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书单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书单1.《中国改革开放史》胡绩伟。
这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经典之作,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政策措施和重大事件,对改革开放的背景、动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李稻葵。
李稻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知名经济学家,他的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深入剖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3.《中国社会变迁史》郑天挺。
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
涵盖了城乡差距、社会结构变动、家庭与性别关系、教育和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4.《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发展》高培勇。
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媒体与传媒、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话题,并提出了对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赵国忠。
这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工问题等。
对农村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6.《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胡志明。
这本书以外交的视角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涵盖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主要国家的关系、参与国际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7.《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杨晓明。
这本书研究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书籍涵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著作,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影响。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一、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社会学不仅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三十年中,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
在研究成果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些成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教育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学通论(1)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 德国: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 卢曼(系统学派)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 法国: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权力与权力的谱系) 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 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比较薄弱。 依附理论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 学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 1857) 法国哲学家,西方社会 学之父。他对社会学的 最大功绩是力图将社会 学与思辨的社会历史哲 学相区分,使它成为实 证的社会科学。主要著 作有《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政治体系》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赫伯特·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哲学 家、英国社会学奠基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将历史— 进化方法与结构—功能方 法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现象。 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 学》、《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原理》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社会学家, 也是法国的第一个获得任 命的社会学教授。他指出 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即社会事实。他既研究社 会的团结与分工,也研究 社会的反常现象、偏离行 为。主要著作有:《论社 会分工》、《社会学方法 的规则》、《论自杀》等。
一、社会学的产生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最初的社会学家将人类社会的结构分析和观测适应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外部概念相比,中国的社会学被认为是“特色文化”研究。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概念的传播,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社会学就开始由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概念和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概念相结合,并以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步伐在中国发展。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开始注重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此外,一些新兴的社会学学科也已经出现,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社会文化学,社会分析学等。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影响,预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学研究。
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以及中国国情研究。
20世纪70年代,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学发展得最快,中国社会学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社会分层准则,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学研究开始从单一的社会主义理论转向混合多元理论,也开始拓展学科范围,比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组织学,社会结构学等。
中国社会学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从理论建构和理论发展上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以及世界化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学者开始采纳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问题,因此,中国社会学还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改革运动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学学科。
社会学研究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国社会学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分析中国社会现象,从而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
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
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
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亦称为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为探讨对象,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人口、社会关系、群体行为、文化传统、社会制度、资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这也使得它以专业学术性和实际性俱佳的特色,为深入认识当代时代社会,探索其发展性现象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
中国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诞生,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始终滞留在受到政治宗教学说的理论限制下,而在20世纪初期,西方的学术思想被引进中国,其中包括社会学的学说。
191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社会学在中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式定义,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学生,这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920年,著名的社会学家刘五性编写了《中国社会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社会学术的研究取得最初的突破,开始了中国社会学术走向正规化的进程。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学研究在长期的磨难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在1930年至1940年间,社会学被视为一门实际性学科,并从外国引进一些调查方法,如视察和采访,从而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展得越来越规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学开始从把政治理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开始,开始把社会学作为实际的学科,研究全国各地的社会情况,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把社会学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实践,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等方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这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学研究也从讲求客观实证为主转向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较大的进步,还要归功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相结合, 提高教育实效性
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与政策制定相 结合,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
04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 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THEME TEMPLATE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起源和发 展历程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主要理论 和方法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案例 和经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公 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服 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凝聚 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人才培养的贡献
提升社会工作教育质量:提 高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和水 平
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社 会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师资力量
教师数量:全国范围内社会工作 专业教师数量
教师培训:教师参加的培训、研 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背景:教师的教育背景、工 作经验和研究领域
教师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 反馈
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理论: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教授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技巧和方法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教授如何进行社会工作研究,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 社会工作实习: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THEME TEMPLATE
兴起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日益突 出,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促进 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1989年,即改革开放10周年之时,关于中国社会学的情况,笔者曾著文做了这样的分析:经过十年的艰辛创业与探索,经过十年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同命运,共呼吸,中国社会学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成熟度;一方面社会学本身在理论上、在实践中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正对我国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学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得到社会各界、社会科学各科的广泛的承认,社会学成为很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学也和经济学等一样,对改革和开放的事业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成熟度还是不高的。
社会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科学,尚需继以时日,尚有不小的差距。
当时,笔者在该文还提出:对于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学来说,在理论上处理好下述三个关系是至为重要的。
这就是:第一,处理好社会学与转型社会的关系;第二,处理好社会学内部一些重要的理论关系;第三,处理好社会学界内部不同学派、不同主张、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
2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学成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由笔者主编的《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xx)》,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各章对社会学不同领域所取得进展的梳理,有说服力地表明了这一点。
这篇总论主要围绕几个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学在30年中成熟到什么程度,它与前10年相比提高了多少,从而表明它确实日趋成熟了。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自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学的众多问题中,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母题,它涉及到一系列子题:社会学是否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学科?社会学是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无关的纯科学?社会学是否只有科学性没有人文性?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把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东西,当作不言而喻正确的东西,来加以接受,并作为用来评论他人的观点是否“科学”的标准,是中国社会学界曾经出现过的不成熟性的表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观了。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2021年专升本)导论(一)社会学及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定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二)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了解: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概貌。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学,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在经世学科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学原理并列。
群学适度之教育群众以拯救国家之学,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从严复翻译斯宾塞的助手开始,《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出版,有些学者认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正式开端。
14页到18页。
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学,第一,教学研究机构建设大大加强,第二是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第三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第四是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第五是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掌握: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思想第18页到2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22页到25页。
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思想。
一是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是如何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了一个新中国。
三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到社会主义社会,四是关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重视社会调查人的领导人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仍将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遵循。
四是以人为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五是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六是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王慧玲(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27)摘 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大约是从1976年的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开始的,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新思想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也得到了史学家的关注,大家众说纷纭,本文将同读者一起来领略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领域研究以及重要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史早就;学术领域;重要理论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通常而言,史学家们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所存在的独特意义。
第一阶段通常是指以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发展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发展起来 ,究其原因,是人民思想意识上的缺失,中国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着我们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突破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具有社会生活性的国家。
随着文化方面逐渐兴起,也为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所谓"软实力兴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方面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不仅仅只单方面关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绩,而应该去关心民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关心他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各地不统一,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史学家们往往会忽略这一要素,在发展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视线多转移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更应该从底层人民出发,去关心他们的 生活,使每一个中国人民吃的饱 穿的暖正是当时的第一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后的第二个十年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国首届社会史研究讨论会在中国天津举办,这也会也得到了史学家们的极大重视,会议讨论了我国当时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主要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措施,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径。
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态度。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国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展迅猛,其历史也悠久而多彩。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就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在中国发展迅速。
社会学传入中国30多年来,历经了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快速变革。
它已经从一项比较落后的学科转变为具有竞争力的学科,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社会学近几十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科体系的加强和完善。
中国社会学不仅在华东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而且在多所高等学府创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并增加了社会学的教学课程和教材。
此外,中国社会学部也建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学研究体系。
其次,社会学理论和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学者们在社会学领域把握机会,积极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除了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外,中国学者们还积极地推动“社会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新社会学”等新的理论和研究方向的发展。
此外,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表现出良好的成果。
中国学者们以社会学为主要研究框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研究和分析,如新一轮移民运动、社会贫困、社会保障制度等,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专著。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也为学者们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可以说,中国社会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中国学者们将继续开展深入的社会学研究,推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速崛起的国家,近年来其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然而,这种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也在持续发生着,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
社会学家指出,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它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预期。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种经济转型在短时间内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此外,中国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地位。
二、政治转型中国的政治结构也在逐渐进行着转型。
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政党专制。
然而,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更多的公开讨论,民意表达和人民参与。
此外,中国的领导人也一直在积极地努力推动政治改革。
政治转型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三、文化转型中国的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然而,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这种变迁包括了中国青年人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财富的转移,以及对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不断追求。
这些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转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变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文化。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以前知识分子,教育、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但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崛起和快速转型之中。
虽然变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学家认为,要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可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扩大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转型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以迎接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社会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推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经济建设,通过市场化改革、外资引进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这种经济发展的路径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社会变革。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确保国家的社会秩序。
例如,中国强调“人民安居
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理念,重视社会公平正义,致力
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
中国通过教育、文化等手段加强民族认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倡导爱国主义,凝聚人民的力量。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化的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民族认同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这种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是指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发展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们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伦理,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后来的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大多数学者更多地从事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而非系统研究社会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
这些运动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许多优秀的社会科学家和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科学立国”的思想,主张以科学知识来引领国家的发展。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国家的重点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报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成立,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社会科学家们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同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基础。
中国社会学、中国经济学、中国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摘要:1.社会学的定义与起源2.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研究领域3.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4.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5.社会学的意义与价值正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理论,如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卡尔·马克思等。
他们的理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众多,主要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现象,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上,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对现象的深度解读和理解。
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共同为社会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在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从20世纪初开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兴起,形成了以燕京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学研究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理论创新不断涌现。
如今,我国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科。
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政策制定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辛奋斗的结果。
它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路径和模式。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推广再到深入发展,这些阶段中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早期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制定了继续革命的方针,宣布实现共产主义“不断革命”的目标。
这个目标很快被所有的共产主义支持者所认可并推动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被广泛推广上了全国。
然而,这些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压手段导致了许多问题,比如农民剥夺土地、文化将革命理论作为唯一宗教信仰这种思想等等,也使得整个中国民众进入了一个危机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历史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不仅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也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实践推广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企业改革、城市化项目等等,这些改革使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
在这一阶段,国家利用经济学、金融科技、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加快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产业,不断推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
”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
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
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
‘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
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
”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
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
”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
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
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
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
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
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
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
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
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
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
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只想语出惊人、在学界出头”,此后,他开始意识到写别人看不懂的书“不靠谱”,社会学家“不该只呆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象牙塔,用理论去启发大众。
因此在过去的15年间,吉登斯开始介入政治,他建议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应该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将理论付诸实践中,否则,经不起实践考验的理论,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社会学家不仅需要理解世界,更需要改变世界。
”难道能说由于吉登斯介入政治——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深度地介入政治,他就不是、不再是社会学家了吗?在社会主义低潮的背景下,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其实际结果往往是摆脱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往往是西方价值、西方政治、西方意识形态的乘虚而入。
所谓的“非价值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正是西方推行他们那一套价值、政治、意识形态的遮眼布和挡箭牌,他们要“非”的是社会主义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让你的社会陷入根本目标的失范,价值观的失范,意识形态的失范,抽掉你社会的精神支柱,让你的社会成为一个没有脊梁骨的社会。
他们这一套在前苏联、东欧得手过,但是在中国不那么容易。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十七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远意义。
中国社会学以“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自己的深层理念,继承先辈服务现实、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表明它不可能成为“价值中立”的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要研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设,要研究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表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社会学要研究探索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社会制度和社区制度的方方面面,表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现在该是结束那种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幼稚病的时候了,该是澄清那种贬低社会主义价值、政治、意识形态的种种错误观点的时候了。
3、社会学与人文性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学尚未充分成熟,根本的一点在于过分重视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或没有扩展到人文性。
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真正达到人文性这一层次,是中国社会学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其“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中提出来的,是他逝世前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做的又一重大贡献。
他在肯定“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科学”的大前提下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由科学性决定的“工具性”,“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人’、‘群体’、‘社会’、‘文化’、‘历史’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
”费老认为:“‘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等,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直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一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学”。
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看作是费老对世界社会学反思、重建的潮流所做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回应,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他以前提出的“差序格局”论、小城镇理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论等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可以这样说,为了国强民富,孜孜不倦地探讨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是费老学术生生涯的追求,也是他学术生命的实质。
费老达到的这一境界,毫无疑问应该看做是中国社会学日趋成熟的一种标志。
费老的观点,在把社会学当作经验科学、以某种新面目出现的实证社会学实际上占主流地位的中国社会学界,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一些人不了解,过去费老针对当时的情况强调科学性和实证风格,是有时代的理由的,而把费老误解为仅仅为是科学主义的,实证风格的。
现在他又针对新的情况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更是有的放矢的。
费老提出的观点正在迫使许多人重新进行思考。
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费老的观点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经验性和理论性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思潮,不仅把科学性和价值性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科学性,否认价值性,而且也把经验性和理论性对立起来,只认经验性,否认理论性。
实证主义的著名口号“拒斥形而上学”,就把价值性和理论性都当作“形而上学”拒斥掉了。
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著名美国社会学理论评论家乔纳森?特纳所著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中。
该书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拒斥”的思想,这就是拒斥哲学、拒斥元理论、拒斥社会学理论,他说:“思辨理论的框架本身并非是解释具体事件的理论,而是解释一个理论必须提出的基本问题。
”“我认为思辨理论通常沉陷于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使理论的建立停滞不前。
我想,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将存在下去,因为它们是无法解决的。
”“更重要的结论是:大量的社会学理论事实上是思辨理论的活动”从这些评论中,可以归结出特纳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思辩理论是对“理论必须提出的基本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也就是说,思辨理论是元性质的理论;第二,这类元理论通常陷于“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理论的研究因而也就“停滞不前”;第三,“大量的”“社会学理论”是这种元理论,即哲学“思辩理论的活动”,不是社会学理论。
根据特纳的逻辑,不仅对哲学的思辩理论予以拒斥,而且将阐释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即元理论)当作了哲学的思辩理论予以拒斥,进而将“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归结为了哲学的思辩活动,予以拒斥。
这三个拒斥是特纳社会学实证主义立场表现。
这本早在1980年代翻译成中文的书,在普及西方社会学理论方面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把他主张的拒斥理论性的实证主义思潮带给了读者。
事实上,正如笔者指出的:任何有价值的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都是这样那样从大量的现实经验事实材料中概括出来的,否则只能是苍白的。
反过来说,经验研究尽管是基础,但仅仅停留在经验上,还不是理论。
所以,轻视理论、理论研究同轻视经验、经验研究一样,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必须保持平衡,相互促进,相互得益。
两者的关系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正确处理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关系,也是对中国社会学真正成熟的一种考验。
必须注意的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不能低估。
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失衡的根子,就在于这种思潮的负面影响。
正如有学者正确指出的:中国社会学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理论滞后现象。
其表现是:一方面,大量的经验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或明确的理论前提,以致许多课题重复开展,缺乏学术的积累性和递进性;另一方面,简单运用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很多经验研究往往是对某些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的粗浅证明,对处于深刻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解释常常流于表层。
轻视理论思维或理论建设的原因,首先是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开始,受美国社会学的影响太大。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学陷入了我称之为“强势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困境”这样一种不利态势。
这种强势社会学中的弱势,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失去了平衡,这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对实证主义思潮的追求和癖好。
可以认为,理论与实证的失衡是世界社会学中心开始重新向欧洲转移的根本原因。
美国人自己也很早意识到这个困境,甚至说得更严重,叫作“危机”。
米尔斯、古尔德纳的一些著作,可以说都是在批判这种困境。
默顿“中程理论”对美国社会学具有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