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领导背书的腾讯做起了银行,为什么很难让人兴奋起来

合集下载

马化腾腾讯的崛起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

马化腾腾讯的崛起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

马化腾腾讯的崛起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马化腾和他的公司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篇文章将探讨马化腾和腾讯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地位的影响。

一、马化腾腾讯的背景与创业之路马化腾,197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与天赋。

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期间,就开始参与开发软件。

1998年,马化腾与他的两位伙伴成立了腾讯公司,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二、腾讯的成功与战略布局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崭露头角。

他们以开发QQ即时通信软件为起点,迅速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腾讯紧随互联网浪潮,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如QQ音乐、微信、腾讯新闻等,不断扩大他们的用户基础。

腾讯在战略布局方面也非常成功。

他们通过收购和投资其他互联网公司,建立了庞大的合作伙伴网络。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腾讯通过推出微信这一全球知名的通信和社交服务平台,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

三、马化腾的领导风格马化腾以其开放、务实和创新的领导风格而闻名。

他注重团队合作,并赋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

他鼓励员工提出和实施新的创意和想法,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这种领导风格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帮助腾讯保持了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四、腾讯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地位的贡献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通过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和产品,满足了中国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腾讯的成功促进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腾讯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设立了“腾讯公益”基金,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腾讯还积极参与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教育领域的公益项目,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展望与结论马化腾和腾讯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领导者。

他们的成功经验将为未来的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启示。

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腾讯传读后感1 在现金牛短信业务治理的路上,腾讯无法借助三大运营商赚钱。

他开始在手机上“自立门户”。

在面对MSN的进军,腾讯积极应对。

在空间这款产品受到关注时,积极探索音乐收费的方式。

尽管有过失败,但是最终通过绿钻的方式进行收费。

惊心动魄地战胜了51。

通过模仿,购买,形成了《开心农场》的爆炸性效应。

互联网传播与发展的量级惊人。

在腾讯击杀联众,进入棋一牌游戏后,引起整个互联网业界的震惊,几乎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哪一天,腾讯以同样的战术进入我的疆域,我能否抵抗?经典的腾讯式运营:锁定一个“真实的诉求点”,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之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

在广告领域,由于QQ用户群不是汽车、房产、高端产品的目标客户,因此互动的效果暂时不佳。

通过按照效果付费,用户资源重新组织,腾讯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腾讯传读后感2 在上下班途中和高铁上看完了这本《腾讯传》。

中国互联网从蛮荒时代延续至今,发生了这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读这本书,有一种目睹帝国的建立般的历史参与感——是的,在近未来,盘踞在互联网生态中的商业巨头和现实世界的政权有着相匹敌的庞大力量。

这本书算不得非常优秀,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涉及腾讯战略转型和生态构建中逻辑、洞见、抉择总有点隔靴搔痒的不得劲的感觉,没有拨云见日般的畅快。

然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腾讯帝国建立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零零碎碎地读各种文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化地使用腾讯各种服务所得不到体验。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我想这本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带领我们回顾腾讯乃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大事件、历史节点和选择的岔路口——回顾当年那些场景下机会是从哪里、如何出现而又消失的,人们有哪些困惑和抉择,这些又如何影响到现在,是否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最后一段并非空话,我想把《腾讯传》记录事件按照时间线好好梳理一下,仔细看看当年发生了什么,并写一系列主题笔记。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互联网转型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拆迁异地重建的过程,有存量的组织和个人会有沉重的负担,转身转型都不易。

”感悟:多年前去海尔总部学习,张瑞敏的核心理念之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八个字我至今记忆犹新,放在今天,这八个字依然是众多企业家的普遍状态,包括大鳄型企业,也包括反腐背景下这些饱食多年的权贵资本。

未来这些自身难以迅速转型的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展开的对创新型企业的收购潮将愈演愈烈,依然是资金为王,反应迅速的企业的时代。

各种企业只能在或小而精,或大而全,或精致新潮到被抢购,或混搭到无比庞杂中各寻各的一方天地。

我等只能收拾起不多的银子,避风逐浪,更加谨慎地消投,攒好精力,勤学勤用,以期在这风浪中不死,最好能活得主动一些。

《12位超级大佬的互联网焦虑症》十年前,那时戴尔还被所有教科书奉为经典案例,诺基亚和黑莓也被视为科技创新的代言人,但现在戴尔已经退出世界 500 强,诺基亚和黑莓纷纷被收购、前途未知。

一台智能手机,把互联网移动起来,跟人的绑定程度远远超出了PC互联网时代,这种变化足以颠覆任何一个传统产业。

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美国“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你要么是破坏性创新,要么你被别人破坏”。

2013年以来,爆炸式膨胀、病毒式扩散、颠覆、跨界打劫,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让传统企业仿佛一夜之间突然感到了巨大压力和恐慌。

整个商界一时焦虑四起,即使是BAT级的互联网大佬也“焦虑”万分:马云焦虑微信的强大,李彦宏焦虑阿里收购高德,马化腾焦虑余额宝……一向低调谨慎的李彦宏说:“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

传统产业再不焦虑,估计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灭掉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统产业大佬们倍感焦虑的是,他们想要进入互联网,却始终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觉危险在一步步逼近,却看不清敌人是谁,但又随时可能冒出一个颠覆者,打得自已毫无还手之力。

腾讯的危机感

腾讯的危机感

腾讯的危机感作者:蔡恩泽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3年第12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候,其实也是最坏的时候”,当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市值超过千亿美元之时,其高层领导却忧心忡忡。

11月8日,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第25站理事互访时发表演讲,表示对腾讯迅猛发展的忧虑。

鼎盛之忧马化腾用15年的时间,构建了庞大的互联网公司。

目前,腾讯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

通过即时通信QQ、微信、腾讯网、腾讯游戏、QQ空间、无线门户、搜搜、拍拍、财付通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腾讯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满足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需求。

截至2012年12月31日,QQ即时通信的活跃账户数达到7.982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1.764亿。

腾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下的腾讯,毫无疑问,已经进入鼎盛时期,与阿里巴巴和百度比肩而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三强。

特别是今年9月16日,在香港股市,其市值为7827.89亿港元,折合美元已逾千亿,成为中国首家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

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原本是件好事,马化腾却从深谋远虑中看到危机,居安思危,其理由有两条,一是互联网行业竞争的残酷性,今日还是山大王,明天就可能成为流寇;二是有可能染上大企业病,大公司会自满、安逸,尾大不掉,不思进取,滋生官僚主义。

能否跳出盛极而衰的魔咒,这是腾讯的掌门人所殚精竭虑的,其危机感油然而生。

马化腾的担忧有前车之鉴可作佐证。

诺基亚曾经是个市值两千亿美元的公司,可一下子堕落到以70亿美元将其最有价值的手机业务卖给微软,令人扼腕。

黑莓最辉煌时差不多也有70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沦落到只需47亿美元就想匆匆将自己贱卖掉,至今还无人接盘,成为烫手的山芋,令人唏嘘。

马化腾:回顾腾讯创业史,危机感永远存在

马化腾:回顾腾讯创业史,危机感永远存在

回顾马化腾的创业史,他的用人方法,每时每刻心存危机感,你会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马化腾带领着腾讯一步步发展壮大。

马化腾在一次分享中说,千亿级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

人要清醒,别人不是打不赢你,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我们漠视用户体验的时候,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

创业之初应该说20岁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程序员,我不喜欢管人,不喜欢接受采访,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独自坐在电脑旁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我周边的人,我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不认为我会办一个企业,管一个企业,因为怎么看我都不像这样的人。

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写过几万行C 语言的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

我很想创造一个产品,然后有很多人用,但是原来的公司没有办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似乎只有自己开公司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才被迫选择开了一个公司。

开始创业的伙伴几乎都是我的大学、中学同学,在创业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吵难免,因此相互信任很重要。

当时我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我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

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

为了不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

当然,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开始创业后,我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之前我看到很多美国硅谷创业的书,讲创业都是非常励志和令人向往的。

但实际上,我们初期经常在想的是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马化腾:回顾腾讯创业史,危机感永远存在2018年2月2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

47岁的马化腾财富2950亿元正式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他是胡润百富榜创立以来第13位中国首富。

全球第15位,比去年上升23位。

P eak巅峰·商界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很多外包工作,帮别人开发软件,进而赚一点微薄的钱。

马化腾与腾讯读后感500字

马化腾与腾讯读后感500字

马化腾与腾讯读后感500字创业邦网站上本期创业人物专题的主角是腾讯的CEO马化腾,在研读里面关于里面的专题文章过程中,马化腾的形象一度变得清晰,然后又开始模糊起来。

于是自己决定,有时间的时候把所读所想的东西稍微整理一下,写成一篇blog,供以后参考之用。

马化腾1971年出生,1992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在深大的时候在计算机系便小有名气,据说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他的技术不错。

毕业后,供职于当时挺有名气的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

期间通过投资股票和开发股霸卡,赚了点小钱。

1998年和5个朋友创业,创立腾讯。

腾讯开始的时候,其主要业务是接单帮电讯企业做传呼台相关的软件项目,QQ并不是其主要业务,更像是一个side project。

当时网上流行ICQ,是以色列人开发的,不怎么支持中文。

于是腾讯借鉴ICQ 的源码,做出一个类似的产品,命名为OCIQ。

QQ投放到网上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腾讯的业务也慢慢转移到QQ上来。

一开始QQ不赚钱,因此腾讯的处境很艰难,沦落到偷人家服务器的带宽的境地。

有一段时间马化腾想把QQ以100万人民币卖掉,原因众说纷纭,有说腾讯处境太艰难,也有说法说马化腾一开始做QQ的目的就是为了卖掉...无论如何,谈过几家买家都没有最终谈成,于是马化腾决定把QQ继续做下去。

腾讯处境艰难地捱到了深圳高交会,马化腾便在高交会拿着策划书到处找人投资QQ。

结果被IDG看中了,投了几百万美金。

一般来说,风投除了把钱投进去以外,还会帮忙把企业做大,就这样,腾讯的发展开始慢慢上了轨道,QQ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马化腾是个特别特别注重用户体验的人,至今都还称自己为“首席用户体验官”,QQ以及QQ相关的产品,他基本上都参与策划。

而且马化腾自己也经常上网去收集用户意见,试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参考国外尤其是韩国的一些创意,回头不断完善QQ。

而且QQ的新功能发布还特别快,马化腾在强调功能符合用户需求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产品更新的速度。

2024年最新马化腾与腾讯心得体会范文(篇)

2024年最新马化腾与腾讯心得体会范文(篇)
第四段:马化腾演讲给我带来的启发。
作为一名听众,我对马化腾的演讲深感启发。他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首先,他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他还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指出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使我意识到无论在何种行业,都应该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
2024年最新马化腾与腾讯心得体会范文(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沉淀知识。写心得体会应该注重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可以借鉴一些理论知识或者个人经验进行支撑。如果你对心得体会的写作还有困惑和疑惑,不妨参考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启示。
马化腾与腾讯心得体会篇一
马化腾是中国互联网业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他是腾讯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近日,他在一次商业论坛上发表了关于互联网行业的演讲,让人们对其思考方式和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演讲主题,演讲风格,演讲内容三个方面对马化腾的演讲进行分析。
第三段:提倡团队合作,注重员工发展。
马化腾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他认为优秀的团队是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他的带领下,腾讯成立了一支业内最强大的技术团队,他们相互协作,勇于挑战,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同时,马化腾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发展。他提出“为了员工发展,让每个人都变成天才”的口号。他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鼓励他们创新思考,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在跟随他的领导下,我深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体悟到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段落三:马化腾对技术的热爱与创新。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决断力,更要有对技术的深刻认识。马化腾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位技术先驱。他不仅在QQ聊天软件中加入了很多创新的功能,如QQ农场、QQ音乐等,而且也在自己的公司推动技术的升级和变革。例如,他最近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

2年败光50亿!中国三大首富合体的腾百万为何玩不转了?

2年败光50亿!中国三大首富合体的腾百万为何玩不转了?

2年败光50亿!中国三大首富合体的腾百万为何玩不转了?(来源:商界新媒体)文 | 杨沁锟两年前,中国前三大首富,马化腾、李彦宏、王健林站在同一个舞台,面带微笑,将各自的手握在一起,宣布万达电商公司(公司全名:上海新飞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平台名:飞凡网)成立,腾百万的友情由此拉开序幕。

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马云形容他们三大巨头合作是乌合之众,散伙是必然?电商行业的“三英战吕布”相比当初合作时的喧嚣,这个结局来得有点静悄悄——他们只是在公司的工商资料备案中,变更了一下投资人的股权结构。

两年前的飞凡可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

2014年8月29日,腾讯、百度、万达三大巨头联手宣布成立万达电商公司,总投资50亿元。

万达持股70%,腾讯和百度分别持股15%。

三方宣告,计划5年投资200亿元,打造全球最大O2O电商公司。

此事件一出,创业圈、投资圈各路评论不绝于耳,当时关于腾讯和百度的加盟,大家解读最多的资源是对万达电商流量和客户的导入。

万达是实体经济的佼佼者,百度掌握着互联网最大的搜索引擎,另一个腾讯则拥有着最大的互联网社交软件,可谓是强强联合。

在2014年那个阶段,O2O盛行,关于这样一场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合作被看好。

2015年1月4日,万达集团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万达电商刚刚引入10亿元的投资,出让了5%的股权。

这意味着,成立仅仅4个月的万达电商估值高达200亿元。

2015年3月28日,在宣布合作后历时近7个月,耗资50亿打造的万达电商平台“飞凡网”正式上线试运营。

两年内,飞凡网暴露出种种问题:产品数量少、内容单薄、页面不丰富等,跟财大气粗的腾百万气质完全不相符合。

此外,还出现了换帅风波。

2015年6月3日万达电商CEO董策被传离职,而之后,CEO的职位竟然悬空了8个月,直到今年2月,原芒果网CEO李进岭入职。

8个月CEO空置,这也难怪飞凡网进展缓慢。

据知情人士的信源称,万达电商之前投资的50亿元已经耗尽,即将启动第二轮注资,但腾讯和百度均已不愿意再投资,选择退出,万达自己重新注册了一家名为“新飞凡”的公司,将自己继续做电商平台。

腾讯开放平台30亿大饼:看着很美 现实很骨感

腾讯开放平台30亿大饼:看着很美 现实很骨感

腾讯开放平台30亿大饼:看着很美现实很骨感文/王锦到今年年底,腾讯开放平台预计向开发者分成30亿,这是张诱人的大饼,但这张饼却不一定容易吃得到。

只看分成,2011年6月上线的开放平台,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第一个十亿的分成,而接下来的8个月做到了第二个,第三个10亿只用了5个月。

开放平台的发展在不断加快。

不过开发者获得了多少?根据腾讯自己的说法,目前有4万款应用上市,那30亿的分成平均下来只有7.5万元。

想要让众多开发者拥有更多地收入,只能期待腾讯加快自己的步伐。

在刚刚结束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画出了一张大大的饼,基于QQ和微信、Qzone等多平台,但如何吃到这张饼,腾讯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事实上,腾讯做开放平台是一个较为冒险的决定,这两年间有着不少的难处和无奈。

多寡不均生态需养成就在合作伙伴大会开张的前一天,腾讯北京分公司所在地就有人拉横幅抗议,称抗议QQ的霸王条款,这一行为选择的时间也被认定为针对开放平台。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上市的这4万款应用中,只有26款月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这意味着平均7.5万分成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注脚,平台中“贫富悬殊”。

若按照开发者数量计算分成则更显眼。

由于腾讯没有公布具体的开发者收入比例,按照最常见的“二八原则”估算,72万有收入的开发者当中,20%的佼佼者获得了80%的分成,人均分成1.6万元,而80%的普通人士人均分成只有1000元出头。

这样算起来,即使是佼佼者,这样的分成依然不是大数目。

这样的生态不健康,腾讯也为难。

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平台最担心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和贫者恒贫,腾讯也在努力想办法帮助小而有潜力的开发者。

最主要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10万以下月收入的应用所得收入全归开发者,腾讯分文不收,二是腾讯宣布拿出20亿促进小应用发展。

这里面其实提到的主要是工具类应用和游戏的冲突。

游戏有着成熟的变现机制,大部分收入较多的应用都是游戏。

而工具类应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马云马化腾等大佬艰苦创业的经历故事

马云马化腾等大佬艰苦创业的经历故事

三一文库()〔马云马化腾等大佬艰苦创业的经历故事〕导语:大佬的首次创业比你想象中要惨很多,那时候的他们远不如你!你现在有大佬们惨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马云马化腾等大佬艰苦创业的经历故事大佬的首次创业比你想象中要惨很多,那时候的他们远不如你!你现在有大佬们惨吗?来看马云、马化腾、刘强东、柳传志、潘石屹、王健林、俞敏洪、宗庆后等创业大佬艰苦创业的经历马化腾:27岁时创办腾讯,为拉到3w用户量,曾假扮女孩子陪聊在香港大学举办的某论坛上,马化腾回忆艰苦创业:“那时候要做到3万用户量,于是去学校一个个拉用户。

凑到3万人可能要两年后,公司就死掉了。

所以自己就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量上来了,但还是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嘛。

”▲不知道马化腾当年用哪个头像来“撩汉子”▲腾讯最早的办公室,是借了朋友的舞蹈室,还挂着80年代“迪斯科”风格的霓虹灯后来才搬去赛格,兄弟们加班累了,还可以舞一曲儿放松心情▲1998年,那年还不叫QQ,叫QICQ,企鹅还是“瘦企鹅”马云:创业失败4次,失声痛哭2次求职,因相貌“超丑”被拒马云第一次高考落榜后的梦想是去酒店做服务员,也梦想做警察,统统因为外貌被拒绝。

99.9%的网友从颜值上彻底击垮马云搞“翻译社”生意惨淡,靠卖袜子补贴翻译社是马云初次创业,当月营业额是200多块钱,可光房租就要700元。

马云为了支撑它,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袜子来卖,还上门推销商品,学生们也帮他四处发传单做宣传,受尽白眼。

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1994年,海博翻译社诞生,所有员工加起来只有5人逢人就讲互联网,被人当成“大骗子”“中国黄页”业务开展时,国内还没有互联网。

马云不断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还在大排档跟人神侃瞎吹。

众人不相信,就去打印网页证明,还请老板打免费越洋电话,问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让人上网查证……1995年上海开通互联网,“中国黄页”还提供额外服务(长途电话接入互联网),花3个半小时才看到互联网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马云欣喜若狂,委屈的泪水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

腾讯怎么了

腾讯怎么了

腾讯怎么了作者:郝杰张兴军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8年第10期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一定没有料到,在芯片研发成为中国制造行业不能承受之痛、小米以千亿美元估值正筹谋登陆港交所之际,一篇自媒体文章却让腾讯登上了头条。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腾讯没有梦想》,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乱翻书》上,署名作者叫潘乱。

文章中直指“(腾讯)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3Q大战过后这8年,腾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流量和资本为核心动能,走上了开放投资道路。

但与此同时,公司逐步失去了内部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在搜索、微博、电商、信息流、短视频、云等核心战场不断溃败。

”潘乱在文章中这样说道。

这篇发表于5月5日的文章在两天时间的阅读量就突破了百万,《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查询发现,其点赞数已经逼近一万,从传播影响效果来看,无疑是近年来鲜见的爆款文章。

腾讯怎么了?为何一篇普通的批评文章会引来如此多的赞同?《人民日报》在评述腾讯近期内所遭受的“非议”时也提出了一连串追问。

比较经典的一条是,当中国企业在盈利水平和规模上比肩国际巨头,是否拥有与之匹配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对于腾讯而言,《腾讯没有梦想》的结论或许有些片面和武断,但萦绕在腾讯价值文化中的核心问题,却无异于一次及时的警钟。

回顾腾讯的发展历史,似乎不难找到类似的桥段。

早在八年之前,一家计算机行业媒体以颇没底线的标题发表了一篇《狗日的腾讯》,一时引领了业界对腾讯的口诛笔伐。

七年前,知名商业记者雷晓宇的一篇《李学凌:在腾讯的阴影下》,详述一家与腾讯存在竞争的小企业是如何成长壮大的。

相当长一段时期,腾讯都是以这两篇文章中对腾讯的定位一样,以“公敌”的身份存在于中国互联网界。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腾讯的存在已经成为众多新生互联网企业创新的拦路虎,一旦业务模式被其看上,就会在极端的时间内被复制,并依靠QQ和后期诞生的微信而后来居上。

在腾讯的同行们眼中,这家拥有着全世界最大量级社交用户的企业,已经对他们形成了窒息一样的霸权。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春节期间,上海高校博士生返乡笔记中“知识的无力感”的观点,女研究生回乡记述中学老师“现在我都不和学生说读书有用了”的豪论,爆棚网络引发争论。

这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的论断。

最近十几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场,在网络上也经常沉滓泛起,兴起网民大讨论。

本来是不想参加这些没趣的讨论的。

但是,6月22日腾讯新闻报道一则《高校食堂变“自习室”考研族备战》的图片新闻,让我有了说几句的冲动。

至笔者动手写这篇短论已有3218个评论。

这些评论中,挖苦讽刺考研族、赞成“读书无用论”的居多,他们的论据大底是没读书的人还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不赞成“读书无用论”者属少数派,他们大多讲得都是大道理,拳拳之心,苦口婆心,恨不得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观点后中国就超越美国了。

他们讲的无非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无力的不是知识,是个人;二是读书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三是学历与个人成功不能划等号。

这些道理太高大上了,好像马克思主义老太太讲的,让人听起来空洞无物,容易睡大觉,自然是说服不了多少人,连我这种读了不少书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两派人还在打,谁也没说服谁,该读书的还在读书,没读书的继续不读书。

鉴于反对“读书无用论”者的道理讲得太抽象,太阳春白雪,让人敬而远之,我下面反其道而行之,就八股文式地罗列些下里巴人的东西,争取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干货。

一、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不是对老板不公平,是对大学生不公平。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的帖子。

该贴列了两排名单,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9人。

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

帖子最后揭晓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

高举高打反而容易失败

高举高打反而容易失败

高举高打反而容易失败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9期文/张志东腾讯创始人之一、腾讯学院荣誉院长图/ CFP好的产品就像一颗种子,从无到有,逐渐长成一棵小树苗。

团队的创始人带领团队经历从0到0.1,从0.1到1,这个过程凝聚了很朴素的小团队的产品精神。

当团队变大后,产品精神却比较容易变形。

除了来自外部世界持续演化,也有来自内部组织和文化的变化。

见过不少企业有了资金和团队规模后,喜欢采用高举高打的方式进入某个领域。

虽然这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展现领军人的决心和意志,在商品销售、渠道为重的传统行业,会有一定的振奋团队士气的作用。

但在互联网业,我个人感觉其作用则非常有限,业界很多失败的案例,腾讯内部也有不少高举高打的失败例子。

小团队的产品精神:从0到0.1,验证痛点,建立共识对小型团队来说,灵魂人物能否敏锐发现用户的痛点是特别重要的。

团队也许并不高大上,但能很深入地洞悉用户的痛点,在这个点上立足了,才能凝聚一个小团队的共识,一起做点不一样、有创造性的事。

这个从0到0.1的阶段,能否锐利地一针见血,用产品的价值来凝聚大家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起步。

记得2002年底,腾讯开始尝试棋牌休闲游戏时,公司并没有很强烈的共识。

Pony当时想尝试,我是比较反对的,经过一轮协商PK后,我们决定组建了一个只有三人小团队试验。

这个小团队,都非常热爱休闲游戏。

他们非常锐利地找到了打动用户的痛点,产品的第一个内部Beta就让大家感觉到了兴奋,感受到了市场存量产品所没有的魅力。

我试用了一会儿之后,意识到我原来的想法错了,这应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力去做的事,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积极抽调力量去增援这个团队。

这个从0到0.1过程其实很不容易,如果小团队对问题痛点感受不深,不能找到可以一针见血的地方,就无法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产品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企业的共识就很难凝聚。

小团队的产品精神:0.1到1,快速迭代,呵护新生儿的紧张度从0到0.1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如何快速迭代,从0.1到1成长成一棵小树苗。

领导头疼的领域,就是你大显身手的蓝海

领导头疼的领域,就是你大显身手的蓝海

领导头疼的领域,就是你大显身手的蓝海随着曾国藩治理吏治的业绩不断提高,他的官职也不停地上升,曾国藩身兼礼、兵、户、工、吏五部侍郎,是清朝历史当中兼职最多、汉人官职当中年纪最轻的高官。

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兼职五个副部长的职位?因为他知道领导心里为什么困惑,领导头疼的症结,他就主动去接过领导的重担,去治疗领导头疼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博得领导的欢心。

只有替领导分忧解难,才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感激,才能获得领导的高额回报。

作为一位领导,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是很多的,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去做,这就需要一些精干的下属为他排忧解难,甚至要出面保驾护航。

多数情况下,下属们会挑肥拣瘦,把难办的事情返还给领导来处理,此时领导往往是头疼不已。

这个时机,往往会有人才出现,他会迎难而上,他把领导头疼的领域,当做自己大显身手的蓝海,自然领导也会鼎力相助,从而赢得领导的重用。

曾国藩科举入仕以后,整天忧国忧民,他把大清国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时常和皇上探讨治国策略,他把皇上头疼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大包大揽,结果皇上也没有让他失望,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

清朝的吏治腐败一直都是个顽症,多少能人志士用尽了毕生的精力都半途而废。

即使康熙皇帝也曾下大力度想根除这一顽疾,最终也无功而返。

雍正也曾整饬吏治,不惜采用强硬手段,但吏治腐朽败坏,如野草一般,此消彼长,难以根除,最终索性放手不管,也不了了之。

咸丰皇帝也不甘落后,也想治理好吏治。

他深知吏治问题不解决,大清国迟早会消亡。

为了解决吏治问题,咸丰皇帝简直是伤透了脑筋,朝廷多数官员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

但是,曾国藩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国的忠心,他挺身而出,揽下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治理“吏治”。

曾国藩走马上任后,首先淘汰冗官,让那些贪婪、无能的官吏下课,积极组建高效的官吏团队。

曾国藩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与武备弊坏,他仔细梳理了清朝的政治情况和官场的风习利弊后,琢磨着这种政风颓靡的现状,随后他心急如焚勇敢地呈上了几道陈时弊的奏疏。

马化腾的“笨”管理

马化腾的“笨”管理

马化腾的“笨”管理
作者:暂无
来源:《领导文萃》 2020年第6期
朱晓刚
有一次,著名财经作家、东方早报社记者吴晓波先生,要采访腾讯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

吴晓波心想:腾讯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之一,它的成绩有目共睹。

我听说腾讯公司的管理很出色,经常被别的公司模仿。

看来腾讯公司真的是不简单啊!吴晓波越想越觉得腾讯公司的管理一定
是一种高深的管理体制。

次日,吴晓波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地来到腾讯公司的会客厅。

马化腾先生面带笑容地出现
在他的面前。

吴晓波带着前一天晚上的所想,迫切问道:“腾讯有那么多产品,你是如何做到
了如指掌的呢?”然而马化腾却不以为然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只需做好如下两点:一是像
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二是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潜水’,听到不同的声
音和反馈。

腾讯公司的工程师都形成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并在网上回复用户的意见。

”吴晓波听了,心想:“原来产品管理如此简单啊!确实出乎了我的意料。

”然而正是这
种简单的产品服务,却使腾讯公司很快成长为一个传奇帝国。

吴晓波打心里开始佩服眼前这个
商业精英,很敬佩地握住了他的手。

有一次,吴晓波和朋友谈到腾讯公司,说:“即使在追求高科技发展和管理的今天,有时
候用过去最笨的办法,反而能达到让人意料之外的效果。


(摘自《演讲与口才》)。

为什么没人敢动腾讯

为什么没人敢动腾讯

为什么没人敢动腾讯
腾讯公司作为中国拥有最多活跃用户和持续变化的互联网庞然大物,吸引了世界各地广大关注者与评论,但其中却缺少竞争对手和对手对其发起挑战。

因此,很少有其他企业或机构敢于挑战腾讯,保证腾讯历史上垄断地位。

首先,腾讯有着庞大的市场,其营收占据中国的99.7%,使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其次,腾讯拥有长远发展的计划和雄厚的财力,他们可以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并赢得更大的利润。

此外,腾讯的管理团队拥有出色的技术能力,一直在采取新技术补偿,使腾讯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以应对市场变化。

最后,腾讯也提供许多竞争策略,例如价格削减等,以维持其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几乎没有办法能够彻底地挑战腾讯公司,更没有可比性,其它机构更加不敢对腾讯发起挑战。

因此,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从而造成了现在没有人敢动腾讯这一现象。

马化腾两会谈腾讯:过去都要做,现在想得开

马化腾两会谈腾讯:过去都要做,现在想得开

马化腾两会谈腾讯:过去都要做,现在想得开
腾讯公司CEO马化腾这几天在北京参加两会,还抽空接受了媒体采访。

在采访中,小马哥继续探讨了腾讯的“链接器”逻辑,他表示过去腾讯试过把很多东西放在自己体系内做,最后发现腾讯架构可能更适合做一些基础性的、平台性的、普世性的连接器,太复杂、太深入的东西对腾讯来说会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问题。

马化腾表示腾讯现在想得比较开,过去走了很多的弯路,觉得一个业务跟自己有关就不能不做,但是最后发现其实反而做不好,现在还是心态更开一点更好。

马化腾表示他在三年前就提出,微信的“扫一扫”和“摇一摇”功能代表视觉和感觉,利用LBS信息、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和很多公共服务连接在一起。

人们觉得它入口太深了,太复杂了,久而久之就不用了.......我们希望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比如说我们扫一扫港澳通行证,你可以跳到立即去申办签证,这些都是简化界面我们现在希望能摇周边的服务、摇电视(跟电视互动),我们希望在人机界面构造一种更简洁的、更人性化的人机接口。

用户投诉了朋友圈太多人骚扰了、刷屏了,但是另一方面又说为什么不让我在朋友圈发,这我们就很为难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最终我们还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要起到一个中立的保障者的态度,过于骚扰用户的我们肯定要控制,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些模式。

微信海外市场拓展,也是腾讯2014年的重要战略,一年过去,小马哥如今的理解是:
(过去)是国际化竞争的关键时间,现在微信、Whatsapp、Line、Kacao4家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基本上尘埃落定,原来领先的就领先,原来落后的也很难打破。

即时通信的特点就是这样,一旦占领了就很难去撼动。

唯一的是你需要从更丰富的超越即时通信以外的增值服务等等角度去看这个竞争。

腾讯为什么成了“淡定哥”?

腾讯为什么成了“淡定哥”?

腾讯为什么成了“淡定哥”?此次中国互联网并购潮中,当阿里巴巴和百度,搜狐和360都在弄潮的时候,腾讯却不动声色。

为什么它能如此“淡定”?此次中国互联网并购潮中,腾讯的表现耐人寻味。

当阿里巴巴和百度,搜狐和360都在弄潮的时候,腾讯却不动声色。

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此次互联网并购的大主题传统(以PC为终端)互联网公司争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票,已经拿到门票的腾讯表现出淡定是可以理解的。

最急切的当然是阿里巴巴,因为通过并购来补缺,对阿里来说既是紧迫的事——为了在整体上市中卖个好价,又是重要的事——在没有移动就没有未来的背景下,必须为未来认真布局。

那么并购对百度来说是重要的还是紧迫的呢?初看起来,购买PPS是一件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而百度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仔细一想,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百度的并购倒是提示了一个事实——当前中国互联网竞争大主题之外,还有一个看起来次要但仍然相当重要的主题——围绕搜索和网络视频的竞争。

与移动互联网这个战略主题相比,它两个领域的竞争显得相当战术,但也不可小视。

网络搜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严格地说,搜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对用户来说,搜索的目的不过是找到更适配的信息。

而要达到“更适配”,通常的解决方法,一是提高信息的广度,一是提高信息的深度(精准度)。

通过“爬虫”不知疲倦的工作,广度的问题容易解决。

事实上,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基本上解决了广度(相关信息是否全面)的问题,并通过特定的算法,对信息作了一定的甄别和筛选,试图在有限的信息中呈现出对用户真正有用的信息。

但问题是,信息的深度和精准度始终是一个没有有效解决的问题。

且不说搜索引擎公司为了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干拢甚至明显降低信息的精准度,仅就这种没有个人针对性、去情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而论,也会经常导不良的用户体验——“你有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

这一点与商业道德基本无关,而与搜索引擎的技术局限有关。

没有个人针对性、去情景化的信息搜索在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可能通过搜索引擎之外的种种互联网应用(如SNS和LBS)所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大领导背书的腾讯做起了银行,为什么很难让人兴奋起来
不知道李克强总理在按下回车键的那一瞬间,卡车司机徐军的脸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总之,那个瞬间被很多人视为“互联网银行发展中标志性的一瞬”。

1 月 4 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卡车司机徐军发放了第一笔 3.5 万元贷款。

对外宣传稿上,被媒体不断强调的是“整个过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完成。

这个 1 月 18 日已经试营业的银行本身并不缺少话题和想象空间——互联网概念,无需网点,无需财产担保,尤其是它背后还有一个中国互联网业的超级公司腾讯。

李克强显然也是看中了这其中的价值,就在此后一天,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这被认为是金融业新一轮向互联网开放的标志。

但就像媒体瞬间热情爆发之后又止步于此,微众银行此次试营业也宣称只是为银行股东、银行员工办理开户;邀请目标客户参与业务体验;与此同时加强同业联动,建立合作关系。

你看是不是,微众银行虽然有贵为总理放款,但这事却还是很难让人兴奋起来。

腾讯做银行,竞争力在哪里?
腾讯应该是国内拥有用户数据信息最多的公司之一,这是腾讯建立“大数据信用评级”的基础。

截至 2014 年第三季度末,QQ 月活跃账户数 8.2 亿,微信月活跃账户
数 4.68 亿,而中国网民数量不到 7 亿,可以说大部分国内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腾讯旗下产品。

卡车司机徐军便是腾讯通过物流 QQ “货车帮”搜索而来。

货车帮司机本身是实名认证,还实时储备了各种运营数据,包括货车跑了多少地方,接了多少单,每次运输量大小。

利用这些经营状况数据,通过微众银行自己的金融模型,即可形成一个信用评价体系。

除货车帮外,微众银行还与若干个平台进行类似的合作,将信用贷款应用在不同的场景。

用户产生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被腾讯收集,如在线时长、登录行为、虚拟财产、支付频率、好友关系等。

腾讯平台上的海量用户数据资源,为建立基于线上行为的征信报告奠定了基础。

例如,财付通中的消费与支出明细,可以预测出用户的消费能力与偿款能力;社交中产生的交易状况,也可作为用户信用评级的依据。

此外,以大众点评、京东为首的腾讯系外围公司产生的交易数据,也可为腾讯所用。

从营销上来看,腾讯的社交平台微信和 QQ 都是微众银行最好的营销渠道。

坐拥几亿用户的腾讯,QQ 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 2.17 亿,随便一个右下角弹窗推广会带来至少百万级别的访问,庞大的流量会为微众银行产品带来很好的推广机会。

如果银行产品还能与社交场景更好地结合,则会让营销更有加成效应。

先例可见去年春节一夜走红的微信红包。

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更是靠微信分裂红包在朋友圈中传播获取了海量用户。

腾讯真的准备好进入银行业了吗?
如果说金融对于阿里来说是个主动出击的战略,那么对于腾讯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出于防御。

一位互联网金融观察人士向《好奇心日报()》记者分析,自己做银行可能会跟众多银行合作伙伴产生竞争关系,这对腾讯现有的金融产品不是很有利。

当初,马云因为做余额宝成为了传统金融业的众矢之的,也是马化腾不希望重演的。

受限于 30 亿的资本金,很多事情微众银行还做不了,所以它可能采取的策略还是会和银行合作,为它们提供各种同业服务/外包服务(包括 IT、微信客服等)。

并且,金融业的市场估值远低于互联网企业,目前在国内上市的 16 家银行企业,平均市盈率是 7.25 倍,而腾讯市盈率是 52.36 倍。

从高市盈率行业进入低市盈率行业,对于股东价值其实是不利的。

此外,传统银行业一贯在国有控制之下,被认为性格温和、低调的马化腾也未必愿意染指。

不过,他肯定也不愿放过互联网金融这个热门领域,而传统金融业恰恰给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机会。

传统金融业给互联网公司提供了什么机会?
服务人群的空白
传统银行业受网点与柜台所限,为了提高运营效率,更关注大企业或优质用户,服务更倾向于“油水多”的业务,比如车贷和房贷。

小微企业或个人的短期小额贷款需求在传统银行业中备受冷遇,这些被忽视的大多数,成为一个亟需金融服务的空白市场。

比如货车司机有很多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垫付运费等,但由于司机本人没有固定工资,贷款金额较小,传统银行很难给予贷款。

他们正是微众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

个人征信的互联网化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传统金融业办理信贷业务需要抵押,对信用的评估周期很长且非常复杂。

而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并且数据更结构化,有条件通过海量数据快速计算出贷款申请人的偿还能力、还款压力、违约风险等情况。

本月初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八家第三方民营征信机构开始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其中包含腾讯征信、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等具备明显互联网性质的机构。

这也为金融业的互联网化开启了政策通道。

效率和人员
互联网征信系统的出现,将为金融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意味着互联网银行服务超出物理的限制,不需要营业网点和人员,边际成本更低,业务更灵活,运营效率更高。

通过服务更多人群的模式来获取利润,这就是微众银行提出的“普惠”,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不过腾讯更在意的还是阿里,而不是传统金融业
2014 年 10 月,正式成立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成为阿里系承担金融业务的公司主体。

蚂蚁金融旗下有支付宝、余额宝、蚂蚁小贷和筹建中的网商银行等业务板块。

可以看出,阿里对金融业务的重视愈发明显。

加之电商基因深厚的阿里,本身在金融业务上就占领了先机,这令腾讯感到巨大的威胁。

蚂蚁金服的业务互相交叉,但面向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也是对阿里来说最重要的两类客户:一类是消费者(C 端),为消费者提供网上支付、理财、生活缴费、信用支
付等业务。

目前支付宝活跃用户超过 3 亿,每天支付笔数突破 8000 万笔。

还有一类是小微企业,阿里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如蚂蚁小贷。

在互联网服务的市场竞争中,表面是对用户人群的占有,但说到底是对用户使用时间的竞争。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务,谁入行越早,覆盖的范围越广,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领导地位。

与其说腾讯是想和传统金融业竞争,倒不如说,腾讯更在意的还是阿里。

阿里依靠电商和积淀多年的支付宝已经先下一城,率先推出的余额宝让旗下的天弘基金迅速成为全球前几的超大规模基金。

而从社交切入的腾讯,虽然依靠微信红包迅速跟进,但财付通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起支付宝差距还是很大。

那么,腾讯自己的银行到底有没有想象空间
如果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腾讯和阿里的金融布局,阿里依靠电商,腾讯依靠社交。

阿里的网商银行的主要用户是小微企业,而腾讯的微众银行主要用户是个人(尽管腾讯也提到小微企业)。

别小看了社交的价值。

当初微信红包风生水起,阿里的春节红包却躺在支付宝中无人问津。

属于阿里系的“快的打车”红包被腾讯封杀,只能依靠短信通知,而“嘀嘀打车”通过在微信朋友圈中免费传播获取了大量用户,如今宣称市场份额第一。

马云之前费很大劲想要做“来往”就是这个道理。

据了解,微众银行的首款产品是“信用付”,支持在一些消费场景中“先消费,后付款”,类似于京东的“白条”和阿里的“花呗”。

这种普惠的微型业务,占用资金不多,又能覆盖更多用户,是互联网金融的有益尝试。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 2014 年 11 月,中国网贷行业平均每家平台贷款余额只有 5820.84 万元,占用资金确实不多,与微众银行 30 亿的注册资本相去甚远。

目前,消费贷款类业务主要是从商家收费,平台收取千分之八左右的手续费。

当然,现阶段还只是市场培育期,仍要寄希望于未来使用人数的增加,利润才会提升。

针对个人的小微贷款业务可能会是个好的方向,就像开头提到的针对卡车司机的小额贷款。

此外,热门的互联网金融 P2P 模式会因陌生人借贷信任度不足影响业务扩展或带来坏账,但腾讯有完备的社交关系链,很容易切入熟人朋友借贷领域,让借款更放心更高效,市场上近日推出的“熟信”就是一个先例。

银行业务与社交的结合,是一个还未拓展的领域,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一切还刚刚开始。

互联网银行需要挑战的不是与传统银行竞争,而是以革命性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银行服务超出物理的限制,边际成本更低,业务更灵活,借贷效率更高,不仅是传统银行市场的补充,而是银行业在互联网的进化。

参照互联网对社会和其它行业的改造,按传统游戏规则做互联网的事,通常都是失败和无意义的。

所以,互联网银行一定应该在借、贷、用户、需求、市场规则都同步发生变化,才有意义。

微众银行确实已经加快了传统金融业革新自己。

2014 年 12 月,建设银行正式推出业内首个全流程个人网上自助贷款产品“快贷”;浦发银行也在 12 月底正式发布全新小微融资平台——“网贷通”,此外还有中信银行“POS网络贷” 、光大银行“POS快
贷”等。

但真正创新,或者发生革命还是一个未知数,被李克强寄予厚望的前海微众银行能做到什么样子,还取决于后续发生的。

卡车司机徐军跟腾讯做银行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还是模糊的。

李克强当然意识到了趋势所在,但如果只是应和了那句“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那显然是没办法带来真正创新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