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重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皮损的辨证、外用药物的剂型及使用原那么 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皮肤病的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1)原发性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那么外用药物的剂型有溶液、粉剂(又名散剂)、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酊剂、油剂、软膏等。
使用原那么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假设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②假设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那么用溶液湿敷为宜。
③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那么用油剂为宜。
④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那么用软膏为主。
外用药物剂型选择应用表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斑洗剂、软膏丘疹洗剂水疱粉剂、洗剂脓疱粉剂、洗剂结节软膏风团洗剂
痂油剂、软膏抓痕洗剂鳞屑油剂、软膏糜烂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洗剂(用于渗液少)破裂软膏苔鲜样变软膏(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5)随时注意药敏反响。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①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 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4
疖
痈
发
疔
定义 分类
指发生在肌 肤或浅表部 位,范围较 小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 皮肉之间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 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 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 火炽 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 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疖
一种发生于肌肤 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疖、头皮 穿凿性脓 肿
一种发病迅速, 疖、痈、
疔
易于变化而危险 皮肤炭 性较大的急性化 疽、急性
脓性疾病
淋巴管炎
痈
发于体表皮肉之 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
皮肤浅部 脓肿、急 性化脓性 淋巴结炎
发
病变范围较痈大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蜂窝组织 炎
临床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
有头 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痈
脓血症、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性肌 肉深部脓 肿、髂窝
部脓肿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 颐颌间引起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 腺炎
患部皮肤突然发
丹毒
红成片,色如涂 丹的急性感染性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最新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足太阳:羌活■ 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 足少阳:柴胡、青皮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一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水泡③痒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
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f脓疡期f溃疡期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 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
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化脓性疾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一甲沟炎;蛇头疔一化脓性指头炎;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4 •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6.乳检查7.&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自觉症状:①瘙痒②疼痛③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常见症状一原发性皮损:①斑疹②丘疹③风团④结节⑤疱疹⑥脓疱'他觉症状:了继发性皮损:①鳞屑②糜烂③溃疡④痂⑤抓痕⑥皲裂⑦苔藓样变⑧色素沉着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特点:皮损成对称分布,多型性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
预后: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急性:渗出为主-常有红斑、丘疹、丘疱疹分型:按病程分.亚急性:渗出减少,有热向f鳞屑样变[慢性:鳞屑样变,苔藓样变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外受风邪、风湿热邪侵袭内治法分型:①湿热蕴肤②脾虚湿蕴③血虚风燥11•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特点: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12•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得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13.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特点:①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偏多,夏季加剧,冬季缓解②局部特点:常呈对称性分布,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逐渐扩大成苔藓化,奇痒,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③预后:宜形成苔藓样变,慢性病程,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14•白疕特点:①好发: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遗传倾向,大多数冬季发病或加重。
②局部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的鳞屑,舌怯鳞片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去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
③预后: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分型:①寻常型②脓疱型③关节型④红皮病型15.肛门齿线以上是黏膜的结构f无疼痛齿线以下是皮肤的结构f有疼痛门脉高压症患者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
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风、湿、热、燥、气虚、血虚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检查常用的体位:①侧卧位②膝胸位③截石位。
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②肛管直肠指诊③窥肛器检查16.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特点:①好发:于成人,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②局部特点:便鲜血,无疼痛,可伴随痔核脱出,常伴有便秘临床表现: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分期: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II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III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看不到静脉团,不能自行回纳。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直肠末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混合痔:是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多发生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多见。
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17.肛裂:肛管周围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
特点:①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6、12点②肛门周围疼痛,出血量少,常伴有局部感染临床表现:①疼痛:周围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②出血③便秘18.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特点:①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②脱出物为粘红、柔软,多伴有出血、肛门松弛分度:①一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位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②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回纳③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 > 10cm,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肛裂^肛痔周围性疼痛圆形脱出环状脱出19.精浊特点:①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前列腺炎②多见中青年男性③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为主④伴有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发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精癃:①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②多见于老年男性③尿频、夜尿次数多、排尿困难为主④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者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21.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