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和合作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区域经济学-(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基于集中程度的市场结构
垄断市场:一家企业囊括市场供应, 垄断市场:一家企业囊括市场供应,市场进入壁垒高 高度竞争的寡头垄断, 高度竞争的寡头垄断,只有几家企业控制大部分工业 生产, 家或者8家企业控制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70%以上的市场份额 生产,4家或者8家企业控制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垄断行业) (中国的垄断行业) 集中度较低的寡头垄断, 集中度较低的寡头垄断,一定数量的企业所控制的产 出比例较小; 出比例较小; 企业的“原子型”结构,市场进入无壁垒、 企业的“原子型”结构,市场进入无壁垒、退出无障 市场的许多供应者出售相同的产品,互相竞争。 碍,市场的许多供应者出售相同的产品,互相竞争。 实际:企业活动处于两个极端之间。 实际:企业活动处于两个极端之间。
(二)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分析
“迂回” 迂回” 战争 (turning movement )、生活 )、生活 生产活动中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增多。 生产活动中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增多。 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迂回”生产方式, 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迂回”生产方式, 让二产懂得这种迂回生产是值得的, 让二产懂得这种迂回生产是值得的,对第三产业 具有切实的需求。 具有切实的需求。
迂回生产方式与生产综合体组织
另一种引发企业聚集的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的节 另一种引发企业聚集的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的节 若企业之间交易以契约为基础,且契约完整, 约。若企业之间交易以契约为基础,且契约完整, 企业之间交易的主要因素是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 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 如果企业邻近, 节约交易成本,建立稳定关系, 如果企业邻近,可节约交易成本,建立稳定关系, 防止敲诈机会主义行为。 防止敲诈机会主义行为。 不管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 不管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还是交易成 本,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是节约各种成 本的最佳选择之一。 本的最佳选择之一。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合作
12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一、工业贸易合作
• 工业贸易合作又叫工贸合作,它包括合作双方在制造业领 域的生产合作和加工贸易合作两个方面。 (一)生产合作 • 生产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 动,通常表现为合作企业各自承担总项目中部分产品或部 分工序的生产,最后共同完成全部项目。 (二)加工贸易合作 • 加工贸易合作是指合作各方在原材料来源、加工生产及商 品销售全过程进行合作。主要形式有来样(图纸)生产、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2)国家创新理论 •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研究开发、引进、 运用、扩散各种新技术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组成 的网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具体的国家制度。
(3)区域创新 •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运用和扩散新技术和 新知识,并以此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 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一)概念与实质 • 合作是指为了完成某共同的任务而实行的联合。区域经济 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 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合作 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 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各经济主体虽然在经济实 力和地位上存在有巨大差异,但在区域经济合作活动中, 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
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2 • 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无 形的生产要素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就是最 重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 如果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发领域 中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 发展,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 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 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保持一定的领先。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即人口迁移的成本较 高。
•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即落后地区希望迁 出处于贫困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发达 地区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人而非无一技之长者。这 样在迁出和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
• 最后,存在着人口流动的非经济性阻碍。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即安土观念、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 (陕北文化、农民工为例)
• 2、技术差距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相当重视技术要素对 区域分工的影响。一个技术要素丰富的区域总是在技术创 新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 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技术差距理论由波斯勒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 域在某项技术上进行创新,那么在这技术未在其他区域使 用之前,这个区域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因此获得生产 和出口优势,甚至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技术总是要传播 到其他区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 段:一是需求滞后期;另一是仿造滞后期。由于有诸如专 利法等限制,仿造等途径的传播也并非完全。技术高的区 域往往能保持越来越大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呢绒(1 酒(1单 单位) 位)
90天 80天
英 国 100天 120天
• 3、要素禀赋论(H—O理论) • 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区域比较利益理论不
能说明为什么各个区域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赋理论,又叫要素比例理论。
• 他们认为各国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 给状况不同,是产生国际或区际分工和国际或区际贸易的 基本原因。
• 缺陷:
• 首先,它不能对形成比较优势的原理提出合理解释。认为 唯一的原因是生产率或技术差异。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第11页/共26页
三、利用类型
纯自然资源型-------如中东、中国、非洲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美国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日本、瑞士
资源缺乏型------
四、自然资源评价
1、评价原则:
自然的可能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相结合。
质量和数量相结合。
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 密
第23页/共26页
第24页/共26页
第25页/共26页
感谢您的观赏
第26页/共26页
区域经济 政策理论
区域经济制度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区域投资环境 区域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第8页/共26页
二、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突出经济地理学 提出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 2、新制度学派(或区域政策学派)
其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 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区域政策协调区域 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 观点:借助于管理学方法,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 理。 管理的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 管理
第1页/共26页
二、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 学。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 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 保持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前提下, 求得最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2页/共26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1、区域发展 2、区域经济政策 3、区际关系 -----(又分为区域分工协作关系、区域利益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 古典区位理论----解决厂商布局及利益最大、成本最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第3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3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统一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5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前景
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 排他性,增加其开放性,区域经济一 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自身也会 得到更好的发展。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6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
(1)消极一体化: 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 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一体化:为使市场有 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 度进行修正,以及实现更 为广泛的政策目标所带来 的效果。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6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4.经济联合过程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1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
五、综合发展战略
1.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一种发展战略。 2.不限于市场的统一。 3.认为生产和基础设施是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领域。 4.通过区域工业化来加强相互依存性。 5.强调有效的政府干预。 6.把经济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 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
(6)海关手续费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38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35.市纺场织准品入和服: 装 (1取)消取关税消和关非税关和税非壁关垒 税壁垒 (2)保护 4(.原3)产原地产规地则规:则 (4)贴标签的条件 6.确汽保车自产由品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生产的商品; 确围7.定内能明进源确行和的贸基规 易本则 活, 动化并 的工取 出产得 口品预 商期 、的 进效 口果 商和;减生少产对者在管协理定上范的

区域经济学讲

区域经济学讲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重要战略。
详细描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西部 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 战略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 护,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 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活力 等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 评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内涵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 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包括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等。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 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分布和组合,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 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
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企业 组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及其优化路径。
区域经济政策
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 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区际经济关系
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区际 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资源型地区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地区可 采取生态农业模式,城市地区可采取智慧城市模式等。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 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 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 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 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 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 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 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 式。
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
•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 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 域经济学的转变。
• 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 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 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 本主义理论》。 •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 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 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 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力成本 • 集聚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 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硕士课程)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硕士课程)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图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山东半岛、辽东半 岛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和 北京、天津两市三省的烟台、威海、青岛、营口、大连、 唐山、保定、廊坊等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 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 人口 2762 万,占全国的 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 口总数的3.65%。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3所示。 三、三大重点经济区的比较
就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 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环渤海地 区的288亿美元。 对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外向度比较,从进出口总额来看, 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 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为819.3亿 美元。
一.“有无”与“可否” 以矿业和开采业而论,在没有煤矿、铁矿资源的地区, 就无从发展煤炭、铁矿开采业,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则有可能发展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满足区内需求,还 大量供应区外。以农业发展而论,各种作物都对自然条件 都有特定的要求,有一定的“适生区域”,特别是有些作 物对自然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橡胶树要求高温高湿 ( 气 温>15℃),所以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绝大部分集中在海南、 广东、云南等省北纬24度以南的地区。 二.绝对差异原理 假定有甲、乙两个地区,每个地区都需要也有条件生产 A、B 两种产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A 产品的单位投入量(包括劳动耗费和资金占用)甲地区低于 乙地区, B 产品的单位投入量乙地区低于甲地区。如果甲、 乙两地都采取自给自足的办法,为满足A、B两种产品Biblioteka 三、就业结构也呈东高西低之势。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rij越大,表明第j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第i产业部门产品的消耗量越大,进而
说明第j产业与第i产业的联系深度越深,反之则联系深度就浅些。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一、产业波及效果及分析工具 (一)产业波及效果、波及源及波及线路 1 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 产业 国民经济产业体系 波及
2 产业波及源
有两类:(1)最终需求发生变化;(2)毛附加值(折旧费和净产值)发生变化。
(2)多项联系:后续部门的产品可返回先行产业部门
煤炭 钢铁 矿山机械部件 煤炭
2.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1)顺向联系: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
(2)逆向联系: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 钢铁 矿山机械部件
3.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三)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平均
Tj=(1/n∑Aij )/(1/n2∑∑Aij)
(二)生产诱发系数及最终依赖度
1 生产诱发(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项目对生产的诱导)系数
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 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 Wil=Zij/Yl 2 最终依赖度(某产业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 Qil=ZiL/∑Zil 某产业部门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 口等)的生产诱发额/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合计
(1)中间需求部分
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社会再
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部 沿海地区是我国事实上的制造业分布带。
二、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 总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在 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方面。同样,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 产业上,东部的比重一般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 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 集产业也占有较大比重,约在70%以上。
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2019年 为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 域总人口的3.8%。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四 方面:
(1)2019年这一地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 5.8%的人口,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19105亿元,占全国 18.5%,接近全国的1/5。财政收入4046亿元,占全国 22%;出口总额924亿美元,占全国28.4%。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 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 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 居区。西部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 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 发潜力。
就经济产出来看,在很多方面东部地区都是无可争议的产 出主体。2019年,东中西三大地带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 为59.94%、26.59%、13.46%,差不多接近于6:3:1。而总
(2)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8.6个百分点。2019年,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5.9:51.8:42.3,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低8.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持平,第三产业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
(3)上海经济总量(GDP)稳居首位,江浙两大领域 (财政收入、出口总额)各具优势。
三、三海地区覆盖的空间面积为15.5万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1%;人口1.3亿,占全国总 人口的10.08%。其中长三角的空间面积和承载人口数远大 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土地面积分别是这两个区域的4.5 倍和3.1倍,人口分别为其2.9倍、2.7倍。珠三角和环渤海 地区则大体相当。
图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山东半岛、辽东半 岛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和 北京、天津两市三省的烟台、威海、青岛、营口、大连、 唐山、保定、廊坊等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 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 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 口总数的3.65%。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3所示。
(4)集中了全国1/3多的全国经济百强县。
二、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 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香港、澳门全部行政范围, 以及惠州市市区、惠东、博罗,肇庆市市区、高要和四会等 区域,共有1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县)城市,其土地 面积为4.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45%。其中专业 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珠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之 间首尾相接,连绵成片,是我国三大都市连绵区之一。珠三 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2所示。2019年,珠江三角洲的 户籍总人口超过3000万(约有1500万的外来人口,现状总人 口超过4500万),约占全国的2.3%,GDP接近3万亿元人民 币,约占全国的26%。其中,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均超过20万,非农产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75%,是全国城 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一、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 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 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
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 市。其地理范围如图3.1中的(a)和(b)所示。
(a)
(b)
图3.1 长三角地区的地理范围和城市分布
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 农业生产条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 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 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营业收入的比重,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2019年 12月31日)数据,东部高达72.84%,而中西部则分别为 19.77%和10.05%,差不多是7:2:1。
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2019年12月31日)数 据,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普查中29个 行业的情况看,其主要的特点是:
三、就业结构也呈东高西低之势。
四、各地区企业规模差异明显。
3.1.2 三大重点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是我国目前 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也是我国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基地,更 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三大城市群。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外资有80%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中国的现代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这 三大地带,来自内地各省区的“民工潮”也主要地流向这 里。
图3.3 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
从经济实力来看,根据2019年的数据,就国内生产总 值角度而言,在三大重点经济带中,长三角最高,占全国 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 和环渤海地区的6552.63亿元。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 元,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 23721.3元。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