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文学艺术之三 中西诗歌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英]华兹华斯《水仙花》(续)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 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18
(四)含混简省 与明确清晰的诗歌语言
中国诗歌语言表现出简 省含混的特点,它正好 与诗歌的意象性、接受 的多义性相应,适宜诗 歌创作; 西方语言讲究逻辑性和 准确性,固然有精确明 晰的优点,但限制诗歌 内容和表达空间。
19
1、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
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 由此造成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 情效果,使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 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者也 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 鸣。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 必不可少,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语声”,由于省略了 人称,造成一种“人的动作与大 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若加上 人称,效果大不一样。(《蒹葭》)
17
(三)中国诗对偶普遍而且严整; 西方诗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
中国诗歌的对偶不仅是意义 上的对称,而且形式上也是 严格的对偶。如杜甫的《旅 夜书怀》一联: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垂”对 “涌”,“平野”对“大 江”,“阔”对“流”,全 联静对动,广阔对悠长,都 极为工整贴切。 西方诗歌即使对偶,最多达 到意义的对称和形式上的大 体对偶,如拜伦的了一联诗: My boat is on the shere, (我的小船在岸上) 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 (我的小艇在海上) 形式上没法完全对偶 。
“春”字作为动词使 用了,既是变化的过 程,又是结果,获得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二 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
什么是“意象”? 李元洛说:“意象是主观的心意和客 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与具现, 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 庞德:意象是“瞬间形成的感性与理 性的复合物”。 以“人面和桃花”为例:象征的方法 是以桃花作为人面的代号,比喻是说 人面象桃花。意象则不是说人面象桃 花,也不是以桃花代人面,而是说” 人面就是桃花,桃花就是人面”,人 面和桃花有机合成一体,成为诗人思 想感情的复合体。
——王之焕《登鹳雀楼》
16
(二)汉诗有平仄诗律; 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
汉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在一句诗中,每两个 音节为一节拍,五言诗为两个节半拍;七言诗是三 个半节拍。每句内以节拍为单位,平仄交替,构成 节拍之间的平仄对比。而在一联(两句)内上句与 下句之间,平仄交替相反,上句平起,下句则仄起。 这样不仅一句内平仄构成对比,而且在一联两句中, 平仄也形成对比。 西方诗按长短轻重音律形式“格”,短、轻的音节 为“抑”,长而重的音节为“扬”,相互配合形成 “抑扬格”、“扬抑格”、“扬扬抑格”、“抑抑 扬格”等音律。再按每行诗的音节数称为“XX音步” (二个音节为一音步)。西方诗的格律就称“XX音 步XX格”诗体。
突出特点与铺陈细节
中国古代诗 歌的意象运用往 往是削去旁枝杂 叶,直指最能表 王维《鹿柴》 达诗人情感的事 物的突出特征, 空山不见人, 意象显得简洁凝 但闻人语声。 炼; 西方诗歌的 返景入深林, 意象则往往铺陈 大量的细节,主 复照青苔上。 要特征不甚明了, 意象驳杂但有气 势。

10
[英]华兹华斯《水仙花》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中国古代也有些叙事诗,比如《诗经》中的“大 雅”,就是讲述了周朝的历史,歌颂了周朝的六 个国王,再如汉魏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北 朝的《木兰辞》等都是一些叙事诗,但它们都很 短小、主题也过于日常化和生活化。相比较而言, 西方叙事诗的传统非常强大,古希腊的《荷马史 诗》 古罗马的《埃涅阿斯基》、中世纪的 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 )、17世纪 的《失乐园》 18世纪拜伦的《唐璜》 歌德的《浮士德》 雪莱的《解放了 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叙 事诗,而且主题宏大,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乃 至人类的命运,其主人公不是神灵,就是英雄。
8
物象、意象的区别
例: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物象:客观存在的物体 风、雨、黄昏等 意象:指“意”与“象”的交融契合,将主观 情思融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也就是说“意象” 是含有情意的物象。(情感投射下的风、雨、 黄昏)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态变化的有无
中国诗歌语言没有时态变化, 造成一种绝对时间的感觉, 从而也使个人体验具有一种 超越暂时时空的非个人的普 遍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出 洲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2
3、词性活用的效果
中国诗歌语言中的词汇不依 靠任何词形变化,仅凭其所 处的位置与前后联系,便可 易换各种词性,从而使一个 词增加数倍表现力,同时也 产生一种模糊含混的表现效 果。其他语言中难有这种效 果。如杜甫《春望》有一联: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这里的
第六讲(二)
中西诗歌比较
阿波罗和九个缪斯
1
第一节
中西诗歌 一般特点 比较
2
源自文库
一 发展传统的不同特点
西方以史诗开 头,形成强大 的叙事诗传统; 中国以抒情短 诗开场,并且 形成强大的抒 情诗传统。
特洛伊· 木马计
3
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抒情诗传统,叙事诗有,但比 起抒情诗来,则少得可怜。西方有一个强大的叙 事诗传统,抒情诗也很多,但抒情诗在西方诗歌 中所占的比重比起抒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所占的比 重则小得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从第一 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离 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等,甚至 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也有很强烈的抒情色 彩。
三、中、西语言的不同 导致诗歌形式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 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这使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 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 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 严谨,但不象汉语灵活。 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 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美国诗人就注重到 汉字的独特魅力,认为一个“有”字就象一首形象化的诗— —伸手揽月。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 从表音来看,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音形统一。而且汉语发 音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可以形成平仄配合的音律。 印欧语言音、形、义是不统一的,音节的书写有长有短,发 音靠发音的长短轻重的配合形成音律。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飞白译)
15
(一)汉语诗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 齐;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
Thus I Pass by And die As one Unknown And gone 我这样 走过去 死去 象一个 陌生人 走了 ——赫里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6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其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感情的浅薄;其二,西 方民族生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华民族生性好 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做史诗的主角,圣人则 不然;其三,文艺观上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中国诗偏重 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其四,史诗和悲剧都是长篇作 品,中国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其五,史诗和悲剧 都是原始时代宗教思想的结晶,与近代社会状况和文化 程度不相容,而西方还有人创作史诗历史剧,因为有希 腊的蓝本可以模仿。归根到底,史诗及叙事长诗在中国 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 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当然,正象中国有叙事诗一样,西方也有抒情诗。中、 西诗歌传统的抒情叙事是相对而言的。
12
(《鹿柴》描写鹿柴在春日傍晚时分的静穆清新, 表现诗人脱离喧囂闹市,追求恬静出世的情绪。 以四个意象、极富特征地表现空灵豳静的情境。 以声音衬寂静。以光衬出暗。)
华滋华斯的诗中,水仙花的彩色淹没在大量的细 节之中,铺陈大量细节,描叙了许多相关的事情。 正是由于运用意象的不同,王维的诗象是一幅色 彩清新的中国画;华滋华斯的《水仙花》却象一 曲委细周详的低吟曼唱。
(48卷,27803行)、
(3部,14000多行
(12卷,10000行)、
(16章,
16000行)、
(历时60年,12111行)、
不同传统带来的差异
西方与神话结合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与实用结合的 抒情的传统,带来中西诗歌的许多差异: 1.题材上,西方诗大多超越凡俗;中国诗则凡俗日 常。 2.内容上,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中国诗 表现个人经验(但与群体联在一起)。 3.风格上,西方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 深刻;国诗尚虚、重神、主情,但显得委婉含蓄、 淡雅空灵。 4.形式上,西方诗歌较中国诗歌篇幅长得多。
20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