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
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再次是族外婚
(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 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 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 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2)东夷文化集团:
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
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黄帝和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
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 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一、中国人的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1)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1)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1)3.三大民族集团 (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5)(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5)(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6)(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9)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0)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12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34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5史。

6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7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8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9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10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111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314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 15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16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172.各代文化特征18夏文化特征:尚忠。

19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20神气质。

21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22西周文化特征:23(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4(2)农耕文化取向2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26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27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28家。

2930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3132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33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34(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35秦汉时期:36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37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8魏晋南北朝时期:39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40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41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

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

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

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
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细致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
的完整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个朝代。

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书写甲骨文,这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

商朝
时期,青铜器的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

周朝时期,儒
家学说开始兴起,孔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进入中古时期,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起和统治,也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隋朝的大运河和均田制,唐朝
的大永初政策和科举制度,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和文学艺术等,都是中
国传统文化在中古时期的重要表现。

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更加深入人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形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也得到了继续传承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现代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传承、传统戏曲的发展
等方面。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漫长而丰富多彩,更是凝聚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今天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共融作出积极的贡献。

愿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光永远闪亮于世界的文化舞台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疆呼图壁县岩画
河南新郑具茨山
岩画, 呈生殖崇拜特征,
诞生时代距今4000至
8000年。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感生神话。如:女登遇龙而 生炎帝(《帝王世纪》);附宝遇电光而感生黄帝(《竹 书纪年》);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史记 •殷本纪》)。 各部族在追溯本族之起源时,都说是由一位女 始祖与某个神物交感而生后代。如:傈僳族的虎氏族“腊 扒”(意为“虎人”),传说其族之女始祖上山砍柴,遇 一虎变为青年与之交配而生出该族;普米族神话说,该族 起源于女始祖塔娜与牦牛山神的交配。
(2)生殖—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极为普遍的重要 形式之一,在母系氏族中是女性祖先崇拜,到父 系氏族中男性祖先崇拜。 女始祖崇拜往往与生殖崇拜联系在一块。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女娲的“娲”与“蛙” 同音同义,从一些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蛙纹可以看 出,这是原始人对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表现,所以, 古代神话把女始祖称之为“女娲”乃是从女生殖 器崇拜转化为女始祖崇拜。
球是一个整体,到了距离今七千万年,地 球才破裂成几个板块。由于印度板块不断 撞击亚欧板块,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隆 起,森林消失,生活在这一带的腊马古猿 被迫直立行走,开始了猿向人的漫长转化 过程。
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的距今
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是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
(1)自然崇拜
把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当成某种神秘 力量和神圣事物,对此进行宗教性的祭祀活动早在人 类社会的原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普遍存在于世 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之中。
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的 依赖,依赖的对象有顺己力量,也有异己力量,而只 有那些与原始人类自身生存相关的自然力或自然物才 能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面貌。

一、古代文化的萌芽与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华夏族群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繁荣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指导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

例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

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抑制和压抑。

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

从古代的萌芽与形成,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再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以及近现代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文化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哲学方面,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文学方面,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同时,在艺术、建筑、科技等领域,古代中国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世纪文化的传承在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发展。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文学方面,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学习价值。

同时,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三、近现代文化的复兴近现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更新,努力寻找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在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各种保护、传承措施相继出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过程。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信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夏商周文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唐朝、宋朝等一系列朝代相继兴起,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各种文化形式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

在当代中国,包括书法、绘画、京剧、传统医学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形成了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独特文化现象。

四、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包括汉语、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学,从艺术到道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发展的智慧结晶。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

1.奠基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

在此时期,典籍《诗经》和《易经》问世,儒家学说开始兴起,齐物论成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也相继出现。

2.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此时儒家学说的盛行使得孔子教育思想及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在此时期逐渐成为考试科目,儒学成为官员必修学科,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同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在中国继续发展。

3.繁荣阶段(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和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的时期。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四书五经》以及儒家经典《大易》《周易》《春秋》等。

4.变革阶段(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失去原有的威望,科举制度被废除,终止了繁荣了近千年的科举文化。

此时期,南明学人开始了对朱熹学术的批判和反思,并以阳明学说为代表开始逐渐发展。

同时,西方传入的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影响,如天文学、医学等。

5.现代阶段(1911年以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学者的研究。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三个阶段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分别是古代文化的形成阶段、中古文化的繁荣阶段以及近代文化的变革阶段。

古代文化的形成阶段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文化起源于早期人类的群体性活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原始、朴素和神秘。

人类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食物,在生活中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这种原始社会的文化表现在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绘画中。

当时的人们通过祭祀和祈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

农耕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人们开始栖息于固定的居住地,并逐渐形成村落和城市。

这个时期的文化继承了原始文化的特点,注重礼仪、信仰与秩序。

诸如《诗经》、《易经》等经典著作应运而生,贯穿着对美的追求和道德准则的体现。

中古文化的繁荣阶段中古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阶段受到了汉、唐、宋等朝代的影响,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全面发展,成为中古文化的代表。

在唐朝,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巅峰。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佛教艺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壁画、佛像等艺术品广泛流传,令人叹为观止。

宋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兴盛使得儒家经典重新重视,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宋代的绘画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以北宋的“四君子”画法和南宋的“文人画”为代表。

此外,戏曲也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如福建的“闽剧”和江苏的“金陵曲”等。

近代文化的变革阶段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新的变革与发展。

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近代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反思。

一些思想家主张摒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和现代性。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的必要性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去适应、 去发展,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拓展它的文 化影响。
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美学价值
• 不同的民族、地区都有独 特的审美标准,传统文化 是美的源泉。
• 传统文化中运用的各种形 式、材料、色彩等元素丰 富而多样。
文化认同
• 传统文化反映出一个民族 的特征和精神。人们通过 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感 受自己所属的文化。
道德教化
•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 人伦、道德观念,具有很 强的道德教育作用,对于 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大有 裨益。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1
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认同感,
文化自觉

2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文化所在的国家, 也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
多元文化传播,化腐朽为神奇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舞蹈、音乐、绘画 等。通过多样化渠道,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信息化与智能化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数字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 国际化与多样化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多种方式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现 代社会。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本次演讲将带您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 重要意义。
原始文化的形成
早期文化的特点
以狩猎、采集、游牧为生,物质文化极其简单,但有独 特的精神和文化表现形式。
文字的诞生
商朝时期,商人为了记账而刻画简单的符号,慢慢地演 变成了文字,这标志着古代文化的开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特点:多元一体。

2.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①表现: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意义: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2)奠基: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②表现: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③影响: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秦汉时期①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②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创新与发展:魏晋至宋元时期①背景:儒、道、佛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

②表现: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代形成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批判和禁锢:明清时期①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②原因: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

(6)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7)复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1)表现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

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

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

《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三、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所谓“百家”,当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

对于其间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屡有论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具体说来,在天道观上,儒家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港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因而,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

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

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

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文化: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

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水域总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池,“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五、魏晋南北朝文化: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

”(《宋书·谢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随后,道教形成。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六、隋唐文化: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他们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高门大姓”以外的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

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

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

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七、两宋文化: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宋词雅,宋画雅。

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

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八、辽夏金元文化: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多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

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

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元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