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了解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X于生活中的现象。

2.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打算)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 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 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了解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探究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测,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 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兴旺,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所以人们不信任他们两人的说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球的形状”是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是模拟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自然现象、天气和季节的知识,对自然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形状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地球是一个平面或者圆盘的阶段,对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2.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3.准备与地球仪和经纬网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并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

同时,讲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和经纬网模型,尝试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他们来说,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仪图片3.实验材料(如彩球、绳子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是一个平面。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要素。

3.操练(15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模型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地球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下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以上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剩余时间可用于学生作业和教师辅导。

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利用地球仪模型进行了导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6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3.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4.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5.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6.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7.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正方体、乒乓球、纸板屏、手电筒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海岸观船。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预设】球体。

【讲述】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

【展示】展示图片。

【过渡】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人类认识地球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形状”一探究竟吧。

【新知讲解】知识点:地球形状【展示】展示古代推测地球形状图片。

【讲述】古代没有高科技,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地球的形状,例如: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而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他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目录•实验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课后作业布置与评价反馈01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能够简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探究地球形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的愿望。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02教材分析与解读教材内容概述01本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包括古代人们的猜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地球形状的证实。

0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概念及原理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立体形状,称为椭球体或地球体。

地球的形状证据通过观测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航海时远方船只的出现和消失、在不同地点观测同一星座的方位等,可以推断出地球的形状。

知识点内在联系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了解地球的形状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地球的周长、半径等。

拓展延伸内容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的引力和自转运动,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地球的引力使得人类能够行走在地面上,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等。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天体,但对其真实形状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学生能通过实例和图像,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地球仪。

3.实例和故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地球形状的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故事,以及地球的引力、卫星拍摄的照片等实例。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片是否符合地球的真实形状。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和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和反思

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3.经历模担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担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纸船、瑜仙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竞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还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者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违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一天图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普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检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泽天浅和亚里士多德的宇由观,教师:可是张衡的泽天议和亚里于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 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同时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宇宙和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材料(小球、灯、白纸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提醒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形状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出课题。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讲述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等观点。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会有不同的地球形状认识呢?3.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实验一: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的行驶情况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块平面木板,以及一个小船模型。

将小船模型分别放在地球仪和平面木板上,模拟船在海洋上行驶。

让学生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情况。

实验二:月食现象模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圆形小球(代表地球)和一个小球(代表月球)。

用手电筒照射圆形小球,模拟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将小球放在手电筒和圆形小球之间,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学生观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食”现象。

4.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呢?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两极半径等。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不停地围绕太阳运转。

2. 了解地球的形状。

3.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教学准备】皮球(或篮球)、小帆船、圆纸筒、与有关地球形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

(2)教师向学生讲授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3)教师提问:古人说地球是方的,你们说地球是圆的,那你有什么证据呢?(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引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在质疑与寻找证据中不断修正的,激发探究地球形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海岸观船(1)教师谈话:你们见过帆船在海中行驶吗?当海船远去时,先看不见的是船的哪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不给予评价。

(2)教师打开《【知识探究】海岸观船》互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操作,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后播放《【知识解析】海边远望归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视频资源进行小结。

(3)教师分发球、船模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球、船模、桌面分别代表什么,课件展示模拟实验的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教科版
举例解释:
-在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时,可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的直观认识。
-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时,可通过动画、模型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介绍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时,结合实际案例,如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认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空间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举例解释:
-在突破地球形状的认识难点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特点,如观察地球仪上的两极和赤道部分。
-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动画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但在具体描述地球形状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直观感受,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地球仪、模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其次,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地球仪和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特点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并能够用简单的图示和语言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资料收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并通过讨论和观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不同星球的形状。

2. 准备一些地球仪或星球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

3.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并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请学生看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形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 引出话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有关地球形状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讲解1. 播放一段视频:描述古代人如何通过观察鸟的飞行、船只的航行以及月食等现象,逐步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2. 引导学生讨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3.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乒乓球、橡皮泥、小球等,尝试制作一个地球模型,并观察其形状。

4. 分享讨论成果:请学生分享小组活动的成果,并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5. 介绍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6. 拓展思考:请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地理学上的意义。

(三)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2. 强调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查找一些有关地球形状的历史发展资料,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 6 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 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相关图片, 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 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 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 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 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就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 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她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 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 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就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她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就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她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就是球形的)。

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1、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先瞧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瞧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就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4、结论:地球就是球形。

四、观察图片,科学了解
1、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她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就是球形的。

2、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就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出示地球形状的图片。

地球就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4、展示地球仪。

地球仪(globe):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

5、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模拟走一走。

五、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通过互问互答方式巩固本科知识。

2、思考:(1)地球就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
(2)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您有何收获?
【作业设计】:
小实验:自主选择伙伴,合作探究完成地球形状的实验。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认识历程科学验证思考结论
【教学评价设计】:
按时间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就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船进出满港时人们瞧到的现象不一样,佐证了地形的形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麦哲伦真正实践的愿望,在课上通过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走一走,极大地引发了的兴趣,边找边讲,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与理解。

【设计特色简述】: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模拟船的航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分析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生记录单设计】:
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记录卡
小组名称组长记录员
序号
小组成员
姓名
实验记录1、准备材料有: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实验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3、观察发现:先瞧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瞧见船身;出港的船只,
则总就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4、结论:地球就是球形。

中心发言人小组讨论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