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

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

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
1.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公文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主要分为封命和告诫两大类。

封命是国家向诸侯国下达的军事、政治命令,告诫是国家向内部王室成员及官员发出的命令和劝告。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公文体制比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

公文种类有律令、诏书、奏报、试制等,主要用于法律文书、政令传达和吏治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公文体制比较宽松,主要分为谕旨、符书和表章三个类别。

谕旨是皇帝向百官下达的命令、奖赏和警告;符书是中央政府与各地官员之间传递消息的文书;表章是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示决策的文书。

4.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的公文体制相当庞杂,主要包括奏章、表状、诏令、牒书等。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上书请示或报告的文书;表状主要用于官员与上级之间的交流;诏令是皇帝下达的政令;牒书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络和通讯。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的公文体制比较精细,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奏章、制书、敕书、谕旨、行文等。

奏章是官
员向皇帝上报或请求决策的文书;谕旨是皇帝向官员下达的命令;行文是官员之间传递命令和通知的文书。

以上是对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的简要介绍,每个朝代的公文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变化。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古代公文赏析

古代公文赏析
上节内容回顾 内容提要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二、古代公文的写作技巧 三、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 四、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 五、古代公文的立意 六、古代公文名篇赏析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 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 : (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
图7 咸丰皇帝圣旨
Page
8
(七)纸张公文 汉代造纸术发明,纸张产生,公文载体发生历史性变革。因为经济实 用、携带方便,纸张成为公文书写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沿用时间 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随之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 制度。从此公文进入飞跃发展的时代,一系列公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都以此为基础。 (八)电子公文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将电子政务提上日程,首先从纸质公 文的电子化入手,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为首要目标,于是以电子为载体 的电子公文历史必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公文的载体再一次发生了意 义深远的变革,进入电子时代。
Page
11
(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 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 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 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 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 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 典范。
Page
10
(二)公文的说服力与真实性
真实性是公文写作的根本原则,古人早就有“修辞立其诚”,“美 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事以明核为本”等说法。历代中 枢,汉宣帝曾下诏反对公文“增辞饰非”,隋文帝曾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都指出了这一点。公文特别是政策性很强的上行公 文中,当下级向上级阐述观点时,由于他驳斥的是上级甚至是皇帝,它 必须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要充分地以理服人,但这"理"的基础却是事 实,而绝非空洞言词,空谈道理的公文大抵只能供后人欣赏颂扬,当时 却多半不会有好效果的。亦即公文上行文成败关键,从内容上讲在于所 阐述的主张,提出的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方针和利益;从写作上讲,在于 所选用的材料论据,是否真实,使人信服。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真正 有政治力量,李斯《谏逐客书》可谓楷模。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一、古代公文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这可老有意思了。

古代公文呢,在不同的朝代那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就说秦朝吧,那时候的公文就很有法家的那种严谨感。

文字简洁明了,该说啥就说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为啥呢?因为秦朝那时候是大一统的王朝,得把法令啥的传达得清楚啊。

就好比现在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得让大家一看就懂。

到了汉朝呢,公文就开始有了些文学性。

汉朝的文人多呀,而且那时候文化发展得也好。

公文里就会有一些优美的辞藻,但是又不失实用性。

这就像是一个既有内涵又打扮得好看的人。

再说说唐朝,唐朝那可是文化超级繁荣的时期。

公文在这个时候就更加注重格式和礼仪性了。

就像参加一场特别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得按照规矩来。

而且唐朝的公文在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各种修辞手法都可能会用到。

宋朝呢,公文就有点那种文人的精致感。

宋朝的文风本来就偏向细腻,公文里也能看出来。

不过呢,也没有丢掉公文该有的权威性。

元朝的公文呢,又有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

毕竟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嘛,在公文里可能会融入一些他们的文化元素。

明朝的时候,公文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就像是工厂里生产产品,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和标准了。

清朝的公文呢,在继承前面朝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满族文化的影响。

古代公文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代社会的模样。

而且呀,古代公文的书写格式也很有趣。

从字体到排版,都有讲究。

比如说,不同级别的官员写公文用的纸张可能都不一样呢。

这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人用的办公用品可能也有区别。

古代公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很多有名的公文范例。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就是一篇超级经典的公文。

这篇公文既表达了他对刘禅的忠诚,又把出兵的各种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从这篇公文中就能看出当时三国时期公文的一些特点。

反正就是说呢,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历史大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戏份,真的是特别有趣的一个话题。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我国公文写作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公文写作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公文写作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在我国,公文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古已有之。

据考古发掘,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的奴隶主阶级,巳经能够运用龟甲和兽骨作为书面载体来书写文字,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政务活动。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那些镂于甲骨、刻于碑石、铸于金属、书于竹简的文字,其用途大多是属于实施权力分配和社会治理的。

这就是说,公文作为统治阶级施政的工具和手段,其产生的历史极为悠久。

但是,毋庸讳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公文写作一直处于一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吏为师"和"相摹而作"的现象。

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而只是由少数 "师爷"所垄断,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状况才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公文写作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往往依附于基础写作之中,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公文工作,极力提倡公文处理特别是公文写作的规范化,强调对公文写作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从而使我国当代的公文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为党和国家的管理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公文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已有114所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了公文写作课程,并且逐步成为这些院校的主干学科。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并且已经普及到各类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等教学阵地。

从事公文写作教学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公文写作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

同时,每年的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也都把公文写作列为必考科目之一。

公文写作学科一经诞生,即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突出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doc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doc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应用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晚清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

他们记录了从殷朝从盘庚东迁到纣王被灭的273年间的政治(世系、王石、征服)、经济(年增长、狩猎)、文化(祭祀、日、旬晚)等。

它们具有原始官方文件的性质。

《尚书》是六经之一,据说是孔子编纂的。

它包含唐代的口头或书面文件。

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文件和政治理论汇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大臣之间交换文件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

大多数是“书”。

那时,书籍通常用于政府事务,不像后来的书籍广泛用于私人事务。

《左传》记载了许多书籍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高嘉赵子轩”,范文澜是历史上所见最早的破书体例;又如成公七年的“晋代陈武子冲子之乱”和相公二十四年的“子产梵高紫萱冲子冲子”等文献,都是极其谨慎的文献。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纷争,文件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三代的政治休闲时期,寒若珉相当稀少,春秋时期,许多人被雇佣,书籍被引进以缓解这种情况。

”然而,由于使用竹简和木简来传递书籍是沉重的、乏味的和难以完成的,外交交流必须由擅长修辞和口才的外交使节陪同,以口头补充君主的话语和命令。

《吕湘诀·秦》是一部典型的外交抗议书,记载了魏翔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责秦穆公背信弃义。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罕见的完整可靠的纪录片。

它记录了孔子所描述的郑国外交语言的形成过程。

它必须经过规划、讨论、修改、润饰的过程(孔子说:“为人生,毕创造了它,石叔讨论了它,装饰了它,子制作了它”)。

这表明先秦诸子对公文写作的重视。

秦与六国合并后,制定了公文制度,变序为制,变序为诏,变书为戏、议。

焚烧书籍后,官员被用作教授法律文件的教师,官方文件往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公文制度。

根据秦朝对书籍的划分,分为四种类型,章、戏、表、讨论。

据《文心雕龙》说,这一章是用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和恩宠,报告弹劾和揭露,陈述情况和讨论不同的意见。

公文写作知识:我国公文的演变史

公文写作知识:我国公文的演变史

公⽂是⼈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具、伴随⼈类社会的发展⽽持续下去。

⼈类社会某⼀族群发展到产⽣统⼀⽂字的阶段,必然⾸先产⽣公⽂这⼀管理及传播⼯具。

作为中华民族⽂明现象之⼀,我国公⽂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统⼀了⽂字,“苍颉造字,天⾬粟,神⿁泣”。

原始时期的公⽂⽂物有待进⼀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字。

我国奴⾪社会夏商周时期,公⽂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

⽬前,世界公认我国古⽂字最早的⽂物是⼗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

甲⾻⽂是统治者主要⽤来进⾏占⼘和记录的公⽂形式。

春秋时期由孔⼦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级⾏政公⽂。

百家争鸣中的⼀些⽂章,就是公⽂。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公⽂统⼀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秦汉建⽴⼤⼀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开始⾛向统⼀规范。

公⽂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公⽂最早称为“书契”、“简牍”、“⽂书”和“⽂案”等。

公⽂⼀词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以防黄⼱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

”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报告张⾓势⼒的⽇益强⼤。

三国时公⽂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写作理论有了突破。

刘勰在其理论巨著《⽂⼼雕龙》中论述的⼤部分⽂种都是公⽂。

唐宋时期,推崇⽂治,公⽂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名作。

“唐宋⼋⼤家”散⽂中,不少名作是公⽂。

明清时期,公⽂⾛向封建社会的⾼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

公⽂还被称为“公牍”和“⽂件”。

⾟亥⾰命后,公⽂发⽣了⾰命性的变⾰,从内容到形式都⾯⽬⼀新。

中国共产党⼗分重视公⽂变⾰,明确主张使⽤⽩话⽂,研究公⽂的写作。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第二章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第一节公务文书的产生及其演变一、公文的产生(一)公文产生的条件1.文字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

(二)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书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

1.甲骨文书的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王懿荣●15万片左右2.甲骨文书的材料:‚甲骨‛的制成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也有牛的肩胛骨,还有少量的人头骨和兽骨。

我们所说的‚甲骨‛是‚卜用甲骨‛的简称,分为刻辞和不刻辞的两种,通常所指的‚甲骨‛是刻辞的甲骨。

3.甲骨文书的内容:甲骨文书是殷商王朝政务活动的记录。

包括祭祀、天时、征战、王事、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等。

可以分为:(1)占卜文书(甲骨卜辞),记录占卜的时间、求告的事件、显示的征兆及日后应验结果;(2)记事刻辞,记录非占卜的事件;(3)表谱刻辞(包括祭祀谱和家谱)。

4.甲骨文书的撰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结构:完整的占卜文书大致包含四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制作:大致要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

还没有统一的规格。

文书由史官负责镌刻并在文书上签名。

5.甲骨文书的价值:是后世研究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公文的演变公文自产生后,在表达手段、物质构成形态、名称及结构程式、文种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表达手段的变化1.人类表达手段的变化2.文书表达手段的变化:对刻契加书文字(二)范围的纯化与类似事物的区分标准不断明确。

(三)物质构成形态的变化文书的物质构成形态包括:书面载体显字材料书写工具至东汉发明了纸,这是文化史也是文书史上的大革命。

文书用纸之后,引起了文书本身形式及各种有关文书制度的变化:第一,文书从竹木的篇或版等形式变为卷轴式。

卷始于帛而广用于纸。

把若干纸张粘连起来,成一横幅,用一根木棒做中心,自左而右围绕着木棒卷起来成为一束(自左至右,开头的内容能在最外面),这叫卷子,这根细木棒叫做轴。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_写作指导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_写作指导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

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为了让写作爱好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

其中可能有疏漏讹误或注释不解切之处,尚祈不吝指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典】典常。

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

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

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

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

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

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

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

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

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

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

《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中国公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夏商周时期起源,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公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制度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公文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和价值。

一、中国公文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公文开始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出现,主要用于记录国家事务和祭祀活动。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则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管理模式、价值观念和经济状况。

夏商周时期,公文的写作形式逐渐规范化。

例如,《尚书》中的《盘庚》篇,便是一篇典型的公文,其内容是盘庚对臣民的训话。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春秋》等史书,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秦汉时期的飞跃(约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飞跃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公文制度,如“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公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公文写作机构——尚书台,负责起草和审议公文。

汉承秦制,但在公文写作上更加丰富和细致。

汉代的公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文作品,如贾谊的《治安策》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唐宋时期的巅峰(约公元960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公文的巅峰阶段。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些文人担任各级官吏,使得公文写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这一时期,公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唐律疏议》等法规对公文的格式、用词、书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宋朝时期,公文写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公文种类和格式,如诏令、奏疏、札子等。

公文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二)

公文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二)

引言概述:第二个时期的发展情况:1.来源的多样化在第二个时期,公文的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

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也开始使用公文作为沟通和记录的工具。

这种多样化的来源也促进了公文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公文,如通知、报告、备忘录等。

2.公文的规范化第二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对公文的规范化的追求。

人们开始意识到,明确的格式和结构能够提高公文的有效性和传达效果。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标准化的格式和写作规范,为公文的制作和处理提供了指导。

3.技术的应用第二个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开始应用于公文的处理和传递中。

电报、和方式等通信工具的出现,加快了公文的传递速度,提高了沟通效率。

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则为公文的电子化处理和在线传递奠定了基础。

4.信息管理的改进在第二个时期,公文的信息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

人们开始倡导文件和信息的分类、归档和检索,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有效利用。

5.公文的功能扩展第二个时期,公文的功能逐渐由纯粹的记录和传达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

公文不仅仅用于通知、说明和报告,还开始涉及到决策、协商、评估等方面。

公文的发展,逐渐成为组织和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

总结:第二个时期是公文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多样化的来源、规范化的要求、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的改进以及功能的扩展,公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公文的历史沿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了解和掌握公文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推动公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公文处理是官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由专门的文书官员负责处理公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文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

二、清朝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清朝时期,公文处理制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清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通政司、都察院等)负责公文的处理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公文处理的规范和程序,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等环节。

三、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吸收了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对公文处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此期间,公文处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进行了调整,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文处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规范。

195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和《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了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范了公文的格式和内容。

随后,相应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公文处理制度。

五、现代公文处理制度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公文处理制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电子公文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公文,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其次,公文处理的程序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同时,公文处理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公文保密等问题。

附件:1. 《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2. 《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改革方案》(1978年)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文处理制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传阅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程序。

2.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
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还规定了密奏用封事,以及其它上行、平行、下行的各种文体如疏、状、白、事、露布、移、檄、教、牒等等。

对于秘书人才的选拔,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学僮年十七以上,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岁终,赴郡试八体书,第一名要由郡守推荐给太史复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中书省史书令史)又因为大乱之后,典章缺失,儒士知古而不知今,不得不依靠文吏以理烦治剧。

史书上说,当时文章气节之士,如陈蕃、李膺辈,多起于掾吏。

光武帝曾下诏,要丞相考核官吏,凡不熟悉治业务、书疏不端正的,要连同推荐人一同办罪,这也是促使重视吏治的原因。

汉代的公文体制较前代逐渐完备,连文件尺寸、起首和结束语的写法及行款数目,具名姓的等级规矩,都有明确的程式。

还规定了以封囊的颜色来区别文件缓急程度,如平件用青色,急件用赤白二色,密件用黑色。

汉代很多文牍出于名儒硕彦之手,但有些教令议论过高,似是而非,不切实际。

如曹褒敕吏勿杀盗徒,甘以身坐全其性命;法雄禁捕虎狼谓仁义可以感化,后人讥为迂阔之论。

而孔融高谈教令,“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崔琰传》注),这也说明公牍开始走向虚名无实,追求词藻的歧路。

魏晋六朝文书,名目上虽然也有所兴革,但基本上仍承袭旧制,变化不大。

六朝时由于文、笔之分,有能为表奏收檄而不能诗文者,也有诗文造诣极深而不能为记室参军之职的。

社会上一反汉代故常,形成重文章轻笔札的风气,以致记室人才难得,公牍也深受当时文章雕绘藻饰的影响,所谓“挹之无穷,按之无实”,浮文满纸。

台阁重臣十之八九不能动笔。

《魏书?王肃传》注说:“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说,象锺繇、王朗这样的卿相,连朝廷奏议都“搁笔不能措手”。

《文心雕龙》指出了公牍是“艺
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说明好文人轻视公牍,而又不得不在重要政务上小心应用公牍的矛盾,这种现象在后来历代差不多都存在。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相关内容:机关公文办理程序
机关公文办理包括拟稿、核稿、会签、审核、签发、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

一、拟稿以党组、局机关名义发文,根据内容由各科室拟稿,非职能科室业务范围内的综合性和重要文件由办公室拟稿。

关于要求解决工作调动的请示
教育和科技局领导:我叫某某,女,壮族,大专文化,现年32岁,在“秘书工作”学校小学部任教。

我于1994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秘书工作”小学、“秘书工作”小学和“秘书工作”学校任教,XX年参加“秘书工作”某地教师公开招考正式录用...
如何写实习证明书
实习证明书本实习课程乃建构於学生,实习机构与学校三方面的合作关系,各方皆有其应尽之责任,义务与功能,方能达成各方预期之目标,於此证明书签署后,若任何一方未经其他两方同意,不得擅自更改契约内容,否则本实习课程将视同无效.请学生...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例析
发文字号编写不当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

它是一份公文特定的标志,正式公文均应标注发文字号。

它为检索和引用公文提供专指性较强的代号,为管理和统计公文提供依据。

制度的写作方法
1.制度的概念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

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

公文处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行文中的常见问题(一)报送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1.非领导同志交代直报的文件,违规直接报送领导个人。

不少单位将报给市委或市政府的文件或公文代拟稿,直接报送到领导个人手中。

公文具体文种写作的标准格式
一、命令(令)1.发布令【例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八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简报样本
简报样本...
写作指导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下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