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4讲传统经学(一经学解义)
第四讲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
业。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一)孔子及其学说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 山东曲阜)。孔子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遇乱 被杀,后代避祸至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父亲叔梁纥,母颜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何谓“仁”? +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 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与基础,人之所以有道德义务
就是因为“爱人”。
➢实行“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以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孔子认为,道 德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教义或教条,而是每个人 自身。
(二)孟子及其学说
• 孟子生平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 人。受业于孔门,周游列国游说诸 侯,晚年退而著书,传世《孟子》 七篇。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 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核心思想
• 性善—良知
➢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wu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政:国家保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
(三)荀子及其学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完全版)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 关系是复杂的。从表面上 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 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 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 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 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 相渗透的。 相渗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 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 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 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 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 弃绝“智巧” 弃绝“智巧”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 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 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 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 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 “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 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 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子骑牛图
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 中,一位老人须发如雪, 仙风道骨,气度不凡。 尹喜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 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 日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 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 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 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 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幽关而 去。
国 画 《 老 子 出 关 》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 道
老子所谓的“自然”, “自然” 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 然界”或“大自然”, 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 自己如此、 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的意思 。 此、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 崇,就在于它是“自然” 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 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 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 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 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中国文化概论第4讲传统经学(一经学解义)
事件二:秦亡汉兴
• 《乐》经失传的原因: 乐谱难记 过于庄重、呆板 (“郑声淫” )
• 经的泛指与专指:
• 十三经的形成历史: 1、先秦六经。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庄子·天运篇》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 ”
中华文化之魂
—— 传统经学(一)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
——李学勤
第一部分 经学解义
一、释“儒”
• 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墨子《非儒》,不同意“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
庄子认为儒家的特点是“内圣外王”。
荀子《儒效》,讲儒的要旨 》,讲儒家“事多而功少” 、“言繁而缺要点” 。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
为高。”
——《汉书》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说文解字》 周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孔子把“礼”推广到民间,很伟大。
• 儒学:儒家的学问,儒家的思想。 儒学并非一成不变,有发展的过程。
二、释“经”
• 经:儒家典籍,后世专指十三经。 • 经学:研究“经”的学问,关于“经”的思想
体系。 • 经与经学
• 儒家典籍为什么叫“经”?
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巠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顾野王《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 刘勰《文心雕龙》:“经正而后纬成” 上古学术口耳相传,六书均用“文言”,有“文”即为经。(引申义:法、常)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06
中国现代文化变迁与展望
Chapter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产 生深远影响。
生活方式的变化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如服装、饮食、娱乐等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
文化产业的兴起
西方文化产业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 祭祀演变而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大扫除、贴春 联、吃团圆饭、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 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其他节日 如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相关的庆祝 活动。
医学
古代中国医学以中医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针 灸推拿等,至今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药学
古代中国药学以《本草纲目》为代表,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记述,为后世药物 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建筑与水利工程
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布局和美学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建 筑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文化多元化与冲突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成为热点话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当代中 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1 2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和更多的机遇。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 阶段。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 端的初始阶段。 •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 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 证。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 起源的环节上没有缺失。 • 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 人属蒙古人种。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 特征: •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 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 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 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 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 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 《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 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 (三)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 考据规模空前。
一、理学建构
• 理学的学派特征。理学的深远影响。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 受理学的影响,两宋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 致、细腻、内趋的性格。 • 雅化的宋词: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 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 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 精致的宋代绘画: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 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 其他领域的雅文化:古文、诗歌、饮茶、 瓷器、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总结:姓与氏
母系制社会 姓 -- 族号 一个老祖母带领儿孙们 生活在一起,这个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的群体就 是一姓。姓的作用:一 是标明血缘关系;二是 区别婚姻,即同姓不婚。 父系制社会 氏 -- 姓的分支
秦汉时代
后起的称号
随着子孙的繁衍,人 口的增加,一个部族 分为几个分支,散居 各地,每支都有一个 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 氏是母系制向父系制 过渡的产物。 进入夏、商、周三代,贵者有 氏,贱者无氏
字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三)名与字的相互关系:
• 意义相同(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 • 意义相关(岳飞,字鹏举;赵云,字子龙) • 意义相反(赵衰,字子余;吴平,字君高;罗隐, 字昭谏) • 五行相生 明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 (木),明仁宗朱高炽(火),明英宗朱祁镇 (金),明宪宗朱见深(水)。 • 排行为字(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
五、全国姓氏数量
• 《百家姓》编写于宋朝,内收当时常见单姓 408个,复姓76个。 • 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一共收录 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 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 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 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 个。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 笔。 • 人口数量最多的姓氏是李王张刘。
同情
晋哀公 - 早孤短折 鲁悼公 - 年中早夭 楚怀王 - 客死他国
注:周至南北朝时期,称帝王只称谥号。唐以后谥号加长,不便 称呼,改称庙号。
3.帝王称号——庙号
【庙号】
皇帝死后,在
汉高祖 宋太祖 元世祖 唐太宗 宋神宗 清高宗
开国皇帝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 5文化观念地缘 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 15西域古文运动 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 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 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 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 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 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 27民居宗法制 28服饰三公九卿 29饮食三省六部 30家庭郡县制 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 33科举制诗赋取士 34明经科行卷 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 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38诞生礼五礼 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 41中庸整体思维 42中和类比思维 43避讳天人合一 44利玛窦因材施教 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 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语言崇拜50河图洛书说51“书同文” 52对偶 53顶真 54骈体文 55中体西用56“全盘西化论” 57“古今中外法”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宗法制度 ppt课件
术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拖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红楼梦》五十五回
王熙凤病了,由贾探春代管家政。探春 的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赵姨娘 想走探春的门路多要点丧葬费。认为: “太太疼你,你该越发拉扯拉扯我们。” 探春以主子对奴才的口气说: “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 赵姨娘不识趣,仍强调与探春的母女关系: “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 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探春脸都气白了,反问赵姨娘: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 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宋代的家族制度
❖ 建宗祠
宋代允士大夫建宗祠,以供奉祖先牌位。
❖ 置族田
族人捐资购置,招佃耕种,地租用于祭祖、赈济族人和宗祠办 学。
❖ 修族谱
记载并定期修订家族宗族世系,特为功名节烈立传,以光宗耀 祖。
❖ 订族规
以尊君敬祖、忠孝节烈为原则,以维护宗族约束族人为主要内 容。
❖ 立族长
推族内位尊辈长名著者担任,主祭祀、掌族产、调纠纷、行家 法。
❖ 成吉思汗新婚不久,孕否不定 的妻子孛儿帖被蔑儿乞族掳走, 并赏赐给将领为妾,救回后生 下长子术赤。
❖ 成吉思汗定汗位继承人时,术 赤应是首选。但次子察合台认 为,术赤是篾儿乞人后代,不 能继位。兄弟起了纷争。
❖ 成吉思汗觉得术赤、察合台已 生嫌隙,均不宜立,遂传位三 子窝阔台。
成吉思汗 妻 孛儿帖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卿大夫 士
平士民
儿子 孙子 曾孙 玄孙
有嫡不立庶——微子启与殷纣王 商帝乙的妾生了 启,因为是庶出所以 不能立为太子,封于 微,称微子启。后来 成为宋的开国诸侯。 后来启的生母立 为妃,成为嫡妻,并 生了纣。虽然启长而 纣幼,但纣是嫡出, 所以得继位为天子。
《中国文化概论》(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言一、文化与文明二、中国·华夏·中华三、中国文化生态四、中国文化特质五、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中国物质文化第一节生产与经济活动第二节衣食住行发展第三节科技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制度文化第一节政治制度第二节法律制度第三节军事制度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礼制与称谓第三章中国精神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文学艺术第三节宗教信仰第四节伦理道德第五节传统节日与民俗导言一文化与文明1、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文化”一词,是由拉丁语Cultura转变来的,在法语和英语中是Culture, 德语中是Kulture。
它原来的意义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后来此本意发生转移扩大,引申为几种意义:a、含有耕种的意义;b、含有居住的意义;c、含有练习的意义;d、含有留心或注意的意义;e、含有敬神的意义。
正是由于“文化”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多种多样,因此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例如,文化学的奠基人、英国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先后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a、“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b、“文化,或文明,是指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
《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
2、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涵义,主要是指以文物典制,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来教化天下世人,使其自觉地按照统治阶级的规范要求来行动,即“以文教化”的意思。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四节
吴派代表惠栋
皖派代表戴震
自清代考据学派200年之训练,(考据) 成为一种遗传。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缜 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我国 对于形的科学(数理),渊源本远。用其遗传上 极优粹之科学头脑,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 第一等之科学国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民阶层】
力编纂类书和辞书,既是对前此古籍的一个圆满总结, 也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阎若璩
永乐年间编撰《永乐大典》22 877卷,康熙年间陈梦雷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共l0 000卷,乾隆年间 由永瑢、纪昀等人历经十年编撰了规模更大的空前巨制《四库全书》79 337卷。字书方面有《康熙字典》和 大型文学辞典《佩文韵府》。
中 国文 化 的冲 击和 改 造,很快快就被被满清清朝入主主中中原原后后所所采采取取 的 闭关 锁国 政策给 扼杀 了。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 社会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
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
到明清社会的整体风貌。政治上市民阶层要求取 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使明清中国的政 治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市民阶层推动了明清 学术特别是启蒙思潮的兴起,追求人性解放成为时 代新声;市民阶层促使士大夫文人长期盘桓于
李李
黄黄
顾顾
王王
贽贽
宗宗
炎炎
夫夫
像像
羲羲
武武
之之
像像
像像
像像
【明清小说】
在工商业和市民阶层崛起的浪潮中,以明清小说为 主的俗文化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文学史上与唐 诗、宋词、元曲并举,明小说从内容上可分为讲史小 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四大类,代表作 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等。清初至乾隆时期的清代小说的全盛时期,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前代有较大发展,产生于乾 隆年间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 小说和白话小说推向顶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 这⼀章内容⽐较多,需要全⾯把握。
第⼀节上古:中国⽂化的发⽣ 1、中国⽂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有⼈就有了历史和⽂化;中国⽂化的起源与中国⼈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起的,中国⽂化产⽣于从猿到⼈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出来的⼯具(⽕)不仅是⼈类物质⽂化的开端,⽽且直接标志着⽂化的起源。
3、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类:⼀是⾃然崇拜;⼆是⽣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族社会和⽗系⽒族社会。
其中母系⽒族从旧⽯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器时代。
⽗系⽒族社会铜⽯并⽤,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化。
第⼆节商周:从神本⾛向⼈本 1、⾄商周,中国⽂化的特殊⾯貌才开始形成。
2、商代由掌理⼘筮和记事的“贞⼈”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批⽂献。
3、商⼈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化的特⾊。
这种神本⽂化是⼈类思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神本⽂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以神为本的⽂化逐渐开始向以⼈为本的⽂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变动。
6、对于中国⽂化的发展来说,周⼈⼊主中原,具有决定⽂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周⼈维新,⾸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
这种兼具政治权⼒统治和⾎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中国社会机体。
8、周⼈的另⼀个⽂化创新,就是确⽴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化、⾏为⽂化和观念⽂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是政治⽣活、经济⽣活、社会⽣活和家庭⽣活的各种⾏为规范的准则。
第四课+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课 内容提要通识教育学院 姜莉注:本课件只用于疫情防控期间配合线上教学使用第一章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是《诗》《书》经典,它们产生于西周,西周时代形成了后世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本章主要介绍精神传统的形成,与西周新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封制造就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根。
主要内容有分封制特点、历史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影响;此外,还有礼乐文化内容及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
1.10 华夏意识的形成一、总结媵嫁制度的弊端——《诗经》二、诸夏意识的出现——分封制下家族拆卸和婚姻缔结导致周朝衰败,北狄入侵管仲:诸夏亲昵,以抵豺狼 ——诸夏意识的崛起族群融合的体现:分封殷商遗民为诸侯——宜候夨出土为证周穆王时期,辟雍里教“射”的静为教官是殷商人 周昭王时期,东南战场中伯庸父为将军是殷商人1.10 华夏意识的形成中国文化具有高度融合性例:北宋真宗时期,犹太民族进入开封,但已消失。
一、绥靖政策——周代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明德尚德例:《尚书·康诰》、《大学》提出“作新民”二、民族融合的精神表象形式——建构新的礼乐文明1.周重视礼乐文明:例:《庄子》里念诗的盗墓贼申包胥求秦出兵《诗经·秦风·无衣》2.周礼的教化作用2.1 长相是自然想象,表情是文化现象——教化的结果2.2 礼乐文明——尚德行:天助周伐纣,天帮助德行好的人一、一献之礼案例讲解:《礼仪·乡饮酒礼》步骤:谋宾——献宾——奏乐——旅酬——无算爵,无算乐——送宾周礼: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体系庞大,子目繁多少习若天成,周礼对中华民族教化的作用。
案例:面对三种批评的态度,即待人礼节:感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兴衰与政治关系密切。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二、释“经”
• 经:儒家典籍,后世专指十三经。 • 经学:研究“经”的学问,关于“经”的思想
体系。 • 经与经学
• 儒家典籍为什么叫“经”?
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巠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顾野王《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 刘勰《文心雕龙》:“经正而后纬成” 上古学术口耳相传,六书均用“文言”,有“文”即为经。(引申义:法、常)
中华文化之魂
—— 传统经学(一)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
——李学勤
• 儒学:儒家的学问,儒家的思想。 儒学并非一成不变,有发展的过程。
• 儒教:儒学的教化。 • 儒学是不是宗教?
• 儒学的发展脉络: 孔子创造儒家学派,形成儒学思想体系。 儒分为八。 孟子批杨、墨。 荀子“隆礼重法”。(秦政、法治与德治、《大学》三纲领、八
• 经的泛指与专指:
• 十三经的形成历史: 1、先秦六经。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庄子·天运篇》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 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 或称而道之。 ”
——《史记》 《史记》未提“坑儒”一事。
事件二:秦亡汉兴
• 《乐》经失传的原因: 乐谱难记 过于庄重、呆板 (“郑声淫” )
——《庄子·天下篇》
• 2、西汉五经(《乐》经失传)
事件一:“焚书坑儒”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 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