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文学艺术之三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1 前言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
“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
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
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
”“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
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
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正是探讨这种差异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为比较对象,从而深入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鸣。
一、主题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通常着重于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表达个人体验。
例如,唐代的诗人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社会和哲学思考,通过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弗罗斯特的《雪夜》和雪拉比的《自由钟》等作品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二、形式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诗歌常采用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注重音律的把握和节奏感的呈现。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诗的形式,不受特定音律和格律的约束,更加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使用了一种自由韵律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中西方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方诗歌多用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景象。
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词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尽管中西方诗歌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无论中西方诗歌都强调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无论是中方的山水情怀还是西方的社会思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具有悲喜交织、真挚动人的特点。
其次,中西方诗歌还都具有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的双重性。
中方诗歌承载着山水文化的传统,西方诗歌则体现了个人的创新和思考。
再次,中西方诗歌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无论是中方的五言绝句还是西方的自由韵律,诗歌都追求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受。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注重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律的安排;西方诗歌着重社会、哲学和个人思考,形式上更加自由创新;而在共同之处,两种诗歌都强调情感的表达、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以及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呈现。
中西诗歌对比

摘要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情怀的体现。
它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引言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等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诗歌进行对比来阐释它们之间的异同:一、中西诗歌的渊源与诗歌传统上的差异。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它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千百年来,我国的诗歌一直沿着这个传统曲折走来。
从《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戏剧、散曲等几乎都是抒情诗篇,可纵观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却鲜有叙事诗篇,而史诗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听说在我国的西藏、蒙古等地区发现了长篇的叙事史诗,现在正在加紧整理发布,心里甚是高兴。
可是,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历史进程中,却少有人知晓,发掘和利用的太晚,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变化影响可能是甚微),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中西诗歌比较

6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其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感情的浅薄;其二,西 方民族生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华民族生性好 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做史诗的主角,圣人则 不然;其三,文艺观上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中国诗偏重 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其四,史诗和悲剧都是长篇作 品,中国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其五,史诗和悲剧 都是原始时代宗教思想的结晶,与近代社会状况和文化 程度不相容,而西方还有人创作史诗历史剧,因为有希 腊的蓝本可以模仿。归根到底,史诗及叙事长诗在中国 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 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当然,正象中国有叙事诗一样,西方也有抒情诗。 中、西诗歌传统的抒情叙事是相对而言的。
18
(四)含混简省 与明确清晰的诗歌语言
中国诗歌语言表现出简省含混的特点, 它正好与诗歌的意象性、接受的多义性 相应,适宜诗歌创作;
西方语言讲究逻辑性和准确性,固然有 精确明晰的优点,但限制诗歌内容和表 达空间。
19
1、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
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 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体 验上升为普遍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 者也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 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必不可少,无 法产生这种效果。 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声”,由于省略了人称,造成一种 “人的动作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 若加上人称,效果大不一样。(《蒹葭》)
17
(三)中国诗对偶普遍而且严整; 西方诗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
中国诗歌的对偶不仅是意义 上的对称,而且形式上也是 严格的对偶。如杜甫的《旅 夜书怀》一联: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垂”对 “涌”,“平野”对“大 江”,“阔”对“流”,全 联静对动,广阔对悠长,都 极为工整贴切。 西方诗歌即使对偶,最多达 到意义的对称和形式上的大 体对偶,如拜伦的了一联诗: My boat is on the shere, (我的小船在岸上) 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 (我的小艇在海上) 形式上没法完全对偶 。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xx诗歌文化异同前言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在饮食上,西方注重营养与科学,烹调要求规范化,相同的菜肴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大。
而中国则更注重味觉,也更随意,厨师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菜品进行加工改进,并不遵从菜谱上的配料比例。
在绘画上,西方的传统是极度写实的素描与油画,注重透视的准确及光与影的再现。
而中国则是水墨画,或缥缈或厚重,跟实物相差颇多,但对神韵的把握则是共同的。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西方的科学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西方的哲学强调形式逻辑,强调推导论证。
而中国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悟”,一种感觉。
正如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道是什么,很难有人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道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是一种悟出来的感觉。
又如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
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两者是统一起来,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自然更注重主观的感受,而逻辑性上缺乏重视。
这个区别在文化上的反应是直观的。
xx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中西诗歌之比较

中西诗歌之比较品读中西诗歌,感受文化魅力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朵奇葩,没有诗歌的文化世界,将逊色不少。
而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特色。
由于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当你深入下去细细比较的话,在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出许多相同的地方。
下面就针对孟郊的《游子吟》与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的长廊,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间共同的文化魅力。
第一,在其主题内容上,表达的都是母爱,对母亲的赞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将“孝”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中所必需的素养。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孝”与“母爱”的主题形式,这首《游子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诗篇中,诗人通过写一个母亲在游子临行的时候,为儿子赶制衣物的动人故事,并以“密密缝”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母爱中一个典型的场景。
在诗的最后,作者为了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在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中,诗人将母亲的手作为线索与描述的对象,写母亲用温柔的手表达对儿子的爱,用直接赤裸的语言歌颂母爱,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在表达的方式上,都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在《游子吟》的结尾处,诗人通“寸草”、“春晖”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Mother’s Hands》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诗人借助“母亲的手”来表达母爱。
无论哪一个,都借用一定的事物寓于表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节奏方面,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
虽然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节奏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读起来顺畅而且感觉舒服。
中西诗歌比较

像云雀喜爱 凌空高唱, 像朝花喜爱 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
热血沸腾, 你给我勇气、 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 翩翩
起舞, 愿你永爱我, 永远幸福!”
(歌德《五月之歌》)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 ,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 瑰》 )
由于语法不同,中西诗歌也形成不同特点。 如汉字的字形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所以也 不必在诗歌中象英诗那样要有主语、谓语、冠词、连 接词等,且诗中的词还可以倒置,可以改换词性。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 头搔更短,挥欲不胜簪。”
中国抒情诗的这一特点正是现代不少西方诗人努 力掌握但又难以做到的。如,“漂泊如云”四字的景 象,华兹华斯也得写成“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无名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名声——我对你若有兴趣,并不是爱听你响亮的吹
嘘;是为要看她灼灼的目光——她也懂得了:我并非
配不上她!”
(拜伦)
“一个是不再爱,一个是不再被爱,这都是难以忍受 的死亡,至于冥目咽气,倒没有什么。”(伏尔泰)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人复活, 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的人幻影重现。”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部,14000多行
(12卷,10000行)、
(16章,
16000行)、
(历时60年,12111行)、
不同传统带来的差异
西方与神话结合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与实用结合的 抒情的传统,带来中西诗歌的许多差异: 1.题材上,西方诗大多超越凡俗;中国诗则凡俗日 常。 2.内容上,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中国诗 表现个人经验(但与群体联在一起)。 3.风格上,西方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 深刻;国诗尚虚、重神、主情,但显得委婉含蓄、 淡雅空灵。 4.形式上,西方诗歌较中国诗歌篇幅长得多。
第六讲(二)
中西诗歌比较
阿波罗和九个缪斯
1
第一节
中西诗歌 一般特点 比较
2
一 发展传统的不同特点
西方以史诗开 头,形成强大 的叙事诗传统; 中国以抒情短 诗开场,并且 形成强大的抒 情诗传统。
特洛伊· 木马计
3
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抒情诗传统,叙事诗有,但比 起抒情诗来,则少得可怜。西方有一个强大的叙 事诗传统,抒情诗也很多,但抒情诗在西方诗歌 中所占的比重比起抒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所占的比 重则小得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从第一 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离 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等,甚至 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也有很强烈的抒情色 彩。
“春”字作为动词使 用了,既是变化的过 程,又是结果,获得
三、中、西语言的不同 导致诗歌形式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 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这使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 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 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 严谨,但不象汉语灵活。 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 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美国诗人就注重到 汉字的独特魅力,认为一个“有”字就象一首形象化的诗— —伸手揽月。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 从表音来看,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音形统一。而且汉语发 音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可以形成平仄配合的音律。 印欧语言音、形、义是不统一的,音节的书写有长有短,发 音靠发音的长短轻重的配合形成音律。
中国古代也有些叙事诗,比如《诗经》中的“大 雅”,就是讲述了周朝的历史,歌颂了周朝的六 个国王,再如汉魏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北 朝的《木兰辞》等都是一些叙事诗,但它们都很 短小、主题也过于日常化和生活化。相比较而言, 西方叙事诗的传统非常强大,古希腊的《荷马史 诗》 古罗马的《埃涅阿斯基》、中世纪的 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 )、17世纪 的《失乐园》 18世纪拜伦的《唐璜》 歌德的《浮士德》 雪莱的《解放了 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叙 事诗,而且主题宏大,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乃 至人类的命运,其主人公不是神灵,就是英雄。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飞白译)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10
[英]华兹华斯《水仙花》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 造成一种绝对时间的感觉, 从而也使个人体验具有一种 超越暂时时空的非个人的普 遍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出 洲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2
3、词性活用的效果
中国诗歌语言中的词汇不依 靠任何词形变化,仅凭其所 处的位置与前后联系,便可 易换各种词性,从而使一个 词增加数倍表现力,同时也 产生一种模糊含混的表现效 果。其他语言中难有这种效 果。如杜甫《春望》有一联: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这里的
6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其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感情的浅薄;其二,西 方民族生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华民族生性好 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做史诗的主角,圣人则 不然;其三,文艺观上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中国诗偏重 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其四,史诗和悲剧都是长篇作 品,中国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其五,史诗和悲剧 都是原始时代宗教思想的结晶,与近代社会状况和文化 程度不相容,而西方还有人创作史诗历史剧,因为有希 腊的蓝本可以模仿。归根到底,史诗及叙事长诗在中国 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 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当然,正象中国有叙事诗一样,西方也有抒情诗。中、 西诗歌传统的抒情叙事是相对而言的。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18
(四)含混简省 与明确清晰的诗歌语言
中国诗歌语言表现出简 省含混的特点,它正好 与诗歌的意象性、接受 的多义性相应,适宜诗 歌创作; 西方语言讲究逻辑性和 准确性,固然有精确明 晰的优点,但限制诗歌 内容和表达空间。
19
1、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
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 由此造成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 情效果,使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 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者也 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 鸣。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 必不可少,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语声”,由于省略了 人称,造成一种“人的动作与大 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若加上 人称,效果大不一样。(《蒹葭》)
20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11
[英]华兹华斯《水仙花》(续)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 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15
(一)汉语诗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 齐;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
Thus I Pass by And die As one Unknown And gone 我这样 走过去 死去 象一个 陌生人 走了 ——赫里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
物象、意象的区别
例: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物象:客观存在的物体 风、雨、黄昏等 意象:指“意”与“象”的交融契合,将主观 情思融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也就是说“意象” 是含有情意的物象。(情感投射下的风、雨、 黄昏)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12
(《鹿柴》描写鹿柴在春日傍晚时分的静穆清新, 表现诗人脱离喧囂闹市,追求恬静出世的情绪。 以四个意象、极富特征地表现空灵豳静的情境。 以声音衬寂静。以光衬出暗。)
华滋华斯的诗中,水仙花的彩色淹没在大量的细 节之中,铺陈大量细节,描叙了许多相关的事情。 正是由于运用意象的不同,王维的诗象是一幅色 彩清新的中国画;华滋华斯的《水仙花》却象一 曲委细周详的低吟曼唱。
突出特点与铺陈细节
中国古代诗 歌的意象运用往 往是削去旁枝杂 叶,直指最能表 王维《鹿柴》 达诗人情感的事 物的突出特征, 空山不见人, 意象显得简洁凝 但闻人语声。 炼; 西方诗歌的 返景入深林, 意象则往往铺陈 大量的细节,主 复照青苔上。 要特征不甚明了, 意象驳杂但有气 势。
二 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
什么是“意象”? 李元洛说:“意象是主观的心意和客 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与具现, 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 庞德:意象是“瞬间形成的感性与理 性的复合物”。 以“人面和桃花”为例:象征的方法 是以桃花作为人面的代号,比喻是说 人面象桃花。意象则不是说人面象桃 花,也不是以桃花代人面,而是说” 人面就是桃花,桃花就是人面”,人 面和桃花有机合成一体,成为诗人思 想感情的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