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绝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亦是一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一曲明主、贤士和良将的颂歌,唐宋以来,很多诗人,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动机也各异,但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表现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重与仰慕之情。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主,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今日再谈《三国演义》,感怀《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所谓“三奇”是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三国演义》主要是看诸葛亮,在他出山之前和他病死之后,作品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罗贯中对他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作者从水镜先生的口中说出“伏龙、凤雏何人也?他只是笑着说:“好!好!”,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想见其人。接着又写了徐庶有力的推荐,这样,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了。但作者并不急于让诸葛亮立即出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虔诚地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一直到第八卷《定三分亮出茅庐》这一则中,才让诸葛亮正式出场。在这以前作品中从来没有过“三国”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草堂之上,略事寒喧,二人就纵谈天下大势。诸葛亮开门见山,宣布了他经地深思熟虑的纲领,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这个纲领,在《三国演义》上只三百一十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字,其主要精神是: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是他对当时的敌、我、友三方的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当时的情况:“夫病疾之极,当以糜粥以饮之,和药以用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暂回,然子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拔去,人得全生也。”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很困难:“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刘备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二者都是暂时不可攻取的对象,因此他主张暂时避开强敌,光取荆州和益州建成自己的基业,然后徐图中原,统一天下。这种决策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实际的。后来诸葛亮把它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赤壁之战前,他孤身入东吴,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与东吴结成了联盟,以后关羽破坏了这一联盟,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退白帝城病死。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力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他“七擒孟获”,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个在各种类锐、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的人物。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些陪衬人物。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向刘备建议进取西川,又直接参与行军指挥,表现了他的见识和才略。然而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方面的周瑜和曹魏方面的司马懿。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场战争。诸葛亮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入东吴后,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后,初步结成孙刘联盟,对曹作战。作品在

孙刘联盟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斗争。周瑜看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对孙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三番两次地想杀掉他以绝后患。周瑜虽然精明干练,却显得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妒才嫉能,不顾大局。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以孙刘联盟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使周瑜的多次陷害都不能得逞,而且还没有让矛盾公开化。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是周瑜,而从旁操纵、掌握主支权的则是诸葛亮。当赤壁之战大火一起,诸葛亮乘机占领了荆襄九郡。曹操战败后,退回了北方,局面初步稳定,诸葛亮就主动向周瑜进攻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使周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终于“陪了夫人又折兵”。在他临死的时候,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在诸葛亮的后期,作品又从曹魏方面写了他的一个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见识和手段远远超过了周瑜。诸葛亮早已觉察到“深有谋略”的司马懿,久后“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任命司马懿提督雍州、凉州等处的兵马,曾经使诸葛亮为之“大惊”,后来运用反间计,使曹睿罢撤了司马懿,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带后北伐。司马懿虽然见识手段比周瑜高,但指挥作战到底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他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而预先作好防备,等到诸葛亮因势利导,更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而且善于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从容敌。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这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如果据守西城应战,则将众寡悬殊而不堪一击;如果弃城逃跑,则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脱逃。在这样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地设下了“空城计”,终于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作战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特点。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对他的一贯估计,偏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来一次冒险,这正好符合兵法上“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个良将的典型。作者主要是从“勇武”和“义气”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的。在“温酒斩华雄”这一则中,作者只用了三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关羽的神勇。后来,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所向披靡。“单刀会”又把他的威武不屈的气概、风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然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却是他的忠义思想。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其中与曹操相处的一段时期,描写的格外集中。第五卷《张辽义说关云长》这一则中,先写他中了圈套,处于困境。曹操派张辽去投降,关羽决意不肯。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当张辽说他一负盟誓,二负刘备依托之重,三不思匡扶汉室,而以匹夫这勇相拚杀,是三大罪时,他动了心。但针对这三条,他提出三约,三者缺一不可。结果,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才使他暂留下来。在曹营期间,曹操对他恩礼交加,“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可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斩将夺关而去。他走后,连曹操也称赞他“真义士也”。但关羽政治目光短浅,过于注重个人恩怨。由于他勇武过人,使他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又使他那刚愎自用的个性大有发展。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他心里不服,竟不顾不局,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他决断轻率,意气用事,又喜欢别吹棒,滋长了一种盲目的轻敌思想。他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婚,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终于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擒而死。使蜀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关羽数十年来既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使刘备事业遭受了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