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电的发展史
电的发展史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希腊七贤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
公元前600年前后,泰勒斯看到当明的希腊人通过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钱矿石吸引铁片的现象,曾对其原因进行过一番思考。
据说他的解释是:“万物皆有灵。
磁吸铁,故磁有灵。
”这里所说的“磁”就是磁铁矿石。
希腊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与英文“电”同音)。
他们从波罗的海沿岸进口琥珀,用来制作手镯和首饰。
当时的宝石商们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过他们认为那是神灵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东方,中国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就已经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识。
据《吕氏春秋》一书记载,中国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已经有的指南针,他们在古代就已经用磁针来辨别方向了。
2.磁,静电通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在公元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现象。
很长时间里,关于这一种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展。
而罗盘则在13世经就已经在航海中得到了应用。
那时的罗盘是把加工成针形的磁铁矿石放在秸秆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
到了14世纪初,又制成了用绳子把磁针吊起来的航海罗盘。
这种罗盘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1519年麦哲伦发现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静电与吉尔伯特英国人吉尔伯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他在当医生的同时,也对磁进行了研究。
他总结了多年来关于磁的实验结果,于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为《论磁学》的书。
书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石,并且阐述了罗盘的磁倾角问题。
吉尔伯特还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琥珀上,而且存在于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纸,丝绸,金属,橡胶等是摩擦起电物质系列。
把这个系列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质将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将带负电。
那时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张真正的研究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他提出这种主张并付诸实践,在这点上,可以说吉尔伯特是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2)雷和静电在公元前的中国,打雷被认为是神的行为。
电的发现与发展
电的发现与发展电,大家都知道,电对现代社会极其重要,想象一下,现在要是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电视机无法使用,电灯无法点亮,空调无法工作等等,全世界的一切都会停止,人类将无法再生存下去!本人写这个文章旨在告诉大家要节约能源,提倡环保!否则,我们一旦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将陷入困境!电是一次偶尔的时候发现的,事实上,电从地球出现的时候就有的,只是我们过去还没有发现,远在2500 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个叫塞利斯的人发现,用毛皮去摩擦琥珀(一种天然宝石),这块被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好说:琥珀中存在一种特殊神力。
他们把这种特殊神力称作'电'。
这个词就是从希腊文的'琥珀'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公元1600 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发现用摩擦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还可以使不少别的物体如玻璃棒、硫磺、瓷、松香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他把这种吸引力称为'电力'。
我们中国古代一些文章也有对类似这样的现象做过相关记载,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唐代段成式描述了黑暗中摩擦黑猫皮起电:'猫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这些现象说明了人类一早就认识了电,但是还不能运用.电的运用其实是很多人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只是可惜的都是外国人的,我们中国的基本上没有一个对电的运用起到作用,遗憾啊!公元1600 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发现用摩擦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还可以使不少别的物体如玻璃棒、硫磺、瓷、松香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他把这种吸引力称为'电力'。
吉尔伯特是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
我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
我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古代中国人在电磁学方面有着开创性的突破,为后世的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电磁学是一门研究电磁学的定律的科学,研究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产生的电磁效应的科学。
中国古代的先驱们对电磁学定量规律之前做出了深刻的贡献,他们发明了电磁学理论,研究了电磁力和磁力的性质,从而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在公元前1000-2000年,中国古代科学家就涉及到电磁学方面的研究。
在《易经》里就提到电与磁阳磁与阴磁)。
古代中国人就把它们看作是相互制约的两大力量。
后来,《活动天地》的高等数学家曾说:“流通的鬼火,乃万物之精,可以传于百余里外,瓦斯也同是。
”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提出电磁假说的证据。
在《百家姓》里,鲁班和李春都写到“可以将磁性传至百里外”这一现象,并认为电力是磁力的源泉。
由此认为,古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电力和磁力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电磁学的基础原理。
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几位更加着重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把电磁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唐宋期间的士旦学者张士详先生就著有《乾坤定天原》一书,他提出了“荷电模型”,认为“明灰之间,以静为主”,“电气者,由无形空引而有形化,以形为主”,他发现电荷具有一种基本的内在本质,可以产生引力和斥力,是电磁学理论的重要发现之一。
元朝时期,由李权等人编撰的《伽当量类》一书收录了电气、磁气、电磁力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认为这些是一种有效的作用力。
到了明代,对于电磁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首先,明代著名学者唐伯虎在《太极图》一书中,提出了电磁力的相互影响,提出了电荷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后世的电磁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此外,明朝乾隆四十六年,国子监王嘉熙先生在《磁文表》一书中,系统记载了磁石和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的变化,根据此,库仑发现了电磁学的重要定律,得到了成功的研究。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对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也为后世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电的由来.
关于静电现象的研究
电----来自希腊文的“琥珀”。 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就记 载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西汉末年(公元20 年)有玳瑁吸细小物体。 系统研究始于17世纪。1600年,英国医生吉伯(15441603)发表了《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 吉伯的工作是磁学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杜尔格(法)
2.费城实验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 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 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 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 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 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十 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 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 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 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 体爆炸”的观点。
富兰克林当时已40岁时,对电很有兴趣。其中有一 个想法,天上的电和地电是统一的吗?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 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 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 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 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 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 一天 ,一个电闪雷鸣的上午,他将一个风筝放到空中, 风筝下有一根铁丝,铁丝下栓一根麻绳,当一道闪电 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 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 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 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 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 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2024_2025学年中考物理电流和电路模块电荷及相互作用训练含解析沪科版
电流和电路模块-电荷及相互作用训练一、单选题1.摩擦产生的电荷,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A. 纤布料的衣服简单吸附灰尘B. 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时,手会被粘在铁棒上C. 买食品时,将食品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 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起不简单分开2.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发觉小球被排斥,则小球()A. 肯定带正电B. 肯定带负电 C. 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D. 肯定不带电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A. 塑料和汽油会起化学变更,使汽油变质B. 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C. 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D. 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桶外壳会造成触电损害4.对静电现象的相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B.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C.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D. 摩擦起电创建了电荷5.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C. 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 摩擦创建了电荷6.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其主要缘由是()A. 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 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C. 头发对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 梳头时,头发毛囊收缩7.“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 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B. 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C. 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D. 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8.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正确的是: ()A. 丝绸和玻璃棒都是绝缘体,丝绸上带正电B. 丝绸上的负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C. 玻璃棒和丝绸相互排斥 D. 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丝绸上9.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带正电,将甲与乙、丙靠近时,它们相互作用的状况如图所示,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 乙球肯定带负电,丙球可能带正电B. 乙球肯定不带电,丙球可能带负电C. 乙球可能带负电,丙球肯定带正电D. 乙球可能不带电,丙球肯定带负电10.下列现象与摩擦起电无关的是()A. 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B. 冬天摩擦双手使手温煦C. 脱毛衣时看到电火花 D.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二、填空题11.10秒钟通过某导体的电荷量为15库,则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________安培,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12.以煤为燃料的工厂、电站,每天排出的浓烟携带大量的煤灰,造成了严峻的环境污染.松松同学设想:让烟囱带静电,煤灰不带电,就能将煤灰吸附到烟囱内壁上,这样排出的烟就清洁了.他设想的依据是________.这个设想假如实现的好处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1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建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________;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视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异的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________.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________电.14.从能的转化角度来看,摩擦起电的过程是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过程.15.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________电荷,相互________的原因.16.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A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和C,发觉B被排斥,C被吸引,则________带正电;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________,带电体具有________ 的性质.三、解答题17.验电器是检验________的仪器;验电器是依据________原理制成的.18.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________.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四、试验探究题19.在探究摩擦起电的试验中:(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说明橡胶棒带了电,依据你驾驭的原子结构的学问,下列关于带电缘由的猜想,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a.摩擦创建了电荷;b.是由于电子发生了转移;c.是由于质子发生了转移.(2)依据你的猜想,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你认为:毛皮________带电(选填“肯定不”、“肯定”或“可能”).(3)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个小球.A. 肯定不带电;B. 肯定带负电; C. 肯定带正电; D. 可能不带电.五、综合题20.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相识我国古代对电的相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起先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象形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精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追,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我国古人还通过细致视察,精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具体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____ 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________(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__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所以仍保持原样.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A.化纤布料的衣服简单吸附灰尘,是由于化纤布料的衣服由于摩擦起电,而能吸引灰尘.选项不符合题意;B.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简单粘在铁棒上,是由于手上的汗液凝固,粘在铁棒上.选项符合题意.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是由于薄塑料袋由于摩擦起电而带了电,吸引在手上.选项不符合题意;D.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简单分开,是由于摩擦起电而不同的纸张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选项不符合题意;【分析】依据摩擦起电和液体凝固的学问分析.2.【答案】B【解析】【解答】解: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它去靠近用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发觉小球被排斥,则小球肯定带负电.故选B.【分析】(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排斥的物体肯定是带有同种电荷,吸引的物体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是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3.【答案】C【解析】【解答】解: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因此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故选:C.【分析】塑料和油属于不同物质,相互摩擦出现一个物体带正电,一个物体带负电现象,由于塑料是绝缘体,不能把电荷刚好导向大地,两者放电出现电火花,简单引燃塑料桶中的油.4.【答案】B【解析】【解答】AB、大量事实证明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A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C、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C不合题意;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并非创建了电荷,D不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5.【答案】A【解析】【解答】解:梳子和头发摩擦,梳子带的负电荷说明梳子得到了电子.故选A.【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6.【答案】C【解析】【解答】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选 C.【分析】依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7.【答案】A【解析】【解答】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A错;挂衣钩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的,所以B正确;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固成冰,所以C正确;化纤衣服与皮肤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吸引较小的毛绒,所以D正确;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可见,当时己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尖端放电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现象。古代兵器多为长矛、剑、 戟,而矛、戟锋刃尖利,常常可导致尖端放电发生,因这一现 象多有记述。如《汉书· 西域记》中就有“元始中(公元3 年)……矛端生火”,晋代《搜神记》中也有相同记述:“戟 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避雷针是尖端放电的具体应用, 我国古代地采用各种措施防雷。古塔的尖顶多涂金属膜或鎏金, 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且冲天装设,都起到了避雷作 用。如武当山主峰峰顶矗立着一座金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 史,虽高耸于峰巅却从没有受过雷击。金殿是一座全铜建筑, 顶部设计十分精巧。除脊饰之外,曲率均不太大,这样的脊饰 就起到了避雷针作用。每当雷雨时节,云层与金殿之间存在巨 大电势差,通过脊饰放电产生电弧,电弧使空气急剧膨胀,电 弧变形如硕大火球。其时雷声惊天动地,闪电激绕如金蛇狂舞, 硕大火球在金殿顶部激跃翻滚,蔚为壮观。雷雨过后,金殿经 过水与火的洗炼,变得更为金光灿灿。如此巧妙的避雷措施, 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 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 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即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全属被融化。而窗户为 木制,仍保持原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类似现象叙述更 为详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 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 共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 银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 (刚),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 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 也。”其实,只因漆器、刀室是绝缘体,宝刀、银扣是导体, 才有这一现象发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为 琥珀及玳瑁。早在西汉,《春秋纬》中就载有“瑇瑁(玳瑁) 吸衤若(细小物体)”。《论衡》中也有“顿牟掇芥”,这里 的顿牟也是指玳瑁。三国时的虞翻,
(完整版)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 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 有规律。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 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衡• 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王充(27-约97):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
思想家,创立了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主要著作有《论 衡》,共30卷,85篇,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磁 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②气有聚散两态,太虚为气,气形转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五.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六.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七.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概况
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都谈不上有“物理 学”。当时人们还不可能自觉地、系统地运用实验方法, 也不可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形式进行科学的概括, 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一阶段仍是物理学形成和 发展的先导和渊源。是物理学发展的孕育和萌芽时期。但 我们可以通过早期人类的遗迹中看到人类为了生存,在获 取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与大自然的各种斗争中, 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孕育和形成了早期的物理 知识和中物国理古思代想物。理思想的特点: 1.发源于当时生产工艺的实践过程中 2.以朴素的直观观察为依据,思辨色彩浓烈 3.没有集中的专门著作,散见于有关古籍之中
d.机械记时:
东汉时期张衡117年发明浑天仪,用于测定天体位置,一天转一周。后经唐
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源: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古代对生物能的利用情况。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的牛耕,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对非生物能的利用:利用水力解放人力的两个史例,东汉时期杜诗利用水力发明了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唐朝时期利用水力发明了农用灌溉工具筒车。
(2)从春秋后期,人们用木炭做冶铁燃料。
宋元时期煤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并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
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明代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3)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
人们详细地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利用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
近代以来对主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作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
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蒸汽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德国得到法国的煤、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而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趋缓。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影响: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到蒸汽时代;也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电力的开发和运用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历史概况:①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几座著名的发电站:葛州坝发电站、小浪底发电站、三峡工程等。
影响:使社会生产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3)石油的开采和利用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有关能源的课外知识--中国古代的能源利用(doc 4)#
有关能源的课外知识1.中国古代的能源利用古代化学工艺可以说是以用火为中心的。
人类学会用火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而人工取火的发明,又为能源利用提供了必备条件。
煤、石油、天然气并称为三大重要能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并利用它们。
火的认识与利用在中国距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和大约同一时期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中,发现了已知的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
在距今50万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上、中、下部都找到了“灰烬层”。
在“灰烬层”中,草木灰中夹杂着木炭、石头和兽骨,灰烬按一定部位成堆分布,这说明北京人已有意识地用火。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着人工取火的方法,终于发现钻木可以取火。
一般认为人工取火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化学发现。
它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创设了重要条件,增长了人类和自然作斗争的威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火的使用既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
煤的利用煤炭,中国古代称“石炭”、“乌薪”、“黑金”、“燃石”等。
最早记载煤的名称和产地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山海经》。
《汉书·地理志》上也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
”说明煤已用于江西南昌附近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1975年,根据对河南郑州古荥镇冶铁遗址的挖掘,发现当地从西汉中叶至东汉前期,是以煤为动力冶铁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上》篇中第一次在文献中记载用煤冶铁。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邺都兴建冰井台,井深50米,贮煤数十万公斤。
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家庭已广泛使用煤取暖、烧饭,唐朝时我国南方也广泛使用煤了,宋朝时,煤炭在京都汴梁已是家用燃料,庄季裕在《鸡肋篇》云:“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柴火者”即是明证。
元朝时,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看到中国用煤盛况,并在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做了记载,致使欧洲人把煤当成奇闻传颂。
中国古代对雷电现象的认识
第五章中国古代对雷电现象的认识、武当金顶雷火炼殿与应县木塔避雷之谜第一节中国古代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一中国古代对“雷”、“电”的解读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早就引起了我国先民们的关注和研究,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雷”字。
“雷”字最上面一横表示天,最长的一竖表示雨,里面的小点也是雨;下面的“田”字表示田野,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所以写成了“田”。
而整个“雷”字则表示下雨时,在田野上空发出的雷声。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電”字,“電”字的上面是个“雨”字,下面是个“电”字,整个“電”字不但表示了人们在田野上空所见到的强烈闪光的形状,而且还表示了只有在下雨时才能够看到这种闪光。
虽然这里的“电”字是专指闪电。
但是它已经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科技信息,即我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但用文字的形式,形象地描画了闪电,而且还明确表示了它的出现与下雨有关。
二中国古代关于雷电现象的记录与解释1.对雷电形成原因的认识在汉代以前的书籍中,我国就已对许多发生过的雷电现象进行了记载,并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本质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解释。
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坠训形》中就有“阴阳相薄为雷,激抇为电”之说,意即阴阳二气的彼此相互碰撞而产生了雷;当阴阳二气彼此碰撞后分开时则产生了电。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也用类似的观点来解释雷电的成因。
他指出:“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
阴阳分争,则相校轸。
校轸则激射。
”这段话意思是说夏天阳气占支配地位,阴气与它相争,于是便发生碰撞、摩擦、爆炸和激射,从而形成雷电。
他还用水浇在冶炼的炉火中为例,形象地说明雷电的形成过程:“试以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弊裂,若雷之音矣。
……天地为炉,大矣;阳气为火,猛矣;云雨为水,多矣;分争激射,安得不迅。
”王充十分形象地将天地比作一个大熔炉,太阳为炉中之火,云雨就是浇灌在炉火上的水,水火相互作用引起的轰鸣声,那就是雷。
我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
司马光发现了磁铁的指南针作用: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发现磁铁可以用来制作指南针,从而可以指示方向,这对中国古代的航海和军事具有重要意义。
胡安国在唐朝时期制造了静电机:胡安国在唐朝时期制造了一种可以产生静电的机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静电机。
王夫之提出了磁性理论:王夫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磁铁的两极性和磁力线的概念,为后来的电磁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钱元瓘发现了电感现象:钱元瓘是宋朝时期的科学家,他发现了电感现象,即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
章钜龙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章钜龙是明朝时期的科学家,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导体在磁场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成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被应用于实际的电器制造和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但它们为后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对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墨经》《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也是他们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
《墨经》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学和光学方面。
力学方面《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
如“久,弥异时也”。
“宇,弥异所也”。
就是说,时间是不同时候的通称。
空间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一切地点。
并区分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如“始,当时也。
”“时,或有久,或无久。
始,当无久。
”就是说,时间可分为“持续(有久)的”和“非持续(无久)的”,即瞬时的两种。
“开始”则属于“无久”的瞬时的那一种。
墨家又把机械运动定义为“动,或(域)徒也”。
意思是说,运动乃是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动。
《墨经》中对力的概念提出了初步的论述。
“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即是说,力是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加快运动的原因。
《墨经》中还进一步把重量与力联系了起来,“力,重之谓。
下与(举),重,奋也”。
显然它指出了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
并说明物体下落或向上举时,都有力的作用。
墨家以桔槔和秤的工作原理为例,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本(重臂)”、“标(力臂)”、“权”、“重”等概念,论述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指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
”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两物的重量,还与“本”、“标”的长短有关。
可见墨家已知道了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调节杠杆的平衡,并已进行了杠杆原理的探讨。
墨家还叙述了斜面上的物体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的方法。
他们曾设计了一种装着滑轮的前低后高的斜面车,称为“车梯”,用来载重物沿斜面不断升高,以节省人力。
光学方面《墨经》从早就被人们认识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首先提出了影与光、物之间的关系。
如“景不徙,说在改为。
”就是说影是不动的,为什么有时看到影在移动呢?这是由于光源(或物体)移动而使影改变位置的缘故。
接着对本影和半影及影子的大小跟光源、物体的关系等等作了论述,如“景二,说在重。
”“景之大小,说在迆正、远近。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 两汉到五代时期( 206~960)
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 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西汉未巧工丁缓( 公元1世纪) 西汉未巧工丁缓 ( 公元 1 世纪 ) 的 " 被中香 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 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 429~500年 的水磨等等. (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五.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六.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七.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种说 关于物质的构成,中国古代有多种说法, 如 " 五行 八卦说" 元气说"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 说 " , " 八卦说 " , " 元气说 " 以及墨家提出的 " 原子论 " . 这里仅介绍先秦时期两种物质观. 这里仅介绍先秦时期两种物质观. "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 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 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 五行说 五行元素说" 西周末年, 为"五行元素说".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 后说: 夫和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后说:"夫和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 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 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 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 郑语. 这里已十分明确的把水, 火杂以成百物 " . ( 国语 郑语 . ) 这里已十分明确的把水 , 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 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 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五行说, 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关于 物质组成的假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 物质组成的假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相 互转化的观念. 互转化的观念.
电气概念与出处(走进“电气”、认识“电气”)
电气概念与出处(走进“电气”、认识“电气”)电气的概念电气(electrical,electrical power and equipment)•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
•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
•涵盖电能的转换、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设施设备等。
•而经常被外行人所混淆的“电器”又是什么呢?•电器(electrical appliance)•泛指所有用电的器具。
•专业的说:用于对电路进行接通、分断,对电路参数进行变换,以实现对电路或用电设备的控制、调节、切换、检测和保护等作用的电工装置、设备和元件。
•通俗的说:家庭常用的一些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用电设备,如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各种小家电等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电气”、认识“电气”。
电气的出处观点一:“电气”一词应是清末外国传教士对electric fluid的翻译,具体可参见雷银照《“电气”词源考》一文,这里我就简单的说明一下。
“电气”最早可能源于美国传教士玛高温(D. J. Macgowan)所译《博物通书》(Philosophical Almanac, 1851)一书,这本书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文电磁学著作。
那时法拉第才刚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没多久,电子更是要到几十年后才由汤姆孙发现,在那时,科学界关于电的主流理论是电流体理论(fluid theory of electricity)[2],把电现象解释为电流体的运动。
其中包括杜费(Charles du Fay)提出的二流体假说与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提出的单流体假说(按今天的观点看,两者的实质都是正电荷与负电荷)。
“电气”便是玛高温在译介当时西方主流电学知识时对电流体(electric fluid)的翻译。
玛高温用“气”来翻译fluid,或许不止考虑到气的流动特性,也考虑到在当时看来电和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气”一样都是万物皆有的神秘现象。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静电在古代被用于一些实际应用,如利用静电吸附灰尘清洁器物,或利用静电感 应制作简易的检测装置。
雷电的利用与防范
雷电崇拜
古代人们对雷电现象充满敬畏和崇拜,认为雷电是天神发怒 的象征,同时也认识到雷电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防雷措施
随着对雷电的观察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采取一些简单的 防雷措施,如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
古代中国对电现象的认识和实践受到 当时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未 能形成完整的电学理论体系。
研究展望
1
深入研究古代中国对电现象的认识和实践,挖掘 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智慧,为现代电学发展提 供启示和借鉴。
2
将古代电学研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古代电 学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 展。
电与磁的实践应用
磁性应用
中国古代对磁石(天然磁铁)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以及制作磁性玩具和医疗用品等。
电与磁的关联
虽然古代中国尚未建立起电与磁之间的科学联系,但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意识到电和磁有一些相似之处,如磁石可 以吸引铁制品等。
04
中国古代电学的发展限制
科学认知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理论体系
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为现代科技发展提 供了宝贵的资源,如传统雷电防护技术、摩擦起电技术 等,这些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
创新思维的激发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和探索激发了现代科学家的创 新思维,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记录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雷电的记载, 如《山海经》、《左传》等,描述了 雷电的形状、声音和造成的破坏。
电 的 由 来
关于静电现象的研究
电----来自希腊文的“琥珀”。 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就记 载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西汉末年(公元20 年)有玳瑁吸细小物体。 系统研究始于17世纪。1600年,英国医生吉伯(15441603)发表了《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 吉伯的工作是磁学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 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 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 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 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 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 实。
富兰克林的工作,揭开了雷电的奥秘,统 一了“天电”和“地电”,震惊了科学界。 小插曲: 为了验证“地电”与“天电”的相同处, 富兰克林想到雷可以击死动物,于是他就实验 用“地电”去击杀火鸡,结果被电打昏了。苏 醒后,却不介意地说:“我本想用电杀死一只 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了一个傻瓜。” 然而,风险是的确存在的。1753年,俄 国的里赫曼在做大气电实验时不幸中电身亡, 为科学献身。
小
结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 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 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 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 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 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 子。
1660年,盖里克(1602-1668)发明摩擦起电机。 盖里克的摩擦起电机实验被许多人重复,人们纷纷仿照他 的方法做静电实验,1705年豪克斯比(1666-1713)用空心 玻璃球代替硫磺球,发现效果一样。 1720年,格雷(1675-1736)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导 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随后,他又发现了导体的静电感应现 象。 1773年杜菲(1698-1739)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他分 别为松脂电(负电)和玻璃电(正电),并总结出静电作 用的基本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莱顿瓶的发明使电现象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这是克莱斯特 和马森布落克在1745-1746年分别做出。
古人对于电的描写
古人对于电的描写
古人对于电的描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电的诗句。
古代的人们将电称作“霹雳”,并认为电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神奇力量。
在《论衡》一书中,古代学者汉咸阳梁丘壑曾描述过电的现象:“天地之间积草木为雷,天师夜行积金玉为律,大黑码山藐藐
为無了之北秦。
” 这段描述意味着雷电在天地之间充满神秘力量,在黑暗之中散发出无穷的能量。
另外,在《晋书·董猛传》中,记载了晋代董猛的一段经历:“董猛年九岁时,有霹雳击其屋,有闪电堕其枕。
” 这说明古
代人们认为电能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并且能够随时出现在人们的周围。
总的来说,古人对电的描写多以雷电为主,描绘了电的神秘和力量。
虽然古代人们对电的现象和原理没有深入的研究,但他们对电的描述仍然反映出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限的想象力。
电的发明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电的发明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
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
1745,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放电现象18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电学家富兰克林又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
他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的物体之中。
如果一个物体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正电或"阳电";如果一个物体少于它正常份量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负电或"阴电"。
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
1800年春季,有关电流起因的争论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伏打发明了著名的"伏打电池"。
这种电池是由一系列圆形锌片和银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装置,在每一对银片和锌片之间,用一种在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中浸过的纸板隔开。
银片和锌片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作为电解液,它们构成了电流回路。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电池,是由很多银锌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
但在当时,伏打能发明这种电池确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电池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可以人为控制的持续电流,为今后电流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电流效应的应用打开了前景,并很快成为进行电磁学和化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许多人问谁发明了电。
首先,它表明电不是一项发明,而是一项发现。
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是摩擦起电现象。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正处于文化鼎盛的时期,贵族妇女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带琥珀做的首饰。
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把它对着光就呈显出黄色或红色的鲜艳色泽,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
了“雷”及“电”的形声字。
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云雨至则雷电击”,明确地提出云与雷电之间的关系。
在其后的古代典籍中,关于雷电及其灾害的记述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明代张居正(1525~1582)关于球形闪电的记载最为精彩,他在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地记述了闪电火球大小、形状、颜色、出现的时间等,留下了可靠而宝贵的文字资料。
在细致观察的同时,人们也在探讨雷电的成因。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
王充也持类似看法。
明代刘基(1311~1375)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
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可见,当时己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尖端放电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现象。
古代兵器多为长矛、剑、戟,而矛、戟锋刃尖利,常常可导致尖端放电发生,因这一现象多有记述。
如《汉书·西域记》中就有“元始中(公元3年)……矛端生火”,晋代《搜神记》中也有相同记述:“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
避雷针是尖端放电的具体应用,我国古代地采用各种措施防雷。
古塔的尖顶多涂金属膜或鎏金,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且冲天装设,都起到了避雷作用。
如武当山主峰峰顶矗立着一座金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高耸于峰巅却从没有受过雷击。
金殿是一座全铜建筑,顶部设计十分精巧。
除脊饰之外,曲率均不太大,这样的脊饰就起到了避雷针作用。
每当雷雨时节,云层与金殿之间存在巨大电势差,通过脊饰放电产生电弧,电弧使空气急剧膨胀,电弧变形如硕大火球。
其时雷声惊天动地,闪电激绕如金蛇狂舞,硕大火球在金殿顶部激跃翻滚,蔚为壮观。
雷雨过后,金殿经过水与火的洗炼,变得更为金光灿灿。
如此巧妙的避雷措施,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
《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即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全属被融化。
而窗户为木制,仍保持原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类似现象叙述更为详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共舍宛然。
墙壁窗纸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宝刀,极坚钢(刚),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
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其实,只因漆器、刀室是绝缘体,宝刀、银扣是导体,才有这一现象发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为琥珀及玳瑁。
早在西汉,《春秋纬》中就载有“瑇瑁(玳瑁)吸衤若(细小物体)”。
《论衡》中也有“顿牟掇芥”,这里的顿牟也是指玳瑁。
三国时的虞翻,少年时曾听说“虎魄不取腐芥”。
腐芥因含水分,已成为导体,所以不被带电琥珀吸引。
琥珀价格昂贵,常有人鱼目混珠。
南朝陶弘景则知道“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以此作为识别真假琥珀的标准。
南北朝时的雷敩在《炮炙论》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
他一改别人以手摩擦为用布摩擦,静电吸引力大大增加。
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唐代段成式描述了黑暗中摩擦黑猫皮起电:“猫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
摩擦起电也有具体应用。
据宋代的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孔雀毛扎成的翠羽帚可以吸引龙脑(可制香料的有机化合物碎屑).“皇宫中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避)秽。
过则以翠羽扫之,皆聚,无有遗者”。
关于摩擦起电的记载还很多。
近代电学正是在对雷电及摩擦起电的大量记载和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学者对电的研究,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