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走西口
忻州地区走西口研究(一)
忻州地区走西口研究(一)第一章忻州地区走西口概述1.1什么叫“走西口”“口”原是指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
这些关口,当时称作“旱关”。
此外,在晋蒙交界的黄河沿岸,当时还设有十六处“水关”,“水关”上设有“官渡”。
走西口的人都必须从“官渡”过河,踏上去内蒙谋生的旅程。
那时的山西商人习惯称大同以东的张家口为“东口”,大同以西的右玉县杀胡口(杀虎口)为“西口”,把长城以里的地区叫做“口里”,把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做“口外”,把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叫做“西口外”,省称“西口”。
这就是广义的“西口”。
走西口就是指长城以里的晋西北、雁北和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的西部地区谋生的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活动。
明清中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在长城以里这一带的农民,由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自然等原因,纷纷出走西口,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或经商做买卖为生。
他们中大部分的人主要谋生手段是给西口外的地主“揽长工”、“打短工”,其次是“下煤窑”或“跑河路”(指船夫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雁行客”(比喻他们像大雁一样春往秋归)。
而少部分人在口外经商做买卖的,被称为“边商”、“边客”或“族蒙商”。
对上述外出谋生之路,口里人们称做“走西口”或者“跑口外”。
走西口前后经历大约三个世纪,在旧中国,走西口几乎成了忻州人一种共同的命运。
人生代代无穷已,父亲走了,儿子又跟上了。
后来一些走出去的忻州人终于有了钱,父亲回来盖起一个小院,立下了一个坐标,于是儿子又会沿着父亲走西口的路,再走出去。
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重复着同样主题的故事,他们用泪水、汗水、甚至血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创业悲歌!这场从内陆至塞外、从季节性至永久性的迁徙,从生活上解决了千百万移民的温饱问题,在艺术上产生了许多撼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这条本以生存为初衷的走西口之路,是一条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铺就的文明之路。
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走西口》。
走西口
走西口,闯包头——我的家乡内蒙古包头杨雨晴我的家位于内蒙古包头。
包头北依大青山, 南傍黄河, 东临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西接鄂尔多斯大草原, 为重要的水旱码头。
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后, 更成为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
到民国年间, 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成为西北地区一大商业都市。
而包头由一个普通的黄河渡口发展为一座近代化的商业城市,以旅蒙商为主体的走西口移民功不可没。
一、走西口的原因清朝末年,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上面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
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1】内蒙古自然条件较好,畜牧业发达,物资供应充足。
水草鲜美,人少地多。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方便。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开发较少,相对落后,迫切与需要发达的中原内陆进行商贸沟通。
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出现吸引了不少内地汉民。
清代蒙旗的招垦不仅限于王公贵族,整个蒙旗几乎所有阶级都被卷进私招私垦的行列。
被招汉民的到来给蒙旗王公带来一些畜牧业以外的收入。
二、走西口的路线北路:从沙河口官渡(今东关渡口)离境过河,进入陕西府谷县,由古城镇出口,进入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西路:由沙河口离境,进入府谷县,进入今鄂尔多斯市郡王旗(旧旗名,今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伊金霍洛旗)。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
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现在的山西省右玉县,后来则改指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
但是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从历史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地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
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而清朝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
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
走西口后来就成了一个泛指,山西、陕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
走西口名词解释
走西口名词解释
"走西口"是指中国明清时期,山西和陕西地区的农民为了逃避自然灾害、政治迫害、经济匮乏等问题,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前往西北地区谋生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被称为"走西口",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走西口"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匮乏。
明清时期,山西和陕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民无法维持生计。
为了谋生,农民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西北地区打工或者定居。
此外,政治迫害和战乱也是导致"走西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走西口"的过程十分艰辛,农民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包括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自然灾害等问题。
他们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体力和智慧,才能在陌生的环境生存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西口"的人们逐渐在当地定居,形成了新的社区和城镇,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移民史上的壮举,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走西口"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了解。
“走西口”历史研究
“走西口”历史研究“走西口”历史研究“走西口”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大批人民从离开自己的家乡,向西方迁徙的现象。
这个现象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但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选择向西方地区迁徙。
本文将对“走西口”历史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走西口”现象的起源。
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比如唐代以后,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索和迁徙。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开放的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吸引了许多西方人士前来交流和定居。
同时,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心逐渐从华北转移到了西南,这也促使了大批人民向西方地区迁徙。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走西口”现象。
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战乱,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许多人选择向西方地区迁徙以逃避战乱和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中一些人将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入西方地区,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历经了战乱和割让等各种不利因素,很多人选择向西方国家寻求发展机会。
这一时期的“走西口”,不仅是对古代文化和技术传播的延续,也是对国家历史发展的镜像。
许多在西方国家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探讨“走西口”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走西口”现象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了劳动力的输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西部地区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从文化角度来看,“走西口”现象促进了西方地区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人口流动,传统的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同时中国人也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走西口”现象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当代的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走西口”的需求也在减少。
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深入,这种交流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走西口的故事
走西口的故事
走西口,是指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山西等地农民为了逃避战乱和政治压迫,而离开家乡前往四川、云南等省份谋生的故事。
这些农民们往往带着自己的家人和行李,一路艰苦跋涉,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走西口的故事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山西等地,走西口被视为一种传统,是当地农民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一种艰难选择。
走西口的过程中,农民们要面对食物、住所、疾病等方面的困难,但他们也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等难题,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在中国历史上,走西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走西口的农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压力。
但他们的坚韧和勤劳,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外,走西口的故事也受到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许多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都将走西口的故事作为重要题材,刻画了农民们的坚韧、勇气和勤劳精神。
拓展:
走西口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现象,也是当时社会人民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一种艰难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也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等难题,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走西口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
活,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今天,走西口仍然是山西等地的一种传统和文化现象。
许多农民仍然选择走西口,以寻找新的生计和发展空间。
同时,走西口的故事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为人们了解中国农村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走西口,陕北民歌
走西口机电工程学院1261710107许敏个人评分:一、创作背景1、地域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
因而走西口这首歌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
2、人文走西口是由女声演唱的一首民歌,在陕北,男女老少都是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这些民歌记录着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但是却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多数是表达爱情,婚姻生活的。
3、历史如今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这首走西口流传已有一两百年了。
在旧社会,陕北经济落后,所以陕北的人民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的生活,所以走西口成为了分离的代表作。
二、歌词理解1、故事情节歌词中的哥哥,应是指丈夫。
丈夫为了全家的生计,要出去拼搏,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边送别丈夫,一边叮嘱丈夫出门在外自己要当心,万分叮咛,情意绵绵。
歌词中表现出万分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哀怨的情感,为了支撑家庭,男人只能出去打拼,妻子流着眼泪送别丈夫,又叮嘱丈夫不要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了,就忘了还在家等候他归家的妻子。
2、人物形象哥哥:身为一个家庭的支柱,就要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因为家乡生活贫困,只能出去打拼,但又非常不舍家中的妻子,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这离别的时刻,依旧流下不舍的泪水。
妹妹:即将与自己的丈夫分别了,流着泪近似唠叨地述说对丈夫的不舍,牵着丈夫的手,不舍得分开。
万分叮嘱路上要小心,要记得还在家痴痴等候的自己。
路上要是一个人孤单,就和一道出去打拼的人人话话家常。
表现出妹妹的痴情,稚嫩,单纯,对丈夫的关心。
3、情感特点除了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要现实穷困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的哀怨,惆怅的情感。
还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的痴情。
三、艺术特征1、民歌种类走西口因为传播广泛,有不同的版本,这里所说的是陕北信天游版的。
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风格。
2、演唱风格女生演唱,声音柔和抒情,感情细腻。
历史上山西人为什么走西口
盛公 ”商号做买卖 逐渐形成 的 集 市 。 故 有 “先 有 复 盛 公 ,后 有 包 头 城 ”之 说 。 明 代 中期 已经有 部分 山 西人 在 蒙古 南 部地 区开 垦 荒地 造 田谋 生 ,当地 原住民称之 为 “板 生 ”。 清 代 归 化 城 (呼 和浩特 市 )一带逐 渐南游牧 区 变成 农 耕 区 ,塞 外 的 千 里 沙 漠 已经 现 了 万亩 良田 。
山西 省北 部地 区土 地贫 瘠 ,自然灾 害 频发 ,生存 环境 恶劣迫 使 当地部 分灾 民选 择 走 西 口到 口外 谋 生 。“河 曲 保 德 州 ,十 年 九 不 收 ,男 人 走 西 口 ,女 人 挖 野 菜 ”。这 个 民谣 充分说 明 当地 的真实 生 活 状 况 ,灾 民 、饥 民纷 纷 走 出 西 口开 垦 荒 地 种地谋生 。清光绪 j年山西省北部 发 生 大 旱 ,m现 了 历史 上罕 见的 “丁 戎奇 荒 ”,是 多年 以 来 发 生 的最 为 严 重 自然 灾 害 ,甚 至 于 部 分 地 区 滴 雨 未 下 ,颗 粒 无 收 ,自然 灾害 引起 的人 口迁 徙 以忻 州地
具 体 说 走 西 口是 在 清 末 至 民 初 年 ,位 于 长 城 之 内 的 部 分 LLJ西 人 、陕 北 人 、河 北 人 因 为 谋 生 或 者 经 商 而 向 长 城 之 外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移 民 的 具 体 行 为 。“西 f_1”来 源 于 明 长 城 的关 口。明朝政 府与蒙古政 权通关互 市 以后 ,这些 原来 的军事 防御 关隘 就变 成蒙 汉商 晶 贸易 的通商 口岸 ,也成 为明 朝政 府的关税卡 口 其 中两 个 口岸非常 有 名 ,一 是河北省 的张 家 口,一是山西省 有 玉 县 的 杀 虎 口 。 一 般 老百 姓 说 的 “西 口 ”就 指 杀 虎 口 。过 去 人 们 习 惯 认 为 “西 口”的范 围较 大 .它包 括 山西 、陕西 与蒙 占 长城 沿 线 的 交 界 地 带 皆称 之 为 “西 口”。但 真正形成商 品贸易的 口子是 “杀 虎 口”,并 H真正 成为政府 的“关税 ”卡 口 也 是 “杀 虎 口”。 同 时 “杀 虎 口”是 LLl西 人 走 西 口进 入内蒙 古地 区 的(以前 的绥远 省 )唯 一 通 道
走西口与晋商
一、何谓“走西口”明时,其内长城的汉、蒙交界段有不少关口,像杀胡口、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等。
边关安定时,这些关口皆为汉、蒙物资交流的“互市”之地。
至清,中国版图进一步统一而稳定后,这些关口更成为贸易重镇,朝廷既驻有重兵,又设税卡,一举多得。
我们通常讲的“走西口”的“西口”即“杀胡口”,在现山西右玉县境内,出了此口就是现内蒙和林格尔地区。
清康熙帝平蒙古噶尔丹之乱返京时曾驻跸“杀胡口”,考虑到汉蒙各民族的和睦相融,康熙将此口更名为“杀虎口”,一字之改颇显康熙帝的睿智。
多少年来,山西人北出蒙地讨生活、做买卖多经此口而行。
之所以称其为“西口”,乃相对“东口”而言,“东口”即现在的张家口,与杀虎口对照,正好一东一西。
所以历史上还有“走东口”一说,走东口也是山西人到蒙地讨生活、做买卖的一条路。
西口路和东口路的分界处在现山西山阴县境内一个叫棋(歧)道地的村庄。
该村的北边有个叫黄花梁的地方,从这里往西北的一条路通往杀虎口,往东北的一条路通往张家口。
(清时张家口虽属直隶管辖,但口外的察哈尔、昭乌达等地区仍为蒙古地盘。
)至今黄花梁那“丫”字形旧路仍依稀可见。
电视剧《走西口》中田青、梁满屯、王南瓜背身扔鞋决定是“走西口”还是“走东口”的情境当发生在此地。
无论走西口还是走东口,都是山西人远赴蒙古地区讨生活、做买卖的一种说法。
不同之处在于走西口者远远多于走东口者,且走东口者做买卖的人居多。
另外山西人进蒙地还有一条水上“西口路”,即古西口渡。
该渡口位于山西河曲县城水西门外的黄河“拐弯”处,也就是晋蒙陕“鸡鸣三省”的地方,因此地民风朴实历史上也叫“君子津”。
从西口渡过黄河,右边是内蒙准格尔旗的大口渡,左边是陕西府谷县的大汕渡。
现西口渡已被黄河上两座直通蒙、陕的现代化大桥取代,古渡成了一旅游景点。
历史上河曲、保德地方的人从水西口去蒙古地区讨生活清以前就存在,而清时更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蒙古地区是依清制而言,含历史上的内蒙和外蒙。
历史上发生的走西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山西人会选择走西口?
历史上发⽣的⾛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西⼈会选择⾛西⼝?历史上发⽣的⾛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西⼈会选择⾛西⼝?⾛西⼝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但很有名的五次⼤规模⼈⼝迁移⾏动之⼀,从明朝中期到民国这⼀时间段⾥,数不清的⼭西⼈,陕西⼈,河北⼈远道出⾏,背井离乡进⼊归化城、⼟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进⾏移民⽣存。
并且⾛西⼝也打通了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交流⽂化通道,也带动了我国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那么,西⼝是哪⾥呢?西⼝,⼤概是我国长城北以外的⼝外,包括了陕西省的杀虎⼝,陕西省的府⾕⼝,河北省的独⽯⼝。
⼤概就是晋北⼈,陕北⼈已经冀北⼈⾛的交汇处。
也是近代以来晋商,陕西商⼈和内蒙古贸易往来最多的地⽅。
⾛出⼭西的⼈们来到杀虎⼝,就抵达了昔⽇晋商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陕西省的杀虎⼝还是通往内蒙古和俄罗斯重要交通位置。
⼭西⼈是⾛西⼝的中坚⼒量。
他们从晋中和晋北⼤量出发,⼀路向西,经过陕西的杀虎⼝,进⼊内蒙古草原。
⼀路向东,经过⼤同,出了张家⼝直接进⼊蒙古。
那么晋商为什么会选择⾛西⼝?⾛西⼝⼤致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其⼀,当时⼭西本⼟⼈⼝较多,⽽⾃然环境承载量已经达到了饱和,⼟地贫瘠。
再加上前朝元灭亡后,元惠宗(顺帝)妥欢帖睦尔为⾸的蒙古部众被迫退到上都(今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
蒙古封建诸河明朝在北⽅长时间对峙,蒙古部落纠纷不断。
历经170多年的时间,成吉思汗第⼗七戴孙⼦阿拉坦汗占据了河套地区。
明与蒙古进⾏通商后,就有很多贫苦⽼百姓因为反对朝廷惨遭沦为朝廷的罪犯。
为了活下去以及躲避官府的追击。
他们纷纷越过长城,来到⼝外谋⽣,阿拉坦汉为了发展本⼟经济,⼤度的接受了这些逃亡者。
给他们提供⾜够的⼟地毡帐、耕畜和⽜⽺,让他们进⾏农业⽣产以及铁匠⽊匠等⼿⼯业。
从此⾛西⼝便风⽣⽔起,成为草原⽂化和农耕⽂化互相融合的⼀次巨⼤飞跃。
这第⼆就是因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出兵西北评定叛乱,杀虎⼝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
常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常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三大移民现象,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走西口是指华北各地流民,特别是以山西人为主,跨过长城到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而“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
走西口的人们身上充分地体现了“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地区,原来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以致造成东北地区大量的无人区。
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对东北地区领土的蚕食,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
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地区开垦荒地。
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
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地区。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为什么叫闯呢?因为当时清朝严禁出关。
闯关东实际上是华北农民向关外的一场谋生运动,造成闯关东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
一是天灾不断。
二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皖、直奉等军阀混战不断。
,“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走西口
走西口的影响:
1、“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 、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 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 离乡北上,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离乡北上,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2、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 、 西口, 部 西口,又名杀虎口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 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 改变。 改变。
此外, 此外,在走西口的过程中山西也形成 了一批富晋大户, 了一批富晋大户,除了以前说到的蒲州王 崇古、张四维家族外, 崇古、张四维家族外,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乔家、渠家、 乔家、渠家、曹家等富商都是走西口而富 的。
走西口油画
电视剧《走西口》 电视剧《走西口》
1691年(康熙三十年 后,清朝连续对准 年 康熙三十年 康熙三十年)后 噶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 噶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在蒙古 地区“募民田作” 地区“募民田作”。清政府在内蒙古草原上 圈占的大片牧场,都亟须汉人去耕作。 圈占的大片牧场,都亟须汉人去耕作。流民 于是有了“用武之地” 康熙、 于是有了“用武之地”。康熙、雍正以来实 行积极招垦政策, 行积极招垦政策,给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权 的机会,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地。 的机会,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地。 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 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一部分流民交付了 押荒银” 从政府那里领取了“土地证” “押荒银”,从政府那里领取了“土地证”, 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成为小自耕农。 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成为小自耕农。
2、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 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 口外,女人挖野菜” 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 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为什么很多人是“走西口”到鄂尔多斯的?
为什么很多人是“走西口”到鄂尔多斯的?走西口,这场持续二百多年的人口大迁徙把蒙汉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情怀接纳了从西口而来的晋陕民众和农耕文化,从而掀开了蒙汉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篇章。
走西口路线图。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三次巡视鄂尔多斯地区后,颁布了一条开放性政策,允许晋陕农民到蒙地开荒耕种,历史上的走西口由此拉开大幕。
晋陕地区穷苦农民把走西口作为逃荒的主要途径,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大规模开垦蒙地,晋陕民众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
广义上的走西口是指晋陕人越过长城进入蒙地,“口”即长城的关口。
具体的“口”有两处:一处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由此出关入蒙,经和林格尔进入后套;另一处是陕西省府谷县的古城,古城门洞南即为“口里”,门洞北即为“口外”。
所以,“西口”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晰,既笼统又具体。
晋西北和陕北人多由古城出关,进入鄂尔多斯的路线是沙圪堵—纳林—马场壕—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大树湾,然后至包头等地,据考证这条路是走西口的主道。
府谷县古城城门。
今天,我们踏上鄂尔多斯境内的西口古道,远去的历史文明与耀眼的现代图景交相辉映,沧桑巨变中的历史脉络依然清晰,满眼胜景更让人感受到蒙汉文化交融的无限魅力。
黄河渡口。
准格尔旗的龙口镇政府所在地马栅是晋西北人经河曲入蒙的必经之地,这里在明朝末年曾是明蒙通商易马的集市,因而得名马栅,如今依然是晋蒙交往的商埠前沿。
马栅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是鄂尔多斯海拔最低的地方,人杰地灵,盛产瓜果,解放前这里曾出过50多名地下党员,龙口镇在大口村建设党史展厅,记录和展示马栅闪光的革命史。
虽然有通河曲的公路,但这里的村民依然习惯于从黄河古渡来往于晋蒙之间,马栅逢七赶集时不少河曲人也会坐船过河凑个热闹。
54岁的大口村民史田荣耕种之余在大口古渡兼职艄公,他的爷爷、父亲都曾在这个渡口上搬船。
现在村里有人过河给他打个电话就行,5块钱一个来回。
走西口的名词解释
走西口的名词解释走西口,这是一个常用的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或者说走了弯路。
在这个词汇中,西口的意思是指错了方向,走错了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走西口这个词汇进行解释,探讨其意义和由来。
一、从生活层面解释走西口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选择,而有时我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就好比在路口迷失了方向,在寻找出口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
这种情况也可以用走西口来形容。
具体来说,当我们在职业上做出错误的决策,选择了错误的工作或行业,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走了西口。
同样地,当我们在感情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进入了不健康的关系或者选择了不合适的伴侣,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走了西口。
走西口的经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困扰,但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二、从历史典故解释走西口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走西口是指一种错误的政治决策。
在西周时期,齐国之乱中,齐桓公因为不满周天子的礼仪规范,践踏九鼎,离去。
然而,他的举动却被周天子误解为背离了礼仪规范。
此事件被称为“齐桓公走西口”,意味着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选择了与正统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行为。
因此,走西口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指代错误决策的代名词。
三、从文化角度解释走西口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方位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东方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希望,而西方则象征着逆行、衰退和错误。
因此,走西口在文化中也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当我们在生活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选择了逆向做法或者背离了规范和道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走了西口。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要遵循正确的道路,追求合理的目标,以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四、走西口的启示与反思走西口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词语,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正确选择方向,遵循道德准则和规范。
走西口也给我们一个反思自我、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犯了错误的决策时,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并及时纠正。
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吸取教训,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
生活中的走西口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改正来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未来。
晋商文化之走西口
晋商文化
一、重视家规家风
二、学而优则商 三、为家族买官提高社会地位
制作人:方婷
环境恶劣—地理
山西文学专业作家燕治国:“有个关,在关里 头还是内陆风光,也没有风沙。但是从这个关口一 开门,我开过那个大门,外边一股风就吹进来了, 再往前夸一步,就进入蒙古荒原了,到处是风沙。 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现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头, 尸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经贸厅研究员渠绍炎:“结冰,零下四十 度;夏天,热得能昏过去,这样,山西商人照样走 过去了”。
西口工具—手推车
当时晋商社会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兵一入清,顺治皇帝的屁股还没有在紫 荆城的龙椅上坐稳,马上召见了当时最有名 的八位山西商人。“宴便殿、赐服饰”,有 是请客有事送礼,最终还把这些商人编入了 有内务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
毁家纾难与走西口
雍正十五年,朝廷掉级九省大军,平定青海叛乱。 清军进入草原深处之后,由于补给线过长,军粮发 生空难 正当朝廷上上下下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范毓宾的 山西商人站了出来说:“就把这件事情交给我去做 吧”!范毓宾的,爷爷恰巧就是参加过顺治皇帝赐 宴的那八位商人之一 一个国家都难做到的事情,一个商人做起来就更加 艰难,有一次,范毓宾运往前线的三十万担军粮被 叛军劫走,他几乎变卖所有家产,凑足一百四十四 万两,卖粮补运
雁门关—西口之路
雁门关位于海拔1500米 的太行山脉之中,它之所 以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 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 空中飞的大雁也只能从城 门洞中穿过去。一百年前, 走西口的山西人沿着崎岖 的山路,翻过这些一眼望 不到山头的大山,为了能 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又 往往必须选择在数九的寒 天就开始这种漫长的跋涉
历史上的走西口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走西口到底是怎么回事走西口,民俗村的财富载不动乡愁在我国历史上,较大的移民事件有7次。
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而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闯关东”时期,也是我国移民暴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峰期。
“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
辈辈坟墓不埋男,穷骨头撒在河套川……”当时,河套对岸山西河曲、保德和偏关一带常常遭遇大旱。
田园荒芜之后,人们只好越过黄河前往河套度过饥荒。
他们有的春去冬回,有的常年流落当地。
他们将一粒粒粮食种子播入土地,用嘶哑的声音唱着思念故土的恋曲,留下了一首首耐人寻味的曲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这首在西北家喻户晓的《走西口》,描述的就是当年人们背景离乡、勇敢活命并且追求财富的辛酸镜头。
“走西口”作为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甘、豫等地老百姓涌入今内蒙古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陕甘豫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走西口你常常听说,但是西口在哪你知道吗?
走西口你常常听说,但是西口在哪你知道吗?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景区有一首民歌,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作为一个北方人,或者说一个山西人,这首《走西口》朗朗上口。
大概已经熟悉到刻在了DNA里。
所以什么是走西口?这就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逃难是走西口。
山西人和蒙古人商贸往来繁荣,所以吸引了更多人去做这种交易。
经商也是走西口。
政府强制要求百姓前往荒芜地区垦荒,抽取大批大批的“幸运”民众去别的地方。
移民还是走西口。
那么西口在哪?这“口”主要指的是分隔中原与蒙古高原的长城关口。
在狭义上主要指杀虎口。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
杀虎口作为一个名字一听就了不得的关口,实际上也的确了不得。
虽然跟老虎没什么关系。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
是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所以起名“杀胡口”,后来化干戈为玉帛时改成了杀虎口。
不止军事上是重地,经济上也是如此。
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
这里有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晋商传说;有纵横驰骋、保家卫国的军人传说;还有无数闯荡口外无名无姓的晋北人所留下的故事。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个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叫走西口
时间:2015年10月29日20:10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被大家所熟知,是因为陕北民歌,也有说山西民歌的(我家就是陕北的,从小就听)。
但是为什么叫走西口呢,其实这是一段历史,听我简单说一下。
先说西口,现在具体的意思有争议,有说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有说是河北张家口以西。
反正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张家口以西的广大内蒙地区,如包头等地。
由于这里是清政府和蒙古人的交界处,所以地广人稀,再往北就是蒙古草原,就是蒙古人了。
明清时期在河北山西陕西北部设置了关口,关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
明清时期,和蒙古人进行商品贸易,就要在口外几个定点进行,类似今天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设置外贸口岸一样。
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关口,后来就叫走西口了。
走西口后来就成了一个泛指,山西,陕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
我们家祖上据说也有人走过西口,就是把汉人的布匹瓷器等贩过去,再把蒙古人的皮革,马匹贩回来。
其实这个事情对后
世的影响也很大,就是汉人大量移民到了口外,稳定了边疆。
顺便给你说一下近代和走西口同样著名的大迁徙,就是闯关东和下南洋。
闯关东,就是广大山东河北的汉人移民到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当时是开荒种田。
下南洋,就是福建广东沿海百姓,乘船到东南亚诸岛。
不知道满意不? _____ 补充一些:民歌走西口歌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
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
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 music )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古老的民歌《走西口》,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地理位置
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即晋北人、陕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还有少量的山东人、河南人等。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我们要尊重史实,即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西口杀虎口,在明代是长城要塞,名为杀胡口、杀胡堡,从这个名称可见当时长城内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
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
入清,杀胡口改名为杀虎口,因其位于西北商道的交通枢纽,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在杀虎口设税关,次年“设监督一员,经收课税”。
此后,又在归化城设分关,沿长城内外大同得胜口、河曲、包头、托克托、阳高和天镇等处设税收分局、支卡,专门负责征收东自天镇、西至陕西神木一带的关税。
并规定,“商人运载货物,例需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
具体含义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形成近代四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
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
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