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实习专题研究——阳江市海陵大堤及其生态效应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实习专题研究
——阳江市海陵大堤及其生态效应探讨
林楚贤1301400012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
引言
海陵大堤是海陵岛陆路进出口的唯一通道,也是广东最长的一座联陆海堤,长4625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陶铸同志领导下的阳江人民用原始的手段建设的,它连通了海陵岛和陆地,造福了两岸人民,但是随着海陵岛旅游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加上大堤的阻隔,海水无法形成回流,大量的泥沙淤积,使原先优越的港口资源面临考验。
(海水的自净功能被大大减弱,海陵岛的海水养殖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雅韶、大沟等地很多养殖户的反映,海陵大堤的阻隔使那里现在的海水质量堪忧,养殖业前景渺茫。
(对于海陵的支柱产业旅游,海陵大堤阻隔海水回流,泥沙淤积,海水将变得浑浊,十里银滩的碧海蓝天未来也前景堪忧。
因为大堤阻碍了左右两侧的海水流通,几十年来已经对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专家建议去堤建桥恢复生态平衡。
一、认识海陵大堤
海堤
沿着潮汐河口和海岸边缘修建的挡潮、防浪的堤,亦称海塘。
其作用是防御海潮和风浪的侵袭,保护农田和城镇的安全,有时也可用以围海造地。
海堤的特点有:①海堤防暴潮,抗风浪,动力条件强劲;②地基多为软泥或粉沙,易沉陷和淘刷;③修筑时抢潮施工,工时很短。
按结构型式海堤可分为斜坡式、陡墙式及混合式三种。
确定选用型式时须考虑:堤身高度、风浪强度、地基地质、建材价格和施工条件等。
海堤的结构斜坡式海堤,在中、强潮区临海坡面设抛石或圬工护坡,背海坡面用植物保护,边坡1:2~1:3;在弱潮区,堤坡较缓,一般仅用植物保护。
陡墙式海堤为重力圬工墙或混凝土扶壁式结构,其背后填以土体;混合式海堤,由陡墙、平台和斜坡组成,在土石结合处均铺设砂石滤层。
有些堤顶设有直立式或弧形的防浪墙。
地基处理是筑堤成败的关键,如遇软基,一般采用砂石(或石碴)垫层或在堤的前后坡脚外设反压平台镇压层处理。
在荷兰及日本也有采用挖基换土的办法。
为保护堤基不受潮浪淘刷破坏,在淤积性及较稳定岸区,采用植树种草;在侵蚀性滩岸区,需用短丁坝促淤保滩护堤。
海堤由于受风浪和暴潮的作用,其高程一般是设计潮位、风浪爬高及安全超高的总和。
海陵大堤
海陵岛陆路进出口的唯一通道,也是广东最长的一座联陆海堤,长4625米,宽13米、高11米。
近年海堤加固完工,2014年2月已投标欲建设跨海大桥以减少海堤带来的生态问题和解决陆续交通问题及加强两岸联系。
路线全长8.753km,特大桥一座,中桥一座,涵洞28道,平面交叉7处,需新征土地2321.1亩,总投资 5.25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3年。
起点云阳高速公路与阳江港连接线交叉处开始,向南在平岗农场三队和平岗四队之间经过,路线向南偏东在角仔大堤处开始以桥梁跨越(海陵)大湾水域,至新村仔西北桥跨结束;经新村仔西侧、屋背田西南侧,终点在麻礼东侧、草王山水库西北路线与省道S277交叉处,并在终点与银湖公路衔接。
路线全长8.753公里。
路线方案主要控制因素有:海陵试验区城市规划、云阳高速公路设计终点。
(如图1项目走向及评级范围)
历史事件:
2008年9月因“黑格比”袭击已被冲毁七处,损毁严重。
2011年9月狂风大雨中,海潮冲击海陵大堤掀起四五米高的巨浪,人在车上感觉几乎要被卷到大海中。
昨日,曾在2008年国庆前的“黑格比”台风中一度被“吹断”的海陵大堤,再次经受严峻考验。
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来袭,海水漫过大堤造成交通中断,海陵岛出行受阻9小时,直至18时25分才恢复通车。
地理位置(热带气旋登陆频繁)
海陵岛是广东省第五大岛(南海北部并与海南岛西南相望),处于雷州半岛、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包围的腹地。
位于21°33′―21°39′N,111°48′―11°01′E。
北距大陆4.6km,海岸线长74km,面积为107.84km。
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摄氏度,年降雨量1816毫米,四季如春,海水浴时间长达8个月。
在全球变暖及海陵岛气候也变暖的背景下,海陵岛的旱、涝、暴雨日数及热带气旋影响等极端天气事件倾向性未发生显著变化趋势。
使该岛致灾的最主要天气系统是台风。
(图2海陵大堤街景图)
图1项目走向及评级范围
图2海陵大堤街景图
二、海陵大堤的生态效应
N
海堤两岸因其阻隔作用海水明显呈不同颜色(天地图卫星图)说明:东侧海水因大堤锁住雍容大度。
口地聚汇一湾,略浊呈蓝绿;西侧
海水则急流浩荡地拍击海堤,清朗且湛蓝。
海陵大堤两侧均有淤积。
大堤东侧严
重淤积,海陵岛即将成为半岛,淤泥正逐步向海陵岛南面沙滩逼近。
海洋生物量的变化
海陵岛海滨软体动物种类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是比较丰富的,其后
的20多年间,种类的数量显著减少,这与沿海开发、围海养殖、污水排放及过度
采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结论与探讨
结论与探讨
海陵大堤在20世纪60年代初是两岸联系,促进岛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通
道,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出现极端天气的现象如08年“黑格比”对海堤的毁
灭性破坏,抢修费财费力,复建需要注意海潮水位变化,加长工程完成时间;另
外海堤阻隔东西海水相通随时间推移已明显呈现生态问题,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
减少,渔业发展受限制增大和海水污染日趋恶化等等;建设跨海大桥已成为刻不
容缓的首要项目,为未来海陵岛的旅游业发展加大两岸联系是符合当代国情发展
要求的。
然而,建立跨海大桥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各种生态和征地问题,跨海大桥建立
后到底能带来多大效益和生态问题是否会重新摆上政台?利用实时监测系统迅
速做出评估和决策已成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