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关注。
人们越来越关心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以及报道是否客观公正。
作为传媒从业者或者普通读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准则。
新闻媒体应该确保报道的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客观。
在报道新闻时,记者应该深入调查事实真相,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假新闻的存在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引发公众恐慌,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报道,做到言之有据,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客观性是指报道应当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或偏见。
新闻传媒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报道对象,不做主观臆测或误导性报道。
客观的新闻报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新闻报道必须保持客观态度,避免主观性的介入,确保信息传递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传媒的兴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网络空间虽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也存在假新闻泛滥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从业者和读者更需要提高辨别能力,辨别真伪信息,选择可信赖的新闻来源。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才能保障社会的信息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准则。
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传递准确可信的信息,帮助公众正确理解社会现实,做出明智的选择。
作为传媒从业者或者普通读者,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关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共同维护好新闻传播的健康环境。
【本段共431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新闻传媒在报道时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
只有通过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接下来,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1. 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闻需求也具有客观性
新闻道德就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新闻道德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
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新闻报道行为特殊的规范意义。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只要行为进入社会领域,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行为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一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约,有的具有道德意义,可以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道德行为;有的不具有道德意义,不能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非道德行为。
具体来说,所谓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亦即主要是出于一定的道德动机并能产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的。
新闻传播行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作行为——新闻传播行为,又是道德行为。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递事实的媒介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讨论。
一、客观性的定义和特点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个人情感、意见和立场的影响,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事实,对事实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客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不做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2. 中立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对事实进行中立、公正的陈述。
3. 全面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不片面、断章取义。
二、主观性的定义和影响主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的倾向。
尽管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由于记者的人为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主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和取材:记者在报道中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存在。
2. 语言表达: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用词、叙述方式等也会存在个人喜好和特点,从而影响报道的主观性。
3. 编辑剪辑:编辑和剪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稿件时,也会基于自身认知和审美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主观性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在追求客观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对读者的有效传递。
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1. 多方消息来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寻求不同观点和声音的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问答式报道:记者采取问答形式进行报道,将自身观点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事实和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读者。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客观性
2024.02一、新媒体时代坚守客观性更为艰难新闻是对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新闻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1942年陆定一先生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先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规范,基本内涵是指新闻报道要遵循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并且需要把事实与价值分离,以避免意见对客观事实的影响。
即新闻发布人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在不影响正确的政治导向前提下,排除自己的主观倾向。
新闻客观性在每个时代都有讨论,围绕着还原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与新闻发布者的主观认知两个方面来进行。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新闻领域长久不变的话题之一,其基本概念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个信息点必须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或者说是在观点上能做到公平公正。
新闻报道在揭示“5W”时,对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描述、言论、行动以及事件的原因、过程与结果等新闻元素要确保真实、精确,不容许存在歪曲或误导。
新闻要素中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5W”和“1H”,这些是在生活中一直都在发生的,细分到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之相关的。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对人进行了延伸,新闻观察、报道、追踪、评论等都是人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自我观点、态度的阐述,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和表达。
西方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说“媒介即是讯息”指出,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王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
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
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一)内容的客观性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
比如,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在报道中要做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新闻语言要求简明、直白、明了、中性,在报道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色彩的使用,在报道主观性的事件时多引用,引用别人说的话时,不要把自己的话写进报道中,总而言之,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尽量要报道公正、客观,使受众得到客观的消息。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它旨在向公众传达真实,并客观地反映当下社会的事实。
然而,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信息的多元化传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1.1 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报道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其根本目的是传达真实的事实。
只有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使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并对事态有正确的判断。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赖以建立信任的基石,对于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客观性的重要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意味着不带个人立场和偏见,客观地呈现事实。
客观报道有助于读者消除信息的误导性,避免对不同观点的误解。
客观性的新闻报道有助于提高受众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和公正判断的能力,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方法2.1 多方求证新闻报道在发布之前应进行多方求证,确保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记者应通过对当事人、专家、现场目击者等多个角度的了解和采访,收集不同的观点和证据,以便真实地展现事件的全貌。
2.2 避免夸大与误导新闻报道应力求避免夸大和误导,避免以耸人听闻、夸大事实的方式吸引读者。
报道中的数据和事实应该准确可信,不可刻意修改、编辑或删除任何内容,以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或产生误解。
2.3 杜绝虚假新闻媒体组织应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管,设立专门的查证部门,及时辨别和纠正虚假新闻。
对于发布虚假报道的记者和媒体机构,应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三、确保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方法3.1 多元观点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呈现多元的观点,不偏袒任何一方。
记者在采访时应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公正、平衡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供给受众更全面的信息。
3.2 事实与意见的分离新闻报道应当明确区分事实和意见,客观地呈现事实,而在评论和分析时则可以适度加入观点。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 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以某次矿难事件的报道为例,说明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尽可能地避免 主观偏见,保持中立立场。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1、以事实为依据: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捏造或 虚构事实。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报道模式能够在坚守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公 众的需求和提高媒体的质量。
谢谢观看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 及未来展望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它关乎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通过深入 剖析迷思和反思坚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未来,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期待新闻报道 能更加坚守客观性原则,为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这需要媒体、政府 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 客观性原则
目录
01 一、新闻客观性的背 景和重要性
02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 义和必要性
03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 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
04 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 用和好处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一个新闻工作者,从接触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想象夸张。
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制作呢?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将是本文所探讨的。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人称之为“不死之神”。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
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
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
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
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从报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入手,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地位日渐衰微,报纸销量日减,受众大量流失,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和内容优势远不及网络甚至电视媒体,人们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上了解信息。
在这一挑战下,报纸在新闻上的优势就集中在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以及言论上。
李良荣先生曾表示,报纸今后生存的依赖就是具有其风格和独特思考的评论性内容,壮大专业性的评论力量是新时代下报纸生存的必要选择。
的确,这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从这一趋势上看到报纸这一媒体在新闻客观性历程中的回归,新闻由辨清事实和判断价值的尽量分离,又走向了二者的结合。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经过整合、分析、评论的经过加工的新闻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电视、广播甚至是网络媒体,新闻的评论性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陈力丹
新闻大学·新闻理论·JOURNALISTICIJNIVERSITY2006年第l期总第87期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始终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这是《维系民主》首先要证明的一条结论。
该书也因此而宣称新闻客观性是“不死之神”新闻客观性何以一直成为北美传媒中的“不死之神”呢?第一,客观性可以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特别是媒介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于遵守这些客观性准则,新闻媒体就保持了自己的稳定性和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而不必牺牲政治独立和中立的公众形象。
”(56页)第二,商业逻辑催生了新闻客观性,[7]“拥有经济头脑的报业老板意识到一份报纸应该面面俱到,仅有偏执的政治内容是不够的”,因为“为了获得大量潜在的读者群,新闻得被认为是公正的才行”。
(47页)第三,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批评和“逃脱责任”的一种“策略仪式”,通过这种“策略仪式”,“记者可以确立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假值,使自己免于编辑的责难和因诽谤而吃官司这样的危险,还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报道中暗含的价值观或后果负责任”。
(23页) 论述新闻客观性的范畴。
从新闻道德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种规范化的理想、一套新闻采写编的工作标尺。
这些目标包括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记者的超然与中立态度。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对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假定。
这些假定是:事实与价值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隔离是可能的,“反映世界”或“全真地捕获世界”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第四,新闻客观性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以种种机构化了的形式体现出来。
新闻客观性是在特殊的机构框架中运行的,并且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而是参与了这种框架的组建。
新闻传播学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
新闻传播学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及其传播过程的学科,它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着明确的要求。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新闻报道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色彩的介入。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
一、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报道的首要要求是真实性,即报道的内容必须准确地反映事实。
新闻媒体应当确保所报道的信息来源可靠,对于未经核实的信息要进行甄别和验证,以避免传播虚假消息。
同时,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客观地呈现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有意遗漏或曲解事实,让读者或观众得到全貌的信息。
二、客观性要求摆脱个人偏见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摆脱个人偏见和主观色彩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应保持中立立场,不对事实做出主观判断或评价。
报道中的描述要客观中立,不带有感情色彩和个人态度。
新闻传播学强调,新闻报道应当在基于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客观的分析和解释,让读者或观众自行评判。
三、多元视角提高客观性新闻传播学倡导多元视角,认为新闻报道应当兼顾多方立场和观点。
客观性要求报道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要呈现多样的声音和观点,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不同方面和争议点。
这种多元视角的报道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事件,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去除语言色彩保持客观为了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语言应当简洁清晰,不使用过于主观或情感化的词汇。
新闻报道应避免使用带有价值判断的形容词或副词,避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过度夸张或贬低。
此外,新闻报道还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引号,因为引号在报道中常常与个人立场和主观评价相关联。
总结起来,新闻传播学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着明确的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色彩的介入。
多元视角和简洁的语言也是维护新闻报道客观性的重要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和判断能力。
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与主观因素新闻报道是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新闻报道中存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新闻报道中客观与主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
一、客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客观因素是指新闻报道中基于事实和真实情况的内容。
客观因素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客观事实的呈现和客观事实的可验证性。
首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带有个人主观意见和情感色彩。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保持客观立场,尽可能地还原事实。
其次,客观事实的呈现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地呈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
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最后,客观事实的可验证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之一。
新闻报道应该提供可验证的证据和来源,让读者能够核实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要搜集和核实多个来源的信息,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客观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客观因素使新闻报道具有公信力。
只有通过客观事实的呈现和可验证性,新闻报道才能获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
其次,客观因素让读者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
通过客观的报道,读者可以了解到事件的真实发生和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客观因素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可以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从而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二、主观因素的特点和影响主观因素是指新闻报道中基于记者个人主观意见和情感的内容。
主观因素的特点包括主观性、记者的立场和情感色彩。
首先,主观性是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
记者是人,他们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经验和情感的影响,从而在报道中体现出个人的主观意见。
其次,记者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
记者的立场决定了他们选择哪些事件进行报道,以及如何呈现和解读这些事件。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客观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客观性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五年级的学生需着重预习和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以培养良好的信息处理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话题。
一、客观性的定义与特点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特征,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准确。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决定了新闻必须基于真实事实,不夸大、不混淆事实,确保新闻源于现实,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客观新闻报道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客观新闻报道应该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新闻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应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客观新闻报道要尽可能的避免主观感情色彩的插入。
新闻编辑应去除主观感情的痕迹,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多角度呈现事实真象。
第三,客观新闻报道要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尊重被采访者的权益和隐私。
在公开报道信息时,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二、客观性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客观性使学生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新闻报道,学生将接触到不同来源的信息,培养其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
其次,客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实真相。
通过学习客观的新闻报道,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现象和事件的真实面貌,接触不同观点和思潮,拓宽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最后,客观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学习客观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理解新闻报道客观与主观性的方法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理解新闻报道客观与主观性的能力。
第一,通过课堂演练,引导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选取近期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条新闻报道,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语言的客观与主观性,梳理新闻报道的事实和评论。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新闻剪辑是新闻编辑、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其目的是根据新闻事件的本质和特点,通过选材、编排、画面剪辑等手段,把新闻资料变成质量高、内容丰富、设计精良、逻辑清晰的新闻作品。
在进行新闻剪辑时,应该把握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闻的客观性是保障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浅谈新闻剪辑中应该把握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件的经过和主体的意愿,而不应该代入个人观点和情感。
新闻剪辑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客观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报道的对象性和公信力。
新闻剪辑应该在不改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用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结构和巧妙的技巧来精心制作新闻作品,以此来保障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剪辑人员应该具备的品质。
作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新闻剪辑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客观公正的品质。
在进行新闻剪辑时,应该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不随意添加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色彩。
应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客观地挑选新闻素材,客观地进行剪辑和处理,最终制作出客观公正的新闻作品。
只有具备客观的视角和态度,新闻剪辑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提供给受众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
客观性是新闻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传播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传递者和意识形态宣传者,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承担起公正客观地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
客观性是新闻传播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公正客观地传递信息,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而在新闻剪辑中,正是客观性的把握,使得新闻传播媒体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向受众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客观性是新闻传播媒体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
新闻传播媒体的良好形象是基于其客观公正地报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揭示事实、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而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定义与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指报道的内容必须与事实相符合,不夸大、不减少、不歪曲。
而客观性则要求报道不被个人主观情感所影响,不带有明显立场倾向。
这两个准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于公众、读者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真实性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础。
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是新闻报道存在的核心目的,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让公众了解到全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客观性是推动公众思考的驱动力。
客观的报道可以提供不同观点的对比和碰撞,促使公众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实现知情权的真正落地。
二、现实挑战与原因分析然而,在当前新闻报道环境下,真实性与客观性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新闻报道受到商业利益影响。
在商业压力下,某些媒体或记者往往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不顾真实性、客观性,制造标题党、夸大事实,以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忽略了报道的基本准则。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诱导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政府或机构会通过控制媒体,制定宣传口径,进行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和篡改,导致新闻报道受到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左右。
此外,新闻业态的多样化和发展也给真实性与客观性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大加快,而且信息来源和真实性甄别也变得更加困难,容易引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信任危机。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快速传播,使得个人对新闻的选择和传播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削弱了真实性与客观性。
三、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对策在面临这些现实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首先,要推动媒体自律和行业监管。
媒体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抵制商业利益的干扰,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客观。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设立监察机构,建立更为严格的惩罚机制,对违反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报道进行严厉打击。
新闻客观主义的看法
新闻客观主义的看法
新闻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的理念,强调新闻报道应该以客观、平衡和公正的方式呈现事实,避免受到个人立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新闻客观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提供真实、准确和可靠的新闻信息,以服务公众的知情和决策需求。
以下是新闻客观主义的一些看法:
1、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客观主义强调新闻报道应该追求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受政治、经济、社会或其他利益团体的干扰。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闻媒体应该对新闻来源进行多方面的核实和验证,确保报道的内容具有可靠的基础。
2、平衡和公正:新闻客观主义要求新闻报道应该平衡呈现各方观点和信息,避免偏袒或选择性地报道。
媒体应该尽力提供全面的视角和事实,以便公众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3、证据和事实:新闻客观主义强调在报道中应该以证据和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猜测。
媒体应该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数据,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和问题的本质。
4、独立性和自主性:新闻客观主义认为新闻媒体应该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受外部压力或利益团体的操纵。
媒体应该追求专业主义和职业道德,坚持事实真相和公众利益,即使在面临政治、经济或社
会压力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客观主义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并不意味
着新闻报道完全没有主观性。
实际上,新闻报道受到、编辑、媒体所有者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消除个人的观点和情感。
然而,通过持续努力和实践,新闻媒体可以尽量接近客观主义的理想,为公众提供更加公正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分析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政治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备受质疑。
本文将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客观性意味着新闻报道应该真实、中立地呈现事实,并避免个人偏见和立场的介入。
然而,在现实中,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客观性受到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构成了威胁。
由于广告和赞助商的影响,媒体机构往往会追求高点击率和广告收入,导致新闻报道的内容偏向娱乐性和轰动性,而忽视了对事实的深入调查和准确报道。
这种商业化倾向使得新闻报道更注重吸引眼球,而非传递真实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客观性。
另一方面,政治化也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障碍。
政治势力的干预往往导致媒体的倾向性报道,以符合特定政治立场的需要。
政治化的新闻报道往往选择性地呈现事实,强调某一方面的观点,而忽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和事实,从而失去了客观性。
为解决新闻报道客观性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首先,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媒体应该建立独立的编辑和监督机构,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核和评估,避免个人偏见和政治立场的介入。
此外,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记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以确保他们能够进行准确、中立的报道。
其次,公众也应该提高对新闻报道的辨识能力。
公众应该学会分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评论,不盲目相信媒体的报道,而是通过多方面的信息获取和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
此外,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媒体的监督,对存在问题的新闻报道提出质疑和批评,推动媒体的改进。
最后,政府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上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保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言论自由。
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机构不受商业和政治势力的影响,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报道。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普利策奖,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 又称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评选制度 经过不断的完善后,普利策奖成为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新闻界 的诺贝尔奖”。
六、结语
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全球新闻界的权威奖项,其评选标准反映了美国乃至全球的 新闻理念。这些理念包括客观性法则、事实与观点分开、独立性、平衡性和公 共服务精神等。这些理念对于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推 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遵循这些理念不仅是 职责所在,更是赢得了公众信任的关键。
四、平衡性
平衡性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评选标准之一。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平衡,不 偏袒任何一方。在报道争议性事件时,应该努力从各方的观点中寻找事实,避 免偏听偏信。平衡性法则不仅要求避免偏见,还要求尽可能地展示事件的全貌。
五、公共服务精神
普利策新闻奖强调了公共服务精神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 更是社会公器。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公共利益,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服务精神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评选标 准之一。
基本内容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了全球新闻界的标杆。这个奖项 不仅代表了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新闻理念。本次演 示将从普利策新闻奖入手,探讨美国的新闻理念。
一、客观性法则
普利策新闻奖历来重视客观性法则。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法则要求尽可能地 避免个人偏见,保持中立,不带有感情色彩,尽可能地展示事实,而不是对事 实进行主观评判。这一原则的坚守,有助于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高新闻 的可信度。
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报道客观性与准确性反思
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报道客观性与准确性反思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职责是客观而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然而,回顾我的报道经历,我不禁感到有必要对自己的报道客观性和准确性进行反思。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首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记者,我应该努力追求中立的立场,不带有个人偏见或情绪色彩地报道事件。
然而,在一些报道中,我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举例来说,我曾经工作的一家媒体机构倾向于支持某个政治团体,这导致我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偏见。
回想起来,我意识到我的报道在选择新闻事件、采访对象和信息呈现方式时,受到了公司的指导方针和政治倾向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充分发挥记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至于我的报道无法全面反映事件的真相。
因此,为了提高报道的客观性,我认识到自己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立场和偏见,并努力克服它们,以便更加准确地传达事实。
此外,我还需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寻求更多的视角和观点,避免局限在某个特定立场的报道。
其次,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名记者,我应该确保我所报道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而不是凭空臆测或者主观臆断。
然而,在快节奏的新闻行业中,有时候追逐独家新闻和速度可能会导致报道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曾经有一次,我急于发布一条新闻,但信息来源并不可靠。
尽管我在报道中使用了一些限定词来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但我对事实的核实还不够严谨。
这让我深感羞愧,因为我误导了读者,同时也给我的职业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改进准确性,我决定更加注重事实核实的过程。
我会始终确保采纳可靠的信息来源,并与多个知情人士核实和比对信息的准确性。
我也会审慎选择使用限定词,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报道中的信息是否经过充分核实。
此外,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提高报道准确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公开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证据支持。
在敏感事件中,我也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视频录像、音频记录等,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试论新媒体时期的新闻客观性
试论新媒体时期的新闻客观性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发布人在采写新闻时应该遵守客观事实,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观倾向。
新闻客观性是横亘在还原新闻事实本来面目与新闻发布者即所谓的把关人主观偏见之间的一道围墙,这种偏见是隐藏着但却客观存在的,因此对于新闻来说,追求客观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不老的传说。
但是从人们开始重视新闻客观性起到现在的漫长岁月里,新闻客观性依然迎接这样那样的挑战,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但始终无法做到最好,在每个新时期都有自己新的课题。
一、我们所追寻的新闻客观性是客观与主观结合的相对可观性新闻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
在新闻界,她也被称作“不死之神”而备受重视,成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
新闻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人们之所以会接触新闻是因为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亲历亲为,于是新闻有了生存的空间。
而同样,因为新闻是通过新闻发布者的搜集、整理,然后以主观性的语言展现在受众面前,这掺杂了太多发布者主观性指导下的劳动,于是,新闻客观性才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人们只想看到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的新闻。
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
将事实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受众,让他们自己从报道传递出的信息中获取想要的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本分。
每个新闻人都在强调新闻客观性,换句话说,都明白新闻客观性的重要,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想做到毫无偏见、完全意义上的客观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新闻报道是新闻发布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能动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产物。
因此无论怎样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都无法抹除报道和采访中的主观性倾向。
新闻发布人的各种主观因素(包括文化背景、个人憎恶等)会在不自觉中渗入到客观的报道之中,而给受众创造一个再生成的媒介事实而非真正的客观事实。
其次,媒体是一个社会的组织,因为所有权与定位问题,所以每一个媒介组织都有自己风格与倾向,这种大环境会在不自觉中影响新闻发布人的判断,从而在新闻的发布过程中,有着不自觉的流露,这也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浅析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浅析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新闻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命题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说新闻是主观的,从新闻定义来看,陆定一的定义最具权威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事实”的报道,那么新闻本身必然是客观的,并且要求媒介从业人员真实的还原事件本身,不得虚构;要说新闻是主观的,未免显得偏激和片面;若说新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却又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
这让我陷入的不是“两难”而是“三难”的境地了。
实质上对于新闻报道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讨论,我们应该全面的多角度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地肯定,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客观性,也就是真实的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假如新闻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性,那么它就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类体裁相混淆,它就失去了作为一种独立体裁存在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我们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是在强调新闻的纯洁性,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使它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新闻与真实性同在、与客观性同存,如果不真实,新闻就不再是新闻。
如此看来,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就成了我们新闻人实践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不懈奋斗的最终目标。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首先,美国的所谓“新闻像镜子一样反映事实”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否定“纯客观”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
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新闻是有倾向性的,无产阶级的新闻和资产阶级的新闻属性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对于台湾问题的报道,美国的媒体为服务于本阶级的利益,不惜歪曲历史事实,企图分裂中国。
我们不能称之为“纯客观”的报道。
从新闻叙述视角的角度来看新闻叙事中,记者(叙述主体)所采用的叙事视角是多样和复杂的。
所谓记者的叙事视角即记者建构叙事的角度,能够间接地反映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力丹2006-01-23 15:54:本文作者:陈力丹王亦高“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理论中极其重要而又基础的命题之一,多少年来为国内外新闻学者所瞩目,它的发展与演变无形中影响着与构建着我们的观念。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却始终未见得有多么深刻,我们常常囿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思维定势,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也逡巡在“新闻是否客观”、“新闻能否客观”等狭窄的命题之中。
加拿大学者哈克特()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 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一书(以下简称《维系民主》),相当程度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因而有必要谈谈这本书。
1998年,该书在加拿大出版,郭镇之当年发表的论文《“客观新闻学”》9次引证该书的观点。
我也在当年得到作者送的英文原版书,随即将书中“不死的上帝”(现在看,应该翻译为“不死之神”,因为原文god没有大写)这个关于新闻客观性的比喻用到了教学上。
该书带有明显的批判学派色彩,可以说是一本以新闻客观性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北美传媒境况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书中所使用的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无疑使翻译过程变得十分艰苦,两位出色的译者在翻译了两遍之后才得以定稿。
经过译者长时间的研读与润色,该书的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现在的译作距原作付梓已七年有余,如同中文版序言所说,“书中某些具体细节已成为历史”,但其“所揭示的新闻客观性的多面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更明显了”。
经过了时间的磨砺,书中的观点依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也正是我们有必要重温此书的原因。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对新闻客观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1702年英国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The Daily Courant),其创办者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由读者来做。
”然而,这家报纸不久变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家政党的机关日报,客观的办报宗旨不复存在。
显然,在政党报刊时期的高涨期,保持一家报纸不偏不倚的态度是很困难的。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业的一种普遍理念,发生在此后一个多世纪,即19世纪中叶新闻业从政党报刊时期转向商业报刊时期。
最近一个半世纪,新闻报道在体裁、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也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其中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的攻击最多。
但西方的新闻专业标准——客观性、平衡性,在媒介组织中却始终是显而易见的。
丹尼斯()和梅里尔()谈到美国时写道:“如果说美国的新闻实践中有一条最重要的信条的话,那就是客观性的原则。
”《维系民主》以此为出发点,从对欧美现代新闻史的理性梳理开篇。
该书第一章清晰地论述了新闻客观性的起源,指出:“只有通过考察19世纪新闻出版广阔的意识形态背景以及商业报纸、激进工人阶级报刊的关系,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当代新闻客观性理念”。
(2页)在作者看来,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劳工报刊、通俗商业报纸的兴起紧密挂钩。
通俗商业报纸预示了现代新闻客观性体制的形成——报纸必须独立于党派争斗之外;劳工报刊则“采纳了启蒙时代民主话语以及它的普遍化语言,这一普遍化的观点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是新闻客观性的原初形式”。
(8页)该书第二章在论述新闻客观性如何发端之后,继续详细地论述新闻客观性理念的演变。
譬如,摄影和照相制板技术的发明增强了以未经润饰的事实作为正确判断的认识基础的意识,导致一种朴素现实主义的事实观;法西斯政权则让人们懂得,表面的现实主义很有可能被利用而沦为宣传工具,但这又同时导致新闻客观性对主观性的一定程度的吸纳,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就了“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journalism)等新的新闻报道形式;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以及美国“水门事件”对美国大众心态的影响,“批判性新闻”(critical journalism)又粉墨登场了;后来还有诸如“调查性新闻”(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精确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名流新闻”(celebrity journalism)、“倡导性新闻”(advocacy journalism)、“新新闻”(new journalism)等各种号称“比传统的新闻客观性更客观”的新闻报道形式轮番上阵。
该书谈到,企图改变或修正北美新闻业缺陷的运动搞了几十年,五花八门,但任何一种运动都没有罢黜客观性体制的权威地位。
(32页)那些强调主观性的新闻,最终不会在主流新闻范围内占有任何地位。
(33页)也就是说,演变归演变,怀疑归怀疑,挑战归挑战,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始终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这是《维系民主》首先要证明的一条结论。
该书也因此而宣称新闻客观性是“不死之神”(a god that won’t die),并把“不死之神”欣然作为第四章的章题。
(60页)这种情形正如郭镇之教授所总结的:“新闻报道的实践方法虽然发展了,但是,新的报道方式并未改变西方新闻学总的客观性格局。
”那么,新闻客观性何以一直成为北美传媒中的“不死之神”呢?该书第三章对此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第一,客观性可以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特别是媒介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于遵守这些客观性准则,新闻媒体就保持了自己的稳定性和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而不必牺牲政治独立和中立的公众形象。
”(56页)第二,商业逻辑催生了新闻客观性,“拥有经济头脑的报业老板意识到一份报纸应该面面俱到,仅有偏执的政治内容是不够的”,因为“为了获得大量潜在的读者群,新闻得被认为是公正的才行”。
(47页)第三,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批评和“逃脱责任”的一种“策略仪式”,通过这种“策略仪式”,“记者可以确立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假值,使自己免于编辑的责难和因诽谤而吃官司这样的危险,还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报道中暗含的价值观或后果负责任”。
(23页)在陈述了新闻客观性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论证了为什么新闻客观性能够继续保持其“不死之神”的地位之后,该书第四章转而从正面论述新闻客观性的范畴。
如同恩格斯所说:“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维系民主》并没有围绕定义做文章,该书超越了对定义的追逐与纠缠,对新闻客观性的范畴做出了系统而多角度的归纳,这是该书值得注意之处。
从新闻道德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种规范化的理想、一套新闻采写编的工作标尺。
这些目标包括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记者的超然与中立态度。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对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假定。
这些假定是:事实与价值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隔离是可能的,“反映世界”或“全真地捕获世界”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第四,新闻客观性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以种种机构化了的形式体现出来。
新闻客观性是在特殊的机构框架中运行的,并且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而是参与了这种框架的组建。
第五,新闻客观性是有关新闻的公众话语中的一个活跃部分,是受众对新闻期望的共识的一部分。
(60-65页)新闻客观性在《维系民主》中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概念,而是一套完整而周延的“体制”。
这种“体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于话语“体制”的研究,事实上,《维系民主》一书的作者也承认,他们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分析部分地得益于福柯的方法。
(96页)在他们眼中,新闻客观性既是宏观理论,又是微观实践;既是渗透到新闻体制、新闻理论、新闻伦理到新闻采写编排各个领域的一种职业精神,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一套高度程式化了的操作性很强的程序。
上述五个角度是互相依存、难以分割的。
前两个角度的共同点在于,把新闻真实视为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之一。
真实是客观性首当其冲的要素,而“真实地反映世界”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第三与第四个角度的共同点则在于,把新闻客观性看作一种形式、结构,包括新闻采编的形式、新闻机构的结构(譬如广告部门与编辑部门不得混岗等)。
第五个角度则表明,两位作者并没有忘记受众一方,新闻客观性往往成为受众在批判记者或新闻报道存在偏见时所采用的标准,这种标准兼有客观性理念与客观性形式的意味。
因而,倘若允许我们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话来概括《维系民主》对新闻客观性的解释,那便是:客观性是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换句话说,作为形式的客观报道与作为客观性理念之一的真实性要求,是新闻客观性问题的两个大的方面。
我们以往探讨新闻客观性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与形式之间各执一端。
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执哪一端,虽然从一方面看都有些道理,但毕竟失于片面。
譬如,客观性的形式很有可能为有意操纵新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新闻来源者提供操纵通途,使记者们无法公开揭露这种操纵,反而致使真实性原则被肆意践踏。
记者的脑力劳动被异化了。
(34页)但是,与此相反,一味追求客观性的理念,忽略客观性的形式,更成问题。
正如康德(Kant)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的那样:“惟有依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愉悦。
”我们也可以说:惟有依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客观性。
丹尼斯()曾明确指出:“客观性仅仅是一种表述信息的方式方法。
……如果记者遵循系统决策的程序,不偏不倚并非他们现在力所不及。
”就目前我国新闻业现状而言,客观性的形式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
譬如,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混岗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就说明我们国家新闻机构的形式还不够健全。
形式上如果有漏洞,即使再强调“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再如,作为新闻职业规范之一的“更正与答辩”,多数报纸没有为其设置栏目。
没有“更正”,怎么谈得上“不固执己见”?没有“答辩”,怎么谈得上“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公平的应答机会”?由是观之,比起我们以往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维系民主》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理解恐怕要科学些、全面些,因而也更有说服力。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维系民主》的后半部分在更深入的层面(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对新闻客观性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展开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是该书更为精彩而发人深省的部分。
作者指出,客观性自身带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新闻部门大都乐意接受和传播那些事实——事实的有效陈说,而这些事实是由权威新闻来源制造和提供的,而且与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