图 书 馆、北 平 市 立 第 一 普 通 图 书
员会,聘梁启超、李 四 光 为 正 副 馆 长,拨 京 师 图 书 馆
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探究
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探究蔡成普【摘要】根据北平图书馆史料,全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组(科)业务发展历程,服务对象的变化,以及为党政军服务的最早记录咨询、典型服务案例,馆员出版论著及发表文章,全面展现这一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取得的成果,更正学者提出的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中断的说法.【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6(028)007【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业务【作者】蔡成普【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61928年9月北京图书馆(1925年10月,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签订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契约。
1926年,教育部因国库支绌,函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难于履约。
1926年2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先行自办北京图书馆,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之一。
1928年10月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北平北海图书馆,1929年9月暂称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二馆。
)成立参考科后,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在读者咨询的持续推动下不断发展,业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类型增加,在参考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的民国时期积极探索参考工作业务发展。
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受到影响。
戚志芬[1]、黄俊贵[2]等学者认为,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参考工作中断,这样的看法有待商榷。
为全面呈现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参考业务发展的全貌,笔者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和《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等资料中尽可能全面搜集北平图书馆参考业务的线索,考察分析其发展历程,按工作内容逐项考察,并梳理服务对象的变化,分析北平图书馆为党政军服务的典型案例。
1918年京师图书馆分馆记录记载了最早的口头答复咨询,但京师图书馆并未设立专门的参考咨询机构。
1928年9月,北京图书馆设立参考科,在读者咨询需求的推动下,参考业务不断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图书馆,其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发展自中国5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其珍藏了许多稀世罕见的典籍,其中有极少数还可以追溯到13世纪南宋宫廷中的藏本,有不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1928年,国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后将北京改为北平,同时将国立京师图书馆改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
当时南京政府下设了大学院主管当时的教育及文化,并下令发布将京师图书馆改为北平图书馆。
1931年前后北平国立图书馆的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华北的许多图书馆都被日军掳去,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当时中国最大也最重要的图书馆,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当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一是将部分珍贵藏书分批托运到国内的不同地点;二是增加馆藏的数量及种类;三是开设相关的馆务工作等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保护国立北平图书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有着良好的效果。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北平图书馆对其建设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一、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是京师图书馆,是清朝宣统元年,学部依据当时奏折,特别划拨图书给京师图书馆,以提供给士族阶层细心研读。
这说明当时京师图书馆早已经获得批准。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随即将北京改为北平,且当时在1925年中国教育文化基金开办的北京图书馆也因为不能使用北京这个词,而改名北海图书馆。
在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大学院曾翻出历史旧案,想将北平图书馆归入北海图书馆。
当时的北平国立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联名致电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及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极力主张不适合并入的相关理由。
他们认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成立以前,是当时中国最为悠久的图书馆,合并以后则会出现倒置的现象,同时该馆还在使用中美教育基金的赞助,并受其监督,且图书馆董事会中有美国人,支配权并不在政府之手。
由于当时受到五位筹委会委员的阻止,最终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入北海图书馆的议题被搁置起来。
1930年初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了第九十一号令,核准了合组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草案及相应的组织纲要。
该条令称:“教育部将国立北平图书馆及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所管辖的北海图书馆,统一合并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经过了董事会有关两馆合并的相关决议,即按照办法的第二项来制订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的组织纲要及实施办法,并经教育部呈请行政院审核、鉴定及备案。
”这标志着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正式发文建立,到了1931年5月份,国立北平图书馆正式合并成功,并建立了新馆[1]33—35。
同年6月份,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了第九百八十四号令,差遣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代表教育部参加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的开馆盛典。
6月底,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正式落成,且开馆仪式也按时举行,这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二次开馆。
二、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1928年7月份,京师图书馆正式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同时,居仁堂也一并划拨给国立北平图书馆,且受大学院管辖。
1929年8月底,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图书及设备一并交给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
直到1931年6月份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
一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国民政府还奖励著名学者傅增湘向北平图书馆赠书的举措。
因此,这些就足以说明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仍然直属于教育部,其本质上就是国家图书馆。
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直属于国民政府管辖,并担负着国家图书馆的职责。
首先,需要建立国家图书总库,这就需要搜集当时中国的全部出版物,同时也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法律规定,将全国各级出版社将自己正式出版物中等份数统一交付给国家图书馆,以便建立国家图书总库。
但是在民国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来又建立中央图书馆,所以在新出版图书的交付上有着一定改变。
但当时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委员会委员极力向国民政府教育部致函,要求将各地馆藏图书交送北平图书馆。
教育部在没有很好的拒绝理由的情况下,暂时允许国立北平图书馆征集各地的新出图书,另外,还不得不应允将划拨及借调教育部代管的部分中央图书馆藏书。
同时,还分别将各级省政府及教育厅、局上缴的新出版图书一并交给国立北平图书馆,并代中央图书馆保管。
这就说明了,民国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仍在享有接受全国各地新图书的权利,也即实施着国家图书馆的权利,上述文件也说明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很早就享有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尊严[2]36—38。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北方的形势空前严峻,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1935年11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召开了委员会第21次会议,并决议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贵重书籍转寄到安全地方,西方方面的书籍可以暂缓挪动。
国立北平图书馆为了减少书籍的损失,将其大量的珍贵图书分批次转存到不同地点,这些都可以从当时各个地方所开具的收条知晓。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及文化机构的西迁,大量的文人开始研究中国西南文献。
西迁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利用西南地区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制订了该馆在云南开展搜索西南文献的工作。
到了1938年3月份召开的馆务会议,研究决定征购西南文献,同时在实践中收获颇丰,特别是在图画、文字等方面,有东巴经四千多册,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三、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发展自从京师图书馆开办以来,其馆藏就逐步在增加,仅1931年到1932年,一年间就大量购进了经、史、子、集等古代著名典籍,其中还有满、蒙、藏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图书一千三百多种,一万四千多册。
另外,还有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五百多种,六千多册。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十分丰富,特别是在中国古籍、善本等方面享誉海内外。
1933年初,为了保护珍贵的馆藏资源,国立北平图书馆针对当时的形势及政治环境,迅速、果断地作出了将国立北平图书馆部分书籍转存到安全地点的决定,其中就包括善本中的罕见传本、方志稀见件、四库罕传之本等等。
随后便将这些罕见图书逐一1931年6月25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主持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并出任馆长。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李燮慧dang'ansuyuan·档案·溯源45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贴上封条,并由装箱人及当时主要图书馆领导负责签名,如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胡适、副馆长袁同礼等[3]78—80。
1933年4月份,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九次委员会又决定在新装图书外,另装一百箱送到全国各地的安全地方保管。
1933年5月份,国民政府教育部又电令国立北平图书馆领导将内阁清学部藏书中的精本送往南方安全保管,以防不虞为要。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的民间的私藏图书流入到了市面中,国立北平图书馆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决定开始广泛的收购工作。
另外,图书馆中的西方文化科技方面的书籍也有了一定量的扩充。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有北平及昆明两个大的部门,其中又设有多个办事处。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有,同年9月,临时组建的大学在湖南长沙开始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图书馆,这一方式符合了当时抗战的需要[4]97—100。
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当时时局动乱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图书馆的扩充与发展。
首先表现在其对抗日史料的搜集方面,国立北平图书馆非常重视对抗战文献的搜集,以准备对将来国史的采择及战后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研究及参考。
因此,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39年初期开始组建中日战争日料搜集会,并相互分摊了各自的任务。
其采集的性质内容丰富,范围广泛。
同时,国立北平图书馆还与当时的延安解放社、新华日报社、新华书店等共产党的文化机关积极联系,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国立北平图书馆还冒着危险对当时的沦陷区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搜集,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刊物及文件,甚至居住证、通行证、布告等收集后一起转往昆明。
在结果上,其中就昆明一个而言,就有书籍五千多种,六千多册。
同时,国外的各种交换局转寄到国内的各种书籍及刊物也大大丰富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藏。
参考文献[1]李致忠.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定位[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3).[2]翟志宏.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危机应对[J].世界史研究,2009(20).[3]魏训田.抗战前后国立北平图书馆藏书聚散考略[J].德州学院学报,2004(2).[4]黄少明.民国时期国立图书馆之双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贵州山地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女红文化便是其中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的符号和记忆。
一、女红技艺的起源可以通过历史考察来认识女红技艺的起源。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工具的发明和材料的利用。
工具是技艺发展的见证。
最早的缝补工具是骨针,作为这项技艺最原始的工具,可以追溯到考古学家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第一枚骨针,迄今已有一万八千年。
探讨女红技艺在贵州的源头,仍要依靠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196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作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黔西观音洞,后来又发现盘县大洞、桐梓岩灰洞、硝灰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骨制的磨制工具,证明西南各民族祖先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曾生息繁衍几十万年。
维系这种悠久的集体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由技艺的发明和创新来实现的。
正如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认为的:“区分社会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技艺来区分,甚至技艺功能的繁衍和保持都是历史性的。
”据史记载,在旧石器时代,苗族的祖先盘瓠“其毛五彩”,其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开始使用天然的树皮、树叶、兽皮、草条和动物羽毛,通过简单的编织来遮体避寒。
如果这种简单的编织可以算作服饰制作技艺的源头,那么当时贵州人类懂得使用草木兽皮等用于结节、编织,便可以算作贵州女红技艺的最早起源。
这种服饰制作技艺作为最早的人类智慧活动在贵州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在新石器时代进一步得到考证。
纺轮,是古代妇女常用的纺线工具,也是原始女红技艺出现的重要证据。
目前贵州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
2005年在贵州六枝特区岩脚镇老坡底遗址群,发现了用动物骨骼加工做成的骨纺轮;在沿河县小河口和平坝飞虎山两处遗址中,出土了石制的石纺轮。
之后在贵州赫章可乐战国秦汉墓中又出土了有两个中心穿孔的陶纺轮。
学者宋世伸研究后认为这是夜郎境内土著民族生产制作的遗物。
普安铜鼓山遗址、毕节青场瓦窑遗址中出土房屋遗址、灶及陶器等,证明夜郎时期已有生产活动。
纺轮的发现说明土著民族原始工具的发展情况,证明了古代通过纺轮这一小小的简单工具,实现了现代纺纱工艺的五大运动:喂给、牵伸、加捻、卷取、成形。
陶纺轮的发现是贵州原始先民农耕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从事服饰制作活动以及女红技艺萌芽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