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前行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在思考中行走——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最终版)
在思考中行走——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最终版)第一篇:在思考中行走——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最终版)在思考中行走——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谈及教师读书,自然就会想起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的,读书是教师成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途径,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
苏霍姆琳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这学期,我校为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全面启动和实施教师阅读工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我有幸读了张忻主编的《我的教育故事》一书。
读罢其中的《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一文,深觉获益非浅。
现就我对文中所透析出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平等待人——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这里所说的“蹲下来”,是指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孩子。
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
老师是大人、个儿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
而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就会知道,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
课堂上的交往也是这样。
要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了不起。
《新华日报》有篇文章介绍了作者在日本参观幼儿园一节美术课的情景。
有位小朋友画得乱七八糟,横一道,竖一道的,可是老师却举起这幅画,问全班小朋友:“大家数一数,他在这幅画中用了多少种颜色?”每个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数了起来。
一数,24种,原来这位小朋友把彩笔盒里的24支彩笔全用上了。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的收获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的收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的收获——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呀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书。
无论多忙,每天至少挤出半小时用于阅读已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倘若一天没书看,总有种空落的感觉,仿佛这一天白活了。
感谢我们的校长及时补充精神食粮,这次暑假,又送给每位老师五本书用于暑期阅读充电。
《可以这样教作文》是五本书中最先吸引我眼球的书,虽然很多理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在细细品味之后,更多的还是给人以深深地启迪。
书中汇集了二十四位名师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理论先进,案例生动,对于我们一线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为了防止遗忘,更为了能方便时时温习,特整理以下所得。
一、薛瑞萍《作文,美丽的生命之流》1、让一年级刚学完拼音的孩子在儿歌后面写上一两句类似读后感的话。
(一来可以充分理解儿歌的意思,二来可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2、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总要给学生读一篇自己写的班级故事,然后请学生点评我的。
(你可以想象,当孩子在老师的里读到自己、读到同学的时候,他们在内心激动的同时,怎么可能不产生跃跃欲试,也来写一把的冲动?点评老师的,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老师的写作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
)二、贾志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1、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
1)抄写。
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
要求字写工整,格式规范,标点符号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
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等。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
3)视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
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
2、写给孩子的话(教授习作方法时,多用故事告诉。
对于小学生,与其简单的说教命令,不如用有趣的故事熏陶渗透。
)1)、“多读几本书吧”——“聪明人,爱读书;大傻瓜爱吵闹。
”2)、“与本案无关”。
在思考中前行
在思考中前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兰西县第五小学----李秀艳读苏《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读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是否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今天我想用“在思考中前行”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同时也送给我的全班学生。
记得在教上一届四年级时,讲数学“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讲得特别细致,可一部分学生对于简便算法的字母公式照样不理解,计算时不会运用。
明明觉得这些定律自己讲了许多次了,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理解不透。
所以,我们在教这届学生时总结经验,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讲新课时先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思考先行,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不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会因独立思考问题而兴奋,这样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连贯地思考问题。
让孩子在思考中前行,也让自己在读书中前行。
班级的学生中有几例孩子:字词记忆很快,朗读也很流利,可是阅读理解能力却极为困难,读完了一篇文章不知其义,做阅读理解的题更是难上加难,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出现了问题,数学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大难题了。
这让我一直以来困惑不已。
通过读苏,我从中知道“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人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
《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学习心得体会
《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学习心得体会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是教科书功能的重要载体。
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共性,更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个性,全面影响着语文教科书多样功能的有效发挥。
它是主导语文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将读书、作文、口语交际等规律在实践中运用,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
这种能力与习惯不会凭空得来,课文正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学得方法、培养习惯的重要凭借。
课文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是否适合教学,是学生能不能学得了、教师能不能教得好的先决条件。
想要用好统编教科书,上好语文课,教师需要认真钻研全套教科书,领会编写理念,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可以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
1.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
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在阅读和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
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小说,是作为相对宽泛的叙事性作品编排的,从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来看,并没有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应该将着力点放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感受人物品质,可以适度渗透情节、环境等描写,为感受人物品质服务。
课后练习第二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教学可以聚焦这一关键问题,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结合哈尔威船长和船员们的对话,感受船长的临危不惧、冷静果断;二是品读对话,体会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三是研讨交流,所有人都获救后,哈尔威船长却选择与“诺曼底号”轮船一起沉入海底,从船长的行为中明白了什么。
洋思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学习
洋思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学习、了解了洋思人首创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
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洋思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些教育理念在洋思教学模式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洋思中学我听了两节数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主要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使问题形成、提出,使矛盾、困惑碰撞,逼近最近发展区,逼迫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小组和教师。
但是,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教师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
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2篇)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情操,丰富人生内涵。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读思结合,将所读的书籍与自身的思考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
在我多年的阅读经历中,读思结合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与感悟。
首先,读思结合可以帮助我深入理解书籍内容。
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浏览文字,更是对作者思想的深入探索。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将书中的言辞与作者的用意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书中所传达的观点和思想。
例如,在读历史书籍时,我不仅仅关注史实,更注重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思考,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其次,读思结合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读内容进行客观、理性的评判和思考。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不盲目接受书中观点,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读社会学著作时,我并不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我的理论水平,还能够培养我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第三,读思结合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通过读书可以不断开拓知识的边界。
读思结合能够帮助我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思考,我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为我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读一本关于创新思维的书籍时,我通过与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
此外,读思结合还能够提高我的表达能力。
通过读思结合,我可以将所读的内容与自身的思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2700字依循文本,品出真味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细读曹刚老师《课文可以这样读》后,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可以“这样”读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课文可以这样读》六十几篇文本解读都力求运用“建立整体感”这一方法,曹老师每次在解读文本时,总是先把文本通读一遍,对文本的主旨或情感有一个基本把握,再反复细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梳理内容,品词析句,慢慢地发现语言与内容之间如胶似漆的内在联系,领悟到作者用笔的匠心。
有一次在公开课《清贫》试教时,因为研读文本不深入,我的课堂中出现了一次“意外”。
我请学生思考:作者交代第九段的“传家宝”有什么作用?有一位学生回答:“这是对现在共产党的讽刺,因为现在有的共产党人贪污腐败。
”,这意味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
课后我找到了原因,我的主问题设计:“作者清贫的表现体现在哪里?”,仅停留于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为学生读懂文本搭设学习支架。
于是,我继续研读文本,重新备课,发现了引领全文的核心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面对即将失去自由、受到迫害的牢狱生活,革命先烈方志敏却把被敌人逮捕并搜身一事称之为“趣事”,这明显是反常的,作者想表达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我请学生思考:作者交代第九段的“传家宝”有什么作用。
学生体会到:作者虽身陷牢狱,却铮铮铁骨,他鄙视与讽刺敌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并以甘于清贫为豪。
通过阅读书籍,我知道了我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与结构,再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精读细节,培养语感曹老师在书中写道“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教师自身应具有语言的敏感性,且能将这种敏感性传染给学生。
韩素静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韩素静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Han Sujing"s "T eaching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innovative methods and insights it provides.The book serves as a delightful guide for educators, 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language arts.《韩素静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一书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深刻的教育见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愉悦的指导方式,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The author"s proposal to integrate various teaching strategies i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as it encourages a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caters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students.This approach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engagement but also fosters their love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作者提出的融合多种教学策略的建议尤为值得注意,因为它倡导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对汉语的热爱。
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learning fun and interactive.Han Sujing emphasizes the use of games, stories, and other interactive activities, which not only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enjoyable but also facilitate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retention among students.书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学习应该是有趣且互动的。
读《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有感
读《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有感《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共分三辑,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三个维度对比了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揭示了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并为读者提供了贴心的教学建议。
它是统编教材培训专家科学分析与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作者韩素静老师在编写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和展开省级教材培训会过程中灵感的集萃。
韩素静,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
人教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优秀专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委,多次承担统编教材国家、省、市级培训工作,所获荣誉颇多。
相信阅读此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新教学理念,避开使用统编教材的误区,从而破译教材密码,受到一定的启发。
近日阅读了不少书目,收获很多,最接地气的莫过于韩素静老师的《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
统编小学语文已经使用了几年了,虽不再像刚拿到手时的彷徨不知所措,但在教学当中也有不知所以的困惑点。
经过阅读此书,我从前没有想透彻的几个点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一、识字教学科学和趣味并存汉字原本就是一幅画。
相传最早的汉字是仓颉根据鸟兽的脚印描绘得来的。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里,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那么我们老师又应该怎样把这种文化传递给一年级的孩子呢?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总结出了诸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归一归”“演一演”等多种识字方法,这些识字方法根据字体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扩大识字量的同时,也认识了识字的趣味,但是,这些方法大多仅限于汉字部件之间的组合和分解,如果所有的生字都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又难免有些单调肤浅。
汉字学习要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出发,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汉字的造字规律融于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感受文化,加强对汉字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识字体系。
吴老师的这节汉字文化拓展课“人”课堂实录,对汉字进行有效整合,即避免了常态课堂,因为字理教学的介入而有太多的旁逸斜出,又能把学生所学的汉字系统归纳起来,有效弥补了常态课程语文课的缺陷,将抽象的汉字符号转化为图画故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行,晓其意,明了汉字的演变及其历史变化,这样的做法使得识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也更能激发孩子对汉字热爱,也将文化的基因植入孩子内心。
阅读的思考读书的启发与反思
阅读的思考读书的启发与反思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行为,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到思考的启发,并将这些反思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智慧。
首先,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领会作者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我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同时,阅读也需要我们思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作者进行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其次,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新的思考方式。
有时候,一本书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激励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最后,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反思。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从而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问题所在。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追求进步,达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籍。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主动阅读的方式,积极思考、笔记和总结,将书中的知识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资产。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加书友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总之,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行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和反思。
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前行的力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1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讲台站不稳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站稳讲台,就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做一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美好愿望。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拥有了教师的身份和资格,并不意味着他就从此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因为这时候,教师只是他的职业,并不是他的生命。
有时候我想,教师成长的历程就是把职业与自我个体生命真实融合的过程,对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而言,“教师”这个称号,不过是一个头衔或一个标识,一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温暖的衣服,一间我们可以暂时藏身的房子,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称号,开始时或许也是衣服,但逐渐地变为皮肤,化为血液,与生命合二为一。
在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时,他会全身心去感受,去对话,甚至去承受。
在这条路上,他笑过,哭过,热情过,失落过,困惑过,追寻过,成功过,失败过,沉寂过也辉煌过。
这是一条漫长的生命之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有的只是路上的风景,走到最后,走的人就成了最美的风景。
统编版语文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统编版语文可以这样教读后感英文版Teaching Chinese Through Unified Textbooks: My ReflectionsAfter reading the book "Teaching Chinese Through Unified Textbooks," I was deeply moved and gain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focusing on the use of unified textbooks to ensure consistency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classroom.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where students are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language through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This method helps students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in Chinese, enabling them to progress smoothly from one level to the next.One of the most noteworthy aspects of this book is its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importance of teachers being well-trained and 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effectively deliver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otivating students and foster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Moreover,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and by incorporating cultural aspects into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re abl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its context.Overall, "Teaching Chinese Through Unified Textbooks"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seeking to improve their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It provides a clear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e languag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stency, teacher training,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teaching Chinese or improv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中文版《统编版语文可以这样教》读后感读完《统编版语文可以这样教》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选择前行读后感
如何选择前行读后感篇一:在选择前行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选择前行读后感时,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如果我们对某个主题感兴趣,那么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会更加容易。
因此,在选择前行读后感时,可以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主题,这样能够使我们对这个主题有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2. 确定前行读后感的目的:在选择前行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
是为了给老师交作业,还是为了与他人分享观点,或者是为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某个主题。
只有明确了写作目的,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前行读后感。
3. 寻找可靠的资料和资源:在撰写前行读后感之前,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寻找可靠的资料和资源。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书籍、学术论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信息,从而为撰写前行读后感提供支持。
4. 组织思路和结构:在选择前行读后感时,我们需要合理地组织思路和结构。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将读后感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
在主体部分,可以逐段分析书中的内容、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比、类比、举例等方式,加深对书中主题的理解。
5. 注意语言的表达和风格:在撰写前行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风格。
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错误或不当的表达方式。
总之,选择前行读后感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写作目的、资料和资源的获取,以及组织思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和独特性的前行读后感。
篇二:前行读后感是指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的对这本书的感悟、思考和评价。
选择前行读后感的主题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读后感的质量和观点的深度。
首先,选择前行读后感的主题应与所读的书的主题相关。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你可以选择谈论这段历史对你的认知和理解产生的影响。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2100字假期中拜读了曹刚老师的著作——《语文可以这样读》,被曹老师的另辟蹊径的文本解读所吸引,惊叹于曹老师的睿智,更折服于曹老师对教材的潜心研究,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深厚的语文功底对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如何能做到像曹老师一样对教学文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我想第一要义便是多读书,多读书方能广学识;鲁迅先生曾说:“我倘能生存,我仍需阅读”。
人需要读书,语文教师更需要读书,读书能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基石,站在基石之上,才能看得更多、望得更远。
其次是勤思考,善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如果一辈子只会备课,那他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坚持写反思笔记,那他距离一流的教师也不会很远。
曹老师在书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语文教师不是教书匠,语文教师更应该像向研究型的学者发展。
研究的起点是思考,思考可横向拓展、可纵向延伸;思考的基础是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对固有的知识、见解持有怀疑的态度,才会有思考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以《外婆的手纹》为例,在曾经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对标题的理解有所困惑,难道外婆的手纹就是指外婆的针线活、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难免过于牵强,有明显的贴标签的痕迹。
但苦于对文本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只能跟着教参,一板一眼地从字词句段的分析入手。
如:“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凉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
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文章多处都能表现那是一个物质极大贫乏的时代。
文中“在那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就是佐证。
在那样困难的时代,外婆怎会不孤寂悲凉?但是她还能够如此精心的缝补衣服,搭配补丁,这哪里是缝补衣服,这不就是在缝补生活么!将破烂不堪的生活缝补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岁月中,人还能保有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美的哲学,还能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作者要传承的么。
【学习】学习是思考着前行1
【关键字】学习学习是思考着前行我认为,读书仅是学习的众多途径中的普通的一条,它相比其他途径的优点是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和古今中外的大家交流思想,它的缺点是总让你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忧思,你会在众人的针锋相对的思想中感受到世上本没有真理只有共识,从而使你的迷茫加深。
解决其缺点的办法不能止步于“兼听者明,偏听则暗”上,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在听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中提高“独立生存,快乐生活”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辩证的使用书中的思想方法总结归纳实践出在自己的人生处境下对自己独立生存和快乐生活最有效的经验与原则,这就是自己的真理!书是读书这种学习方法的必备工具,对书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读书的效果,因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建立在与问题相关的数据的真实性上的。
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当保证书本所提供的数据与观点的真实性与原创性。
我在读书时,一般都会选择用脚做学问的人的著作,比如想了解农村问题,就读温铁军教授写的书,因为温老不光有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他有上十年的农村实践经验。
既然要谈谈读书,闲话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也不多讲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意义呀,因为这方面网上有很多的文章而且这也是一个仁则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这里我只想那我自己的读书经历来向大家讲讲读书动力的问题,主要从如何用问题驱动我们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大环境和如何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机会利用好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以实现自己人生幸福最大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所写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读书贵在生疑。
生活中遇到的搞不定的操作问题和费解的原则问题,阅读中产生的与自己的经历不相符的地方和带有权威性论断的地方,这些都是生疑的好地方。
解决问题就是我读书的动力,我这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样两种回答:(一)因为别人都这样,(二)一直都这样。
我认为这种回答从来都不能拿来作为问题的答案,它除了能让你停止思考,痛苦的接受现实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作用了。
在学思中前行读后感
在学思中前行读后感第一篇:在学思中前行读后感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放手-------《读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有感在寒假中我学习了《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这本书,其中’课堂上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使我感受颇深。
因为在教学中怕学生学不会,不敢放手。
书中专家的指导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那么,教师怎样放手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在教学观念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些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也能获得一种经验。
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说错话,要让学生敢于纠正教师本人的错误,像孙维刚老师一样,鼓励孩子“反对”自己,“打倒”自己。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改变单一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和演算,归纳和总结。
学生的疑惑之处也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教师也不要忙于下结论,下断语,而是让学生各自申辩自己的理由,展示争论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不管争论双方所持观点正确与否,学生都能在争论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只要我们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坚持这样一种做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二篇:《走进“三生“课堂在读思中前行》读后感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如何转型-------《读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有感在寒假期间,根据学校的要求,我认真阅读了《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这本书。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定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师转型”这一节的学习中感受颇深。
我们教师深处教育变革中必须转型,那么如何从知识的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型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前行的力量》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前行的力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1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
”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教师职业的本质任务决定了我们要有更多的奉献精神,奉献要付出代价,并作出必须的自我牺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行为就是学生的活生生的课本。
时代向教师提出了廉洁自律的挑战,今后我必须要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自律自爱,以高尚的师德去奉献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如果没有良好的初始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时刻感到肩上的职责重大。
而师魂的核心是师德,强烈的职责感在鞭策着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师。
透过《前行的力量》的学习,我决心再次把“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争做让人满意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自己在本期师德方面工作。
热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潜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
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
作为一个二年级的班主任,我有职责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职责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职责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我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素质正在提高。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行走在阅读这条路上》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行走在阅读这条路上》初中语文教学感悟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努力在阅读教学上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通过这条“阅读之路”,我不仅感受到了教与学的乐趣,而且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力量。
首先,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读书,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修养。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
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
其次,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鼓励学生多写作,多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语文知识。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推理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敏锐性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启迪自己的智慧潜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最后,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导读:读书笔记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假期中拜读了曹刚老师的著作——《语文可以这样读》,被曹老师的另辟蹊径的文本解读所吸引,惊叹于曹老师的睿智,更折服于曹老师对教材的潜心研究,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深厚的语文功底对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如何能做到像曹老师一样对教学文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我想第一要义便是多读书,多读书方能广学识;鲁迅先生曾说:“我倘能生存,我仍需阅读”。
人需要读书,语文教师更需要读书,读书能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基石,站在基石之上,才能看得更多、望得更远。
其次是勤思考,善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如果一辈子只会备课,那他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坚持写反思笔记,那他距离一流的教师也不会很远。
曹老师在书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语文教师不是教书匠,语文教师更应该像向研究型的学者发展。
研究的起点是思考,思考可横向拓展、可纵向延伸;思考的基础是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对固有的知识、见解持有怀疑的态度,才会有思考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
以《外婆的手纹》为例,在曾经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对标题
的理解有所困惑,难道外婆的手纹就是指外婆的针线活、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难免过于牵强,有明显的贴标签的痕迹。
但苦于对文本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只能跟着教参,一板一眼地从字词句段的分析入手。
如:“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凉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
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文章多处都能表现那是一个物质极大贫乏的时代。
文中“在那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就是佐证。
在那样困难的时代,外婆怎会不孤寂悲凉?但是她还能够如此精心的缝补衣服,搭配补丁,这哪里是缝补衣服,这不就是在缝补生活么!将破烂不堪的生活缝补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岁月中,人还能保有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美的哲学,还能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作者要传承的么。
于是,一节课就在品读语言,体会外婆的这份对待生活的态度中结束了。
课是上完了,但我总是隐约感觉这样的解读过于牵强。
外婆的手纹、手艺、她的生活、她对生活的态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内在关联?如何才能找到解决我所有困惑的突破口呢?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看到曹老师在解读《外婆的手纹》一文中提到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如:用“打满补丁”来修饰“岁月”,“缝补”的不是“衣服”而是“生活”,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必定有它真正的用意,这也暗示了外婆坎坷、悲苦的命运,他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贫乏,更是
来自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
同时,曹老师还提到李汉荣老师的另外一篇文章《一碗清水》。
当我读完《一碗清水》时,激动无比。
因为,在曹老师的指引下,我终于找到了解读《外婆的手纹》的钥匙。
在《一碗清水》中,李汉荣写了外婆苦苦挣扎的一生:外婆出生书香之家,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这便成了她抹不去的屈辱,也是她痛苦一生的起点与缘由。
()地主外公去世后,只留下地主婆的外婆苟延残喘。
外婆是一个爱干净的人,每天都要对着梳妆镜梳理头发。
但,作者却从未从镜中看到外婆高兴的面容,有的只是深沉与难以言说的隐隐的痛。
后来,这架古色古香的橡木梳妆镜,也成了她地主生活方式的罪证,因而也被抄去,她也成为被革命群众参观批判的对象。
从此,爱干净的外婆只能将那张痛苦、忧伤的面容映在了一碗清水之中。
每天,外婆就是靠着一碗清水梳理发髻。
但,这一晚清水究竟盛不下外婆如海般的忧伤与泪水,在一碗清水的陪伴下,外婆最后一次整理妆容,永远地离开了那个让她挣扎一生,痛苦一生的深渊。
读至此我不禁感叹:那是怎样的“孤寂与悲凉”,又是怎样的“仁慈、安详和宁静”?我们怎么能简单地从“物质生活的贫乏”去解读外婆的“孤寂与悲凉”?外婆所遭受的精神上的创伤,又怎能是物质贫乏就能概括的?这样的外婆,在那样令人痛不欲生的日子里,还能够用心体会“布料”的心情,虔诚地做着衣服,精心地搭配补丁,还能绣出一汪清泉,绣出一丛似开未开的水仙花,那是她对生活仍充满希冀、幻想美好!她不愿放弃生活,但最终仍被生活抛弃;他不愿
放弃美好,却仍被美好所遗忘。
李汉荣老师理解外婆的心境,读懂了外婆的一生,所以他这样形容外婆“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仁慈、安详和宁静”。
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折磨,又是多么耀眼的人性光芒!作者怎么能让这心灵的温度,乐观的态度,以德报怨的品质失传?这是一篇文章,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读到了生活,读懂了生活,才能有可能读懂文本,因为有时“语文的外延便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中,才能让其发芽、开花、结果。
质疑,使我思考;思考,使我在寻找答案的途中前行。
想要对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有时需要精雕细琢、细心揣摩;有时需要拓展文本的外延;有时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有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精神,有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的毅力。
于漪老师也曾多次说过:“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让我们所有同仁也在学做教师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作者:建平实验王卜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