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一单元 第七节、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体验之旅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 .学而知之者,次也
D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解析:A 项,“知”通“智”;B 项,“亡”通“无”;D 项,“出则弟”的“弟”通“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B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C .古之学者..为己
D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解析:A.古义为“浇薄,不厚道”,今义为“偷窃”。
B.古义与今义一致。
C.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D.古义为“独自站立”,今义为“不依靠他人,自主地生存”。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贰过.鲤趋而过.
庭 B.⎩⎪⎨⎪⎧ 君子笃于.亲敏于事而慎于.言 C.⎩⎪⎨⎪⎧ 恭而无礼则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
言.而有信不学《诗》,无以言. 解析:A 项,“犯错”/“经过”;B 项,介词“对”/介词,“在”;C 项,“辛苦”/“功劳”;D 项均为“说话”。
答案:D
4.下列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A 、B 、C 均为状语后置句,D 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5~9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
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阳货》)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而知.
之者,上也 (知道,有知识) B .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 (贫困) C .不如.
丘之好学也 (比得上) D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妄) 解析:“困”意为“遇到困难”。
答案:B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而.知之者②困而.不学 ⎩⎪⎨⎪⎧
③十室之.邑④不如丘之.好学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②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③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 .居!吾语女
C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解析:C 项中“忠信”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忠厚诚实的人”。
其他三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C
8.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
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
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言六蔽”,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解析:C项中,孔子并未否定“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行。
答案:C
9.如何理解选文第2则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的意识中,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是“上智”之人;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勤奋好学,思维敏捷。
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并非“天资”,而是后天的勤奋。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息争
(清)刘大櫆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
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
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
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
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
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则尽。
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
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
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
..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
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胠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
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
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
至于才力之均敌
..,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
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鄙.有樊迟(卑鄙)
B.能言距.杨墨者(反对)
C.绝父子,不为昆弟
..夫妇(兄弟)
D.至于才力之均敌
..(相等,分不出上下)
解析:A项,鄙:浅薄。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B.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C.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D.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解析: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
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人们认为他喜欢辩论。
虽然这个说法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从此开始了。
B.作者认为,真正懂得做学术的人,能心胸宽广地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并且能用自己的学说逐渐影响各种流派,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
C.作者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D.作者对不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
之的评论人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解析:B项,“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文中并没有谈到。
答案: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呀!”唉!这大概就是他是孔子的原因吧?
(2)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3)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
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
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己有子桑伯子。
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办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
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呀!”唉!这大概就是他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
”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
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
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
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
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
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
生不灭。
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
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北宫黝、孟施舍,他们离圣人之勇大盖很远,而孟子认为似曾子、似子夏,这样那么诸子之形象虽不同,认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以了。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
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己的原因吧。
三、语言表达
1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虽然秦腔名家任哲中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可是我依然惠存着他当年送我的秦腔磁带。
B.这件事情当时非常紧急,且又有难度,如果不是您的全力帮助,估计就又黄了。
C.由于上班高峰,路上堵车严重当,我赶到宾馆的时候,检查组已恭候多时。
D.老张啊,昨日见到您我万分激动,本想多喝,却不胜酒力,酒后失态,还望您多包涵。
解析:A项,“惠存”的意思是“请保存”,属于敬辞,不可用于自己;B项,“全力”的意思是“所有的力量”,属于谦辞,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应该用“鼎力”;C项,“恭候”的意思是“恭敬地等候”,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
答案:D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说到师生关系,特别是小学的师生关系,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非敬无以为学。
”这句话,可谓道尽师生关系的精髓。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应从这个方面着手。
敬,是学生受教的前提。
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学生知道“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值得“敬”否,与教师学问是否深厚关系不大,更多的来自父母对教师是否尊敬。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多半会“敬”老师。
这样说来,师生关系就是家校的延伸了。
答案: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②另一方面是教师值得“敬”③如果父母尊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