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
高考历史三年命题趋势
![高考历史三年命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3991f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9.png)
高考历史三年命题趋势
一、历史事件与时间线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对于历史事件与时间线的考察逐渐加强。
主要考察考生对于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的掌握,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注重时间线的梳理,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及其时间节点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历史人物与思想
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历史命题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思想、贡献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于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
三、文化与文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文明交流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方向。
主要考察考生对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等方面的理解。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于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四、社会变革与经济
社会变革与经济是历史学科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高考历史命题中,对于社会变革与经济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于这方面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
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考察考生对于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演变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于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六、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
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是历史学科中较为特殊的内容之一。
高考历史命题中,对于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于这方面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近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考前复习建议
![近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考前复习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53bd8e9aef8941ea76e0548.png)
教材专题式体例 , 通 过 学 生 自主 复 习 、 教 师 考 点 串 讲 和 练 习 讲 评、 阶段测试 , 让学 生对基础知识 有一定 的掌握 , 初 步 做 到 基 础 知 识 的 细 化 和 深 化 ,并 进 行 通 史 意识 下 知 识体 系 的 建 构 与 拓展 , 帮助学生查 漏补缺 , 通过讲 练结合 , 强 化 学 生 对 主 干 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 对 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 拓 展 学生的认知深度。 ( 二) 用 联 系的 方 法认 识 历 史 , 强化史观教学。 对 古今 中外 的 历 史 知 识 , 只 要 有 可 比点 或 者 相 似 点 , 就 尽 可能地发散 思维 , 引导学生联 系 , 养成联系 的习惯 , 强 化 对 知 识 点产 生联 系 的 敏感 性 。  ̄ 1 2 0 1 3 年全国 I 卷4 1 题汉 、 唐 行政 区 划 的演变及 经济重 心的南移 , 2 0 1 3 年 全 国 Ⅱ卷 4 1 题 建 筑 与 政 治 的关 系 ( 中 国君 主 专 制 与 英 国 代 议 制 的 比较 ) 。 另外 , 高考 前 应 强化 史 观 教 学 , 如 文 明史 观 , 全球史观 、 近代 化 史 观 、 革 命 史 观 等 的教 学 。 ( 三) 强化 和 规 范训 练 , 提 高 学 生 分析 解 答 问题 的 能力 。 近 几 年 的高 考命 题越 来 越 明显 呈现 能 力立 意 的特 点 . 2 0 1 3 年 虽 然新 材 料 、 新 情 境 比较贴 近教 材 , 但 是 考 生 得 分 却 不易 , 究 其 原 因 是 试 题 对 学 生 历 史 综 合 能 力 考 查 比较 明 显, 对 学 生 文 科 综 合 素 质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 强 化 和 规 范 训 练 是 提 高 学 生 能 力 的 有 效 手 段 。 只 是 训 练 中要 注 意 训 练 量 的 控制, 强 调限 时性 、 针对性 、 规 范 性 。另 外 , 还 要 加 强 历 史 史 观 教学 。 ( 四) 训练的基本要求: 选题“ 精” 、 讲 解“ 透” 、 训练“ 实” 。 试 题 可 以从 现 成 的资 料 上 选 取 . 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 . 使 试 题 渗 透 教 师 自身 对 教 学 的 思 考 。 在讲评试题时 , 不 仅 要 讲 答题思路 , 而且 要讲命题 意图 , 特别是对涉 及试题严 谨性 、 科 学性 、 导 向性 等 方 面 的 伺 题 一 定 要 讲 清 弄 明 . 不 留疑 点 , 更 要 关注细节 , 在思 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 , 加 强 反馈 , 及 时 发 现 教学 或 学 生 学 习 中存 在 的 问 题 , 及 时 调 整 教 学 策略或学习策略。 1 . 选 题 的基 本 方 法 ( 1 ) 广 泛收集 , 有效 改编 ( 试题 的来源 ) ; ( 2 ) 注重 教材 , 梯 度设计 ( 试 题 的逻 辑 ) ; ( 3 ) 立足考点 , 力戒陈旧 ( 问题 的设 计 ) ; ( 4 ) 创设情 境 , 材料多样 ( 材 料的形式 ) ; ( 5 ) 讲求 覆盖 , 兼 顾 冷 热( 知 识 的分 布 ) ; ( 6 ) 及 时 编制 , 纠错练习。 2 . 讲 解 的基 本 原 则 ( 1 ) 注 意及时性 ; ( 2 ) 突 出针对性 ; ( 3 ) 强 调 层 次性 ; ( 4 ) 体
高考历史考试趋势与备考策略思考
![高考历史考试趋势与备考策略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2181dc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5.png)
高考历史考试趋势与备考策略思考高考历史考试趋势与备考策略思考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趋势和备考策略值得我们思考。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难度系数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如何备考天文下,笔者总结了一些备考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考试趋势高考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察内容更加广泛历史学科的范围广泛,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入手,需要掌握大量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历史知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需要对各个领域的历史都有所了解,做到知识点全面、掌握深入。
2. 强调综合能力历史学科中,除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历史考试中,除了纯粹的历史知识,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联想能力、透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需要轻松背诵背景和内容,牢固掌握核心知识点,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练就一双观察、思考、分析的眼睛。
3. 文献材料增多高考历史考试中,文献材料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文献材料在历史考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以理论与历史实例为基础,多为大篇幅、多信息、复杂难懂的文献,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做题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文献,正确理解文献所述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二、备考策略备考高考历史必须多做笔记、理清思路、深入总结,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备考策略。
1. 精通基础知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生必须先掌握基础知识。
学好历史,要先学好史学和史料学,以确保个人的基础知识不会掉链子。
学习历史的先决条件是要熟悉相关术语和概念。
其中,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包括历史、文献、思想、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
通过积累相似和不同的知识点,提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进行把握。
2. 练习理解分析历史学科的学习,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还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备考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做理解和分析题,具体实践中做题时要认真分析并熟悉历史题目的构造。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c3a2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a.png)
强化基础知识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前后关联的,学生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建立时序观念。
培养时序观念
对于材料题,学生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归纳。
提高分析能力
学生在考试中应合理分配时间,掌握答题节奏,注意答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训练应试技巧
强调基础与能力并重
未来历史命题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会加大能力题的比重。学生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未来命题趋势的展望和应对策略
关注热点事件
历史考试通常会结合当前时事和社会热点进行命题。学生应关注时事动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中外联系
未来历史命题可能会加强中国与世界历史的联系,注重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关联。学生应拓宽视野,全面掌握世界历史知识。
对高考历史教育的期望和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增加跨学科综合考查
未来高考历史试题可能会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联系和综合考查,如政治、地理等。
要点三
命题思路和方向的把握
以教材为依托
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向往往以教材为依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以时间为线索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以时间为线索,考生在复习时应注重建立时间概念,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脉络。
审题技巧
对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生都需要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条件,避免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答非所问。
复查技巧
在答题完成后,考生需要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复查,注意检查答案是否有误,及时修改错误答案,以提高得分率。
审题、答题及复查的应试技巧
建议与展望
历史命题趋势及策略
![历史命题趋势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4812af4f90f76c661371a5e.png)
二、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
1.纠“三错”、达“三知”、忌“三贪”
——高考冲刺阶段练习策略
纠“三错” 同学们做练习或多或少地总要出错,出现的错误就历史学 科来说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知识识记性错误;二是知识理解性 错误;三是审题、解题方法错误。每次练习后,同学们都应该 有意识地对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看哪些是由知识 记忆不准导致的;哪些是因还未能对知识深刻理解造成的;哪 些又是审题不清、方法不当而失误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 解决、去强化矫正。每次练习、考试都要求自己获得满分是不 现实的,但我们应给自己定下这样一个目标:练习、考试后要 对自己出现的各种错误强化矫正,做到“一题不二错”“考后 一百分”。
4.向新课标过渡的特征明显,以新史学范 式的主要观点为试题价值取向
近几年高考明显借鉴了新课标教材的有关观点。 从史学范式的角度看,我国史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 多元的趋势十分突出。长期主导我国史学研究的阶级 斗争范式作用仍在,但已失去主导地位,现代化范式、 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明式范式的影响已然超 过阶级斗争范式。这在近几年文综历史试题的考查中 已有明显的体现。从发展趋势看,以文明史范式指导 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已成主流。
3.“掀起你的盖头来”
——跨学科试题的特点及审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 的说明(文科)》指出:“考虑到中学知识体系的有限性以及 中学生生活经验的有限性,大部分“综合”目前还是局限在 “材料综合、设问分科”或者说“主题综合、分主题分学科” 的模式。在操作上,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没有脱离开高中 学生已经具有的各单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以这些学科的基 本知识作为载体或提出问题的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景的条件 下,分别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现有的试题设计而 言,特定问题的回答还是必须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框架内进行。”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2682c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a.png)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高考历史是中国高中毕业学生必修科目之一,也是高考中考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之一。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一直是备考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对应的复习策略。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和复习策略进行总结。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1、命制形式多样化历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命制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其中,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数量逐年增加,而论述题的数量有所减少。
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于选择题和简答题的练习,尤其是选项分析和答题思路的训练。
2、历史知识与时事相结合历史命题长期以来都有重视历史知识表面和历史方法的趋势。
但是,从近几年历史高考试卷来看,历史知识与时事相结合的命题逐渐增多。
这表明,高考历史命题更加强调考生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影响,提示考生在复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
因此,针对时事问题的了解和相关知识储备都是备考的重点之一。
3、历史学科整体性和跨学科性历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多个时间段内的知识点会相互联系,呈现出整体性的趋势。
同以往不同的是,在整体性的命题中,有更多的跨学科内容,例如地理、政治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的融合应用,更加注重考生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论述。
4、命题趋势向多元思维倾斜历史高考命制趋势向向多元思维倾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试题主要要求考慮的内容包括历史事件中的因、缘、果等多维元素以及时空背景等,同时,也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并鼓励考生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因此,复习的时候也要注重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并尝试思考历史问题背后的本质和目的。
历史高考复习策略1、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加强基础练习历史知识是历年高考命制题目的基础,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先理清历史知识的体系,深入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掌握史实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
![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de13dbd25c52cc58ad6be74.png)
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几年之后,山东等几个省市都自主的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教学。
当前,大约有超过1/2的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教学。
面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我国以前的高考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是依靠高考来展现,这就加大了高考的出题难度,通过何种渠道或者何种题型才能够真正考察出一个学生的能力也是命题专家苦苦探索的方向。
关于如何对高考制度以及考试内容题型进行改革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对新课程改革后高考试卷的研究,笔者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高考模式做出大胆的猜想。
一、高考历史命题趋向“稳定”状态第一,高考命题思想,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主导原则不变。
第二,基于高考试卷的题型以及分数安排,文科12题48分;历史材料题1题32分,三科综合题历史20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基本成为定式。
第三,高考试题的整体难度应当略微下降,注重对学生基础的考察,整体难度应当在0.58左右。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综合”能力不仅如此,当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考试题不仅仅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当能够透过试卷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命题人在出题更多注重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在历史的考试中,放松了对于细节知识点的考察,在命题时注重历史对现实的意义与指导作用。
在高考历史的试题中,不再仅仅的围绕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更多的关注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熟练运用的考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面临的困难。
在最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是通过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引入,考察本科目的知识,这也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标准,符合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2.高考历史命题呈现“时代”特征当前,历史高考试题对于时政焦点越来越关注,对于教材中细节知识考查的越来越少。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精品名师资料
![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精品名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c66d27844769eae009ed44.png)
命题的取材: 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教材的限制,从更加 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 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
从07年开始,命题人特别重视对教材知识
的拓展和课外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所出现的皇
帝谥号、赫德路的命名、美国租借法案等知识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中国社会民主进程(32分)
(一)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 (二)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
表1:04—08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主题一览表
表2:05—08年高考参考答案与教材关系表
答案直接来自 整合知识或从材料中 年度/卷别 教材分值 得出答案 05 年 06 年 07 年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Ⅰ 卷Ⅱ 68分 84分 70分 70分 64分 34分 51分 32分 16分 30分 30分 36分 66分 49分
先进,所以从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从分散到整合的趋势。辽金时期
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少数民族被卷入华夏文化的洪流之中。近代, 中国文化落后了,中华民族开始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中华民族被卷入世界文 化洪流。
试题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化发展的两大规律——交流碰撞规律、文化多 样性规律的阐发。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最高认识。2006年4月22日胡锦 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时说:“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 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 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国 际 视 野 下 的 中 国 与 世 界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e7d16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9.png)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历史科目的复习也成为了考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便是历史命题趋势。
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育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本文将会从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的分析以及复习策略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一、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1. 淡化人名事件,增加社会经济、文化命题在过去的历史命题中,学生们对人名事件的记忆是必须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反对重复背诵和应试教育的思想。
因此,高考历史命题也逐渐开始弱化人名事件的考察,而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知识。
反映社会变化的命题,往往更加容易引发考生的思考和分析。
2. 综合考察、跨区域命题过去,高考历史命题通常是单一命题,以特定领域的历史事件为考核内容。
但是现在,高考历史命题趋向于跨领域、跨区域的综合命题。
这也要求学生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并且能够有系统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3. 强调历史价值观的考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历史命题中的价值观考核越来越高。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历史命题中获得高分,就必须对历史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任何时期的人们对于理性、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和信仰,以及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积极评价和继承。
二、高考历史复习策略1. 梳理知识框架,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庞大而繁杂,对于学生来说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很难掌握。
因此,学生首先要梳理好各时期的知识框架,并且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还能提供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2. 注重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历史事件是复杂而庞大的,要想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需要对每一个事件有全面深层次的了解。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来源以及多方位思考的方式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
3. 透过历史事件反思人类的价值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通过历史事件来发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doc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doc](https://img.taocdn.com/s3/m/599677f5f524ccbff12184e4.png)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摘要:文章回顾与分析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总结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特点复习对策历史地图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频繁出现,不仅题型多样,考查内容广泛,而且分值趋高,这应该引起高考复习备考的足够重视。
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有何启示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回顾与分析对近五年来的全国高考各类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整理、归类、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考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有图考查和2•有历史地图题。
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
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或地图册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二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I卷第34题和41题,34题命题者通过四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
该题考查德国政治版图的演变历史,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又如2013年安徽省文综卷20题“图说历史”。
该题以公元1年,1500年、1600年和1800年四幅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变化图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2013年浙江文综15题,以秦灭六国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江苏卷20题,通过德国1945-1949 年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示意图,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
历史高考命题的五大趋势及应对策略浅探
![历史高考命题的五大趋势及应对策略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a73c6b9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d.png)
62 历史高考命题的五大趋势及应对策略浅探■刘 霜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441400)【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62-01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渐进铺开,指导高中教育的高考则是高中课程教育的主要指挥棒,研究高考试卷,从中找到教学方向,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纵观近三年历史高考命题,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一、命题权的多元化与垄断化命题权已经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下放,全国统一命题与地方分省命题并存,出现了15套历史高考命题,导致命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课改省区与非课改省区的命题也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高考命题权基本被高校教师垄断,这又导致全国各省区的命题思路有一些共性,如在史学理论上存在趋同现象。
二、命题历史观的多元化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六种:(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三、命题题型的多元化新出现了以下这些题型:(1)史学方法类试题,如读图类、史料辨析类等。
近三年来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
![近三年来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14038f55901020206409c5f.png)
2011-2012学年度常州市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交流材料近三年来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溧阳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自2008年开始实行“3 + 学业水平测试 + 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方案以来,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命题思路和稳打稳扎、日臻成熟的出题技巧。
结合近三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考查趋势的分析,联系历史教学实际,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近三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命题趋势分析1、课内向课外延伸“一标多本”多本的情况下,江苏历史高考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更多的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的能力。
近三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在摆脱教材限制方面力度越来越大,试题逐渐从更宽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的素材进行命题。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思路。
2009年材料型选择题9个,2011年材料型选择题18个。
单纯考查知识点的试题非常少。
选材普遍新颖,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
如2011年江苏卷第5题,该题通过武汉空战中飞行员陈怀民的妹妹的一封信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第11题通过三个图片来考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的变革.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基础知识,同时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还要关注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时代特征。
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题目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知识沉淀。
显而易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
2、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江苏近三年历史高考尤其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如2010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1题通过宋代茶马古道的史料,考查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因果关系与历史影响;第22题选用了对辛亥革命的两种看法,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其理由,这一要求难度较大。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9d919d050876323112127b.png)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第一部分对高考命题问题的认识一、1.新课标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清晰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命题特点、形式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2.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二、新课标高考命题原则:“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三、不再简单呈现所谓的热点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而非学术热点,与其关注周年热点、科研前沿成果,不如更强调史学的新视角、新理念。
新史观、新视角下的知识整合xx:从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看,它经历了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从人类文明的横向发展看,它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重点,即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整体xx: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对哥伦布航行美洲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从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它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大贡献。
从社会的多角度观察历史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带来诸如城市化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生成绩提升难,主要在于中学教学相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滞后。
高考突出考查独立学习历史、独立探究、独立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部分题型分析1.文化常识题与史学观题2.选择题的新走向类型一:材料解读型(10年新课标)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2反映了A.xx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xx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10年新课标)29.图4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xx国际地位下降B.xx关系亲近友好c.xx承认xx独立D.xx愿与xx和解(11年新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非选择题命题趋势和应试对策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非选择题命题趋势和应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778f87610a6f524cdbf8504.png)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非选择题命题趋势和应试对策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刘锋高考实行综合学科考试(即所谓的“X”)始于2000年,一般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科分值均为100分。
历史学科试卷由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和非选择题(有一道单独设题32分,一道学科综合题20分)组成。
其中,非选择题的命题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形式、能力考查、热点反映等方面都日益完善和科学。
近几年历史非选择题的命题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术研究化。
从最近几年各地的题目看,非选择题的命题好象带有学术研究的痕迹,折射出学术前沿的成果和倾向。
它改变了常规命题的相对老化和陈旧的观点或者固定标准化模式,在考查上更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要求。
如:“少数民族的贡献”,“和平问题”,“民族主义”,“中立政策”等等。
如果单纯依赖课本知识,是很难回答的。
2.课本边缘化。
从命题的材料内容上看,给人的感觉是课本上好象没有,这就是“课本边缘化”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谓题目超纲,因为材料中的内容必然有与课本密切相关的部分,恰恰是来源课本又高于课本的体现。
也许是课本年年考,这样的话才有新意吧。
如:“文官制度”,“联合国的改革”等,课本怎么会编排这些呢?3.热点隐含化。
高考作为国家权威考试,在反映社会关注问题,体现舆论导向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但在围绕热点做文章的教辅资料日益浩繁的今天,如何凸显热点就有一个技术操作的问题了。
它既要体现“权威性”,又不能回避热点,所以热点隐含化成为二者最好的结合体。
如:“葱岭问题”(对应“西部大开发”),“文官制度”(对应“恢复高考三十年”),“民族主义”(对应“前南问题”),“罗斯福新政”(对应“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4.文字规模化。
最初的命题,一般材料的文字较少,它的作用是提供答题的情景,范围或角度等,问题的主体部分主要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些的有效信息就在设问上)。
但随着命题水平的提高,援引大量的文字也成为一种趋势。
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经济)
![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da6a33610066f5335b812104.png)
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建议(经济)一、近两年历史高考试卷命题趋势分析考查了9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共41分。
考查了6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共33分。
从分值来看有所下降。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材料题的分值都较大。
因为是经济试题,所以图表阅读题考查了五道,选择题和材料题里面都有。
还有图片题。
学生审题难度大。
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
1.考查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品质近年来历史教师一直思考摸索如何科学的考查学生系统性思维品质,历史卷主观题23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系统性思维品质的考查。
系统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有序程度,以及整合各类不同信息的能力。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人们带来整体观。
系统性思维的特点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如主观题第23题的第四问请回答: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题目里“进行立体因素考察”“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很明确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立体性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要完成这个题目,学生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罗斯福新政。
首先把罗斯福新政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考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潮、民众企盼等方面分析当时美国和世界对罗斯福新政出台的影响,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整体性的思维能力。
其次,不能仅仅把罗斯福新政作为静止不变的知识点来掌握,而要把它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
认识罗斯福新政不仅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产物,它也是自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来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产物。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社会资源私人占有,保障占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
![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300d3b6c850ad02df80419b.png)
浅谈高考文综历史的命题趋势
一、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从考查目的上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下的历史命题基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的转变。
以全国卷为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题量只有40 道左右,分配到历史学科只有13~14 道题。
如此之少的题量要想覆盖到很多的知识点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那什么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呢?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时空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
它们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根本条件,这些能力又可以分为记忆(再认,再现)能力,阐释(理解、分析、比较、评价、论证、归纳、综合)能力,应用(文字表达等)能力。
在这三种能力中,记忆是前提,阐释是关键,应用是目的。
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务必要准。
而阐释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
将阐释能力运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即为应用能力。
在高考中,这三种能力,通常以解答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立足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考查的方式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通常是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选取一些中心问题,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设问,将这些中心问题考深、考透、考全,从而也就考查了考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这也是高考历史试题知识覆盖面不。
解密三年文综历史命题
![解密三年文综历史命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eb4a2e7375a417866f8fe4.png)
高考试卷是由高考命题专家命制的,在坚持自己的命题特色的同时,也会主动吸收和借鉴其他省市高考历史试题的优点,以使自己命制的试题在形式和立意上更加完美。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第l9题(考查赫德在中国的活动)就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风格,将图片和英文融合在一起。除了上海文综卷和历史卷之外,我们还应高度重视北京文综卷和山东文综卷的优点。从地理因素上来说,全国文综卷的命题专家与北京文综卷的命题专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且北京文综卷确实有优秀之处,如2006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以“主题发言”的形式呈现,新颖灵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其设计视角涉及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四个方面,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感。而山东文综卷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地区成功命制的文综卷的典型代表,其在选材上特别重视引用社会生活史料来反映历史,这一特点必然会引起全国文综卷命题专家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在命制2008年全国文综卷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我们在备战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庙号、年号、尊号、中国古代的避讳、干支纪年法、十二生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地图等方面的知识。
以新的历史范式入题是当前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趋势之一,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全球化)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并存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其中,文明史范式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强化综合
自高考采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虽然文综试卷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试题,但最初几年的试题多为“拼
盘式”,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并不常见。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和考试模式的成熟,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l卷第39题在跨学科综合方面树立了典范,该题第(1)问要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融于一体,第(6)、(7)问则实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有机融合。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第40题(涉及金迁都燕京的相关知识)也较好地实现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知识的有机融合。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I、Ⅱ卷第39题,分别围绕“土尔扈特回归”和“驼峰航线开辟”再一次完美呈现了跨学科综合试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许真虎王春芳江晓英一、2002—2004年新课程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1.试题特点2002—2004年新课程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基本遵循《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各项规定,基本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考查能力为主的方向。
本着有利于为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欣赏和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原则,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
试题紧扣中学教材,突出对中学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并在考查知识与能力中自然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
试题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但多采用隐性介入的方式进行考查。
2.命题特点从2002—2004年新课程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的方式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考查的内容基本是重组的学科主干知识;无论试卷结构、试题结构的变化,均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试题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强调了学科知识运用。
综合的形式基本上属于拼盘式的综合,即“一题为二”或“一题为三”的形式。
其模式是:问题是综合的,设问是分科的,即答题的操作层面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分学科无跨学科综合,并且以并列式状态呈现。
3.命题趋势(1)从试题形式上看①分值变化:由历史试题分值最高,到三科平分秋色。
②难易程度变化:题目越来越简单。
主要是增加再认再现试题的分值。
③题型变化:由多种题型到以判断题、比较题为主,大大减少了程度选择和组合选择、因果选择。
④整个试题的题量减少,由原来的41题变为今年的39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的题量减少,由原来2至3 题变为今年的1题、分值仍为20%左右。
但综合程度越来越低、拼盘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⑤试卷结构由原来各学科的交叉变为基本上没有交叉,各学科单独为一个板块。
(2)从试题内容上看①突出对政、史、地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包括各自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以及三个学科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对各学科知识体系整体把握、认识和理解的能力;②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意蕴,强调考查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构题时注意与中学材料知识的有机结合,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不十分直露,采取隐性介入方式,微观化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实际上还是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只不过这种反映有时需要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③突出“三个代表”思想的自然体现、有机体现,倡导的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问题的标准,这大概也是今后高考文综试题的基本特点与趋向。
④突出人文关怀,显现亲和力与鉴赏性,在创设题目意境和背景材料,即提供命题载体时,往往借助经典材料,精心挑选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材料,许多还取自教材之外,广泛鲜活,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角度检测考生分析、评价、鉴赏、论证能力及思维品质。
⑤试题以各个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突出学科的专题性。
⑥主观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宽泛度,一般不能从书本上照搬和拼凑,而是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升华,非死记硬背所能应付,只能接近和相仿,不能等同或完全一致。
二、2002——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2002—2004年新课程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基本遵循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各项规定,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方向。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各部分考查分数分布基本合理,尤其是2004年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各部分的比例更趋于合理。
各部分考查分值见表一。
(注:统计数据来源,2002、2003年文综卷为天津卷,2004年为全国卷III,以下同。
)近三年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加强了对政治史的考查的同时,也注重对经济史的考查,文化史所占分数比例不高,但每年都有所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史具体考查的分数、比例见表二。
通过对2002—2004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命题具有以下趋势:1.突出基础性,加强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综观2002——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大都选取了重大的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既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认知水平,又突出了中学历史的主体知识,贯穿了“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充分体现了“起点高”“落点低”的命题原则。
如2004年第Ⅰ卷选择题中属于历史学科的共有12题,分别是珠江流域文明发展演变、中日关系(包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第Ⅱ卷历史综合试题第37题考查了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重新认识以及人类对战争认识的进步,第39题考查近代清朝的洋务运动所举办的企业对能源的利用。
这些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2002-2004年文综卷对历史主干知识体系的考查情况见表三:从表三可以看出,除个别题目不是主干知识体系之内的内容外(如:2002年的“茶馆”题、2004年的广州“公行”题),高考 2002-2004年文综卷对主体知识体系的考查均达96%以上的水平。
文综卷历史学科绝对考查的是主干知识。
2.突出专题性,加强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握2002——2004年试题均以小专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专题性,围绕中心问题设置情境。
历史命题秉承“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划定的历史学科知识内容范围,选择基础的和重要的历史知识作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
例如2002年选择题中的21——24题“工业革命”问题,2003年选择题中的21——23题“三农”问题,2004年选择题中16——19题“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问题。
上述多组试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充分反映了中外历史的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突出了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强调了对考生历史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灵活运用的考查。
3.突出考查学科基本能力的运用命题考查能力的意图十分突出,从考查的能力层次看,选择题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识记、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主观性试题大都强调考查考生在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迁移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比较和评述问题的能力。
对基本能力的考查情况见下列表四、表五:表四 2002-2004年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再认再现型题和能力型题题量、分值由表四可见,2002-2003年文综卷历史选择题中,以考查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绝对主流,2004年则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相对而言,2004年的选择题难度值比2002年和2003年的选择题难度值下降较大。
表五 2002-2004年文综卷中主观题考查再认再现和能力的数量、分值及由表五可以看出,在主观试题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阐释、材料的处理能力,而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分值只占20%左右。
4.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强调历史知识的现实性历史学科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直接考查现实问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折射到现实问题,例如,200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第38题中,“(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此试题从古代长城几次修复的过程的史实,引申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近代的长城抗战,从而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思考今天的社会。
再如2004年第39题通过对近代清朝的洋务运动所举办的企业对能源的利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怎样解决今天的能源短缺问题。
二是将现实问题放在历史的背景和历史的经验中去思考和认识。
例如,2003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客观试题“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的建设至关重要,三个选择题的主题体现了中共十六大精神。
2004年的“国联和联合国题”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反恐、反霸,要求世界和平的主题。
5.坚持命题取材以生产生活实际及科技前沿、理论前沿问题为切入点,突出考查会思考、会应用的特点高考不再是书本知识的重复,命题着重于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命题取材多来自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
以实际联系理论,临场遇到新问题要具备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迅速调集储备的信息,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
这种改革思想和命题特点,已逐渐被广大高三指导教师和考生所接受。
6.突出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综合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都十分注重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试题的开放性更加突出。
如2004年第37题通过国际联盟,考查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重新认识,理性地分析了巴黎和会的积极影响,即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人类对战争认识水平的提高。
一战前,在国际上进行战争被视为国家权利,一战的结果普遍削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战争的方式已经很难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或削弱对方的目的。
战后调整国际关系,建立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7.跨学科间综合试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2002年和2003年跨学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基本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如2002年考查的是古代史上西汉、唐朝对西部管辖的机构,2003年试题比2002年能力层次要求提高,考查的是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在政治、军事方面采取的重大行动以及第二战场开辟的背景,2004年比2003年能力层次要求进一步提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洋务运动”能源题)。
三、对2002-2004年的文综卷历史学科命题重心调整的理性思考通过对2002-2004年文综卷历史学科客观题和主观题部分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1.试题对再认再现初级能力的考查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客观题部分上升尤其明显,特别是学科内综合题历史部分,学科间综合题历史部分难度上升。
试题绝对难度值和总体难度值下降。
2.从总体来看,文综高考历史学科均以能力和主体知识体系的考查为核心、主流,均以能力立意为命题的出发点。
高考对再认再现初级能力的考查的强弱取决于试题难度搭配、梯度构成及命题难度的需要。
区分度和效度仍是新形势下文综卷命题的主要依据。
3.文综历史试题继续重视对材料(历史情境)所提供的信息的处理。
其中,文综卷命题的情境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要求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认识新情境和解决新问题。
4.文综高考中的历史学科题均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学科内综合的要求均相对较高。
5.文综高考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也是如此。
如:2003年的第37题(“长城”题),探究性、研究性特色已经初见端倪,2004年的第39题(“洋务运动”能源题)同样具有考查初步历史研究能力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