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2015)[1]

合集下载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消渴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消渴、多尿、口渴、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以及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1.辨别病因:消渴痹证常由肾阴亏虚或阳气上浮引起,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情志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指先天肾亏,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房劳过度、失眠、情绪不稳等,情志因素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郁闷等。

2.辨别病机:消渴痹证主要病机为阴虚或阳浮,常见的有肾阴亏损、水液不维、燥热蕴结等。

3.辨别病势:根据真虚、虚实、表里、形神等辨别病势。

真虚是指虚实夹杂,即虚实夹杂表现;虚实是指真虚与真实相随,即虚实相伴表现;表里是指病位表里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现;形神是指病证影响患者的肢体、心境等,形神为一体表现。

诊疗方案:1.中药调理:根据病因、病机、病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枸杞子、山药、黄精等,以滋阴养血、生津止渴为主。

同时要注重饮食调理,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柚子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针灸疗法:适用于阳气上浮、肢体麻木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内关、曲池等,可选择针刺、电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和阴阳、舒筋活络为主。

3.推拿按摩:适用于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可选择背部推拿、腰部按摩、腿部揉捏等方法进行,以缓解疲劳、舒筋活络为主。

4.心理疏导:消渴痹证常伴有情绪不稳、郁闷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

可以选择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心声、给予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辨别病因、病机和病势,其诊疗方案主要是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心理疏导。

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病因分析消渴病痹症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等。

中医认为,消渴病属于中焦湿热为主,气血亏虚的证候。

因此,中医方案主要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清热利湿、滋养气血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方案1. 根据辨证论治法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辨别病因、辨证施治和调节生活习惯。

主要的辨证施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滋阴养胃、健脾和胃、益气和血等。

2. 草药治疗中医方案中通常会配合使用一些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黄芩、木通、车前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利湿、滋养气血的作用,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3. 饮食调理在中医方案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应多喝水,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方案中还强调调节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同时,还应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1.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中医师的指导,并定期复诊。

2.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3.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水,以免加重病情。

4.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积极调节情绪,以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方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刺激身体的自愈机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方案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2014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

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

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②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③肾阴亏虚证: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消渴病痹症 方案

消渴病痹症 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治疗仪改善血液循环。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熏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9.遵医嘱予中药热熨腰背部、双膝及肾俞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

以下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1.寒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根据个人情况和辨证结果,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等。

最后,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第一篇: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1.阴虚燥热证: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

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xx、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xx(《xxxx和剂局方》)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
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的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感觉定量试验和神经传导速度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气虚血瘀证
症状: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晄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主方:糖宁止痛1号方
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鸡血藤、红花、地龙、桂枝、水蛭、细辛、元胡、蒲黄、五灵脂
加减:病变以上肢为主加桑枝、桂枝,发下肢为主加川牛膝、木瓜。

若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更甚,可选用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

2、阴虚血瘀证
症状: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嫰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主方:糖宁止痛2号方
白芍、甘草、生地、当归、元胡、川芎、木瓜、怀牛膝、细辛、桂枝、水蛭、鸡血藤、蒲黄、五灵脂
加减:腿足挛急时发抽搐,加全蝎、蜈蚣;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胡黄连
3、痰瘀阻络证
症状: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治法:祛痰化瘀、宣痹通络
主方:糖宁止痛3号
茯苓、半夏、枳壳、黄芪、桂枝、白芍、苍术、川芎、细辛、水蛭、元胡、蒲黄、五灵脂
加减:胸闷呕恶、口粘加藿香、佩兰、枳壳易枳实;肢体麻木如蚁行较重者加独活、防风、僵蚕;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加白附子、白芥子。

4、寒凝血瘀证
症状: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便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方:糖宁止痛4号方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乳香、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水蛭、元胡、鸡血藤、蒲黄、五灵脂
5、肝肾亏虚证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主方:壮骨丸加减:龟板、黄拍、知母、熟地、白芍、锁阳、虎骨(用狗骨代替)、牛膝、当归、蒲黄、五灵脂
加减:肾精不足明显者选加龟板胶、鹿角胶、紫河车、牛脊髓、猪脊
髓;阴虚明显加枸杞、女贞子。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
1、通心络胶囊
2、血塞通注射液
3、糖宁止痛胶囊(本院制剂)
(三)中药熏洗
外洗方:鸡血藤、苏木、透骨草、桂枝、红花、冰片(后放入汤剂中),每日一次,十五次为一疗程。

(四)针灸:主要采用体针
(五)、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2、密切观察病情,周围神经病变以对称性无端及多发性神经病变较多,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加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3、加强足部护理
(1)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防治烫狎,经常按摩足部,每
天进行适度运动。

如散步,起坐等。

(3)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4)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温水洗脚。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痛、痿症状,体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肢体麻、凉、痛、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肢体麻、凉、痛、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症状判定标准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好转:治疗前患者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前患者有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积分
临床症状积分表
轻症状中重
持续疼痛,偶尔疼痛,经常疼痛,
每日次以4次以42肢四每日次以每日
上,每次3030下,每次疼痛10下,每次分钟以上,分钟以内分钟以内
甚者不能缓
持续发凉经常发凉偶尔发凉6近衣近衣3近衣被即钟以上不分钟可发6缓缓行走无力行走无力行走无力平地步行层楼层搂无感下
肢发感下肢发感下肢发肢体感觉肢体感觉
肢体感觉钝,针刺10尼钝10尼钝减验才有感丝试验阴丝试验阳持续麻木次每偶尔麻
木经常麻木3次上,每次每每分钟以上3下,
每1下,每麻
甚者不能分钟以分钟以行走无力肌肉中度
肌肉轻度平地步行萎感下肢发稍者活动介
于两者日常活动感气短乏偶乏
稍有活动介于两者日常活动懒偶反复(每(每偶(每经次烦次以上都有发作症状明显稍有,不较明显,不欲活响活动减困
介于两者盖,比常偶有感肢穿衣症状明显较明显,稍有,不酸响活动减不欲活动
头晕偶感(每周1经常(每周2反复(每天
都有发作耳次次以上
淡暗紫舌暗其薄白舌黄其胖胖大;边舌齿其青脉沉弦弦结其他分;次要分;重:6注:主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分,中:4 分;分;重:3分;中: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2 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2、
症状分反射分感觉试验分
针刺觉膝反射足部疼痛温度觉
踝反射发麻轻触觉针刺感
震动觉无力
位置觉共济失调
上肢症状注:症状分,出现一项记1分,无为0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每出现一次异常记1分,无异常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
重。

总分最高19分。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难点分析
消渴病痹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消渴病日久耗伤气血阴阳,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四大主症中以“凉、麻、痛、萎”,但主要症状还是
以“痛”为关键,因此治疗的难点还是应着重于改善患者的“疼痛”。

,我市处于东北高寒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8℃,消渴病痹证
发病率较华北及南方明显增高。

也是糖尿病专科重点攻关的课题。

同时也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病种。

(二)应对措施
1、加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协作分组,重点学习应用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院长牵头制定的诊疗方案,在完成临床路径观察病例中进一步探索发掘。

2、针对治疗难点,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来辨证论治,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学说,治疗原则有“络以通为用”大法,因
此在治疗上重点应用通络药物,根据病情的虚实选用袪瘀通络的水蛭;和血通络的鸡血藤;通畅络气和细辛、桂枝;同时各方中都加用元胡来增加止痛的效力。

3、消渴病痹症病程长、缠绵难愈,治疗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发挥
中医特色优势,如中药外治法、针灸等,较单一的服药能明显提高疗效。

五、优化方案说明
我们通过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运用虫类药物治疗痹症之经验,对于血瘀症状明显者,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用水蛭、地龙、蛰虫、全蝎、蜈蚣,加强活血通络之功效;对于肝肾亏虚者,本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指导思想,在辨证用药基础上选加龟板胶、鹿角胶、紫河车、牛脊髓、猪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填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