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自学考试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肺功能检查:通过对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进行测定,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性质的检查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肺通气功能检查。
2.喀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3.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
5.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
成人多为鼻病毒所致,好发于冬春季节。
6.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7.社区获得性肺炎:也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遑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8.医院获得性肺炎:简称医院内肺炎,是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9.侵袭性肺真菌病:是指真菌直接侵犯(非真菌寄生、过敏引起)气管、支气管或肺,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的临床疾病。
10.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性病变,形成包含坏死物或液化坏死物的脓腔。
11.血源性肺脓肿:因皮肤外伤感染、疖、痈、骨髓炎所致的菌血症,病原菌、脓栓经血行播散到肺,引起小血管栓塞、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坏死而形成肺殡肿。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
临床特点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抨血。
13.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的胸部物理疗法之一,又称重力引流。
内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2、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慢性异常扩张。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
4、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两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肺源性心脏疾病(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6、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引起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7、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后48小时后在院内发生的肺炎。
8、呼吸衰竭(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愿性水肿:是指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静脉淤血,致致使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
9、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新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是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10、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心房多个异位节律点各自以不同的速率发放冲动所致。
11、心室颤动(室颤):是心室肌各部分的不协调颤动。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和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2.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一种重要的临床类型,是由细菌(极少数为真菌,病毒,原虫等)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3.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4.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恶化的最终结局,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产物潴留引起全身各系统症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5.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的物理性质来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和去除体内过多的水分。
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7.甲状腺危象:甲亢未控制或未经治疗,在各种不利诱因下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9.腺垂体功能减退: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或多种腺垂体激素减少或缺乏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0.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11.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12.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
13.缺铁型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14.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多种原因,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
15.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病人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
SLE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
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晨僵】病变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有胶黏的感觉,适度活动逐渐减轻,尤以晨起最明显,称为晨僵。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内科护理学是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的学科。
以下是内科护理学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1. 内科疾病:指发生在内脏器官及系统的疾病,如心脏病、肺病、肾病等。
2. 预防护理:指通过宣教、健康教育等方式,预防内科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3. 诊断:通过对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的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疾病。
4. 治疗护理: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并执行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5.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等方式,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评估,以便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6. 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化验、组织学检查等,以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 护理评估: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评估。
8. 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和问题,制定护理诊断,以指导护理工作的进行。
9. 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诊断,制定出一系列的护理目标和计划,明确护理措施和时间安排。
10. 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合适的药物,以治疗或缓解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11. 疼痛管理:通过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手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感受。
12.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病情,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以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13.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部位,合理安排患者的体位,以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14. 气管插管护理:对需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护理和观察,确保气道通畅,防止并发症。
15. 导尿护理:对需导尿的患者进行导尿管的插入、使用、护理和观察,预防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内科疾病护理的学科,对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和治疗等环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二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
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
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
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
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0)。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了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压力。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资料推荐------------------------------------------------------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 细胞、肥大细胞)胞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看,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血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1/ 11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规律发生紊乱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 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2. 三凹征:见于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吸气时间明显延长。
3 .慢阻肺: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4.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
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5.原发综合征:结核菌从原发病灶通过淋巴血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称。
6.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主支气管的病灶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多见。
7.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使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张,并有头痛、头昏或眩晕。
8. Horne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上沟癌(Pancoas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同侧肩关节、上肢内侧疼痛和感觉异常,夜间尤甚。
9. 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烧伤,严重创伤,DIC和大手术)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征。
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10.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11. 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常。
12 .期前收缩: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博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
13. 预激综合征(WPW):是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高等自学考试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不但是认识、防治疾病,而且是对内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的学科。
护理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实践范畴。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评估: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收集健康资料的过程。
(症状和身体评估、辅助检查、健康史、心理社会状况)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其发生和情况变化的一些生理并发症,是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实施:是指按制定的计划执行的过程。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是对病人所经历的某些变化是否达到所期望的行为反应的评价。
(分为评价目标是否实现、重审护理计划)呼吸系统疾病:是指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组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病变。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过度膨胀,伴有肺泡壁的破坏,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肺气肿类型。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使肺脏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PaO2<7.98kPa 60mmHg PaCO2>6.65kPa 50mmHg)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嗜酸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肺炎:系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肺炎常发展成一个肺叶或段的实变,因之有大叶性肺炎的名称。
小叶性肺炎:是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的肺泡,常为两侧小片分布,有融合的倾向,又称支气管肺炎。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1.呼吸:机体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内呼吸三个同时进行又相互影响的环节组成。
2.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气动力为呼吸肌收缩引起的胸廓与肺内压的改变,使气体有效地进入或排出肺泡。
(1)分钟通气量(VE或MV):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在基础代谢情况下所测得的分钟通气量称每分钟静息通气量,正常成人为6~8L(2)肺泡通气量(VA):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
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为呼吸膜的面积及弥散功能;肺通气与肺血流的比例;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4.呼吸的化学性调节: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O2和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5.慢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每年咳嗽咳痰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更长;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6.肺气肿: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7.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8.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9.医院获得性肺炎:医院内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饿病原体感染而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简称结核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根据WHO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
疾病: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患病: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的人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
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内科护理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肺功能检查:通过对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进行测定,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性质的检查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肺通气功能检查。
2.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3.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
5.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
成人多为鼻病毒所致,好发于冬春季节。
6.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7.社区获得性肺炎:也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8.医院获得性肺炎:简称医院内肺炎,是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9.侵袭性肺真菌病:是指真菌直接侵犯(非真菌寄生、过敏引起)气管、支气管或肺,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的临床疾病。
10.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性病变,形成包含坏死物或液化坏死物的脓腔。
11.血源性肺脓肿:因皮肤外伤感染、疖、痈、骨髓炎所致的菌血症,病原菌、脓栓经血行播散到肺,引起小血管栓塞、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坏死而形成肺脓肿。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
临床特点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13.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的胸部物理疗法之一,又称重力引流。
内科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的名词解释内科护理学是一个专门研究内科患者护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各种与内科疾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内科护理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促进内科患者康复和健康的维持。
本文将对一些内科护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内科护理学旨在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对内科疾病的理解和管理能力,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是指各种与身体器官、组织和系统有关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内科护理学主要关注这些疾病的护理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 护理评估:护理评估是内科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通过收集患者的身体信息、症状、病史等,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护理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的护理需求和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4. 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护理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和提供护理支持。
护理干预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管理、护理操作、协助康复等,旨在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5. 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一种有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护理的方法,通过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使护理过程能够高效和标准化地进行。
临床路径在内科护理中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提供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满意度。
6. 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内科护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它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递与疾病和护理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宣教可以通过个别或团体形式进行,包括书面资料、口头讲解等多种方式。
总之,内科护理学是一个专门研究内科患者护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各种与内科疾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对内科护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科护理学的范畴和内涵,为提供高质量的内科护理服务奠定基础。
自考2998-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
自考2998-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大全(考试专用)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
该病病程迁延,多数患者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差。
2、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
3、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神经系统等。
4、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称为“晨僵”(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后也可以出现),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6、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HR),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7、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典型病原体。
8、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肺炎。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等),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
9、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护理学:不但是认识、防治疾病,而且是对内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的学科。
护理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实践范畴。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评估: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收集健康资料的过程。
(症状和身体评估、辅助检查、健康史、心理社会状况)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其发生和情况变化的一些生理并发症,是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实施:是指按制定的计划执行的过程。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是对病人所经历的某些变化是否达到所期望的行为反应的评价。
(分为评价目标是否实现、重审护理计划)呼吸系统疾病:是指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组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病变。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过度膨胀,伴有肺泡壁的破坏,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肺气肿类型。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使肺脏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PaO2<7.98kPa 60mmHg PaCO2>6.65kPa 50mmHg)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嗜酸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肺炎:系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肺炎常发展成一个肺叶或段的实变,因之有大叶性肺炎的名称。
小叶性肺炎:是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的肺泡,常为两侧小片分布,有融合的倾向,又称支气管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指炎症主要累及肺的间质,包括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的间质组织和肺泡壁,伴细胞增生、间质水肿。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军团菌肺炎:是由革兰阳性的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的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癌肿位于肺门附近,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为常见。
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肿瘤,位于肺的边缘,占1/4,以腺癌较常见。
霍纳综合征:是指由肿瘤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上眼睑下垂、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凹陷、额部少汗。
肺癌的外部表现(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与肿瘤的压迫、转移及治疗均无关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往往出现在肺部肿瘤出现之前,肿瘤切除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肿瘤复发又可出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一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科赫现象:机体经结核菌初次感染后,可产生变态反应,同时出现免疫力。
再感染引起局部剧烈的变态反应,病灶局限,不出现全身播散。
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次感染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循环系统:是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的神经体液装置的总称。
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一起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因心肌收缩力下降而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被动性充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因体力活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房压升高,肺淤血加重。
端坐呼吸:卧位时呼吸困难加重,坐位时减轻,因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横膈上抬使肺活量减少。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入睡1-2h后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可伴哮鸣音,称“心源性哮喘”。
因卧床后血液重新分配使肺循环血量增加,横膈上抬,肺活量减少;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肺通气减少。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和传导的异常。
晕厥:是短暂意识丧失,因脑组织暂时缺血缺氧所致。
心源性晕厥:因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暂停引起的晕厥可由心律失常引起。
(一般心搏停止6~10s即可引起晕厥)阿—斯综合征:停搏15s以上可出现晕厥伴抽搐、呼吸暂停,又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心悸:病人常主诉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感。
窦性停搏: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因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交替发作。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用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
心脏电复律(心脏电除颤):是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粘膜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瓣膜结构异常,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绝大多数病人血压增高的病因不明称~或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在约5%的病人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本身有明确的独立的病因。
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期(数小时至数天)内血压急剧增高,伴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的危机状态。
恶性高血压:发病急骤;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30mmHg;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Ⅵ级);肾功能衰竭,心、脑功能障碍。
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也可伴舒张压升高;病人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靶器官病变者可出现心绞痛、高血压脑病等。
高血压脑病:血压突然升高,病人可以剧烈的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重者抽搐、癫痫样发作、昏迷。
老年人高血压:年龄超过60岁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的、急剧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
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特异性演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是严重类型的冠心病。
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
有明显糜烂和出血时又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胃肠炎:细菌及其毒素污染食物致病者,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24h内发病,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因伴肠炎而有腹泻者,称为~。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粘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肝硬化:是指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其病理特点是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
肝性面容:病人面部(尤其是眼周围),皮肤皱褶和手掌纹理处有黑色素沉着。
是肝功能损害较晚期表现。
肝掌:是指手掌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呈红斑。
肝肾综合征:由于大量腹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可发生功能性肾衰竭,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脏无器质性病变,亦称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是指由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由于意识障碍是可逆的,严重时可发展成昏迷状态,因此又称肝性昏迷。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持续性出血:是指在24h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
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
肠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大量血液蛋白的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
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皆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起病急,病程短,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常见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发展的共同后果,临床上起病缓慢,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病情多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是各种疾病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质定量大于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大量微生物繁殖引起的尿路炎症,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无任何全身或局部症状,仅有尿液变化,多次尿培养阳性,称为~。
真性菌尿:尿细菌定量评定标准为菌落计数高于105/ml为阳性。
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常见的临床类型,属于上尿路感染。
主要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多伴有下尿路感染,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是指血透开始1h或数小时后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症候群,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抽搐,严重者可有昏迷。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和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容积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量最为重要。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缺乏,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血呈现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障碍所引起、以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血流不止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