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服饰

合集下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 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精品教育-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教育民国服饰变化-可编辑-(一)官方礼制制度。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

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

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

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可编辑-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
山先生综合中山装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中山装造型特点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
中山装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在政治方面,推翻了传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出现并且逐步发展。

在中国形成的新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外资、中国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相互矛盾、相互融合的局面,但它们都表现为封建传统经济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中发生新的变化。

文化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西方思想及技术影响下引起了许多变革思潮。

二、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一)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前十年最为受欢迎行的服装款式,它的服装款式是上衣下裙式的。

并在当时有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们受到日本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影响更加明显。

在穿衣风格上开始向日本女性的穿着靠近。

上身是在腰部略微收紧的短袄,袖子为宽大并露出手腕,这样的服装被称之"倒大袖"。

同时,发型也是清爽齐耳或齐肩的短发,没有多余的饰品,这样的穿着打扮几乎就是当时的时尚标杆,并且延伸到第一代民国旗袍之上。

(二)旗袍旗袍相信在每个女性心目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么就要说说马甲旗袍了,在整体的服装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它跳出以往大胆去掉旗袍的衣袖成为一种无袖设计,并且将下摆拉长至裙摆。

款式是依旧是A型廓形,保留清代旧式旗袍原来平直和松弛的特点。

后来减少穿衣层数为其更方便,马甲旗袍转变为“倒大袖”形态,由此倒大袖旗袍出现。

30年代的初期,旗袍也从一开始松弛向苗条过度,开始注意女性曲线,服装贴合身体曲线。

3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影响,“改良旗袍”问世,改良旗袍与原来的旗袍有明显区别,注重服装对于人体装饰性,开始展现女性的曲线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一跃成为了当时极具潮流和魅力女性的服饰,经典旗袍基础结构完善。

(三)西洋服饰西洋服饰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服装种类,其中西式连衣裙最受民国女性欢迎。

20世纪20年代,长至脚面的古典裙式显示淑女的端庄,并到30年代。

民国男子服饰及色彩研究价值

民国男子服饰及色彩研究价值

民国男子服饰及筋研究价值一、研究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这个时期,服制法令的出现摒弃了清朝遗留下的等级制度,服饰法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穿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简称《剪辫令》,下令二十日内剪除辫子,否则以违法论。

1912年颁发《服制》,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公布被制定为法定制服。

二、民国男子服饰2.1 长袍马褂2.1.1 长袍马褂的款式民国统治期间颁布了许多关于长袍马褂的服制法令。

1912年的《服制》规定男子乙种常礼服为褂袍式。

袍式为立领、连袖、大襟、长至脚踝,面料为本国织品,色为黑;褂式为立领、连袖、对襟,色为黑。

民国初年长袍马褂的服装样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1929年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蓝袍黑褂,袍样式为立领、连袖、前襟右掩、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踝上二寸;褂样式为立领、连袖、长至腹、左右后下端开衩。

无论是民国初期还是民国中期,长袍马褂服饰都占据一定位置。

1939年的《修正服制条例草案》规定男子常礼服乙种为长袍马褂。

袍式为立领、连袖、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脚踝;褂式为立领、连袖、左右后下端开衩、长至腹。

长袍马褂从民国初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作为便服被人们穿着,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1.2 长袍马褂的色彩色彩,在古代有明显的限制,等级制度无不体现在色彩运用上,不同等级的社会职位色彩运用不同,了解色彩代表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服饰、社会、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

在1912年《服制》中,规定长袍马褂的颜色为黑,黑色作为大众常用颜色,沉稳大气,具有神秘感;在1929年《服制条例》中,规定长袍为蓝色、马褂为黑色,1929年的《服制条例》长袍颜色改为蓝色,长袍马褂色彩有了对比,突出服饰的质感;在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中,规定马褂色黑、长袍色蓝。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4、变化趋势:分析民国时期江南婚俗服饰向简约化、现代化转变的趋势, 以及传统元素逐渐消失的原因;
5、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修改完善:文章完成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包括: 1、检查逻辑是否清晰: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从引言到结论环环相扣;
2、设计创新
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断创新。例如, 旗袍的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剪裁和审美观念。这种创新还体 现在面料选用和工艺制作上,如丝绸、麻布、毛料等多样化面料的运用,以及刺 绣、钉珠等精湛工艺的体现。
3、工艺特点
民国时期服饰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和剪裁上。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工艺,民国时期的服饰刺绣图案既有传统寓意,又有时尚元素。剪裁方面则充分 借鉴了西方的立体裁剪技术,使得服饰更加合身、优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也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三、整理资料: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江南婚俗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地区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1、历史演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3、艺术创作
民国时期服饰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都将民 国服饰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如《色戒》、《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 品通过服饰展现出民国时代的风貌与情调,深化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四、现代启示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24
25
◦ 传统面料 传统型 传统改进型面料 ◦ 机织洋布 花旗布、毛兰布、阴丹士林布、印花布
26
27
28
1)上海流行(时称“摩
登”)与巴黎仅有2-6月
时差,逐渐接轨,成
为中国甚至远东的时
尚中心,号称“东方
巴黎”。
29


时装:西式外套
西式套穿裙
文明新装 1910年代,传自日本 的短衣长裙,少有纹 饰 半长倒大袖、园下摆 上衣 长至脚踝、套穿裙
37
38
A. 起源 ◦ 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 男装袍的广泛使用为背景,旗袍马甲为衣身、 文明新装的袖型、西式连衣裙的配伍的结合
39
•旗装女袍
40
•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
41
42
◦ 与清代旗装袍无直接关系
旧式的旗装袍或旗袍马甲内必须穿裙或裤,将下肢完全遮盖, 岂有将臆念中女人的腿线在人前晃动?
4

北方多于南方,内地多于沿海,城市少于农村,青年 少于长者。

马褂一般用于礼服 长袍(衫)作为礼服和部分有一定社会地位男性便服 短衫(袄)作为便服和劳动者的常服 中式裤主要在农村和城市的长者和儿童 围裙主要出现于农村及长者
5
◦ 程式化的传统式样和裁剪 ◦ 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 襟(马褂、背心) ◦ 两截长衫 长者及文人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 1989):“上半截和小褂相同,下截另接一种 材料,共成一件大褂,尺寸和普通长袍相同, 上半截用夏布,下半截用纺绸、洋绉、罗等, 以时令及穿着年岁为别。”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是 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腰 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略了, 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平 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部内 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服装的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H. 旗袍美学特性
• 如果说旗袍的魅力在于类似西式的曲线凸 显,或许只对了一半
82
• 旗袍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潜意识并构成了具有 中国20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的新的衣饰美学观。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 是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 腰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 略了,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 平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 部内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32
2)式样
• 时装:西式外套 • 西式套穿裙
33
文明新装
• 1910年代, 传自日本的 短衣长裙, 少有纹饰 • 半长倒大袖、 园下摆上衣 • 长至脚踝、 套穿裙
34
35
– 西式套裙
36
– 西式连衣裙
• 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交际茶舞 茶舞裙
– – – – – – –
衬衫 工装裤/长裤 男式服装 美式军服影响 运动服装 内衣 泳装
– 名称由来推测
44
•旗装女袍
45
•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
46
47
– 与清代旗装袍无直接关系
• 旧式的旗装袍或旗袍马甲内必须穿裙或裤,将下肢 完全遮盖,岂有将臆念中女人的腿线在人前晃动?
48
49
1923年燕京大学
1923年上海电台播音室
50
– 西化本质
• 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旗袍内穿裤的记 载外,其时尚主流基本上是不着裤、裙而单穿旗袍。 • 与西式连衣裙一致。 • 体现西式人体修饰概念。
84
85
86
• 中国的男人欣赏它
– 老派人物接纳它 传统的服装表征和审美 意趣,西式因素的溶入又迎合了当时所必需的 开明 – 新派人物欢迎它 中西交融的衣着空间, 还具有紧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个完全中国味道 的名字。
87
I.旗袍的配伍
理想形象和审美偏 爱
• 旗袍并未变得无趣而是保持有讲究装饰的 精致传统。
• 除了1949年前后受美国影星梦露的影响腰宽较小外旗袍从没做 到腰节紧合。
83
• 纤巧婀娜蜂腰一握者不必说,即便是腰变 粗腹见凸的中国女人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 的苗条,至多只是使旗袍在腹前有一个不 明显的曲线变化,反而显中国传统式的 “富态”。 无论对二八佳丽或六十年纪均相适宜 旗袍仿佛针对中国人种特点而特设
76
77
•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的易得性
• 旗袍大多定制
– 裁缝摊上量身而作 – 把裁缝请到家里 – 自做自穿或请人帮忙,
• 旗袍的结构和传统服装脉络相承并不复杂,讲究的是针线功夫, 而这又是传统的中国女性从小就练的。
– 时装店里通常只卖西式服装,至多有一两个柜面承接 那些不满意江湖裁缝有不屑自己动手的富家女的旗袍 定做业务。
5
4)款式
– 程式化的传统式样和裁剪 – 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 襟(马褂、背心) – 两截长衫
• 长者及文人 •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 “上半截和小褂相同,下截另接一种材料,共成一 件大褂,尺寸和普通长袍相同,上半截用夏布,下 半截用纺绸、洋绉、罗等,以时令及穿着年岁为 别。”
6
5)面料
• 传统面料
– 以暗花和单色为主 – 棉布、麻布和丝绸 – 夏布、纺绸、香云纱(薯莨绸)、实纱、亮地 纱、官纱
7
• 西式面料
– 棉、毛 – 单色、条格暗花 – 府绸、凡立丁、哔叽、华达呢、麦尔登等
8
6)帽
• 瓜皮帽(平民) • 风帽(长者、儿童)
9
7)鞋
• 布鞋,如千层底梁鞋 • 草鞋
– 喇叭袖比照收腰 – 高领对应长摆 – 无袖映射高衩
74
•1930年代的胡蝶
75
F. 制作的易得性和合适性
• 苏广帮裁缝使旗袍的传统外表得以保存和 延续。 • 对西式服装的所见所闻又促使穿者和制者 部分接纳了其外观式样和构造手段,既丰 富了变化手段同时还迎合了时尚风潮。 • 1930年代出现的完全用西式裁剪拼缝而成 的旗袍式样则被视成另类的“改良旗袍”。
16
1940年代
17
3.中西风格的结合 新中装
1)中西服饰的配伍
– 典型:长袍、西式长裤、 礼帽、皮鞋
2)新型服装
– 中西式大衣:西式衣领 身+中式通袖
18
3)中山装:当 时的中国思想 对外来服装的 改造
19
20
•式样形成:
– 1912-1927
• 由传自日本的学生装和 陆军士官服演进而成 • 最早:孙中山意图,上 海“荣昌祥”店主王财 荣(王财运)完成 • 1922年前,西式结构/东 方式封闭立领/7纽
尊重知识(分
23
• 配伍
• 西式长裤(2前暗插袋、2后软盖暗臀袋)、西式大 衣、礼帽、皮鞋、手杖
• 材料:棉卡其,毛料 • 使用
– 政府及公职人员 – 国民党党务人员:深色/藏青、黑
24
1.中式服装
1)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装 2)式样
– 上衣下裙、皮分红裙的传统服装逐渐式微 – 短衫(褂、袄)、马甲、裤等逐渐退到长者、 城市贫民、农村 – 城市中传统短衫(褂、袄)的时装化 – 上衣下裤的城市时兴 农村常装 – 传统袍的衰落
10
11
2.西式服装
1)传自西方
– 西装、衬衫、大衣、西式裤、西式便装、工装、 毛衫、军装、制服
2)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 学生装
3)面料:西式
12
13
14பைடு நூலகம்
4)装饰
• 帽
• 礼帽、鸭舌帽、铜盆帽、巴拿马草帽、其他
• 皮鞋和袜 • 领结和领带、手帕、围巾
15
• 饰品
– – – – – – – 怀表和手表 领扣袖扣 钢笔 皮带和背带 包 手杖 眼镜
• 定制的旗袍可以精工细作华丽优雅,也能够少有纹 饰简单端庄
79
• 定制作为对旗袍的泛设计性的实现造就了旗 袍充沛的个性生命,保证了其对穿用者的合 适性。 • 可能是让中国女装规格化成衣生产的起始时 间推后十数年的主要原因
80
G. 旗袍的面料特性
• 相对简洁的阔型和细节使它对面料有很强 的适应性,同时也使材料特性充分显现并 成为旗袍的个性特征之一。 • 无论是传统的棉布和丝绸还是泊来的花旗 布和天鹅绒,旗袍概不拒绝且各有味道。 • 1932年10月9日上海美亚绸厂利用旗袍的这 一特点在大华饭店举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 时装表演以推销丝绸面料。
– 刚开始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政府曾明令禁止
• 1926年初《良友》,“孙传芳禁止女子穿旗袍”
– 社会舆论纷争不休
51
B. 普及
– – – – 时尚的力量 渴望和想往西方文明的社会环境 北伐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从1920年代中后期起代替传统衣裙成为城市市 民和部分农村年轻女性的常装
52
– 意义
• 近代西方女性服装体系在中国的扩张以旗袍的出现 为节点,一改过去纯西式样小范围穿着的渗透而通 过中式表观的旗袍流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形体美的西 式内涵 • 拉开了西式服装文明在中国从体表到心理全方位贯 彻的序幕。
25
26
•1914年的 月份牌
27
•1921年的 宋庆龄
28
3)面料
– 传统面料
• 传统型 • 传统改进型面料
– 机织洋布
• 花旗布、毛兰布、阴丹士林布、印花布
29
4)装饰:简化
30
宋氏三姐妹在美国留学
31
2.西式服装
1)上海流行(时称“摩 登”)与巴黎仅有2-6月 时差,逐渐接轨,成 为中国甚至远东的时 尚中心,号称“东方 巴黎”。
62
63
64
65
66
67
68
• 从服装意义上说,是旗袍成全了当时上海 “东方的巴黎”的美名。也就在这样的比 拟中,可以想象出西方时尚对旗袍有多大 的影响。
69
E. 旗袍的泛设计性
• 从设计的角度看,典型的旗袍基本保留中 国传统的平面构式,又缺乏如西式的外套 加裙的腰部结构变化 旗袍的细节安排 尤为重要 比当时的西式服装在设计上 难度要高很多。
民国服饰
0

• • • • 概述 男装 中西风格结合的服装 旗袍

1
一. 概述
• 1911年的辛亥革命
• • • •
推翻帝制
• 废除了千年封建服饰制度,剪辨易服
民主与专制之争 民族抗争与文明进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影和娱乐业的影响 在中西撞击交融中,接纳西式服饰并创造出 “新中装”
2
二.男装
3
– 1918年立领无袋装
21
• 1922-1924年,立领 翻领 / 无袋 4袋 / 无袋褶 加袋褶裥/7纽
•1925-1927年,演进成现代式样
22
•款式
– – – – 对称西式结构, 翻领, 4袋 上2小袋,倒山形笔架式袋盖 子) – 下两大袋,琴式 –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 3袖纽 三民主义
70
• 旗袍的多数时兴样式不是出自时装设计师 之手,而是使用女性和苏广成衣铺的成衣 匠穿街入户的裁缝以及在马路边开店的时 装店师傅们共同创造。
– 1940年代后期上海有苏广成衣铺两千余家,成 衣匠约四万人作
• 为旗袍的使用者其流行主张通过裁缝之手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现代概念中的设计行 为。
71
– 当时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还未形成一个组织严 密的服装产业,没有如设计师的职业分工 – 当时民众的时髦意识高于服装行业的总体水准 – 中国女性重女红的习俗使她们对缝纫行为相对 熟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