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1086ea910ef12d2af9e7a2.png)
乌 梅 丸 可 算 最 耐 人 寻 味 的经 方 之 一 。仲 圣 于 《 伤 寒 杂 病
论》 中用 以 治 疗 蛔 厥 , 晋 唐一直沿袭 , 待 到 宋 代 以后 , 医 学 流 派 兴 盛 ,才 不 断 有 人 从 其 药 物 组 成 去探 讨 其 对应 治 疗 病 机 ,
状态差 , 工 作效 率低 , 健忘 , 时常出错 , 痛 苦 不 堪 。曾陆 续 在 多
家正规 医院的西医 、 中 医处 求 诊 . 终 因 短 时 内 毫 无 改 善 而 作 罢。 既往 易 得 口腔 溃 疡 , 常有痛经 , 易焦躁 , 冬 季 四肢 不 温 。 刻 下 : 面色 萎 黄 , 纳食基本正 常 , 大便偏溏 , 舌淡红 、 苔 薄黄 , 脉 沉 细滑 。予 乌 梅 丸 改 汤 剂 煎 服 。 处方 : 乌梅 1 5 g , 制附子 9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花椒 6 g , 桂枝 9 g , 党参 1 2 g , 当归 6 g , 黄连 6 g , 黄柏 1 5 g 。3 剂。
实 夹 杂 之病 , 故决定投用乌梅丸寒热并用 、 攻 补兼 施 , 竞 得 立 竿 见影 之 效 . 经 年之 病 数 日而 痊 。
1 . 2 不 明 原 因 恶寒 发 热 案
农 本草 经》 认为其有“ 主下 气 , 除热 , 烦满 , 安心 ” 等 功效 ; 合 黄
连、 黄柏之苦寒 , 可益 阴清 热 、 降气除烦 ; 佐 附子 、 干姜 、 桂枝 、
0 ◆ l I 薰 0 0鬻 : 黪 辨 嚣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cc20911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3.png)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第 1117 期作者 / 刘淑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编辑 / 段瑞⊙ 校对 / 赵馨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称术后胃瘫综合症(PGS)。
临床上表现为手术后10 d仍需行胃肠减压,或停止胃肠减压后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
虽经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可以恢复,但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
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8月间于我院因多种疾病行手术治疗后出现胃瘫,且经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后效果不佳者47例。
4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3岁;术后时间最短10 d,最长32 d。
其中胸部手术17例,腹部手术21例,妇产科手术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及相关文献制定以下诊断标准:①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胃部无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液潴留;②胃引流量每天≥800 mL且持续≥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⑤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阿托品等。
2 方法采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乌梅20g,黄连10g,黄柏10g,炮附子3g,细辛3g,干姜6g,川椒6 g,桂枝10g,当归10g,人参10g,芒硝8g。
腹胀者加枳壳10g、香附10g;神情淡漠者加菖蒲10g、郁金10g;舌苔黄腻滑者加茵陈30g、大腹皮10g。
由于胃瘫病人要求禁食水,将丸剂改为汤剂并采用免煎中药颗粒(广州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其剂量进行相应换算),待胃液经胃肠减压排净后,20~50ml热水冲服,每日1剂。
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报道制定以下标准:痊愈:无胃液流出,拔除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可正常进行半流食;有效:胃液量明显减少、无呕吐,仍有恶心,胃管不能拔除;无效:胃液量无减少,仍有恶心呕吐,胃管不能拔除。
乌梅丸加减治疗胃肠病举隅
![乌梅丸加减治疗胃肠病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cb221c58ad02de80d4d84074.png)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
症状消失 , 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 , 、 舌 脉基本恢 复正常; 肠镜复 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 , 溃疡病灶 已形成瘢 痕, 或 病理活检恢复 正常 ; 大便常规镜检 连续 3次 均正常 ; 有效 : 临床主要症 状基 本 消失或 明显 改善 , 、 舌 脉基本 正常 ; 肠镜检查病灶 明显减少 或缩小 , 粘膜病 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 ( ++ +一 ++或+ + 一 +)大便常规检查 红、 ; 白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在 5个以下 ; 无效 : 临床主要症状 无 明显 改善或 内镜检查病 灶无减 少或缩 小, 粘膜病变未恢 复, 达不到有效标准 。
21 年第 3 卷第3 01 2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 9
乌梅 丸加 减 治 疗 胃肠 病举 隅
史春梅
( 南省 曲靖 市 中 医医院 内一科 ,云 南 曲靖 6 5 0 ) 云 5 0 0
关键词 : 胃肠 病 ; 梅 丸 ; 医药 疗 效 乌 中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3 R 5. 文献标识码 : B
红苔少微 黄 , 弱 。胃镜示 : 性 浅 表 性 胃炎部 分 糜 烂 ( 脉 慢 中 度 ) 十 二 指肠 球 炎 ( 度 ) HP +) , 轻 。 ( 。证 属 上 热 下 寒 , 木 克 肝 土 。治 以 滋 阴泄 热 , 阳 通 降 , 胃 止 痛 。方 用 乌 梅 丸 加 减 。 温 和 处 方 : 梅 3 , 辛 6g 干 姜 1 , 连 1 , 桂 1 , 乌 Og 细 , 5g 黄 0g 肉 0g 当 归 2 , 柏 1 , 枝 1 , 参 2 , 椒 1 , 夏 1 , 0g 黄 5g 桂 5g 党 0g 花 5g 半 5g 白术 2 , 0g 青皮 1 , 苓 3 , 5g 茯 0g 2日 1剂 , 1日 3次 , 后 症 状 服 明显 缓 解 , 不更 方 , 继 服 1 后 , 访 2a 复 发 。 效 又 0剂 随 未 按: 胃痛 , 以上 腹 部 近 心 窝 处 经 常 发 生 疼 痛 为 主 证 , 由 多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https://img.taocdn.com/s3/m/3876992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9.png)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9bae6625c52cc58bd6bef0.png)
乌梅丸运用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
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泄泻: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
患者因腹泻2年余,屡治不效。
诊见: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天5~6次,伴有腹胀隐痛,时热时冷感,食少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乃久病缠绵,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涩止泻,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各10g,炮附子、黄连、细辛、桂枝各3g,党参、神曲各30g。
每天1剂,水煎服。
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成形。
30剂后大便基本复常。
按:本例泄泻,时间近2年余,西医未有明确诊断。
肝硬化、肠肿瘤多见便溏,腹胀隐痛,夹有不消化食物,且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与本例近似。
久泄不止,致脾土虚衰,中阳不温,运化失职。
方中乌梅、干姜温中收涩;少佐附子、细辛、桂枝辛温之品,增强温脏之力;黄柏、黄连苦寒坚下,又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党参、神曲补气健脾,和胃止泻。
诸药对症,故能获效。
2、咳嗽:曹某,女,61岁,1991年初诊。
患者系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
证属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
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
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黄芩、椒目、紫苏叶、天竺黄各10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g,党参、黄芪各30g。
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再进2周,咳嗽平。
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
虽病位在肺,治宜兼顾肺、脾。
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7个月–经方派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7个月–经方派](https://img.taocdn.com/s3/m/a25a856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2.png)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7个月–经方派诊断现场杨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05年9月7日。
泄泻7个多月。
2005年春节后开始食欲减退,进食后反酸、呕,未及重视,拖延数日不见好转,方前往医院就诊,经服木香槟榔丸加味好转。
但自此开始稀便,且服药始终不止,排出物或为稀烂便,或为水样物,或夹带黏液。
初时日一二次,渐发展至五六次,便后肛热、胀坠不适,纳谷日减,形体日消。
大便镜检:有脂肪球,白细胞。
胃镜: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肠镜:无异常发现。
因当地中西医治疗泄泻均不止,遂至某医科大学附院求治。
诊为肠功能紊乱,肠鸣活跃,服药10日好转,但停药即发。
又转诊于某中医药大学附院,经用理中汤、资生丸、大安丸合方加减治疗,亦服药时有效,而停药即发。
后又求治于数位中医,均无明显效果。
患者焦虑不堪而厌于就诊。
患病以来体重已减轻15kg余,腹泻日重,故尚有继续消瘦之势,家人为之十分忧郁。
无奈时,其姐想到昔年曾患重证,辗转求医不效,后于我处治愈,遂陪同其弟转诊于余。
刻诊:大便稀烂,时呈水样,日4~6次,便后肛热胀坠不适。
困倦乏力。
消痩,慢性病容,神疲懒言。
脉迟细,舌质红,舌苔黄。
辨证论治学生甲:细究本病之起,当因于食伤,春节期间,起居无常,饮食无节,暴食狂饮,脾胃受戕。
初起未及治疗,继而治不如法,胃病伤脾,脾失健运,转为泄泻。
学生乙:《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暴食是导致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治食伤之法,也因此而不离消导。
一般认为只需分上中下脘论治即可。
其在上者宜吐之,在中者宜消之,在下者宜夺之。
而人们却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其虚实的误辨误治,是病之由食伤转化为慢性泄泻等证的重要原因。
景岳在食伤论治时,首先指出“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也”,同时指出“饮食伤脾而吐泻已甚者,但察其无中满、无腹痛而唯呕恶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尽去,而以中气受伤大虚而然”。
可见,同为食伤导致的胀痛吐泻,对其治法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b1e0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f.png)
&话&案中国民间疗&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5按语:患者长期酒食无度,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之气。
病中又过用,进一步损耗脾气,耗伤中气,脾失健运,而致胃脱不适。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中谓“脾胃久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结合四诊,患者证属脾虚气滞,故以健脾行气为法,予妬汤加减治疗。
期间患者坚持定期每周门诊复诊,规律服用中药。
2分析《周易》言:“至哉坤元,万物始资。
”坤即脾土,是万物生化之源。
土为中枢,统帅四维。
《素问•平人气象》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饮。
”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概念。
脾胃受损,渐生他病,与现代医学的Correas级病发展模式有,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发展模式。
中医本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名,但根据其部隐痛、胀满、暧气、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脱痛”“痞证”“吐酸”“痞满”等范畴。
中医病名较为模糊渐口中医“胃痞”可以是现代医学的性消化不良、慢性性胃炎、胃溃疡等,故任在治疗该类疾病时,始纟“病证结合”的模式⑷,即在不失中医传统的证现代医的“病”结合。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程多迁延,临床上也可发现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轻,甚至无症状表现,仅因为体检结果前来就诊,整体病机相对稳定,故可运用双术汤加减治疗。
双术汤由四君子汤化来,考虑党参,补气易滞,故改用运脾的苍术,与白术、苍术为君药,故名“双术汤坤方中苍术、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姜半夏健脾降逆;厚朴、陈皮行气;延胡索食I 楝子行气止痛;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紫苏梗、牛膝一升一降,调节气机;鳖甲软坚散结;厚参活血散瘀;石斛养阴和胃;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行气之功。
该方基于“脾健贵在运不在补李勺中医观点囚,运用多种运脾药,与达到运脾、健脾的作用。
贡饪霞等囚基于运脾理用多种运脾药治疗慢性性,疗效优于单独使用。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ec48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5.png)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1巅顶痛——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日初诊。
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3剂。
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
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古方新用》1981:31]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
《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论:本案头痛,视物模糊,此是阳厥不降,头上经气壅塞所致。
脉弦细者,此为木陷之脉,阴厥之脉也。
手足心发热,此不是胃腑热蒸,反而中虚,阴阳不交,手足之阳,陷于手足心也。
也就是小建中汤证的病理,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之阴中清阳,陷于足心。
烦躁易怒,此为上热,脉弦细者,此为下寒。
上热烦下阴弦,中气不交手足热,就出来了。
总结,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烦躁易怒证,都是上热,注意区别阳气离根的烦躁而无易怒,此是虚烦虚燥。
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很多经方也都有这此证,所以比较难辨,区别他方的是此病脏寒,或中气不交证。
从众多证中找出上热下寒与中厥,这三者关系,就基本能确认为乌梅证。
本案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也相同于黄连阿胶汤证。
也会误选用黄连阿胶证。
但黄连阿胶的另一个主症是不得卧。
本案是头痛为主症,头上壅塞,阳厥不降也。
2头摇刺痛——梁颂名医案杨刘氏,53岁。
病头摇刺痛,时发时止,一日一夜发作10余次,发时头摇,频不可数,夹持之不能正,头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眦红赤如血块。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b126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0.png)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仲圣五师弟秦中佑仲圣五师弟 2019-12-12 00:00乌梅丸方歌: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相关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组: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蘖(六两)煎服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应用医案乌梅丸治疗脑部毛细血管堵塞患者:女年龄:35岁初诊日期:2016年10月3日主诉:小产后,严重畏寒怕冷五年。
口苦口渴,心慌气短,晨起第一件事先呕吐,吃饭吃多吃少都会胃疼。
便溏带血。
月经淋漓不尽,每月最少十多天。
头部像是盖着帽子一样,不清醒。
记忆力差。
平日不敢出门,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检查脑部毛细血管堵塞。
查体:苔白,脉细微。
辨证:厥阴寒化症处方:乌梅丸方组:乌梅45g 细辛30g 干姜45g 黄连15g 制附片30g 当归15g 黄柏15g 桂枝30g 党参30g 川椒30g剂量:七剂煎服方法:水开再煮三十分钟,分三次一天热服。
复诊:症状减轻百分之七十,再开原方十五剂巩固。
随后电话回访,痊愈。
乌梅丸本质:肝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之症。
乌梅丸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病例1:傅某,女,55岁乳腺癌术后。
入睡困难,夜卧易醒,多于凌晨2点醒,且醒后不易再睡,左肩痛,后背痛,食后两胁胀痛不适,口干,晨起口苦。
舌淡苔薄,脉沉弦细,左关按之无力略滑。
辨证:少阳厥阴合病。
方药:乌梅丸加龙胆草、牡蛎、酸枣仁、元胡、夜交藤、鸡血藤。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fe92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7.png)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失眠。
以下是使用乌梅丸治疗失眠的案例:
患者李某某,男,46岁,云南罗平县人。
他诉入睡困难、凌晨1-2点易醒,多汗两年余,二便调,纳可,舌红苔稍白腻,舌中裂痕深,脉稍数。
诊断为“厥阴病”,给予乌梅丸加味治疗。
处方为乌梅配方颗粒50克,细辛配方
颗粒6克,桂枝配方颗粒10克,黄连配方颗粒9克,黄柏配方颗粒10克,当归配方颗粒10克,人参配方颗粒6克,花椒配方颗粒3克,干姜配方颗粒3克,淡附片配方颗粒6克,白芍配方颗粒10克。
患者服用中药6付后,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恢复正常。
患者L,女,38岁。
因家事思虑忧愁过度,渐至失眠两年余。
主诉入睡困难,半夜之后才勉强能睡,且眠浅多梦,怕冷,动则大汗淋漓,腰背酸痛,口干,晨起口苦,食欲不振,受凉后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
诊断为不寐-上热下寒属厥阴。
处方为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桂枝、黄连、
黄柏等。
患者服用7付后精神焕发,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医生,第一天晚上喝第一煎后就有了睡意,一下就睡了四五个小时。
继续服用10付巩固疗效。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有类似症状或需治疗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乌梅丸加减类方
![乌梅丸加减类方](https://img.taocdn.com/s3/m/045d12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b.png)
乌梅丸加减类方乌梅丸,《伤寒论》厥阴病主方,运用好乌梅丸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今天不说乌梅丸治疗那些疾病,我们说说乌梅衍生方子。
要学习这个方得先了解厥阴肝与其他脏腑之间联系。
厥阴肝,体阴而用阳,下与肾相连,有肝肾同源说法。
与心包同属厥阴,心包厥阴与足厥阴只是分手足不同,因为经络相连关系也是密切。
厥阴肝可以横克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说法,可见关系不一般。
通过以上大家可以猜到我说什么了,乌梅丸可以治疗肝肾同病,心肝同病,肝脾同病,肝胃同病这四个类型。
现成的第一方乌梅丸。
乌梅丸用乌梅味酸补肝,敛肝,柔肝之意。
人参当归补肝血,川椒桂枝附子细辛干姜暖脾肾去痼冷,黄连黄柏清肝火。
有些人归纳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也是对的。
但是总觉得不如脏腑分析清楚明白。
临床凡是见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偏于寒证多,热证少既可以运用乌梅丸。
补肝清肝,温肾暖脾。
乌梅丸由于经方这些年火热这里不多说了。
第二方椒梅汤:椒梅汤,出自清·《温病条辨》。
【组成】川椒(炒黑)三钱(9克)、乌梅(去核)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人参二钱(6克)、黄连二钱(6克)、黄芩二钱(6克)、干姜二钱(6克)、半夏二钱(6克)、枳实一钱五分(4.5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驱蛔,祛暑。
本方治疗厥阴横逆克太阴阳明导致腹痛腹泻。
我的理解用乌梅白芍柔肝补肝缓急止痛,人参扶正,芩连泄心肝之火,半夏健胃,川椒干姜暖脾胃散寒止痛,枳实降气。
治疗杂病肝火克脾胃寒热错杂的腹泻腹痛效果也很好。
本方其实由乌梅丸半夏泻心加减而成。
原文说: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椒梅汤主之。
大家看这条原文是否类似乌梅丸主证:《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案例~~~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d2b1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a.png)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案例~~~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比较棘手,难于手术,术后易复发,很难根治的一类疾病。
直肠息肉属于中医肠风便血的范畴,表现为大便带血,血与粪便不相混杂。
声带息肉则表现为咽喉梗塞,声音嘶哑。
宫颈息肉则见于长期阴道出血,淋漓不断。
余用“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济生乌梅丸原为治疗肠风便血而设。
余先将济生乌梅丸改为汤剂治疗小儿直肠息肉,每获每效。
以后又用于治疗成人直肠息肉患者,也有疗效,但难于痊愈。
后改为丸剂较长时间服用效果较佳。
因直肠息肉属慢性疾病,久服可收缓功之效,且丸剂比较便于服用。
为了达到较快痊愈之目的,加用象牙屑、人指甲以软坚散结,若人指甲不易收集,可用穿山甲代替,这就是“济生乌梅丸加味”的由来。
嗣后,余又用此方治疗声带息肉、宫颈息肉,均获显著效果。
方中乌梅性味酸平,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
《本草经》云:“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
”《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又曰:“治溲血、下血、诸血证。
”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功。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僵蚕,蚕之病风者也。
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别录》:“灭诸疮瘢痕”。
象牙屑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拔毒、生肌之功。
《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
”《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
《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人指甲性味甘咸平,有软坚、散结、祛瘀之功。
《本草衍义》:“去瘀血。
”酒醋味酸可助乌梅涩肠止血、又能散瘀。
穿山甲性味咸微寒,有消肿祛瘀之功。
《药性本草》:“烧灰敷恶疮”。
《别录》:“疗蚁瘘”。
《药性论》:“恶疮,烧敷之。
”《日华子本草》:“治痔漏,恶疮。
”五药合而用之,有收涩、止血、攻坚、散结、化恶肉之功,用于治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能起异病同治之效。
(二)乌梅丸——头晕,头痛,头摇
![(二)乌梅丸——头晕,头痛,头摇](https://img.taocdn.com/s3/m/201fd03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5.png)
(二)乌梅丸——头晕,头痛,头摇3头晕——黄永凯医案杨某,男,71岁,2012年12月12日就诊。
两年前医院诊为多发性肾囊肿,近1周感觉没精神,头晕乏力,伴后背痛,手脚发凉,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无力。
中医诊断:头晕。
西医诊断:多发性肾囊肿。
治疗:乌梅丸加减。
处方:细辛3g,桂枝9g,黄连5g,黄柏9g,当归20g,乌梅9g,附子3g,人参9g,干姜5g,天麻9g,全蝎3g。
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北京康仁堂中药颗粒)。
12月25日二诊:自觉较前有精神,乏力显减,后背痛、头晕、手脚发凉减轻,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稍无力。
上方继服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
按语:该患者诊为多发性肾囊肿,却使用乌梅丸治疗“肝阳不足”的方子,效果还不错。
提醒我们要用中医思维去思考临床症状,这样才会得出正确的中医辨证结论,西医诊断有时是病情轻重的参考。
该患者有“头晕、后背痛”的兼症,故加天麻止晕,加全蝎通络止痛。
《经方临证实践录》论:手脚发凉,此是中虚四逆证,阴阳不相交接。
此眩晕者,是为阳厥之证。
舌红为阳火不降,苔白腻者,肺气郁阻,不能化津。
弦为木脉,沉取无力,此是下寒阴盛,木旺而发厥逆。
乌梅丸建中疏木,交济阴阳也。
4头晕(高)——黄永凯医案白某,男,62岁,2013年3月12日10时5分入院。
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头痛不明显,听力明显下降,无视物旋转及视物模糊,日常生活即出现心慌、气短,于当地医院测血压达150/110mmHg,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
间断口服丹参滴丸,一直口服倍他乐克25mg/d+厄贝沙坦0.15g/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今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高血压收治入科。
病程中无发热、脱发、皮疹等,有咳嗽、咳痰,咳白色黏痰,偶尔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夜间可平卧入睡,无恶心、呕吐、反酸,有腰痛、下腹痛、腹泻。
睡眠、精神、饮食一般,尿频、尿急,尿涩、尿量正常,大便正常。
乌梅丸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案
![乌梅丸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944e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8.png)
乌梅丸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案返流性食管炎案刘某某,女,69岁,2002年1月11日初诊主诉:胸骨后烧灼感4年余。
病史:1997年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外院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症状缓解,连续服药4年余。
2001年7月停药,即感胸骨后烧灼、刀割样疼痛,泛酸,于每餐后2小时发作,持续2小时余。
伴心烦,口干而苦,嗳气,胃脘时有隐痛。
冷饮则胸骨后舒适,但胃脘胀痛。
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大便干结,三日一行。
双下肢浮肿,夜寐尚安,有时夜间胸闷难受而坐起。
患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多年。
体检:心率76次/分钟,血压130/85mmhg,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舌淡暗,苔薄白腻,脉细弦。
诊断: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衰。
处方:乌梅30g,细辛3g,桂枝4.5g,黄连6g,黄芩15g,当归15g,太子参30g,川椒3g,干姜3g,制附子6g,栀子9g,豆豉15g,蒲公英30g,猪茯苓(各)30g,杏仁15g,佛手9g,百合15g,白螺丝壳60g。
7剂。
1月18日二诊:3剂后即感胸骨后烧灼感明显减轻。
目前每餐后4小时才发作,程度轻微,只持续15分钟左右。
泛酸、嗳气、胃脘隐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均明显减轻。
心不烦,大便2日1行。
唯双下肢浮肿。
舌色较前为红,苔白腻,脉细弦。
处方:守上方,改黄连9g,当归20g,加吴茱萸4.5g,7剂。
1月25日三诊:目前唯夜间10点出现烧心感,程度轻微,历时15分钟左右。
余症均告瘥,唯双下肢稍有浮肿。
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守1月18日方,7剂。
以后上述诸症基本告瘥,唯双下肢略有浮肿。
姜建国用乌梅丸加减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
![姜建国用乌梅丸加减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https://img.taocdn.com/s3/m/bf94afc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0.png)
于洪波 曲夷 吴琰 司国民★主审:曲夷★编辑:寇本沧【简介】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
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338条,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本证,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柯氏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厥阴方总论中进一步指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
从临床应用来看:郑元良将本方去黄连、附子,用以治疗妇女胎前、脏毒肠风;郑寿全用乌梅丸加减化裁治疗巅顶疼痛,并提出:“夫厥阴之脉会于巅顶,今见巅顶痛者,是厥阴之邪侵于上也。
乌梅丸专主厥阴,故治之而愈”;叶天士对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抓住其酸以柔肝敛肝之性,用治咳嗽、呕吐、胃痛、背痛、泄泻、疟疾、头晕、头痛、痈厥,温病皆用之,并不限于蛔厥一证; 吴鞠通谓此方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乌梅丸方,诸药合用,温清敛补,苦辛通降,寒热并投,可扶正祛邪,虚实同治,刚柔相济。
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乃至疑难杂症,真正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
李士懋乌梅丸2
![李士懋乌梅丸2](https://img.taocdn.com/s3/m/6e5a18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2.png)
李士懋乌梅丸2例29:嗳气(一)何某,女,18岁。
2005年7月19日初诊:嗳气频,已半年,气涌如喷,其声巨,以致影响全班上课,不得已而休学。
胃脘胀痛,牵背,有气上攻,逆气上而嗳气不畅时则胸胁肩颈及耳前后皆憋胀痛,必连嗳方舒。
于天冷或情绪波动时则重,重时呕吐,吐涎沫。
素畏风寒,天凉则肢冷。
曾胃镜检查:贲门充血,水肿。
脉弦按之减,两寸弱。
舌尚可。
证属:肝胃虚寒,冲气上逆。
法宜:温肝胃。
方宗:乌梅丸加减。
乌梅8g 炮附子12g 干姜5g 吴茱萸6g 川椒5g 细辛5g 桂枝15g 当归12g 红参12g 沉香9g 生黄芪12g10月4日二诊:累计服药80剂,前后加二仙汤、紫石英。
诸症平,脉弦缓。
上方继予10剂以固疗效。
按:脉弦无力乃肝阳虚,两寸弱乃阳不升。
肝寒且兼脾肾寒,冲脉失镇,厥气上冲而嗳、呕,与奔豚病同。
乌梅丸温肝,调寒热。
冲脉温,厥气止。
此案并无热象可据,何以仍用黄连?因肝中内寄之相火,亦可热化,故吾仍用之。
此处用连、柏,并非监姜、附辛热之佐药,亦非热因寒用之反佐,乃制其相火,虽无热象,亦当据厥阴病之特性,未雨绸缪,治未病。
例30:嗳气(二)赵某,女,56岁。
2005年7月26日初诊:频嗳4年,按捏周身任何部位皆嗳,得嗳则舒。
周身痹痛僵紧,手指肿僵麻木,腹胀硬,畏寒肢冷,下肢尤著,众皆穿短衫,彼尚穿棉裤,3件上衣。
腘颈及右腰筋挛起硬疙瘩,揉之则嗳。
大便常溏薄,日三四行。
脉弦无力,舌淡。
证属:肝寒,冲气上逆。
法宜:温肝平冲。
方宗:乌梅丸加减。
乌梅6g 炮附子12g 桂枝18g 细辛5g 干姜6g 川椒6g 吴茱萸6g 当归12g 党参12g 黄连8g 生黄芪12g 白芍12g 鸡血藤18g10月21日二诊:上方共服60剂,桂枝加至30g,嗳气止,他症除,腿尚凉,脉已起。
原方继服10剂以固疗效。
按:以其脉弦无力、畏寒肢冷,故诊为肝阳虚。
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八脉附隶于肝肾,肝寒则冲气上逆,嗳气不已。
虎门弟子医案·乌梅丸案
![虎门弟子医案·乌梅丸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8882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e.png)
虎门弟⼦医案·乌梅丸案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寒热并⽤,是治久利的特效⽅。
下⾯列举⼏个⾃⼰的医案,⼤家可在医案中体会乌梅丸的神奇疗效。
案1·吴某,男,30岁。
2019年2⽉16⽇初诊。
主诉:肠炎3年。
吃辣椒肚疼,肚⼦⼀疼急迫⼊厕拉肚⼦,量少,次多,每⽇3-5次,加重半年,肛门热辣感,瘙痒。
脉弦数,⾆质淡偏红,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肠湿热郁积⽅选:乌梅丸⽤药: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15付。
2019年3⽉11⽇第⼆诊:⼤便每⽇2次,排便较前顺利,未再肚⼦疼。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 15付。
2021年3⽉30⽇第三诊:⼤便2⽇⼀次,有时不爽。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炒⽩芍15克、⾹附15克,代煎15付。
2019年5⽉10⽇患者来述,病愈。
案2·刘某,男,39岁。
2019年4⽉23⽇初诊。
主诉:肠炎6、7年。
吃凉拉肚,吃辣肚疼,登厕急迫,早起醒来肠鸣腹疼急迫⼊厕,下坠解不净,解过还想解,便接连2次,冬天怕冷。
脉弦硬,⾆淡红兼蓝,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风邪⼊⾥⽅选:乌梅丸加味⽤药: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五灵脂12克,7付。
代煎,留渣泡脚。
2019年5⽉3⽇第⼆诊:腹疼减,⼤便⽇1-2次,或稠或稀,下坠。
纳可、偶尔恶⼼;脉⾆同前。
上⽅加羌活,处⽅: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羌活10克、⽣姜15克、红枣12枚,7付,代煎,留渣泡脚。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f9013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9.png)
李士懋先生用乌梅丸医案分析1肝阳虚馁甄某,女,37岁。
2007年8月20日初诊。
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脉弦按之减。
舌淡暗,苔白。
证属肝阳虚馁,清阳不升,法宜益肝升清,方宗乌梅丸主之。
乌梅7g,炮附子15g,干姜7g,桂枝10g,细辛6g,川椒5g,党参12g,当归12g,川芎8g,黄连9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柴胡10g,生芪12g,防风8g2007年9月17日:上方共服28剂,头痛已十余日未作,精力增,精神振,他症亦除,脉转弦缓。
继服7剂,停药。
按语肝主春生少阳之气,主升发条达疏泄。
肝虚,清阳不升,头失清阳奉养,致头痛;阳气者,精则养神,肝虚春生阳气馁弱,故神情萎顿;肝为罢极之本,肝虚而懈怠嗜睡;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心烦;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恶心。
乌梅丸,温肝阳,补肝体,益肝气,调寒热,恰合本案之病机。
加巴戟天、肉苁蓉者,温阳益精血,乙癸同源,且母子相生,补肾即益肝;加黄芪益肝气;加防风、柴胡助肝用,令清阳得升。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何不用吴茱萸汤而用乌梅丸?吴茱萸汤长于散寒破阴凝,《本经》云:“吴茱萸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更加重用生姜,故吴茱萸汤散寒破阴凝之力更胜,对寒邪直中厥阴者更佳。
乌梅丸长于温肝阳、益肝用、补肝体,且调寒热错杂,故本案选乌梅丸,而不用吴茱萸汤。
寒热错杂一冀某,女,54岁,工人。
1993年9月17日初诊。
寒热往来五年余,昼则如冰水浸,自心中冷,寒慄不能禁;夜则周身如焚,虽隆冬亦必裸卧,盗汗如洗。
情志稍有不遂,则心下起包块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闷,头痛,左胁下及背痛。
能食,便可。
年初经绝。
脉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诊为绝经期综合征,或诊为内分泌失调,或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
曾服中药数百付,罔效。
此寒热错杂,厥气上冲,乃乌梅丸证。
方予乌梅丸。
【乌梅丸名家方论】
![【乌梅丸名家方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005dc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b.png)
【乌梅丸名家方论】乌梅丸汉张仲景《伤寒论》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主治】蛔厥,久利。
【方论选萃】明赵以德:乌梅味酸入肝,梅得先春之气,主助生阳而杀阴类;细辛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当归启少阴之血液,以资肝脏所藏之荣;黄连配蜀椒,助心火以杀蛔,益子气也;附子配黄柏,资肾气以回厥,助母气也;干姜佐人参,补中焦而止呕;桂枝制风水,疏肝郁。
阴阳和丽厥逆回,风邪散而气血足,治蛔厥之法备已(《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许宏:蛔厥者,乃多死也。
其人阳气虚微,正气衰败,则饮食之物,不化精气,反化而为蛔虫也。
蛔为阴虫,故知阳微而阴胜,阴胜则四肢多厥也。
若病者时烦时静,得食而呕,或口常吐清水,时又吐蛔者,乃蛔病也。
又,腹痛脉反浮大者,亦蛔症也。
有此,当急治,不治杀人。
故用乌梅为君,其味酸能胜蛔;以川椒、细辛为臣,辛以杀虫;以干姜、桂枝、附子为佐,以胜寒气,而温其中;以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以人参、当归之甘而补缓其中,各为使。
以其蛔虫为患,为难比寸白虫等剧用下杀之剂,故用胜制之方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张石顽: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
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
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
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
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温胸中之寒饮。
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
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饮,亦不致于呕逆。
若不呕逆,则胃气纵虚,亦不致于蛔厥矣(《伤寒缵论》)。
清柯韵伯:六经惟厥阴为难治。
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作者:丹江游子
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蛔厥证的一个及其有效的方子,这是不容置疑的实事,在该段经文之后医圣有曰:“又主久利”。
其治病证虽异,然其所对病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却是一样,正所谓异病同治的典范。
笔者曾用其方加减化裁辩治“久泻久利”、“蛔厥证”无不效应,不敢独享,特发出以供大家多多参考斧正。
1.久泻久利证
案一、周某,男,38岁,教师,1988年7月20日求诊。
刻下:泻利不愈21年。
患者16岁时患遗精滑精证年余治而不效,后遇一游医求其诊治,游医处方一剂而愈。
(处方:水煎服。
)该方服后遗精滑精虽止,但却泻下不止。
再求游医止泻,游医却无踪影,后经多方医治暂愈。
不日又患疟疾,经治半年后愈。
疟疾愈,泻利复发,自此21年来,四处多方求医寻药,就是不效,偶尔效者,停药不过三日就会再复发。
刻下:泻下黄汤秽浊有之,泻下水谷不化有之,泻下粘冻腥物有之,三者发无定时,时作时止,日泻三~五次不等,伴见胸脘满闷,心胸烦热,纳差食少,呕恶嗳气,腹胀小痛,腰膝酸软,周身困倦,四肢肘膝以下常常感到发凉发冷,小便或清或黄,面黄如烟熏,肢体皮肤灰褐斑条相间而见,舌红绛,苔黄厚腻,脉滑实而数,尺脉稍芤。
观其发病及治病的前后经过,先时遗精滑精,当为湿热结聚而致,治而不效者,可能是前医多施补法之故。
后被游医所效,乃用泻法祛其湿热故也。
遗精滑精虽愈,然其久遗滑精,必伤精元,再加久泻久利,下元愈加虚损,久虚伤阳,阳虚则寒,是以下元虚寒成也;而湿热毒邪久居患体,加之其性又缠绵难愈,岂可是一剂之药所能祛除的呀!是以湿热毒邪盘踞中上二焦,久酿成患,无从宣泄,而成上元热实之症。
综观全证,脉证合参,当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肝胃气滞,阳郁致厥”证。
诊为久泻久利证。
治宜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主之。
上方2剂。
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一剂未完,于次日见我,述说服药后约2小时腹中咕咕漉漉如雷鸣,当日泻下许多腥臭秽浊粘冻沫状之物,一个下午泻下4次后,未在行泻,自觉浑身轻松,心胸宽畅,食欲大增,当晚进食4大碗,今晨起来,颜面周身肌肤晦暗烟熏之色全部退去,那个高兴劲自不必细说。
8日后,患者再次求诊,言曰:患病多年,很是后怕,前医每每治后,即使偶有止其泻者,也不过药停三日而再犯也,是以此次停药1星期以观后效,未再发作,自感心底感激,求以丸散剂善其后也。
病人之心当可理会,遂以前方化裁配以丸剂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2.蛔厥证
案一、朱某,女,24岁,农民,于1991年4月8日17:32求诊。
刻下:腹痛时作1天。
患者自昨天夜里突发腹痛,阵阵发作,于今日中午13时左右食后不久呕吐2次,每次均呕吐大小蛔虫10几根。
现心烦急躁,脘腹胀痛,饮食不下,得饮即呕,伴见少腹硬痛,腰膝酸困,手脚冰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很明显此乃一蛔厥证也。
治以乌梅丸方加减化裁疗之。
乌梅30. 干姜10. 当归6. 细辛6. .黄连16. 黄柏6. 桂枝6.
白人参6. 炮附子6. 炒川椒5. 醋制元胡6. 炒川楝子6.
2剂。
水醋各半煎煮30分钟,少量频频呷服,待腹痛止呕哕止,可按平素煎服法煎服即可。
患者服用上方30分钟后自觉腹痛呕哕消失,舒坦许多,是日一夜相安无事,天明告慰回家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