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大学城之国外到国内
大学城之国外到国内作者:王之的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5期1 国外大学城模式简述1.1 模式起源西方“传统大学城”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大学的产生。
在欧洲,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早起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学校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大学是由当时“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以研究神学著称,极盛时期在校学生人数达5万人,成为大师修大学的典范。
从其规模来看,已具有西方大学城的雏形。
1.2 模式发展1.2.1古代模式13~14世纪,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多所大学,如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1222),法国的图卢兹大学(1230)等等。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通过几百年的自然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一大学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城镇,即所谓“大学城。
”他们具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历史悠久,自然生成。
第二,院系分散,独立灵活。
第三,学术先进,理念新颖。
1.2.2现代模式西方“现代大学城”发展与美国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的核心是江大学和科技研发联合在一起。
斯坦福大学校长、电子教授特曼于1951年提出“技术专家社区”构想,明确指出大学不能办成纯学术的象牙塔,而应该具有科研和技术转让的特性,并以此理念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硅谷不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子工业中心,而且形成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圣克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以及9所专科学校、33所技工学校、100所以上私立专业学校的西方现代大学城,其显著特点是“产、学、研”一体化。
1.3 模式功能第一,大学城模式是替身高等教育的功能的重要载体。
第二,大学城市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形式。
第三,大学城模式是对大学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
2 国内大学城现状2.1 发展现状2.1.1 大学城建设模式多养化国内大学城建设基本属于“规划建设型”。
目前,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入住的高效管理使用,如广东的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城;二是以社会投入为主,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学校长期租赁,园区拥有所有权与办学权,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三是多元化投入,政府除政策支持外,另投入部分启动资金,承担共建部分设施建设、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补助,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和后勤社会化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如浙江省的五大高教园区的建设。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
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
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
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
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
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
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
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广州大学城调研报告
广州大学城调研报告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番禺区的一处大型高等教育聚集区,自部分学院于2004年开始迁入以来,目前已集中了大约20所高等学府。
随着南方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大批年轻人的涌入,广州大学城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重要地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聚集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广州大学城的实地调研。
一、广州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州大学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为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大学城内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店、娱乐设施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大学城内还配备了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空间和健康生活的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学城内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学生们可以通过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前往学校和周边商圈,以及广州市内其他任何地方。
二、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广州大学城内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严格的学术氛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该区域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大学城内,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学术氛围。
学生们总会在学校里、公共图书馆里、咖啡店里、甚至公园里专注地阅读书籍或谈论学术话题。
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们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学术方面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受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追捧。
三、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前景尽管广州大学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聚集区,但它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几年,广州市政府将在广州大学城内引进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加大了扶持高等教育的力度,向大学城内的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
这些举措令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对广州大学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广州大学城将会继续成为一个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地区。
四、结语总之,广州大学城是一个高等教育的重要聚集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相信,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广州大学城将会更加繁荣发展,并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福利。
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
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城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许多大学城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等。
因此,对大学城的改造与优化变得非常必要。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全面的大学城改造计划方案,以解决大学城现存的问题,并创造更好的未来。
方案
一、交通问题
1.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2.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市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
3.完善步行道、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4.完善停车设施,规范停车秩序。
二、公共服务设施
1.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满足市民学习、娱乐的需求;
2.建设多功能运动场馆、体育中心等设施,提高市民体育素质;
3.完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市民基本需求。
三、城市绿化
1.开展绿化行动,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2.建设城市公园、花园等休闲场所,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实施
以上方案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各方协作实现。
政府需要加强规划、引导与投资管理。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通过捐款、投资等方式参与到改造计划中,市民则可以通过绿化、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行动支持改造计划的实施。
结论
通过此次计划的执行,大学城的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的生活品质将得以改善。
本方案可为其他城市的大学城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学城的建设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地方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
本文以宜宾临港大学城为例,分析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宜宾临港大学城的建设背景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随着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宜宾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临港大学城,以推动宜宾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宜宾临港大学城占地面积广阔,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是宜宾市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
大学城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宜宾市的教育体系,吸引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促进了宜宾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1. 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教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大学城内相继建设了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为宜宾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大学城的建设也吸引了国内外一流教育机构前来合作办学,提高了宜宾市的教育水平和影响力。
通过教育产业的发展,大学城为宜宾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宜宾市经济的不断增长。
2. 优化了就业结构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需要建筑工人、教师、管理人员等一大批劳动力,还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如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
这些就业机会的增加,优化了宜宾市的就业结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带来了不少的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宜宾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与此大学城还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宜宾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促进了宜宾市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4. 改善了城市环境大学城的建设为宜宾市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重庆大学城的发展
重庆大学城的发展按照规划,重庆大学城总共占地33平方公里(包含10平方公里拓展区),自2003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80亿元,目前13所入驻大学校舍已基本完工。
随着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大学陆续入驻大学城,该地区师生总人数已达15万人。
大学城初具规模,让重庆真正步入了“北扩西进”的发展时代,“西部新城”与“两江新区”一西一北双动力驱动重庆腾飞,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西部新城、两江新区重庆动力“双引擎”如果说,“两江新区”的成立,表明在以长江和嘉陵江为轴线的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庆城市的“龙形骨架”已经勾勒成形,“龙身”及其“躯干”也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的话。
那么,位于沙坪坝辖区内以大学城为核心的西部新城,则无疑是“重庆巨龙”的“龙头”和“首脑”。
西部新城中国“硅谷”正在崛起据了解,重庆西部新城主要由五大片区组成:重庆大学城、重庆西永微电园(西永综合保税区)、铁路物流园、重庆台资信息产业园和西部新城城市中心区,它将是主城区空间向西拓展的主要方向,是联系成渝两地和重庆都市圈与渝西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到2015年,其常住人口将突破60万,大学城师生和微电园IT从业人员也将达数十万。
2012年之后,西部新城将造出至少3个千亿工业园,相当于3个北部新区的实力。
去年,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惠普(HP)宣布,在重庆设立年产4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西部新城发展与西部硅谷如影随形。
随着西永微电园、台商工业园、物流园的崛起,西城将培育出至少3个上千亿产值的园区。
目前,富士康、惠普,以及芯片巨头日月光等均已经进入西永微电园,中国的“硅谷”正在崛起。
两江新区改变中国西部经济面貌两江新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功能类似、政策比照”,是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及广大内陆地区的综合类开发“新区”。
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1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城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热门话题。
大学城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产业,以校园文化为特色,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又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建设思路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导致一些大学城形成“大学传媒城”、“大学房地产城”、“大学商业城”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城”的规划建设,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战略调整。
首先,要加强规划与产业的衔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仅仅关注大学城的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发展产业链和开展产学研合作,难以打造产业升级、智力密集型的大学城。
因此,大学城规划应以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同时,大学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完善科技创新链条。
其次,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中。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大多在郊区、山区或水边等地,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的建设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令城市绿化、水源保护、空气质量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机制。
例如,扶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水资源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垃圾处理设施等。
最后,要加强大学城内部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大学城的领域非常宽广,其中涉及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大学城管理难度较高。
新时代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城的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功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社区服务设施,以大学为核心,形成兼容并蓄的社区。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
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
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
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
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
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
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
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昆明和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案列全解
府主导建设。由财政拨款,建成以后作为资产注
入广州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国有公 司)。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大学城经营性和准经 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校后勤基 础设施以及在大学城城市公共资源范围内相关项 目的投资、经营管理及资本运营。公司投资项目 涉及大学城的能源供应、市政设施和商业设施。 公司主业是大学城供冷供热系统和中水系统经营, 是盈利的。在共沟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后作为资产注入广州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国有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业 务是大学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校后勤基础设施以 及在大学城城市公共资源范围内相关项目的投资、经营管理及资本运营。公司投资 项目涉及大学城的能源供应、市政设施和商业设施。如分布式能源系统、中水厂、
信息枢纽等。公司主业是大学城供冷供热系统和中水系统经营,是盈利的。在共沟
四、国内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案例详析
1、概况
(二)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案例分
析 大学城综合走廊是广东规划建设的第
一条共同管沟,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 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共同管沟。该 管廊与大学城建设紧密相关,采取统一规 划、统一建设、统一布线的方式,集中铺
设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线。
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再委托广钢下属的一个机电设备公司进行管廊管 理。管理人员约二十多人,实行24小时三班两倒。每年用于维护管理的收费约200 万元。其中人工100多万,电费50多万,其它(耗材等)20-30万元。
四、国内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案例详析
(二)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案例分
二、综合管廊昆明案列
昆明市彩云路广福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 1.如何建设综合管廊?谁来建?谁来投资?谁来管理?
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
建筑适度集 中 ,要综 合 考虑 建筑 组 团的 定 性 、规模 (体 量 )与联系 ;同时注意教学与信息的网络化 ,采用 网络 、细胞
[收稿日期 ]2008 - 02 - 28 [作者简介 ]张 婉嫕 ( 1985~) ,四川成都人 ,规划与设 计 专业研究生 ;周波 ( 1964~ ) ,重庆人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 导 师。
大学城应做到智能型校园设计和可 持续发展原 则 ,适应 现代教学手段 ,使用自 动化 教学设备 ,设 置各类布线 系统 ,构 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强调校舍设计的 通用性与不 变性 ,以 满足校舍的可持续性使用要求 。
大学城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设计 类型 ,其规划理 念是 体现人类的互动关系 。在总体规划上 ,应注意 对校园特 色的 把握 。 212 设计特色
大学城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 济效应 ,从而对 城郊 乃至整个城市经济起 着拉 动作用 ;它 优化 城市地 域结 构 ,促 成其集聚和分散 ;促进资 源共 享 ,教学硬 件和 软件设 施也 可
共享 ;方便信息流畅 ,为知识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 表 1 国内主要大学城建设基本情况
大 已建成
重庆虎溪大 重 庆 沙 坪 坝
学城
区虎溪镇
11
15~20 2115 已建成
昆明呈贡大 呈 贡 新 城 雨
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在21世纪到来之际,广州市政府提出建设广州大学城的计划,对于广州而言,这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态,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大学城的规模与投入非同一般,牵涉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建设的好坏无疑将对高等教育乃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广州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1大学城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在大学城的总体定位来看,建设大学城有着加速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目的,同时也是增强城市的教育、文化、科技功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
大学城是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理想城市人居环境的需要,而且还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
统领广东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
因此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在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促进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发挥广州在珠三角地带和广东省范围内的积极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旨应立足于建立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和推进开发体系,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大学城在不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的背景下,克服了广州市属原高校“散小低差”的状况,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进人21世纪,各地区的知识经济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地区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扬长避短,真正作到“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中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
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广州城市地位大学城优化教育结构体现以下几方面:第一,层次结构的优化。
根据广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调整服务面向”为重点,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质量,优化学科”为重点,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形成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合理的人才构成。
我国大学城概况
5.开始建设时间 2003 年。
十五、上海松江大学城 1.规划设计单位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华建建筑设
15
计院、上海雅道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 学院。
2.用地和人口规模 占地约 8000 亩。 3.入驻院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 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 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七所学校。 4.建设和管理模式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不详。
6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不详。
7
七、广东深圳大学城 1.规划设计单位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 计院。 2.用地和人口规模 深圳大学城坐落在深圳南山西丽湖畔,目前占地约 2 平方 公里。到 2005 年,在校生规模达到 1 万人,研究生比例达 到 70%。
深圳大学城北大校区
3.入驻院校 引进的名校主要是从国内进入“211 工程”的大学,特别 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面向世界一流的 9 所重点大学;和国外世 界排名前 100 名的大学中选择。目前,已经引进的学校包括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所著名高校。2003 年 9 月,以深圳市政府投入为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
4.建设和管理模式
19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2000 年 12 月。 十九、浙江宁波高教园区 1. 规 划 设计单位 浙江省 城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 用 地 和人口规模 规划范 围总用地 405.5h ㎡ 。园区总人口规模合计约 5.5 万人-5.9 万人。 3.入驻院校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学院、宁波华茂学院、宁波市服 装学校、宁波市卫生学校,另加一所重点高中。 4.建设和管理模式 C.异地建设分校模式。 5.开始建设时间 2001 年。
大学城在中国与日本筑波
“大学城”在中国与日本“筑波”两种景象何谓成功在日本,大学城, 研究开发基地,筑波大学的特点之一是打破学科界限,比如文理相融。
日本文部省曾对筑波大学寄予厚望,期待建成“日本的硅谷”,但现在来看,可说是完全失败,几乎没有产业界来此地与研究界合作。
2000年8月“大学城”在中国兴起,谁是中国第一座“大学城”。
大学城的资金问题曝光, 在大学城的建设中,当地政府在土地审批、银行贷款、税收等多方面为大学城提供方便,我国扩招政策的实施, 让更多的人圆了大学梦。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猛涨,很多本身资源供给已经趋于饱和的高校面临教师力量,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教育资源和其配套资源的匮乏。
于是,学校采取建分校的措施,把部分学生安排在主校外学习居住。
由于大多数学校都面临资源超负荷运转的问题,于是有些地方采取由政府牵头建城,“请”大学入住的办法,以此缓解压力。
日本“筑波”总面积达28400公顷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是日本著名的大学城,也是最大的研究开发基地,内有国立教育、研究机构46所,研究及辅助人员13000名,这些人员用去日本整个国立研究机构人事费的40%。
日本文部省曾对筑波大学寄予厚望,期待建成“日本的硅谷”,但现在来看,可说是完全失败,几乎没有产业界来此地与研究界合作。
筑波大学前身东京教育大学是激进知识分子的大本营,而文部省希望平息日益高涨的学园斗争,故制订“筑波法案” 在国会通过,将该大学从东京城内强迁至筑波。
当然,土地、投资以及校园建设均由政府一手包办。
筑波大学的特点之一是打破学科界限。
比如文理相融,不同学科都在同一屋檐之下,便于合作与交流。
从制度上看,筑波大学打破阶层制(即大学-学部-学科-研究室)体系,其体系由“学群”、“学类”,“主专攻”构成。
“学群”翻译为“小型大学”较为贴切,“学类”宜译成“学院”。
这种建制十分特殊,至今日本仅此一家。
东方大学城2000年8月,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正式开“城”,首批有7所大学的近万名学生入驻,成为中国第一座“大学城”。
中国知名大学城概述
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
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
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
[2] 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国内著名大学城案例【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
首期建设的小谷围岛约17.9平方公里,进驻十所高效,分别是:国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工业大学,约2400亩。
广州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广州大学城可以极大地推动广州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004 年9 月第一批约4.5 万名大学生已先行进入大学城,2005 年9 月后在校学生人数为10 万,2007 年大学城全部建成后总规划人口预计将达到35 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上海松江大学城】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区西北角,占地约8000亩。
松江大学园区2001年启动,2005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36亩。
至2005年9月,规划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7所高校都已入驻。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研究(开题报告)1背景1.1 大学扩招压力,高校空间拓展的要求国家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以来,围绕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话题一直为社会所关心,“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学院升级”等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有意识的扶持和发展以大学为载体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面临的必然是高校教学和用地资源的紧张,尤其是用地和空间的局限更成为高校扩招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为推动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本身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1999年,中山大学首次大规模扩招,为学校的后勤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年是中山大学历史上招收走读学生唯一学年。
翌年,中山大学在珠海建立分校,当年入学新生全进驻珠海,基本上解决了学校的用地和后勤服务紧张的问题。
在中山大学进驻带来的巨大影响下,珠海开始珠海大学城的建设,通过吸引外地大学设立分校的办法构筑珠海大学城。
1.2 国际上以大学为核心或母体的产业园区的兴起(硅谷、剑桥、筑波、新竹、中关村)21世纪新经济是信息经济,提起信息经济的典范自然而然论及硅谷,而提起硅谷则不得不提斯坦福大学。
一所成功的大学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学周边产业区的经济波动足以引起世界的震动。
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纷纷对高校与产业界的联系予以高度的关注。
创建以大学为纽带的产业园区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中大量的成功例子更刺激了后来者的追随。
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增补说明资料)台湾的新竹工业园2大学城在我国的规划建设热潮表1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统计表大学城名称所在城区用地规模km2上海大学城上海杨浦区,分西园东园北园核心区4.12广州大学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南部对岸地区20福建大学城福州地区闽侯县上街镇10浙江高校园区滨江、下沙、小和山16深圳大学城深圳南山区10余珠海大学园区广东珠海 3.4东莞大学科技城广东东莞50湖南长沙大学城湖南长沙岳麓山地区44东方(华北)大学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6.7天津生态高教园区天津市大港区20.7郑州大学城郑州邙山区20上海松江大学城上海松江 3西部大学城陕西省西安市城郊 4仙林大学城南京仙西 4.7无锡大学城无锡滨湖区10根据张勇强《对“大学城”建设热潮的思考》增补更新表2 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各地已提出的大学城项目,大体上可作以下分类:(1)按行为主体分:·地方政府(或高教主管部门)行为主导型,如深圳、东莞·地方政府与大学行为互动型,如珠海、从化(华南大学城)·企业行为主导型,如华北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2)按目的分:·提升城市地位,如深圳·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如东莞·带动区域开发,如珠海、温州·满足大学扩招与后勤市场化的需要,如北京的华北大学城、上海的松江大学城(3)按客户分:·本地原有大学的空间整合(如上海杨浦大学城)·本地原有大学的空间扩展(多分校形式)及新校·引进外地大学,如深圳、东莞、珠海等——李立勋相关研究报告3大学城的研究——基于规划建设实践的探讨在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热潮下,规划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的规划和开发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导向●教育发展导向——大学城的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教育的水平,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发展导向——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城市发展导向——区域和城市竞争的加剧,大学和高等教育重新成为地方政府重视的领域,大学城建设成为其中载体,部分城市希望利用大学城的建设带动卫星城、新城的发展●产业发展导向——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增强大学的孵化功能,利用大学和周边产业的互动推动大学和周边区域产业的共同发展。
国际大学城的发展及借鉴运用
国际大学城的发展及借鉴运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大学城的兴建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
国际大学城是指由多所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共同规划、建设、运营的大型城市文化教育综合体。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区域,更是一个汇集了各种高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智慧城市。
本文将以国际大学城的发展为例,探讨其发展及借鉴运用的问题。
一、国际大学城的发展背景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也呈现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大学城的兴建是大城市面对城市化发展、高等教育扩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大学城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城市的人口、环境和职业等综合因素。
这不仅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以及创建创新基地。
二、国际大学城的优势1. 人才优势国际大学城本身就是一个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不仅有来自本国的优秀学者和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学生,高端人才得以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智能优势,交流和合作带来的是丰富的文化氛围和科学技术创新。
2. 景观优势国际大学城建设理念中,绿色、生态是主打,城市景观也更多体现出与大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天际线毫无疑问代表着城市建设的质量。
国际大学城的建设中,拥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从园林、公园、人工湖、校园中心等,都是城市绿地的标志和城市生态文化的代表。
3. 空间优势国际大学城的建设中,暂无住宅和商业用途。
大学城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如购物中心、超市、电影院、餐厅等都是为解决园区内居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设立,同时,城中区、市区等服务配套与交通设施也是趋于完善。
因此,大学城成为了科研和生活的理想地区。
三、国际大学城的借鉴运用在国际大学城的发展中,不仅得到了社会协同支持,更是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战略重心,因此值得在国内生产实践中借鉴。
具体来说:1. 以教育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发展大学城的构建要以教育为主体,以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为次要,通过引入相关企业,逐步发展本地新产业,促进大学和产业的是合理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大学城构建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型,同时保证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的稳定。
《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一、大学城的定义及建立呈贡大学城的背景关于大学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
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围绕一所著名大学发展起来的郊区新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一般来说,大学城形成于欧洲,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德国的柏林洪堡地区和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等等。
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廖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
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
目前,呈贡大学城已入住的大学有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广播大学等高校。
呈贡大学城随着云南大学202x年的迁入已初具规模,呈贡大学城正以快速的步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1.拉动了当地消费市场,对交通带来便利呈贡大学城集聚了大量的师生,这些知识分子一般购买力较强,是大学城里重要的消费群体。
一个外地大学生通常要在昆明生活四年(以本科为例),以大学城20万人,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那么20万规模的大学城一年就消费10亿元。
大学城周围的地价必将上涨,城郊的农民可以看准时机投资商铺,做小吃等,从而拉动当地消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丰富了平时饮食种类,而且提高了服务大学城人们的收入水平。
据初步测算,每增加1万名大学生,就需要增加2500个为学校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就业岗位。
由此估算,202x年~202x学年呈贡大学城的2万名大学生约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扩大了物业管理,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就业容量。
呈贡大学城自202x 年提出建设以来,昆明公交公司不断增设开往呈贡的公交路线,目前,开往大学城有201路,909路,170路,170等十余条路线。
从学校到地铁站有一段距离,公交公司通了校内公交和地铁接驳车,方便学生的出行。
“大学城”建设的分析、梳理和建议
第3 O卷 第 l 期 1 20 0 7年 1 月 1
合肥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U ̄ A FH F I NIE ST FT C O O Y O I LO E E V R IYO E HN L G N U
a d r ai .Ba e n t e iv sia in it e e a o si n v riy twn n o u c s f li— n e l y t s d o h n e tg t n o s v r l me t u ie st o sa d s me s c e s u 稿 日期 :0 60 —0 2 0-82
sa c sfo d m e t n o eg u sa dn o es s m e e it g p o lms a d d s d a t g o s t n e r m o s i a d f r in o t tn i g m d l , o xsi r be n ia v n a e u c n
大, 校园内建筑稀疏 , 有些校园还规划有教师公寓
和别 墅模式 的教 授住 区 , 由于种 种原 因 , 但 目前很
大学城的兴建 , 为高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
少有教师居住 , 不少楼都空在那里, 如图 1 所示。
台, 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本身是功在 当
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 但建成之后也暴露出了 这样 或是 那样 的问题 。作 者通 过对 国 内几 座 大学 城的调研和 自 身长期深处校园的体会 , 对大学城 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和思考 , 希望能对今后高
( u h uI d s r l ak De in& Re e rh I si t,S z o 1 0 1 hn ) S z o n u t a P r s i g sa c n t u e u h u 2 5 2 ,C ia t
国内外 校地融合案例
以下是国内外校地融合的案例:
- 美国科利奇希尔图书馆:由科罗拉多州的威斯敏斯特公共图书馆和前程社区学院图书馆联合共建共享。
图书馆馆舍建设经费由社区学院和政府共同出资,所有权归州政府。
在馆藏建设方面,由两馆自行预算、采购和维护。
前程社区学院拥有独立的主体图书馆,新建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作为学院分馆,与高校主体图书馆相分离,但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校主体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合作,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共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区教育、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大学小镇”。
- 深圳大学城: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建设,是我国第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大学城。
大学城内各高校相互协作,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等目标。
校地融合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的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实践中,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设形态,在世界上可供直接参考的范例并不普遍,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已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因此结合国内外大学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它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江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案例
按大学城的发展沿革、模式和成熟程度等基本标准,研究共选取六个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及亚洲的国外大学城(大学园区)例子,包括:
日本筑波大学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园区
马来西亚以及四个国内的大学城例子,包括:
上海松江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
. 国外大学案例研究
() 日本筑波大学城
日本筑波大学城座落于筑波科学城内,占地平方公里。
离东京公里,距成田国际机场约公里。
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采用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教育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向公众开放。
筑波大学城是整个筑波科学城的心脏地带,不单提供了教育及科研设施,更带动了外围技术园的发展。
筑波科学城能够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日本一大科技研究中心和产业开发中心,全凭筑波大学城所发挥的功效。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赫尔辛基大学城座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面约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南部大片土地及水体均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连接赫尔辛基大学城与其它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为主,城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大学城的核心为科学园、商业设施与教学中心。
芬兰有的高新科技公司和大学挂钩,赫尔辛基大学城是响应生物科技的急速发展而兴建的。
大学城为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大学与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 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公里。
牛津大学乃英国最早之大学城之一,它的起源不像近代大学城经过规划设计而成,而是源自于早期学术活动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出来的。
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
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商业、住宅、工业和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 史丹福大学园区
史丹福大学位于旧金山湾与太平洋之间的峡谷地带,拥有绿草如茵的丘陵所构成的宏伟背景及南面山湾的优美景色,沿公路向北行公里可直达旧金山巿.校内的所有设施——如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科学园、购物中心、信息中心由各院校共享。
加利福尼亚州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及科技发展的焦点,高校区的发展是美国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史丹福大学作为州内首屈一指的学府,对硅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波士顿剑桥大学城位于美国东岸麻省,在整个大波士顿区范围内共有间高等院校,距波士顿国际机场约公里,麻省理工学院地处城区核心。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史丹福大学园区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大学与城区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住宿,其它日常的生活配套由巿中心提供。
麻省理工作为大学城的核心学校直接参予波士顿区内经济发展,优质教育及学术研究使其成为全美国第三大的高科技组团。
()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其核心是一个人工湖,大学、商业,办公,酒店,医院,住宅产业等沿人工湖规划兴建。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大学城:大学是整个
. 国内大学城案例研究
() 松江大学城
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面积约亩。
大学城内教学资源共享,并设置体育设施、娱乐设施、图书馆、学生街等共享设施。
松江大学城建设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松江区提供土地,社会企业组成投资主体出资建设。
大学城的建设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直接带动了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马来西亚上海松江大学
() 廊坊东方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位于天津和北京市之间,占地两万亩,目前共有所大学廊坊大学城由企业出资兴建,企业将大学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经营,从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到管理模式,基本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企业按高校要求建造校舍并提供设施;学校自主办学,政府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 深圳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位于南山区,总用地约平方公里,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公里。
建设深圳大学城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深圳二次创业中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孵化。
一期计划入驻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城大致划分为五种功能区:核心公共区、生活区、学院区、公共教学区、研发区。
形成“一轴双心”的布局结构。
归纳以上例子的发展概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大学城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化发展形成,没有特定的规划目标;另一类规划行为明显起主导作用,发展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动机源自政府或民营部门。
但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化,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相互交叉。
二、国内外大学城建设经验总结
通过大学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建设较为成功的大学城(园区)在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自身建设等三个方面上具有共同之处或者体现某种发展趋势:
. 与城巿发展紧密结合大学城是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而高等教育除了提供知识传授与研究成果,同时还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所牵动的产业体系或产业链,直接影响城巿产业结构的构成,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布。
因此,高等教育以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城巿经济中的发展中都在空间、实体或规划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城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至所在城巿的面貌形态。
城巿发展的过程反过来也影响着不同产业或经济部门的发展。
作为城巿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给生产力从素质、数量、种类等方面带来不同层次的需求。
作为生产力的主要供应者之一,大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按城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