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两种生产”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两种生产”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先进的生产工具不仅大幅度替代人力,而 且极其深刻地进入人类脑力劳动领域,越来 越普遍地替代着人类脑力劳动,推动着社会 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生活资料再生产
(一)生活资料再生产的概念与相关解释 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指为满
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生产出来的社 会产品。
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两种生产”的思想最早在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物质资料“首先作 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 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 全部人类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 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 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社会过 程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而且“这 些物质条件同时也是各个个人在他们的生活 的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 担者”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作为“有生命 的个人”既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又是社会 关系的承担者的人口思想。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高度归纳性 的阐述。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 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 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 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 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 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
二、“两种生产”思想的要义
“两种生产”的关系在《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恩格 斯说:
生活资料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是人类日常生活 不能离开的生存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全文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如何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几个维度?所谓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包括以下意思:第一,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体。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本质。

第四,社会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即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理解社会可以从几下维度展开,从而形成不同的学科:研究社会中权力的分配(政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源配置及其经济行为(经济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学)等。

总而言之,可以从行为与制度两个视角研究社会。

还可以从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考虑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任何研究对象都有一个时间定位,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时间维的含义主要是指应考虑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是大尺度的,还是小尺度的,是属于某一时间区间的,还是属于某一时点的,等等。

由于任何事物都随时间而演化,所以处在不同时间段的事物肯定会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考虑所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空间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特征。

局部特性不同于整体特性;甲部分特征不同于乙部分特征。

空间特征是任何事物都有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只有找准所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价值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

价值维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维是中性的,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不然。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总要涉及到人及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价值偏好,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总有一个对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进行定位的问题。

不同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

领域维,主要是指所研究对象处在什么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不同的研究领域。

对于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进行研究。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4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0.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0.6.马克思主义的⾰命性与科学性统⼀的基础是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0.8.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是建⽴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是社会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是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的1.5.哲学上的⼆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性1.6.唯⼼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9.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1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性和伸张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产实践活动1.20.社会历史是⼈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2。

浅析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浅析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浅析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摘要]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其实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人的需要的满足显然又能促进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

[关键词]需要;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发展着的本质的主体内在要求。

这是由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所决定的。

具体说来,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结果的统一,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

社会发展其实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人的需要的满足显然又能促进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说:“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而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

”[1]“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

”[2]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推动的,而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的源泉。

因此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需要与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人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的动因是猿的生存需要和满足这种生存需要的条件的矛盾。

猿由于自身与周围条件的不直接同一,引起自身“匮乏”而产生对某些能消除“匮乏”的对象的需要。

一方面,劳动是由猿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矛盾引起的;另一方面,一旦猿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劳动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猿的需要就变为人的需要,从而也就具有了与动物需要不同的特征。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档资料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档资料

3.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较低级 形态,自然规律属于低级运动规 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 级、复杂的运动形式,社会规律 也是高级运动规律。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社会与自然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它们都是自然的历史过 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 观的、物质的辩证发展过程。 1.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 ◎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随意地选择 客观的历史前提和生产方式。
1.结束了唯心史观的 统治地位。
2.使社会主义由空 想变为科学。
3.使社会历史的研究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为无产阶级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社会与自然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1.自然界的作用表现为一种盲目的、自 发的力量,社会规律则通过人们的自觉活 动发生作用。 2.自然规律本身不体现人的利益 ,而社会规律与人的利益直接相关 ,在阶级社会则涉及阶级利益。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的含义 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的作用 ⑴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人口数量、质量 、密度、增长速度 等,是否与生产发 展相适应,对社会 发展起加速或延缓 作用。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根 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它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简要论述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要论述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要论述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环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和目标。

联系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个体、群体建立起各种联系的过程。

发展是指在联系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联系和发展既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生存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联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交流、合作、竞争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它既包括常规的面对面的交往,也包括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的异地交流。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建立起来的,它既包括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也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建立起来的,它既包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活动,也包括参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等组织性的交往。

联系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建立起各种联系,才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推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发展。

没有联系,个体和群体将无法获取所需的物质和信息,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各种联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例如,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通过建立部落和氏族的联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分工合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类通过建立国家、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多种联系,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发展是联系的目标和结果。

通过各种联系,个体和群体能够获取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善。

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物质发展是指通过联系获取资源和技术,增加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通过联系,人类能够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各种生产活动,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消费水平。

精神文明发展是指通过联系获取知识、文化、艺术等精神资源,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水平,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3、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5、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人类的劳动与生产方式。

首先,劳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导致人类社会与社会和自然的对立。

劳动将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活动不仅产生土壤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制约。

在物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两种关系。

一方面,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自然的活动,它是一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这两个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个劳动者之间相互制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反应。

2.物料的生产方式。

它限制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材料生产方式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生活,而且还限制了包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所有人类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是人们告别动物界的生产,生产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和基本标志。

生产方式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

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决定了人
类整个社会生活的改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关于乡村社会自然资源可持续转化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关于乡村社会自然资源可持续转化问题

工 产 品 , 过 商 业 过 程 又 转 化 为 商 品 , 有 相 当 规 模 经 具
的大 企 业 又 可 以 上 市 , 入 金 融 领 域 。从 人 类 社 会 发 进
收 稿 1 :0 7 1— 8 3期 2 0 — 0 0
作者 简介 : 新 民( 9 6 ) 男 , 朱 13 一 , 研究 员 , 五届 农业 部科 技委 员会委 员 , 第 中国农业 科技 管理研 究会 荣誉 理事 。主要 研究 方向 : 农学 与农业
环 境 的养 护 ; 济 在 不 断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不 可 忽 视 经 决
向 自然 资源的反馈 。 自然资源 和环境 的危 机首先 发
生 在 农 业 和农 村 , 害 者 首 先 是 农 民 , 别 是 贫 困 地 受 特 区 。农业 、 村 和 农 民所 创 造 的物 质 财 富 是 人 类 社 会 农 赖 以生 存 的 物质 基 础 。 因此 , 须 关 注 乡 村 自然 资 源 必 的可 持 续 转 化 问 题 , 以及 农 业 、 村 和 农 民 的 可 持 续 农
文 章 编 号 :0 1 8 1(0 80 - 0 10 10 — 6 2 0 )1 0 0 - 3 1

专 家 论 坛 ・
人 类赖 以生存 和发 展 的前提 与基础
— —
关于 乡村社 会 自然资 源可持 续转化 问题
朱 新 民 朱 斌
( 安徽省 农业 科学 院 合肥 203 ) 3 0 1
摘 要 : 自然 资源的 可持 续转化是 人 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的前提 和基础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是 资源向财 富转化 的源 头 ; 资源 可持 续转
化的 实现是 资源向财 富转化 与财 富向资源反馈 的辩证统 一过程 ; 资源 向财 富转化 的每 个环 节都 应 当通过 实物或 货 币的形式 实施 对 自然资源的养护 ; 府和企 业应 当通 过适 当的途径 和方 式 , 政 关心和扶 持农 业、 农村和 农 民的可持 续发展 ; 全社 会都应 当牢 固树 立养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精神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认为社会本质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说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产物;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神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二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取决于自然条件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它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1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信息、能量变换的过程;2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3实践是人与意识关系的发源地;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关系中;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实践构成了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三、劳动实践是自然界与社会的“中介一劳动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这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表明了人类社会产生的飞跃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第二,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二劳动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保持永恒的联系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这说明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随着人类原来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也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一、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基本因素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物质前提;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以及人口生产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二、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决定作用一三大社会物质基础因素的不同作用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选择、利用和改造的种种物质条件;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生物资源2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002年4月22日发表电视讲话,呼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石油产量减少50%,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斗争;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环境变化缓慢人的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由地理环境的优劣来决定;“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看不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这一属性,结果只看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却没有看到人类在适应环境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求不断发展的主体性;因而,它难以说明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着地理环境相同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社会制度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事实;香港旧社会香港星光大道为什么 20 世纪 70 年代后才发展起来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严重;第二,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第三,森林惨遭毁灭;第四,物种不断减少;第五,臭氧层变薄;环境问题一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二世界性水源危机环境问题三森林惨遭毁灭环境问题四砍 100 公顷原始森林就有 15000 只袋熊灭绝澳大利亚独有的袋熊物种不断减少环境问题五臭氧层变薄臭氧层的问题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与酸雨、温室效应并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1993年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物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应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显然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状况如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相适应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加速的作用;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人口状况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无论其影响力多大,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的“人口决定论”夸大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说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时,认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和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必然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人口的绝对过剩就会造成社会的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他将此称为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不能真正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的状况用该社会的人口状况是无法获得圆满解释的;从现实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却是缓慢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则越快;这是“人口自然规律” 难以解释的;当然,为着保持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必须对人口增长进行积极的调控和提高人口素质;三、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相比,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承担者;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四,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第五章 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第五章 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五、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指出: 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 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实践一方面创造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形 成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 返回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②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③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理论 成为科学 ④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 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返回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 然界。
唯物史观的前史
(一)神学历史观
1.人类最初的历史观,主要是神学历史观,即用 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的历史观。 2.神学历史观获得进一步发展,是从基督教的出 现开始的。
下一页
(二)人道主义历史观
1. “文艺复兴”运动与把神、上帝当作历史的最 高主宰,否定人和人的价值的中世纪神学历史观相 对立,则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历史观。 2.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道主人。
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永远不能摆脱自然界的制 约。然而,自然界的发展使人不可能仅像动物那样从 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食物。人类为着自己的生存而首 先必须从事劳动。
下一页
人类劳动体现着两个重要特征:①是物 质性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 能量变换过程;②是能动性的劳动是对自 然界的积极改造。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 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强调 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二)最初的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在资产阶级 家庭,从小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使他们 从一开始便站在德国当时进步的历史 运动的行列之中 。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高中议论文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高中议论文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高中议论文《关于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则是生存的保障和提升。

对于个人而言,亦是如此。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存。

生存意味着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所、安全等。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学会狩猎、采集,寻找栖身之所。

在那个时候,生存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而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生存的压力依然存在。

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温饱问题仍然是他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对于普通人来说,失业、疾病、自然灾害等也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存。

然而,仅仅满足于生存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源于对更好生活的追求,这就涉及到发展。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看,通过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从社会层面来看,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增长,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

生存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发展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发展,生存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状态。

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它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面临破产倒闭,那么就谈不上发展壮大。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生存,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

只有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发展的机遇和途径,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各种新技术、新思潮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不断适应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国家来说,要实现生存与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
人口因素作为自然前提,和地理环境一样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的发展不起 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相反,它本身也要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 制度的制约。因此,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经 济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形 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 态的变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本单元结束
谢谢同学们!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 资料生产的具体的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 活的重要条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动态地 发挥作用。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 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于1972年斯德哥 尔摩世界环境大会,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 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它强调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实 现本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利 用。(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共同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节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节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范畴
•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 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失去作用的人,即包括普通人, 也包括杰出人物。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 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 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其中最稳定的 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 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 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二者关系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art 02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二者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 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 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的规律
Part 03
社会历史的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 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4.人口因素作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人口因素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 人口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控制,对加速我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的含 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 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 决定作用。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决定论 4.地理环境作用的实践意义
应正确认识和发 挥地理环境的作用 。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注重环境的综 合治理,维护生态 平衡,建立起人与 自然界的全面和谐 关系。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第六章 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根 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它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仅考察了人们社会活动的思想动机 ,没有看到动 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1.
2. 仅 看 到 了少数人 的作用 , 没 有看到人 民群众的 作用。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三、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1.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以前,生产 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 们的眼界。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偏见和需要 3.认识根源 看问题的表面性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
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的“人口决定论”认 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 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 术级数增长,这是造成 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 贫困的根源,因而要用 战争、瘟疫等手段减少 “剩余人口”,这显然 是错误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 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增 长速度、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 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 的、必要的条件。 • 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 的作用。
•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质量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
• 长安大学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是自然前提。 生产方式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社会基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 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 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和 经常的条件。 第一,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第三,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 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5
森林破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
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是一 个科技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 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 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 活的重要条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动态地 发挥作用。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 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于1972年斯德哥 尔摩世界环境大会,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 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它强调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实 现本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利 用。(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共同性原则。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形 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 态的变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
本单元结束
谢谢同学们!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二是持续性原则; 三是共同性原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2
全球问题
空气污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3
水资源的破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4
物种减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人口因素的作用 • 一定数量的人口 是社会物质生产 的必要前提。 • 人口状况能够加 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5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 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物 质资料的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而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历 史的进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 资料生产的具体的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
人口因素作为自然前提,和地理环境一样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的发展不起 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相反,它本身也要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 制度的制约。因此,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经 济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