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动词的作用

合集下载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动作描写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动作描写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人物塑造手法。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动作传神的人物比比皆是。

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

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

动作描写的作用正如作家莱辛所说:“主要的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除了凸现人物性格特征。

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之外,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还有如下表达功能。

突出作品主题。

例如茅盾《子夜》中的一段:他(吴荪甫)蓦地一声狞笑。

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

抓住一枝手枪来。

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小说中原来坚毅果断、刚愎自用、颇有魄力的吴荪甫至卷末竟然落得几欲自杀。

他的“狞笑”、“长叹”。

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

靠民族工业来发展中国只能是幻想。

交代人物身份地位。

例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

说东谈西的。

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

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鲜明描画中,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例如:他浑身披挂。

骑上弩騂难得,戴上拼凑的头盔,挎上盾牌。

拿起长枪,从院子的后门出去,到了郊外……他一面说,一面踢动弩騂难得,托定长枪。

一道电光似的直冲下山坡去。

堂·吉诃德每次“骑马”、“戴盔”、“托枪”、“直冲”这一系列富有特征性、戏剧性的行为都成为一连串荒唐可笑的事件的前导,动作描写具有了凸现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双重功能。

在了解了文学作品中动作描写的表达功能后,就可以指导进一步学习动作描写的多种技法。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摘要】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闻名于世,其中动词的选用功不可没。

本文从动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动词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动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精准选用的动词描绘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动词在描写场景和氛围方面的应用丰富了作品的细节,增强了读者的沉浸感。

动词的选择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不同动词搭配带来不同的情感效果。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也对文学作品的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鲁迅小说中动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更具深度和魅力。

动词选择对文学作品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鲁迅小说中动词的精准选用为其作品增色不少。

【关键词】鲁迅小说、动词、人物形象、描写场景、氛围、情感表达、时态、语气、多样性、独特性、重要性、品质、精准选用、增色。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影响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其小说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以其深刻的文学批判和犀利的社会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震荡和文学影响。

鲁迅的小说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人性的探究,深刻而犀利地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更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鲁迅小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对后世作家和读者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反思和思考,对当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悲凉,呼吁人们勇敢面对现实,勇敢追求自我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想。

他的作品无疑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动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动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文作动词用法

文作动词用法

文作动词用法
文学作品中,动词不仅可以表达语法上的动作,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性的概念,因此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作动词用法有哪些呢?
首先,“动词+状语”构成“动词式”,可以提供具体的动作信息,形成一种饱满的细腻的气氛感。

例如:“黄昏时,他步履蹒跚地走过田野”。

在这句话中,“步履蹒跚”是动词式,状语“黄昏时”使人联想到落寞的晚霞,形成了一种无限思索的氛围。

其次,文学作品经常使用“形容词+动词”构成的“形容动词式”,表达一种状态或感受。

例如:“他坐在椅子上,疲惫不堪”,这里的“疲惫不堪”就是形容动词式,形容词“疲惫”表示了他精神上的状态,动词“不堪”表达出他心理上的负担。

此外,“状语+动词”构成“词组式”,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绪及表态信息。

例如:“他悲怆地抬头看着天空”,“悲怆地”就是词组式,状语“悲怆地”描述了他的情绪状态,动词“抬头看着”表示他的表态。

最后,“介词+动词”构成的“介动词式”,常用来表达特殊的动作。

例如:“他穿过空旷的沙漠”,“穿过”就是介动词式,介词“穿过”表达了他特殊的行动,动词“穿过”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经历。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文作动词用法可以表达丰富的动作、状态和表态信息,可以表达象征性的概念,创造出深刻的文学效果。

因此,文作动词的理解和运用对文学作品的精彩程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感动词都是乐语

五感动词都是乐语

五感动词都是乐语【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五感动词的含义和特点1.五感动词的定义2.五感动词的分类三、五感动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五感动词2.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五感动词四、五感动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1.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2.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词是一种具有鲜明韵律和格律特点的文学形式,而五感动词则是其中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的词类。

五感动词,又称五音词,包括喜、怒、哀、惧、爱等五类情感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还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五感动词的含义和特点】【五感动词的定义】五感动词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五种基本情感的词汇,分别为喜、怒、哀、惧、爱。

这五种情感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感动词的分类】五感动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如喜、怒、哀、惧、爱等;另一类是通过描绘景物、人物形象等间接传达情感的词汇,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以表达爱情的喜悦。

【五感动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五感动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五感动词被广泛运用。

如《诗经》中的《关雎》一诗,通过描绘雎鸠和荇菜,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又如《楚辞》中的《离骚》,屈原运用丰富的五感动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五感动词】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五感动词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鲁迅的《呐喊》中,通过运用五感动词,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和对新社会的渴望。

又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五感动词在现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五感动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五感动词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立体。

它们犹如色彩斑斓的调色板,为文学作品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内涵。

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其中,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其用法丰富多样,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基本用法包括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等。

比如“走”“跑”“飞”等表示具体的动作,“生”“死”“老”等表示变化,“有”“无”“存”等表示存在。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用法。

使动用法指的是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存活”的意思,在这里是“使……活下来”,即“救活”的意思。

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是说春风是绿色的,而是春风“使江南岸绿了”。

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

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也不少见。

当动词在句子中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就往往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指的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此外,文言文中的动词还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为宾语而怎么样”。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是“为……而死”。

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和体态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时态方面,虽然没有像现代英语那样明确的时态划分,但通过一些字词的运用能够体现出时间的先后和动作的完成情况。

比如“已”“既”“尝”等常常表示过去,“将”“欲”等表示将来。

在体态方面,文言文中有的动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有的表示短暂的动作,还有的表示动作的完成。

比如“坐”这个动作,在“坐以待毙”中表示持续的状态,而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则是瞬间完成的动作。

动词的否定形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特点。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莫”等。

例如,“不吾知也”“未之有也”“无他,但手熟尔”“莫之许也”。

探索情态动词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探索情态动词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探索情态动词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情态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用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推测、建议、命令、请求等情感或语气。

在文学创作中,情态动词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的表达和意味,增添作品的多样性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情态动词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方式,并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展示情态动词在其中的应用。

一、推测与猜测的表达推测与猜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态动词运用情景。

通过运用情态动词,作者可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多次运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的疑虑和推测。

他在第一幕第五场中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通过使用情态动词“to be”和“not to be”,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存与毁灭的疑虑。

二、建议与命令的表达情态动词也经常用于表达建议和命令,以展示作者对人物行为的态度和期望。

在短篇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著名作家史铁生运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母亲对小豆豆的教诲和期望。

故事中,母亲对小豆豆说:“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应该坚持下去,不要被打败。

”通过使用情态动词“应该”,母亲明确表达了对小豆豆的建议。

三、可能性与能力的表达情态动词还可以用于表达可能性与能力。

在奇幻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J.K.罗琳运用情态动词来展示主人公哈利·波特的魔法能力。

当哈利第一次骑上飞天扫帚时,他的好友赫敏对他说:“Harry, you can fly!”(哈利,你会飞了!)通过使用情态动词“can”,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哈利掌握魔法技能的能力。

四、情感与语气的表达情态动词在文学创作中还可用于表达情感和语气。

在诗歌创作中,情态动词的运用可以赋予诗句特定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情态动词“疑是”)。

通过运用情态动词,“疑是”这个词语赋予了诗句一种疑惑和诗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日捕鸟动词表达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日捕鸟动词表达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日捕鸟动词表达作用冬日是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季节,人们纷纷躲在温暖的屋子里,享受炉火旁的闲暇。

然而,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冬日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尤其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名著中,冬日捕鸟的场景引发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道德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讨冬日捕鸟动词表达在文学中的作用。

一、《百草园》中的冬日捕鸟动词表达在《百草园》中,它以一种悲凉的情感和意象展示了冬季的凄美。

这本书不仅仅是讨论植物的材料,更是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喜怒哀乐之一。

作者通过捕鸟动词表达,将冬季的寂静与人类的孤独进行了有趣的对比。

在《百草园》第27卷中,作者写道:“时入冬,百草尽衰,陈谷子舂百穀。

其时猪在槽中,鸡在下笼,燕雀飘落乡墅。

”这是对于冬季捕鸟动词表达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描写,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冬季的悲凉,而是借鸟儿飞落乡村的形象,来表现冬日孤独的氛围。

这种动词表达也暗示了人们在冬天里生活的艰辛和努力。

二、《三味书屋》中的冬日捕鸟动词表达《三味书屋》是一部以捕鸟为背景的小说,描绘了捕鸟者和鸟儿之间的斗争。

这部小说通过冬日捕鸟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生命的掌控欲和冲动。

在《三味书屋》的第二章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周瑛在冬日黎明时分捕捉鸟儿的情节。

这里的捕鸟动词表达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元素,表达了周瑛对于捕鸟行为的专注和激情。

这些动词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侵略和破坏。

三、冬日捕鸟动词表达的作用冬日捕鸟动词表达在这两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对于季节变化的描绘,更是对于人类心灵状态和人生哲学的反思。

通过捕鸟动词表达,作者将寒冷的冬季与人类的孤独和努力相联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命运。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冬日捕鸟动词表达中汲取灵感和思考。

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珍惜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机会。

冬日捕鸟动词表达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保护和爱护我们的环境。

语文中的各种动词的用法

语文中的各种动词的用法

语文中的各种动词的用法动词,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词类。

它就像句子中的“活跃分子”,赋予句子以生命力和动感,让我们所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生动、具体。

首先,我们来谈谈动词在句子中的基本作用。

动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示动作或行为。

比如“跑”“跳”“写”“读”等等,这些动词直接描绘了人或事物的具体动作。

通过使用这些动词,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主体在做什么。

例如,“他在操场上跑步”,“跑步”这个动词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活动。

动词还能用来表达心理活动。

像“想”“爱”“恨”“担心”这类动词,虽然不是直观的身体动作,但却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状态和情感。

比如“她心里一直想着远方的亲人”,“想”这个动词让我们了解到她的思绪所在。

除了基本作用,动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句子中,动词常常充当谓语成分。

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它说明了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鸟儿飞翔在天空中”,“飞翔”就是谓语,它点明了鸟儿的动作。

动词还有时态的变化。

一般来说,我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比如“昨天我去了公园”中的“去”是过去时;“我正在写作业”中的“写”是现在时;“明天我们将去旅行”中的“去”则是将来时。

时态的变化让我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动词,其用法也各有特点。

实义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直接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

像“看”“听”“拿”等。

而系动词则主要用于连接主语和表语,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特征等。

常见的系动词有“是”“变得”“看起来”等。

例如“他是一个好学生”,“是”在这里就起到了连接和表明主语性质的作用。

助动词则用于协助主要动词构成各种时态、语态、语气等。

比如“will”“have”“be”等。

在“我已经完成了作业”中,“have”就是助动词,帮助构成了现在完成时。

动词的使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是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动词。

同样是表达“看”的意思,“凝视”“扫视”“注视”等动词所传达的情感和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用。

如何用形象深刻的动词表现情节

如何用形象深刻的动词表现情节

如何用形象深刻的动词表现情节在文学创作中,恰当地使用形象深刻的动词可以使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触。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形象深刻的动词表现情节,以期帮助文学爱好者提升作品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动词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成分之一,它可以将叙事元素和情感元素有机结合,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情节场景。

首先,我们来探讨如何运用动词来描绘人物的动作和行为。

1. 行走和奔跑:- 替换普通动词的使用:人物在故事中行走时,可以使用更具形象感的动词来描述,如“跋山涉水”、“蹒跚而行”。

- 描绘人物状态和情绪:奔跑是表现人物紧张和焦急的常用手法,可以使用“急匆匆地跑”、“飞快地奔跑”等来增强紧迫感。

2. 打斗和战斗:- 刻画出招式的力度与速度:可以使用诸如“猛烈地挥拳”、“迅速地躲避”等动词,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 描绘人物的心理反应:将人物的内心感受与动作相结合,如“胸怀激荡地挥出一拳”、“满身力量地反击”,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勇气和决心。

3. 表达情感和感觉:- 形容悲伤和失望:可以使用诸如“痛苦地哭泣”、“绝望地倒下”等动词,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楚。

- 描写喜悦和幸福:可以选择“欢呼雀跃”、“笑逐颜开”等动词,使读者体验到人物内心的喜悦与快乐。

在描写情节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形象深刻的动词来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1. 描绘景色和氛围:- 使用动词来刻画环境:例如,“涛声阵阵”、“风吹草动”等动词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故事中的自然景观。

- 通过动词来烘托氛围:如“阴森恐怖的墓地”、“欢快热闹的集市”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境氛围。

2. 表达时间和顺序:- 使用动词来展示因果关系:通过“突然”、“随后”、“终于”等动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关联。

- 运用动词来呈现过程:如“渐渐地”、“一点点”等动词,可以将情节拆分为具体的步骤,使读者跟随剧情的发展。

3. 刻画人物内心变化:- 通过动词展示情感转变:使用“突然恍然大悟”、“渐渐明白”等动词,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与成长。

文言文动词的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用法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诸多不同。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动词的用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掌握好文言文动词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动词的分类,从表意功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行为动词、心理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等。

行为动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走”“跑”“游”“飞”等。

心理动词则侧重于表达人的心理活动,像“忧”“惧”“思”“念”等。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动词中较为特殊且常见的一种。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并不是说主语自己感到苦和劳,而是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是春风自己变绿,而是春风使江南岸变绿。

意动用法也是文言文动词用法的一个重要类别。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以……为异”,是渔人认为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则是“把……当作宾客”,是人们把仲永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文言文动词还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宾语而施行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就是“为……而死”的意思,是为国家而死。

在文言文动词的使用中,动词的活用现象也较为常见。

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本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有“使……变绿”之意。

此外,文言文动词的时态和体态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时态方面,文言文不像现代汉语有明确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区分,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词语或者语境来体现。

例如“已”“既”等常表示过去,“将”“欲”等常表示将来。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有着丰富多样且独特的用法,这些特殊用法不仅展现了古汉语的精妙之处,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古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一种。

使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江南岸绿”,春风让江南岸变得绿意盎然。

再比如“臣活之”,“活”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使……活下来”,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了下来。

这种使动用法,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能够以更富有表现力的方式传达出动作的影响力。

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一个亮点。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

像是“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所见到的景象奇异。

还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着重于表达主语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使语言更具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

古汉语中动词还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国”,意思是“为国家而死”,这里的“死”就是为动用法。

再如“祭祀必祝之”的“祝”,是“为……祝福”的意思。

为动用法体现了动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让我们更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特殊用法,古汉语动词还有对动用法。

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例如“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的“成就”,意思是“对……施以成就”,即汉武帝对苏武父子施以成就。

这种用法强调了主语与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汉语动词的特殊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它们使得语句更加精炼、形象,能够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意义和情感。

理解这些特殊用法,对于我们准确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入探究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老者安”“使朋友信”“使少者怀”,短短几个字就表达了孔子对于理想社会中不同人群关系的期望。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中,动词的选用非常独特,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鲁迅在选取动词时注重准确地描绘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他通过选取恰当的动词来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动作,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动词“抓狂”来形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在《阿Q正传》中,鲁迅用动词“抬脚”、“顶门板”来描写阿Q的行为,突显了他的冲动和求生的意志力。

通过这些精准的动词选用,鲁迅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鲁迅在选用动词时注重形象的生动性和感官的表现力。

动词是描写行为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它能够直观地描绘出人物的动作,并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生动的形象。

鲁迅善于运用具有感官意象的动词,使作品充满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

在《孔乙己》中,鲁迅用动词“扑”、“玩弄”来描写主人公孔乙己的表演动作,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他手中的弹棉花,感受到他快乐与失落的情感;在《祝福》中,鲁迅用动词“倚”的反复出现,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于亲情的留恋和无奈。

这些动词选用使作品更加形象化,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鲁迅在选用动词时注重意象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性的表达。

动词不仅仅是描写动作的工具,也可以用来具象化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志。

鲁迅在选用动词时常常运用离奇、夸张的手法,以象征性的意象表达出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议。

在《狗》中,鲁迅用动词“虐待”来描绘主人公对待狗的残忍行为,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和压迫;在《皮之不存》中,鲁迅用动词“割下”、“折断”等来描述主人公的行动,象征着现实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压迫。

通过这些象征性的动词选用,鲁迅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体遭遇的关切和呼吁。

鲁迅在小说中选用动词时注重准确地描绘人物的动作和情感,注重形象的生动性和感官的表现力,注重意象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性的表达。

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的意动用法在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法现象,其中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一个比较特别且有趣的知识点。

意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动作或性质。

这种用法并不是表示宾语实际的动作,而是主语对宾语的一种主观感受或看法。

举个例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这里的“美”就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并不是说“我”真的美,而是“吾妻”主观上认为“我”美。

再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理解为“认为……奇异”。

渔人不是真的让那个事物变得奇异,而是他心里觉得奇异。

动词的意动用法,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

它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看法,是一种比较主观的表达。

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个动词是不是意动用法呢?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首先,要看这个句子中动词所涉及的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

如果主语不是让宾语去进行某个实际的动作,而是表达一种主观的想法、感受,那很可能就是意动用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意的理解来判断。

如果按照正常的动词意义解释不通,而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去理解就能说得通,那大概率就是意动用法了。

比如说“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就不能理解为“招待宾客”,而应该理解为“把……当作宾客”。

意动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通过使用意动用法,作者能够更生动、更细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的“小”就是意动用法,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

这反映了孔子视野的开阔和心胸的宽广。

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和“乐”也有意动的意味,是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了解动词的意动用法,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

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同时,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意动用法,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动词在前面的的用法

动词在前面的的用法

动词在前面的的用法动词在前面的用法在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动词的位置并非总是固定不变的。

当动词置于句子的前面时,往往会给句子带来独特的语气、强调效果以及表达方式。

这种“动词在前面”的结构在汉语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

首先,动词在前可以起到突出动作、强调重点的作用。

比如“跑,孩子们!”这一句式,“跑”这个动词被前置,强烈地传递出一种紧迫感和指挥的意味,让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

再比如“看,那朵花多美!”“看”字在前,瞬间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将他们的视线引导向那朵美丽的花。

这种强调作用在很多情境中都非常实用,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关键信息。

其次,动词前置还常用于祈使句中。

祈使句是用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像“别说话!”“站起来!”“小心点!”等等,这些句子通过将动词放在前面,直接而有力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愿和要求。

这种表达方式简洁明了,能够迅速引起对方的反应。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动词在前可以营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氛围。

例如“跳,那只青蛙一下子跳进了池塘里。

”“飞,小鸟自由自在地飞向蓝天。

”通过将“跳”和“飞”前置,使得整个场景仿佛在眼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动词在前面的用法也常见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诗人和作家们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创造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雨落,池塘起涟漪。

”这样的表述不仅在音韵上富有美感,还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动态之美。

在口语交流中,动词在前也能使表达更加自然和流畅。

比如当我们着急地想要告诉别人一个消息时,可能会说“来,我告诉你一件事!”或者“听,我有个好主意!”这种表达方式能够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引起对方的关注和兴趣。

然而,动词在前面的用法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句子结构混乱或者语义不清晰。

比如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如果随意将动词前置,可能会让读者难以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文言文虚词的动词时态运用

文言文虚词的动词时态运用

文言文虚词的动词时态运用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的运用是文言文中的一大亮点。

虚词虽然没有具体的实义,但却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

而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文言文虚词的动词时态运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一、助动词“之”助动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词“与”、“且”后面,用于表示两个动作的顺序关系。

比如:“人生贵为工夫者,用心在诚之,诚之至,工夫立成。

”这句话中,“用心在诚之”表示先用心,再以诚为基础来进行工夫。

可以看出,助动词“之”起到了衔接两个动作的作用。

二、助词“乎”助词“乎”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比如:“人生谁无程式乎?”这句话中,“乎”起到了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此外,助词“乎”还可以用于陈述句中,表示疑惑或不确定的语气。

“信乎其有”表示将信将疑的态度。

三、副词“曾”副词“曾”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表示过去的动作或状态。

“有曾经历却未在后世修的人,贤为先生。

”这句话中,“曾”表示过去的经历。

另外,副词“曾”还可以用于感叹句中,表示强调某个动作的重复或程度。

“曾经修行十年,方得一窥大道。

”这句话中,“曾经修行”强调了修行的重复性和长时间的稳定性。

四、连词“乃”连词“乃”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中,“乃”表示“然后”,表示前后两种状态的转变。

另外,连词“乃”还可以用于表示因果关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品味其中的美。

”这句话中,“乃”起到了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

通过对文言文虚词的动词时态运用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语言特点。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注意虚词的运用和动词时态的选择,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欣赏。

希望本文所述能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在他的小说中,动词的选用是非常关键的。

动词是描述行为和状态的词语,它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就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

我们可以从鲁迅小说中动词的形象描绘入手。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了大量的生动的动词来描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这些动词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对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抒发。

在“我走着”、“我气喘吁吁地走着”、“我坐着”的描述中,动词“走”和“坐”都没有特别花哨,但是通过与“气喘吁吁”相结合,很好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而在《孔乙己》中,鲁迅用了“捧着酒”、“喝得醉醺醺的”等动词来描绘孔乙己的酒量和酒态,这些动词直接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酒鬼形象。

可以看出,鲁迅通过精准的动词选用,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形象,并使读者对这些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也直接影响到情感的表达。

在《阿Q正传》中,鲁迅用了许多动词来描绘阿Q的悲愤和挣扎,比如“生气地跺”、“挨了揍的神气地爬起来”等,这些动词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阿Q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白光》中,鲁迅通过动词的运用,展现了一个革命者内心的躁动和激昂,比如“伸出手揪着人的领子”的描述,给人一种激愤不平的气息。

通过这些动词的选用,鲁迅成功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生动。

在鲁迅小说中,动词的选用还与情节的推进和转折密切相关。

在《呐喊》中,鲁迅用了大量的动词来描述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衰老”、“渴求”、“挣扎”等,这些动词都将作品推向了一个悲壮的高潮。

在《彷徨》中,鲁迅用了“放弃”、“苦苦挣扎”、“煎熬”等动词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这些动词的运用使作品情节增加了厚重感和深度。

可以看出,鲁迅通过动词的选用,巧妙地控制了作品的情感节奏和篇章气息。

卖油翁中的词类活用

卖油翁中的词类活用

卖油翁中的词类活用《卖油翁》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和语言都富有生动的表现力。

本文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名词的活用名词是指人、物、事、地等具体或抽象的实体。

在《卖油翁》中,名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名词的修饰。

在小说中,名词往往会被形容词、副词、量词等修饰,用以表达更加具体、生动的意义。

例如,“猪肉”可以被修饰为“半斤”的“猪肉”,“硬”的“猪肉”,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猪肉的重量和质地。

二是名词的组合。

在小说中,名词经常会组合成词组,以表达更加精准的含义。

例如,“卖油翁”就是由“卖油”和“翁”两个名词组成的。

在这个词组中,“卖油”起到动词的作用,而“翁”则是一个古代的称谓,表示年长者或尊称。

动词的活用动词是指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语。

在《卖油翁》中,动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动词的时态。

小说中的动词时态多种多样,包括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等。

例如,“祥林嫂”在遇到“吴用”时就说:“我是跟着你们去的”,这里的“去”是将来式,表示动作还没有发生,而“跟着”则是过去式,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

二是动词的语态。

小说中的动词语态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例如,“卖油翁”在与“宋江”对话时说:“别人都叫我卖油翁,我也就卖油罢了”,这里的“卖油”是主动语态,“叫”是被动语态。

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形容词和副词是指描述人、物、事、地等属性和状态的词语。

在《卖油翁》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

在小说中,形容词和副词常常用来修饰名词和动词,以表达更加具体、生动的意义。

例如,“瘦小”的“卖油翁”、“慢悠悠”地“走路”等。

二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在小说中,形容词和副词还常常出现比较级和最高级。

例如,“祥林嫂”在形容“一瘸一拐”的“张青”时说:“你还不如他(指宋江)”,这里的“不如”就是比较级,表示张青比宋江差一些。

唯美有意境的动词

唯美有意境的动词

唯美有意境的动词【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唯美有意境的动词的概念和特点二、动词的意境表现1.描绘自然景色2.表现人物情感3.展示生活细节三、如何运用唯美有意境的动词1.积累词汇2.把握意境3.结合语境四、结论:总结唯美有意境的动词的作用和意义正文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唯美有意境的动词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使文字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这种动词具有丰富的意境,能够将自然景色、人物情感以及生活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

那么,如何运用这类动词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呢?二、动词的意境表现1.描绘自然景色:使用唯美有意境的动词,可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化。

如“夕阳映照着湖面,波光粼粼”,这句话中的“映照”和“波光粼粼”就是具有意境的动词,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夕阳之下。

2.表现人物情感:通过运用唯美有意境的动词,可以细腻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她凝视着他,眼里闪烁着泪花”,这句话中的“凝视”和“闪烁”就是具有意境的动词,让人感受到了人物深深的情感。

3.展示生活细节:这类动词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描绘生活细节。

如“厨房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这句话中的“飘来”就是具有意境的动词,让人仿佛闻到了饭菜的香气。

三、如何运用唯美有意境的动词1.积累词汇:要想运用唯美有意境的动词,首先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摘录优美的动词,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把握意境: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动词的意境,将动词与所描绘的场景、人物情感相结合,使之更具表现力。

3.结合语境: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根据文章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动词。

同一个动作,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动词,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结论唯美有意境的动词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动词一、认识动词导入:xx作家xx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这句话生动体现了祖国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动词呢?1.说说什么是动词?(1)语法意义:①表示动作或行为(包括心理活动和感觉活动)eg:借、喂、洗、学习、批判、游行(具体的动作行为)同意、喜欢、看见、听见(心理活动或感觉活动)②事件的存现、变化eg:是、有、出现、消失(2)语法功能:①多数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eg:喂马、看书、洗衣服、学习文化、批判封建主义当也有少数动词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eg:游行、咳嗽、休息、示威、醒②动词主要作谓语eg:小王去(了)、他买(了)、你说(吧)、我看、你洗、大家同意、我们学习、我们合作(动词作谓语)当然形容词也能作谓语:北京冷、飞机快、衣服干净、态度正确(形容词作谓语)区别:动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除了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

绝大多数动词能带着”、了”、过”等形容词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词很”的修饰eg:很小、很圆、很红此外,形容词能直接作定语,而动词不行eg:xx、XX、正确思想二、品味动词动词在汉语句子里多用于谓语,是主要成分,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它。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富于表现力的。

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从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1、听〈〈好汉歌》,找出歌词中写了哪些动词,你能根据这些动词大致判别这首歌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么?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依儿呀,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xx哇。

如果说〈〈好汉歌》是通过系列动词共同构成整体感情基调和人物的群体英雄形象,那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则是则具体生动地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

请全班同学朗读品味相关动作的描写。

A、词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淋漓尽致1、〈〈景阳冈》写武松打虎情节时,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请通过揣摩品味这些动词分析其反映了武松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井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中(劈)将下来;最后把断了一节的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靠、提、拖、插、拿、轮、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文,找出分别刻画老虎和武松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各白表达了怎样的内涵?文章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将下来。

武松吃了一惊,酒都变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赏析思考:文中写老虎的』扑”、一掀,J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一边”、』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显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御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3、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

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白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总之,塑造物恰当使用动词,能使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增添光辉。

〈〈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动用上很有特色,对体现武松打虎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素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B.动词描写事物准确形象、充满灵气。

思考:分析下文中动词使用的巧妙之处tg.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小青石》)”赏析:穿布鞋的人为什么要从小青石上面跳”过去呢?可能是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人怕湿了鞋,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一般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间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有一种人与地面接触的亲切感,所以用踩”。

读着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脑海里白然会浮现出一幅社会风俗画。

可见这些动词用得多么准确形象。

它告诉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呢〈〈小青石》向我们讲述了一块小青石,它羡慕水晶和玛瑙,因为它们光彩夺目。

后来小青石和一些石块被运到城市里去,变成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成为让人行走的道路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玛瑙的生活,它悟出了一个道理:支撑着大众的脚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eg.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空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用爰倾听》)赏析: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理的烦躁,为下文表达用爱倾听的主题,通过对比作了铺垫。

(主题这世间的许多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

但如果用爱去听,这世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总之,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形象,而生动活泼,充满灵气。

C、动词绘景摹状魅力无穷、神采飞扬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

很多作者都注重让白己的作品具有神采。

神采,就是表著于外的精神”。

神采,是哪里来的?来白动词的描写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动是动态生命的表示,动的描写,也就是表现生命,有生命,才会有神采。

例,朱白清在〈〈XX》中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字写出了月光白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

而浮、洗”、笼”等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tg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一个飘”,一个掠”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得形象逼真,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写出了山有了小屋之后的美感,突出了小屋的神韵,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D、动词的巧用、活用a.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巧妙运用动词绘景蓦状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古人有时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活用词语,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诗的词”眼。

g.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看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鸣”字就起到了以动写静,动静互化的效果。

去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2、活用动词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规律事物的身份,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属性或状态,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酿造事物的神采。

为了神采,常将名词和形容词动化。

春也杏过了/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xx诗人洛夫〈〈xx大雪》)』掌,把蚊子——/浮雕在墙上”(桑恒昌的小诗〈〈打蚊子》)蝌蚪将一幅写意画/水墨在青草xx ”玫瑰红的夕阳圆润了黄昏/也圆润着无怨无悔的梦境/此刻,它正圆润在爱的旅途上/圆润着你我患难与共的人生。

”(宋建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1、因了杏”、荷”与蝉”的动化,既交代了时序的变化,又使全诗充满着诗情画意,使诗句神采迭出。

2、蚊子被打死后,尸体凸现在墙上。

浮雕的画面,也是凸现在墙上的。

因了浮雕”的动化,本来一个普通的画面,却生动起来了。

3、蝌蚪将一幅写意画/水墨在青草池塘”。

池塘里有水,蝌蚪是黑色的, 故用水、墨二字。

将水墨”动化,使名词具有神米。

4、将形容词圆润”动化,且贯串全篇,为的赋予爱情以生命和神采。

5、因红”、绿”动化,便觉得樱桃、芭蕉生气盎然。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被人传颂,不也是源于闹”和绿”的动化么?!三、课外研究性学习动的描写,在一个诗句中,往往落实在巧用动词。

以压”为例——李白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句(〈〈金陵酒肆留别》)。

不用酌”,不用敬”,不用捧”,而用压”,说明酒之多,更表明情之盛。

因此,本来即将告别的客”们,谁还会舍此而去呢?!秦韬玉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句(〈〈贫女》)。

这是表现白己辛勤劳作的成果,却被别人占有的名句。

不用抽”,不用弄”,不用织”,而用压”。

就是这一压”,不仅表现了贫女付出的力之沉,而且折射出贫女内心的怨之深。

李贺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句(〈〈雁门太守行》)。

请注意句中的两个动词:一压”一摧”。

城因压”而摧”。

压”是因,摧”是果。

若用绕”,用笼”, 用漫”,因缺乏力度,摧”便没有根据。

同时压”和催”也较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独特情景。

欧阳修有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句(〈〈戏答元诊》)。

状写的,是困境中白强不息的精神。

第一句中的压”,与上面的压”,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第二句中的惊”,极富感情色彩,也是动词的巧用。

毛泽东有雪压冬云白絮飞”句(《冬云》)。

是借描写冬景评说时局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