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4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word文档物超所值)
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4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15分)经典和我们周国平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
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
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④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轻松地读。
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
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
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作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
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6)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6)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3)刘玄德;隆中决策【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达成后边小题说经典梁衡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掉。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仅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全部艺术品都是这样。
很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着,实现永久。
但这永久之梦,老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侈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道第二遍。
倒是很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没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自然,经典也有沥尽心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爽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论是好手偶成仍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假如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因此经得起重复,原由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成效;三是上涨到了理性,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代重复,但重复古人却造不可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老是一层一层,累积而成。
在这个累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建。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擞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由于在这以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成效。
它们是永久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能够重复它、超越它,但不可以复制它。
后代不时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借鉴它,以便去创建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他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由于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建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好创建你自己的顶峰。
惟其这类“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久的经典。
我们时经典的重复不不过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据。
⑥经典因此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由于它对后代有启迪和指导价值。
经典都矩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真理的内涵,唯理性才能够指导此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发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开释出新的能量。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不必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大难不死的作品就是经典”。
自然,撇开其演讲的特别语境,那些历经后代最真挚的歌颂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
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可以仅将经典限制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很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含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实的关怀,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心里经验有感同身受的谅解,并精鹜八极,入木三分,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要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露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
那种既重视个体人间安置,又不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二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情,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睦的崇高追求,是人自己所有尊严的最好说明。
此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特别拥有范式意义,尤应仔细阅读和认识。
一方面,它重申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邻近。
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解说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含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
它们商讨的虽是“宇宙次序”,但归纳在“生活次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因此可相资相益,互相参证。
这也是很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由。
另一方面,又不可以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锋利的表达。
它不以表达性的描绘衬着为知足,而重在反省与究问,并且在来源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表现主体思虑的问道特征。
对科学来说,主假如答案;对哲学来说,主假如问题。
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类追查中做成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全部,有解构的激动和批评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
这与那种懂得全部,但不可以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整不一样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实质和人性的根基,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
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
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
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
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
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
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
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
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
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
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精编范文】“经典”作品 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经典”作品阅读答案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
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
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恰恰相反。
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
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及答案)(1)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及答案)(1)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3)刘玄德;隆中决策【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含答案)(1)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3)刘玄德;隆中决策【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
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
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
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
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倡循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
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趣味。
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
我们绝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典捧上天。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意。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1)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阅读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________三顾茅,诸葛亮________。
【答案】(1)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
(2)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精读细节,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做读书笔记;加深理解,拓宽视野(3)刘玄德;隆中决策【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从筛选出如下关键句: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整合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①第一个方法是写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的作用,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
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说经典梁衡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侈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擞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时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据。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经典都矩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十一月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
一是狂风。
超强台风带来的狂风及其引起的巨浪可以把沿海船只抛起乃至拦腰折断,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
二是暴雨。
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三是风暴潮。
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米~6米。
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台风的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内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台风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
科学研究发现,台风至少有如下几大好处:其一,带来丰沛的淡水。
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将可能出现灭绝。
其三,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其四,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取材于中国气象局网站,有删节)材料二:台风形成演示图材料三:水相对于空气能够更多地储存能量(水的比热容和密度比空气大),全球变暖增加的能量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使得海水变暖。
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斡.旋(wò)山簏戛.然而止(gá)垂珠连珑B.弥.散(ní)震憾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C.龟.裂(guī)怅惘蓦.然回首(mù)周而复始D.缄.默(jiān)羁绊天衣无缝.(fèng)人情世故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江南十月,碧云天,黄花满地,草长莺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他编造的谎言滴水不漏....,连最聪明的老师都无法察觉。
C.一路上风雪载途....使多年没有返回家乡的她对回家的期盼更加强烈了。
D.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讲述了方志敏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各种风味食廊和遍布街区闹市的各式餐厅不时有阵阵"撩人食欲"扑鼻而来。
C.从社会层面看,为绿色生活保驾护航的奖惩机制、相关行业标准,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D.很多人认可拒绝“白色污染”,但不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主要原因是不够便利和个人习惯不好所致。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经典的标准有三:一是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有长远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反复引用。
②什么是经典?常说为经,常念为典。
③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与筛选,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经典。
④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⑤而更高层次的是理论和学术经典,特别是政治与哲学方面的经典。
A.②④①③⑤B. ③⑤②①④C. ③②④①⑤D. ②①④③⑤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87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81: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行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有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连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
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
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逝就是文化的消逝。
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制造的开头。
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保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
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进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头。
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同学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
这段文字意在()。
单项选择题A、阐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缘由B、确定中同学课外阅读“重文轻理”的倾向C、说明经典与文化的关系D、强调阅读经典是文化传承的开头2:蒸发散热: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依据上述定义,下面属于蒸发散热的是()。
"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3:5, 6,(), 10, 15, 30单项选择题A. 7B. 9C. 7.5D. 9.54:()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单项选择题A、学问分子问题会议B、党的八大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5:游乐场中有很多惊险刺激的嬉戏项目,凡是患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的游客是不被允许参与这类嬉戏项目的。
以下各项陈述都可以从题干中推出,除了()。
单项选择题A、凡是被允许参与惊险刺激的嬉戏项目的人肯定不是心脏病患者,也不是高血压患者B、凡是患有心脏病的游客都不被允许参与惊险刺激的嬉戏项目C、凡是不被允许参与惊险刺激的嬉戏项目的人都是心脏病或者高血压患者D、有些没有患高血压的游客可以参与惊险刺激的嬉戏项目6:《最终的通用语言》的奥斯特勒向读者叙述了世界主要语言__________的命运0事实说明每种语言的“唯我独尊”到最终均是__________。
杨国荣《经典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
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
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
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
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
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
《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阅读答案
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阅读答案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阅读答案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这文明的载体,就是历经劫难而传承下来的经典文献。
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所传抄记诵、编辑印行,并整理研究和阐述发扬,从而在社会个体的心理和情意,以及民族群体的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经”者,本义与“纬”相对,是指古代人工编织物上的纵线,后引申为被读书人历代尊奉的典范性著述;“典”者,标准也,法则也。
用文字结撰的著述,只有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洗礼,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接力式的认可,才能成为“经典”。
经典著述,往往凝聚着前贤先哲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后来者读书求知、作文治学的重要依据,因而浩瀚国学以“经学”为源,琳琅四部以“经部”为尊,灿烂辞海中则有“引经据典”之语。
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的经典,特指孔夫子晚年删订传世的五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故有“五经”之说。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五经博士”之后,经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学术正统,“五经”也就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基本经典。
“玩习古义,修明经典。
”(《三国志·魏志》)儒家经典的精义,乃是一个读书人入则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出则议事参政,兼济天下的基本人文规范。
隋、唐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使得“经学”的社会地位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
南宋时期,在大儒朱熹等人的倡导下,“经学”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了“理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取得了与“五经”相等同的.地位,从此“四书”与“五经”并称于世,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三代读书人。
直至清廷在近代“西学”浪潮冲击下,废止全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才一落千丈。
其实,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西学东渐”的历史帷幕就曾悄然开启。
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到访我国,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一度深入吸引过中国士大夫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骆驼祥子经典永流传阅读检测卷答案
骆驼祥子经典永流传阅读检测卷答案
自古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历史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被载
入历史,点击以此一来,如今有千千万万的经典名著。
供人们去阅读
与探究。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一艘战艇能像书一样,把我们带到浩瀚的
天地。
有人说,经典无用,浪费时间,我并不赞同。
先不以陶冶情操来说,说起阅读经典对新高考改革有非常大的帮助,它可以提高自身的
阅读能力,在高考那几千文字当中,一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你将更胜一筹,阅读的经典多了积累和了解的知识就多了,做题和写
作就更轻松了,倘若不不去阅读经典,在你面前的试卷可能会成为你
的催眠神器,拉低你的分数,即便刷再多的题也没有用,所以,阅读
经典咋能说没用呢?阅读经典不是浪费时间而是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很提倡阅读经典的,李克强总理曾说过,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地铁上看见人手捧一本书,最近一期《经典永流传》的节目大火,他们邀请嘉宾以唱歌的形式将文字表现出来,深受大众
的喜欢。
可谓说,今天在如今这个时代一样有其自身的价值,将经典
与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开始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之美。
阅读经典是有意义的,如果说阅读经典是一次耐心和毅力的考验,那么在这次考验中,你会更清晰的接触到世界与人性,在痛苦中长出
心灵的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
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
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的内在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
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
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
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
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与量皆具的丰富性。
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
简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
B.从《汉书·孙宝传》的文字记载来看,古人理解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C.西文中的“经典”有两个词: Canon和Classic。
二者都有著作的意思,前者强调公认的,后者强调典范的、有持久性的。
D.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这里的“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和西文中Classic意思相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展开论述,前两段介绍中外对经典本质的错误看法。
B.印证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证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看法。
C.文章在论证中先列出经典的一般概念,然后提出经典的本质,由浅入深,很有见地。
D.文章最后“经典意味着成熟”重申论点,是对全文的总结,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代已经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对“经典”的概念已经理解得很到位,仍然需要开掘和阐发。
B.经典“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说明经典具有永恒的丰富性,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C.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
只有这三者都成熟了,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从全文看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语言、心智、文明都成熟了,才会产生经典作品。
1.D根据原文,应是与Canon意思相近
2.A前两段应该阐述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对经典含义的理解。
3.C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