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课文注释:改革开放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对我国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经济社会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变化敏锐观察、正确把握的结果。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开放的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客观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
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更加密切,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
各国都已程度不同地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都在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今天,脱离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任何国家要发展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本栏目小编带来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复习。
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改革开放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1. 改革开放的开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 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2)(2)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新时期。
3. 改革开放的过程:(1)对内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3)1984年开放的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8)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9)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10)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13)2017年,党的19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4. 改革的实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 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6. 改革开放的创造者: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高三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
高三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高三历史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与起因,还需要熟悉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着手,介绍高三历史课程中的改革开放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起因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相对封闭,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所在,而是由于政策的错误和经济体制的僵化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与政策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序幕,它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并决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
2. 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3. 19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相对滞后,通过土地承包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4. 1984年的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通过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深圳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外资。
5. 90年代初的内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影响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 扶贫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大大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脱贫目标。
3. 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开放
识记知识点:
1、“经济特区”: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
(2)设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意义: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
2、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经过10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浦东开发开放的时间:1990年4月
理解知识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开始: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邓小平等领导支持下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3)确定: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的责任制”写入宪法,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确定下来。
(4)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②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了解人类起源、进化过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以及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
3. 希腊与罗马:古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哲学、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罗马法律的影响。
4. 宗教与文化: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二、中世纪历史1. 封建社会: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东亚封建国家:中国的唐宋变革,日本的平安时代,朝鲜的高丽时代。
3. 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文化对中世纪世界的影响。
4.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过程及其对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起源、特点及其在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影响。
2.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4. 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启蒙运动对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5. 工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6. 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及其对被殖民地的影响。
7.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与挑战。
4.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当代中国:21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
五、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1. 法国大革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高中二年级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高中二年级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高中二年级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
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得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1. 集体化运动:农村集体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农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中国农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
通过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计划,中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有序的规划和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教育: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
通过普及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手段,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2.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是对外开放。
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了经济领域的控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自由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①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第十单元-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高中历史必修上人教版
【解析】
“恢复行使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等主要精神,
体现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原则,为解决香港
问题指明了方向,反映了我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香港问题形成的原因,故A项排除。材料只涉及我国政府对解决
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及拟订十二条政策等,并未涉及中英双方是否希望和平解决香
C 培优练 能力提升
8.(2022湖南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 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 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 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 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 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 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坚实基础。
2.知识点1(2024北京西城区高中检测) 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20
00年,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草)等十
大工程全部开工。2001年,包括青藏铁路在内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这一战略
(D )
A.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B.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标志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 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 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 (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巩固了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经济上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出现;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登场。
3、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5、隋唐时期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如唐诗的盛行。
6、宋元时期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
7、明清时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同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3、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辛亥革命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考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知识举例、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的重⼤改⾰》,供⼤家学习参考!
⼆、中国近现代的重⼤改⾰:
1、洋务运动:时间、⼝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
3、新中国的改⾰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标、其他⽅⾯改⾰、重⼤成就、邓⼩平理论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
1、俄国1861年改⾰:原因、时间、⼈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
2、⽇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结果及原因。
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时间、⼈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
4、⼆战后德国、⽇本的社会改⾰: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开放的启⽰。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1、⼆战前的苏俄(联):A、⼗⽉⾰命后,苏俄巩固新⽣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战后的苏联改⾰:A、赫鲁晓夫改⾰: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涅夫改⾰:重点、结果及原因;C、⼽尔巴乔夫改⾰: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之间的⽐较
1、商鞅变法与王安⽯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统治者的⽀持;③、性质相同;④、⽅式相同::都是⾃上⽽下的⽅式进⾏。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改革一、中国古代的改革1.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律统一、奖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莽新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试图恢复周朝的古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货币、土地、税收等。
但由于措施过于激进,缺乏实施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3. 贞观之治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如“废立太子、任用贤能、减轻赋税、整顿吏治”等,使得唐朝迅速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4.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状况。
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持续。
二、中国近现代的改革1. 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法,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
但由于改革局限于器物层面,未能触及根本制度,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虽然政治上未能完全成功,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3. 土地改革1946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放松对外经济贸易的限制,吸引外资,改革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世界历史上的改革1.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梭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债务奴隶制、设立陪审法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等。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下面将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历程、成就、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在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在政治方面,“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需要重新调整。
在国际环境方面,新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
为了摆脱困境,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和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1、起步阶段(1978 1984 年)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全面展开阶段(1984 1992 年)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同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设立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深化阶段(1992 年至今)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此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1、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中国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剧变的时期。
其主要内容包括:1. 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上海的《南洋商报》在1844年上半年报道了这个战争的起因、流程及背后的各方力量,它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中国逐渐被列强侵略。
2.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由洪秀全创立,提倡平等、拜上帝教信仰,曾对清政府形成极大的威胁。
3. 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致力于使中国适应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但最终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建社会向民主共和社会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1.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不断。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国共合作与分裂:国共两党开始相互合作,但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分歧的加深,最终分裂成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争,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主要内容包括:1. 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一系列社会转型。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特殊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高中历史改革的知识点归纳
⾼中历史改⾰的知识点归纳改⾰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产⽣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改⾰是社会发展的强⼤动⼒。
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历史改⾰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历史改⾰的知识点1春秋改⾰和战国变法⽐较春秋改⾰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①⽬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②内容为任⽤贤才,改⾰内政,发展⽣产,增强军事;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
战国变法①⽬的是建⽴、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②内容为废井⽥,承认⼟地私有,废除奴⾪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制度。
(2)原因:⽣产⼒⽔平不同。
春秋时期,奴⾪制仅仅开始⽡解;战国时,奴⾪制的⼟地国有制已经⼤部分被封建⼟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量增强。
商鞅变法与孝⽂帝改⾰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北魏孝⽂帝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帝改⾰是为了缓和社会⽭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社会主义改⾰⽐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改⾰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的背景。
改⾰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展开。
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分析中苏改⾰⼀成⼀败的原因。
(1)背景: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悬殊较⼤。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①强调国家主权独⽴。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治;中国⼀贯坚持独⽴⾃主,提倡和平共处。
②改⾰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企业⾃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涉。
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治制度。
(3)中苏改⾰成败原因中国⾃⼗⼀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争为纲”的错误⽅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改⾰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民⽣活向全⾯⼩康发展,⼈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改革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及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争霸,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
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法律、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 汉朝的兴衰,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局面,各政权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 魏晋时期的文化变迁,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 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统一,大运河的建设对经济的影响。
- 唐朝的盛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5. 宋元明清- 宋朝的商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辽、金、西夏的并立。
-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加强,对外关系的变化,以及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反抗。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反抗。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军阀割据的局面。
- 国民政府的统一努力,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土地改革、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的推进。
5.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对外关系的拓展。
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教会影响。
- 十字军东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
-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4. 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国际关系的重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特点:①设立特区后,国际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③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④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5)影响: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经济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别注意
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①靠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②华侨众多,便于吸引外资。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过程: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又把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的开放。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特点:①吸引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区域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3)意义:浦东开放后,发展极为迅速。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