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8)
中医医师_中医外科学_考试题_复习资料 (8)
中医医师第 351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均为瘿病的常见治疗大法,除了:A.理气解郁B.解表散寒C.调和冲任D.清热化痰E.化痰软坚【正确答案】:B第 352题:A1型题(本题1分)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最早医家是:A.张仲景B.孙思邈C.葛洪D.巢元方E.华佗【正确答案】:B第 353题:A1型题(本题1分)特异性感染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破伤风杆菌C.变形杆菌D.绿脓杆菌E.溶血性链球菌【正确答案】:B第 354题:A1型题(本题1分)"胀裂样"疼痛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蝼蛄疔B.眉心疔C.蛇眼疔D.烂疔E.红丝疔【正确答案】:D第 355题:A1型题(本题1分)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A.指端B.甲侧边缘C.指腹D.手掌E.眼睛内外眦【正确答案】:B第 356题:A1型题(本题1分)窦道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手术创伤B.残留异物C.腐肉不除D.余邪未尽E.正气内虚【正确答案】:D第 357题:A1型题(本题1分)筋瘤继发感染形成:A.湿疹B.臁疮C.褥疮D.丹毒E.流火【正确答案】:B第 358题:A1型题(本题1分)乳痈正虚邪恋者,内治方选:A.栝蒌牛蒡汤B.透脓散C.四逆散D.托里消毒散E.四妙勇安汤【正确答案】:D第 359题:A1型题(本题1分)肝脉络阴器,故前阴疾病与肝关系极为密切,下列疾病均与肝失疏泄有关,除了:A.子痈B.囊痈C.血精D.精癃E.精浊【正确答案】:D第 360题:A1型题(本题1分)血栓性浅静脉炎瘀阻脉络者,方用: A.桃红四物汤B.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C.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加减D.活血通脉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中医医师第 361题:A1型题(本题1分)子痰中期治疗常用方是:A.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B.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C.龙胆泻肝汤合透脓散D.阳和汤合小金丹E.先天大造丸合小金丹【正确答案】:A第 362题:A1型题(本题1分)瘿病的视诊应注意以下几点除了:A.两侧是否对称B.肿块位置、大小、形态C.邻近血管是否充盈D.是否红肿E.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正确答案】:D第 363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哪项不是脱疽的治疗原则:A.温阳通脉B.祛寒化湿C.活血祛瘀D.清热利湿E.调补气血【正确答案】:D第 364题:A1型题(本题1分)手术室的室温应该保持在:A.10~15℃B.15~20℃C.20~25℃D.25~30℃E.28~30℃【正确答案】:C第 365题:A1型题(本题1分)乳痈成脓切开后,引起乳漏的主要原因是:A.恣食肥甘发物B.脓毒壅盛C.未停止哺乳D.脓液引流不畅E.手术损伤了乳腺导管【正确答案】:E第 366题:A1型题(本题1分)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的记载最早见于:A.《山海经》B.《周礼》C.《晋书》D.《备急方》E.《千金方》【正确答案】:D第 367题:A1型题(本题1分)根据中国九分法,成人双上肢全部烧伤,其面积为:A.9%B.7%C.5%D.18%E.15%【正确答案】:D第 368题:A1型题(本题1分)用于判定高压灭菌效果,包裹中心可放置:A.明矾B.硫磺C.高锰酸钾D.氢氧化钾E.碳酸氢钠【正确答案】:B第 369题:A1型题(本题1分)男性,26岁,无诱因脐周围持续性痛24小时,8小时前转移至右下腹部,恶心呕吐,腹痛,脉搏76次/分,血压120/80mmHg,体温37.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轻度腹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最新《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试卷8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试卷8(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清热解毒的常用代表方是(分数:2.00)A.黄连解毒汤B.四妙汤C.五味消毒戗√D.清骨散E.犀角地黄汤解析:解析: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如五昧消毒饮;清气分之热,如黄连解毒方;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地黄丸。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
2.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疮面宜选用(分数:2.00)A.如意膏B.太乙膏C.三品—条枪D.青黛膏E.升丹√解析:解析:提脓祛腐法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适应证足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末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
提脓祛腐的主药是升丹。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E。
3.下列哪种药物不是五神汤的组方药物(分数:2.00)A.茯苓B.银花C.牛膝D.车前子E.黄柏√解析:解析:五神汤的组成是茯苓、金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E。
4.患部焮红高肿,疼痛剧烈,伴壮热不退。
大便秘结,烦躁饮冷,心烦胸闷,舌干口苦,六脉沉数有力。
治疗可用(分数:2.00)A.白虎汤B.内疏黄连汤C.黄连解毒汤D.清营汤E.大承气汤√解析:解析:根据题干,用六经辨证,辨证为阳明腑证,所以用大承气汤泄热涤下。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E。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伴精神不振,西色无华,脉数无力者,治宜用(分数:2.00)A.透托法B.补法C.透脓法D.补托法√E.益气法解析:解析:内托法是用补益和托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
托法义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补托法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根据题干,属于补托法的适用范围。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足D。
6.疮疡初起外敷箍围药,以醋调者。
其主要目的是(分数:2.00)A.收束疮毒B.散瘀解毒√C.截其余毒D.清凉解毒E.助其药力解析:解析: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渊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8.锁肛痔
• 定义: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 • 以直肠癌最常见
《外科大成》: “锁肛痔,肛门内 外如竹节锁紧,形 如海蜇,里急后重, 便粪细而带扁,时 流臭水……”
一、流行病学
• 近几十年,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
高,在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 肺癌居笫三位。
• 年死亡率:3.86-5.29/10万 •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40岁
形成。
• 直肠- 腺癌, • 肛管-鳞状上皮癌。 • 临床上直肠癌多见,肛管癌少见
绒毛状腺瘤恶变
三、临床表现
• 早期表现 • 晚期表现 • 转移表现
早期表现
• 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 1、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常伴有
粘液,量少,表现为潜血或粪便带 血,呈持续性。
• 2、排便习惯(次数、性状)改变
性切除率
• 术后放疗可减少肿瘤局部复发率
4.中医药疗法
❖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 ❖围手术期应用 ❖减少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减
毒增效
❖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杀作用 ❖提高生存质量
5.免疫治疗
•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肿
瘤生长的目的。
预后
• 五年生存率: 50% • 复发(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
晚期表现:大便变细,排便困难,腹痛——肠梗阻
•
•
晚期表现:
• 恶病质:食欲不
振,全身乏力, 消瘦,贫血,低 蛋白血症。
转移表现
• 1、直接蔓延:膀胱、前列腺,子
宫、卵巢、阴道,骶骨神经丛。
• 2、血行转移:以肝转移最为常见。
• 3、淋巴转移:
• 直肠癌
转移癌
卵巢转移癌
膀胱转移癌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
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中医外科学――第8章 乳房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8章乳房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乳房部的体格检查方法。
2.熟悉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常见证型。
教学内容1.介绍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病因病机:化脓性乳房疾病多由于乳头破损、感染邪毒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乳汁积滞、排泄障碍、郁久化热、熟腐而成脓。
肿瘤类乳房疾病则因情志内伤、忧怒抑郁、肝脾受损以致气滞痰凝而成。
3.乳房肿块检查法:视诊要注意乳房大小,乳头位置及有无内陷或抬高、皮肤颜色、乳头溢液等。
触诊要注意有无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软硬、疼痛等。
4.治疗:1)内治:根据肝郁胃热证,气虚毒滞证,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证,肝肾不足、冲任失养证,肺肾阴虚痰凝证,气血两虚证而分证施治。
2)外治:根据阳证、阴证而外敷。
手术常作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络。
第一节乳痈目的要求1.掌握乳痈辨证论治的要点。
2.了解乳痈的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1.概述:本病好发于哺乳期,以初产妇为多见。
妊娠后期亦可发生。
2.病因病机:外因为毒邪入侵,内因为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3.辨证:病变发展过程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
4.治疗:1)气滞热雍证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证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正虚毒恋证宜益气和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初起手法按摩通乳;局部红肿外敷金黄膏;成脓期切开引流,应循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切口;溃后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脓尽用红油膏、生肌散等。
附:乳发目的要求了解乳发与乳痈的区别。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由肝胃二经湿火凝结而成。
乳痈亦可并发乳发。
2.辨证:乳房皮肤广泛红肿及与乳痈的区别。
3.治疗:辨证论治。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目的要求1.掌握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2.了解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机。
3.了解粉刺性乳痈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加之情志不畅,气滞络阻,乳管阻塞而致病。
3.辨证:临床一般分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发病(多位于乳晕区)、乳房漏管三个阶段。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B1型题1.疖热毒蕴结证的主治方剂是A.清暑汤B.黄连解毒汤C.仙方活命饮D.败毒散E.白头翁汤正确答案:B解析:疖,热毒蕴结证,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
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知识模块:中医外科学2.疔的内治大法为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清热利湿D.化湿和中E.托毒解表正确答案:A解析:疔的内治,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
早期,热毒蕴结证宜清热解毒、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中期,热胜肉腐证,宜清热透脓托毒。
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解毒。
烂疗、疫疔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知识模块:中医外科学3.痈之火毒凝结证的主治方剂A.五味消毒饮B.败毒散C.仙方活命饮D.银翘散E.牛蒡解肌汤正确答案:C解析:痈,火毒凝结证,证候: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掀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
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
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症状。
治宜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知识模块:中医外科学4.丹毒湿热毒蕴证的治法A.清肝泻火利湿B.清肝泻火解毒C.疏风清热解毒D.凉血清热解毒E.利湿清热解毒正确答案:E解析:丹毒,湿热毒蕴证,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
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伴发热,胃纳不香。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利湿清热解毒。
知识模块:中医外科学5.蛇头疔的好发部位是A.指甲一侧边缘近端B.指端C.指腹D.手掌E.足底正确答案:B解析: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
知识模块:中医外科学6.发相当于西医的A.毛囊炎B.皮肤浅表脓肿C.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D.蜂窝组织炎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解析: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一)疾病命名原则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但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主治医师 (中医外科学)-医德修养-评价(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外科学)-医德修养-评价1、不应作为医德修养意义根据的表述是A.医德修养为有效保护自己所必需B.医德修养为转变不良医风所必需C.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护人员关系所必需D.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患关系所必需E.医德修养为医务人员完善医德人格所必需2、医德修养的意义直接体现的是A.医德修养为有效保护自己所必需B.医德修养为转变不良医风所必需C.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护人员关系所必需D.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患关系所必需E.医德修养为医务人员完善医德人格所必需3、医德评价的标准是A.自主原则B.公正原则C.互助精神D.社会的医德规范体系E.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治疗和康复4、评价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自主原则B.公正原则C.互助精神D.社会的医德规范体系E.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治疗和康复5、下列不属医学道德评价方式的是A.社会舆论B.内心信念C.法律条文D.传统习惯E.自我评价6、医学道德评价指的是A.人们依据法律条文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行事判断B.人们依据工作要求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所做的褒贬评价C.人们依据道德标准和原则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道德价值的判断D.人们依据工作态度对医生的行为所做的褒贬判断E.人们依据规范条文对医院的活动所做的行为判定7、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应是A.积极与消极、目的与方法的结合B.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结合C.有效与合理、形式与方法的统一D.动机与效果、方法与形式的统一E.目的与手段、效果与方法的结合8、不属于医学道德评价客观标准的是A.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缓解B.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的健康与长寿C.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D.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E.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院的经济创收和发展9、医德评价中内心信念方式的正确理解是A.内心信念是人生下来就有的B.内心信念是自己”反思”的结果C.内心信念是内心认识的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D.内心信念是发自内心的对医德义务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E.内心信念是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方式10、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是A.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B.科学标准、实践标准、疗效标准C.疗效标准、医学标准、科学标准D.疗效标准、行为标准、科学标准E.经济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
中医外科学基本操作方法
(一)切开法 (2)(二)砭镰法 (2)(三)挂线法 (3)(四)拖线法 (3)(五)结扎法 (4)(六)引流法 (4)(七)垫棉法 (5)(八)药筒拔法 (5)(九)熏法 (6)(十)熨法 (6)(十一)热烘疗法 (6)(十二)浸渍法 (7)(十三)筋瘤缠缚法 (7)(十四)内痔贯穿结扎法 (7)(十五)内痔消痔灵注射疗法 (8)(十六)肛裂切开疗法 (8)(十七)肛漏挂线疗法 (9)(十八)外痔静脉丛剥离切除术 (9)(十九)外痔血栓剥离术 (10)(二十)肛滴疗法 (10)(二十一)脱疽扩创术 (10)(二十二)气囊导管取栓术 (11)(二十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部分切除术 (11)(一)切开法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手术方法。
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即辨清脓成的程度和正确掌握切开排脓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且脓肿中央也有透脓之点(即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确为脓成已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2.切口位置应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可使脓液畅流,不致袋脓,即为正确的切口位置。
3.切口方向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开,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在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纵切口在瘢痕形成后可影响关节功能。
总之除了特殊情况下,一般均采用纵形的切法。
4.切开的深浅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的,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在,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可以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8)1. 脂瘤独有的特征是A.数目不等,大小不一,肿形如馒,推之可移B.青筋垒垒,盘曲成团,质地柔软,表面青蓝C.瘤中心有粗大毛囊孔,可挤出臭味脂浆D.瘤体单发,质地硬韧,界限清楚,推之可移E.瘤体深隐,质地坚硬,境界清楚,推之不移答案:C脂瘤的特征在肿块表面皮肤常可见针头大开口,略带黑色,挤之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且有臭气。
故选择C。
2. 在肿块触诊中,不属癌性肿块特性的是A.高低不平B.坚硬如石C.推之不能移动D.表面与皮肤粘连E.表面光滑答案:E癌性肿块的特性A、B、C、D项都可以成为癌性肿块的特征,而表面光滑不属于癌性肿块的特性。
故选择E。
3. 患者,男,48岁。
肩背皮肤浅层肿块,与皮肤粘连,瘤体表面中心有黑色粗大毛孔,挤压时有臭脂浆溢出,其诊断是A.脂瘤C.流痰D.血瘤E.筋瘤答案:A脂瘤的诊断在肿块表面皮肤常可见针头大开口,略带黑色,挤之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且有臭气。
故选择A。
4. 患者,男,36岁。
背部左侧肿物约3年,大小约3cm×3cm×3cm,经常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检查后确诊为脂瘤,其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中药外敷B.中药内服C.神灯照法D.针刺治疗E.手术摘除答案:E脂瘤的治疗手术治疗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脂瘤完整切除,其他的都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适应于术前或者术后。
故选择E。
5. 患者,男,45岁。
左上臂内侧有一肿块,呈半球形,暗红色,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
应首先考虑的是A.气瘤B.筋瘤C.脂瘤D.血瘤答案:D血瘤的诊断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
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
瘤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
故选择D。
6. 患者,男,43岁。
左大腿内侧发现肿物10年,不疼痛,活动正常。
检查:局部皮下可及1个15cm×10cm×5cm大小的肿物,质地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及缩小,推之可移。
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内治法B.外治法C.手术法D.针刺法E.神灯照答案:C肉瘤的治法肉瘤常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颈、背、肩胛间、臀部、前臂等处。
肿块多为单个,少数患者为多发,大小不一,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
生长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停止生长而固定不变,故可判断为肉瘤。
其他瘤一般会发生皮肤变化。
对单发肉瘤小的可以不处理,但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故选择C。
7. 失荣初期的治法是A.益气养荣,疏肝散结B.调补气血,化痰散结C.解郁化痰,活血散结D.益气养阴,疏肝解郁E.养血柔肝,化痰散结答案:C头荣有治疗初期:颈部或耳之前后肿块,形如粟子,顶突根深,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皮色不变,局部无热及疼痛。
全身无明显不适,为肝郁痰凝、阻隔经络所致。
故治法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故选择C。
其他都是气血亏虚的中后期治法。
8. 治疗失荣早期气郁痰结证.应首选A.和营散坚丸B.柴胡清肝汤C.桃红四物汤D.化痰开郁方E.二陈汤答案:D失荣有辨证治疗此为肝郁痰凝,阻隔经络所致。
故治法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所以应选择化痰开郁方,故选择D。
9. 属于原发性皮肤损害的是A.痂B.丘疹C.鳞屑D.糜烂E.色素沉着答案:B原发性皮损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损称为原发性皮损,如斑疹、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节等。
故选择B。
10. 患者,女,58岁。
左侧腰周出现绿豆大水疱,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疼痛较重,舌苔薄黄,脉弦数。
其诊断是A.接触性皮炎B.药物性皮炎C.蛇串疮D.热疮E.湿疮答案:C蛇串疮的诊断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胁、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故选择C。
11. 患者,男,60岁。
腰胁部出现红色成簇丘疹、水疱3天,疼痛剧烈,舌红苔薄,脉弦数。
应首先考虑的是A.瘾疹B.热疮C.丹毒D.药毒E.蛇串疮答案:E蛇串疮的诊断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胁、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故选择E。
12. 患者,女,21岁。
手背部有5—6枚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如针头到米粒大,呈淡褐色,偶有瘙痒感。
其诊断是A.传染性软疣B.寻常疣C.掌跖疣D.丝状疣E.扁平疣答案:E扁平疣的诊断扁平疣,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
丝状疣,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
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
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
传染性软疣,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
寻常疣,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
故答案选择E。
A.推疣法B.浸渍法C.针挑法D.挖除法E.结扎法13. 寻常疣的外治,应选用答案:A14. 传染性软疣的外治,应选用答案:C疣的外治推疣法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主要针对寻常疣的外治。
传染性软疣主要用敷贴法和挑刺法。
15. 好发于儿童的癣是A.白癣、手癣B.黄癣、白癣C.体癣、花斑癣D.脚癣、花斑癣E.黄癣、体癣答案:B癣肥疮相当于西医学的黄癣,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鹅掌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手癣,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西医学的足癣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西医学的体癣主要见于青壮年及男性,多夏季发病;白秃疮相当于西医学的白癣,多见于儿童,尤以男孩为多;紫白癜风相当于西医学的花斑癣,俗称汗斑,常发于多汗体质的青壮年。
故选择B。
16. 患者,女,36岁。
两大腿内侧患有钱币形红斑2枚,自觉瘙痒,边界清楚,中央有自愈趋向,多在夏季加重。
其诊断是A.紫白癜风B.圆癣C.多形性红斑D.牛皮癣E.肥疮答案:B圆癣的诊断圆癣,相当于西医学的体癣。
皮损呈圆形,或多环形,类似钱币状,为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周扩张的斑块。
四周可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水疱、鳞屑、结痂等。
紫白癜风,相当于西医学的花斑癣,俗称汗斑。
牛皮癣,皮损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部。
肥疮相当于西医学的黄癣。
故根据题干选择B。
17. 患者,男,38岁。
两手出现皮下小水疱,疱壁破裂,叠起白皮,中心已愈,四周续起疱疹。
诊断为鹅掌风,外治应首选A.雄黄膏B.皮脂膏C.疯油膏D.青黛膏E.复方土槿皮酊答案:E鹅掌风的外治鹅掌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手癣。
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见。
多数单侧发病,也可染及双手。
以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为皮损特点。
本型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
糜烂型可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故选择E。
18. 患者,女,44岁。
右足第三及第四趾缝间潮湿,糜烂,覆以白皮,渗液较多,伴有剧烈瘙痒。
诊断为糜烂型脚湿气,外治应首选A.1号癣药水B.复方土槿皮酊C.青黛膏D.雄黄膏E.红油膏答案:D脚湿气的外治脚湿气糜烂型可选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或二矾汤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故选择D。
19. 下列哪项不是疥疮的临床特点A.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B.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水疱C.幼儿可见于面部及头部D.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和脓疱E.轻度瘙痒答案:E疥疮的特点本病好发于皮肤细嫩、皱褶部位,常从手指缝开始,1~2周内可广泛传布至上肢屈侧、肘窝、腋窝前、乳房下、下腹部、臀沟、外生殖器、大腿内上侧等处,偶尔侵犯其他部位,不侵犯头部及面部,但婴幼儿例外。
皮损主要为红色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
结节常见于阴茎、阴囊、少腹等处;水疱常见于指缝;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损,微微隆起,稍弯曲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个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为疥虫隐藏的地方。
本病传染性极强,患者常有奇痒。
故选择E。
20. 患儿,男,9岁。
头皮部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拔落而不疼痛,已有年余,自觉瘙痒。
其诊断是A.肥疮B.牛皮癣C.白秃疮D.白疕E.圆癣答案:C鹅掌风的外治白秃疮病变初起,头皮覆盖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白色鳞屑的斑片,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拨出,而不疼痛,多数在离头皮0.2~0.8cm处;头发自行折断,长短参差不齐。
在接近头皮的毛发干外围,常有灰白色菌鞘围绕。
自觉瘙痒。
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
白疕皮损为厚积的银白色鳞屑性斑片,头发呈束状,无断发现象,并有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
故选择C。
21. 患者,男,68岁。
因感冒伴发口唇成群小水疱,破溃后呈糜烂与结痂,自觉瘙痒,灼热。
其治法是A.内服黄连解毒汤B.内服普济消毒饮C.内服五味消毒饮D.外搽青吹口油膏E.外搽白玉膏答案:D热疮的治疗本病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口腔、咽部、眼结膜等处,称黏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阴部热疮。
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吹口油膏、黄连膏等外搽,内服辛夷清肺饮加减。
故选择D。
22. 患者,女,18岁。
两小腿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大量渗液且红肿。
外治剂宜用A.洗剂B.粉剂C.溶液湿敷D.油剂E.软膏答案:C接触性皮炎的外治皮损以糜烂、渗液为主者溶液湿敷。
例如接触性皮炎,皮损以糜烂、渗液为主者,选用绿茶、马齿苋、黄柏、羊蹄草、石韦、蒲公英、桑叶等煎水湿敷,或以10%黄柏溶液湿敷。
故选择C。
23. 患者,女.21岁。
两小腿皮炎,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
外治剂宜选用A.洗剂B.粉剂C.溶液湿敷D.软膏E.油剂答案:D接触性皮炎的外治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或2%雷锁辛硫黄糊剂等外搽。
皮损以潮红、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外搽,或青黛散冷开水调涂。
故选择D。
24. 患者,女,26岁。
3天前突然发生面、颈部红肿与水疱,自觉痒痛,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