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新技术新结构

合集下载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CAI第6章 车身碰撞安全性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CAI第6章  车身碰撞安全性

前排座:2 后排座:1
基于装车率
正面100%碰撞: 16
侧面:16
须满足ECE R68法

额外加分:3
56kph正面偏置 壁障:16
的国家存在差异,但是 各自的检测条件高于当 地的强制性检测法规, 收到各大汽车企业的重 视,被作为汽车开发的 重要评估依据。
6.1 汽车安全性要求
成人乘员
总分:36
正面偏置碰撞 64kph正面偏置壁障
侧面: 可 变 移 50kph可变移动壁
18
动壁障: 16

撞柱:16
29kph撞柱
额外加分:3
安全带提醒
6.2 汽车碰撞形式及乘员伤害
安全、节能、环保是汽车发展的三大主题。 (一)汽车碰撞的形式
汽车碰撞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滚翻和撞行人的 情况等。
汽车碰撞形式
* *
** **
* 28%
* *
汽车碰撞类型
*
*
*
29%
* 6%
车与人碰撞事故的比例
* *
* *
各种碰撞事故死亡人数
(二)汽车碰撞时的乘员伤害
6.3 汽车被动安全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
(一)被动安全法规
汽车产品认证制度,是国家对汽车产品管理的一种方式,产品只有通过认证才能在 市场上销售。 • 被动性安全法规的两大派别
–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 –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标准 • 其他国家的法规多参照这两个标准。 • 我国也陆续出台了许多强制性的汽车安全法规。 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将汽车的安全问题分为三大部分: 1)主动安全法规; 2)被动安全法规; 3)发生撞车后防止火灾事故的法规。
行人碰撞法规及E-NCAP标准 : 欧盟行人保护法规 日本行人保护法规 E-NCAP行人保护试验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保证汽车乘坐安全的关键在于其车身结构和设计。

本文将重点探讨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二、汽车车身结构汽车车身结构是指车辆的外部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和整体性能。

一个合理且坚固的车身结构能够在碰撞和侧翻等事故中提供更好的保护。

1. 车身材料车身主要由钢材和铝合金构成。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并且成本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中。

而铝合金则较轻,可以减轻整车重量,提升燃油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一些高端汽车还采用了碳纤维等先进材料。

2. 车身类型常见的车身类型包括轿车、SUV、MPV等。

不同类型的车身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安全设计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SUV通常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侧翻性能,而轿车则更注重碰撞保护。

三、安全设计策略针对汽车车身的安全设计,制造商采用了多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确保车辆乘坐安全。

1.碰撞安全设计为了降低碰撞力对车辆内部乘坐者的伤害,汽车采用了多层面、可吸能的结构设计。

这种设计能够减少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此外,车身还配备了气囊、安全带等保护装置,以进一步降低碰撞损伤。

2.侧翻保护设计侧翻是导致汽车事故的一种常见原因。

为了提高车辆的侧翻稳定性,制造商在车身结构设计上考虑了重心的布置以及底盘和悬挂系统的调整。

此外,也通过在车身侧面设置加固材料和增加车身刚性来增强车辆的侧翻抗性。

3.防撞装置为了在发生碰撞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坐者的伤害,现代汽车配备了多种防撞装置。

如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

这些装置能够监测车辆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车辆的稳定和乘坐者的安全。

四、未来汽车安全设计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需求不断提高,汽车安全设计也将继续发展和进化。

1.智能安全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安全系统将逐渐应用于汽车安全设计中。

汽车被动安全分类

汽车被动安全分类

汽车被动安全分类一、前言汽车安全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被动安全是指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和车辆的安全措施。

被动安全主要包括车身结构、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和头枕等部分。

本文将从汽车被动安全的分类入手,详细介绍各种被动安全措施。

二、按照功能分类1. 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是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仅能够支撑整个车身,在碰撞时还能吸收和分散撞击力量。

现代汽车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提高车身强度和刚性,如高强度钢板、铝合金等。

2. 气囊系统气囊系统是目前最为普及且最为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之一。

它可以在碰撞时迅速充气,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碰撞冲击。

气囊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气囊、乘客气囊、侧面气囊等。

3. 安全带系统安全带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基础,它能够固定车内人员,减缓碰撞时的惯性力。

现代汽车安全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收回,还配有预紧器和限力器等装置,提高了安全带的使用效果。

4. 座椅和头枕座椅和头枕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在碰撞时保护乘员颈部和头部免受伤害。

现代汽车座椅和头枕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材料,如可调节式头枕、能够吸收冲击力的座椅等。

三、按照碰撞部位分类1. 前撞前撞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碰撞形式。

现代汽车在前端设置了防护杆、缓冲器等装置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量,并采用了预紧器、限力器等装置提高安全带的使用效果。

2. 侧面碰撞侧面碰撞也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碰撞形式。

现代汽车在侧面设置了侧面气囊、加强杆等装置来保护乘员免受碰撞伤害。

3. 后撞后撞虽然不如前撞和侧面碰撞严重,但仍然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现代汽车在后部设置了防护杆、缓冲器等装置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量。

四、按照车型分类1. 轿车轿车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汽车类型之一,它在被动安全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现代轿车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材料来提高被动安全性能,如高强度钢板、气囊系统等。

2. SUVSUV是一种运动型多功能车辆,它具有较高的越野性能和载人载物能力。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十年来,各种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汽车的安全水平。

本文将探讨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车身结构安全技术车身结构安全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车架、车身防撞梁、安全气囊等构件,以及车身防撞测试等相关技术。

目前,汽车的车身结构普遍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等材料,大幅度提高了车身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

2. 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感应器、控制器和电子操作系统,实现对车辆行驶时各种状况的判断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ABS 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TCS牵引力控制、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

防碰撞安全技术是通过感应器、计算机和控制器等技术手段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进而实现对车辆运动的控制,从而降低碰撞事故的风险。

常见的防碰撞安全技术包括:前、后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停车、自动泊车等。

1.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未来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的汽车安全系统将更加高科技化,采用更多的传感器、计算机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

2. 自主驾驶技术逐步完善自主驾驶技术是指无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驾驶,实现自主导航、避障、自主驾驶等功能。

目前,自主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也正在积极投入相关研发。

3. 感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感知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未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将更加强大,实时侦测路况、障碍物等,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车辆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汽车运行的安全性。

4. 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会对汽车安全带来极大的改变。

车载网络技术使得汽车关于自身安全的信息能够及时发送到相关监管部门和其他车辆,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车身结构是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本文将从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安全性能的评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汽车的车身结构设计原理是基于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

首先,车身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抵抗碰撞和扭曲力。

其次,车身结构还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最后,优秀的车身设计还应具备良好的美学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为实现这些设计原理,汽车制造商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例如,高强度钢材具备出色的刚性和强度,可以保证车身在受到碰撞时不产生过大的破坏。

此外,其轻量化的特性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而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则进一步增强了车身的强度,并减轻了整车的重量。

二、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的评估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是通过碰撞试验和仿真模拟来评估的。

碰撞试验是一种直接测试车身结构强度和刚性的方法,通过将车辆置于特定速度下,模拟实际碰撞情况,检测车身结构的变形和乘员座舱的变化。

仿真模拟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根据车身结构的设计参数和物理特性,预测其在碰撞情况下的变形和稳定性。

除了碰撞试验和仿真模拟,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还包括防火性能、抗侧翻性能等方面的评估。

防火性能评估主要通过燃烧试验,测试车身结构在火灾事故中的燃烧速度和蔓延情况。

而抗侧翻性能评估则要求车辆在激烈变道等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并减小乘员的受伤风险。

三、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身结构和安全性能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将对车身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的电池具有较高的重量和能量密度,车身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承受电池的影响力。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电气系统对车身结构的绝缘和隔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普及将对车身结构的设计提出新的需求。

《汽车新技术》PPT课件

《汽车新技术》PPT课件

发动机电控 变速器电控
动力传动一体化
24.01.2021
精选ppt
2
• 综合集成控制: 动力传动一体化; 动力、转向、制动等 集成控
制技术;被动、主动安全集成技术。 全面提高动 力性、平顺性
和安全稳定性。
ABS+ASR+EBD+TCS+AYC
ESP 稳定性控制
ESP+PASSIVE SAFETY
APIA 主被动安全集成
24.01.2021
精选ppt
13
悬架系统电控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 电控技术层
悬架系统的发展经历了钢板弹簧悬架→复 合悬架→被动空气悬架→(半)主动空气悬 架(电控空气悬架)。目前在发达国家,大 客车几乎全部使用电控空气悬架,重型载货 车使用比例也非常高。国内电控空气悬架产 品处在开发起步阶段。
电 控空气悬架系统是靠调节弹簧刚度和减 振器阻尼来实现悬架的控制,同时可以控制 调节车辆高度。
24.01.2021
精选ppt
6
1. 芯片平台 高性能控制计算CPU 数字信号处理 芯片 接口芯片 移动网络通讯芯片
2. 软件平台 实时操作系统 移动信息安全系统
3. 控制平台 动力传动控制 底盘控制 车身控制
4. 安全驾驶平台 自适应巡航/安全辅助驾驶 车辆自动驾驶系统
24.01.2021
精选ppt
APIA+EPS+AIR SUSPENSION
底盘综合集成
24.01.2021
精选ppt
3
• 网络总线: 利于信息共享、故障诊断、模块化,解决整车内 部通讯 的 CAN、LIN、MOST 整车网络系统。
• 线控技术:包括线控油门、换挡;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 将彻底改变和简化底盘结构,是一场革命。

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有哪些特点

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有哪些特点

1.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有哪些特点汽车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汽车的总体结构。

工作原理使用性能以及维修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发动机燃料供给。

点火控制到底盘的传动系统。

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与辅助装置等都普遍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

所以。

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基础。

把汽车的新结构。

新工艺。

新材料。

汽车安全。

节能环保。

舒适性能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新型应用技术2什么是汽车再循环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汽车的制造使用有何意义?汽车从生产到报废再使用过程实现汽车再循环关键是在设计阶段就要把汽车变成易于再循环的构造。

并把作为汽车粉碎残余物废物的树脂成分做成易于再循环的形式。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报废汽车及废旧零部件的回收。

利用已经成为关系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业务符合建设节约型和创新性国家的战略需求3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CVT无级变速器是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传递动力。

可以使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实现最佳匹配。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动轮组、从动轮组、金属带和液压泵等基本部件。

主动轮组和从动轮组都由可动盘和固定盘组成,与油缸靠近的一侧带轮可以在轴上滑动,另一侧则固定。

可动盘与固定盘都是锥面结构,它们的锥面形成V型槽来与V型金属传动带啮合。

发动机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首先传递到CVT的主动轮,然后通过V型传动带传递到从动轮,最后经减速器、差速器传递给车轮来驱动汽车。

工作时通过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可动盘作轴向移动来改变主动轮、从动轮锥面与V型传动带啮合的工作半径,从而改变传动比。

由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工作半径可以实现连续调节,从而实现了无级变速。

4机械电控制动变速器的优点实现自动换挡。

传动效率高。

成本低。

易于制造。

提高燃油经济性。

降低排放污染。

乘坐舒适。

操纵性好。

提高行车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技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逐渐加剧,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绿色出行方式,正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方面存在一些挑战,特别是在电池系统、车辆结构和智能驾驶等方面。

因此,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技术研究和应用,是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一、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采用的锂电池系统是其核心能源装置,但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化学特性使其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

因此,确保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锂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

通过合理设计散热系统、采用温度管理系统和热敏感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和控制锂电池的温度,防止因过热引起的电池性能下降和热失控事故。

其次,要加强对锂电池的过充和过放保护技术研究。

通过引入电池管理系统(BMS),实现对电池的智能控制和监测,避免电池过充或过放导致的安全隐患。

再次,要研究发展快速充电技术。

通过改进充电设备和电池结构设计,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充电时间,以便方便用户使用,并减少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焦虑感。

二、车辆结构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在车辆结构上也需要加强安全技术研究,以提高车辆整体的抗碰撞能力和安全性。

首先,要加强车身强度设计与优化。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使车身具有更好的刚性和抗碰撞能力,提高乘员保护能力。

其次,要研究发展车辆主动安全技术。

如引入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道保持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提高驾驶辅助功能和反应速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再次,要加强车辆被动安全系统的应用。

如安全气囊系统、车身保护结构、座椅安全带等,为乘员提供更好的保护,降低车辆碰撞事故对人身安全造成的伤害。

三、智能驾驶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通过模拟实际路况和交通环境,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汽车整车碰撞安全新技术

汽车整车碰撞安全新技术

汽车整车碰撞安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的日益重视,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来提高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目前流行的汽车整车碰撞安全新技术,包括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并对其工作原理和优势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主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那些能够在碰撞发生前、在发生碰撞时或碰撞后减轻伤害的技术。

其中一种主动安全技术是预测性制动系统。

该系统使用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来监测前方交通状况,并在系统检测到可能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制动系统。

预测性制动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少碰撞时的车辆速度,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

另一种主动安全技术是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该系统通过摄像头或雷达设备来检测车辆是否偏离车道,如果检测到车辆即将偏离车道,系统将自动调整车辆方向,使其重新回到正确的车道。

这种技术能够减少由于驾驶疲劳或分神导致的意外事故,并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

除了主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被动安全技术是指那些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乘车人提供保护的技术。

其中一种被动安全技术是安全气囊系统。

安全气囊系统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形成防护,减缓乘车人头部和胸部的冲击力,并减少乘车人受伤的风险。

安全气囊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提高乘车人的生存率。

另一种被动安全技术是防护结构设计。

现代汽车的车身结构被设计成能够在碰撞时吸收和分散冲击力的形状。

这种设计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保护车内乘车人的安全。

特殊的能量吸收结构和高强度材料的使用使得车辆能够在撞击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并减少乘车人受到的伤害。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整车碰撞安全新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技术包括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能够在碰撞前、中和后减轻伤害,如预测性制动系统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被动安全技术则在发生碰撞时为乘车人提供保护,如安全气囊系统和防护结构设计。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在碰撞时能够减少伤害,提高乘车人的生存率。

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

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

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一、本文概述1、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进,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驾驶、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种面貌。

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研发新能源汽车,以满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智能化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工业的新宠,为驾驶者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和智能的驾驶体验。

此外,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引入,正在深刻改变汽车行业的生态和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定制化生产等新型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

其次,智能化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协同,涉及到复杂的软硬件整合、传感器技术、高精度地图等多个方面。

此外,随着智能化驾驶技术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汽车产业链需要更加开放和协同,制造商需要与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法规、道德等多方面的挑战。

未来,汽车行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压力,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对提高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性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性能,还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制造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汽车。

2.1 汽车新结构的应用汽车新结构包括如悬挂系统、制动器、车身和底盘等机械部分,以及电气和智能驾驶等新技术。

这些新结构能够显著提升汽车的舒适性、燃油效率、安全性和驾驶体验。

例如,悬挂系统能够吸收和分散路面冲击,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汽车新技术概论

汽车新技术概论

01
发动机转速
02
发动机负荷
03
发动机压缩比
转速增加燃烧速度相对曲轴转
角速度较慢,所以发动机转速
提高后,应将点火提前角加大,
以保证燃料燃烧过程在上止点
附近完成。
反之曲轴转速降低,应相应减 小点火提前角。
发动机转速一定负荷减小时进入气缸的 新鲜混合气量减少,而残余废气量不变, 使残余废气量相应增加,导致燃烧速度 减慢,所以应增大点火提前角。
于车用发动机,经过数十年发展,发动机增压技术中增压器结构和安 装方式各有不同,但工作机理已经基本趋于一致,不过从市场占有率 来说,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是最主流的结构。
涡轮增压器(Turbo charger) 涡轮增压器的全称应该是废气涡轮增压器,顾名思义,它是利用
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涡轮,并带动同轴上的压气机叶轮旋转, 将空气压缩并送入发动机汽缸。由于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之间没 有任何机械传动连接,机械损耗更小。理论上只要汽缸壁足够坚固, 只需通过增加涡轮的尺寸和激量,就能将动力提升到十分惊人的程度
负荷减小时,由于残余废气的稀释作用, 汽缸内的温度、压力相应下降,爆燃倾 向减小,所以,当爆燃时,放松节气门 踏板可以临时消除爆燃。
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压缩行 程终了混合气的温度、压力, 加快火焰传播速度,提高发动 机做功热效能,使发动机功率、 转矩增大,燃油消耗率降低。
但是,提高压缩比会增加混合 气自燃倾向而产生爆燃,所以 汽油机不能过高的提高压缩比。
废气涡轮增压器
01-工作不足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电动助力涡轮增压器
机械式增压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GENERAL WORK REPORT FOR FOREIGN

GB7258-2017新增45项总结

GB7258-2017新增45项总结

GB7258-2017新规现在,我就把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关于货运车辆新增的45个项目标准罗列出来,供卡友们参考(以下加粗加黑的项目为重要标注):1、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属于和定义;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设计和制造上用于运输危险货物的货车、挂车、汽车列车。

2、增加了总质大于等于12000kg的部分货车和总质量大于等于10000kg的部分挂车应在货箱(常压罐体)打刻至少两个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除按照 4.1.2、4.1.3、4.1.5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之外,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栏板式、仓栅式、自卸式、罐式货车及总质量大于等于10000kg的栏板式、仓栅式、自卸式、罐式挂车还应在其货箱或常压罐体(或设计和制造商固定在货箱或常压罐体上且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结构件)上打刻至少两个车辆识别代号。

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应位于货箱(常压罐体)左、右两侧货前端面且易于拍照,深度、高度和总长度应符合4.1.3的规定;且若打刻在货箱(常压罐体)左、右两侧时距货箱(常压罐体)前端面的距离应小于等于1000mm,若打刻在左、右两侧链接结构件时应尽量靠近货箱(常压罐体)前端面。

3、增加了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罐体或与罐体焊接的支座的右侧应有金属的罐体铭牌,罐体铭牌应标注唯一性编码、罐体设计代码、罐体容积等信息的要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标志应符合《GB13392》的规定:其中,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还应符合《GB20300》的规定。

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罐体或与罐体焊接的支座的右侧应有金属的罐体铭牌,罐体铭牌应标注唯一性编码、罐体设计代码、罐体容积等信息。

4、增加了对机动车进行修理或改装时不应破坏或未经授权维修电子控制单元(ECU)等记载的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对机动车进行改装或修理时,不应对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发动机型号和出厂编号、零部件编号、产品标牌、发动机标识等整车标志进行遮盖(遮挡)、打磨、挖补、垫片等处理及凿孔、钻孔等破坏性操作,也不应破坏和未经授权修改电子控制单元(ECU)等记载的车辆识别代号。

汽车新技术论文3000字

汽车新技术论文3000字

汽车新技术论文3000字篇一: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新技术,汽车发动机、动力传动、悬架、转向、制动、设计方法、新材料等方面,手写10-15页纸。

摘要:报告讲述了汽车发动机、动力传动、悬架、转向、制动、设计方法、新材料等方面的新技术,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讲述对这些新技术的看法和思考,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缸内直喷、FSAE比赛、差速器壳体改装、后轮转向、制动减配、新材料污染前言:自1886年“奔驰1号”诞生开始,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延续一百多年了,而他的作用也从当初的代步工具逐渐变的多元化。

依我看来现代汽车更像一件融合了高端科技的绝美艺术品。

汽车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过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

空气污染是否跟汽车尾气排放有关?想必大家对2021年1月中科院关于汽车尾气排放占有率研究的乌龙事件还记忆犹新。

汽车尾气的排放到底占大气污染源的多少我能力有限,真的无法告诉你。

不过眼下很多汽车新技术都是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和安全舒适这个两个主题诞生的。

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汽车不断向着节能化、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类的安全舒适度需求,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需求带来问题,人类不得不动脑子解决这些问题。

我觉的百度文库里的这句话说得很好——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下面我就正式开始向大家介绍汽车发动机、动力传动、悬架、转向、制动、设计方法、新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汽车新技术。

一、汽车发动机发动机这玩意是将自然界中的某种能量直接转换成机械能并拖动某些机械来工作的机器。

简单讲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即将汽油(柴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气缸内燃烧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做功,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原理。

发动机所有结构都是为能量转换服务的,虽然发动机伴随着汽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设计上、制造上、工艺上还是在性能上、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仍然未变,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时代,那些发动机设计者们,不断地将最新科技与发动机融为一体,把发动机变成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发动机性能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各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也将发动机的性能作为竞争亮点。

电子行业汽车电子新技术

电子行业汽车电子新技术

电子行业汽车电子新技术概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电子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机械结构逐渐被电子系统所取代,许多新技术正不断涌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在汽车电子领域取得突破的新技术,并讨论它们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影响。

1. 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当前汽车电子行业最为热门的新技术之一。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车辆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进行智能决策和控制,实现自主驾驶。

这一技术的引入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交通出行的方式和习惯,极大地提升了行驶安全和出行效率。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支持。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车辆可以对各种路况和交通情况进行预测和应对,从而实现更加安全和高效的自动驾驶体验。

目前,许多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积极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量产车型中,以满足用户对智能化出行的需求。

2. 电动化技术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电动车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汽车电子领域的电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使用电动驱动系统,车辆可以减少或完全消除对传统燃油的依赖,从而实现零排放和更低的碳足迹。

电动化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电池技术的改进。

当前,锂离子电池是最常用的电动车电池类型,但其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仍然是用户关注的问题。

因此,研发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快充电速度的电池成为电子行业的热点。

此外,也在努力研发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以进一步提升电动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3. 车联网技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车联网技术也成为汽车电子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将车辆与互联网连接,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以及车辆与用户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这种连接可以提供实时导航、远程诊断、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驾乘体验。

车联网技术在交通管理和车辆安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时传输车辆的位置、速度和行驶路线等信息,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交通调度和事故处理。

汽车新结构新技术(上篇)项目七电子节气门技术 文档全文预览

汽车新结构新技术(上篇)项目七电子节气门技术 文档全文预览
–当前,大部分厂家通过电子油门加速器来缓解油门迟 滞,但这种装置并不能提高发动机性能,改变动力输 出及扭矩等,仅是一个信号的放大器,并且油耗也会 随着加速器的加速而增加。
⑵ 非线性影响
– ETC 控制系统存在各种非线性影响,除了弹簧非线性 、粘滑摩擦及齿隙非线性等影响外,同时受到进气流 产生的非线性阻尼力以及进气气流的不稳定扰流阻矩 的影响,导致常规PID【 比例(proportion)、积分 (integration)、微分(differentiation)控制器】 控制不 能精确地设定反馈的增益,影响控制的精确性。
• 电子节气门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后期,80年代开始问世。90年代开始应用。
第一节电子节气门技术
• 所谓电子节气门(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 ETC),是一种柔性控制系统,通过节气门体上的电 动机驱动节气门,取消了传统节气门与加速踏板之 间的直接机械连接,在电控单元的控制下,可实现 节气门开度的快速精确控制。
⑶ 成本高。
–ETC 系统采用了智能型传感器、快速响应的执行器、 高性能控制单元及冗余设计,使成本大幅度上升。
三、电子节气门的分类 1 . 电液式节气门
– 电液式节气门大多数应用在有液压系统的工程机械中。 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驱动力大、功耗低等特点, 其电液控制的转换主要通过高速开关数字阀实现,控 制 精度高,对液压油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液压 系统 存在供油压力波动,液压执行机构之间的摩擦力 以及阀 所具有的启闭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其位置响应 不精确, 速度响应慢。因此,电液式节气门很少应用 在汽车上。
• 目前,电子节气门技术的发展趋势为:
– 在控制策略上由线性控制发展为非线性控制, 由辅助电子节气门发展为独立的电子节气门系 统,从单一的控制功能发展到集成多种控制功 能。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改善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选择。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节能减排、零排放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包括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

一、车身结构设计1. 轻量化设计新能源汽车采用轻量化设计,是为了减轻整车重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轻量化设计可以通过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和碳纤维等材料来实现。

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降低整车的重量。

2. 结构优化在车身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各部件的功能、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整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合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可以进行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重量比。

3. 抗碰撞设计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在车身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碰撞安全。

新能源汽车应该采用抗碰撞材料和结构设计,使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二、安全设计1. 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组,因此在安全设计中需要注意电池的安全性。

电池应该具备过充、过放和过温等保护功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此外,还应该加强电池的防护措施,以提高电池的抗挤压和防火性能。

2. 碰撞安全除了车身结构的抗碰撞设计外,新能源汽车还应该配备碰撞安全系统,包括气囊、安全带和防侧滑等装置。

这些装置可以在发生碰撞时保护驾乘人员,降低受伤风险。

3. 燃气安全部分新能源汽车采用压缩氢气或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加强燃气的安全控制。

应该采用高强度燃气储存材料和先进的泄漏检测技术,确保燃气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

总结: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是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车身结构设计中,轻量化、结构优化和抗碰撞是关键要素;而在安全设计中,电池安全、碰撞安全和燃气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新版GB 7258-2017与前一版主要变更

新版GB 7258-2017与前一版主要变更

新版GB 7258-2017与前一版主要变更最新版本GB7258-2017版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9项修订内容,新能源汽车与主被动安全技术被提上重点本次新标准是在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客观要求,规范发展旅居挂车、新能源汽车等新型车辆的客观要求,响应社会各界和领导提升公交车等重点车辆本质安全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动车技术标准体系的客观要求,四个客观要求背景下修订。

新标准遵循提高针对性、提升先进性、突出可行性、注重协调性、保持连续性等五个修订原则。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1.进一步提升了大中型客车的运行安全性和防火安全性要求。

2.扩大了重中型货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安全装置配置要求,增加了货箱(厢)、厢体、罐体等技术要求。

3.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特殊要求。

4.增加了事件数据记录系统配备、汽车电子标识安装用微波窗口等强化汽车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

5.明确了旅居车和旅居挂车的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组成乘用车列车的乘用车、中置轴挂车要求及乘用车和中置轴挂车的匹配要求,增加了旅居车和旅居挂车的电器线路要求。

6.修改了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的术语和定义,调整了警用摩托车、发动机排量大于等于800mL或电机额定功率总和大于等于40kW的两轮普通摩托车的外廓尺寸限值要求。

7.提高了面包车的安全技术要求。

8.细化了部分车辆的车辆识别代号打刻位置要求,修改了自动变速器换挡、乘用车座椅布置等要求及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载货汽车和专项作业车的术语和定义,规定所有乘员座椅及其布置应能保证就坐乘员的乘坐空间,明确了汽车使用遥控钥匙时的车门锁止策略、机动车排气管口朝下角度等要求。

9.增加了机动车采用主被动安全新技术、新装置、新结构时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特殊要求为安全性增添新砝码以下为客车部分主要修订内容关键部分提炼:(一)关于“客车”的术语和定义3.2.1.3 客车bus 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汽车,包括驾驶人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9个。

新能源汽车安全工作措施

新能源汽车安全工作措施

新能源汽车安全工作措施新能源汽车安全工作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人们购买和使用的首选。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在环保性能、能源消耗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工作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升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的认知,并为相应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

一、安全标准和监管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是确保其安全性的基础。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制定严格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监管。

这些标准和监管应涵盖车辆的设计、制造、电池管理、车辆维修和回收等环节,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符合安全要求,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电池管理和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电池技术,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车辆的安全性。

因此,电池管理和安全技术是确保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其中一项关键工作是制定电池安全性能测试标准,评估电池在不同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电池存在的安全隐患。

此外,应加强对电池制造和使用过程的监管,制定电池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确保电池的安全使用和回收,防止电池的污染和短路等问题。

三、车辆结构和安全设计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和安全设计是防止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损伤的重要措施。

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强度和碰撞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测试,制定科学合理的车辆安全结构设计标准和测试方法。

同时,应加强对车辆的电气安全设计,确保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电气故障引发的事故。

此外,新能源汽车应配备安全气囊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安全装置,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

四、驾驶员培训和安全意识提升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强的动力性能和响应性,驾驶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试才能上路驾驶。

因此,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培训和考试制度,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驾驶员转弯过快时。
• 对于安装ESP的车辆。1)车辆有甩尾的倾向。ESP 系统 自动干预,在右前轮上施加制动力。 2)车辆保持稳定。 3)在过第二个弯时,车辆有甩尾的倾向。ESP 系统自动 干预,在左前轮上施加制动力。4)车辆保持稳定。
• 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车辆出现甩尾,驾驶员企图通过 方向盘来调整方向,可惜为时已晚。车辆侧滑甩尾,导致 车辆掉头,危险。
• 防碰撞控制系统装有测距传感器,它们利用光线 、激光或超声波,测得汽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信号,加上车速传感器和车轮转角传感 器的信号送入电控单元(ECU),通过计算求出 行驶汽车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以及相互接近的 相对速度,并向驾驶员发出预告信号或显示前方 物体的距离。当将要碰撞时,ECU向制动装置和 节气门控制电路发出控制指令,使汽车发动机降 速并及时制动,从而有效地避免碰撞。
• 1. ESP的作用。 • ESP 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帮助驾
驶员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从而避免重大意外事故 。具体主要是通过防止车辆侧滑,在车辆和地面 间还有附着力的前提下,保证车辆的方向操控性 。通过对驾驶员的动作和路面情况的判断,对车 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及时的干预。
防止转向过度的后轮侧滑 防止转向不足的前轮侧滑
• C-NCAP的总分是51分,其中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 撞试验16分;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16分; 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16分;安全带提醒装置2分;侧 面安全气囊和气帘1分。
• 星级共划分6个等级:5+、5、4、3、2、1。
4.2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4.2.1 电子稳定程序ESP
• 近年来,增加了车辆对被撞行人的安全保护程度的测试, 并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级:★★★★分数为28-36分, ★★★分数为19-27分,★★分数为10-18分,★分数为19分。
• 1.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撞击测试。
• 2.可变形壁障侧面撞击。
• 3.行人安全测试。
• 4.驾驶人头部保护安全测试。
4.2.2 DSC动态控制
• DSC是宝马汽车公司对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的缩写,其意思 是“动态稳定控制”,是一种在动态行驶极限范围内将行车 稳定性保持在物理范围内的控制系统,此外还能改善牵引 力。
• DSC可以防止在紧急操控车辆时失去转向控制,特别是湿 滑道路上。
4.3 防撞安全新技术
4.3.1防撞控制系统
4.1.3 中国新车安全评价体系C-NCAP
• C-NCAP要求对一种车型进行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 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车辆速度56km/h对可 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速 度50km/h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三种碰撞试验,根据试验 数据计算各项试验得分和总分,由总分多少确定星级。评 分规则非常细致严格,最高得分为51分,星级最低为1星 级,最高为5星。
• 4. ESP工作情况。
• ESP以每秒25次的频率对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及驾驶员的 转向操作进行检测和比较。即将失去稳定的情况、转向过 度和转向不足状态都能立即得到记录。一旦针对预定的情 况有出现问题的危险,ESP会作出干预以使车辆恢复稳定 。
• 5.安装ESP与未安装ESP装置的车辆对比
• 1)在多变的路面上行驶时
第4章 汽车安全新技术
4.1 汽车安全技术概述 4.2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4.3 防撞安全新技术 4.4 安全气囊新技术 4.5 轿车安全车身结构技术 4.6 报警系统 4.7 无死角安全视野系统 4.8 新款奔驰S级轿车安全系统 4.9 奥迪Q7盲点监测功能
4.1 汽车安全技术概述
4.1.1 汽车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技• 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的措施: ➢ 视认特性。 ➢ 车辆底盘电子综合控制技术。 ➢ 信息传递技术。
4.1.2 欧洲新车安全评价体系NCAP
• NCAP(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 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正面碰撞速度为64公里 /小时,侧面碰撞速度为50公里/小时。碰撞测试成绩则由 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 撞安全性能越好。
• 1.C-NCAP工作流程。
• 2.C-NCAP测试项目。
• C-NCAP的评分项目包括三项测试:正面100%重叠刚性 壁障碰撞试验(50km/h);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 撞试验(56km/h);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50km/h)。另外包括两个加分项:安全带提醒装置及侧 面安全气囊和气帘。
• 对于安装ESP的车辆:1)车辆表现出转向不足的趋势, 即将跑偏。ESP系统立即进行干预,在增加右后轮制动力 的同时降低发动机输出扭矩。 2)车辆保持稳定。
• 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1)车辆出现跑偏(转向不足) ,即汽车的前轮向外侧偏离弯道,车辆失去控制。2)一 旦车辆驶入干燥的沥青路面,就会开始打滑。
• 2. ESP结构简介。
• 液压调节器
• 横摆角传感器
• 转向角传感器 • 轮速传感器
• 3. ESP在车上的整体结构。
• ESP系统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用于检测汽车状态和司机 操作的传感器部分;用于估算汽车侧滑状态和计算恢复到 安全状态所留的旋转动量的ECU部分;用于根据计算结果 来控制每个车轮制动力和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执行器部分以 及用于告知驾驶员汽车失稳的信息部分。
• 2)在避让障碍物时。
• 对于安装ESP的车辆。1)紧急制动,猛打方向盘,车辆有转向不足的 倾向。2)增加左后轮制动压力,对左后轮制动,车辆按照转向意图 行驶。 3)恢复正常的行驶路线,车辆有转向过度的倾向,在左前轮 上施加制动力。4)车辆保持稳定。
• 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在避让障碍物时,1)紧急制动,猛打方向盘 ,车辆转向不足。2)车辆继续冲向障碍物,驾驶员反复打方向盘, 以求控制车辆,车辆避开障碍物。3)当驾驶员尝试恢复正常的行驶 路线时,车辆产生侧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