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特点:①设立特区后,国际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③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④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5)影响: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经济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别注意
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①靠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②华侨众多,便于吸引外资。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过程: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又把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的开放。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特点:①吸引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区域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3)意义:浦东开放后,发展极为迅速。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