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整理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查、实验室 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丹毒
破伤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脱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性坏疽
Part Four
简介:中药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内服、外敷、熏洗等多种方式,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敷法: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适当的介质调和成膏状或糊状,敷于患处,以 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等作用。
熨法:将药物煎汤,用布包裹后趁热熨患处,以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止痛等作用。
洗法:将药物煎汤,趁热洗涤患处,以达到清洁伤口、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等作用。
Part Five
代表方:仙方活命 饮
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 法。
范围: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疮疡、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等多个领域。
诊疗特色: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以调节人 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治疗原则。同时,中医外科学还注重预防和保健,提倡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Part Three
疖:毛囊、皮脂腺及 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引起。
痈:多个疖融合成大 片炎性渗出组织,多 因抵抗力低下、毛囊 和皮脂腺周围感染所 致。
疽: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链球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全身症状 如高热、畏寒等。
疔:皮肤下的深部脓 肿,多因细菌感染所 致,常伴有疼痛、发 热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一、概述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基于中医理论,结合外科医学知识,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技术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知识。
二、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强调五行生克关系,以及人体脏腑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通过调节经络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医外科特有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体态等外貌特征来进行诊断。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心音等来进行诊断。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涩等方面的观察。
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中医外科学主要治疗以下几类疾病:肿瘤、疮疡、骨伤、外伤、疝气和痔疮等。
2.肿瘤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赤芍等。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来治疗肿瘤。
3.疮疡是中医外科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疮疖、痈肿等。
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常用药物有黄连、连翘、大黄等。
4.骨伤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治疗骨伤主要通过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来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药物有川芎、红花、当归等。
5.外伤的中医治疗侧重于活血止痛、消肿散淤。
常用药物有荆芥、穿山甲、伤风败毒片等。
6.疝气是脏腑脱垂的一种疾病,中医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加强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7.痔疮是直肠粘膜及肛门周围组织的血管丛扩张形成的疾病,中医治疗主要包括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等方法。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第一章:中医外科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的进步历程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中国,其进步历程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经过不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奇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病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其中,中医病理学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则以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症状,辨识疾病的本质;中医治疗学则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
3. 中医外科的疾病分类中医外科疾病可分为创伤外科、疮疡外科、骨伤科、血管外科等。
创伤外科主要探究外伤引起的各种毁伤,如骨折、切割伤等;疮疡外科探究皮肤疾病,如疮疡、瘘管等;骨伤科主要探究骨折、脱位等骨骼疾病;血管外科则探究血管疾病,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
4.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裁定疾病的性质;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等,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得到疾病的信息;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进行触诊,裁定疾病的病机。
5.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切除病变组织、修复创伤等;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服用,改善患者的症状;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淌;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改善痛苦和血液循环等。
第二章: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 创伤外科疾病创伤外科疾病指因外力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毁伤,主要包括骨折、切割伤、挫伤等。
中医外科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治疗等。
2. 疮疡外科疾病疮疡外科疾病指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病变,主要包括疮疡、瘘管等。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热毒、火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病理产物,又可产生继发病症)等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气血凝滞——疼痛、肿胀、结节等。
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则血肉腐败成脓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脏腑失和——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认识和熟悉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外科考核尤其重要)二、阴阳辨证:阳证——急、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阴证——慢、长、肿胀形势平坦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散漫、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阴阳辨证注意的问题:①局部和全身相结合;②辨别真假;③消长与转化三、部位辨证:各部病因病机特点——上部:病因多风温、风热中部:病因多气郁、火郁下部:病因多寒湿、湿热四、经络辨证(一)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二)引经药(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结节——较小触之可及的,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二)辨痛:痛是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的反映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①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②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③辨脓的部位深浅:浅部肿块高突坚硬,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肿块散漫坚硬,重按方痛而应指(六)辨溃疡1、色泽:①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②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2、溃疡形态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一、内治法(一)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初起、成脓、溃后)1、消法: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托法:含义——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①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精华版资料
接掺布于病变部位,故称散剂,现称粉剂。
起的急性炎症。
多发生于小腿、颜面部。
有皮肤或粘膜破损史。
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质地坚实,边界不清,可粘连皮肤。
因病变后期有虚劳的表现,故称--。
西医的乳房结核。
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西医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处,组成一肌环。
气充足,疾病易愈。
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在乳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所发生的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特点: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卵丸,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故名。
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发,迅速消退,不留痕,发作时伴剧痒。
常见于瘾疹。
由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
复发作,易成慢性。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西医的荨麻疹。
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边界清楚,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中医辨证:①血虚风燥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党规饮子加减②风寒束表型—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③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④胃肠湿热—疏风泄热通腑—防风通圣散加减。
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骨静脉和腘静脉,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相当于西医深静脉血栓形成。
肤是否有粘连,肿块与筋膜、胸肌是否有粘连固定③检查乳房的时间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④先进行乳房的健侧和患侧对比。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引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外科疾病。
它与西医外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学的渊源: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外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来治疗外科疾病。
其中,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来观察患者,综合各种病证,以达到准确的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二、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治疗1. 慢性创伤:慢性创伤是人体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慢性创伤主要从调理人体气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
2. 腰腿痛: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3. 骨折和脱位:中医外科学治疗骨折和脱位主要采用传统的扎带、拔罐等方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刺激经络,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4. 疝气和痔疮:中医外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疝气和痔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1. 预防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注重从平时生活中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2. 外伤的急救处理: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急救处理方面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巧和方法,能够在意外伤害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减轻伤情。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1]精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1](精)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 . 疮疡暑疖1. 内治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2. 外治 :1 初期 :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 珠疖 :清黛散3 成脓 :切开排脓4 溃后 :九一丹 . 太乙膏贴5 并发湿疮 :清黛散疖病1. 内治 :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 外治 :千捶膏 . 三黄膏二 . 疔疮颜面疔1. 内治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2. 外治 :1 初期 :箍毒消毒─玉露散 . 千捶膏2 中期 :提脓祛腐─九一丹 . 八二丹 . 玉露膏 . 千捶膏3 后期 :生肌收口─太乙膏 . 红油膏 .红丝疔1. 外治 :1 初起 :太乙膏掺红灵丹2 成脓 :切开引流3 溃后 :八二丹 . 九一丹药 . 红油膏4 脓尽 :生肌散 . 白玉膏三 . 痈颈痈1. 内治 :散风清热 . 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 . 银翘散2. 外治 :1 初起 :金黄膏2 溃后 :八二丹 . 金黄膏 . 红油膏3 脓尽 :生肌散 . 白玉膏四 . 丹毒1. 内治 :凉血清热 . 解毒化瘀1 头面者 :─普济消毒饮2 胸腹腰胯者 :─龙胆泻肝汤 . 化斑解毒汤3 下肢者 :─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 新生儿丹毒 . 毒邪内攻者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锁喉痈1. 内治 :1 初起 :.散风清热 . 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2 溃后 :清养胃阴─益胃汤2. 外治 :玉露散 . 双柏散有头疽1. 内治 :1 初期 . 溃脓期 :和营托毒 . 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2 阴虚火毒炽甚 :─竹叶黄芪汤3 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 :─托里消毒散4 收口期 :气血两虚 :─十全大补汤2. 外治 :1 初期 :金黄膏 . 千捶膏2 溃脓期 :八二丹 . 金黄膏3 收口期 :白玉膏 . 生肌散六 . 无头疽附骨疽1. 内治 :1 初起 :清热化湿 . 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2 成脓 :清热化湿 . 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3 溃后 :气血两虚者 :调补气血 . 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 . 托里消毒散 . 2. 外治 :1 初起 :金黄膏 . 玉露散2 成脓 :切开引流3 溃后 :七三丹 . 八二丹 . 红油膏 . 冲和膏七 . 走黄与内陷1. 走黄 :凉血清热解毒2. 内陷 :1 火陷 :凉血清热解毒 . 养阴清心开窍2 干陷 :补养气血 . 托毒透邪 . 清心安神3 虚陷 :脾肾阳衰 :温补脾肾 .八 . 瘰疬1. 内治 :1 初期 :疏肝养血 . 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2 中期 :疏肝养血 . 健脾化痰 . 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3 后期 :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2. 外治 :1 初起 :冲和膏 . 阳和解凝膏2 中期 :冲和膏 . 阳和解凝膏3 后期 :七三丹 . 八二丹 . 红油膏 . 白玉膏 . 生肌散1. 内治 :1 初期 :益肾温经 . 散寒化痰─阳和汤2 中期 :扶正托毒─透脓散气血两虚者 :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阴虚火旺者 :养阴除蒸─清骨散2. 外治 :1 初期 :阳和解凝膏2 中期 :切开引流3 溃后 :五五丹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 :一 . 乳痈1. 内治 :1 初起 :疏肝清热 . 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2 成脓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3 溃后 :排脓托毒─四妙汤2. 外治 :1 初起 :金黄散 . 玉露散2 成脓 :金黄散 . 金黄膏3 溃后 :八二丹 . 九一丹 . 金黄膏4 脓尽 :生肌散 . 生肌玉红膏 .二 . 乳癖1. 内冶 :1 疏肝理气 . 化痰散结─开郁散2 冲任失调者─二仙汤 . 小金丹2. 外治 :温阳活血 . 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三 . 乳疬1. 内冶 :1 肾阳虚者 :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2 肾阴虚者 :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2. 外治 :参照乳癖 .三 . 乳腺增生病1. 内治 :1 肝郁痰凝治 :疏肝解郁 . 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 六神全蝎丸2 冲任失调 :调理冲任 . 温阳化痰─二仙汤合四物汤 . 合十全大补汤 2. 外治 :阳和解凝膏 .四 . 乳衄内治 :1 肝火偏旺 :疏肝解郁 . 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2 脾虚失统 :健脾养血─归脾汤 .1. 情志郁结 :疏肝解郁 . 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 冲任失调 :调理冲任 . 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3. 毒蕴溃烂 :解毒扶正─化岩汤4. 气血虚弱 :调补气血─归脾汤第三单元瘿一 . 气瘿内治 :疏肝理气 . 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二 . 肉瘿内治 :理气解郁 . 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三 . 石瘿 :内治 :化痰软坚 . 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第四单元皮肤病 :一 . 热疮1. 内治 :1 风热毒盛者 :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2 湿热重者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 阴虚内热者 :养阴清热 . 解毒利湿─增液汤2. 外治 :青吹口油膏二 . 缠腰火丹1. 内治 :清肝火 . 利湿热─龙胆泻肝汤皮疹消退后 . 皮肤仍刺痛者 :疏肝理气 . 活血 . 重镇止痛─逍遥散 . 2. 外治 :玉露膏 . 双柏散 . 三黄洗济 . 解毒洗济 . 颠倒散水疱破后 :青黛膏三 . 疣1. 内治 :清热解毒 . 活血化瘀 . 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2. 外治 :寻常疣 . 扁平疣 . 传染性软疣 . 掌趾疣丝状疣 .四 . 癣头癣白秃疮肥疮外治 :一扫光或雄黄膏手足癣鹅掌风外治 :1 潮红湿润者 :雄黄膏或皮脂膏2 水疱为主者 :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3 粗糙皲裂者 :用枫油膏外搽脚湿气 (水疱型 . 糜烂型 . 脱屑型1. 内治 :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2. 外治 :1 脱屑型和水疱型 :一号癣药水 . 复方土槿皮酊 . 藿黄浸剂2 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 :雄黄膏3 有脓疱者 :青黛膏4 糜烂型 :皮脂膏 . 雄黄膏圆癣外治 :二号癣药水 . 一号癣药水 . 颠倒散皮损有糜烂 . 疼痛者 :雄黄膏 . 二号癣药水 . 一号癣药水紫白癜风外治 :密陀僧散干扑 . 二号癣药水或 10%土槿皮酊外搽 .五 . 疥疮1. 内治 :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2. 外治 :硫磺软膏 . 一扫光 . 雄黄膏 .六 . 接触性皮炎1. 内治 :清热解毒 . 利湿1 上部者 : ─消风散2 下部者 : ─龙胆泄肝汤3 严重者 :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2. 外治 :1 潮红 . 丘疹者 :三黄洗济外搽 , 用青黛散2 肿胀 . 糜烂 . 流滋较多者 :用 10%黄柏溶液湿敷3 糜烂 . 结痂者 :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七 . 湿疮1. 内治 :1 湿热证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 萆解渗湿汤 . 二妙丸湿重于热者 :宜健脾利湿 . 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2 血虚风燥证 :宜养血祛风 . 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 2. 外治 :1 急性者 :10%黄柏溶液 . 青黛散2 亚急性者 :三黄洗剂 . 黄柏霜3 慢性者 :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婴儿湿疮1. 内治 :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2. 外治 :1 湿性者 :青黛膏 . 黄连油2 干性者 :三黄洗剂 . 黄柏霜八 . 药物性皮炎1. 内治 :1 风热证 :祛风清热─消风散2 湿热证 :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血热证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 火毒证: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 气阴两伤证: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 外治: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九. 瘾疹 1.内治: 1.内治: 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风寒证: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风热证: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肠胃实热证: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 气血两虚证: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 冲任不调证: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十. 牛皮癣 1.内治内治: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 风湿热证: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 血虚风燥证: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 2.外治外治:2.外治: 1风湿热证风湿热证: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血虚风燥证: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十一. 十一. 白庀 1.内治内治: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 血热证: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湿热蕴积证: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血虚风燥证: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 火毒炽盛证: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十二. 十二.粉刺 1.内治内治: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 肺经风热证: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 肠胃湿热证: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 脾失健运证: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 外治: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十三. 十三. 多形性红斑 1.内治内治: 1.内治:1风寒证和营祛寒─ 风寒证: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 风湿热证: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火毒证: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 2.外治外治: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 皮肤糜烂者: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粘膜糜烂者: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十四. 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内治: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 疏风清热.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 2表证解后表证解后: 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2.外治用金黄膏. 外治: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十五. 十五. 红斑性狼疮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 内治: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外治: 2.外治:白玉膏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内治: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 热毒炽盛证: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毒内陷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 阴虚火旺者: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 气滞血瘀证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 心阳不足证: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苓桂术甘汤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 脾肾阳虚证: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真武汤重者─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 外治: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内治内治: 1.内治: 实证: 实证: 1血热者清热凉血─ 血热者: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 湿热下注: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虚证: 虚证: 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 养心健脾.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 脱出: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 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 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便秘:便秘: 1实证通腑泄热─ 实证: 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2虚润肠通便─五仁丸.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 2.外治外治: 2.外治:熏洗法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内治: 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 实证: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 虚证: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 2.外治外治: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 初起: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成脓: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 溃后: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 内治: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2.外治苦参汤. 外治: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男性前阴病一. 前列腺炎 1.内治内治: 1.内治: 虚证: 实证:疏导法. 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 湿热壅阻证: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阴虚火动证: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 肾阳不足证: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 气血瘀滞证: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 外治: 2.外治: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 肺气失宣.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 湿热下注.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 中气下陷.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 肾阴不足.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肾阳不足.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 失禁.遗尿: ─螵蛸丸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 下焦蓄血.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 1.内治内治: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 火热伤津证: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 阴伤阳脱证: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火毒内陷证: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气血两虚证: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脾胃虚弱证: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外治: 2.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1.内治内治: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 急性继发感染: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 气阴不足: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肾亏疮面乌黑不痛: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 外治: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 脱疽内治: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寒湿证: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血瘀证: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热毒证: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 气血两虚证: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肾虚证: 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内治: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 外治: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 早期: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 后期: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 肠痈 1.初期初期: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温热内蕴.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寒湿夹瘀血凝结者: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酿脓期: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溃脓期: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阳明腑实.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 阴损及阳: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整理)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1.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填空题)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2.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5.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6.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选择题)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大题缓急深浅皮色皮温疮疡肿势肿胀范围溃疡肉芽硬度阳急浅红赤灼热高起局部根束红活润泽适中溃后消阴缓深紫暗暗红或不变不热不高或平滑不局限,根散漫苍白紫暗坚如岩或软如糖疼痛脓液病程预后全身阳剧痛粘厚短易消易溃易敛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阴不痛稀薄长难消难溃难敛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力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填空题)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促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
其特点是早期干预、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调理。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伤、骨科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二、创伤外科创伤外科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创伤外科主要包括骨折、软组织损伤、脊柱损伤、关节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
三、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外科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原则,辅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手术后康复手术后康复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手术后康复中,注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改善体质等方面。
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方法,辅以科学的运动康复和饮食调理。
五、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展望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和理论的不足,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充实理论体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思维,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展望未来,中医外科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医外科学将在外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外科学将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临床优势。
总结: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创伤外科、骨科疾病和手术后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充实理论、提高技术,并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全)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疡:又称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痈:壅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外痈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也称蜂窝组织炎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乳痈: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临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易发生传囊,乳漏等变证。
病因病机;一乳汁郁积—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二肝郁胃热—清热解毒。
成脓—热毒炽盛。
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减三感受外邪溃后。
顺者—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逆者—根据具体症状分期治疗瘾疹: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湿疮:一种过敏性炎性皮肤病,西医的湿疹湿疮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于慢性易成慢性辨证论治: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③脾虚湿蕴证治则:健脾除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治则: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以性交传染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无疼痛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前列腺炎:也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脱疽: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疽脱落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又称脱骨疽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特殊之邪痰凝血瘀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先肿后痛其病浅在肌肤;先痛后重者其病深在经骨确认成脓的方法:接触法透光发点压法穿刺法B超中医外科内治法原则:消托补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总论1.(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
《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5)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
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
I、总论一、发展史1.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
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部位:乳痈、子痈、对口痈穴位:人中疔、委中疔、膻中痈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形态:蛇头疔、鹅掌风颜色:白驳风、丹毒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病程长短:千日疮传染性:疫疔2.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分为外痈(体表皮肉)和内痈(脏腑)。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跟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收束者多为阳证,平榻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包括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和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探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奇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外科学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依据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来进行调理。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在外科疾病中也有应用。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干系,可以评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1. 四诊法:中医外科学同样接受四诊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情、听取病史、询问症状和进行望诊切诊等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 脉诊:中医外科学重视脉诊,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裁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加速病情的康复。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一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通过贴上罐子并加热,来产生负压,刺激皮肤和组织,增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加速病情的恢复。
3. 外敷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外敷疗法包括贴敷药物、草药熏洗等,通过药物的渗透、吸纳和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五、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疾病1. 外伤:中医外科学在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奇特的优势,尤其擅长于治疗跌打毁伤、骨折、脱位等病症。
2. 疮疡: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疮疡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通过草药的外敷和局部的针灸治疗,可以加速疮疡的愈合。
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外科学也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面瘫、颈椎病等,通过针灸等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增进康复。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热毒、火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病理产物,又可产生继发病症)等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气血凝滞——疼痛、肿胀、结节等。
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则血肉腐败成脓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脏腑失和——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认识和熟悉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外科考核尤其重要)二、阴阳辨证:阳证——急、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阴证——慢、长、肿胀形势平坦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散漫、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阴阳辨证注意的问题:①局部和全身相结合;②辨别真假;③消长与转化三、部位辨证:各部病因病机特点——上部:病因多风温、风热中部:病因多气郁、火郁下部:病因多寒湿、湿热四、经络辨证(一)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二)引经药(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结节——较小触之可及的,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二)辨痛:痛是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的反映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①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②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③辨脓的部位深浅:浅部肿块高突坚硬,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肿块散漫坚硬,重按方痛而应指(六)辨溃疡1、色泽:①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②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2、溃疡形态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一、内治法(一)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初起、成脓、溃后)1、消法: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托法:含义——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①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学早在古代就有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标本兼治,注重辩证施治。
二、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疾病分类1. 外伤疾病:包括创伤、骨折、脱臼等外伤性疾病,主要以外科手法进行治疗。
2. 疮疖溃疡类疾病:包括脓肿、疖子、疔疮等疾病,主要以湿热病机为主要病因,通过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3. 瘿瘤肿瘤类疾病:包括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治疗主要以化瘀散结的方法为主。
4. 疝气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整复脱垂、扶正固本为主。
5. 痔疮类疾病:包括内痔、外痔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固涩止血为主。
三、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学强调手术的准确性和适应症的把握。
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手术可以采用针刀手术、刺灸手术、拔罐手术等不同形式。
2. 药物治疗:中医外科学注重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的病情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消肿止痛药、温通活络药等。
3. 中药外用:中医外科学常常采用中药外用的方法,直接将药物涂抹于患处或采用熏洗、灌注等方式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中医外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对外科疾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四、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1. 标本兼治:中医外科学认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只是病灶所致,必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本质。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标本兼治,既要治疗病因,又要治疗症状。
2. 辩证施治: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同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Shirley-琳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故称散剂,现称粉剂。
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认为是由溶血性链球菌进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多发生于小腿、颜面部。
有皮肤或粘膜破损史。
乳痨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质地坚实,边界不清,可粘连皮肤。
因病变后期有虚劳的表现,故称--。
西医的乳房结核。
附骨疽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加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蛇串疮: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药毒;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发应。
相当于西医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齿状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乳核在乳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所发生的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特点: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卵丸,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流痰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故名。
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发,迅速消退,不留痕,发作时伴剧痒。
常见于瘾疹。
疥疮由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
湿疮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西医上的湿疹。
其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瘾疹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西医的荨麻疹。
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边界清楚,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中医辨证:①血虚风燥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党规饮子加减②风寒束表型—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③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④胃肠湿热—疏风泄热通腑—防风通圣散加减。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骨静脉和腘静脉,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相当于西医深静脉血栓形成。
牛皮藓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乳房的触诊①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界、有无压痛、硬度质地、表面情况及活动度②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肿块与筋膜、胸肌是否有粘连固定③检查乳房的时间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④先进行乳房的健侧和患侧对比。
颜面疔疮的临床特点①发于颜面部②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
③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
病人可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有局部压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辨证分型①热毒蕴结证: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外治法:a.初起宜鐟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外敷B.脓成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一丹撒与疮顶部。
C.溃破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烂疔的临床特点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称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
西医的气性坏疽。
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患肢沉重和紧扎感,继之胀裂样疼痛,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块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多见于农民或战士,好发于足部。
蛇串疮的临床特点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斑、水泡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臖核肿大。
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好发于成年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本病多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辨证论治:①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等。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②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消肿。
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灯芯草)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陈皮川芎芍药枳壳甘草香附;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乳痈临床特点: 是由于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
临床表现:①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或者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②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痛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焮红灼热。
逐渐发展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
③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
若不畅,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
辨证论治:①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瓜蒌仁牛蒡子花粉黄芩陈皮生栀子连翘皂角刺银花生甘草青皮柴胡)②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③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陈皮、茯苓、金银花、连翘、白芷、甘草)外治:初起期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热敷加乳房按摩,推挤郁滞乳汁。
成脓期及时切开引流。
若脓腔较大者对口引流。
脓肿小而浅者针吸穿刺抽脓。
溃后期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或凡士林纱条引流等。
接触性皮炎的诊断:皮疹、自觉瘙痒、异物接触史。
本病发生前有明显的异物接触史,均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触发病时间缩短,多数在数小时或1天左右。
但强酸、碱等强烈的刺激物,可立即发生皮损而无潜伏期。
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四肢。
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以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
论述:肛漏的发展规律(索罗门氏定律:见外口找内口)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离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漏管多位弯曲或马蹄形。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找到内口,并将内口切开或切除,否则创口就不能愈合,即使暂时愈合,日久又会复发)病案:白疕白疕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①血热内蕴证: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屑、生地、丹皮、芍药)②血虚风燥证: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法:养血滋阴,润肤熄风方: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③气血瘀滞证: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缓。
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方: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④湿毒蕴阻证: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苡仁、黄柏、赤苓、车前子、莲子心、白术)⑤火毒炽盛证: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生地黄、犀角、川连、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颜面部疔疮为什么容易走黄主要因为火热之毒为患。
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梁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
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至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盛肉腐而成。
若火毒炽盛,内翻营血,则成走黄重症。
内痔指肛门齿线以上,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其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病机:湿热,气血瘀滞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膀胱截石位的3、9点处。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华佗,堪称外科鼻祖。
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
南齐龚庆宣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