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阿尺木刮

合集下载

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陈彦卿【期刊名称】《大舞台》【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深入了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大力开展,云南艺术学院顺应时代潮流,自2009年开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

本文就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彝族传承人施万恒、傈僳族传承人李碧清两位传承人传授的烟盒舞组合与技巧,群舞《阿尺木刮》两个不同舞种的精华部分来分析原生态舞蹈进行课堂传授的特点,从而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原生态舞蹈在课堂传授中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

由于两者的出发点、目的不一样,所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授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浅显地谈一下两者具有的差异性。

【总页数】2页(P180-181)【作者】陈彦卿【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21【相关文献】1.原生态艺术进校园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构——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J], 谢亚平;廖勇红2.提升职业院校舞蹈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课堂教学为例 [J], 田慧3.试论由“原生态”转向“学院派”——从“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彝族烟盒舞说起[J], 李乐4.对保护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以公安“地花鼓”进入高校舞蹈课堂为例[J], 邹小燕5.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有关思考——以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J], 屈秀英;何辉;王宝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共计518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4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5Ⅰ—5刻道贵州省施秉县6Ⅰ—6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Ⅰ—7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Ⅰ—8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9Ⅰ—9董永传说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10Ⅰ—10西施传说浙江省诸暨市11Ⅰ—11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12Ⅰ—12满族说部吉林省13 Ⅰ—13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14 Ⅰ—14耿村民间故事河北省藁城市15 Ⅰ—15伍家沟民间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16 Ⅰ—16下堡坪民间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17 Ⅰ—17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18 Ⅰ—18古渔雁民间故事辽宁省大洼县19 Ⅰ—19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20 Ⅰ—20谭振山民间故事辽宁省新民市21 Ⅰ—21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23 Ⅰ—23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4 Ⅰ—24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5 Ⅰ—25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6 Ⅰ—26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7 Ⅰ—27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28 Ⅰ—28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9 Ⅰ—29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0 Ⅰ—30畲族小说歌福建省霞浦县31 Ⅰ—31青林寺谜语湖北省宜都市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Ⅱ—1左权开花调山西省左权县33 Ⅱ—2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县34 Ⅱ—3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35 Ⅱ—4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自治区36 Ⅱ—5当涂民歌安徽省马鞍山市37 Ⅱ—6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38 Ⅱ—7畲族民歌福建省宁德市39 Ⅱ—8兴国山歌江西省兴国县40 Ⅱ—9兴山民歌湖北省兴山县41 Ⅱ—10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42 Ⅱ—11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梅州市43 Ⅱ—12中山咸水歌广东省中山市44 Ⅱ—13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亚市46 Ⅱ—15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7 Ⅱ—16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48 Ⅱ—17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49 Ⅱ—18紫阳民歌陕西省紫阳县50 Ⅱ—19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1 Ⅱ—20花儿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县、乐都县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山花儿)52 Ⅱ—21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Ⅱ—22聊斋俚曲山东省淄博市54 Ⅱ—23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55 Ⅱ—24川江号子重庆市四川省56 Ⅱ—25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57 Ⅱ—26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58 Ⅱ—27川北薅草锣鼓四川省青川县59 Ⅱ—28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60 Ⅱ—29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2 Ⅱ—31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65 Ⅱ—34 古琴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自治区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68 Ⅱ—37 唢呐艺术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四川省茂县70 Ⅱ—39 辽宁鼓乐辽宁省、辽阳市71 Ⅱ—40 江南丝竹江苏省太仓市上海市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江苏省连云港市73 Ⅱ—42 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74 Ⅱ—43 舟山锣鼓浙江省舟山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省嘉祥县77 Ⅱ—46 板头曲河南省南阳市78 Ⅱ—47 宜昌丝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湖北省枝江市80 Ⅱ—49 广东音乐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81 Ⅱ—50 潮州音乐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82 Ⅱ—51 广东汉乐广东省大埔县83 Ⅱ—52 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接龙吹打、金桥吹打)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6 Ⅱ—55 河北鼓吹乐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山西省临汾市88 Ⅱ—57 绛州鼓乐山西省新绛县89 Ⅱ—58 上党八音会山西省晋城市90 Ⅱ—59 冀中笙管乐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91 Ⅱ—60 铜鼓十二调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92 Ⅱ—61 西安鼓乐陕西省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西省蓝田县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回族自治区95 Ⅱ—64 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县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北京市97 Ⅱ—66 五台山佛乐山西省五台县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辽宁省鞍山市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江苏省苏州市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湖北省十堰市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地区、麦盖提县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102 Ⅱ—71 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03 Ⅱ—72 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4Ⅲ—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105Ⅲ—2秧歌河北省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陕西省绥德县歌、抚顺地秧歌)辽宁省抚顺市106Ⅲ—3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107Ⅲ—4龙舞重庆市(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四川省泸县坛彩龙)108Ⅲ—5狮舞河北省徐水县(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山西省襄汾县狮子、广东醒狮)浙江省临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109Ⅲ—6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110Ⅲ—7 傩舞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111Ⅲ—8 英歌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普宁英歌、潮阳英歌)112Ⅲ—9 高跷山西省稷山县(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跷、苦水高高跷)甘肃省永登县113Ⅲ—10 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县114Ⅲ—11 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县115Ⅲ—12 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116Ⅲ—13 安塞腰鼓陕西省安塞县117Ⅲ—14 洛川蹩鼓陕西省洛川县118Ⅲ—15 兰州太平鼓甘肃省兰州市119Ⅲ—16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20Ⅲ—17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1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22Ⅲ—19 弦子舞西藏自治区(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四川省巴塘县123Ⅲ—20 锅庄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树卓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24Ⅲ—21 热巴舞西藏自治区(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125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区126Ⅲ—23 苗族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127Ⅲ—24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象帽舞、乞粒舞)辽宁省本溪市128Ⅲ—25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9Ⅲ—26 铜鼓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130Ⅲ—27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131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32Ⅲ—29 蒙古族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133Ⅲ—30 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4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5Ⅲ—32 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136Ⅲ—33 卡斯达温舞四川省黑水县137Ⅲ—34 ?舞四川省九寨沟县138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39Ⅲ—36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40Ⅲ—37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41Ⅲ—38 基诺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142Ⅲ—39 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区143Ⅲ—40 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县144Ⅲ—41 塔吉克族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5Ⅳ—1昆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146Ⅳ—2梨园戏福建省泉州市147Ⅳ—3莆仙戏福建省莆田市148Ⅳ—4潮剧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149Ⅳ—5弋阳腔江西省弋阳县150Ⅳ—6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江西省湖口县151Ⅳ—7高腔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安徽省岳西县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市152Ⅳ—8新昌调腔浙江省新昌县153Ⅳ—9宁海平调浙江省宁海县154Ⅳ—10 永安大腔戏福建省永安市155Ⅳ—11 四平戏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156Ⅳ—12 川剧四川省重庆市157Ⅳ—13 湘剧湖南省衡阳市158Ⅳ—14 广昌孟戏江西省广昌县159Ⅳ—15 正字戏广东省陆丰市160Ⅳ—16 秦腔陕西省161Ⅳ—17 汉调桄桄陕西省汉中市162Ⅳ—18 晋剧山西省163Ⅳ—19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164Ⅳ—20 北路梆子山西省忻州市165Ⅳ—21 上党梆子山西省晋城市166Ⅳ—22 河北梆子河北省167Ⅳ—23 豫剧河南省168Ⅳ—24 宛梆河南省内乡县169Ⅳ—25 怀梆河南省沁阳市170Ⅳ—26 大平调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171Ⅳ—27 越调河南省周口市172Ⅳ—28 京剧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173Ⅳ—29 徽剧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174Ⅳ—30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175Ⅳ—31 汉调二簧陕西省安康市176Ⅳ—32 泰宁梅林戏福建省泰宁县177Ⅳ—33 闽西汉剧福建省龙岩市178Ⅳ—34 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179Ⅳ—35 荆河戏湖南省澧县180Ⅳ—36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181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182Ⅳ—38 宜黄戏江西省宜黄县183Ⅳ—39 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184Ⅳ—40 石家庄丝弦河北省石家庄市185Ⅳ—41 雁北耍孩儿山西省大同市186Ⅳ—42 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187Ⅳ—43 柳子戏山东省188Ⅳ—44 大弦戏河南省滑县、濮阳县189Ⅳ—45 闽剧福建省福州市190Ⅳ—46 寿宁北路戏福建省寿宁县191Ⅳ—47 西秦戏广东省海丰县192Ⅳ—48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93Ⅳ—49 碗碗腔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碗碗腔)194Ⅳ—50 四平调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195Ⅳ—51 评剧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辽宁省沈阳市196Ⅳ—52 武安平调落子河北省武安市197Ⅳ—53 越剧浙江省上海市198Ⅳ—54 沪剧上海市199Ⅳ—55 苏剧江苏省苏州市200Ⅳ—56 扬剧江苏省扬州市201Ⅳ—57 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202Ⅳ—58 楚剧湖北省203Ⅳ—59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潜江市湖北省黄梅县205Ⅳ—61 商洛花鼓陕西省商洛市206Ⅳ—62 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207Ⅳ—63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208Ⅳ—64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209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210Ⅳ—66 五音戏山东省淄博市211Ⅳ—67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212Ⅳ—68 曲剧河南省213Ⅳ—69 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214Ⅳ—70 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秧歌戏、繁峙秧歌戏)215Ⅳ—71 道情戏山西省右玉县、临县(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河南省太康县情戏、蓝关戏、陇剧)山东省莱州市甘肃省216Ⅳ—72 哈哈腔河北省清苑县、青县217Ⅳ—73 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河北省康保县218Ⅳ—74 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219Ⅳ—75 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220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221Ⅳ—77 灯戏重庆市梁平县(梁山灯戏、川北灯戏)四川省南充市222Ⅳ—78 花灯戏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223Ⅳ—79 一勾勾山东省临邑县224Ⅳ—80 藏戏西藏自治区(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225Ⅳ—81 山南门巴戏西藏自治区226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27Ⅳ—83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229Ⅳ—85 彝族撮泰吉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30Ⅳ—86 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31Ⅳ—87 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湖南省溆浦县连戏)河南省南乐县232Ⅳ—88 锣鼓杂戏山西省临猗县233Ⅳ—89 傩戏河北省武安市(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安徽省池州市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234Ⅳ—90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235Ⅳ—91 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山西省孝义市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辽宁省瓦房店市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浙江省海宁市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湖北省潜江市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广东省汕尾市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甘肃省环县辽宁省凌源市236Ⅳ—92 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湖南省邵阳县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海南省临高县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四川省发木偶戏)贵州省石阡县陕西省浙江省泰顺县五、曲艺(共计4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37Ⅴ—1苏州评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39Ⅴ—3福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240Ⅴ—4山东大鼓山东省241Ⅴ—5西河大鼓河北省河间市242Ⅴ—6东北大鼓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243Ⅴ—7 木板大鼓河北省沧县244Ⅴ—8 乐亭大鼓河北省乐亭县245Ⅴ—9 潞安大鼓山西省长治市246Ⅴ—10 京东大鼓天津市宝坻区247Ⅴ—11 胶东大鼓山东省烟台市248Ⅴ—12 河洛大鼓河南省洛阳市249Ⅴ—13 温州鼓词浙江省瑞安市250Ⅴ—14 陕北说书陕西省延安市251Ⅴ—15 福州伬艺福建省福州市252Ⅴ—16 南平南词福建省南平市253Ⅴ—17 绍兴平湖调浙江省绍兴市254Ⅴ—18 兰溪摊簧浙江省兰溪市255Ⅴ—19 贤孝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凉州贤孝、河州贤孝)256Ⅴ—20 河南坠子河南省257Ⅴ—21 山东琴书山东省258Ⅴ—22 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259Ⅴ—23 绍兴莲花落浙江省绍兴县260Ⅴ—24 兰州鼓子甘肃省兰州市261Ⅴ—25 扬州清曲江苏省扬州市262Ⅴ—26 锦歌福建省漳州市263Ⅴ—27 常德丝弦湖南省常德市264Ⅴ—28 榆林小曲陕西省榆林市265Ⅴ—29 天津时调天津市266Ⅴ—30 新疆曲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267Ⅴ—31 龙舟说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68Ⅴ—32 鼓盆歌湖北省荆州市269Ⅴ—33 汉川善书湖北省汉川市270Ⅴ—34 歌册福建省东山县(东山歌册)271Ⅴ—35 东北二人转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海伦市273Ⅴ—37 答嘴鼓福建省厦门市274Ⅴ—38 小热昏浙江省杭州市275Ⅴ—39 山东快书山东省276Ⅴ—40 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77Ⅴ—41 达斡尔族乌钦黑龙江省278Ⅴ—42 赫哲族伊玛堪黑龙江省279Ⅴ—43 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280Ⅴ—44 傣族章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81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82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省兴义市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3Ⅵ—1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284Ⅵ—2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285Ⅵ—3天桥中幡北京市286Ⅵ—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287Ⅵ—5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8Ⅵ—6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289Ⅵ—7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290Ⅵ—8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291Ⅵ—9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292Ⅵ—10 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293Ⅵ—11 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294Ⅵ—12 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295Ⅵ—13 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296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97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98Ⅵ—16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299Ⅵ—17 蹴鞠山东省淄博市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0Ⅶ—1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301Ⅶ—2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302Ⅶ—3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303Ⅶ—4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304Ⅶ—5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305Ⅶ—6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306Ⅶ—7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307Ⅶ—8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308Ⅶ—9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309Ⅶ—10 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310Ⅶ—11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311Ⅶ—12 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312Ⅶ—13 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313Ⅶ—14 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314Ⅶ—15 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315Ⅶ—16 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316Ⅶ—17 顾绣上海市松江区317Ⅶ—18 苏绣江苏省苏州市318Ⅶ—19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319Ⅶ—20 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320Ⅶ—21 蜀绣四川省成都市321Ⅶ—22 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县322Ⅶ—23 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323Ⅶ—24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24Ⅶ—25 挑花湖北省黄梅县325Ⅶ—26 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326Ⅶ—27 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327Ⅶ—28 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328Ⅶ—29 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329Ⅶ—30 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330Ⅶ—31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331Ⅶ—32 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西泠印社)332Ⅶ—33 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333Ⅶ—34 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334Ⅶ—35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335Ⅶ—36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336Ⅶ—37 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337Ⅶ—38 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338Ⅶ—39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339Ⅶ—40 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340Ⅶ—41 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341Ⅶ—42 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342Ⅶ—43 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343Ⅶ—44 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344Ⅶ—45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345Ⅶ—46 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346Ⅶ—47 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347Ⅶ—48 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348Ⅶ—49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349Ⅶ—50 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350Ⅶ—51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351Ⅷ—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352Ⅷ—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353Ⅷ—3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355Ⅷ—5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56Ⅷ—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357Ⅷ—7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358Ⅷ—8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359Ⅷ—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60Ⅷ—10 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361Ⅷ—11 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362Ⅷ—12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363Ⅷ—1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64Ⅷ—14 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5Ⅷ—1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6Ⅷ—16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367Ⅷ—17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368Ⅷ—18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69Ⅷ—1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370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71Ⅷ—21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372Ⅷ—22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373Ⅷ—23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374Ⅷ—2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375Ⅷ—25 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376Ⅷ—26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377Ⅷ—2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78Ⅷ—2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379Ⅷ—29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380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382Ⅷ—3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83Ⅷ—3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384Ⅷ—3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385Ⅷ—35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386Ⅷ—36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87Ⅷ—3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88Ⅷ—3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389Ⅷ—3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390Ⅷ—4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391Ⅷ—4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392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93Ⅷ—43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394Ⅷ—4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395Ⅷ—45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96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397Ⅷ—47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398Ⅷ—4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399Ⅷ—49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400Ⅷ—50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401Ⅷ—51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402Ⅷ—5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403Ⅷ—53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404Ⅷ—5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405Ⅷ—55 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406Ⅷ—56 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407Ⅷ—57 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408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409Ⅷ—59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410Ⅷ—6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411Ⅷ—61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412Ⅷ—62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413Ⅷ—6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414Ⅷ—6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415Ⅷ—65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416Ⅷ—66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省铅山县县、丹寨县418Ⅷ—6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419Ⅷ—69 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420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421Ⅷ—71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浙江省富阳市422Ⅷ—72 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423Ⅷ—73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424Ⅷ—74 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425Ⅷ—75 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426Ⅷ—76 金星砚制作技艺江西省星子县427Ⅷ—77 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428Ⅷ—78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429Ⅷ—79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江苏省南京市430Ⅷ—80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431Ⅷ—81 制扇技艺江苏省苏州市432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433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434Ⅷ—84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5Ⅷ—85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436Ⅷ—86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437Ⅷ—87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8Ⅷ—88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江苏省南通市风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439Ⅷ—89 凉茶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

“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

从同乐“阿尺木刮”起源的民间传说说起普志忠维西叶枝同乐“阿尺木刮”的产生无文字可考,但根据当地老一辈傈僳族老人们讲述得知,很早很早以前傈僳族祖先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大山里,过着以采集、游牧狩猎的生活。

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在他们与山羊朝夕相处的亲密接触中,便产生了对山羊的声音、相貌、动作等进行模仿、总结、提炼等而逐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歌舞—“阿尺木刮”。

此歌舞集中反映了勤劳、勇敢的傈僳族先民早期的生活特点。

传说古镇叶枝同乐大村的居住地并不在现今的这块地盘上,而是居住在叫“巴几咪”(傈僳语棉花地之意)这个地方。

但是这里是个山垭口,一到刮风时节,这里风吹得十分厉害,有时就连核桃板栗大的石头子都会吹起来,觉得不太吉利,于是人们认为在这个地方不太合适,这可怎么办呢?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将蜂子上拴上白绵细线,让它们去寻找水源,蜂子飞来飞去最后到有水源的地方不飞了。

人们就根据这一结果找到了人类赖以生活的重要资源—水。

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寻找住地,最后终于找到了现今同乐大村这片背风向阳的山地。

但是人们的迁移过程,却经历了首先从巴几咪搬迁到“凯门”(及现今大村的村尾子)紧接着由于人们不断繁衍生息的需要发展,又不断地从“凯门”(村尾子)向“凯谷”(大村之意)进行发展,最后一直发展到“凯窝底”(村头),通过这样不断地搬迁发展,就形成如今这片拥有上百户的傈僳族同乐大村。

由于选到了这片居住宝地后,大家要进行生产生活,于是勤劳勇敢的傈僳族先民们就在这片山坡上砍来木料建盖房子,并就地取材盖成了木楞房。

于是,人们也就有了这个“家”,从此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有一年冬天正碰上下大雪,人们只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突然一只雪白可爱的小白兔跑到了人们中间聚集的火塘边来了。

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就从这雪白的兔子身上,启发了制作服饰的想法,从而就开始大量地种植棉花,进行纺线织布,精明能干的傈僳族先民就用自己纺织的棉花布制成了漂亮的“叶不辞”(棉花布衣裳)。

傈僳族配饰变迁中的艺术与叙事

傈僳族配饰变迁中的艺术与叙事

傈僳族配饰变迁中的艺术与叙事作者:吴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5期【摘要】傈僳族配饰蕴含着族群在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生活经验和记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傈僳族的配饰由于其地理特性,本真性较其他地区保存较好,其配饰艺术形式既体现直过民族的艺术特征,又展现了文化系统中的多样叙事,成为傈僳族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傈僳族配饰;配饰艺术;民族叙事;生态存续【中图分类号】TS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5—040—04傈僳族作为一个历史上常年游牧和迁徙的民族,在定居滇西北前进行了大量的走动迁移,因此他们身上的配饰既是他们的标识,也是帮助他们狩猎耕种的工具。

配饰的美承载着祖先的传说记忆,配饰的实用蕴含着傈僳族祖祖辈辈的勤劳与智慧。

傈僳族配饰中的民族符号,饱含着傈僳族在过往千年中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研究及阐释这些符号,对于学习民族艺术的后来人而言弥足珍贵。

傈僳族早在公元8世纪前后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群体,目前,其大部分人口聚居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滇西北山区。

现今傈僳族服饰分布十分广泛,一直跟随傈僳族的迁徙而变化,其配饰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

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装会呈现不一样的文化特征,例如德宏傈僳族的“五彩军功衣”就是与少数民族戍边文化有关。

维西叶枝一带的傈僳族是云南省各地州傈僳族迁徙的祖先之一,相对而言,现保留在叶枝一带的傈僳族配饰较具本真性。

叶枝镇的傈僳族配饰从头到脚可以分为:头饰、颈饰、腰饰。

当地傈僳族节日庆典需要跳“阿尺木刮舞”(羊的舞蹈)的时候,会穿上自己民族的盛装。

本文尝试通过配饰符号与傈僳族传说故事相结合,以一种非线性,散点叙事的方式来分析维西傈僳族配饰中蕴含的艺术特色与民族故事。

一、溯源:以配饰形成的族群记忆与区分自然生态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艺术是属于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世界的结合物。

傈僳族配饰作为非文字的文本,他的艺术符号中寄存着傈僳族先长们为谋求美好的生活实践,以及祖先神话的精髓。

最新 阿尺木刮:承载着傈僳族古老历史和文化技艺的歌-精品

最新 阿尺木刮:承载着傈僳族古老历史和文化技艺的歌-精品

阿尺木刮:承载着傈僳族古老历史和文化技艺的歌阿尺木刮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独有的一种歌舞自娱形式,最早流传于以叶枝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一带,其基本特征是:不用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起舞,曲调可急可缓,但舞步幅度大,跳跃感十足,给人以欢快舒展的感受。

阿尺木刮又称“山羊歌舞”,其声音和动作明显模仿山羊。

据说“阿尺木刮”的来源的确与傈僳族人半农半牧,尤其是与喜欢饲养山羊有关。

山羊自由地在陡峭的山岩攀爬跳跃,在倍信奉万物有灵的傈僳族人看来,这就是某种自由和灵性的象征,况且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从不设立任何宇宙,他们的宗教情感、宗教活动大多通过歌舞表达和进行,由此就催生了“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歌舞诞生的历史背景舞蹈代表了一个民族早在人类没有语言产生前的成就。

凭借舞蹈原始遗存,一些人类学家、家达成一个共识,舞蹈是人类一切艺术“之母”。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艺术,也是非文字文化,但要说清楚、说明白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的诞生、发展和传承又不得不利用语言文字评述、描述、探讨它的特性。

我们这是所说的舞蹈通常是与音乐相生相伴的歌舞艺术,阿尺木刮就是歌与舞相伴,且歌且歌、边歌边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是人体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动态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情绪,它的情感传递也不依赖语言,舞蹈靠意会,而不是言传。

阿尺木刮这种舞蹈虽然仅流传在维西县澜沧江流域的叶枝一带傈僳族聚居区。

这种歌舞形式的感性材制是人自体,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傈僳族同胞,他的先祖是阿尺木刮歌舞艺术的创生者,他们在代际文化传承中,子子孙孙用生产生活的切身体验,从祖先那里继承并传续着这种烙印着特定地域和民族的优秀歌舞—一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这个歌舞形式,其动作、歌唱都以模仿山羊的形态、动作、声音特征。

这种独特的歌舞艺术形式是怎么诞生的呢?据当地的文化传承人讲:傈僳民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朝朝暮暮出没于山村,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依靠,他们熟悉、热爱、崇敬大山里的树木、花草、溪水。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

云南有着丰富多彩,个性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它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云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衰退或者处于濒危状态,亟须关注和保护。

因此,文章通过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论述,来展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274-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成效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独特的山川地貌和立体型气候,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总人口约4600万人,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00多万人,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

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音乐歌舞和服装服饰,都有本民族的节庆活动和神奇传说,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都各具特色。

形成了如白族的本主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文化,藏族的茶马文化等文化遗产,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景观交相辉映,使云南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已建立了省、州(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工作,并制定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制度及评审程序。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展示与利用策略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展示与利用策略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展示与利用策略作者:刘欢黄娜李显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6期同乐村集典型的傈僳族民居建筑与文化于一体,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唯一性。

本文通过对同乐村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展示利用策略,从而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体验及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引言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生态文化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丰富,为保证其在现代文明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通过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展示利用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对努力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傈僳族文化体验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乐村文化资源分析(一)村落民居建筑与历史遗迹传统居住建筑群是同乐村最为重要的部分,占地约4.6万平方米,其中98%都为木楞房,采用木制瓦顶。

传统居住用房通常由堂屋(火塘房)、灶房、粮仓、牲畜房四部分组成,民居功能较为完整,一般为半架空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架空部分用来关养牲畜。

二层为起居空间,内设火塘,置铁三脚,包括接待、厨房、饭厅、卧室多种功能;底层一般为牲畜饲养空间。

(二)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乐村傈僳族经历几百年的生产生活,培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浓郁的傈僳族民族风情成为同乐村社会文化的特色。

1.传统民俗,是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包括丧葬嫁娶、传统节日(阔时节、阿尼盍什节)、宗教信仰、建房习俗等。

2.传统美术工艺,同乐村傈僳族的纺麻技艺、绣花技艺和编织工艺,伴随着傈僳族几乎所有的生活生产活动,其制作工艺备受傈僳族人民及社会公众的推崇。

3.音节文字哇忍波于1923试着创作文字符号,历经6年之久,创造出了傈僳族音节文字918字。

这套文字在建国以后,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傅懋勣对它作了评价,并就其有关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研讨后,得出“这是一种音节文字,没有字母,一个形体代表一个音节”的结论,从此,有关学术论著便将它通称为“傈僳族音节文字”。

傈僳族民歌编辑

傈僳族民歌编辑
傈僳族民歌编辑
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傈僳族民歌
遗产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级
国家级
时间
2006年5月20日
大调分类
“摆时”“优叶”“木刮”
摆时和优叶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2]
据了解,自2007年组织开展“傈僳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以来,怒江州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在州、县文化馆设置专门岗位,安排专人从事傈僳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全州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收集录音近1200分钟、录像资料1000多分钟,拍摄了图片1600多张。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
申报地区
云南省
少数民族

遗产编号
Ⅱ-17遗ຫໍສະໝຸດ 类别传统音乐1历史渊源
2艺术特色
▪题材丰富
▪歌种分类
▪艺术表演
3代表作品
4传承意义
1历史渊源编辑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27•【字号】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24年3月3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24年8月1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 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8月27日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4年3月3日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24年8月1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傈僳族阿尺木刮、塔城热巴、傈僳族瓦器器、纳西族阿勒古歌、大词戏、扬琴调等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及戏剧曲艺;(二)傈僳族祭天古歌、塔城藏族热巴舞蹈传说、傈僳族恒乍绷的故事、傈僳族音节文字等传统口传民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等;(三)傈僳族服饰、傈僳族弩弓、傈僳族克耍俄粒、包谷麦芽糖、八盘四座、维西粑粑等传统技艺;(四)射弩、磨磨秋等传统体育竞技及游艺;(五)傈僳族阔时节、达摩祖师洞转山等民族传统习俗、节庆;(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5.20•【文号】国发[2006]18号•【施行日期】2006.05.2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国务院二○○六年五月二十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4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5Ⅰ-5刻道贵州省施秉县6Ⅰ-6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Ⅰ-7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Ⅰ-8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9Ⅰ-9董永传说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10Ⅰ-10西施传说浙江省诸暨市11Ⅰ-11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12Ⅰ-12满族说部吉林省13Ⅰ-13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14Ⅰ-14耿村民间故事河北省藁城市15Ⅰ-15伍家沟民间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16Ⅰ-16下堡坪民间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17Ⅰ-17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18Ⅰ-18古渔雁民间故事辽宁省大洼县19Ⅰ-19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20Ⅰ-20谭振山民间故事辽宁省新民市21Ⅰ-21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22Ⅰ-22吴歌江苏省苏州市23Ⅰ-23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4Ⅰ-24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5Ⅰ-25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6Ⅰ-26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7Ⅰ-27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28Ⅰ-28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9Ⅰ-29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0Ⅰ-30畲族小说歌福建省霞浦县31Ⅰ-31青林寺谜语湖北省宜都市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Ⅱ-1左权开花调山西省左权县33Ⅱ-2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县34Ⅱ-3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35Ⅱ-4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自治区36Ⅱ-5当涂民歌安徽省马鞍山市37Ⅱ-6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38Ⅱ-7畲族民歌福建省宁德市39Ⅱ-8兴国山歌江西省兴国县40Ⅱ-9兴山民歌湖北省兴山县41Ⅱ-10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梅州市43Ⅱ-12中山咸水歌广东省中山市44Ⅱ-13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亚市45Ⅱ-14儋州调声海南省儋州市46Ⅱ-15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7Ⅱ-16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48Ⅱ-17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49Ⅱ-18紫阳民歌陕西省紫阳县50Ⅱ-19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1Ⅱ-20花儿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县、乐都县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山花儿)52Ⅱ-21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Ⅱ-22聊斋俚曲山东省淄博市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55Ⅱ-24川江号子重庆市四川省56Ⅱ-25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57Ⅱ-26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58Ⅱ-27川北薅草锣鼓四川省青川县59Ⅱ-28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60Ⅱ-29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61Ⅱ-30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2Ⅱ-31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3Ⅱ-32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64Ⅱ-33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65Ⅱ-34古琴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66Ⅱ-35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自治区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68Ⅱ-37唢呐艺术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69Ⅱ-38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四川省茂县70Ⅱ-39辽宁鼓乐辽宁省、辽阳市71Ⅱ-40江南丝竹江苏省太仓市上海市72Ⅱ-41海州五大宫调江苏省连云港市73Ⅱ-42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74Ⅱ-43舟山锣鼓浙江省舟山市75Ⅱ-44十番音乐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76Ⅱ-45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省嘉祥县77Ⅱ-46板头曲河南省南阳市78Ⅱ-47宜昌丝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79Ⅱ-48枝江民间吹打乐湖北省枝江市80Ⅱ-49广东音乐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81Ⅱ-50潮州音乐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82Ⅱ-51广东汉乐广东省大埔县83Ⅱ-52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接龙吹打、金桥吹打)84Ⅱ-53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6Ⅱ-55河北鼓吹乐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87Ⅱ-56晋南威风锣鼓山西省临汾市88Ⅱ-57绛州鼓乐山西省新绛县89Ⅱ-58上党八音会山西省晋城市90Ⅱ-59冀中笙管乐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91Ⅱ-60铜鼓十二调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92Ⅱ-61西安鼓乐陕西省93Ⅱ-6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西省蓝田县94Ⅱ-63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回族自治区95Ⅱ-64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县96Ⅱ-65智化寺京音乐北京市97Ⅱ-66五台山佛乐山西省五台县98Ⅱ-67千山寺庙音乐辽宁省鞍山市99Ⅱ-68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江苏省苏州市100Ⅱ-69武当山宫观道乐湖北省十堰市101Ⅱ-70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地区、麦盖提县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102Ⅱ-71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03Ⅱ-72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4Ⅲ-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105Ⅲ-2秧歌河北省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陕西省绥德县歌、抚顺地秧歌)辽宁省抚顺市106Ⅲ-3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107Ⅲ-4龙舞重庆市(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四川省泸县坛彩龙)108Ⅲ-5狮舞河北省徐水县(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山西省襄汾县狮子、广东醒狮)浙江省临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109Ⅲ-6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110Ⅲ-7傩舞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111Ⅲ-8英歌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普宁英歌、潮阳英歌)112Ⅲ-9高跷山西省稷山县(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跷、苦水高高跷)甘肃省永登县113Ⅲ-10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县114Ⅲ-11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县115Ⅲ-12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116Ⅲ-13安塞腰鼓陕西省安塞县117Ⅲ-14洛川蹩鼓陕西省洛川县118Ⅲ-15兰州太平鼓甘肃省兰州市119Ⅲ-16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20Ⅲ-17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1Ⅲ-18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22Ⅲ-19弦子舞西藏自治区(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四川省巴塘县123Ⅲ-20锅庄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西藏自治区树卓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24Ⅲ-21热巴舞西藏自治区(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125Ⅲ-22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区126Ⅲ-23苗族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127Ⅲ-24朝鲜族农乐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象帽舞、乞粒舞)辽宁省本溪市128Ⅲ-25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舞)129Ⅲ-26铜鼓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130Ⅲ-27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131Ⅲ-28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5Ⅲ-32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136Ⅲ-33卡斯达温舞四川省黑水县137Ⅲ-34舞四川省九寨沟县138Ⅲ-35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39Ⅲ-36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40Ⅲ-37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41Ⅲ-38基诺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区143Ⅲ-40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县144Ⅲ-41塔吉克族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5Ⅳ-1昆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146Ⅳ-2梨园戏福建省泉州市147Ⅳ-3莆仙戏福建省莆田市148Ⅳ-4潮剧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149Ⅳ-5弋阳腔江西省弋阳县150Ⅳ-6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江西省湖口县151Ⅳ-7高腔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安徽省岳西县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市152Ⅳ-8新昌调腔浙江省新昌县153Ⅳ-9宁海平调浙江省宁海县154Ⅳ-10永安大腔戏福建省永安市155Ⅳ-11四平戏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156Ⅳ-12川剧四川省重庆市157Ⅳ-13湘剧湖南省衡阳市158Ⅳ-14广昌孟戏江西省广昌县159Ⅳ-15正字戏广东省陆丰市160Ⅳ-16秦腔陕西省161Ⅳ-17汉调桄桄陕西省汉中市162Ⅳ-18晋剧山西省163Ⅳ-19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164Ⅳ-20北路梆子山西省忻州市165Ⅳ-21上党梆子山西省晋城市166Ⅳ-22河北梆子河北省167Ⅳ-23豫剧河南省168Ⅳ-24宛梆河南省内乡县169Ⅳ-25怀梆河南省沁阳市170Ⅳ-26大平调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171Ⅳ-27越调河南省周口市172Ⅳ-28京剧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173Ⅳ-29徽剧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174Ⅳ-30汉剧湖北省武汉市175Ⅳ-31汉调二簧陕西省安康市176Ⅳ-32泰宁梅林戏福建省泰宁县177Ⅳ-33闽西汉剧福建省龙岩市178Ⅳ-34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179Ⅳ-35荆河戏湖南省澧县180Ⅳ-36粤剧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181Ⅳ-37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182Ⅳ-38宜黄戏江西省宜黄县183Ⅳ-39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184Ⅳ-40石家庄丝弦河北省石家庄市185Ⅳ-41雁北耍孩儿山西省大同市186Ⅳ-42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187Ⅳ-43柳子戏山东省188Ⅳ-44大弦戏河南省滑县、濮阳县189Ⅳ-45闽剧福建省福州市190Ⅳ-46寿宁北路戏福建省寿宁县191Ⅳ-47西秦戏广东省海丰县192Ⅳ-48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93Ⅳ-49碗碗腔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碗碗腔)194Ⅳ-50四平调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195Ⅳ-51评剧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辽宁省沈阳市196Ⅳ-52武安平调落子河北省武安市197Ⅳ-53越剧浙江省上海市198Ⅳ-54沪剧上海市199Ⅳ-55苏剧江苏省苏州市200Ⅳ-56扬剧江苏省扬州市201Ⅳ-57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202Ⅳ-58楚剧湖北省203Ⅳ-59荆州花鼓戏湖北省潜江市204Ⅳ-60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205Ⅳ-61商洛花鼓陕西省商洛市206Ⅳ-62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207Ⅳ-63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208Ⅳ-64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209Ⅳ-65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210Ⅳ-66五音戏山东省淄博市211Ⅳ-67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212Ⅳ-68曲剧河南省213Ⅳ-69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214Ⅳ-70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秧歌戏、繁峙秧歌戏)215Ⅳ-71道情戏山西省右玉县、临县(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河南省太康县道情戏、蓝关戏、陇剧)山东省莱州市甘肃省216Ⅳ-72哈哈腔河北省清苑县、青县217Ⅳ-73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河北省康保县218Ⅳ-74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219Ⅳ-75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220Ⅳ-76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221Ⅳ-77灯戏重庆市梁平县(梁山灯戏、川北灯戏)四川省南充市222Ⅳ-78花灯戏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223Ⅳ-79一勾勾山东省临邑县224Ⅳ-80藏戏西藏自治区(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225Ⅳ-81山南门巴戏西藏自治区226Ⅳ-82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27Ⅳ-83侗戏贵州省黎平县228Ⅳ-84布依戏贵州省册亨县229Ⅳ-85彝族撮泰吉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30Ⅳ-86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31Ⅳ-87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湖南省溆浦县目连戏)河南省南乐县232Ⅳ-88锣鼓杂戏山西省临猗县233Ⅳ-89傩戏河北省武安市(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安徽省池州市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234Ⅳ-90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235Ⅳ-91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山西省孝义市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辽宁省瓦房店市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浙江省海宁市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湖北省潜江市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广东省汕尾市源皮影戏)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甘肃省环县辽宁省凌源市236Ⅳ-92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辽宁省锦州市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湖南省邵阳县偶戏、邵阳布袋戏、高州木偶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戏、潮州铁枝木偶戏、临高人偶海南省临高县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四川省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贵州省石阡县戏)陕西省浙江省泰顺县五、曲艺(共计4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37Ⅴ-1苏州评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38Ⅴ-2扬州评话江苏省扬州市239Ⅴ-3福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240Ⅴ-4山东大鼓山东省241Ⅴ-5西河大鼓河北省河间市242Ⅴ-6东北大鼓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243Ⅴ-7木板大鼓河北省沧县244Ⅴ-8乐亭大鼓河北省乐亭县245Ⅴ-9潞安大鼓山西省长治市246Ⅴ-10京东大鼓天津市宝坻区247Ⅴ-11胶东大鼓山东省烟台市248Ⅴ-12河洛大鼓河南省洛阳市249Ⅴ-13温州鼓词浙江省瑞安市250Ⅴ-14陕北说书陕西省延安市251Ⅴ-15福州伬艺福建省福州市252Ⅴ-16南平南词福建省南平市253Ⅴ-17绍兴平湖调浙江省绍兴市254Ⅴ-18兰溪摊簧浙江省兰溪市255Ⅴ-19贤孝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凉州贤孝、河州贤孝)256Ⅴ-20河南坠子河南省257Ⅴ-21山东琴书山东省258Ⅴ-22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259Ⅴ-23绍兴莲花落浙江省绍兴县260Ⅴ-24兰州鼓子甘肃省兰州市261Ⅴ-25扬州清曲江苏省扬州市262Ⅴ-26锦歌福建省漳州市263Ⅴ-27常德丝弦湖南省常德市264Ⅴ-28榆林小曲陕西省榆林市265Ⅴ-29天津时调天津市266Ⅴ-30新疆曲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267Ⅴ-31龙舟说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68Ⅴ-32鼓盆歌湖北省荆州市269Ⅴ-33汉川善书湖北省汉川市270Ⅴ-34歌册福建省东山县(东山歌册)271Ⅴ-35东北二人转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海伦市272Ⅴ-36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273Ⅴ-37答嘴鼓福建省厦门市274Ⅴ-38小热昏浙江省杭州市275Ⅴ-39山东快书山东省276Ⅴ-40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77Ⅴ-41达斡尔族乌钦黑龙江省278Ⅴ-42赫哲族伊玛堪黑龙江省279Ⅴ-43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280Ⅴ-44傣族章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81Ⅴ-45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省兴义市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3Ⅵ-1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284Ⅵ-2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285Ⅵ-3天桥中幡北京市286Ⅵ-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287Ⅵ-5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8Ⅵ-6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289Ⅵ-7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290Ⅵ-8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291Ⅵ-9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292Ⅵ-10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293Ⅵ-11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294Ⅵ-12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295Ⅵ-13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296Ⅵ-14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97Ⅵ-15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98Ⅵ-16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299Ⅵ-17蹴鞠山东省淄博市七、民间美术(共计5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0Ⅶ-1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301Ⅶ-2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302Ⅶ-3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303Ⅶ-4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304Ⅶ-5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305Ⅶ-6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306Ⅶ-7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307Ⅶ-8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308Ⅶ-9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309Ⅶ-10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310Ⅶ-11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311Ⅶ-12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312Ⅶ-13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313Ⅶ-14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314Ⅶ-15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315Ⅶ-16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316Ⅶ-17顾绣上海市松江区317Ⅶ-18苏绣江苏省苏州市318Ⅶ-19湘绣湖南省长沙市319Ⅶ-20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320Ⅶ-21蜀绣四川省成都市321Ⅶ-22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县322Ⅶ-23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323Ⅶ-24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24Ⅶ-25挑花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花瑶挑花)湖南省隆回县325Ⅶ-26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326Ⅶ-27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327Ⅶ-28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328Ⅶ-29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329Ⅶ-30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330Ⅶ-31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331Ⅶ-32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西泠印社)332Ⅶ-33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333Ⅶ-34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334Ⅶ-35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335Ⅶ-36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336Ⅶ-37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337Ⅶ-38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338Ⅶ-39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339Ⅶ-40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340Ⅶ-41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341Ⅶ-42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342Ⅶ-43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343Ⅶ-44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344Ⅶ-45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345Ⅶ-46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346Ⅶ-47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347Ⅶ-48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348Ⅶ-49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349Ⅶ-50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350Ⅶ-51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51Ⅷ-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352Ⅷ-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353Ⅷ-3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355Ⅷ-5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56Ⅷ-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357Ⅷ-7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358Ⅷ-8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359Ⅷ-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60Ⅷ-10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361Ⅷ-11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362Ⅷ-12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363Ⅷ-13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64Ⅷ-14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5Ⅷ-15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6Ⅷ-16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367Ⅷ-17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368Ⅷ-18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69Ⅷ-19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370Ⅷ-20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71Ⅷ-21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372Ⅷ-22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373Ⅷ-23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374Ⅷ-24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375Ⅷ-25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376Ⅷ-26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377Ⅷ-27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78Ⅷ-28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379Ⅷ-29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

云南省第一、二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一、二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增补名单(21项)附件5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

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

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

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

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

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

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

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当代审美观念中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传统舞蹈为例

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当代审美观念中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传统舞蹈为例

2020·5Forum传统舞蹈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各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有来自雪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它们充满激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至今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传统舞蹈的表演技艺精益求精,服饰道具更加精致美观,表演形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近些年,在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地方政府重视挖掘地域文化符号,并重视老百性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多文化工作者投入民间,从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祭祀和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中加以反复筛选、提炼,继承创新中经过艺术加工,尝试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反映民族的、时代生活的民间舞蹈作品,在追求传统的民族气质的同时,对传统舞蹈进行了一些艺术的再创造,更加突出时代感,使它更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眼光。

只有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提高,才有可能形成既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又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歌、舞、乐等节目,因为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征。

笔者认为,将传统舞蹈经过艺术工作者的整理、提炼,取才于民间素材,并受老百性喜爱的舞蹈是云南民族文化“根”和“源”的母体文化。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舞出了风姿流韵1997年,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实施民族文化工程,推进云南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一批代表性歌曲、一批代表性器乐和代表性民族舞蹈目标实现的进程,云南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举办了第一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参加节目要求,必须是继承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整理,能够表现本民族的特点,体现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充满时代气息并有创新的歌、舞、乐舞台艺术作品。

傈僳族“阿尺木刮”的艺术特征

傈僳族“阿尺木刮”的艺术特征

傈僳族“阿尺木刮”的艺术特征
周凤萍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阿尺木刮"是流传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叶枝镇、康普乡等,澜沧江沿岸的高半山傈僳族聚居区,是傈僳族先人模仿羊子的叫声和动作创造的,是当地传统的群众自娱性民间歌舞。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周凤萍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阿尺木刮:承载着傈僳族古老历史和文化技艺的歌舞 [J], 余宗菊
2.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 [J], 曹艳
3.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文化底蕴及价值研究 [J], 张泽奇;姚刚;房道鑫;郭振华
4.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文化底蕴及价值研究 [J], 张泽奇;姚刚;房道鑫;郭振华;
5.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步伐动律特征成因探析 [J], 张馨月;马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场域理论”视域下的傈僳族刮克舞研究

“场域理论”视域下的傈僳族刮克舞研究

在青藏高原的横断山区中,名川大河星罗棋布,高山沟壑鳞次栉比。

著名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等巍峨险峻,直耸云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湍急而过,奔流不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奇观。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傈僳族。

他们是古氐羌人后裔,从青藏高原历经艰难险阻迁徙至此;他们勇敢无畏,创造溜索跨越滚滚怒江之水;他们夙兴夜寐,凭借聪明才智建造木楞房,从此扎根繁衍,与自然和谐相处。

傈僳族民众酷爱歌舞,每当傍晚阑珊之时,村落中的歌声此起彼伏,形成“峡谷何处不飞歌”的盛景。

伴随着曼妙的旋律,铿锵的舞步踏地为节,整齐划一,外化内心情感,直抵灵魂深处,诉说着傈僳族悠久的历史。

傈僳族的舞蹈主要有阿尺木刮、迁哦、刮克等。

其中刮克舞蹈于2006年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刮克舞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题书籍几乎空白。

在知网检索傈僳族刮克舞蹈,只有高鹏春撰写的《怒江傈僳族刮克舞运动的历史变迁》[1]这一篇文章,该篇文章立足民族体育学视角,简要叙述了刮克舞蹈从原始时期、民国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现代时期表现形式的流变,并未涉及舞蹈学的相关知识。

与刮克舞蹈相关的学位论文也付诸阙如。

笔者查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下》[2],其中傈僳族舞蹈分为《哇其》《迁哦》《山羊的歌舞》(阿尺木刮)等,并未列出刮克舞蹈。

刘丽在《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3]中对傈僳族舞蹈的划分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保持一致。

摘要:刮克舞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流传于泸水县(今泸水市)、福贡县的傈僳族村寨,是一种再现生产劳作的娱乐性集体舞蹈,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刮克舞蹈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经历为基础,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刮克舞在不同场域下发生的嬗变及其成因,以期实现刮克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word格式]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

[word格式]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

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话■羹圈说云南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一李自强舞蹈在傈傈族的生活中,与唱歌一样冰不可少,其变幻无穷的步伐,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对生活的热爱.一,傈僳族民间舞蹈种类及流传区域傈僳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通俗综合类,乐器名舞类,地域分称舞蹈类,反映劳动生产类,模仿动物舞蹈类等.(一)通俗综合类,即流传地域较广,接受人群较多,适用场面比较普遍,而且还含有其他小类内容的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1.”阿尺木括哇器器”,即羊声歌曲舞蹈,发源于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巴迪乡阿尺达嘎村,叶枝镇同乐村一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尼子里托哇器器”,即二十四脚歌庄舞蹈,由”菊律”,”起本”,”吉兹”,”玛弓”,”处处”,”丁突”等合奏引导,发源于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色抓底村,攀天阁乡兵丁村一带.其中,兵丁一带最盛行”那色岁”;色抓底一带则盛行完整的”尼子里托”;腊八底一带盛行”哇正,哇彦”.维西全县还流传有脚步不一的”畦器器”.3.”哇器器”,即锅庄舞蹈,由”起本”旋律引导,流行于怒江州,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及云南省其他傈僳族地区,旋律和步伐各地有所不同.4.”迁俄”,即擦脚舞蹈,有严格的对称性,发源和流行于保山市,德宏州等傈傈族地区.(二)以乐器命名的舞蹈.指的是单独在某种乐器及旋~-4t~I导下跳的舞蹈.如”起本哇器器”是琵琶旋律引导下的舞蹈;”阿菩比畦器”是葫芦笙旋律引导下的舞蹈;”笛哩突哇器”是小竹笛~~:--lt引导下的舞蹈;”菊律哇器”是在笛子旋律引导下的舞蹈;”三中起本哇器”是三弦旋律引导下的舞蹈:”处处,玛弓哇器器”是口弦旋律引导下的舞蹈,(三)以地域分称的舞蹈.指以发源或流行的地区名字或象征性来称的舞蹈种类.”怒明傈僳畦器器”,指怒江地区傈僳族舞蹈;”王巴傈僳畦器”,指维西地区傈僳族舞蹈;”尼耐傈僳哇器”,指金沙江流域傈僳族舞蹈;”以每傈僳畦器”,澜沧江流域傈僳族舞蹈等等,这些舞蹈都以一种或几种乐器作伴奏.(四)表现劳动生产及生活情景的舞蹈.指反映和模仿人们劳动生产和生活时的动作或情景的舞蹈.”咱双干尺畦器器”,欢庆秋收的舞蹈:”色地奔适谷哇器”,开垦山地的舞蹈;”存嘿干尺哇器器”,喜割小米的舞蹈;”尼麻干洒哇器器”,犁地的舞蹈: “海仕畦器”,扫地的舞蹈:”来咱畦器器”,婚庆的舞蹈,跳这些舞蹈的时候都有乐器伴奏.(五)模仿动物的舞蹈.跳舞的人们边跳边模仿动物的动作.”阿尺主哇器”,斗羊;”阿尼圭哇器”,斗牛:”阿丫畦器器”,鸡扒食;”见明嘿庆哇器器”,猴子抓虱子的舞蹈:”得本以减夺哇器”,鸽子喝水的舞蹈等等.二,傈僳族舞蹈的特点第一,傈傈族的舞蹈属于大众舞蹈.傈僳的绝大多数舞蹈,都是集体舞蹈,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第二,有民间乐器伴奏.傈僳的舞蹈一般都是在乐器的伴奏下,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手拉手排咸一行,或面对面排成数行来进行.伴奏的乐器在中间或排头,边奏边舞,是舞蹈的指挥者和引导者. 众人便随乐器伴奏的旋律来跟进自己的舞步.人们形象的比喻说,”乐器的伴奏者是阿尼麻扒,(即犁地人);跳舞的众人是沽地者.犁牛者不犁地,众人无地可沾.”第三,即兴起舞.有时是朋友相聚喝高兴了,一人操起乐器,其他人不分男女老幼,就在火塘边舞蹈起来;或是白天劳作结束,晚上吃过饭,喝过解乏洒后,就在火塘边就舞蹈起来:结婚庆典,逢年过节,家里或村里组织众人活动,都会舞蹈起来.甚至闹矛盾的双方,在调解后,也会手握手共同跳舞,来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第四,气势宏大,催人奋进.傈僳族的舞蹈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跳起来的时候节奏感特别强,脚步特别多,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的人越多,气势就越宏大.同时有的舞蹈,如阿尺木刮畦器,哇器尼子里托等,节奏感强烈,队形变化大而快,充满激情. 三,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傈僳族的舞蹈动作多种多样,它们中有的轻柔YUNANA鼹eHlVE8话—曩凰说云南模仿山羊的舞姿缓慢,如风摆杨柳一般,如”迁俄”,”提托哇”,”尼托哇”等;有的矫健有力,如”那色岁哇”,”哇彦达麻”,人们边舞边喝,”地吃我们肉(指死后入土),不踏做什么?使气踏呀,使气跳,踏得脚板起泡泡,跳得双腿硬邦邦.”有的活泼多变,队形犹如盘山急行中的快车马队一样,弯曲而又快进,如”阿尺木括哇器器”:有的则贯穿游戏,互牵双手,互撞屁股乐中取乐,如”哇器器”.这就是顺口溜中所说的:”云南十八怪,傈僳跳舞有两怪,一怪撞撞屁股乐中乐,二怪抓抓手心去恋爱.”据《傈僳简史》记载,傈僳族的舞蹈大致分为琵琶舞,踢踏舞,口弦舞,笛哩图舞,芦笙舞等不同类别.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接触混居民族的不同,传承历史的不同等因素,各类型下产生的舞种众多.其中,”畦器”通常在笛声的引导下,琵琶,弦子,以及口弦相合奏,人们在引子中挑选同伴,携手在领舞者的周围围成圆圈起舞,音乐随舞步而变化,由少增多,由简入繁,曲调热烈奔放,节奏鲜明强烈,舞步粗犷豪放.维西傈僳族将这种舞道称为”畦器器”,俗称“尼子里托哇”,即二十四脚舞.跳法在”菊律”,”起本”,”吉兹”,”处处”,”玛弓”的合奏徒律中,以跺, 踢,踏等动作为主,以脚步递噌来表现24个节拍舞蹈动作的变化.在跳的过程中,以脚下的动作带动全身,进行跳,踢,踏等动作.男女青年则利用舞步拍节,互相撞屁股而乐上加乐.同时利用手牵手的机遇,互相抓抓手心暗示恋情,有的通过这一心领神会的举动开始了走婚.四,傈僳族舞蹈的含义(一)”尼子里托畦器器”整个傈僳族地区的民间舞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一面,是整个傈僳族民间舞蹈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就脚步的变化形式而言,”三江并流”腹心地一带流传的”尼子里托哇”的步伐变最多,且每个节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1.”依睹睹”,又称”提托哇”,即起舞第一步或称跳一脚,意思是:我们欢乐的开始迈步舞蹈在前进的征途上.2.”依正抓”,又称”尼托哇”,即起舞第二步或称跳两脚.意思是:我们跳起舞步后探寻前进的方向.3.”阿乃洒托”,又称”洒托哇”.意思是:我们欢快得象向老鸹一样跳起三步舞蹈来.4.”畦正”,又称”哇正另托”或”另托哇”.意思是:让我们欢乐地迈步跳起正舞吧.5.”哇正提托”,又称”哇正王托闭”.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迈步跳起了正舞第一脚.6.”畦正麻纳玛”,又称”哇正冲托闭”.意思是: 我们要欢快地起舞迈步向前进.7.”串喘哇”,又称”哇正施托闭”.意思是:我们要欢乐地连续快步跳起来.8.”哇彦”,也称”畦正海托闭”.意思是:我们要欢怏连续的跳起来.9.”畦彦麻纳玛”,也称”畦正古托闭”.意思是: 我们要欢快连续迈步舞.10.”呐丝岁提托”,也称”畦正此托闭”.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第一步舞.11.”呐丝岁尼托”,也称”哇正此尼托闭”.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两步舞. 12.”D内丝岁洒托”,也称”畦正此洒托”.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搓天糈米三步舞. 13.”哇正赤提托”,也称”畦正此另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拾脚第一步. 14.”哇正赤尼托”,也称”哇正此王托”.意思是:我们欢乐中跳起了正舞抬脚二步.15.”哇正赤洒托”,也称”哇正此冲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了正舞抬脚三步.16.”哇正赤里托”,也称”哇正此适托”.意思是:我们欢乐的跳起了正舞拾脚第四步.17.”哇达拉提托”,也称”哇正此海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了正舞踢踏一步向前进. YAAReHlVES18”畦达拉尼托”也称”畦正此古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正舞踢踏二步向前进.19”畦达拉洒托”,也称”畦正尼子托”.意思是:我们跳起正舞踢踏三步向前进.20.”阿丫器提托”,也称阿丫”哇器提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妈.21.”阿丫器尼托”,也称”阿丫哇器尼托”.意思是:我们欢乐地跳起母鸡扒食两步舞,献给艰辛养育我们的阿爸.22.”阿丫器洒托”,也称”阿丫畦器洒托”.意思是.我们欢快地跳起母鸡扒食三步舞,献给艰辛养育过我们的叔叔阿姨们.23.”畦堆玛”,也有的称”哇彦依达麻”.意思是:我们跳起最多脚步的舞蹈,显示我们民族的勇敢精神.24.”哇颇保”,也称”颇倮畦器”或”颇保颇保邓”.意思是:我们要翻来覆去的跳.真诚欢迎朋友们,快快未和我们一起庆祝丰收,欢庆胜利吧.“尼子里托畦”由于从少到多,从简到繁,轻快向上,变化多端而被选入大众广场标准舞蹈后,不仅深受群众的喜爱,还赢得了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二)”阿尺木刮哇器器”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维两傈僳族自治县内的”阿尺木刮”,也称”保当木刮”,是具有原始韵味的地方性独特歌舞.据当地一些老人讲,”阿尺目刮”是祖先深居大山中,放牧山羊时,经常模仿羊的叫声和动作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形成的歌舞,因该”木刮”的整个曲调以模拟山羊叫声为基调,故俗称”阿尺目刮”,即山羊之歌曲的意思.“阿尺目刮哇器器”的舞蹈跳法形式:1”左倮邓”,即圆环舞:意思是:我们要团结一,的向前进.2.”腊腊邓”,即退退进:意思是:我们要遇到困难也向前进.3”洒托闭”,即跺三步:意思是我们要克服困难再向前进.4.”阿尺邓”,即跳山羊;意思是:我们的生活要像山羊在山中一样快乐.5”蹉鸡邓”,即对脚板,意思是:心地善良的人话说云南阿尺木刮哇器器们啊,跳起欢乐的舞蹈.6.”阿来几”,即龙盘旋:意思是狂风巨浪无所谓. 7”别别鸡”,即慢旋风;意思是:我们要用缓慢的舞步,邀请朋友们来和我们一起欢乐吧. 8”切勒涡只泼”,即磨盘旋转;意思是:我们要向旋风一样转起来.9”矣然邓”,即迎宾舞;意思是.尊敬的客人啊,我iF]热烈欢迎你.1O”玛夺坦”,即求爱舞;意思是:我向情人传递爱的信息.亲爱的阿妹(阿哥)啊,我爱你f “矣然邓”和”玛夺坦”(碰屁股)要在迎宾或婚庆等特定的场合才能跳.“阿尺木刮哇器器”参舞的人数不限制.男女老幼皆宜,有时多达上千人.就观赏角度来讲,人数越多越有气势,越壮观.舞蹈队形一般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挛曲线形等.场面不拘~格,无论广场,院ON.,街头,牧场等都可以跳.动(I-多姿多彩.其动作模仿山羊姿态颇具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傈僳族是一个热爱生活,互敬互爱,善于交际的民族,一般居住都比较分散,手拉手的大众舞蹈给他们创造了边舞边谈心的好机会,人们在舞蹈中加强相互了解,更是给恋爱中的青年人创造了增进感情的机会,许多美好的爱情就在舞蹈中萌动,发生.舞蹈是傈僳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傈僳族的舞蹈不仅是舞蹈,更是人们加强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和傈僳族热爱团结,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自然DIL露. 参考资料:《傈僳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f)1)8.1l作音单位:维西县档案局。

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

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速发展和保护。 根据整体开发保护需求进行文化遗产的建设, 依据有效地文化遗产整体保护需求,丰富生态环境, 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丰富性价值管理,逐步完 善旅游开发的产品保护流程,明确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效益的关系,不断提升僳僳族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水 平,结合实际保护结构和发展原则进行分析,确定有 效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三、僳僳族舞蹈保护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和 解决对策方案 在保护傈僳族舞蹈时,需要突出实际的生态发 展水平,以精心的旅游产品设计发展为基础,不断完
管理,能加强传承方式的管理,实现舞蹈文化艺术的 准确保护。我们要根据可持续的发展需求,提升文化、 艺术、思想文明水平,对“阿尺木刮”发展过程中可 能存在的局限性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其活力和生机。 “阿尺木刮”是具有强烈文明艺术思想的舞蹈,蕴藏 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我们必须有效地促进“阿尺木刮” 的保护,提升其整体传承和发展效果。 (二)“阿尺木刮”的必要性分析意义 僳僳族的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合理的文化传承,可以提升僳僳族的生息繁衍水平, 保护僳僳族的民族历史文化,提升文化的传承水平。 “阿尺木刮”文化是不可以再生的,是通过代代相传 传承至今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 时期,改革开放的冲击造成传统文化流失严重,许多 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外国却保护了我国的历史 文化遗产。因此,加强“阿尺木刮”文化舞蹈的传承 和保护是极其重要而有意义的。 二、保护传统文化理论遗产的发展和提升 按照全面文化遗产思想理论,我们要不断提升 思想的创新发展水平, 坚持提升民族文化的发展力量, 塑造全方位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态发展, 构建良好的艺术形式, 与全面真实性的效果结合起来, 避免文化可能出现的各种破坏性。“阿尺木刮”以合 理的民族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水平的提升,逐步拓展了 文化主体思想,加强了整体生命保护力价值水平,充 分保护了文化的生态性意义。完善生态文化的传承需 要以有效的生产为基础,从整体发展需求出发,准确 地分析整体保护标准和实际发展水平,依照抢救水平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记录和分析,明确文化 遗产的保护价值,架起促进文化的发展水平的桥梁,

维西论文: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

维西论文: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

维西论文: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中文摘要】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又称“阿尺木刮哇其”,是傈僳语,“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或调子的意思,“哇其”为跳舞。

全句意为“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舞”,属于集体自娱性舞蹈,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尺木刮”是傈僳族历史的真实写照。

“阿尺木刮”以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

傈僳族是酷爱狩猎的民族,对各种动物的习性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与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遗歌舞“阿尺木刮”进行解剖式分析,阐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舞蹈构成的影响,探索其舞蹈在不同文化层面中的生存状态,剖析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

试揭示出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深层文化结构,并指出传统的民间舞蹈能够产生和发展,其相关的舞蹈生态原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推动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在现代社会中的顺利传承与发展。

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阿尺木刮”舞蹈的生存空间进行描述。

考察“阿尺木刮”舞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支持生态环境影响舞蹈的命题。

第二部分针对研究对象“阿尺木刮”舞蹈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

首先追溯其源流,然后对舞蹈文化形式要素进行分析,最后纵向比较,主要阐述“阿尺木刮”舞蹈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有关舞蹈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

对其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第四部分是对策的提出,通过田野调查对现状的剖析,结合“阿尺木刮”发展状况和保护传承现状,对该部分进行梳理总结。

最后对“阿尺木刮”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以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英文摘要】LISU of traditional song and dance “wood scrape,”also known as “wood scrape wow”is the LISUlanguage, “feet”or “goat”, “wood scrape”i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or tune, “wow” todance.Full-sentence means “dance of the goats”, belonging to the collective dance of amused himself, inweixi County LISU traditional song and dance “wood scrape”in 2006 we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Wood scrape” is the true picture of LISU history. “Wood scrape”with warm bold, rugged powerful dance vividly reflects the LISU people of nomadic, hunting, collecting,history of slash-and-burn process.LISU is the national passion for hunting, the habits of various animalsare very familiar with, especially in the long process of migration,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transportation of the LISU peoplethrew himself into with goats.On Weixi County non-leaves song and dance in this article “wood scrape” Anatomy-analysis, effect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dance form, exploring their dance in thedifferent cultural aspects of living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LISU ethnic dance “wood scrape” is amulti-level complex of cultural connotation.Testing revealed the LISU ethnic song and dance “woodscrape” the deep cultural structure, and note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and dances, dance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cause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I hope through thisresearch, promoting the LISU of traditional song and dance “wood scrape”in a smooth succession anddevelopment in modern society.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major sections.The first part is the “foot wooden scraper”describes theliving space of the dance.First traced its origin,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form ofdance, last portrait, mainly on “wood scrape”dance dance with this minority and other ethnicrelationship.Part three in the first two sections of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theory.On its performance, style,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culturalconnotation refracted by thecontent.Part IV is the methodology propos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combined with the “wood scrape”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protection of heritage, carding summaryon that part.Finally on “wood scrap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ance, and according tothe research findings have made constructive measures.【关键词】维西“阿尺木刮”舞蹈傈僳族舞蹈生态文化【英文关键词】Weixi “wood scrape”dance the LISU ethnic ecological culture of dance【目录】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摘要3-4Abstract4绪言6-9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7二、研究现状与内容7三、研究的方法7-9第一章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生存空间9-24第一节“阿尺木刮”舞蹈的自然生态环境10-12第二节“阿尺木刮”舞蹈的社会文化背景12-24第二章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艺术形态24-35第一节“阿尺木刮”舞蹈溯源24-25第二节“阿尺木刮”舞蹈形态分析25-35第三章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文化内涵35-44第一节“阿尺木刮”舞蹈与傈僳族历史文化35-36第二节“阿尺木刮”舞蹈与傈僳族自然崇拜36-37第三节“阿尺木刮”舞蹈与傈僳族民族性格37-40第四节“阿尺木刮”舞蹈文化的底蕴和功能40-44第四章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传承和保护44-52第一节“阿尺木刮”舞蹈的传承现状44-47第二节有关“阿尺木刮”舞蹈保护的思考47-52结语52-53致谢53-54参考文献54-56附录一“阿尺木刮”舞蹈的主要场景示意图56-58附录二调查报告58-64作者简介64。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篇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篇

The su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life, the moo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the soul.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篇【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一】一、选题背景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样式及种类,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极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俗艺术事项。

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音乐形态、音乐种类等方面进行的记录和调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环境、生成因素以及在历时与共时的交集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最能真实直接表达文化个性的民间歌舞事象,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不能脱离其生长、延续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

一次偶然的机会,由黄凌飞老师引荐跟随着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一同前往怒江参加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阿尺木刮”这一具有傈僳族传统气息的歌舞种类,让笔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满张力的文化独特性,故选择其为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目的1、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革命。

无论是从人最为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阿尺木刮”是维西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的关注度较为广泛,将这个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地区各个族群之间音乐文化内在的本质。

将云南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背景中。

大理的少数民族风情了解多少

大理的少数民族风情了解多少

大理的少数民族风情了解多少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它不仅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大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共同构成了大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白族是大理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服饰。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配以精美的刺绣和配饰,显得优雅大方。

女性的服饰通常包括头巾、上衣、围裙和长裤,而男性则穿着对襟上衣和长裤,头戴瓜皮帽。

白族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这些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在饮食方面,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

比如,著名的“砂锅鱼”,选用新鲜的鱼肉和多种食材,在砂锅中炖煮而成,味道鲜美。

还有“喜洲粑粑”,有甜、咸两种口味,外酥内软,香气四溢。

白族的三道茶更是别具特色,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哲理。

白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霸王鞭”和“八角鼓舞”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节日和庆典上,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白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其中最盛大的要数“三月街”。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人们汇聚在苍山脚下,进行物资交流、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等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彝族也是大理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

女性常佩戴银饰,如耳环、项链和手镯等,显得华丽而庄重。

彝族的火把节是他们最具特色的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傈僳族是一个勇敢而豪爽的民族。

他们的传统服饰简洁大方,以麻布为主料。

傈僳族有着独特的歌舞文化,如“阿尺木刮”,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歌声高亢激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

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

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

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

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
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

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
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

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
裤”。

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
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

目前,
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

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

木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表现形式
“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每队 1 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

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 月20 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情况
阿尺木刮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走出山乡,跳到县城、州府之后,受到观众广泛称
赞。

1997 年9 月,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的40 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阿尺木刮演出夺得金奖。

从那时起更多的人领略了阿尺木刮的魅力,凡有重要活动演出,阿尺木刮都作为首选节目。

到21 世纪初,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20 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