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

09国贸1班陈伟斌20094071020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2008-2010)的分析【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国际收支现状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双顺差;原因;影响;措施,,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

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而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外汇供求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2008年,货物贸易顺差3154亿美元,增长14%,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虽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名义GDP较快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3%降至9.8%,为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拉动的依赖性进一步减弱。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知识点11:中国国际支平衡表 分析
§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回顾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1
§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发展
Ø1980年以前,中国仅有外汇收支统计, 实行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
Ø1982年起,中国开始按年代编制国际收支平衡 表,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2005-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4
Ø1984年之后,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不断完 善。
2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Ø中国国际收支规模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波动。 Ø国际收支基本呈现“双顺差”状况。 Ø经常项目持续保持健康合理的水平。 Ø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基本保持净流入态势。 Ø外汇储备增幅较快,2014年有所放缓。
3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2009--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2009--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现象。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

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495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94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433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37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倍。

其中,资本项目顺差40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1409亿美元;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38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679亿美元。

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因交易而增加3984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减少17%。

其中,货币黄金增加49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111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3821亿美元 (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4亿美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项目里,我国在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项目方面处于顺差地位,而在证券投资方面出现逆差。

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方面正好互相抵消,基本不会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在金融账户上的盈亏状况。

也就是说,我国在金融账户上盈余主要来自直接投资项目的盈余。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虽然并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放映的是一个国家真实资源综合变化的实际情况,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以自主性交易的借贷方差额为判断标准的,即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维持在合理的状态下,该指标为(经常项目余额/一国GDP<=5%)。

由上表可见,2009年经常项目的借贷方差额为2971亿美元,占我国GDP比例为6.1%(>5%),因此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且失衡状态已持续了5年(2005—2009)之久。

但2003至200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尚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失衡状态从2005年才开始出现。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1. 简介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2.1 经常账户经常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情况。

具体包括出口和进口商品的价值、旅游支出、服务贸易、收入转移和资本利息等。

经常账户的结余与赤字情况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2 资本账户资本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情况。

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等。

资本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

2.3 金融账户金融账户记录了一个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资本交易情况。

包括外汇储备的变动、直接投资的变动以及其他投资的变动等。

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

3.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方法要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3.1 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或统计机构提供。

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对于正确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是至关重要的。

3.2 分析经常账户的结余或赤字情况经常账户的结余或赤字通常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的重要起点。

如果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可能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进口超过了出口,需要通过资本账户或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来弥补。

3.3 分析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情况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结余或赤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账户的变动,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投资趋势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对该国家的信心。

3.4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观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长期趋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分析短期波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可能的经济风险和挑战。

2006-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2006-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2006—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本文运用动态分析法,对我国2006年到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进行研究。

试图通过纵向比较,看出我国国际收支是否达到动态平衡。

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结合,通过考察不同国际收支账户的差额,进一步分析产生差额的原因,判断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状况。

一、国际收支总体变动分析表1 国际收支总体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项目06年07年08年09年10年11年国际收支总顺差2,8484,6074,7954,0034,7173,878经常账户总顺差2,3183,5324,2062,4332,3782,017占总顺差比例81.39% 76.67% 87.72% 60.78% 50.41% 52.01%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493 942 401 1,985 2,869 2,211占总顺差比例17.31% 20.45% 8.36% 49.59% 60.82% 57.01%图1 国际收支顺差额示意图由上表可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较为稳定。

其中: 08 1本文所用的2006年至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均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

年到10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则呈上升趋势;②09年后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超过经常账户顺差;③从08年起,国际收支顺差基本成缓慢下降趋势,受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影响10年小幅上升,但在11年又继续回落。

二、经常项目账户分析表2 经常项目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从上表可以看出,货物的顺差占到了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大部分。

服务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说明,我国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较为有竞争力。

而服务方面相比别国还有所欠缺。

收益方面,由负到正在变为负,多数为逆差。

可以看到,职工报酬全部为顺差,主要问题处在投资收益上。

说明外国投资者投资收益的汇出很大。

本国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分析表3 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主要源于金融项目,资本项目所占比例很小。

最新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汇总

最新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汇总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从1994 年开始,中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

到了 2006 年贸易顺差额为 1 774.7 亿美元,2007 年为2 622亿美元,2008年更达到2954.7 亿美元。

,仅2007 年一年的顺差额就与从 1994—2004 年累计顺差总额相当。

2006 年至今:国际收支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优惠的政策以及合适的投资时间和环境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注入。

从 1994 年开始,中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 7 626 191 亿美元。

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外商直接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平均流入额一直保持在 600 亿美元,对保持资本项目顺差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加工装配中心的产业链,使中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

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中国形成严重依赖。

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

目前,中国超过 50 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 80%以上,轻工产品占 60%甚至达到 70%,纺织产品占 30%。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材料和配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

中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

其一,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系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表中的贷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国际储备资产和误差与遗漏。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3年下降,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48%。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上年同期的8.2%下降至3.5%。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4%,显示我国涉外经济趋于活跃。

这种趋势在其他涉外经济统计中也有所反映。

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了19%,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也增长了32%。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我国含净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550亿美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预估数是当期国际储备变动和经常项目差额相减的结果,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的影响,与2009年一季度剔除了净误差和遗漏的128亿美元逆差在统计上不完全可比,但资本净流入较大的态势是基本确定的。

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中国近六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动态分析对于任何国家而言, 国际收支不平衡都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 特别是长期的、巨额的逆差或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而动态平衡是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动态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若干连续时期内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达到大体平衡状态。

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 对2006-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动态分析。

最后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经常项目分析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1、总体上可以看出, 这六年内, 经常项目差额变化趋势较为起伏, 2006年至2008年之间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 而在2008年却有很大程度上的下降, 之后就是较小幅度的下降。

2、我国近六年以来, 经常项目一直呈现顺差状态, 在2008年达到六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最高值4206亿美元, 经常账户持续的顺差表明了我国的净对外投资国地位。

3、货物和服务项目分析我国近六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占经项目的比重很大, 也就是说, 经常项的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物和服务易的顺差造成的。

4、 其中, 货物贸易六年内保持顺差, 并增长很快, 相反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 而且2008年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逆差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可以说, 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逆差所抵消。

5、2007年下半年以来, 受美国次贷危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需求减弱, 导致2008年货物和服务差额长率大幅减小。

目前, 需要努力扩大内需, 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减少对外的过度依赖。

我国投资收益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06—2008年, 收益项目较之前相比转为顺差, 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在国外投资和储备资产逐渐增大, 获得的投资收益逐渐增多, 从而超过了吸收外资所支付的投资收益。

7、 而2008年之后, 收益项目又转为逆差, 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外市场缺少发展与投资, 我国吸收外资较多, 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较多8、经常转移项目2006年—2011年, 经常项目都处于顺差, 但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在六年期间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波动。

近六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近六国际收支平衡表动态分析

中国近六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动态分析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国际收支不平衡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长期的、巨额的逆差或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而动态平衡是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动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若干连续时期内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达到大体平衡状态。

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对2006-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动态分析。

最后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经常项目分析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所以,经常项目分析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经常帐户差额2,3183,5324,2062,4332,3782,017货物差额2,1773,1593,6062,4952,5422,435服务差额-167-79-118-294-312-552收益差额-5180286-85-259-119经常转移差额281371432317407253总体上可以看出,这六年内,经常项目差额变化趋势较为起伏,2006年至2008年之间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在2008年却有很大程度上的下降,之后就是较小幅度的下降。

我国近六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呈现顺差状态,在2008年达到六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最高值4206亿美元,经常账户持续的顺差表明了我国的净对外投资国地位。

1、货物和服务项目分析我国近六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占经项目的比重很大,也就是说,经常项的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物和服务易的顺差造成的。

其中,货物贸易六年内保持顺差,并增长很快,相反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而且2008年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逆差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可以说,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逆差所抵消。

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需求减弱,导致2008年货物和服务差额长率大幅减小。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5月刊52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邰秀秀赵倩(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一国国际收支情况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的方案。

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双顺差,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中国近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找出了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增加,增长迅速;错误与遗漏账户数额偏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

一、经常账户货物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但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项目一直是逆差。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账户顺差大量减少。

2002-2009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一)货物贸易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急剧增加,因为2005年中国经济处于扩张期,企业利润增加,加工贸易迅速增长,造成货物贸易的大量顺益,纠正非独立董事由于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可能导致的自我利益行为。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10.01•【分类】其他正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87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690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878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4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6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35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27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4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483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230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778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6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2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1227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13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66亿SDR。

按SDR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07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926亿SDR。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注: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

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

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

3.季度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人民币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4.季度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SDR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SDR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010000-***6X9800Y0204Z060810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

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

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

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

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

印尼2006-2010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印尼2006-2010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印尼2006-2010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1. 国际收支账户分析从2006-2010年印尼的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其国际收支账户的余额变动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印尼的国际收支在2008年呈现赤字状态,其余年限均为盈余。

其中2007年到2008年期间,国际收支由盈余的最高位猛降为赤字最低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

根据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关于2008年的经济报告显示,2008年印尼的国际收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恶化:首先,资本账户方面,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由于大量的资本流出,为了在金融危机下降低风险,转而投向流动性大的短期资产,资本账户出现赤字状态,直到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使得在印尼的外国投资者集中大量变卖金融资产,这一资本账户的赤字进一步恶化。

其次,经常账户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印尼的商品出口价格受其影响有所降低,尽管政府实行了出口补贴的政策,但是仍然没能弥补国际贸易出口的大量下滑,导致经常项目账户余额大量下滑。

截止到2008年底,印尼的国际收支呈现逆差状态。

(具体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变化参见图2)图2 印尼2006年-2011年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变化图2. 国际货物贸易概况2.1 货物贸易现状从2006年-2011年印尼的经常项目账户看来,印尼的国际贸易一直是顺差,其中其净出口的产品是非石油天然气类商品,根据2010年印度中央银行的年度经济报告,2008金融危机后,印尼的国际贸易重新走向复苏,出口重新走向强劲。

根据印尼历年的国际贸易数据来看,其出口产品大多数为非石油天然气类产品,而石油天然气主要靠进口。

按照产品类别分析,资源型产品如煤炭、原油、橡胶、铜以及金属制品的出口量占所有商品出口量中的绝大多数,其他非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产品、电力、医药也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顺差的产品。

关于石油贸易,截止到2010年,印尼在石油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在不断恶化。

国际平衡收支表分析报告

国际平衡收支表分析报告

国际平衡收支表分析报告国际平衡收支表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该表的内容和变动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效果。

下面是一个国际平衡收支表分析报告的示例:1.经常账户分析: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转移支付等四个部分,通过对这些部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状况。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出现逆差,说明该国家的进口大于出口,可能存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如果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说明该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可能存在贸易优势。

2.资本账户分析:资本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些部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外资流入和外资流出的情况。

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出现净流入,说明该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反之则说明该国家的资本外流较多。

3.资金账户分析:资金账户包括国际机构借贷、政府借贷和其他借贷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些部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债务的状况。

如果一个国家的资金账户出现净借入,说明该国家的债务增加,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和本金。

反之,如果资金账户出现净借出,说明该国家的债务减少,可以减轻债务负担。

4.外汇储备分析: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外汇资产,通常由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两部分组成。

通过分析外汇储备的变动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和外汇储备的充裕程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足,可能需要寻求外债或者进行紧缩货币政策。

反之,如果外汇储备充裕,可能有助于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和支付国际债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国际平衡收支表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经济情况和政策目标会导致国际平衡收支表的差异,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即使在2021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

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2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

2021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

到了2021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

但是到了2021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2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

202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

到了2021年和202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

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21年一直是在往上升。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1. 引言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涉及到国家对外经济交往的各种交易和资金流动,包括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转移支付等。

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并评估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本报告旨在对某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该国实现收支平衡,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 国际收支情况概述根据最新的国际收支数据,该国在最近一年的国际收支中出现了一定的不平衡。

具体情况如下:•货物贸易顺差:该国货物出口金额高于进口金额,导致货物贸易顺差。

这表明该国在货物贸易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也可能反映出国内需求的不足。

•服务贸易逆差:该国服务出口金额低于进口金额,导致服务贸易逆差。

这可能意味着该国在服务行业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支持和发展。

•资本流动逆差:该国的资本流出金额大于资本流入金额,导致资本流动逆差。

这可能意味着该国的投资环境不够吸引力,需要采取措施吸引外资,并加强对国内资本的流动管理。

•转移支付逆差:该国对外转移支付金额大于转移支付收入金额,导致转移支付逆差。

这表明该国在国际援助、旅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支出压力,需要审慎管理和控制转移支付。

3.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形成原因通常可以从宏观经济和结构性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3.1 宏观经济因素•汇率波动: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与汇率波动有关。

如果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将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时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

•经济增长差异: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可能会导致该国进口需求上升,进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政策因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也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宽松可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进而促进出口,但也可能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第三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不仅综合记载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情况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消长对比情况,而且还集中反映了该国的经济类型和经济结构,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对编表国家或非编表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编表国家来说,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能够全面、全时掌握本国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情况,找出造成国际收支顺、逆差的原因,以便于采取正确的调节措施。

其次,它能使本国政府充分掌握其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官方的储备变动情况,以便于编制切实可行的外汇预算计划。

而且它能使一国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制订出与本国国力相适应的贸易、投资、经济援助、借贷等方面的对外经济政策。

对于非编表国家来说,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国家不仅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与对外经济政策的动向,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而通过对别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有助于预测编表国家的国际收支、货币汇率及其对外经济政策动向,也有助于了解各国的经济实力和预测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几个差额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必须首先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即弄清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如前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由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和错误与遗漏项目所构成,每一项目下又分为若干小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每个项目都有借方、贷方和差额三栏数字,分别反映一定时期内务项对外经济活动的发生额。

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采用复式簿记法入帐,因此,借贷双方总额总是相等的,但其中的某些项目或帐户可能出现盈余或赤字,需由其它项目或帐户的赤字或盈余来抵消,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项目差额。

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项目差额主要有以下四种:1、贸易收支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指一国进出口收支差额。

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近六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一、经常项目2012年至2017年,我国的经常项目支出为正值,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货物差额货物差额货物差额在2012-2015年一直是增长状态,2015-2017有所下降,说明我国在货物出口方面处于顺差状态,货物出口具有相对优势,但在服务方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越来越严重,说明我国在运输、旅游、其他服务上处于劣势,需加强这方面的出口能力。

货物与服务总体来看,其进出口差额是正值且先小幅度上升后下降再大幅度上升后下降。

在收益方面,除2014年外,其余都呈现逆差。

但职工报酬处于贷方余额说明我国属于劳务输出国,而投资收益处于更大借方余额表明中国是资本输入国,或者说外资在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的总收益比中国国内资本投资国外资本所带来的收益大。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服务差额服务差额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货物与服务差额货物与服务差额除了2012年和2014年外, 其余经常转移都为负值,呈现逆差状态。

综合经常项目的几个下设科目的进出口状况,我国的经常项目处于顺差状态。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2012-2015年我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为负值,处于逆差,顺差程度不稳定。

2016-2017年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为正值,处于顺差,趋势看涨。

-140-120-100-80-60-40-20020406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经常转移差额经常转移差额-2,000-1,500-1,000-50005001,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其他投资方面,在大多数年份里都处于逆差,说明我国的长短期的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等方面竞争能力很差。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横表分析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横表分析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横表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综合性财务报表。

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投资、服务等方面的交往情况,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债务状况、外汇储备状况等重要经济信息。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三个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1.经常账户:反映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的交易。

具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

2.资本账户:反映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金融账户:反映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1.总量分析:观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总额,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情况。

例如,经常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和金融账户余额等。

2.结构分析: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各个子项目,了解各个项目的比重和变化情况。

例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在经常账户中的比重,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资本账户中的比重等。

3.趋势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趋势。

例如,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化趋势、资本账户余额的变化趋势等。

4.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例如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政策变化、国际贸易环境等。

三、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结果1.经常账户余额:经常账户余额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其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经常账户余额的主要来源。

2.资本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资本账户余额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六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动态分析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国际收支不平衡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长期的、巨额的逆差或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而动态平衡是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动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若干连续时期内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达到大体平衡状态。

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对2006-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动态分析。

最后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经常项目分析
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所以,经常项目分析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体上可以看出,这六年内,经常项目差额变化趋势较为起伏,2006年至2008年之间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在2008年却有很大程度上的下降,之后就是较小幅度的下降。

我国近六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呈现顺差状态,在2008年达到六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最高值4206亿美元,经常账户持续的顺差表明了我国的净对外投资国地位。

1、货物和服务项目分析
我国近六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占经项目的比重很大,也就是说,经常项的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物和服务易的顺差造成的。

其中,货物贸易六年内保持顺差,并增长很快,相反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而且2008年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逆差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可以说,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逆差所抵消。

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需求减弱,导致2008年货物和服务差额长率大幅减小。

目前,需要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少对外的过度依赖。

我国投资收益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06—2008年,收益项目较之前相比转为顺差,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在国外投资和储备资产逐渐增大,获得的投资收益逐渐增多,从而超过了吸收外资所支付的投资收益。

而2008年之后,收益项目又转为逆差,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缺少发展
与投资,我国吸收外资较多,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较多
3、经常转移项目
2006年—2011年,经常项目都处于顺差,但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在六年期间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波动。

经济的波动与变化会对经常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分析
1、资本和金融项目
由上表可知,2006年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大幅度减少是导致当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2007年的增加归功于FDI的数额同比大幅度增加,以及证券投资的由负转正。

2008年其他投资减少了513亿多美元。

2、直接投资项目
资本项目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所占比例很小,金融账户的变动是导致收入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直接投资的差额是构成金融项目的主体。

2006年-2008年这两年间,外国在华投资净增加额大幅度上升,是因为从2003年之后我国经济又连续保持几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吸引了外国在华投资。

而且受到当时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外商减少了利润汇回,更愿意以人民币形式持有资产。

2008年外国在华投资净增加额的大幅度回落,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

三、建议
1.扩大内需,减少储蓄
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应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着手,而要扩大消费就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居民收入。

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达到矫正居民预期,降低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弱居民对未来的风险预期程度,最终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2.增加进口,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
虽然存款和贷款两者都在增加,但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

由于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业务是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外汇贷款急剧增加,且贷款期限又以中长期为主;同时,外汇存款增加的幅度赶不上贷款增长的幅度,外汇存货比不断攀升,外汇理财产品还将继续分流商业银行可贷的外汇资金。

其次,外汇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增加。

自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就自然较之前幅度变大了,频率也加快了。

最后,外汇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和个人对于汇率风险避险产品和外汇理财工具的需求增加。

随着国际化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也会随之越来越少,外资银行在汇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比国内商业银行成熟。

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很可能会被更成熟的外资银行所分刮,外汇产品销售便造成了商业银行的经济风险。

在双顺差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便利进口。

进口的增加有利丁引入竞争和经济的长期增长。

同时,进一步减少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如取消财政贴息、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外来压力,减轻财政负担,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转变经营机制。

3.转变利用外资观念,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把引资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为了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府一味地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继续笼统地改善投资环境,使得引资偏离了利用外资的初衷,大量的外资根本没有技术含量反而恶化了资源配置,占领我国国内潜在市场,这种引资对我国有害无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